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银光梦

HD国语

主演:伍锦霞,伍锦屏,小燕飞,马金玲,李奇峰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3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2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3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4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5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6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3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4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5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6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7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8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9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门银光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小龙未满周岁便亮相银幕的《金门女》,导演伍锦霞是 三藩市华侨,三、四十年代在香港和美国执导过九部粤 语片,不乏民族意识及女权色彩。既是第一位执导港片 的海外华人女导演,更是独立特行、超越时代的奇女子, 毕生短髮男装打扮,人皆以「霞哥」相称,于纽约经营 的中餐馆更成了传奇地标。影片在资料蒐集与追访亲友 之馀,不忘拿同样大志未竟的两位同期的影坛先锋作映 照,华裔荷裡活女星黄柳霜及当时唯一的荷裡活女导演 Dorothy Arzner,皆被时代遗忘多时,今日重获肯定。忧愁河上桥 第一季假面骑士亚极陀一石二鸟死神傻了神偷艳贼远去的牧歌大韩民国律师黑客军团第四季堕落街传奇第二季我与你的光年距离契×约—危险的搭档—大电影2.0:两个傻瓜的荒唐事克里斯·洛克:选择性愤怒自虐狂完美丈夫2014万能图书馆浮草物语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电影版战地神探第四季君心藏不住尼斯·疯狂的心孤胆英雄快穿之顶级反派要洗白第二季·动态漫画雨女 第四季撒哈拉加德满都天空之镜惜己~记录我另一面的生活一个女教练的自述刽子手2017院内警察人鱼童话4天空侵犯杰克与仙豆最后一公里无尽的爱战地之花印第安夏日动态漫画·月魁传万福玛丽亚糊涂侦探第三季我们Noi我的 2021韩剧

 长篇影评

 1 ) 电影是梦

1970.1.25离世,享年仅35岁。在香港和美国导演和监制过作品,把中国剧团带到美国。1.纪录片制作:信息源全面,生前好友采访,跨越两大洲的生命旅途实地复原,照片扫描,中美媒体形象,作品,历史大事回顾。很喜欢动画和古典乐。2.最感动的点:一个人和那么多人有过动人的友情,离世后还能从朋友口中听到生命痕迹。电影真的是梦,当生命逝去后那些美好的记忆可能再也没有其他人会懂,连一起参与制作的人也不会拥有同样浓度的回忆。再也找不到片源,封存的影像。真的很感谢有人用心去找这个被历史遗忘的风云故事,一个生命活过的痕迹是整个人类艺术故事的共同素材。当我看着一个满脸皱纹却脸上带着光彩的老人笑言曾一起合作的粤剧女演员有多么美貌,当发现那个聚集一群做梦艺人的餐馆在被拆前曾进入麦当娜唱片封面时,我真的羡慕爱艺术的勇敢者,也想起了HJK说的“Love is not for weak people“.对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一生有了坚定的想法。

 2 ) 谁知银海里曾有个她

伍锦屏粤语英语混合,娓娓道来她与家姐伍锦霞超过半个世纪的往事,这位药剂师作为家中幺妹,成了历史的见证人。1914年出生的伍锦霞,曾经是一个谜,现在依然还是一个谜,妹妹无从揭晓姐姐一生的全部故事,而在将近三十年的电影生涯中,伍锦霞留给世人一个神秘的背影,这位在老照片上英姿飒爽、永远短发白西装的伍小姐,长期被电影史忽略,女导演身份更令今日重新发掘伍锦霞变成了一种容易被误读的行为,然而导演魏时煜,由读书时对伍锦霞的兴趣开始,到获取大量一手图文资料,到拍摄《金门银光梦》,逐步复原这位游走于美、港之间的电影人,期间过程,筚路蓝缕,正如伍锦霞的一生,由好莱坞唯一拍摄过香港电影的华裔女导演,到在纽约经营“宝宝”中餐馆的老板,身处中西夹缝、经历战乱时代,差点就完全被湮没在历史的屏障中。
《金门银光梦》是纪录片,更是剧情片,纪录下了导演走访的包括伍锦霞最后的合作伙伴小燕飞在内的亲朋故友,也拼凑出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电影武林。关于伍锦霞的生平,自然不必赘述,女导演身份、好莱坞经历,年纪尚轻就担纲导演、一生白衫白裤、与数位女性的迷离关系,独立出来,皆成佳章。而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所感兴趣的,也许不止是伍锦霞的生平与成就,而是“《金门女》中的女婴饰演者正是出生未久的李小龙”、“《纽约碎尸案》编剧原来不是楚原”、“伍锦霞通常都被称为‘霞哥’”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边角材料,它们共同丰满了伍锦霞作为今日一个神秘的存在在图文资料里所缺乏的细节,昭示出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背后,是鲜活的众生相。
21岁在好莱坞闯荡天下,担任导演,从拍于日落大道的粤语电影《心恨》(1935)到影史首部全部采用女性角色的《女人世界》(1939),及至晚年与胡鹏合作的《纽约唐人街碎尸案》(1961),伍锦霞的作品不多,但时间跨度很大,自我挑战意味明显。伍锦霞更多次辗转港、美之间,试图为电影生涯寻找新的突破口,她的影片比较集中反映流落美加的广东移民生活,多次以在美的粤剧艺人为主演及背景,道尽乱世里老倌旧友的离乱处境,是典型的跨文化运作导演。《金门银光梦》将她的一生经历与其时好莱坞最具价值的华裔明星黄柳霜及华裔摄影师黄宗霑串成一线,尤其她与黄亦有不错的私交,影片不吝篇幅详细介绍了黄柳霜的演艺生涯,甚至亦以与伍锦霞并行的双线形式同步介绍今日已经成为显学对象的好莱坞女导演桃乐丝•阿兹纳,相信这亦是导演意欲再次强调伍锦霞之于大众认识的影史的错位之故。事实上伍锦霞身处的3、40年代美国,也正是因战乱流离失所的一群中国应艺人(包括相当多的粤剧老倌)在美国的活跃时地。在伍锦霞的《心恨》中,直接展现了粤剧女伶与飞行师之爱,相信这只有她这样生在旧金山的广东人才拍得出来;而动用襁褓里的李小龙出镜(因其与李小龙父亲、同时也是粤剧演员的李海泉关系良好)的《金门女》(1941)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当时在美华人的生活点滴。魏时煜手头有此片的绝版vhs,在《金门银光梦》里,也有相当长的《金门女》片段,今日看来,不胜唏嘘。
伍锦霞一生被人称为“霞哥”,与小菲菲、韦剑芳等女性的情感亦剪不断理还乱,她也许是华语影史上最特立独行的女性同性恋导演。《金门银光梦》还原了她的社交活动的一些浮光掠影:在夏威夷采访时本来在谈小燕飞的受访者脱口而出“伍锦霞”三字,这与影史及相关回忆中“伍锦霞”的神秘缺席形成鲜明对照。一个仿佛不曾存在过的人,被稀松平常的提起,历史的书写究竟与现实存在怎样的裂缝?晚年伍锦霞在纽约经营中餐馆,迎来送往的演艺界同僚数不胜数,而最后伙拍《纽约唐人街碎尸案》的导演胡鹏(《黄飞鸿》系列的导演)最终对伍锦霞的贡献只字不提,期间故事,怕是再难有机会还原了。
但《金门银光梦》还是看得让人激动,在有限的资料底下,坚持不懈地采访,尽最大可能推原,见出了导演魏时煜的“真粉”姿态,在上海电影节放映会上有幸见到导演,她的眼神,与影片中照片上“霞哥”的眼神一样明亮、锐气勃勃。《金门银光梦》不应该局限在女性主义的理论迷宫里,它本身就有自在的生命力。

 3 ) 【观影札记】金门银光梦:处在影史盲区的人

Siff Day3: 金门银光梦 大光明。导演魏时煜来见面会,跟她的名字一样,导演很中性,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伍锦霞也很中性,人称霞哥,甚至霞叔。伍锦霞给我的第一印象,真是像极了林青霞,可谓中国“二霞”啊!虽然林青霞是演员。作为一部靠史料撑起来的学术性纪录片,很难得能在翔实的资料上做到可看性。伍锦霞作为第一位在好莱坞拍戏的华裔女导演,与韦伯、阿兹纳等好莱坞“非著名女导演“一样是电影史研究的盲区,其作品更是不被后人所熟知。纪录片正是想要通过挖掘这样一位不为人知的女导演的生平事迹,来填充电影史研究的空缺,重塑女导演的影史地位。听说阿兹纳的纪录片也要开拍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中。哦,还有那位婴儿李小龙,萌萌哒有木有!

 4 ) 被历史忘却的坚韧与坦然

       经友人提醒才关注到这部电影,冒着大雨,穿梭于电影节中拥挤的大光明,在最后一刻赶上了。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导演甚至女性电影人的纪录片,简介里说伍锦霞常年短发西装,这样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我的注意,华语电影第一位女性导演可预见的传奇故事让我瞬间兴奋起来。

      伍锦霞出生于20世纪初的旧金山,是第二代华裔,在20岁出头的时候机缘巧合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当时的她没有太多的电影知识和经验,就这样她在美国拍了她的第一部华语电影《心恨》,这部描写抗日和华裔主题的电影反响还不错。她带着《心恨》和它的女主角回到香港,并留在了香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在港导演拍摄了5部电影,就这样开始了她的导演生涯。伍锦霞能成为一位电影导演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顺其自然,就跟她的同性恋身份一样。她的打扮,她和几位合作女演员的亲密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刻意避嫌。当时正是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期,男人的相对缺失和一些固有思维和规矩的打破给伍锦霞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但要留下自己的印记绝非易事,霞哥(伍锦霞的别称)是因为同性恋身份而“天生”坚韧自信,还是因为明知必须坚韧而愈发加速了自我认同,这样的过程就算是放在现代LGBT社区都值得探讨。纪录片还出现了另一个女性,美国第一位女性导演多萝西•阿兹娜,我也同样充满好奇,阿兹娜说她的西装男性打扮是为了工作需要,于是我也开始了同伍锦霞相同的推测,到底是骨子里的坚韧勃发还是时事造人最终让这两位女性以一种异于常人理解的姿态自信得站在男人中间。

       她们以时代新女性的姿态自信得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世人依然辜负了她们。如导演所说,这两位女性导演都被电影史忽略了。伍锦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到美国,并拍摄了《金门女》,这是一部戏剧和观赏性很强的电影,虽然电影在后世的记录中更多是李小龙第一次出镜扮演了一个华裔小女婴,但在当时这部描写海外华裔生活且故事性极强的电影还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让人不解的是同行男性却自动忽略伍锦霞作为这部电影导演的事实,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了她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纽约唐人街碎尸案》。霞哥说她拍电影是很自然的事,并没有曲折的过程,可无论如何自己的作品被忽视甚至篡夺总是让人愤慨的事,自信并笑对人生的霞哥是怎么面对这样的结果呢?纪录片并没有提到甚至揣测伍锦霞当时的想法。但事实是战后,甚至在她继承了父亲的产业,用自己的影视公司独立制作电影也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就像我们知道的,好莱坞在和平年代达到了新的黄金年代,女性导演再次被广范围的淹没,更不要说一位华语独立制片导演了。霞哥带着她的自信和做派在纽约做起了餐饮,和当年开始拍电影一样自然,作为名人的伍锦霞在餐饮业顺风顺水,依然活得有资有色。影像资料中的霞哥短发西装微笑淡然,那笑容似乎是经历风雨后的豁达,又或是从一开始就坦然面对自己和人生的信念。

       伍锦霞的人生是传奇充实绚丽的,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认同和强大的人格魅力让我印象深刻,她有着众多业内业外的朋友,纪录片中很委婉得说大家都有很默契的保护着伍锦霞的同性恋身份在社区和圈内圈外的影响。纪录片的视角还是有限,并没有挖到更多她私生活的内容,我可以感觉到她的个人情感还是孤寂的,朋友众多,但有没有陪伴她最终走到底的伴侣呢,她在人生后期好赌,而且是豪赌,纪录片同样委婉得转述霞哥所谓追求心跳的刺激。我倒顿时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女性要有多大的坚韧和自信才能站在时代的浪尖,又要有怎样的温柔和忍耐来实现情感的慰藉。作为惊喜出现在放映后的魏时煜导演对主持人,一个艺术生说,毕业后能做什么就做起来吧。这是一种无奈下的释然,抑或让我想起了那句“蒲草韧如丝”,我们柔软但坚韧,隐形却可无处不在,无害也可锐如刀锋,所以能做什么就做起来也可意为想做什么就做起来吧。亦如霞哥,顺其自然,坚韧面对,想我们敢想的,做我们能做的。

 5 ) 帅T霞哥的风华人生

来自《酷拉时报》豆瓣小站,原文地址:http://site.douban.com/211878/widget/notes/13514090/note/460240440/
文:大京
编:典典

第二届中国民间女性影展(http://site.douban.com/217092/ )的开幕影片《金门银光梦》,讲述了伍锦霞的故事。她早年是导演,导粤语片,也做粤语电影的生意;后来,她定居纽约,开中餐馆,口碑极好;最后,她得癌症去世,享年55岁。

伍锦霞1914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是华侨第三代。片子里,她的朋友说,她不仅粤语说得很好,而且还会写汉字,更像是中国人。见过她的人说,她一向是短头发,深色裤子,白西服的装束,一直都没有变过。她是第一个在好莱坞拍华语电影的导演,拍第一部片子《心恨》的时候年仅21岁,当然这也离不开她富商父亲的投资。伍锦霞于1937年到1961年,导了十部粤语有声剧情片。凭借她的聪明才智,这门电影的生意,她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还是当时香港媒体的宠儿。她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著名导演,也通过拍片子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了她的“女权思想意识”——在当时就连女权这个词儿都还没有呢,但伍锦霞就能拍出《民族女英雄》(1937)、《女人世界》(1939)这样的片子来了。纪录片的导演提到她之前被电影史忽视,其实她不只是被电影史忽视,被女权史也忽视了。
(编者注:《金门银光梦》于2013年4月1日在第三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不过,虽然片子的主角是一个“T”,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同志影展中却没有这部片子的身影。)

至于,伍锦霞的私生活,当时的报纸也会八卦,直接写她就是喜欢女人,某某和她合作的女演员其实就是她的爱人;甚至报道过,她被某个女的猛烈追求,导致她和谁谁分手(编者按:很多时候报纸用词只是“朋友”,但意思很明显;似乎当时的媒体,对于她和女人的关系并不忌讳)。也专门有报纸报道过她的着装,就像朋友们说的,一直都是中性装束。片子里还提到,她喜欢大家叫她霞哥,而不是霞姐。

但究竟,伍锦霞就自己的同志身份有过什么困扰?她那个年代的自我认同又是怎样的?她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绝对的“女人”的,她的扮相如此和其他女人不同。她的家人和朋友也可想而知她是“同志”吧,他们又怎么看呢?可惜,片子里没有太多对这些的挖掘,除了上面那些公开报道、还有朋友主动提到她的中性化等等,访谈中导演不曾追问亲友对她的性别气质、同志身份的看法。
(编者注:片子还对比了相近时期的美国女导演,有意无意地暗示,这种中性跟事业有关,电影行业中的导演,这种主导性的职业还是男性的天下,所以进入其中的女性必须显得强势。这显然是强调了两个性别的对立。也确实在某种程度存在这种对立,片子中提到,伍锦霞的男性合作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在当时的宣传、后来的回忆录中,忽略她的存在,也有男性在受访时,提到她的中性稍微露出一些尴尬。但不管受访者是自然地提起“霞哥”/“霞叔”的中性气质和私生活,还是对她的“特别”略显微词,这些点确实都没有得到更深的发掘。)

放映后交流环节,导演说这是因为史料的局限;但在我看来,极有可能是因为,片子如果有那样的内容的话,就突破了女性“性别”的界限,性别不一定二分,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人”,那么再去强调她是“华裔第一女导演”显然就不那么合适了。
(编者注:在香港的放映中,导演在交流环节提到过,她很惊讶于当时的媒体和伍的亲友对她独特气质和同性关系的“自然”和“坦然”;没敢追问,或许因为这在并非性少数的导演本人看来,倒是个比较难以启齿的问题。不过,导演同样提到,原本认为这部片子应该由具备性少数身份的人,例如最早撰文研究伍锦霞的学者之一、也是酷儿电影人的游静(http://movie.douban.com/search/%E6%B8%B8%E9%9D%9C );不过魏导演机缘巧合下得到的大量照片资料、她对伍锦霞的喜爱以及包括游静在内的同行们的鼓励和支持,促使她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编者不禁想到,拍摄了女性题材纪录片《来自阴道》(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09395/ )的导演范坡坡(http://movie.douban.com/search/%E8%8C%83%E5%9D%A1%E5%9D%A1 ),自己也并非具有阴道的女性。本刊还曾经发布过他的《来自我内心里的阴道》一文(http://site.douban.com/211878/widget/notes/13727777/note/325885395/ ),谈到他身为男性拍摄女性题材的心路历程。虽然《金门银光梦》这部片子对于性少数和性别多元议题的展现不够深入,但或许我们可以期待,经过此片,魏时煜导演今后会对这些议题有更多关注。)

按现在的说法,霞哥明显就是个T,还是个富有才华与魅力的帅T。我就可以感同身受霞哥不喜欢别人称呼她姐啊、阿姨、婶婶之类的心情,因为那些称呼根本就不符合我。无论是外在气质还是内在性格,那些和我不搭嘎的词,就因为我的生理性别是女的,就要被定了性、盖了章似的冠以吗?但凡有点儿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觉得不舒服。那还不如,你既然要尊称我,比起叫姐,你就叫哥好了。
(编者注:当然,为何“女性化名词”令“T”感到不舒服,一方面是因为这不符合Ta们对自身性别气质的认同,例如传统性别角色中,“男性”=好胜/独立/理性,“女性”=照顾人/温柔/感性等等,而许多人的性格并不能套入其性别的刻板印象中;另一方面,有时也是因为在“男尊女卑”的现实之下,女性化的名词往往就是贬义的,感性、柔弱、照顾人等“女性价值”往往也被认为比理性、强悍、独立等等“男性价值”要“低一等”……对于这些问题,也可以参见本刊翻译的一个故事:《为什么我仍然坚持做一个“爷T”》:http://site.douban.com/211878/widget/notes/13514029/note/390136783/

霞哥在1970年被查出得了子宫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最后在她床边的爱人是谁?史料的局限真是太局限了,片子里也没说是哪一种癌症,导演才说因为是子宫癌。霞哥没有结过婚生过孩子,所以她家人不授权片子里说这事儿,要不是有观众问,估计导演也不会说。
片子里也有提及她好赌牌而且赌很大,可是她的牌技并是很好,也就可想而知她会输得多。我会想,是否她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只有在赌桌上,才能全然忘记生活里的痛苦?那些痛苦对于她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不是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呢?或者说,现在对于很多地方和她相像的我,所处的时代,就是生已逢时了吗?
(编者注:从当时的报刊来看,那时候还没有对于性少数的各种定义,似乎也没有“T”这种称呼。但今天的我们无从知道,处于传统性别规范之外的伍锦霞,是否有“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困惑和痛苦,或是因为没有这些“身份标签”而更加自由?)

虽然片子只是浅尝辄止地把伍锦霞这个人的生平捋了一遍,并且拿其他人的故事来侧面映射她可能也会因性别遭遇的不公之类(究竟真遭遇了没有也无法知道),但我看过之后还是特别高兴特别骄傲,在70多年前,第一个在美国在好莱坞拍电影的华人导演,是个T。

【酷拉时报】投稿及联络 [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 @酷拉时报

 6 ) 一个很温暖的导演

导演Louisa Wei讲座交流时,感觉她身上发着光。富有逻辑和感性,很温暖的一个人。电影本身就是娱乐,好莱坞更是如此,伍锦霞作为华人第一位在好莱坞拍摄的女导演,本身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使这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纪录片具有看点,而片中的资料和访问十分具体和详实,像学术研究一样夯实可靠,使女性主义这个这个主题让座下的观众真正是在了解和学习。 在交流过程中,底下问问题,上面回答,一来一往像朋友般亲切,没有距离感,加上报告厅人不多,环境好不嘈杂,所以交谈的质量很高,在谈到 有人问导演你是怎么样让那些被采访者说出来你想要的答案我却不行时,导演说在你采访前,你一定要对这个话题有充分的认识了解,“我”每想要了解一个东西时,我就要去学习,考到博士学位也好,读两三百本书也好,这时采访时你就能拥有一种气场,加之在尊重的基础上,有时被采访者就能自然而然流露出很多东西。 人要尊重人 不满于现在自己的状态,就要为自己而抗争,不要太高看自己,也不要那么容易满足,你自己无知到什么程度你想不到,加油吧,少年,们,向上进取。自勉

 短评

科普性较强的资料记录&剪接,在历史钩沉中追寻这位好莱坞首位华人女性导演不寻常的一生,这些强有力的标签结合众口交赞的口碑,虽仍只能简单勾勒其传奇形象,但已足够迷人;以《排华法案》的兴起&废弃与二战时局为背景,横向联系同期女星黄柳霜、导演桃乐茜·阿兹纳,形成一个超越时代的阵营。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这位导演也是了不起。(巧的是啊,昨晚才看了《古巴花旦》,下好了电影,今天逛着书店就找到了《霞哥傳奇》)

1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我操!!!!我现在的住址就是霞哥生前住的地方!!旁白说出那串地址的瞬间我浑身都在抖,虽然楼不是一栋楼了(我现在住的楼是八十年代建的,位列Chinatown gentrification的积极加害者),但那种最近几个月第N次被历史的闪电劈中的震颤,哇哦。她开的餐厅的原址也在隔壁那条街。今天下午还谈到当初选房子时那个纯粹关于性价比的考量就这样在过去几个月里不断塑造着我的研究方向,还谈到Chinatown history-making/historiography,此刻我甚至感到说“塑造”都言轻,说历史研究的自我训练和试水也不足以描述这种serendipity。是学术的命运!是历史的亡魂在召唤我!是中国城的灵光在吸引我!时间!空间!酷儿和移民的电光石火!啊,我好快乐。

18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有声论文,而已

22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还行

虽然结构也不好黄柳霜很美但是并对剧情没有帮助,但是还是看哭了。

24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才过了八九十年而已,第一位华裔女导演(也是个帅T)的人生和作品就险些被湮没在历史中了……从伍锦霞的故事出发描述华裔美国移民史与电影史的交叉点,整个观影过程充满惊奇,像侦探小说一样有着抽丝剥茧的体验。

26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SIFF 之前几次放映都错过,这次总算弥补了遗憾。选题非常有意义,大量翔实的事实论据塑造出一个多面立体的Esther Eng(有些资料编排稍显莫名),考史学术型纪录片拍得这么条理清晰、明白晓畅是专业素养的体现,而透露出的温柔优雅则让人折服于导演的女性视角和魅力。

3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不仅聚焦于伍锦霞个人,还可以视作一代华人电影人的集体记忆。近半个世纪后的走访,抢救性的口述回忆,弥足珍贵,特别是与一些熟悉名字的交集,令人感叹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彼此相连。

3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霞哥和她的女人们!(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和香港,一个西装长裤的女导演,一个女人们爱戴的女人,一个争相结交的饭店老板,一个一掷千金的赌徒)

37分钟前
  • 小卫
  • 推荐

从被遗忘的电影史中追溯伍锦霞,亚裔、女性、移民、导演,在那个还是男权至上和种族歧视的美国这四个标签所带来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伍锦霞恰恰在于打破常规,其与黄柳霜、黄宗霑、李小龙的故事,是电影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4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关于美国华裔女导演伍锦霞的纪录片。伍锦霞作为上世纪30-50年代重要的华人女导演,却一直被电影史研究忽视。这次观影让我大开眼界。纪录片以年代为线索,从伍锦霞再发散到黄柳霜、阿兹纳、小燕飞、李小龙等影人。并谈到伍的女同倾向。采访到不少年过九旬的伍锦霞好友。颇为珍贵难得

4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第一次听到伍锦霞这个名字。片中没有她的视频资料,只有口述回忆与被抢救的照片,但拼出的风姿已让人神往不已:二十出头做导演、梳利落短发“男仔童花头”、感情生活洒脱的同性恋者、纽约传奇餐馆总是笑着的老板、赌场上一掷千金的霞哥…传主之外,编导魏时煜也挖掘了与演员黄柳霜和导演桃乐茜·阿兹纳两位女性的命运作为比照。都为时代所误,为世人所遗忘,但无论是她们留下的影像还是制作者的叙述,都坦荡、平和 、从容。两个唏嘘的点:曾出演霞哥影片的小燕飞去世前几年接受访谈,说到旧日拍档只剩自己,“死剩种”了,说罢哈哈大笑;还有影片的结语:“在拍摄本片时我多次旅行,探索锦霞曾经拥有的时空,我经常需要面对种族、语言、文化和性别的限制,对于锦霞,这些限制似乎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她在跨越边界时,充满信心、绝无忧虑、不知畏难。

47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比较难得的是伍的经历和导演的表达没有女权的悲情,一个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产业获得尊重,是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功。她的妹妹也好美好平和。那个时代的女性在镜头前都很有力量。最后披露她适度成瘾真是画龙点睛——她的压力。让我想起纲手大人!都是豪赌的女人。

49分钟前
  • 山下猫
  • 推荐

伍锦霞作为华人第一位在好莱坞拍摄的女导演,本身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使这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纪录片具有看点,可看的人还是很少...

52分钟前
  • killblue
  • 力荐

这部伍锦霞传记纪录片SIFF错失后即后悔不迭,等了足足五年终复得见。金山少年、银坛新秀、南华第一、金门女郎、海岛海岸、叶落纽约六章节,女导演追寻着女导演的足迹,带观众重见那些来自性别、语言、文化、国家、战争的重重考验,亦有来自同时代的黄柳霜、宋美龄、Dorothy Arzner等女性沉浮作衬,嗲。

5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另一種視角的切入。

58分钟前
  • CAESAR.
  • 还行

以垃圾堆撿來的一盒劇照開頭,看導演如何在史料極有限的情形下鋪陳論述,是滿有意思的。映後座談有陸生問在陸上映事,導演答曰某電影節曾說若刪除民國的旗就好……

1小时前
  • 侯二六
  • 推荐

谢b站,果然看了邱导演的论文还是有点意义的,这里面的名字终于有那么一两个算听说过了。。人物本身确实非常有趣,发现的过程和相关的人也很有趣,还是挺值得一看的,适合自己发挥想象力。。发现导演是《古巴花旦》那个,不知道是不是资料太少太碎的缘故,缺点大概可以说都是拍出来没有题材本身有趣吧,一些旁白语速太慢有点像机器人还有断句错误,某些揣测略刻意,比如她可能确实是同性恋,但这么严肃把香港狗仔八卦作为依据反而削弱这个猜测的严肃性,还有关文清自传是不是有意不提曾经合作过的伍锦霞。。这种19世纪末出生的大导演在风起云涌大时代的人生经历中,可能单纯就是这种合作排不上号吧。。另外中文字幕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比如人家说拍了interesting movies,字幕是“好电影”。。

1小时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一部典型的学术型纪录片,导演用功之细,挖掘之深,制作之精,同类纪录罕有与之匹敌者。虽是学术型纪录片,却无学究气,娓娓道来,也可为一般观众接受。中国第一位女导演伍锦霞,知者甚少,该片是科普,也是对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补充。

1小时前
  • Clyde
  • 推荐

条理清晰、叙述娓娓道来。英文片名里girls是复数,影片确实也包括了黄柳霜和Dorothy Arzner,颇显导演的视野。

1小时前
  • 沁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