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

完结

主演: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杨童舒,林静,沈保平,杜淳,宋晓英,马少骅,张世,苏小明,李乐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5

 剧照

汉武大帝 剧照 NO.1汉武大帝 剧照 NO.2汉武大帝 剧照 NO.3汉武大帝 剧照 NO.4汉武大帝 剧照 NO.5汉武大帝 剧照 NO.6汉武大帝 剧照 NO.13汉武大帝 剧照 NO.14汉武大帝 剧照 NO.15汉武大帝 剧照 NO.16汉武大帝 剧照 NO.17汉武大帝 剧照 NO.18汉武大帝 剧照 NO.19汉武大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汉武大帝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心理学家成海朔的挑战:少女为何必须失忆犯罪心理 第一季天赐第二季失败的追击我们的艺术蜘蛛从零到一的爱情蓝色项圈伊娃这样的女人穿越国境保安日记乔可 安华的噩梦与白日梦梦的衣裳小镇总理郑和下西洋[电影版]摩登家庭 第六季因为·爱宝贝男孩我们天上见巴克叔叔浮图缘神奇四侠2005(国语版)恋爱操作团纯白明天和你不得不爱第二季恋爱吧寨主暗之伴走者一个烂赌的传说(国语版)尸鬼蚂蚱牛胆神偷妈,我没时间血色沉香枪火下罗宫春色1932Discovery 拉美西斯-出埃及记解秘真情电波释放202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金爵盛典深夜秀机械师(国语版)杰森恋曲教训 The Lesson

 长篇影评

 1 ) 一点吐槽

1,第一集冬至节,窦太后提到高祖留下来的紫金醇,似乎珍贵得要命。而最后,猪猪给去病的似乎就是紫金醇。
2,以前一直没注意,原来这剧是从孝景初即位时开始的,猪爸在位比猪猪短的多,那也还有十几年。春公公。。。那时就在宫里了。。。他还真是。。。命又长,又有本事。两朝皇上都那么信任他。
3,平七国之乱时,就有李广露面,装扮要年轻的多,还是看他年老以后的扮相顺眼的多啊,演员年龄应该是已经比较大了。而开篇第一个有名字的角色居然是阿胡儿,一直都只记得他有胡子的时候了。当年没注意还有这一出。
4,这才是美人心计。比现在某些白痴编剧写的宫斗强多了。

 2 ) 搬运 汉武大帝抄袭陈家林导演汉武帝

以下皆来源于微博@未城s

如要转载请联系@未城s本人授权

原博地址 //weibointl.api.weibo.cn/share/90574015.html?weibo_id=4041969640741623

//weibointl.api.weibo.cn/share/90573996.html?weibo_id=4044325840810146

多图预警

没想到图片发上来还挺清晰

 3 ) 央视年度耽美大戏

《汉武大帝》当年首播时,一心萌东瀛二次元跟猫鼠的我对朝廷台绝无好感,有天晚上莫名跟妈妈一起看了会儿,然而这惊鸿一瞥!恰恰被我瞥到卫青临死挣扎着去见刘彻,大家都还记得吧,满城将士喊”大将军威武“,然后他去爬那该死的几百层台阶,刘彻在上面急的团团转想要下去扶他又被身边太监拦住。

这时,那首天杀的著名BL插曲响起,彻底暴露了女导演胡玫的同人女本质,一个深情的男中音开始唱:”那时你给我一个笑脸,我就心跳一辈子。。。 “镜头开始闪回几十年前刘彻卫青刚见面时一起在上林苑纵马驰骋,到后来他为他打匈奴,二人几十年的纠结。。。。。。。我记得清清楚楚为了更加有助于大家理解,那歌词还打了字幕。。。。。。

最后卫青终于爬上去了,刘彻也不顾阻拦跑下台阶抱住他(!),卫青成功地死在武帝怀里,那邪恶的歌压根没停过。。。这一幕令我穿越地想起小学跟爸妈一起在饭桌上看《美少女战士》最后,某相当女性化的四天王之B要挂了,他相方长发沉默又帅气的四天王之A把B抱在怀中,B:”亲爱的,我想死的美一点 “,A(没说话,左手抱着A,右手一挥斗篷,漫天花雨纷纷降下),B:”亲爱的,我美吗?“,A(继续酷毙了的扑克脸):”你很美。 “(我。。$%^&*。。。。我爸我妈......^%&*&**...............)

事后反应,我只记得我在暗自吐血,一升一升地吐,倒是我妈既兴奋又囧地说出我不敢出口的心里话:”这啥玩意儿啊?"(上升符号,请自行联想为关西腔:南加阔列?整个一吐槽口气!从此我认定同人女因子是DNA里带来的不能怪我要怪请怪我妈谁知道她怀我的时候跑去中文系禁书区看了什么怪东西)当年四天王临死时我爹娘的反应也是这样的,具体说什么不记得了,然而语气真的只有关西腔”南加阔列!“可以概括啊。。。。

自从出了这部央视年度耽美大戏,小的我再也不敢因为盗用日本动漫音乐鄙视朝廷台了,因为人家那是在做同人PV啊!你看咱们自己做同人PV不也是哪段音乐最合衬用哪个么。。。。。。何况那首心跳一辈子是原创歌曲咧!我好想知道唱歌那位老兄看到这一幕作何感受。。。。还有写词的,我好想知道导演是怎么跟作词人沟通的:

——(以下妄想)这是用来在卫青临死跟汉武诀别时放的,画面会回放过往几十年他俩的往事,你想想怎么填词,要煽情一点,这段算是全剧尾声的高潮,要表现君臣间的深厚感情。
于是作词人一不小心努力过头了!他相当符合导演的期待,把大汉朝军队整成罗马人的军队,战士努力杀敌,是为在同性情人面前彰显勇猛(# ¥%&*#¥%……)

然而真相更可能是这样的:
——(妄想二)作词人呈上初稿,胡女皇大皱眉头:
这感情太不丰富了,你想想卫青一个骑奴被提拔到大将军,他得对汉武帝抱有什么样的感情?那得是全家人几辈子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啊,要更加深情一点,深情得好像恋爱(!)一样......

于是作词人哭着写出了平生第一篇耽美歌词......作为一名杰出的腐女导演,胡女皇满意了......

当猛然发现自己写不出许多常用汉字的时候,开始格外怀念天朝雨露滋润,于是莫名其妙地绕着圈萌回来了,尽管当年看到这一幕俺就去纵横道发帖了,但并没有正经萌过,可是现在,我好想穿越回汉朝和小兔子小鹿们一起围观上林苑狩猎噢T T

 4 ) 《汉武大帝》:想飞的翅膀

   文 / 沉冰
对于关涉历史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历史的外衣就应当包裹历史的身躯”(熊召政);一种认为历史剧应当借古讽今借古喻今(邹静之)。走哪条路更好见仁见智,分别秉承这两种观点创作出的作品都不乏成功的例子,怕就怕骑墙的态度,比如《汉武大帝》。
对《汉武大帝》的诟病主要集中与两点:与史实不符;对白太过现代。争论只是创作者与观看者观念冲突的表象,且观众往往因为只负责表达愤怒,不负责理性思考而不能击中作品的要害,所以导演对大众声音的置之不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历史剧”和“历史”一字之差究竟可以给艺术创作多大的空间?与史实应该符合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把这些完全交由史学家评判并不明智。就像让法学家来看法制题材的电视剧,看到的只能是作品在法律常识上的千疮百孔,但因此就否定一部电视剧的艺术成就未免太过武断。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共识,即大的历史脉络历史事件不能做丝毫改动,细节上可以发挥虚构。因此《汉武大帝》中一些人物的历史命运与历史不符就变得难以容忍。既然戴着“历史正剧”的枷锁(而非荣誉,因为它带来的更多是掣肘),就应尽可能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在历史已风化为化石的骨架上附以血肉使之鲜活。这也是我更赞同的一种观点。借古讽今不过是拿历史的形式说现在的事,一则容易扭曲历史成为徒有其表的古装剧,二则容易主题先行,而主题先行是走不远的(金庸)。
纵然《汉武大帝》在历史问题上有诸多漏洞,但它作为历史剧无庸置疑。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剧?历史是客观的,而艺术作品很难不搀杂创作者的主观评判,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客观地、艺术地展示那个年代的悲戚与壮烈,而后让观众各取所需、各自回味。
至于为封建帝王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事的确存在,“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谄媚歌词即是明证,但从另一方面讲,叫嚣着剁碎这些狗皇帝的人也不见得高明,借古讽今或以今讽古都不足取。你想用现在的道德准则约束这些封建帝王时,他们早已化成灰了。
值得褒奖的倒是《汉武大帝》的大民族观,它并没有把匈奴作为正义的对立面来塑造,而是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给予了同样的同情和赞美。捍卫家园的英雄永远被歌颂,背信弃义的叛徒永远遭唾弃。漠北会战一节,导演的镜头对准的不仅是汉军凯旋的喜悦,还有匈奴惨败的悲壮。
诸如“历史剧往何处去”的问题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回答,因为学者们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的真实性仍在争论不休。我能确定的是,电视剧是任人指摘的小姑娘。所以,《汉武大帝》不仅要应对历史学家的批评,还要应对观众的责难。
《汉武大帝》的尴尬恰在于妄图在《史记》《汉书》搭建的舞台上追求自由的、艺术的表达。说《汉武大帝》不能不提胡玫,说胡玫不能不提《雍正王朝》。显然,胡玫在转风格,由厚重扎实转向灵动飘逸。滑稽的是,貌似扎实的《雍正王朝》依附的是以我浅薄的识见看来在艺术上和历史上都不甚严谨的二月河的小说,看来空灵的《汉武大帝》根据的却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正史。
学者对《雍正王朝》历史谬误的指责一直不绝于耳,而它在观众中、在文艺界似乎享有不错的口碑,或许是因为它恪守了电视剧的本分——好看。相比之下,《汉武大帝》的精彩程度就略逊一筹,人物上,窦婴、田玢、窦太后的命运起伏也颇具可看性,可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隔靴搔痒,很不过瘾;剧情上,堆砌史料,较为松散,缺乏情节张力。如果不能做到史实无可挑剔,又不能做到故事扣人心弦,那就怪不得观众怨声载道了。
风格的华美飘逸也不能算作《汉武大帝》的缺点,若论华丽很难有作品超过《大明宫词》,可它达到的成就有目共睹,并且无人去评判它在历史上的可靠度,华彩掩盖了一切。错就错在《汉武大帝》还没能把灵动的风格做到极致就要顾及正剧的种种使命,结果两头儿不靠。
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编导,他们的尝试绝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在“新古典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创新。现代化的表演、现代化的台词只是“新古典主义”旗下的表现形式,你可以不认同这种风格,但不能将其归为编导的无知。胡玫作为一个中年女导演非常难得地努力在自己的作品里添加现代意识,这是一种无畏;是否无知,不可考。
反对白话式的台词,又不赞同演员念汉赋,说明观众的不满仅仅是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不符合他们心目中历史,不像历史。至于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无心去考证。
台词的可笑是小事。我当然不是为编导辩护,台词反映出的编剧历史功底的不扎实才是大问题。
导演用浅显的对白、眩目的打斗迎合观众,然而通俗何其难,结果是导演的努力与观众的口味相错位,作品被批评为武侠化、商业化。
编导也低估了观众。偶尔写一句文言台词还要用白话解释一遍。例如“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岂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被低估的怕不是观众,而是老子了。
作品的现实意义暂且不表,新古典主义的贡献在于它的审美价值。整部剧用各种方法增强其视觉冲击力,你可以说有些手法有待商榷,不可说创作者不用心。摄影、美术、剪辑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大殿上的几场戏,对色彩的处理令人赞叹。
全剧没有系统的原创音乐,引用的音乐非常杂乱,日本能乐、西洋宫廷乐、通俗音乐轮番登场,每次听到用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电子音乐我都想晕过去。对于这种做法我只能说胡玫很大胆。
通篇来看,全剧在结构上有一定问题,开头结尾做得很精致,中间有些拖沓,好比锦绣绸缎裹了一包稻草。开头的空灵、忧郁,结尾的森然、阴沉倒更像我心目中的汉朝,崇尚黑色的汉朝。
导演力求在形式上寻求突破,同样是因为风格转变的原因,尺度、火候把握得还不到位。南宫出行一场过于煽情,有关刘陵的段落过于飘渺。包括导演自己很满意的王美人性格的转变拿捏得也不够好,宋晓英把前面的隐忍表演得很好,轮到王美人阴谋得逞,表演该出彩了,她的才华又不知跑到哪去了。那种嚣张那种狂喜从她的表演里都找不到,找到的只有我对她的绝望。除了宋晓英本人能力的局限,剧本相关部分太薄弱也是重大原由。
还好我们至少还有陈宝国。不论编导把汉武帝塑造得这么英明神武正确与否,从汉武帝作为一个人、一个角色的角度,演员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首先,陈宝国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开机前他几乎把有关汉武帝的资料通读了一遍,这么细致的案头工作很少有演员能做到。其次,扎实的表演功力。陈宝国是这样让人放心的演员,以至于导演把一个长镜头交给他,然后就可以坐在监视器后欣赏他的表演了。他个人很享受表演的过程,对观众而言观赏他的表演也是一种享受。
陈宝国对年龄段的把握一直为我所称道。也许装嫩或扮老都不难,难的是像他这样自然放松地演和自己年龄差距很大的角色。少年的冲动无忌,中年的成熟老练,老年又像小孩一样不讲理,而这种调皮和少年时又有不同。老年演到这份儿上着实不易,你只要看看老年的汉武和老年的卫子夫就会知道什么叫“判若云泥”。一个潇洒可爱又老态龙钟,一个僵硬呆板、不伦不类。
陈宝国塑造的汉武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人,他也会有悲伤难过;作为帝王,他的悲伤就是一种大悲恸,一种强势外表掩盖下的落寞。从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武帝身为孤家寡人的寂寞,身为英明君主与身为父亲的人格分裂。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演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苦就是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如果非要说他的表演有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抹不去的宅门语言,那带着浓重北京味的语气词实在太像白景琦了。
其他演员或因角色限制或因创作枯竭略略有些乏善可陈。即便是韩安国那样没头没尾的角色,孙飞虎完成得也较为出色;即便是素未谋面,我也要向为归亚蕾配音的曹雷老师表示敬意,归亚蕾的表演有曹雷一半功劳。

我一直在说《汉武大帝》的矛盾,这矛盾其实是娱乐与艺术的矛盾,沉重的历史与轻松的电视剧的矛盾。《汉武大帝》想解决矛盾、挣脱束缚,然而历史之重、正剧之重岂能容许它自由翱翔。这就是《汉武大帝》最大的尴尬。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或者说艺术理念刚刚出炉一定是不成熟的,有方方面面的弊病。受众的无情打击属正常反应。但我想我能容忍这种新理念,也有耐心看着它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因为,想飞总不是坏事。
2005-05-08

 5 ) 不是追忆的追忆

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那些故事的标题都还历历在目:飞将军李广,卫青和霍去病,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司马迁写《史记》……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灿烂的篇章,都写就在短短七十年间、一个人的一生之中。这个人就是刘彻。

很多年前有过一部电视剧《汉武帝》,胡玫阿姨后来一定很羡慕嫉妒恨,这么顺理成章的剧名竟然被人占了沙发。那部电视剧似乎拍得一般,看过一些,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小霍之死被拍成是在受降匈奴的时候中了暗箭,后来马革裹尸还的时候还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在等着他归来。美人名将,不使白头。小霍就这样完美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五年前,胡玫拍的《汉武大帝》首播时,我正在大学里啃书。啃的已经不是历史,也没有条件看电视,只能在寒假回家的间隙,陪爸妈断断续续的看几集。看到了那些女子复古华丽的装束,看到了宝国大叔的强大气场,看到了小霍的阳光天骄。奇怪的是,唯独不记得有看到卫青。他果然太低调了,低调到我竟然完全把他忽略掉。

这个夏天,偶然又偶然之间看到了一个MV,《茂陵祭》,一个90后小姑娘做的。不知有什么魔力,竟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又不知是什么因缘,让我误打误撞寻到了天涯那矗立不倒的卫帅高楼。后来的一切就都自然而然的发生了:看了许多的贴,看了许多的MV,最后终于从迅雷上拖下了《汉武大帝》的全集,开始一集一集的从头重温。必得这样,方能感受到一部剧的全部重量。

说重温其实不准确,因为我已经完全不记得看过其中的任何情节。胡玫不愧是拍这种大历史题材的高手,从一开始的那几句题词已经让我心潮澎湃。然而,点点痕迹都在提醒我,这已经是五年前的旧片。那些激情和狂热被封存在2005这个年份,渐渐褪色、黯淡、被遗忘。只我欣喜的在故纸堆中翻寻,哪怕孤独无边。

这感觉正如上一个夏天,我沉浸在Star Trek里的时候。一集一集的看TOS,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抬起头来却意识到,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讲着未来几百年的故事。让我恍惚间有沧桑的迷茫:这一切是早已过去,还是尚未到来?

再看《汉武大帝》的时候,正好遇上中日矛盾再起。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很期待有个人也能像刘彻那样大喊一声:从今往后,攻守异形。(想起前一阵在水木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说宝宝和外交部发言人念台词都太不给力了,下面有人回帖,不如让唐国强来!有人再回:还是让陈宝国来念最给力!……)

而当漠北决战后,卫青说出那句“惨胜如败”,却让人不得不深思,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网上一篇关于卫霍的文章里说,小霍只知道“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却不知,一个民族是不那么容易也不应该被消灭的。小霍只打了六年匈奴,而卫青征战匈奴二十多年,他应该能够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了。这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胜败。怨怨相报,何时能了?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是历史给刘彻的评语。汉武一朝,杀的丞相、诛灭的家族、征用的民夫兵士之多,足以给刘彻安上一个暴君的名号。然而他最终还是以一代英主的形象垂于青史,除了因为有卫霍打下的赫赫战功,还应归功于他自己的个人魅力。轮台罪己之诏,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资格写的,更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诚意写的。即便是一个平常人,能有如此担当,也算难能可贵。

刘彻是个幸运的人,纵其一朝,出了那么多名臣名将,星耀一堂。他又始终是个孤独的人,他认为最像他的小霍早逝,而自幼追随他的卫青又选择与他保持距离。剧里面,平阳公主对卫青说,不要让皇帝有受拘束的感觉,好像离了谁就不行。也许只有到几十年后李陵、李广利兵败投敌,刘彻在朝堂上小憩时,脑海中闪回当年卫青和小霍纵横沙场的英姿,黑白的画面,斯人青春依然,他才终于明白,卫霍这样几百年一出的将才不是想有就会有的。有些人,错过了,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幸好,有些剧,错过了五年,也还能找回来重新细品。

这五年间又出了许多古装片、历史片,良莠不齐,糟蹋经典的糟蹋经典,不知所云的不知所云。这五年间胡玫阿姨也又拍了《孔子》这样的庸俗片。草原导演塞夫走了,总摄像池小宁也走了。

不变的只有那部曾经热播一时的戏,五年后再来看,仍然堪称经典——

剧本写得很出色。虽然也有明目张胆窜改历史的地方,比如王太后死了韩嫣还没死,李广改成战死沙场,把南宫公主给嫁去匈奴,子虚乌有的甘泉宫事件……等等。

演员选得非常到位。虽然也理解胡导为了节约经费搞得我看好几个角色都疑似穿越,比如梁王复生成了刘屈氂,被卫青一瓢丢翻的会稽司马投胎为李广利……

口语化的对白和复古的装扮放在一起也融合得不错。虽然个别地方的台词有些生硬别扭,比如平阳公主和卫青没有吵架的时候的对白(偏殿戏除外……)

而最大的遗憾和缺陷有两处,一是草原战场的戏杂乱无章,缺乏气势;二是后期制作粗糙,人物嘴形和台词对不上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不过这大概都是因为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从整体上还是能感受到,胡玫是非常用心、用情的拍了这样一部格局恢弘的戏。

她自己当年拍《雍正王朝》的时候说过,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任何一部当代史也终将会变为历史。千百年后,如果真的进入了一个像星联那样一个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星球的时代,还会有人因为那片戈壁草原上的辉煌战史而记得刘彻、卫青、小霍吗?

既然曾经拥有,有些爱便永远不会停顿。

 6 ) 汉武杂谈

1.本剧虽然不能作为正史来看,但是作为影视化作品,给不愿意读古书的年轻人看看还是不错的。陈宝国来饰演汉武帝刘彻是合适的。

2.电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经常会出现读错的字,比如魏其ji一声候啊,冒mo四声顿du二声单于等等,就这两个印象深些,其他的要是再看能想起来

3.影片剪辑不好,战争场面也拍得太马虎,有的时候很出戏啊。

4.虽然不能用正史来要求这部电视剧,但是有几个点,我必须说一下:

第一,南宫宫主确实是汉武帝的姐姐,但是她并没有远嫁匈奴,而是嫁给了张姓侯爷。整个西汉历史,西汉没有真正远嫁过一位公主去匈奴和亲,都是宫女或者宗室女(王昭君也只是宫女而已),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戚力量太强了,就是皇上想,外戚也不会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嫁到匈奴去和亲的。皇上家本来人口也少,自己家女人都忙着嫁给王亲贵族内部和亲的,也真没闲人远嫁匈奴。如果皇帝真的派出公主,那么说明匈奴已经有能力威胁到都城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匈奴只是扰边,烧杀抢掠但是还没有能力进攻关内。

第二,王娡。臧儿是燕王臧荼的孙女, 她也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任皇后王娡的母亲,汉武帝刘彻的外祖母。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所以日后的王娡有同母异父兄弟王信和田蚡田胜等。 臧儿出生时比较富贵,家庭变故后才沦为平民,本人就很有政治头脑。臧儿的长女王娡嫁给平民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臧儿找人为子女卜算,结果说她的两个女儿都该是贵人。臧儿于是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王孙觉得很荒唐,又很愤怒,不肯和妻子离婚,臧儿于是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中,金王孙也就找不到王娡了。太子刘启很宠爱她,封为美人。所以王娡本身入宫目的明确,十分懂得邀宠,也十分聪明,聪明的人用到政治上自然就有政治头脑,用到床上自然就有魅力,这个女人十分不简单,她的三个同母异父的兄弟也都是弄臣,大哥王信最先封侯的,除了本剧的田蚡还有个弟弟田胜。但是本剧只让田蚡出来了,好像王家就他一个国舅弟弟,如果真是这样,刘彻也不会容忍外戚王室很多年。王娡和窦太主也是联手了很多年呢。

第三,窦太后。早在汉惠帝初年,有一个叫做窦漪( 《史记索隐》记载其名为猗房)的民女以良家子身份入宫为婢,伺候吕太后(吕雉)。所谓良家子,在汉朝时,是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后世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遂用以称良民子女,这也是古时候区分良贱的重要等级界线。窦漪聪明伶俐。之后,吕后为了羁靡诸刘而“出宫人”,每个诸侯王送去五个宫女,实为监视。窦漪也在此列,窦漪是清河郡观津县人,离赵国很近,因此去找负责此事的宦官行贿,想将自己的名字写到去赵国的名簿上,结果宦官不知是忘了还是按照吕后的意思亦或者是命运的安排,窦漪被安排去了代国。这一次阴差阳错不仅救了窦漪的命,也改变了历史。那个赵王叫刘友,公元前181年,赵王的王后(吕后的人)因妒生恨,诬告刘友造反,赵王被吕后囚禁以至于活活饿死。 这个代王,就是日后西汉第五帝刘恒,正因为去了代国,才得以日后成为大汉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称霸后宫、把持朝政十年。窦漪之后,汉朝还有一个女人同她一样也是命运造化,她叫王昭君,因得罪画工被刻意丑化,失去侍奉帝王的机会,却意外与匈奴和亲留名青史,这是后话了。刘恒登基前后两个月内,刘恒原配(体弱多病早逝了)给刘恒生的四个孩子都离奇的病死了(刘恒登基后,即下令废杀了刘弘及其四个兄弟,所以算一命抵一命吧)。刘恒另外宠爱的慎夫人没有子嗣。于是,刘恒登基后就册封窦漪为皇后,因为她是民女,没有娘家势力,所以朝臣们也都同意册立窦漪为皇后。吕后和窦漪为什么都信奉黄老之说呢?不仅仅是黄老之说玄妙无穷,更是因为他们都懂得帝王的无情和多情,只有无为方能自保安身,只有活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不争才是大争,明争则必死。窦太后曾在吕后身边做宫女,耳濡目染,进刘恒王府多年一步步熬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她推崇黄老之术有很多深层原因,甚至还涉及到分封制等等,她不喜欢腐儒,但从不拒绝能臣,本剧对她的刻画和她对汉武帝的影响还是应该在多一些笔墨。汉武帝刘彻先后清除窦氏、王氏两大外戚势力,既是对他极大的锻炼,也为日后西汉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汉武帝对于窦太后和王太后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老人们的深虑,到了晚年险些酿成亡国大祸,发布轮台罪己诏,转而又默默实行了黄老无为之治,那个时候,难道他不会想起他的奶奶吗?他不会想起秦亡之根吗?本剧只是流水账一样把大家一些耳熟能详的大事都点到为止,但是汉武帝的内心世界还是触及太浅,没有创新式的反思是一大遗憾,他的一些台词多是按照史书照搬,缺乏有历史依据的艺术创造是很大遗憾。

第三,剧中两次提到吕后对冒顿单于的回信一事,但是剧中的表达是片面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全,而且容易造成误解。汉惠帝刘盈时,季布担任中郎将。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春,匈奴使者带来冒顿单于向吕后的求婚书信,侮辱吕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如果没有季布反对樊哙攻击匈奴的建议,吕后可能就不会采取和亲之策,西汉初立就和冒顿单于开战,结局真不好说,冒顿单于就是当时的成吉思汗啊。吕后并非没有血性之人,面对冒顿单于羞辱之词怎么能一声不吭呢?但是吕后从谏如流,最终权衡利弊,眼光放远,忍辱负重,才有了那封回信。

5.其实,我本人不喜欢看汉史,因为整部汉史记述到处是坑,而且汉朝历史看起来特别窝心,看得长吁短叹,西汉一朝从开国皇帝到刘婴,就汉文帝、汉宣帝还不错,汉昭帝死的太早又太离奇,汉武帝是个幸运的败家子,其余都是够荒唐的。看历史特别是汉史要有很强的独立思考意识。为什么说汉武帝太幸运了呢?说秦亡是因为秦朝暴虐、大兴土木又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人等等,哼。秦始皇陵不管它修了五年、十年还是三十几年,按照记载,无论怎么算,也没超过40年!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茂陵修了53年,《晋书·索綝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不管晋书写的真假,我就不信茂陵用的钱和人比秦始皇陵少!汉武帝和他家祖宗三代都得感谢秦始皇他们一家,要是没有秦长城,估计西汉都等不到刘彻反击匈奴,没有长城匈奴跟你和亲吗?刘彻和匈奴打了44年(还没算其他地方呢,轮台罪己诏之前年年在打仗),秦始皇统一六国才打了10年啊,要不是赵国耽误了点儿时间还更快!你说谁更穷兵黩武?人家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是赢家积累了百十年的基业才能一统天下!刘彻祖上三代攒的钱多还是赢家百八十年攒的钱多?不要以为看过《过秦论》就能知道秦为什么亡?!单论穷步黩武、劳民伤财西汉早就亡在刘彻手里了,他刘彻比嬴政在这两个方面简直是碾压,但是为什么秦亡了,他西汉没折在刘彻手里?这个问题当年我研读秦汉历史时候很认真的思考过。我觉得本剧如果从刘彻回忆录的方式去反思这些问题,会更有深度,比流水账有意思,流水账看史记和汉书不就得了。

秦朝灭亡的根源在军事上是用兵不当,中央特别是京畿空虚,主力兵都派出去打仗了。陈胜吴广算个屁啊,陈胜吴广很快就被灭了,真正亡秦的还是异姓诸侯王!而且秦始皇始终没有把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好,嬴政没想到自己死得那么快,身后事考虑不周全,所以秦速亡。如果秦朝在这两点上安排好,秦朝就是再打个几十年也没啥事。史官就爱拿农民起义说事,哪个朝代没有造反的?哪个朝代是真正被起义军灭了的?清朝腐败成那个样子,是白莲教、义和团还是太平天国给清朝灭了?永远都是诸侯和贵族利用乱世夺取政权。秦朝打仗穷也没有公开卖官鬻爵啊,汉武帝刘彻搞得赎罪钱那是和珅的祖师爷,刘彻用的酷吏就比秦始皇少吗?也没看到刘彻时候因为这个起义的啊?说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史官给他脸上贴金,他是货真价实的法家实用主义者,清朝才是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清朝八股文哪个朝代整出来了?刘彻杀豪杰杀的少吗?他们刘家和吕后不算项羽和诸侯王旧部,就是自己家的功臣杀的少吗?《过秦论》里说秦的坏话,可以安到西汉、安到刘彻身上好好比比,都是八两笑半斤。刘邦不傻,他就是靠着奸猾才能竖子成名的。刘邦建立西汉后,马上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首先就是立刻大肆诛杀项羽旧部,其实就是诛杀异姓诸侯王,诛杀名将侠客,连自己的功臣都不放过,大封同姓王,而且都安排在了都城附近,解决中央军力空虚的问题!其次,杀的差不多了才表面上提出和平、休养生息这类的,一是好听,收揽民心,最主要的是怕再打下去自己都打下台了。刘邦也没想到自己死那么快,他杀那么多人,上天能留他吗?本来去平叛,结果中了英布一箭,不久就死了。但是,对比秦朝,刘邦有一点还是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那就是太子人选上。不管是刘如意还是刘恒,哪个王子都是比刘盈更合心意的,但是碍于吕雉,刘邦最终只能选择刘盈。刘邦不是不知道主少母壮的道理,关键是吕后他也除不掉。刘邦当时认为,不管谁接自己的班,江山毕竟还是姓刘,刘邦又留下了周勃和陈平来制约吕雉,这一点上刘邦可比他子孙看得远多了。可是,这个太子人选终究还是影响了西汉的气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都没能解决吕雉外戚专权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了西汉的命。刘邦分封刘姓王不是错,错在大小和位置上。刘启和他儿子刘彻都蠢在矫枉过正和过于急躁上,到刘彻这一代倒是彻底解决了同姓诸侯王的问题,但是皇族同姓羸弱,最终导致西汉亡于外戚之手。刘彻应该在同姓诸侯王的大小和位置上好好研究,而不是彻底让同姓诸侯王失去了抵制外夷、拱卫京师的作用,只留下了虚名空耗国库而已。刘彻没有认识到:只要异姓不封诸侯王,同姓诸侯王就是反,这江山也姓刘,把同姓诸侯王弄废了,再有造反的,江山可能是要改姓的。刘彻和乾隆属于差不多的一类,看似明君圣主,实则骄奢yin逸、好大喜功,为逞一己之快,为彰一时之名,把两三代人做的事硬要一代人做成,自然是极大的透支了国力,加速了王朝衰亡,却并没有解决真正症结所在,对王朝兴亡之道还是目光短浅于一时了。

 短评

腐到朝廷台极限!(這話是首播時我留的)時隔五年,俺又繞著圈地萌回來了!握拳!呀巴黎祖國好呀!!!

5分钟前
  • 夏雪宜
  • 力荐

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陶虹的刘陵,真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

10分钟前
  • nuts
  • 推荐

卫青好帅!

13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杜淳的那段少年还是很经典的~

14分钟前
  • Ace_WL
  • 力荐

配乐太差了!!你丫穿越剧吗????!!

19分钟前
  • nain.L
  • 还行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23分钟前
  • 空空空空
  • 力荐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经典依旧。场面、布景、格局都很不错,演员实力深厚,尤其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精致。但是诸多的历史细节错乱,诸如汉景帝问周亚夫丞相事、单于弑父妻母等诸多细节,后期制作明显与史料所述大大缩短,非常粗糙。8.3

2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看了无数遍,无数遍,无数遍。连片尾曲那么动听,我喜欢那些穿着汉服的女人,好美,好有气势。

28分钟前
  • han
  • 力荐

想起看了这部后为汉史疯狂的日子。。

31分钟前
  • DiDi
  • 还行

这部剧怂恿了我去学历史 影响了我人生

36分钟前
  • 风行
  • 力荐

超级喜欢的,如果宝国兄慢点出场,年轻版武帝再演多几集就更好了。还有,韩嫣最好再美型点。

38分钟前
  • 松鼠小姐
  • 力荐

这部剧的重点是,我很花痴卫青将军~~

43分钟前
  • tarepanda
  • 推荐

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看的,每天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这部电视剧是否还原了历史,众说纷纭,但肯定的一点,剧组非常用心,演员的表演、服饰、道具,都非常精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历史剧淡出荧屏,被仙侠宫斗等雷剧取代,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悲哀。

4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良心大制作,陈宝国的汉武帝是经典!

52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非常!喜欢!中年的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干了很多错事 可是年轻时的他真的是一个有勇有谋 雄涛大略 善于提拔将才的好皇帝!而且他的人生经历真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道理 要懂得功成身退 别搞终身世袭制 会出事

55分钟前
  • Qing
  • 力荐

陈宝国演出了汉武帝的霸气

60分钟前
  • 楚小白
  • 力荐

文戏不错。武戏除了最后的漠北决战,其他基本都是一带而过,不过瘾。

1小时前
  • sosovipp
  • 力荐

能舍得再多花点钱就更好了……

1小时前
  • Ai
  • 推荐

附加分给霍去病!!!!帅哥啊啊

1小时前
  • 踢泥
  • 力荐

琅琊榜都9.2 汉武大帝才8.9。

1小时前
  • MADA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