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第一季

全9集

主演:亚当·斯科特,扎克·切利,布丽特·洛薇尔,帕特丽夏·阿奎特,约翰·特托罗,克里斯托弗·沃肯,特拉梅尔·提尔曼,詹·塔洛克,迪辰·拉克曼,迈克尔·切鲁斯,迈克尔·昆普斯蒂,凯伦·奥尔德里奇,尤尔·瓦斯克斯,马克·盖勒,妮基·米歇尔·詹姆斯,Annie McNamara,Ethan Flower,桃乐丝·麦卡锡,茜妮·科尔亚历山大,卡西迪·莱顿,萨哈尔·比比扬,蕾切尔·爱丁顿,克劳迪亚·罗宾森,马克·肯尼斯·斯马尔茨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2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3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4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5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6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3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4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5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6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7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8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19离职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永远别动自己的大脑

剧名人生切割术,可是人生真的是可以切割的吗?

剧中给出的方案是将记忆分割,可见记忆与人格是强绑定的。你的人格来自于你的过往经历与记忆,记忆没有了那部分人格也就死亡了。

所以对于工作的人格,生活的人格不存在,反之亦然。

虽然不知道怎么只留下工作相关的记忆还能保持人格的健全和正常。

从第一集的测试题目来看赫莉只能记起美国的州名这种绝对客观的知识,但是所有有关个人的记忆与经验全部丧失,有的只是绝对理性的部分,那这个人恐怕会比谢耳朵更像机器人吧,用绝对的理性来对待工作本身。

这部剧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对于工作人格来说,生命是007无休止的工作,没有休闲。即使身体经过了睡眠和8小时之外生活的修养但是精神没有得到丝毫滋养。想象不到这是怎样的无间地狱。

而人类真的可以对自己做这样的事情吗,仅仅因为“我感觉不到”这一点。

假如被奴役的人是自己是否就没有了可指摘的地方,这么说的话,自杀在某些国家也不应该被批判为道德瑕疵了。

记得爱死机还是黑镜里面,有一集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女主把自己的人格备份一份做成了AI成为自己的管家,类似于小爱或者Siri。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最能够全面的照顾好自己。

但是这个被装到AI里面的人格却十分痛苦,因为她就是一个7*24小时不休止伺候主人的工具人。

人格与时间线一样,分开的那一瞬间就变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另一方的喜怒哀乐哪怕死亡都与己无关了。就如同最后一集伯特的“退休”,其实就是工作人格的死亡。

这部剧目前我不太理解的是这个“公司”的设定,为什么要用如此非人性化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可以说007吃住永远在公司的员工。(对于工作人格来说,公司就是他永远的家,他的家人只有同事和上司)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让员工有更好的产出也应该让他们有更舒适和更愉快的工作体验——“以厂为家”,才是更聪明的办法吧?

当然这种归属和认同感不是通过剧中这种神化创始人的方式缔造的,虽然这里包含着巨大的对现实的讽刺。确实非常多的企业还没做大做强,已经开始急着神化创始人了,比如前段时间文峰集团那件事,简直贻笑大方。可是现实中我们确实会不经意的把成功人士捧上神坛,虽然细究起来其实很多人只是刚好碰在了风口上,成了一只会飞的猪。

最后我觉得这种制度最细思极恐的是,在公司里,封闭的地下环境,不见日月,你会失去时间感。

当没有参照物的时候,你相信的只有墙上的时钟。那么你怎么敢保证公司只奴役了你8小时,理论上只要他想,它可以奴役你24小时,直到你的肉体拉响警报。事实上,佩蒂的台词里有暗示或许公司已经在这么做了。

你的权利保障只在于外界还有没有关心你的亲友——比如发现你很久没有出现,可以怀疑是否一直在“加班”。假如你的社会链接断掉,那么公司可以无所顾忌的奴役你,而你一无所知。

这也许是一个关于当今社会人类原子化的警告,就像老人院无人问津的孤寡老人可以任由护工虐待,你永远需要你的社会关系作为你的一根保险绳。

还有,记住,永远不要愚弄自己的大脑和意识,这是你之所以为你能保留的最后一样东西。

 2 ) 两个不同的“你”,这部让所有打工人毛骨悚然的神剧《人生切割术》教会了我这些口语表达

你有没有想过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由另一个人格来帮你上班赚钱,而自己只需要躺平享乐?对于我们来说,最值得挣扎的拷问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项“人生切割术”,你愿意接受吗?在你做决定之前,不妨先看一下本剧的类型标签:上面写着的,并不是“喜剧”,而是“悬疑、惊悚”。

2022年脑洞最大的美剧《人生切割术》,不止因为其剧情脑洞足够大,更是因为他们是真的要在脑袋上开个洞,并植入一枚微型晶体芯片,就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彻底“分离”,堪称极致的WLB(工作和生活平衡)。剧中,上班和下班的自己毫无关联。这意味着,生活中的你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份工作有多么糟糕,无法回应另一半自己的呼救。但是对于正在上班的自己来说,却化身为了传说中的工作机器,有无穷无尽的工作。

“你每次出现在这里,都是因为你决定要回来”这似乎是某种警示性的寓言。这部剧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最顶级的“社畜”, 此外我还整理了一些有意思的口语表达,一起分享给你~

1 right as rain 恢复如初,安然无恙,表示身体健康或状态极佳

(as)right as rain这个词来源于英国 ,因为英国一年到头雨水充足,下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所以当人们表示一切正常的时候,就干脆用这个表达。

如果某人生病之后恢复,感觉好多了,就可以说:I felt awful yesterday, but today I feel as right as rain. 昨天我感觉很糟糕,但今天我感觉好多了。

2 make one's day 让某人开心一整天

可别翻译成“构成某人的一天”。在这里,make one's day就是给某人带来欢乐,有一种“你点亮了我的一天”的感觉。

比如说: I feel much better. You make my day. 我感觉好多了,你让我豁然开朗。 如果想表达自己因某人而欢喜,就可以说:You really make my day!

3 hop on 跳转话题

hop on原意是指快速“快速移动到某位置或某地”。hop是指跳跃,快速移动的意思。而hop on里的on和go on、move on里的on同属一家,都有“继续进行”之意,所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话题的跳转。

4 take a beat 冷静一下,别激动

这里的take a beat不是字面意思“打拍子”,而是“冷静一下”的意思。类似于“calm down”或者是“cool off”。比如说:Let's just take a beat here, please. 我们先冷静下来好吗?

5 what the hell 什么情况

hell的意思是该死,可用作感叹词,表示愤怒、惊讶或用以加强语气。the hell可以表示“到底,究竟”,主要用在what,where,when,who,how之后,表示一种强烈的语气。一般是不赞同不赞赏的那种惊讶。

这句话其实只是加强语气,表达情绪,不算是一句骂人的话啦~ 比如说: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你到底搞什么?

6 spot on 太对了,准确的

spot意为“(从许多人或事物中)找出,辨认出”。spot on可以理解为“准确,没错的”。“you are spot on”的意思和“you are exactly right”一样,表示你完全正确。 比如说想夸一道菜的味道好,可以这么表达:The seasoning for this dish is definitely spot on. 这道菜的味道可真是恰到好处。

7 low-hanging fruit 容易实现的目标

这里翻译应该有误。“Low-hanging fruit” 的字面意思是 “挂在低处的果实”,实际用来比喻 “很容易做到,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 或 “容易实现的目标”。就像从低枝上摘水果一样,不需要爬高,就可以得到。同样的,这个表达意思也可以用在人或者事上。比如说:All these ideas are “low-hanging fruit”这些想法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8 crash 睡觉

一说到 crash 这个词,恐怕大家马上会想到车祸“car crash” 或经济崩溃“economic crash”。crash 这个词还可以用来表达睡觉的意思,也就是 sleep。 比如说: I just need to crash for a while, 我需要睡一会儿。或者由于筋疲力尽一下子睡着了: I just crashed out.

9 speaking of which 说到这个,话说到这里

speaking of…是“说起…”的意思,后面接刚刚谈论的话题,speaking of which中的“which”其实就代表刚刚说的事情。所以可以解释为“说到这个”。 比如刚刚在谈论的食物让你很有食欲,就可以说: Speaking of which, I'm hungry. 说到这里,我饿了。 再比如:Speaking of which, I have something to confess. 说到这个,我有一件事要跟你坦白。

喜欢不点赞,拖去埋了哦~

|本文作者:Zohra

|审校编辑:Juliet

 3 ) 无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细想一下,毛骨悚然。

生活的你:

起床,洗漱,早饭,开车去上班。

到了工作地点,换工作服,留下外面的事物如手表和工牌,换上工作服。

和电梯前的门卫打个招呼,看了看门卫身后墙上的钟,9点半,刚刚好。进电梯,电梯门关上。

然后。。。。。。

电梯门开了,出电梯,和电梯前的门卫打招呼,看了看门卫身后墙上的钟,五点半了,外面已经是夕阳了。换衣服,上车,离开公司。

如果心情好,去泡个吧之类的。

回家,上床睡觉。

工作的你:

电梯门开了,七绕八绕,到办公桌,看了看墙上的钟,9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

你要面对的是:

对你升职耿耿于怀的高个男。

絮絮叨叨的矮胖男。

漂亮但一门心思要辞职的新进女同事。

永远毫无表情的女上司。

奇奇怪怪的其他人等。

毫无乐趣可言,天晓得什么内容的工作。

到了五点办,工作结束,该走人了。

进电梯,电梯门关。

然后。。。。。

电梯门开了,七绕八绕,到办公桌,看了看墙上的钟,9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

然后下班,进电梯,电梯门关。电梯门开,开始上班。

然后下班,进电梯,电梯门关。电梯门开,开始上班。

然后,然后,然后。

怪不得漂亮女同事要辞职,甚至自杀也在所不惜。

对于上班的那个你,所处的世界,和无间地狱有什么区别?!

 4 ) 说不寒而栗的都是外宾吗

好的科幻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将现在与现实推到未来,推向极致。那样一来,即便是最硬核的科技故事也有了神话童话般的隐喻与象征。

那些看完惊呼神作,然后就显摆自己深邃目光看出了资本主义对人进行终极剥削的,在某方面的受教育和认知程度没超过初中。当然有可能是他们由于短评字数的限制或是标题未能准确反映全文的想法而造成误解,但是正如之前说到的语言精确性的重要,如果无法或怠于使用能最正确表达想法,或者低限是尽量不引起歧义的遣造词句,那活该被误会。

那些明知是可笑的却被习以为常,那些分明的无意义却被郑重其事,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组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迷雾和解谜总让人着迷。

永远不要低估组织的恶意,当你把自决的权利交出,交得越多,恶意越多。进一步讲,如果认真的能将自己一分为二,一部分为另一部分劳作,自己对自己有多狠,他者就会对他者有多狠。

还有人说,看得一身冷汗,毛骨悚然。太夸张了,我的蜘蛛感应怎么就一根汗毛也没竖立。别装外宾了。

 5 ) 资本主义晚期,打工人能被剥削到何种程度?

《人生切割术》

《人生切割术》——资本主义与技术垄断的合谋

作者:Luxuan

简介: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或许,《人生切割术》是另一部《摩登时代》。

卓别林那部旷世名作开片处关于羊群与工人的蒙太奇片段,与《人生切割术》的主角们在现代化办公大楼走廊中偶遇羊只的场景,是跨越80多年长河的呼应和重合。世界在不断进步:从技术的向度望去;世界也在不断回旋式重复,甚至倒退:从关于人的主体性角度去思考。

《摩登时代》 剧照

《人生切割术》,这部由Apple TV出品的剧集,拥有Apple的美学基因。拉姆斯式极简设计与上世纪60年代复古美学,结合未来主义味道的记忆分离技术,令这部作品的时空锚点如一块滴入水中的墨汁,涣散模糊如被悬置。在空间设计上,剧集拍摄取景位于美国纽泽西州的Bell Works(原为old Bell Labs Building in Holmdel)。

干脆利落的空间分割、洁白光滑的大楼内部是邪恶滋生长成的宁静之地:灯火通明、干净舒适的办公大楼正是现代工业社会通过技艺不断发展赐予人类舒适与便利的缩影,如同口感绵密的奶酪,柔软细腻给予无限的感官舒适;而公司那间臭名昭著的休息室则是现代人应直视的现代工业社会之内核:科学管理体系与技术跃进联手达成对人的全面压榨和物化。

《人生切割术》 剧照

资本主义社会起始于钟表的发明,因为后者实现了标准化工作作息;现代工业社会则起源于泰勒及其科学管理体系,根据美国批评家尼尔·波斯曼的观点,虽说科学管理体系的初衷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但它的出现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将标准化体系置于人之上,让体系的运转来代替人的思考。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断定人沦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奴隶的证据在于,人开始“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单向度的人》第39页)

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变成的那只甲虫虽然骇人实则脆弱,小说虽看起来悲观消沉,实则极具抗争意识。虽说格里高利无法与卡夫卡后期作品《审判》中的约瑟夫·K和他未完成遗作《城堡》中的人物K(剧集中四位接受分离术的主人公的姓名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卡夫卡,意指人被极度压缩至一个指代功能的可怕状态)拥有同一份西西弗斯般的韧性,但格里高利在重压之下选择异化为一只格格不入的甲虫,进而摒弃掉自己被物化的命运,也不能不视作一种抗争。

在《人生切割术》中,马克的姐夫里肯是技术垄断时代的后技术文化代表人物: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短暂逃逸出社会的资本主义机制(曾和流浪汉一起生活),不以主流方式谋生,因此也不收其束缚,具有反思内省能力,成为社会反叛者的代表。他以清晰决断的语句揭示出现代工业社会的核心是“灰烬”。而里肯试图唤起的人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自觉曾是前技术时代里人所拥有的庸常财富。

《人生切割术》 剧照

能够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剥削维度去欣赏此剧,是大家喜爱这部剧集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所描画的与每一位观者自身所处的现实是如此之近,或者说这就是大家的生活之全貌,极易引起共鸣。但导演本·斯蒂勒的野心不止于此。本季的最后一集更暴露出他一直试图将资本异化的阴暗画卷继续描绘下去,深入下去,引入技术垄断的概念,让画幅更加暗黑也更具想象力。而稍加思考,观者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之也并不遥远。

《人生切割术》 剧照

波斯曼曾在《技术垄断》一书中论述的“技术垄断时代”的确能够成为本剧核心思想的原型。波斯曼曾在书中明晰指出奠定技术垄断基石的三大原则——即唯科学主义的三大原则:

1. 自然科学提供的方法能够揭示人心的秘密,也可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方向;
2. 社会科学揭示的原理可以合情合理地用来重组人类社会。“社会工程学”的思想在这些人身上滥觞,唯科学主义的种子在他们的身上萌芽。(……)
3. 科学可以用作一个全面的信仰系统,赋予生命意义,使人安宁,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满足,甚至使人产生不朽的感觉
媒介批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第515-516页
《人生切割术》 剧照

这三大原则与《人生切割术》的恐怖之所在契合,也是创造出分离术的卢蒙创始人基尔何以身居“上帝”的位置并拥有一众信徒的原由。科贝尔在家中设立的神坛更是将技术重塑信仰的可怕影响力具像化。如果说伽利略在研究天文理论的同时依然没有动摇他本人对神学上帝的信仰根基,是因为科学真理与灵魂居所在他心中泾渭分明。

反观剧中,以基尔为首的伊根家族将一切价值体系摧毁,自己转而成为上帝,试图创造一场技术创世纪奇观,重建一切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卢蒙公司所用的圣人驯服图、以及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名作——《雾海上的漫游者》透露出其征服一切的激进态度。而这种企图已接近成功的边缘。圣人驯服四种情绪的油画当然是意味深长的,它暗示着人异化后接近机器,剥离四种情绪。

自奥古斯特·孔德开创实证主义的那一刻起便是铺设好了人类被当作客体这一演变之路的第一块砖。而自弗朗西斯·培根开始系统思考科学的实用主义潜力,人类便开始通过权力的让渡以自身主体性完整性作为交换的砝码去换取物质生活上的舒适便捷,并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缺乏谨慎足够乐观。

《人生切割术》 剧照

剧中的分离术,作为金字塔尖技术,完美呈现了技术赋予谁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以及相应的,削弱了谁的权利与自由。如果说在《摩登时代》中,工人们如同机器般可被分离以及替换;那么在《人生切割术》中,这一分离随着科技的进步,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个体的内部遭到分离。这项分离术依靠一片植入人脑中的芯片,以电脑简单切换内部及外部模式,即可将人的大脑相应地切换到公司内部以及公司外部模式,人的记忆也被分别隔离在两个时空内。

记忆是人建立自我的基石,正如历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发现实际上并不存在分离术科学理论所描述的完美的内外部模式,存在的是作为本体的“我”与分割出的那一部分“我”的时间,而存活在这一段时间中的生物并非完全是原本的“我”,而是一个由于记忆空白导致思辨能力如婴孩般的脆弱个体,一个技术试图创造的白纸人、听话的奴隶。当然,人类并非是还原主义所认为的能够被机械地分离,人类是一整个神秘复杂的有机体。于是,剧中这些遭受分离术的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成为出于本能急于寻找记忆的反骨,而这也是整部剧集戏剧张力的来源。

剧集集中地表现这些白纸人的囚徒状态,例如一个跳接将海莉下班以及第二天上班的场景进行无缝连接以表内部模式“人格”的疲惫感;以激烈的戏剧张力来表现他们所受到的规训和洗脑,例如廉价无聊的小奖品成为鼓励努力工作的诱饵,例如休息室中的精神折磨与洗脑灌输。而提到完整的个人,那更是早已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是马克的姐夫——里肯在自己的著作中所探讨的命题也是整部剧集所讨论的核心:人何以为人。

《人生切割术》 剧照

分割术不仅被资本家用于奴役打工一族。在本季最后一集,上流阶层运用分割术试图让自己的一切体验更为舒适的工具,自愿分割出一个奴隶来承担一切痛苦之事;伊根家族成员则将分割术变为自己拥有不朽意识的恐怖手腕。奴役者不再是前几集中滋滋发响却无人回应的电话,如《城堡》中代表着无上权力、K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堡;所有人都怀揣着成为奴役者的梦想,却沦为奴隶,跪拜在充满诱惑的技术的皮鞭下。埃及法老塔姆斯曾说:“技艺发明人并不是评判发明利弊的最佳人选,使用者才能够做出恰当的评判。”但他或许也没有料想到,有朝一日,使用者已被割裂为碎片,无法保持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去述说自己真实的体验。

 6 ) 借题发挥,写以前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

目前才看完第六集,越看越会想起这段经历。我其实没上过太多班,一共有五段工作经历而已,所以有些写出来恐怕显得少见多怪了。

我和女朋友(现在是妻子了)在成都相识后,我回北京收拾东西搬来成都,但她开始了研究生假期回了老家,于是我自己在成都先用个把月的时间落脚。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生活,头一个月住在青旅的四人间,顺利面试入职了一家景观设计外企公司的成都分部。

这段工作经历我好像没怎么讲过,不管是在社交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和朋友的交谈里。公司的人很少,我并未跟所有人都说过话,例会的情形几乎没有印象,用力回忆应该不超过十人。这个配置相当于以前在北京工作时的一个小组,只不过原来组长的位置分成了这里的外国主管和一个中方副主管,其余的角色是类似的,设计师、工程师、市场运营,上述角色比我年长不少,互称英文名,几乎不闲谈,非常职业。我是设计助理,和我同样位置的只有一个比我略大些的男同事,也是我私下里唯一有交往的人,我们可以一起去便利店吃午餐(其他员工大多自己带便当),当时正处2014巴西世界杯期间,我们也聊聊球,他也许还说过这份工作挺不错。我记得他是江苏人,斜分的半长发,像一个功夫片里勤恳的小徒弟或是八十年代的工人(没有贬义),我留了他的手机号。午休时他说可以试试赌球,很小额地下注玩玩,这是我以前没想过的。

在北京上班时百人有余大公司里总很热闹,同事间边做图边聊天是常态,更像是大学宿舍的延伸。但我终究不热爱这份工作,也没法承受频繁加班,干了半年我就辞职去成都旅行,不打算再干景观这行了,但初到成都发展没办法还是投了本行的简历。这里的氛围截然不同,早上到公司简单问好或点头示意,接下来直到午休前都很沉默,大家各自面对电脑点击鼠标、在键盘上按快捷键指令,有人时不时站起身去打印。外国主管有独立的办公室,半透明半磨砂的玻璃隔断,我能看到他总在打电话。我怀疑我记错了,不然我怎么会没有工作内容,我只记得做过一个灯具或招牌的建模和后期,只和斜分头小哥交接,他好像第一次有了下属。午休和小哥下楼前能听到年长同事们的一些家常话,下午又是同样的沉默。没有加班,我尽量不第一个走,我走时还有一些人没走。

才去了没几天我就出了趟差,除了中外主管和我,好像还有一个同事,但我毫无印象了。坐高铁去南充,在路上我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和主管讲了讲我为女朋友来成都的事情。去南充是实地看项目,一处滨河的规划设计,甲方是某领导,还有文化部门的老同事做顾问,他们指点江山,说到他们我会想起穿摄影背心的牛群。我忘记是领导还是顾问,带着很年轻漂亮的女性,不知道是秘书还是女伴,看项目时她开着车远远地慢慢跟着,吃挺气派的午餐时我总偷偷看她几眼。回程途中主管也许和我聊了更多,总归我觉得前途明朗。

回到成都公司后我似乎更无事可做了,没有什么关于南充的活儿安排给我。规划层面的事我毫无经验,没什么可参与的,直到细部设计和建模出图时才会轮到我,我这样想。别的同事看起来挺忙碌,包括斜分小哥,我这样称呼他是因为我也记不得他的名字了,或许当时我也只知道他的英文名和中文姓。我无所事事,时不时就和女朋友聊几句,聊我无所事事之类的。有几次一个外国工程师拿着打印的图纸回到工位时从我背后经过,看到我玩手机,就皱皱眉。他好像有个西裔的名字,头发花白戴眼镜,穿皮凉鞋。我想这样恐怕不太好,就尽量少看手机,翻阅起公司电脑上的公共资源。里面有公司以前的项目,我就学习学习,这终于像是有事可做了。我不记得怎么的我更换了工位,从皮凉鞋的必经之路移到了角落的位置,后面靠着墙,旁边也没人,离斜分小哥也更远了。既往的项目我都看得差不多了,到角落里我就肆无忌惮地翻起公共资源里的其他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以往活动照片,一些出差或节日的聚餐或出游,我看到了同事们“生活中”的样子,抻长脖子瞄瞄他们以和照片中的人物对应。下班后我和中介见面去看房,可以看三四处,然后吃饭再回到青旅,我第一次自己租房,非常谨慎,总共看了二十几处才敲定了早先看过的一处。这里离青旅不远,我拖着行李箱步行搬家。从这个月下旬起我从自己的住处赶公交上班,试图摸清92路车的时刻表,路上要比工作期间远为愉悦。

到月末的某天下班后,中国主管叫我去会议室谈话。她有一个挺优雅的英文名,不漂亮但看起来也很好,我有些不好的预感。果然她开门见山告诉我没有通过试用期,首先我工作不积极,没活干也并不主动找事做,另外有同事反应我常在工作时间玩手机,我自然想到了皮凉鞋和皱眉头,心里骂得很难听。我做了一些无效的辩驳,后来不争气地哭了,还说了“再给我一次机会”或“我该怎么跟女朋友交待”之类没出息的话。那时候公司里其他员工都走了,透过会议室的玻璃隔断我能看到远处办公室里的外国主管正在神情严峻地打电话,并不看我这边。

第二天我就不用去上班了,几天后我就收到了当月工资,和我面试时在表格上填的期望薪资数目一致,不需缴税。我收到了斜分小哥的短信,他问我主管和我谈了什么,你怎么没来上班。我没有回他,如实说很丢人,也想不出别的借口,但他之后也许会知道我怎么没去上班,其他同事可能也会知道的吧。

 短评

第一集非常惊艳,讲述故事方法让人意料之外。非常新奇的科幻概念设定。第二集剧情冲突的点慢慢隐现,有的后劲不足的感觉。主要角色选角都非常quirky,很对味。希望后面几集Ben Stiller别让人失望!

4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只需理念一句话就创作出一部电影!你不需要工作,是工作需要你;马克思说资本控制下的打工人的劳动,就是人的异化,也就是非人,因为失去了自由,打工人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就算是爱好当工作,自己干就是完整的人,因为自己想停就停,想干就干;如果给人打工,不是想不停就停的话,那这工作就从爱好变成了惩罚。打工就是打工人的异化,这部剧就是将这句话扩大化、形象化、戏剧化了。驯服囚犯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们相信他们是自由的。然后操纵他们做我们想要让他们做的。国外的社会治理不就是这一套的各种变形嘛嘛?The surest way to tame a prisoner is to let hem believe he is free好看想法好玩。而且结合了当下996.人工智能劳资矛盾自由与独裁。各种因素,打破颠倒重组

9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看完后决定多摸鱼,让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多多交流和融合

12分钟前
  • FishyBrid
  • 力荐

特别库布里克那种科幻惊悚,寡淡到极致的剧情,不明觉厉的高概念,莫名其妙还是很想看下去,本·斯蒂勒能拍出来这个还是有点狠的

13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力荐

从职场戏切入,其实仍是一个卡夫卡式噩梦在“科幻时代”的复活演绎,繁复的职能部门叠床架屋无法窥其全貌,正是永不抵达的城堡的象征,几代资本历史如一个遥远未知的、无肉身形体的巨兽高高盘踞,以家族性的技术垄断的形式操控人类情绪,并将机械时代最宝贵的情感压榨利用,各种配置完全是现代企业的缩影,也可以扩展格局至更高权力层面;相较于近乎邪/教般的掌控、监视、规训、洗脑,个体为逃避创伤或达成目的而主动选择被切割、被异化,或许是另一层面的惊悚——outtie对innie的自己说“你不是人,我才是人。”清冷影像基调太适配人类孤独之声式的画风,白色办公室内的规整构图,迷宫般走廊里的幽深黑暗,变焦镜头的运用。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还没看过第一季的人是幸福的,如果知道第一季这样结束,那我宁愿自己还没看过。

17分钟前
  • 潦倒鱼丸
  • 推荐

职场惊悚剧,终于看到了想看的题材了

20分钟前
  • 四道风
  • 推荐

职场版心慌方,主题曲太魔性。然而人家就算是这样都是八小时工作制,我觉得还是人性限制了编剧的创造力,来咱们这走一遭肯定能拍出更惊悚的。PS女主是怎么做到正常走路都像走猫步的,姐真飒啊…… 第四集更新:各种规章制度出来后,相信大家都会觉得眼熟了….“基尔”简直是高级黑….完结更新:多线叙事反抗统治者,这才叫爽剧!

23分钟前
  • Superbia
  • 力荐

牛逼到无以复加,完全无法预设是本·斯蒂勒的作品,高度提纯的概念,毫不含糊的表达,教科书级的调度,所有视听方面的元素都极简到冷淡,并异乎寻常地贴合主题与类型,令人震撼,脑补了数种或套娃或反转的走向,冲第三集开头近乎完美的调度,我赌导演不会烂尾

24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资本主义打工人的科幻惊悚剧集,上班时不记得外面的世界,下班则不记得上班的生活这设定总还比工作随时随地要“工作生活平衡”一点?第一集里面男主作为小头目隔墙提问女主的情景非常互害了,情节推进很慢,目测后面男女主会发展出恋情来。本斯蒂勒导演,他们这些喜剧人严肃起来还都挺吓人的(

29分钟前
  • alty
  • 推荐

用极端夸张折射出一些企业资本家控制员工的可怕现实

34分钟前
  • 力荐

当你不认为“你”的自由被侵犯后,你还会去保护“你”认为的自由吗?

36分钟前
  • G2
  • 力荐

发现本·斯蒂勒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平时总觉得他是一个明星,做导演的片子印象中有点鸡汤,看完他在这个剧里导演的几集,才发现他的能力远不比如此。他的镜头调度做的远比绝大多数市面上的电影都要优秀,让中间几集另一位导演的水平瞬间变得平庸。如果本·斯蒂勒导演整季,这个剧无疑会是年度最佳剧集,没有之一的那种。第一季最后生育线和爱情线的伏笔都有料,开始期待下一季了。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目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 好消息是地狱是人臆想的 坏消息是人想的通常都能创造出来(剧节奏很慢 但又十分吸引人 )

42分钟前
  • 推荐

既《1984》又《美丽新世界》。人性由什么定义?记忆。捍卫记忆就是捍卫自由。它不可被外力篡改、截取、添加和挪用。一场冷峻的审判。人们被装进卢蒙的“盒子”,就像被扔进精神病院的人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44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近年来最怪异,最黑暗,最难以捉摸的科幻剧,在电影院和几百人一起看季终集效果惊人的好。主创主演都到了,几个fun fact: 主创dan原来是在造门工厂工作,五年前开始有这个想法因为极其厌恶上班;距离开拍六周迎来疫情,结果从三月拖到十一月;所有的戏都是一起拍的最后再剪辑分集,所以对于演员挑战非常大,尤其主角;妹夫的那本人生宝典一共写了50页;Ben Stiller说当觉得里面公司情节过于荒谬时,dan总能举出现实里的例子说服他,比如安利,又强调,我们不是在影射Apple,dan补充:对,是Google。Dan说他脑子里已经设想了十九季的内容。Apple已经宣布续订第二季。

49分钟前
  • 陈楸帆
  • 力荐

上班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惊悚片

53分钟前
  • 口古口古
  • 力荐

在那种一直有性感美女弹窗的在线网站看,没注意集数把第八集当第一集看了,然后234567无缝衔接看完也没发现看错了,我还鼓掌:好牛逼的倒叙啊

56分钟前
  • 無機酸
  • 力荐

#下班后谁也别想找到我。留下太多让人期待的悬念了,期待下一季!

1小时前
  • kakakarl
  • 推荐

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打)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打)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打工人都懂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