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

HD中字

主演:尼吉尔·特瑞,肖恩·宾,德克斯特·弗莱彻,斯宾塞·雷伊,蒂尔达·斯文顿,奈杰尔·达文波特,罗彼·考特拉尼,迈克尔·高夫,杰克·布里凯特,伊莫金·克莱尔,萨迪·科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卡拉瓦乔 剧照 NO.1卡拉瓦乔 剧照 NO.2卡拉瓦乔 剧照 NO.3卡拉瓦乔 剧照 NO.4卡拉瓦乔 剧照 NO.5卡拉瓦乔 剧照 NO.6卡拉瓦乔 剧照 NO.13卡拉瓦乔 剧照 NO.14卡拉瓦乔 剧照 NO.15卡拉瓦乔 剧照 NO.16卡拉瓦乔 剧照 NO.17卡拉瓦乔 剧照 NO.18卡拉瓦乔 剧照 NO.19卡拉瓦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卡拉瓦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本片是一部传记体影片。英国的先锋派导演贾曼也是一名画家,他怀着对卡拉瓦乔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崇敬心理和对画家生活的浓厚兴趣,拍了这部关于艺术家生活片断的作品。本片的手法和题材不拘一格,从各角度都给人以新鲜感。本片获得198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是英国1986年最卖座影片之一。超世纪战神二十世纪快车惊曝内幕忍者小英雄4好人寥寥1992实习医生风云 第三季地平线系列:安慰剂试验女麻吉人蛇欲血战之与蛇共舞青春期4亲吻亭2IT狂人 第二季米尼的第一次斗战胜佛安家花满楼之绝世花魁哈迪塞镇之战小矮妖的复仇伦巴拳坛风云与我共舞1998奇迹之地第二季回不去的少年时光雪地迷踪注册情缘神秘博士 第五季24小时 第七季秘鲁大冒险爆裂神探王阳明花生酱猎鹰肉食猎者第六季三个火枪手的性福之旅鸡皮疙瘩亚希2勇闯夺命岛英语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爱琳2021食戟之灵糊涂蛋以女人的名义上新了·故宫 第一季诈欺游戏2007巅峰拍档第十八季

 长篇影评

 1 ) 谁在狂欢

卡拉瓦乔(Caravaggio)在狂欢 李白仗剑,斗酒赋诗,绝为唐朝一代绮丽男。我们不管他是山东人,四川人,还是阿拉木图来的哈萨克土人,他都成为一个时代最华彩的异数。而在文艺复兴末期出现的卡拉瓦乔,同样是那个天才辈出的时代里一朵奇异的神秘之花。米开朗基罗·梅利希·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Caravaggio)出生于被意大利伦巴第省的卡拉瓦乔村,由此得名。卡拉瓦乔是一个手握画笔,嘴衔匕首的少年,生病的时候皮肤会变成绿色。他的匕首上刻着“No Fear No Hope”,出于对冷兵器的一贯热爱,我也很想弄一把这样的匕首。但首先,我们应当怎样怎样理解这两个短语之间的关系?因果?并列?无所畏惧因而了无希望,还是人们注定无恃无恐同时希望渺茫?“hope”这个词,可以解释成欲望吗?这些疑问,谁能够回答。任何人都可以回答,但作出的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博学如博尔赫斯,在诺顿讲座的第一讲中说道,我来这里不是教给诸位任何方法和启发,而是告诉你们我写作几十年来所积累的所有疑惑。对于思考者而言,最紧要的是扩大自己思考时的那种孤寂感。只有在这种了无俗世噪音的孤寂中作出的思考以及回答,才可以称之为答案,并且无论对错。 说回历史上的卡拉瓦乔,在我看来,他的一幅《手提哥利亚头的大卫》就基本上可以把大部分搞现当代艺术的哥们们给毙了。就像有人说米勒《黑色的春天》毙了所有后现代写作一样。大卫手中狰狞的头颅,乃是卡拉瓦乔自己的。相形之下,现当代艺术越来越多的称为一种投机行为。大多数的装置艺术品在造型艺术上与战国的青铜器比都是垃圾。艺术品会受历史时代影响而有所谓现代感,但是要知道,对美的感受完全不会受到影响。即使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审美情感。所以,绘画,电影这些艺术我们必然要欣赏形式背后的内核。因为它们注定无法像音乐一样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绝对统一。而卡拉瓦乔在其神圣画作背后所表现的,是一种神人相通的注视世界的目光。 人类文明之初,天地相通,神人互属。那时人人都可敬神设祀,因此社会混乱。后统治者命人专职祭祀历法,使人神无相侵渎,此谓绝地天通。此后神开始非人化,统治者开始神化。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天赋异禀之人可以通天入地。卡拉瓦乔所有宗教题材的人物都相当忠实于模特的本貌,无论模特本人是流浪艺人还是街头小贩。卡拉瓦乔独特的用光正是显著突出画面上的各色人物,而这些人物都呈现出市井俗人的外貌,我想是卡拉瓦乔有意要模糊神话与人间的界线。艺术家永远忠于自己的眼睛,他可以无比自信的告诉你,生病的人皮肤是绿色,爱情的颜色是蓝色,仗剑的大卫就是那美貌的拉努奇奥(Ranuccio)。卡拉瓦乔用不羁的眼神注视着自己信仰的人间,作画,决斗,临死毅然抛弃那制作粗糙的十字架,到最后一刻都不愿苟且自己。我想,正是这种在艺术上模糊的手法,以及生命狂欢之余的坚定信仰感染了贾曼,令他花了7年的时间来准备这部作品。 贾曼在狂欢 贾曼在艺术上的多才多艺为他的电影注入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按他自己的话讲“我不认为事物间存在着鸿沟。它们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所以到处悬浮的意念(ideas)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论是电影、绘画或文字。对我来说,区分在某种程度上透过了资产与各式其它的历史性强制命令被强加在我们身上。”他有意模糊了众多艺术形式的界限,从这点来说,《Caravaggio》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他筹划了7年的影片不仅有着荷兰油画一般的画质,而且里面所有卡拉瓦乔的作品都被再演绎过,作为电影的背景呈现。因为专业出身的缘故,贾曼的影片中很多布景,用光都深受绘画的影响。《Caravaggio》可以说是一个 肇始,卡拉瓦乔那种似乎是人物本身发光的独特方式被贾曼一再运用到了自己的影片中,后来的《Edward II》和《Wittgenstein》在这方面都非常典型。这种用光方式很容易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也因此与贾曼对于叙事戏剧化的演绎非常合拍,我想是英国人的戏剧传统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贾曼对于电影文本,声音和影像本身的三者结合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文本得益于贾曼的诗人身份,都非常的简洁有力,同时有一种极端的静谧在里面,都是“on slow motion”的。在这一点上,《Blue》绝对是登峰造极之作。贾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艺术家的本能发掘了生命的本色——蓝色,此时他的视力已完全丧失,因此可以说他的发掘是模糊了感官的界限的。同样是失明,博尔赫斯发掘出的是金丝雀——如太阳般的金黄色,相比之下,贾曼更加内敛。在配乐上, Simon Fisher Turner的音乐总是能与贾曼的基调合拍,《Caravaggio》中运用了大量原声吉他的弹奏,呈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繁盛。《The Last of England》中低沉的大提琴,《blue》中若隐若无的音乐,都是SFT的杰作。以上这些,都是贾曼在艺术形式上一贯的“模糊”的做法,《Caravaggio》模糊了传统叙事和先锋演绎,《The Last of England》模糊了日常影像和虚构影像,《Wittgenstein》模糊了哲学和影像,《Blue》怎么说呢,我只能说模糊了生命与爱吧。虽然贾曼的影片有时仍喜欢使用波普的拼贴手法,比如《Caravaggio》中的计算器,《The Garden》中的前方画面与背景的拼贴,但都并非刻意为之,我认为也是贾曼“连续体”思想的体现。 此外,贾曼在《Caravaggio》中还对各种影像进行了“柔”化,援引专业说法是电影的“肤”化(the skin of film)。贾曼一向喜欢在自己的影片中对同性之爱做情色化的“柔”制,《Caravaggio》中caravaggio与ranuccio那一场赤裸的对决,充斥着雄性的暴力和同性的情色,因为从背景到人体都是暧昧的暖黄色,而且两人始终做眼神上的交流,直至最后那以下突发的暴力。在《Edward II》中,也有一场男人双舞的戏,在水泥的简陋背景和强光灯的照射下,呈现另一种对比强烈的美。再到《The Garden》中那一对同性恋人的柔情,贾曼在自己的作品在中彻底的表达自己对同性之爱的赞美,虽一直游走于情色的边缘,却被贾曼运用光线,配乐以及旁白钝化了影像背后尖锐的内涵。这从《The Garden》在正规院线中发行亦获得极大成功就可证明,贾曼做到了使大众接受这种并不尖锐却坦诚的表达。 我在狂欢 贾曼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在电影上的地位如同托尔斯泰在小说上之于我。如同诗人写小说语言总是没问题的一样,画家出身的贾曼在影像画面上也没得说。《Caravaggio》如荷兰油画一般,《The Garden》中许多室外镜头温暖的光线,〈Blue〉中也并非随便挑选的蓝屏,而是使用的著名的“克莱因蓝”。贾曼还偏爱super-8所呈现的颗粒感很重的画面,这样的影像有很强的色块化的效果,跟印象派相似,既可以表现很温暖的东西也可以使镜头充满粗砾感。Caravaggio在临死时拒绝了十字架,而是拼命握住自己那把匕首,贾曼同样至死也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一天,男孩爱男孩,女孩爱女孩”。他眷恋着H.B.,却在日记中写道想早日离开这个世界,就如caravaggio深爱着ranuccio可还是亲手结束了他的生命。因为生命还需要尊严,贾曼就算要活也要活得有尊严,可病痛已让他无法自己控制着一切。博尔赫斯说在智慧,爱和快乐中,快乐往往是最不重要的,而比爱更加稀有的则是智慧。贾曼无疑奢侈的拥有了这三者,无数前辈大师都没能享有这一殊荣,所以我为贾曼而狂欢,为贾曼而祝福。对他的电影,用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话总结:“再说一遍,不要去想,而是要去看!”

 2 ) 现实魔幻主义人生——既是卡拉瓦乔的也是贾曼的

临行意大利,行程中安排了几个存有卡拉瓦乔作品的教堂和美术馆,因此打算看点书和电影充实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这部电影是豆瓣上找到的,本以为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或者至少是带点秘闻叙事方式的故事性影片,类似珍珠耳环少女或者BBC那部关于莫奈的短剧。
而影片的开始,导演还是较为收敛地采用穿插式的叙述手法,把病榻上行将就木的卡拉瓦乔的片段式回忆和他短暂狂暴的一生拼贴呈现,间隙中以高密度的频率使用电影画面再现卡拉瓦乔众多名作的场景,看得我甚是惊喜。而影片后半部,导演的意识流越发奔放,计算机、汽车、打字机甚至马拉之死的出现,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一般。再回想前半部出现的各种场景和人物,才恍然大悟,这是贾曼跟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与其说这是在叙述卡拉瓦乔的一生,倒不如说,这是贾曼在借古喻己,表现同为同性恋、拥有短暂而狂暴一生的自己的生命呐喊。我相信,导演熟识卡拉瓦乔的画作和生平故事,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理解,并通过自我重构,素材信手捏来,以后现代的叙事方式重构,故事真实性变得不再重要,时间和空间已发生扭曲改变,更别提片中人物事件能与历史真实一一对应了。更何况,何为历史真实?很多秘闻和解读不过是后世为了某些目的进行杜撰罢了,跟贾曼的做法并无二致。因此,评论里很多人指责这种不严谨和荒诞,我认为,这是观影者尚未理解贾曼的意图,或者缺少类似观影体验所致。
话题回到卡拉瓦乔本身。还记得之前在知乎上搜索他,一个提问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如何能拍出卡拉瓦乔式的照片?答曰:要有光。我想,这束光既是上帝之光,也是黑暗潮湿的地窖中伴随着藏污纳垢阴影的烛光。这个回答正好也印证了他充满矛盾与冲突、挣扎与斗争的一生。正如影片中所描述,卡拉瓦乔临终前拒绝了牧师的十字架而选择将刻有No Hope No Fear的匕首拿在手里,这位一生刻画了无数宗教题材画作的艺术家最后却是以倔强地不接受上帝祝福的姿态与世长辞。他的画作擅长体现圣经故事中人性的一面,以生活中的底层人物为原型将神性拉入凡间进行戏剧性刻画,是切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各种魔幻式的经历:尽管备受金主和业界荣宠,却无法摆脱同性恋、斗殴闹事、杀人犯、逃亡、三十多岁便孤独死去等亡命之徒的形象。
之所以喜欢上卡拉瓦乔的画作并好奇他的故事,是因为他对于艺术的代入感和对生命的热忱,他时而是抱着一篮子成熟果实的酒神,时而能成为大卫手中巨人歌利亚的头颅,他既爱上画中的男模特也可以为了那个粗鄙的可爱的妓女复仇,而将自己心爱的男子杀死。他爱着污秽不堪的现实却刻画着高贵神圣的场景。
叙事至此,谁能否认,卡拉瓦乔也许就是贾曼,贾曼就是卡拉瓦乔?

 3 ) 画家情史

一 拥有一头蜷曲金发的少年在画画,神情狂狷而邪魅,柔和的光线洒在年轻的身体上,一举一动都透着初生的荷尔蒙。他的自画像笨拙地头戴花环,手提酒罐,是在模仿年少时的酒神吗?他有一把匕首,写着“没有欲望,便无所畏惧”,他被红衣主教所喜爱,得到供养成为教会画家。 二 一个人的幽暗画室总会无聊的,他需要人陪伴。他遇到了一个无法说话的男孩,把他添为男宠,长大后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模特;男孩单纯而美好,时而作出依赖的神情,或许把他视为父亲多于情人。 三 他在一个茶馆遇到了一个男人,阳刚且性感,似乎是最好的男性模特,他身材壮硕,性格鲁直,终于在一次格斗比赛中忍不住买下了他。每日朝夕相处,他们之间似乎萌生了什么。 四 画家总是多情的。他爱上了男人的老婆,一个穿上礼服,梳洗打扮后和圣母有几分神似的女人。但这时男模特已经被情欲所控制,谋杀老婆嫁祸给别人,从而成全和画家的爱情(从画家多次吟诵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们发生了肉体关系)。但画家仍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用随身匕首手刃了模特,或许他爱圣母胜于莽汉。 五 打字机,杂志,香烟,浴缸,霓虹灯,汽车,每当几近沉浸在中世纪的古典沉郁气氛中难以自拔时,冷不丁就被导演揪回现代来了。这种过山车似的超现实主义体验,造成了一种莫名的观影快感—不同的时代似乎总有相似之处,只是换了场景而已,人性终归依旧。导演经常为了推出某张油画故意摆出画面造型,这种形式感其实本身就是内容,他只是为了重现中世纪的观感,观众便只需静静观看体会,私以为并没有要强调更内核的东西。

 4 ) FIFF27丨DAY2《卡拉瓦乔》:以绘画寄托灵魂的归宿,以死亡终结一生的荣耀,被遗忘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卡拉瓦乔》,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艺术是生活的“反面”。

孟山

看jarman的电影,永远不缺的就是”美“,这部更是找到了绝美的载体,完美捕捉每一瞬间的”暗流涌动“;犯罪、爱情、艺术、肌肉的线条,光亮的汗渍,一切都变得美味可口,充满诗意;时空错乱的物品接连出现,实验真正的虚构

dama.W

油画般的色彩运用使得画面和卡拉瓦乔的画似乎融为一体。赤裸裸的暴力戏份也是贾曼的拿手好戏,包括最后刻画死亡,各方面都很精准。只是贾曼拍的东西不太好进入啊,他在这部传记中还没做到真假合一的地步(拜托,马拉之死真的很出戏)

Andrea

混乱的欲望与“圣洁”的艺术相融,用生命勾勒,以血肉上色。

一桶猫

贾曼把他的画布摆在了摄影机后 绝佳光影效果+油画质感+诗性旁白 美到人心颤;作为传记充分对人物进行解读 其中不乏宗教、哲学、意识流元素 蒂尔达惊艳得好像一件艺术品 叙事比较松散但并不晦涩

消亡之人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离现实经验很遥远。” 感觉导演只是觉得画幅画念首诗不过瘾所以用很多幅画和很多首诗拼成了九十多分钟的长片。 视觉上是享受的,可除此以外空无一物。我在帕索里尼的电影里总是感受到一种对于原始欲望与爱的虔诚,一种别无他法也无需他法只需要顺应本能的喜悦,相较而言,这部片子里只有对于性冲动浮于表面的美化,没有任何爱可言。 过分贫瘠的内容总是让美的形式也一下子空瘪起来。

快乐王子

油画般的质感

三色堇紫

浓厚的宗教意味,绘画艺术与实验影像的结合,思维和梦想的斗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服饰和场景布置很有特色,故事文本稍显空洞。画框外无尽的黑暗,黑夜袭来,烟烟燻黑清漆,在空荡荡的画室蔓延,燻染暮光,腹股沟处锋利的刀伤,使你喘息不止,当你最后的呼吸汇入星辰,一如生命之种,流淌在干燥的床单,你沉入黑夜,黑夜中,我漂浮在深沉如镜的湖面,沉静如回声,如你眸中的尘埃,你只一眨眼,我便旋转着,我深陷漩涡,穿过狂暴的深渊,海水不变的静默,泪水汇集,滴落,涟漪扩散至天际,超越虚无、火花、星辰,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的双眼,我将纯洁的灵魂困于瓶中,毫无价值,像疯长的野百合,在罗马的祭坛上,无尽地歪曲与嘲弄,上帝诅咒你。以绘画寄托灵魂的归宿,以死亡终结一生的荣耀,被遗忘。

FranzCamus

宗教的 神秘的 猛烈的 炙热的 也是某种不知所云的。卡拉瓦乔所展现的 是充满了爱欲的美 是优雅的暴力美 也是肢体语言的美。

#FIFF27#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疯癫中的理智,世俗中的圣洁,他的天堂中有着他和她---对电影《卡拉瓦乔》的一些感想

“我对你的爱超过自己的双眼
我将你束缚成了瓶中的精灵
请发挥你的本性
像百合花般怒放吧”

卡拉瓦乔如同疯了般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落下狂风暴雨般的一笔又一笔。他为Lena的死伤心欲绝,赤裸着身体拥抱已经僵硬了的尸体,怀中的女子是他那溺于忘川水中的Magdalene,是已然逝去的圣母。

她裸着足,披着红布,脸上是哀戚的遗容。

这样的女子——泰伯河边的妓女Lena——她活着的时候爱慕虚荣,贪图富贵,背叛感情,却让人难以忘怀他为她绘制肖像时那份静谧圣洁,浑身仿佛散发着柔美的光,眼角挂着晶莹的泪珠,明明是如此低贱的存在,却和神圣的马利亚一样拥有母性的柔美。

Lena之死是卡拉瓦乔这部电影中最为震撼到我的一幕,仿佛所有激烈的感情如同骤雨般爆发了出来。卡拉瓦乔狂暴地绘画,转身,面对镜头,带着满腔的愤怒嘶吼道:
“上帝抓住了你
你!”
仿佛是在说这坐在荧屏前的你我一般。

我那时为那双眼睛震慑住,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只是隐约地爱上了这部有些晦涩的电影。

会去看《卡拉瓦乔》纯属机缘巧合,对蒂尔达感兴趣,也对《蓝》的导演贾曼颇为好奇,于是便找来这部他们最初合作的《卡拉瓦乔》。

一部片段式的传记片。

电影分成两条时间线,卡拉瓦乔从少年时代受红衣主教赏识到他成名绘制多幅经典之作直至杀死Ranuccio的一条时间线,以及逃离罗马后在海岸边的破旧小屋中弥留的时间线,互相穿插,见证了这位画家的惊人才华,他的愤世嫉俗,以及他对爱执着的追求。

这是一部描写艺术家的电影,但就我看来,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将卡拉瓦乔的那些杰作一一还原在荧幕上,那色彩,那光影,那明暗,无一不是精雕细琢的,甚至还巧妙地融合在了剧情之中。

《圣马太殉难》中,思恋着Ranuccio的卡拉瓦乔默默念着圣经雅歌:

“我夜间躺卧在床上寻找我心所爱的
我寻找他 却寻不见
呼唤他 他却不回应
我要起来
游行城中
在街市上 广场上
寻找我心所爱的
我寻找他 却寻不见”

Ranuccio化身为画中的大卫,而他隐藏在他身后,默默地注视着这具完美的身体。

简直如同神来一笔的绝妙,对我而言,简直是开启了对这幅画的全新认知。卡拉瓦乔不再仅是整个事件的观察者,他也是深入其中的参与者,他的目光盯视着他心所爱的。

这样的画面与剧情的结合充斥在整部电影中,不禁叫人感慨导演的鬼才与匠心,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他受到这位绘画大师卡拉瓦乔的影响之深吧。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所有角色的着装都是现代的,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现代的道具。机车,杂志,打字机,卡车等等等等,显然这也是受到卡拉瓦乔绘画风格的影响,这位大师在绘制宗教题材时同样喜欢将故事融汇到时下的场景之中。

他绘即他所见。

关于这些人类的罪与罚,人类的原始感情,都是永恒的存在。神话时代如此,中世纪如此,现代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人性这种东西是永恒的,当你抓住这份永恒,你所表达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了经久不衰的意义。

卡拉瓦乔爱过Ranucchi,他也爱过Lena。后者的死亡让他悲伤至极,而前者的欺骗更是致命一击。
刺往爱人心脏的那一刀,捅穿的仿佛是自己的胸膛。

人类总是重复着这样的感情,爱带来的极度欢乐,欺骗引发的极度愤怒,恨意所致的极度绝望。

“No hope,No fears”
如果对人生不曾抱有希望,可能活着就无所畏惧了吧。
然而电影中的卡拉瓦乔始终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枕着头,梦见了我的爱人Pasqualone
我正乘风破浪向你驶来
你像海豚般跃出了我的视线 欢笑着
海豚们并非在笑,而是在无情的嘲弄道:
‘Michele,总有一天你将学会残忍’”

卡拉瓦乔最终万念俱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海边的小屋中。一室空寂,陪伴他的只有那个由他养大的聋哑男孩。
他的忠诚与伤心挽救不了他不断流逝的生命,很快,卡拉瓦乔就会在这座冰冷洁白远离故乡的小屋中离开人世。

时空交错,呈现在儿提时代的他和Pasqualone面前的是《基督下葬》的场景,他自己便是自己绘画的模特原型。
他见证自己的死亡,从此一位伟大的画家就要诞生了。
生与死,循环往复,仿佛一个圆环,这头与那头不可思议地连接了起来,完成了这部电影,这部杰作。

“Michele醒醒
Cecilia站在门口
将羽毛掸帚镶在长竹竿上
像猫一样扑向燕子
如同热风中的棕榈树
在尘埃密布的众星间变换着扫帚
咒语被解除了
Pasqualone倚着窗,笑靥如花”

我想这便是卡拉瓦乔的天堂吧。他与Runuccio,Lena共同的天堂,没有世俗,没有背叛,只有爱与欢笑。
仿佛梦一般。

 6 ) 祭坛之上 圣俗之间:天才卡拉瓦乔的灵魂与血液

画评家罗伯托·隆吉曾评论道:“没有卡拉瓦乔,就没有里贝拉、弗美尔、拉·图尔和伦勃朗;没有他,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和马奈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同期颇具影响力的伯纳德·贝伦森,也表示赞同:“除了米开朗基罗,没有任何一个意大利画家有如此大的影响。

卡拉瓦乔不遵循古典画派手法,不接纳任何既定的法则,而是大胆革新、虔诚地描绘平民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他是第一位将神圣的宗教题材用底层人民生活加以表现的画家,还凭“一己之力作”开创了巴洛克风格的先河,不仅在当时将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他天才的另一面,是暴力嗜血的一面,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卡拉瓦乔都备受争议。同时代的人认为“他的画里只有粗俗、亵渎、不敬和厌恶…他的内心阴暗,远离神的光芒和爱戴。

我不知道谁才是真的巫师,是那个乔装的女人,还是画她的你”


“灵魂与血液”四部曲

本文将天才卡拉瓦乔短暂一生分为四部曲, 带您了解其画里画外的“灵魂与血液”:

1.穷困潦倒 坐以待旦

2.虚中有实 万物有灵

3.祭坛之上 圣俗之间

4.跌下神坛 规训惩罚

祭坛之上 圣俗之间:天才卡拉瓦乔的灵魂与血液

卡拉瓦乔像,约1621年,by 奥塔维奥·莱奥尼 (Ottavio Leoni)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

1. 穷困潦倒 坐以待旦

1571年,卡拉瓦乔(起名同列奥纳多·达·芬奇——来自芬奇镇的列奥纳多)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省(Lombardia)卡拉瓦乔镇的一个中等家庭出生,父亲是侯爵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一世的管家。[此时距离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去世仅7年,也是莎士比亚出生第七年,卡拉瓦乔死于1610年,比莎士比亚早6年]

西蒙·彼得查诺(Simone Peterzano,1540 - 1596)

1576年,距离卡拉瓦乔镇仅8公里远的米兰爆发了瘟疫。这场瘟疫在隔年的同一天夺走了卡拉瓦乔父亲、叔叔和祖父三个人的生命,只留下了他母亲照顾他们几个兄弟姐妹。1584年,13岁的卡拉瓦乔被送到提香的学生——西蒙·彼得查诺的画室做学徒。

1590年,卡拉瓦乔的母亲去世,于是他决定离开米兰和卡拉瓦乔镇。(事实上,关于他离开的原因有种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他与当地的卫兵发生了争执,因而被迫离开)起初卡拉瓦乔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1592年开始,他给朱塞佩·切萨里(Giuseppe Cesari,1568-1640,赞助人教皇克雷芒八世-教皇谱系上第233任教皇)做了助手学徒,探索和创立自己的绘画风格。这个穷苦落魄的时期,卡拉瓦乔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有《削水果的男孩》、《捧果篮男孩》以及他重病康复期间画的一张自画像《病中的酒神巴克斯》,病好后他便不再受雇于切萨里。

1592-1593 削水果的男孩(现有已知的卡拉瓦乔画作中最早的一幅) 意大利艺术史基础研究所藏

1593 捧水果篮的少年 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藏

1593病中的酒神巴克斯 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藏卡拉瓦乔到罗马的第一年就染病住院了半年。身穿白布衫、头戴着象征创造者的常青藤环的美少年巴克斯是卡拉瓦乔为自己作的自画像——迷茫的眼神、微张的双唇,苍白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是对自己当时精神状态的真实且精准的表现。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风已经在此时初现,为了加强现实感,卡拉瓦乔将画中的主角人物放在近景,加以强光照射,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次要的部分则隐没在阴暗中,就好像要把观众拉入画布中一般。

离开切萨里之后,卡拉瓦乔的人生陷入低潮。但也在这个时候几个影响他一生的关键人物出场了:画家普罗斯佩罗·奥尔西、建筑师奥诺里奥·隆吉和艺术家马里奥·明尼蒂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尔西把他介绍给了有影响力的收藏家、隆吉更把他拉入了罗马街头的暴力争斗中、16岁的明尼蒂则成了他的常用模特和生活伴侣。在这个时期,他创作出如《女占卜师/算命者》和《纸牌老千》等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从一个主题人物的创作开始变成多人之间的新颖故事为主题。

1594-1595 女占卜师/算命者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作品是卡拉瓦乔首幅超过一个人物的画作,描绘的是少年被一个女占卜师欺骗——吉普赛女郎正淡定地撸走明尼蒂戒指。 此主题当时在罗马来说非常新颖,在之后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记作家佩罗利记录道:"卡拉瓦乔此作是在宣示:只有'自然'才是画家的范本,不是古代不朽的雕刻或拉斐尔的绘画。"

1594-1595 纸牌老千,现存有超过50幅副本

纸牌老千生动地表现了不谙世事的少年落入纸牌骗子的圈套。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卡拉瓦乔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杰作,当时吸引了弗朗切斯科·马里亚·德尔·蒙特枢机,不仅赞助他作画,也邀请他入住了枢机所生活的罗马夫人宫(Palazzo Madama,现意大利共和国参议院,以阿莱桑德罗·德·美第奇的遗孀命名,教皇谱系上第219任教皇利奥十世曾慷慨地把夫人宫给德尔蒙泰枢机住)。

2.虚中有实 万物有灵

卡拉瓦乔早期的这些画作中,主要人物都是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英俊少年,这让他的同性恋取向饱受争议。他在这个阶段诗意、神秘、充满灵性的同性风格绘画创作中,摒弃了罗马盛行的戏剧性和古典主义绘画风格,坚定地延续了伦巴第风格中的朴素及现实主义风格。

1596 被蜥蜴咬中的男孩 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1596 弹奏鲁特琴的少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中美少年身前的乐谱上有个字母“V”,是卡拉瓦乔的主顾银行家文琴佐·朱斯蒂尼亚尼侯爵名字的首字母(Vincenzo),这里还暗示“胜利之爱”。乐谱的大概翻译:“你知道我爱你,仰慕你…我是你的人”,“你为什么不献出你的身体”……

1597-98 年轻的酒神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藏

据说这幅画是应卡拉瓦乔的资助人弗朗切斯科枢机之命所创作,也是他的自画像。他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用平常百姓的生活表现出来——在他面前的石桌上是一篮水果和一瓶红酒,少年伸手向观众举起一杯红酒,仿佛在邀请观众与之共饮。

1599 水仙少年 意大利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

科尔西尼宫分馆藏水仙少年源自古希腊神话的一个英俊少年,他对自己的容颜非常痴迷,每天都要到一个湖边欣赏自己的美貌,有天他掉入湖水中溺亡。后来,在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株鲜花,人们把它称为水仙花。这是卡拉瓦乔少有的、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画作。据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研究,画中少年低垂着头,两手撑成弧形,恰与湖水中倒影连成一个封闭完整的圆,不仅诠释了卡拉瓦乔自恋的倾向,虚实之间也暗示了其同性的取向。

3. 祭坛之上圣俗之间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席卷整个欧洲,基督教新教主张自由理解圣经的教义,并向天主教教庭发起挑战。此时的天主教教廷已经远离信众,便希望通过累积的丰厚财产资助艺术发展,以彰显教廷的神圣,巩固其在基督教徒心中的地位。因而,以宗教为题材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也成为艺术家走上成名之路的有效途径。

在1598年到1606年的不到10年间,也是卡拉瓦乔绘画创作成熟和活跃期,他突破了传统的宗教主题绘画风格,将以往教徒心中神圣的圣经故事创作成仿佛是发生在平民百姓家中、普通人都能目睹的真实事件,让圣人看起来“平凡且触手可及”。他用强烈的明暗对照法来表达画中主要的人物的情绪和行为的戏剧冲突性,借明亮光线传递圣经故事和圣人之光。

1598 - 99朱迪斯砍下霍洛芬斯的头颅 罗马国家古代艺术美术馆藏

以“斩首”为题材的作品,卡拉瓦乔画了12幅,《朱迪斯砍下霍洛芬斯的头》是最为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描绘了圣经旧约中的寡妇朱迪斯带着女仆前往营帐中,勾引前来攻打犹太人的亚述帝国主帅霍洛芬斯。朱迪斯将他灌醉后,亲手割下他的头。值得一提的是,据说画中被割头的霍洛芬斯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因为他自觉罪孽深重,所以想用此方式祈求得到上帝的宽恕。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 左:圣马太的蒙召 中:圣马太与天使 右:圣马太殉教

1599 年,卡拉瓦乔得到了为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La Cappella Contarelli创作祭坛画的机会,开始创作《圣马太殉教》和《圣马太的蒙召》。

1599-1600 圣马太的蒙召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左侧

《圣马太的蒙召》是卡拉瓦乔的第一幅公开作品。画面右侧阴影中,是侧身面对观众和耶稣的圣彼得,耶稣只露出了右手和一侧的面孔。围坐着的是一组玩牌的人,年轻的犹大在数钱,其余人看向耶稣和圣彼得。光从窗户照进来,仿佛上帝在召唤世人——圣马太蒙恩宠和召唤,出现在这道光束中最明亮的位置。

卡拉瓦乔超越了时代,仿佛电影导演一般将圣经故事生动的展现出来,除了色彩及强烈的明暗对比法,看画人仿佛都能听到画中的人物对话——当耶稣走进房间,指着马太说:“你!”圣彼得指着马太,似乎在疑惑:“是他吗?”而圣马太则指着自己,仿佛在问:“是我吗?”

1599-1600 圣马太殉教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右侧

这幅祭坛画中,卡拉瓦乔用了后来惯用的斜对角线构图方式和增强的明暗对照法,使得主题极富戏剧性:画中描绘出圣马太殉教的那一瞬间,现场各个人物生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同时,卡拉瓦乔用精确的写实方式,把情感的强度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仿佛观画人也感受到殉教现场的紧张氛围。

1602 圣马太与天使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中间

圣马太与天使是小教堂中间的祭坛画,是在上面两幅祭坛画完成的两年后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画中圣马太在与天使一起写马太福音(下图):一位赤裸着双脚的老人,正皱着眉头努力书写着,少年天使轻轻地引导着他书写的手,就如同老师指引学生一般。

1602 圣马太与天使 初版

但是当卡拉瓦乔将作品给订画人看的时候,订画人很不满意,因为这种寻常百姓般的故事表现形式让人觉得有辱圣人、对圣经不敬,所以卡拉瓦乔修改了这幅祭坛画。

1602 - 03 基督下葬 梵蒂冈博物馆绘画馆藏

卡拉瓦乔绘画的真实感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基督下葬》描绘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信徒们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从高处洒下的光,照在以耶稣为核心的人物身上。画中耶稣的女弟子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眼中含泪、一脸悲伤之情,从她举起双臂的动作到其他人抱着基督螺旋形下降的动作,将个人物角色串成一个整体。前景中离“我们这群观画人”一步之遥、缓慢转身对着观画人的信徒的目光,瞬间将画中正在发生的故事与画外的现实联系了起来,仿佛观画人也正一同参与其中、悲恸地将救赎人们罪过的基督的身体放入墓中。

《基督下葬》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祭坛画、也是他绘画成熟期最好的作品之一。同时代的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以及后来的印象派画家都临摹过此画。这幅作品曾在长达四个世纪不知去向,只留下 8 幅副本传世。直到 2014 年,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格雷戈里(Mina Gregori)发现欧洲一位匿名藏家手中的“副本”其实就是卡拉瓦乔的真迹。

1600-1601 年 圣彼得受难 意大利罗马圣玛利亚波波洛教堂-切拉西小堂

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审讯的时候,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彼得因为害怕,三次都不肯承认与耶稣的关系。所以,在后来为罗马殉教之时,圣彼得因为自觉不配与耶稣同样的死法,便要求行刑者把他倒着挂在十字架上。他的头微微抬起,眼神惊慌失措,让观画人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恐惧的情绪。

1605 圣母之死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在《圣母之死》中,卡拉瓦乔所画的圣母玛丽亚不是像以往的古典绘画表现手法一样让她看起来像“唯美地在沉睡”,而是在同时代人眼中“过于写实”地将圣母苍白的皮肤、浮肿的身体和赤裸的双脚呈现给世人,让圣母看起来就“真的死了一般”。这幅画因为太写实而被教堂拒收(据说尤其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卡拉瓦乔找到一位淹死的妓女尸体做模特来作画,有谣传说他曾是这名妓女的顾客)。

鲁本斯非常欣赏这幅画,他认为《圣母之死》是卡拉瓦乔最好的代表作之一,并建议曼托瓦公爵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幅作品被英王查理一世买走,英王被杀后,辗转被太阳王路易十四所收藏过)。

通过宗教主题相关的死亡故事,卡拉瓦乔将笼罩着死亡的神秘之光揭开,大胆地把神爱、悲伤、恐惧和死亡带到人们眼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这是流淌在他血液中对于死亡的认知,也是他寻求灵魂救赎的一种方式。

4. 跌下神坛 规训惩罚

1606年,35岁的卡拉瓦乔在争执中失手杀死了一个名叫拉努乔·托马索尼的年轻人。为了躲避仇家他辗转从罗马到那不勒斯,又逃亡到马耳他,希望加入大名鼎鼎的马耳他骑士团以得到庇护。当时骑士团团长是画中这位阿洛·德·维格纳科特,正是此幅画像令卡拉瓦乔获得了骑士团勋章,顺利当上了骑士,他杀人的罪行也因而得以赦免。

1607 阿洛·德·维格纳科特画像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1607 莎乐美收到施洗约翰的头颅

意大利那不勒斯慈爱山丘教堂刽子手把施洗约翰的头颅放在银盘上献给莎乐美,但她扭过头去,仿佛不忍直视。她在卡拉瓦乔画笔下表现出少有的纯洁而朴素的形象,与其他画家笔下的莎乐美截然不同(圣经故事中,莎乐美帮助她的母亲杀死了施洗约翰)。

1608 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 马耳他瓦莱塔圣若翰副主教座堂祈祷堂

传说希律王为了讨好能歌善舞的莎乐美和她的母亲,下令把施洗约翰关入监狱并斩首。画中监狱院子的场景取材自马耳他骑士团刑法典中所记载的一所监狱。

这幅《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是卡拉瓦乔受马耳他骑士团委托,为瓦莱塔圣若翰副主教座堂祈祷堂所绘制的祭坛画,是他所绘制的最大的单幅祭坛画,同时也是唯一有他签名的作品,虽然是签在了鲜血中。

1608年8月,卡拉瓦乔在一次争斗中使一名骑士受了重伤,被捕入狱。12月,他被驱逐出了骑士团。于是身无分文的他逃到西西里岛后又回到罗马。

1610 提着歌利亚头颅的大卫 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提着歌利亚头颅的大卫》讲述的是大卫用小石头打死了歌利亚,然后冲上去拔出歌利亚的剑,割下了他的头颅。这是卡拉瓦乔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中两个人物都是卡拉瓦乔自己,面容姣好的少年大卫,似乎并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面色凝重且痛苦。他手中提着的歌利亚的头颅,面露狰狞。大卫手中的剑上刻着拉丁文的缩写:“谦卑杀死骄傲”。

这幅画作完成不久,39岁的卡拉瓦乔便染上了致命的热病,于1610年夏天客死异乡,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尸体。他最亲密的朋友乔万·巴蒂斯塔·马里诺(Giovan Battista Marino骑士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诗人)将7月18日这天作为他的忌日,在他的葬礼上悲恸地献上了如下诗句:

大自然与死神残忍筹划,把你逼向绝境
大自然是如此害怕,怕输给你手下的每一幅画
与其说是你的画,不如说是你的创造
而死神是如此愤慨,因为你胜它太多
它的镰刀带走过多少人的生命
你就用笔刷重塑过多少”

 短评

影片恰如蒂尔达斯文顿那张脸,摩登与古典并存,导演拍的是卡拉瓦乔,却仿佛预言着自己的生与死,每一帧都如油画般惊心动魄,实在美不胜收,豆叔又没逃脱必死魔咒,心疼

4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原始欲望与仪式感,与帕索里尼有着亲缘性,但《卡》中每一帧画面都因为带有油画质感而十分精致考究,相比电影来更似如同雕塑般纯粹的造型艺术,对于卡拉瓦乔作品与构图的高度还原,反讽圣经的诗句插入构成音画分离,狄奥尼索斯式纵欲与亵渎,不符合时代物件的出现消解了过往与现代的藩篱。

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我心目中的卡拉瓦喬不該這麼正經這麼君子和苦大仇深的瘋癲,酒神式的瘋狂該是輕盈一些的。垂死時拼勁最後的力氣拒絕十字架的庇佑,還是那把銘刻no hope no fear的刀更合他心意,這是最打動人的段落

11分钟前
  • snowark
  • 还行

不是英语对白会更好,看时联想到了让·科克托的《诗人之血》。和画家有关的死是美的。

12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Too narcissistic yet how truly artistic... The film is a perfect homage of Caravaggio's paintings, perfect use of chiaroscuro, exuberant colors and of course sexual innuendos

17分钟前
  • Macmania
  • 推荐

很先锋性的实验电影。德里克·贾曼移除了诗歌、绘画与电影的体裁屏障,将狂乱复杂的感情讲述得诗意喷薄,阴柔与阳刚泾渭分明的审美很合我胃口。比起去年的“透纳先生”显然是更胜一筹~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86年的片子。17世纪的卡拉瓦乔。爵士乐。地球仪。计算器。摩托车。杂志。摇滚乐。西装保镖。马拉之死与打字机。文艺复兴的毒药。痛苦的时尚。有时候看似不相容的组合会成就最完美的事物。

21分钟前
  • Strawberry Ju
  • 推荐

卡拉瓦喬的繪畫與故事融合完美,不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片,新舊時代背景的混搭,這也許會在考究控嚴重扣分的部分,但是弱化了時代背景反而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古典之美與現代表達之間架起了橋樑。現在無比女王的Tilda Swinton,曾經也有那麼少女的感覺。#SIFF2017#

22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诗歌、油画与电影的完美融合。1.贾曼不仅还原了卡拉瓦乔的多幅名画(并反复呈现雕塑般的模特与作画过程),更在布光、调色与摄影质感上尽全力契合于卡拉瓦乔的作品风格,每一帧都令人沉醉。2.双线交叉叙事:弥留之际的画家与卡拉瓦乔由成名到痛失两爱人的人生历程。诗性旁白充满哲思,饱含情感。3.独属于贾曼的修辞策略:在高度贴近原画与历史场景之余,大胆置入几件不合时代的现代物件,如计算器、摩托车、电灯&彩灯、香烟与打字机(顺带cosplay大卫的[马拉之死]),既产生间离效果,又彰显出一种超越具体年代的永恒性。4.虚构了卡拉瓦乔、拉努奇奥与莱娜间相互爱恋的三角关系,这亦是贾曼的私人印迹。5.墓穴里的狂欢&两次杀戮,透现出爱与死的合一。6.死亡与哀悼的结尾至为动人,伴着圣乐,童年与中年的画家相拥。7.星星是穷人的钻石。(9.5/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先看了意大利2018年的纪录片《卡拉瓦乔:灵魂与血液》,了解了画家的主要作品,再看这部1986年美国人拍的传记片就好懂一些了。但是电影编导还是很有自己个性,将超现实手法用得很前卫。影片用垂死前的挣扎和从小学画、成名两条线交错进行,画家与男女模特的心理纠葛成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八十年代还是用胶片拍摄的时代,影像、服化、布景还原及创造虽不如今天自由、方便,但想象力出色,处理得极富张力。我下载的版本也只有不到2G,可影像看着比数字时代的作品还精彩、悦目。传记片既是史实的演绎,又是现在作者的表达,本片以后者为主。据说还有一部2007年意大利人自己拍的该画家传记片,也要找来看看,对比一下,有趣!

2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画面一流,情节不知所云。真的……很认真地看了,但是完全不知道片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29分钟前
  • 玑衡
  • 还行

“有时候,互相排斥的事物,往往最美” 为美而生,为爱而死。每一帧都是油画,天使的性,赏心悦目。贾曼赋予每个演员都成了美人胎儿~

3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卡拉瓦乔的光与影、明与暗、冲突与自戕。在匕首上刻字:No Hope,No Fear. 贾曼创造性的历史观:口角误杀变成情杀,圣马太殉难中口衔金币的罗马士兵。抽离的仿画,入扣的扮演。致绘画史上始终被低估的真性情,卡拉瓦乔。

37分钟前
  • 水仙操
  • 力荐

4+ 170619@影城1厅 重看修复 “No hope, no fear”"i sought him but found him not" "drawn in the water of forgetfulness" "All art is against life experience" "invade the eternity" 生之欲与死之难纠缠全篇 构图入画 旁白如蓝 大量近现代道具和音乐的介入 照亮巴洛克恒久的光泽和黑暗 #SIFF20

38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男人被金币收买,女人被华服收买,艺术、美貌,甚至爱情最终都可能是收买(抑或售卖)的筹码。然而人性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最终却将我们给利用了。#大银幕上看这部电影真的好美!上帝是公平的,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更蠢。#

42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SIFF#重看,4.5;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仅献身于力与美;镜头质感如油画,光影美妙无比,艺术与生命的较量,肉身泛着血色的光泽,唯有死亡才有资格宣判定局;旁白满分。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典型的英式仪式感影像美学,色彩到构图高度还原文艺复兴气质,对于油画的影像搬演。说是传记片,更多是通过颉取生活片段完成贾曼对于卡拉瓦乔的个人化解读:性、原罪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大量集中于展现内在与人物关系纠葛,对于社会背景处理并不深入。人物挖掘角度颇有新鲜感,总体感觉停留于猎奇。

45分钟前
  • 刘德龙
  • 还行

很小的时候读希腊神话,彩页上第一次见到卡拉瓦乔的酒神,大惊艳。 典型的Derek Jarman,诗意的旁白,用色饱满,Tilda阿姨从提香的画中走来。还有他永远无从摆脱的蓝色,blue sky blue lust blue doubt blue delphinium.

49分钟前
  • 野次馬
  • 力荐

加曼也是喜爱的导演之一。男性美终于可以消除权力的阴影,直接坦呈

53分钟前
  • 寸言土
  • 力荐

不消受得了Jarman 刻意的艺术痕迹过重 把电影拍成精美艺术品反而变得廉价 换句话说就是装X

56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