双姝奇缘

HD中字

主演:Joëlle Miquel,杰西卡·福德,Mr. Housseau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双姝奇缘 剧照 NO.1双姝奇缘 剧照 NO.2双姝奇缘 剧照 NO.3双姝奇缘 剧照 NO.4双姝奇缘 剧照 NO.5双姝奇缘 剧照 NO.6双姝奇缘 剧照 NO.13双姝奇缘 剧照 NO.14双姝奇缘 剧照 NO.15双姝奇缘 剧照 NO.16双姝奇缘 剧照 NO.17双姝奇缘 剧照 NO.18双姝奇缘 剧照 NO.19双姝奇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双姝奇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分成四个小片段,讲述了持有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两个女孩的友情。单纯、热情的蕾妮特(若埃勒·米凯尔 Joëlle Miquel 饰)是一个乡下女孩,慵懒、阴暗的米拉贝(杰西卡·福德 Jessica Forde 饰)则来自巴黎城里。第一段故事名为“蓝色时光”,讲述了她 们的相遇。米拉贝骑车去乡下游玩,结果自行车坏了,乡下姑娘蕾妮特帮她修好了自行车。两个女孩互相产生好感,交谈甚欢,决定一起去巴黎上大学。第二段故事发生在一个咖啡馆中。蕾妮特被侍应误认为女骗子,对她处处刁难,米拉贝到来之后帮她解围,两人对待此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三段故事中,她们对社会边缘人乞丐、小偷、骗子进行了不同观点的讨论。最后一段故事中,她们打了一个赌:蕾妮特能否坚持一天不说话。结果,蕾妮特假装成哑巴少女,米拉贝成功地将她的画卖给一个艺术品经销商。同窗生:人生谈三次恋爱两世欢黄金花(国语版)蠢蛋搞怪秀3.5武装少女安全后卫风语小情人2017狼图腾古董局中局之掠宝清单逃狱兄弟3粤语交响情人梦龙珠超 超级英雄今天开始恋爱吧千星传说咕咕是一只猫只属于我梦断楼兰迷糊餐厅第二季一个好爸爸石狮之超能记者无与伦比的美丽24小时不准笑:两日一夜温泉之旅in汤河原鸭王星座奇趣录女监档案汽车维修站共犯2013亡魂复活喜欢你是你哥斯拉古鲁双雄先生贵姓勇往直前紫薇園的秋天198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火卷风暴旧货猎人第十季迷幻旁遮普家乡有个辣妹子惊情谍变(粤语版)战争角落我老公不靠谱

 长篇影评

 1 ) 《双姝奇缘》:如何让画作自我言说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18.html

起先是画廊的老板问蕾奈特关于画的相关问题,之后是老板对画作进行评价,最后是关于画作的价格以及付钱的方式,至始至终和好友米拉拜尔打赌这一天不说话的蕾奈特一直闭口不言,她仅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对话”,甚至因为无法一次性拿到3000法郎而的哭泣,而当一起到来的米拉拜尔在老板面前痛斥了一顿,她才满意地拿到了用以支付在巴黎开支的费用。蕾奈特的沉默是一次约定的遵守,米拉拜尔的痛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两个人完成这一次交易,似乎真的解决了画作“言说”的问题,但是这种所谓的结合,像他们出身和性格一样达到了互补?像片名“双姝情缘”一样完成了融合?

《双姝奇缘》,不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之一,也不在“喜剧与谚语”系列之列,更不是之后的“四季”故事,仿佛孤零零悬置在侯麦系列电影之外,但是这个既有道德问题又有生存法则、既是相异文化的矛盾又是不同性格的互补的电影,明显具有某种哲学意境,甚至侯麦也不是为了单纯探讨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就像最后一个小故事,名为“卖画”,而且那幅充满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也完成了交易,但是关于言说的可能性却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议题。

四个小故事,最后通向的是哲思,而第一个小故事《蓝色时光》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议论框架。从巴黎出发第一次来到乡下的米拉拜尔,骑的是一辆自行车,终于在距离修车铺十公里的地方爆胎了,而这时她遇见了一个提着篮子走来的乡下女孩蕾奈特,骑着自行车和步行,从巴黎来和住在乡下,米拉拜尔和蕾奈特便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但是当她们相遇,当她们共同解决自行车爆胎问题,甚至米拉拜尔留下来住在蕾奈特一个人住的房子,这种相异性却走向了融合的开始:她们成为了朋友,而且为她们在巴黎继续他们的友情,继续遭遇不同的问题而展现她们的处理方式作了铺垫。

乡下世界打开了米拉拜尔一直以来的“巴黎”观念,也展现了蕾奈特天真、纯粹、自然和原始的性格特征。蕾奈特邀请她和自己同住几日,领她看自己的画作,还参观邻居的蔬菜地、羊圈、马匹,在鲜花盛开、风吹麦浪的乡下,米拉拜尔和鲁米先生、鲁米太太相处融洽,她给绵羊喂食,抚摸那匹叫“狄亚娜”的马匹,还感受了乡下即来的暴雨,这无疑是她脱离巴黎现实的一种映照,而蕾奈特的那些画作,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蕴,更是在现实对立面的一种景观。所以米拉拜尔也感慨,和巴黎的生活完全不一样。

而“蓝色时光”成为他们最为纯粹的一种体验,蕾奈特告诉米拉拜尔:“蓝色时光不是小时,也不是分钟,只是一个雅致地方的宁静,在那个地方呆着就不想醒过来。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切都休息了,这就是宁静。”在她看来,宁静是令人害怕的,仿佛是世界末日的到来,而这种害怕更具诱惑的地方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是想要紧紧抓住的冲动,而且并不是带向一种静止的状态,“一切都在休息”是为了即将到来的醒来,“所有的精灵都会复活”。看起来矛盾,就像她的画作,体现的是一种闭合与开放、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而起初蕾奈特告诉米拉拜尔“蓝色时光”的时候,她就是在言说这种宁静,就是用言语在解释这个美妙时刻,但是言说并没有真的将米拉拜尔带向“蓝色时光”,最多也只是有限激活了米拉拜尔的想象,但是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她才进入到了可遇不可求的蓝色时光里。

那天夜里,蕾奈特叫醒了正在睡觉的米拉拜尔,两个人穿着睡衣走到了庭院里,外面没有灯光,也没有人声,起初是青蛙的叫声,接着是布谷鸟的鸣叫,正当他们迎接蓝色时光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嘈杂声打破了这样的氛围,而听到这一声音的蕾奈特开始不安,甚至开始哭泣,“这本来就很短暂的,现在没有的,宁静不是这样的。”米拉拜尔虽然也有遗憾,但是她没有想到蕾奈特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她安慰蕾奈特明天还会有的,但是蕾奈特似乎并不抱有希望,果然第二天是米拉拜尔自己先起来,她拿着束灯光,走到了庭院里,那时也传来鸟的叫声,但是显然也不再是那个让人期待、让人害怕的蓝色时光。

蓝色时光是绝对的宁静,是让一切都安睡,是回到了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蕾奈特的生活就接近这种宁静,而米拉拜尔也感受到了和巴黎不一样的时光,尽管她没有完全沉浸其中,还拿了一束光,但是这一片大自然给了她独特的体验。最后他们在夜色中拥抱在一起,这便是某种融合,“闭合和开放”的融合,巴黎和乡下的融合。正像蓝色时光一样,米拉拜尔或许只是经过,只是听说,只是被言说之后的进入,她无论如何也只是在边缘,所以当两个人从乡下来到巴黎,她们之间的融合便遇到了矛盾,就像她们求学的方向一样,米拉拜尔学的是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重点在于人类活动,而蕾奈特从乡下来到巴黎,学的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

他们在对待事物的立场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二部分是“咖啡馆的男人”,米拉拜尔和蕾奈特相约在内希德路的随意咖啡馆见面,下了课的蕾奈特根据米拉拜尔提供的地址走去,她显然对巴黎的道路很不熟悉,这是一种生疏感,而当她问路人的时候,一种奇怪的相异性出现了,第一个被问的男人告诉她路线,经过的另一个男人也告诉了她路线,但是他们却指向了不同的方向,而且他们为此还争吵了起来,蕾奈特只好自己去找,不想走了几步就看到了那家随意咖啡馆,她回过头来想告诉他们已经找到了目的地,但是两个男人似乎并没有听到她的喊声,依然无休止地争吵中。争吵时一种声音,或许就变成了巴黎的嘈杂,它甚至偏离了终点,脱离了核心,而变成了纯粹人为制造的声音。

这是巴黎的现实之一,而且这种争吵完全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而在随意咖啡馆里,蕾奈特等米拉拜尔到来,她点了一杯咖啡,那个男人收钱时,蕾奈特没有零钱,只有200法郎的一张纸币,男人非要她付零钱,还告诉她自己要喝咖啡就必须备好零钱。其实这不是商家的规则,只是一种偏见,男人总是以防备的目光来看她,说经常有人拿着大额的纸币说没有零钱而逃避付钱,“现在的女孩太野蛮了,我今天就盯住你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而且男人还把蕾奈特对面的椅子也拿走了,而当米拉拜尔赶来之后,根本不像蕾奈特那样,而是和他据理力争,米拉特尔的观点是:不是我没有付钱,是你不肯找零钱,所以责任在他。于是男人没办法把椅子给了他,而米拉拜尔身上也没有零钱,最后她拉着蕾奈特趁男人不注意离开了咖啡馆。

回来之后蕾奈特总是感觉到这样离开的做法不对,她对米拉拜尔说,必须把咖啡的钱还给人家,“这是我的原则。”而米拉拜尔嘲笑她太天真,第二天蕾奈特去了咖啡馆没有见到那个男人,但是她还是给了另外的服务员,“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他们在蕾奈特离开之后这样说。对待咖啡馆男人的不同态度,是否还钱的不同选择,是米拉拜尔和蕾奈特相异观点的一次展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似乎涉及到一个自律问题,在蕾奈特看来,自己消费的那部分必须付钱,则是个人原则,而米拉拜尔认为那个男人不好的态度是自己选择离开的理由,而且她也没有将之归结为一种个人道德的败坏,而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种正常处理方式。

而依这次矛盾为进口,在第三个故事“乞丐、有偷窃癖的人和女骗子”中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在街头,蕾奈特见到乞讨人员就给他们一些零钱,而米拉拜尔却无视他们的存在,按照蕾奈特的看法,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帮助就会伸出援手,而米拉拜尔认为巴黎有太多这样的人,地铁站有成千的乞丐,怎么可能去帮助让他们?其实不是关于多少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米拉拜尔只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她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帮助和不帮助都无助于问题解决。而蕾奈特从个体角度来考察,她的善举是帮助了其中几个。当然蕾奈特的行为也多少影响了米拉拜尔,当她再次见到这些乞丐的时候,也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但是在处理那个有偷窃癖的女人时,她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却又做了一件让蕾奈特不理解的事。

超市里米拉拜尔观察到有个女人偷偷将东西放进一只蓝色袋子里,她尾随她,最后在付款的时候米拉拜尔一把抢过了包逃离了超市,而那个女人因为被超市工作人员盯住最后难以脱身。米拉拜尔拿走包并不是要占为己有,而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提醒她,甚至让她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当她拿走包之后躲在汽车后面看,等女人离开超市的时候又想还给他,但是女人没有听到她的喊声。回到家里她把这些情况和蕾奈特讲了,但是蕾奈特不理解,在她看来,米拉拜尔不是在帮她,而是一种荒谬的行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很明显,她认为米拉拜尔认错了对象,偷窃贼和那些乞丐不一样,即使她被工作人员教育,即使米拉拜尔将东西还给她,她也不一定会悔改,因为她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更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本性,所以米拉拜尔的“冒险的体验”根本无济于事,甚至也和那个女人站在了一起。而在蕾奈特看来正确的做法就是劝导,就是教育,在地铁站她就遇到了一个女人,她以钱包丢失为由向经过的人求助,蕾奈特起先给了她钱,但是当自己没有了零钱而需要求助时,她发现那个女人还向不同的人求助,于是她走到她面前,除了要回自己打电话的钱之外,也让她不要再成为小偷,让她去找工作。

在巴黎,蕾奈特和米拉拜尔在对待不同社会现象时,总是有不同的观点,咖啡店要不要还钱?要不要帮助街上的乞丐?对于女窃贼和骗子如何让她反省?在这些问题的相异观点里,蕾奈特一直像她在乡下时一样,对于人性更多是从自然层面来对待,所以希望用道德的方式处理问题,坚持把欠下的钱还给咖啡馆男人,不计较曾经对自己的恶意态度;向乞丐伸出援手尽自己的一份善心;在小偷哭泣时安慰她希望她能迷途知返。而米拉拜尔则是从人与人相处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就像她研究的“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社会学样本,所以蕾奈特的行为在她看来是天真,而自己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人际间的沟通法则。

关于自然,关于自律,关于社会公德,都涉及到道德,而在最后“卖画”的故事里,这个道德问题就变成了一种哲学问题,而哲学问题之发生也是因为社会生存的法则所迫,家里人让蕾奈特回乡下,因为没有更多钱资助她上大学,所以她在无奈的情况下准备卖画,这是一种向社会规则妥协的做法,但是她又不舍,而且也不是钱的问题,在她看来,这些画作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只有懂得的人才能够欣赏,所以她不喜欢让它们变成商品,而这种对于交易的拒绝就是要回到自己在“蓝色时光”里的宁静状态,“画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画作不会自己说话,它是沉默的,它不需要解释。”这其实就已经进入到一种悖论中,尤其是要面对交易的时候,而且,蕾奈特说画作不需要解释的时候,她自己却在米拉拜尔面前解释了画作。

这个关于画作自我言说的哲学命题在画廊里得到了生动地阐释,因为自己做了解释,米拉拜尔嘲笑了她,于是她承诺一天不说话,就是在走进画廊在老板面前,她也不说一句话,于是只是老板在那里自问自答。画作会自我言说,这是画作在艺术层面的一种理想化状态——它在寻找一个理想读者,的确,在蕾奈特沉默像一个哑巴的情况下,老板似乎也能读出画作的艺术性,他说这幅画给人以自由,像风吹过,而且里面有激情,作者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老板能在不被作者解释的情况下对画作进行解读,的确是画作本身在言说,而且蕾奈特也不断点头,似乎他们就是在一种宁静状态中进入到灵魂的“蓝色时光”。

但是,关键是当老板说起画作以3000法郎成交,但是不能一次性付清,他们的对话应该从艺术走向了交易,走向了交际,这时候蕾奈特依然沉默,这就越过了宁静状态,所以他们没有达成一致,最后是站在一旁的米拉拜尔出面,她数落老板把她当成是一个哑巴,也不让画作自己言说,在连续的指责之后,老板终于拿出了3000法郎,而拿到了钱的蕾奈特也露出了笑容,她终于可以用这笔钱继续在绘画艺术中深造,继续留在巴黎。

这似乎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承诺不说话的蕾奈特让画作的价值在宁静状态中凸显出来,会说话的米拉拜尔又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让交易发生,但是这其实是侯麦设置的最隐秘一个线索,画作的沉默和说话,其实根本不是一种成规,也不是对立,甚至它也不需要融合,它只是存在,有时候是艺术是宁静,有时候又是效益是生存,所以即使蕾奈特和米拉拜尔在近乎行为艺术中完满地完成了交易,在他们走后,这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又在精于经营的老板那里,转手以4000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客户——从2000法郎到4000法郎,画作依然不说话,但规则改变了,这也许不是道德和哲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2 ) 双姝奇缘 -- 生命中的温柔片段

       故事1:宁静的乡下,来自巴黎的女孩米拉拜尔偶遇了热心肠的乡村少女雷奈特。米拉是一名学生,正在学习生态学知识,而雷奈特则打算去巴黎读书,学习一门可以维持生活的手艺。雷奈特在乡下有一个小房子,她给米拉看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并邀请她一起居住一段时间。于是悠闲的乡下没有了城市的喧闹,雷奈特带着米拉到处闲逛,和山羊们玩耍,参观当地老伯的农家大院,在绿色的草坪上倾听自然的声音。雷奈特邀请米拉在午夜时分来到树林里,在四下漆黑的寂静之中需找一种所谓的“蓝色时刻”,这种时刻无法言传只能亲自体验。第一次被过往的汽车搅和了,她们又试了一次,结果终于发现了“蓝色时刻”。她们都非常开心,载歌载舞。
       故事2:热闹的巴黎,米拉邀请雷奈特住在一起体验城市的生活。雷奈特每天都要去学校上学,有一天放学,米拉约她去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却因为没有准备零钱而被老板怀疑是一个“吃霸王餐”的小偷。米拉觉得是老板刁难她们,便拉着雷奈特跑走了;第二天雷奈特主动上门将钱偿还给老板,并将之称为是自己的“原则”。店老板收下了钱,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故事3:米拉有时和雷奈特逛街,因而会遇到很多弱势群体沿街乞讨。习惯了这些的米拉认为,钱只应该给那些她认为看上去值得信任的人;雷奈特则认为施舍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而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即使被骗也无损于这种爱心的表达。
       故事4:雷奈特生日那天,米拉在超市里正准备买礼物,意外地遇到了一位正在行窃的褐发美女,超市的检查员正尾随在其身后,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她的蓝色手提包里。米拉看到了这一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趁着那位美女付账的时候突然将蓝色的包夺走,而检察官由于没有意料到这一点而只好把褐发美女拦了下来。米拉在超市外等候着,结果那位美女被放出来后立即上车离开了。回到家里,米拉把这件事告诉了雷奈特,并声称自己是想帮助那位女孩,给她一个反省的机会;雷奈特则非常生气,认为她这么做只会使事情变本加厉,只有当那位女孩接受惩罚才能真正反省。两人争执不下,终于米拉告诉了雷奈特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她觉得城市的生活太过单调,完全没有小说里的那种激动人心的场景,因此她想体验一下这样的时刻。雷奈特听过后大为震惊,因为她一直认为城市生活充满了奇遇,一点也不单调。
      故事5:雷奈特始终认为,自己只愿意帮助那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反省的“迷途者”,米拉则不以为然,认为她只是将城市里的人看得过于单纯。一天,雷奈特在地铁遇到了一位自称没带够钱的人,并因为善心给了她钱;后来因为没有零钱,雷奈特不得不向别人寻求帮助,结果没有人相信她。这时她发现了那个借她钱的女士正在故技重施,于是她上前拆穿了她并要求归还原来的钱。那位女士起先用各种理由回复她,后来激动地哭了起来。雷奈特看着这个可怜人,无奈地摇摇头,放过了她。
      故事6:雷奈特没有生活费了,因为只能回到乡下。米拉建议她想想办法挣钱,她想起了自己的朋友认识画商的人,于是想试试看能不能通过卖画度过眼前的难关。画商让她去面谈,为了给不善言辞的雷奈特鼓气,米拉决定假装顾客在一旁见机行事。画商对雷奈特的画很认可,但他只愿意提供分期付款的方式,也就是如果画只有下家才会给她全额的钱。雷奈特非常不甘心,但她又无可奈何,只好打算离开;米拉这时站了出来和画商理论,并乘着有其他顾客的机会大吵大闹,画商只好同意现场付全额。米拉和雷奈特离开后,顾客果然看中了雷奈特的画,画商立即将价格提高了一倍。
     
       这部1987年的电影充满了侯麦式的标签:话痨、优美的自然风景、细腻而易被忽视的情感、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诗歌与画、令人会心一笑的时刻。都市与乡村少女相遇的故事让人想起1997年林正盛的电影《美丽在唱歌》,但没有成长的不安,也没有若隐若现的同性恋情结,更多的是侯麦式的主题,也就是价值观的碰撞。两个女主角从一开始乡下的相遇就体现着各自对生活的态度,有相重合的,也有相反的,但并不妨碍她们成为好朋友。雷奈特仅仅通过不多的谈话就认为米拉与自己很像,我想大概是因为她们都对生活,对自然都充满了憧憬的缘故。当午夜两人不约而同地起身需找“蓝色时刻”时,一种深刻的情感已经印入了两人的友谊之间。
        在城市里,文化冲突不断地上演。故事2中的咖啡店员咬定雷奈特是个骗子,很大程度是将其乡下人的身份加入了偏见(从他对其他城里人的态度对比可以看出);在对于社会正义的讨论与实际行动中,米拉和雷奈特可谓两种典型:米拉是对城市生活早已麻木,对人之言语存在很强的戒备心,但内心深处又十分渴望改变;雷奈特却因为城市生活经验不足,对城市的流转变化感到的更多是惊讶与神奇,她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也愿意去救济她认为值得救济的人,却因对城市里的游戏规则认识不足而容易受到欺骗。
        最后的买画故事把我感动了好一会儿,但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一种真实友谊的显露。侯麦喜欢用道德与文化来思考人物的行为,这个故事实际上有一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妙趣:用无声来对抗有声的抗议——细细想来没准是隐射乡村的自然之声对抗城市的人造之声,骨子里其实是文化之间的碰撞,最终还是得依靠米拉的“声音”来解决欺骗。可以说,城市化的轨迹之下,乡村的未来会何如?这里似乎可以看出点儿端倪。实际上,你若只是用心体味,也会为两个真诚而可爱姑娘的行为所感动,而终归到底,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的生活所感动——前提是我们还能有这种细腻的生活触觉。

 3 ) 《雙姝奇緣》(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只有批判才有出路

  近年的電影多是吹捧官能刺激、情感角力,看多了也生厭。有時選擇觀賞大師級的老電影或者對於看膩了主流片子的人來說,帶來的是一種被忽視的視覺。即使看過了一定數量的電影,可是對電影的認識、對導演的拍攝風格是何等的皮毛。電影數量之大,實在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學問。對於看電影除了是有娛樂、消遣的作用外,電影還包含了對文化批判的作用,例如是角色上的文化衝突、性別、性向還包括了社會的禮教,除此之外還有創意、前衛的元素。寫電影評論有時就要拿出論據分析電影的現象、思考為什麼導演要這樣拍、只有不斷的批判才有論述,這樣各門的思想、派別就會百花齊放,海納百川。

  《雙姝奇緣》是侯麥在1987年所拍的作品,整套電影沒有特別的故事串連,卻分成了四個小故事。分別講述了兩個女孩在價值觀與生活之間的差異。不但帶出了城鄉之間的差異還處處帶出對人情世故的爭論。或者這部電影可以分為四個短片去解讀,除了主角是相同外,連貫性也不算很大。像這種簡約主義的電影,的確較易的消化與容易理解。

  在電影的第一個故事《藍色時光》,來至城市的主角Mirabelle騎單車到鄉郊遇上了鄉下人Reinette ,受邀並留下來享受鄉郊的時光,她們彼此交談的時候吐露出對各自生活的片段,她熱愛鄉村的寧靜,而對她來說鄉郊是她生活中的逃離,漫無目的的走到鄉郊碰見這個女子,接觸鄉郊的生活,聆聽著天馬行空的想像。一人喜歡大自然的完美,而另一人則覺得沒有大所謂,但又不忍傷害她人。如她發現城市人喜愛跳舞,於是她也跟著跳,雙方試圖磨合透過文化層面跳入彼此的生活。她相信藍色時光的出現,而她也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得出的是電影是表達陌生人由最初的腼腆到有交流,融入對方的世界。

  其後的三個故事就切實的走進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例如咖啡店的一幕,就是男侍應早已認定鄉下人是騙子,處處刁難女主角。再者是女主角問路的時候,差點被兩個男人蒙騙,帶出的是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男人均認定了Reinette 是個沒頭沒腦的人。重點是道德的問題,明明侍應有零錢找給隔壁的客人,又為何沒法找給女主角,硬要女主角給他散錢。這就是一種在角色上的矛盾,男的分明是在欺負弱勢的人。當Mirabelle到達咖啡廳後,侍應方才相信她是真心光顧,而不是騙子。然而,當面對情義與意氣之爭時,兩人對事件的處理也有別一般的態度與反饋。基於道德與責任的問題,Reinette 認為錢應該付,而不是採用Mirabelle的一走了之的心態。即使是有誤會,Reinette 還是如此的單純地決定再到咖啡店一次,以發還金錢。就連收錢的那名店員也認為她是「水魚」。這就是人面對貪念時總敵不過心裡的誘惑。

  侯麥在這部電影裡反映的是人的醜態,人的虛偽與虛妄,欺凌處於弱勢的人等等。透過爭論,觀眾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說第三部份的《乞丐、患盜竊的人與騙子》的一幕,看到的是對「犯罪者的同情」與「犯罪的合理化」,到底應不應該因賊人有病而姑息,而幫助犯罪者逃過被拘捕的一事又是那門子的「幫忙」,對於筆者來說的確是處於兩難,從正義方面或者會站在Reinette 的一面,皆因Mirabelle 所做的並不正確,人之常情。然而,從人情角度方面,又會認為「忠忠直直,終需乞食」,有種反叛和反制度的心態。於是,在道德層面上有種自我的掙扎。當她們二人談到這件事時,出盡論據,極之精彩。而影片中的Reinette 也從她的大城市生活中發現更多她認為是「不對」的事,例如她因為好心而施捨陌生人回家的路錢,豈料發現此人原來是騙子。女騙子稱自己失業、無家,把「欺騙」當成了「職業」,以「情理」說服他人。而Reinette 到頭來也沒有想到她的話是否屬實,繼續她的單純,漸漸她在城市裡發現更多的「市井之徒」,這是對她的一個考驗。

  語言的藝術在電影中表露無遺,簡單、直接而了當。法國人的思想如此興旺能夠傳頌後世,靠的是日復再三的爭論,有爭論、有實驗也有進步的空間。第四部份正是對語言的反證,過多的語言已是無用,免得「講多錯多」,不如「扮啞」,人類最醜態的事是以強權欺負弱小,女主角在巴黎的生活日漸拮据,決定要賣畫。到畫廊以求高價,怎料被壓價,「扮啞」全因是一次與友人的賭博,錯有錯著,結果看到人的利慾薰心,是如此的惡劣。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就是經常的遇到一些人,或者自己偶然會遇到掙扎,遇到試探。生活在大城市裡,一切都已經習慣,習慣當你要買物時被叫「靚仔靚女」,習慣了用一種甚麼的目光看人,習慣了面對不義的事情默不作聲。

  只有不斷的批判才能使我們清醒,人在其位,總會有偏見,時刻的警醒,時刻保持對事情的看法,或者對我們活於當下,通曉人生哲理,笑看人生有一定的幫助。

文/Dorothy

 4 ) 恰当的情感扩散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镜头在运动之中时,它取摄的画面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这句废话其实并不简单。它所指向的并不是“演员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而是摄入镜头;通过光线的曲折而成的情感的印象。

4段道德故事实际上并未讲述那些个惯常的;关于道德的“困境”。而是择选了人与人的“道德关系”——本来道(真理;规矩)是应该凌驾在德之上并始终约束着德;是德的指针。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没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真理的世界中(所以才去追寻真理)。因此,人与人就只有德的关系——而德实际上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然平等。一个有道德人就意味着他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俯视着他者。

运镜方面,这种方式在叙事中的确适合扩展情感力量。然而还是显得在一些镜头上看到了过于随意的一面。对于抒发感情,镜头应当透过精密的设计对其进行一定的压制;压住档控制住情感在扩散中随时随地产生的“ 意外的迸发”……这样,会不会对抒情造成负面影响呢?当然,这种可能是存在(压得过头)的,可这并不是负面影响。因为必须控制好度;控制好情感上扬过程中的躁气和外溢。不管是从效果还是针对情感本身来说,这远比无节制要好(其合理性不做展开)。

演员方面,这样专业和业余的混搭,并不好——专业演员完全拉坠了作品的清逸,使得变得浑浊,这样看来,要么彻底专业化;要么完全业余化,不应搭配在一块。其实,比较一下布列松,就能看出这样做的不妥之处。

 5 ) Meta侯麦:用表达讨论表达

9.5/10 喜提目前为止最爱的一部侯麦,也感觉自己对侯麦的理解再上一层楼,甚至想要重新看一遍之前的所有(以前看带了太多共情太少思考)。在这部片子面前,其他所谓的mumblecore都显得浅薄幼稚。

在众多主题中,我最喜欢的主题就是“说话”本身,我也将最后一个章节视作侯麦对自己的审视,全片的道德故事在此刻上升为哲学命题。两个女孩在此时更像是侯麦的两个人格,借绘画表达电影。

一个说我不喜欢说话,另一个却反笑她从来没有停止说话。这一处自我嘲解妙极了。因为侯麦的电影最是话多他是最追求讲语言融入电影中的,但他却说过“我不表达,我呈现”。米拉贝的拷问也可以延伸,侯麦从不道德批判,但他的电影中道德无处不在。雷妮特画画是为了追求平静,对于懂的人她认为没必要解释,侯麦又何尝不是?他电影中的道德讨论从来不是为了给出他的三观。最后一场戏近乎好笑,但是画作的沉默和表达此刻却模糊了界限,通过画廊老板喋喋不休的自行解读,就像我们这些影迷对侯麦喋喋不休的解读。

看完这部片子,我也进入了我的“蓝色时刻”。

 6 ) 当我们在争论的时候

昨天看了一部老片子,1987年的老电影《双姝奇缘》,气质清新如同油画,美得令人眼前一亮。 整部电影由四个特别的生活片段组成:“蓝色时刻”、“咖啡馆的男人”、“乞丐,小偷和女骗子”、“卖画”。 乡下女孩蕾内特遇到了来自城市的米拉贝尔。 米拉贝尔的自行车爆胎了,蕾内特好心肠地帮助她修理自行车,并邀约她一起看“蓝色的时刻”。 夜里,她们起来,去到室外,聆听夜深人静时,来自自然的“宁静”。然而远处来的杂音却打破了这份静谧。 蕾内特惋惜痛恨地哭了起来——这次她俩一起感受“蓝色时刻”的机会被破坏了。 而贝尔则不断耐心地安慰她,答应再留一个夜晚,这样她们就可以再次拥有机会一起感受“蓝色时刻”。 “蓝色时刻”是什么呢? 它是夜深时,所有人都安眠了的那份宁静。 人类都休息了,他们不再出来干扰,而是把整个世界都交还给自然万物。 第二天,蕾内特带着贝尔在乡下四处游览。 羊圈、农村、风吹草低见牛马…人总是能迅速地融入环境中,尤其是自然里。 来自城市的贝尔,独立自信、看似疏离实则温柔;而乡下的蕾内特,亲切又富有原则、能够沉浸于自我的世界。 她们成为了好朋友,并一起相约在巴黎合租上学。 来到城市的蕾内特,失去了在乡下时的那份了若指掌,有些找不着北。 毕竟城市看起来,就是座构造得宛如千篇一律的迷宫。所有的十字路口、公交车站、百货大厦都看着那么雷同。 她向路人问路,却问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甚至,他们已经不关心她的问题,而只是在争出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而后,她找到了早上与贝尔约好的咖啡店,却遇到了蛮横无理的咖啡店店员。 这个男人真是太讨厌了。他的心里只肯相信自己的偏见,认为她就是个骗子——不自备好喝咖啡的零钱,拿一张面额巨大的钱出来就是为了让他找不开从而赊账,这是什么道理? 甚至对待旁边的客人都比对蕾内特要来的恭敬——他就是欺软怕硬,看蕾内特好欺负。 而当贝尔来的时候,他才相信蕾内特没有骗他,她真的是在等朋友。结果因为贝尔也只要一杯咖啡而阴阳怪气起来。 贝尔与他据理力争:谁规定了喝咖啡找不开零钱就是客人的问题?她们并非不想付钱,而是他咄咄逼人,不肯收钱找钱。 于是贝尔拉着蕾内特偷偷跑掉了。 回去后,蕾内特坚持自己的原则,找到了零钱回去支付给那个咖啡店店员。 而贝尔却认为她不用这么做,她认为这是那个店员自找的。 来到城市,远离了简单纯朴的乡村,环境变得复杂了,她们之间对于事物的意见差异也显露出来了。 第三个片段。 她们在大街上看到了乞讨的乞丐。蕾内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零钱。 而贝尔却认为像这样的人巴黎至少有15000个,是帮不过来的,并且这些人里有些人可能只是假装的。 但是她依然受到蕾内特的影响,遇见乞丐,尽可能的将零钱给他们。 这时她在超市目睹了一个小偷的偷盗行为。 小偷将看中的东西塞进自己另一个袋子,而在她背后,超市的监督员正盯着她。 等到小偷要去付账时,她抢走了小偷放置赃物的袋子离开,而小偷却被监督员留下检查。 贝尔并不是想抢小偷的东西渔翁得利,而是她想让小偷免于被发现纠责,等小偷从超市出来,她想将赃物“还给”小偷,小偷却没看见她,开车走了。 蕾内特听完这件事,认为贝尔简直是在助纣为虐。这样做并不能让小偷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悔改。 而她也遇上了个骗子。 蕾内特在车站买票,一个女人上前向她“要”了六珐琅,说自己钱包丢了(总之没钱)。 结果蕾内特错过了自己的班车,身上的钱又不够再买一班,她也向路过的行人寻求资助,却撞见了那个女人的再次行骗。 她向那个女骗子索要刚刚她给出的钱,并指责她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在这里行骗。女骗子被说得哭了起来,述说起自己的不幸和无能……蕾内特立马心软,原谅了她…… 这个故事里,换一般人,遇到这些人要不就大声喊叫让大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要不就是唤来警察把他们绳之以法。而无论是贝尔对小偷还是蕾内特对骗子,她们都出于善良对他人错的行为进行了宽容。 并且给我们一种探讨的余地,面对法律道德所不容的行为,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 最后一个故事。 蕾内特的家庭支撑不起她在巴黎的生活费与学费,所以她决定卖画来支持自己在巴黎的开销。 她喋喋不休地向贝尔述说自己创作的看法,她不想为自己的画作做解释,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把它们推入交易。她是期待遇上一个自然能懂得的“知音”的。 “画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画作不会自己说话,它是沉默的,它不需要解释。” 事实上,画作是会说话的。 蕾内特与贝尔打赌,看蕾内特不说话的情况下,能否将画卖出。 而贝尔为了帮助蕾内特,就让蕾内特假装成哑巴,看是否能将艺术生蕾妮特的绘画习作卖出去。 画店老板不用蕾内特言语就能从她的画作中听到画的“声音”——它是自由的、仿佛有风的、富有创作力和激情的。 这是不受外界干扰,来自画的“蓝色时刻”。 而他却并不答应立马付现金给蕾内特,因为他需要一点底注,谁知道蕾内特的画是否真能卖出去呢。 蕾内特不能接受,哭着要离开,贝尔拦住了她并对店主说理——你就是欺负“哑巴”不能说话、不能为自己发声!你这样不人道……逼迫着店主不得不立即将三千法郎支付给蕾内特。 这部电影,可以说十分有趣。 “我保留我确信的,但我也让你保留你的。” 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时常因为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不同而发生争执,但这不能影响她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为人处世,以及对这个世界人生百态的宽容和理解。 如果换成是我,可能早因为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分道扬镳,而她们却依然维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关系。 这部电影真的十分值得欣赏。 语言流淌着漫游的思绪。 大段的对白,她们各抒己见。 尊重自己的想法,包容他人的态度。 最后,希望我们各得“蓝色时刻”,能有人分享。

 短评

侯麦电影里的红是生活里那点盐。

6分钟前
  • 野沢氿
  • 力荐

太爱侯麦的色感了

11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这个机智诙谐的小品很动人有趣。被很多细节打动。侯麦的确有个tender soul,如透过女主角视角,对自然、植物和动物敏感怜爱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乡下女孩要面对都市人的冷漠、谎言和互不信任。有对“说话”本身的思考,对于一向多话的侯麦电影,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15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4000法郎

16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好像是第一次看与男欢女爱完全无关的侯麦,总觉得弗兰西斯哈两位主角是这里来的。这简直就是个现代故事,蕾内特和米拉贝尔就像21世纪的小资文艺青年一样因为模糊脆弱的道德观念不停拌嘴——有场戏可以形容为“圣母的终极对决”吧,只不过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1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侯麦的关键词:坦诚,包容,所以很多剧本其实题材十分尖锐,但拍出来却成了喜剧。女孩子们实在是太可爱。其实从头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胆,如此直接的价值观碰撞,直到最后都没有撕起来也是奇迹了,换我大概绝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台词精妙!

23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侯麦角色间对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2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乞丐、小偷与骗子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没有道德鞭挞。乡村女孩认为给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骗子要现身严惩。讽刺的是,最后她为了生存,“装聋哑”卖画却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类人。“失语的艺术家”带出个人思想:阐述自己作品的价值很重要。但语言亵渎了艺术,在艺术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态度。

30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最喜欢侯麦的电影。宽容,坦然。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展现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容,随性。

31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等等 都在体现着他们的艺术性和对生活美感的追求。

33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说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这部视角挺独特的,两个女生一直在辩论,探讨的话题很有趣,生活态度、价值观、生活中的困难之类。演员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我和朋友平时聊天的感觉。

37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麦。“蓝色时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乡下女孩蕾内特对世界、对他人、对艺术的关系中都是在寻求一种道德纯粹,一种“蓝色时刻”的宁静;而米拉贝与一切都拉起了距离,像是做民族学研究一样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象进行审视,她更注重人与人为了完成事务而必备的社交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说”与“沉默”似乎将四个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与“言说”的配合中,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姑娘完成了艺术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她的故事隐约影射着一些卢梭的教育思想,即现代城市对人道德的败坏。我觉得这片子有意思的点在于平常我不大会和米拉贝这种姑娘聊起来,对话可能会止于她说自己拿了别人偷的超市东西,但因为侯麦的电影,我听到了她的想法,有种脱离了信息茧房的感觉,电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42分钟前
  • 虚伪面包房
  • 力荐

侯麦电影是青春底片上跳动的红,法语是人类思辩之林发出的啁啾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如果加上爱情,这不就是现在的《阿黛尔的生活》与《烧女图》。

5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乡下的女孩和城里的女孩——乡下的老鼠和城里的老鼠,老童话的现实版本。

5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很细腻的喜欢哲学思考的乡下哲思女见午夜寂静被车声打扰就哭泣,她就是神经质,想有个女孩一起体验“蓝色小时”。很认真的她,会付昨天没有零钱付的咖啡费,在车站施舍给人,钱不够向人求助却被当骗子。“绘画可以表现人的宁静”。为在巴黎生存,纯洁的女孩狠心卖画2000法郎,购者4000法郎卖掉

58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乡下姑娘的际遇,以及她们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观点碰撞和成长。人物鲜明,对话丰富,景物迷人,颇有以小见大之趣。也让我想起自己与剧中人年纪相仿时的一些轶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荡、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谊。L'Heure Bleue 蓝色时光:昆学家法布尔先生定义:安静的诗意时刻

59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特别喜欢第三第四段!纯纯的女孩可爱,漂亮的女孩聪明。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关于两个女孩的道德选择,第四部分最耐人寻味。A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这行为就很矛盾),B反对,后来A不解释的沉默没能成功卖画,而B原本的观点也派不上用场,最终是B用了A的说法才卖出了A的画,执行内容与执行'讲述内容的形式'之间竟然是后者占上风。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非常喜欢最后的卖画一段,尤其是画廊老板被米拉贝指责后那个“蓝色时刻”,与第一段构成了可爱呼应。影片想法来自扮演乡下女孩的米凯尔的真实经历,她向侯麦毛遂自荐,但最后却因为跟电影里乡下女孩一样过于清晰固执的价值观而和剧组的其他演员都闹翻。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其实米凯尔现实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贝的杰西卡则来自乡下。后来,米凯尔在侯麦临终前起诉侯麦,试图讹诈合作者的权益,众多曾经为侯麦提供经历的合作过的演员纷纷为侯麦作证,包括杰西卡。米凯尔的无理请求虽然在判决中被驳回,但却成了侯麦人生最后最难过抑郁的事。

1小时前
  • 奥兰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