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少年

HD中字

主演:刘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滑板少年 剧照 NO.1滑板少年 剧照 NO.2滑板少年 剧照 NO.3滑板少年 剧照 NO.4滑板少年 剧照 NO.5滑板少年 剧照 NO.6滑板少年 剧照 NO.13滑板少年 剧照 NO.14滑板少年 剧照 NO.15滑板少年 剧照 NO.16滑板少年 剧照 NO.17滑板少年 剧照 NO.18滑板少年 剧照 NO.19滑板少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滑板少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克福德市人口不到20万,却被评为全美国第二危险的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据罗克福德警局提交的2015年最终犯罪数据统计,接近四分之一的犯罪,是由于家庭暴力所致。刘冰、基尔·约翰逊、扎克·穆利根就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三人经历非常相似,在他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家庭暴力的影响,各自的种族以及他们居住的罗克福德不景气的经济,也使得让他们常常显示出脆弱和抑郁的一面。三个年轻人为逃离动荡的家庭而团结在一起,通过滑板真正寻求的是对各自生活的逃离。而当他们面对成人的责任时,意想不到的发现威胁到他们长达十年的友谊布鲁克林秘案世界奇妙物语 SMAP特別篇中国有好菜皇家国教骑士团爹地的完美女孩猛鬼生日宴薄樱鬼黎明录BanG Dream! 少女乐团派对☆PICO~大份~家有仙客LuLaRich三个鲁伯特舍我其谁人民公敌3上海故事告诉我,我是谁悔恨流淌的美好时光猪一样的女子长安侠影之天朝死士蚊之状态点满农民相关技能后,不知为何就变强了。只要你说你爱我 真人版神级收藏家:点石成金拍卖行魔幻手机野茱萸曼谷夜来香獬豸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三季春情之乱轻率的爱妇道之夺子战争大嫂戴安娜的真实人生检法男女错嫁2011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第二季 Part.2智能大反攻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街头飙车王黑暗迷宫

 长篇影评

 1 ) 滑板是解脱

我真的很喜欢纪录片。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时刻提醒我现实的生活没有我想象中的天真,就像我前几天修改了2023年的计划,有一些真的想得太天真,不切实际。纪录片《滑板少年》我以为就像是和滑板有关的酷酷的东西。但是不是。滑板就是一种解药。今晚看完回家,感到从未有过的释放。这次从学校的quarantine中出来,真的好享受每一个现在。我总是会在烟火人间中吸取活下去的力量,而人间就是我成长和磨练的地方。我今年是真的一下子听懂了艾薇儿首专Let Go,那时候真的很难过,这也是为什么这张专辑放在20年后的今天还是很能打,因为这张专辑就是我们青春的真实写照。我是很喜欢二专UMS酷到骨子里,里面都是我黑暗焦躁的内心真实写照,但是它真的很personal,但是LG很实在,we screwed up. We fucked up. We grew up. 我这段时间慢慢找到了以后想追逐的生活,尽管到达那里还有一个没有想好的漫长建立资产项的历练。片子里面的每一个都是普通平凡的人。这让我想起今年看的有很多片子都是高于生活的“成功学”,遇到的一些人也是有很厉害的人。这些人让我焦虑,让我有欺骗自我的期望。现在想想,他们想把我扔进他们的成功模子里面。但是我生性爱自由。Born brilliant, born bad, maybe just a little bit mad. 只有我才真正了解我自己。路还是得我自己走。12/12/2022

 2 ) 纽约客译文

Minding the Gap 作为一部新人纪录片,拥有三个特性让它今年入围了几十个影展。一个是亲密性---导演与另外两位主角是一起玩滑板的好基友,同时他又成功地让自己从滑板中抽离开来,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他们三个人。另一个是政治性--在这篇译文中,作者Richard Brody最后一段讲到了这一点,三位主角有亚裔,有黑人,有白人,同时他们又像是working class一部分,导演可能变成elite了。当地衰落的经济不禁让人想象出Michael Moore 的老家Flint。最后一点是男性主义,这一点在这篇文章没有提及,在CinephiliaCircle 公众号发的一篇导演的访谈中最后有提及。


十年前,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小城市罗克福德,青年刘冰拍摄下他自己和朋友玩滑板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他大多从旁边滑着滑板拍摄他的朋友。正因如此,在他的纪录片《滑板少年》中,那些跟拍片段充满飞涨的,滑动的,腾跃的,和快速的活力,伴随催眠般的旋转和移动。然而,这些玩滑板的画面仅仅是提供背景和环境,影片所带来有趣的震撼感对于影片的主旨才是至关重要的。影片所触及的—家庭生活的创伤,体制性歧视,和经济的混乱—也是社会中重要的话题。影片近在手边的亲密感更是把这部电影提升到包含广泛的领域和政治深度。

刘冰是一个华裔美国人,在他最好的滑板伙伴们中,扎克是白人,Kerie是黑人,也更年轻。十年后,刘冰回到罗克福德,找到他们,开始拍摄他们当前的生活。扎克和kerie都从高中辍学了。现在扎克是一名屋顶修理工,而Kerie是一名洗碗工。刘冰问Keire他小时候父母怎么管教他。他说,他的父亲经常打他,现在人们称这个叫儿童虐待。扎克也说出同样经历,他小时候也被打(而他的父亲在摄像机前并未理会这些控诉)。刘冰向他们表露他小时候相似的遭遇,不过是被他的继父打。他的母亲在他八岁那年改嫁给他的继父。而他小时候的噩梦般的经历正是他拿起相机在罗克福德跟他们一起面对这些话题的原因。

呈现在影片中的滑板,是被三个挚友当作一种放松,一种逃避,一种自然的快感,让他们短暂地逃离处在家中的创伤和痛苦的运动。他们运动中展示出的天赋般的优雅,奇妙和美丽,在影片的开始,成为纯粹少年的天真和魅力的呈现。然而,天真的少年被摧毁在记忆的追溯中,就像X光一样揭露了在诱人的表层下致命的疾病。如果玩滑板时那些鲁莽的有时十分疼痛的尝试是他们无可救药和沉迷的症状,那么刘冰的电影(试图回到自己家中调查他精神创伤的起源)并行着理解他人与自我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刘冰似乎帮助Kerie和扎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和有成效的发展。

《滑板少年》试图把刘冰的寻找,和他们所涉及个人以及道德考量因素在影片中一起呈现。刘冰发现,他的朋友当前的生活深深困扰他,以及他在拍摄他们挣扎时也带入试图对付自我矛盾的情绪。影片的细节甚至可以当为一篇模范式的报道。刘冰对特定但复杂的事件的直接揭露,在带出心理因果关系和逻辑性的同时,并未试图强加一种叙事模式。相反,戏剧性在事件的不断呈现中渐渐形成。这部纪录片的调查本质是建立在电影制作者对拍摄对象的私人摄入,以及制作者自己的需要去塑造形象,跟参与者对话,甚至去超越所有设定的表层关系。《滑板少年》是私人纪录片的最高形式,影片对于创作者的必要性,以及它的障碍,抵抗,情感和道德的需求是它存在的一部分原因。

当刘冰回到罗克福德,扎克正跟一位叫尼娜,刚刚21岁的女性处在爱情中,他们有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叫埃利奥特。然而,他们关系的紧张在影片开头就突显出来:扎克原本工作十分不稳定,在当时他并没有工作,尼娜在当地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于是暂时地,扎克变成奶爸,当尼娜下班回家时,他想要一部分个人时间。然而,尼娜回家途中就去和朋友喝酒了,或者,当她回家后,放好东西,又出去社交去了。

后来,他们的争吵变得更加激烈。尼娜带走了埃利奥特,住在她阿姨家里。但是她还是继续和扎克见面。有一次,扎克的一个朋友向刘冰播放了一段充满痛苦叫喊的打斗声音----尼娜拿着刀威胁扎克。而尼娜,在扎克不在时,向刘冰解释她当时是在自卫。她说扎克曾经打过她,还指出身上一道扎克打的伤疤,同时回忆起扎克的暴力行为。当刘冰问她他得怎样向扎克提起这件事情时,尼娜却告诉他什么都不用做,她说他们的关系已经到了尽头了。

与此同时,Kerie开始和另一群人玩滑板,他的生活也走上了正轨。他已经被提升为服务员,赚更多的钱,开始享受工作和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即使Keire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依旧像在生时一样笼罩着Kerie。Keire还挣扎于身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爱他的父亲的矛盾中。谈起他的父亲,kerie说他告诉过他,虽然他有一大群来自不同种群的朋友,他仍然需要记住他是黑人。在他的黑人朋友的陪伴下,Keire讲了一个故事解释他的意思。他曾经在开车是被一位警察截停,那位警察握着手枪让他把驾照和行车执照放在仪表盘上防止他伸手进他的口袋。在那一刻,他忽然发觉他可能在任何时候被那个警察开枪杀死。

扎克能意识到他的自我毁灭行为。他承认,比起试图将‘消极的经历转化成积极‘,他的回应是让它尽可能地‘坏’。他从学校辍学,经常醉酒,他说他现在意识到他当前遇到的困难是他早年间一系列选择的后果。他同时充满虚无主义的怨恨,在一个片段中他嘲笑那些规矩正直的人,嘲笑他们对未来做好计划和试图追求稳定,有序繁荣的生活。

在尼娜的部分,她谈到自己糟糕的背景,拥有没有温柔和爱情的童年,以及她在二十一岁时,在她叔叔和阿姨的启发下,才第一次发现家庭生活可以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她的发现伴随着对自我发现的追寻。“我总是别人的一部分,别人的女儿,别人的姐妹,别人的另一半,别人的妈妈;我从没有一个机会了解我自己。” (I was always something to someone, someone’s daughter, someone’s sister, someone’s significant other, someone’s mom; I never got a chance to figure myself out.)她单调的描述中带有电影般的回声。

作为他面对自己精神创伤的一部分,刘冰采访了他的母亲Mengyue,也安排一台摄像机对准他。她承认她更愿意把过去的麻烦留在过去,现在不提及它们。但是她希望为刘冰做一点什么,无论她需要做什么,或者刘冰觉得必要的,来帮助他。这部影片试图通过纪录片来治疗创伤的目的被Kerie在一个不经意的笑话中直言不讳。但是这不是一个笑话,这是影片的核心,也是这部片子广泛意义所在。

刘冰望向罗克福德逐渐褪去的表面,主街道上封起来的房子,声音片段中传来针对该镇的经济困境和其他相关问题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它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根据其中一个报道,整整四分之一的犯罪是源自家庭暴力。于是乎贯穿《滑板少年是一种自我对抗,不归属任何一种纪录片风格和美学探索的观念。在影片中,并未有一个单词直接提及政治,但是本质上,刘冰对虐待和精神创伤的直面,包括对无意识过去的反抗,改变自我行为,提升自我生活和与家人朋友生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政治行为(There isn’t a word of explicit politics in the film, but Liu’s confrontation with abuse and trauma as a way of confronting its unconscious legacy, of changing one’s own behavior and improving one’s own life and the lives of one’s own family and friends, is an essentially and crucially political act.)


原文://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front-row/minding-the-gap-reviewed-a-self-questioning-documentary-about-what-happened-to-a-group-of-young-skaters

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纠结的茶

 3 )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 Minding the Gap 2/19/2023

暖洋洋的周六中午,一边吃着红烧带鱼配白米饭,一边看了这部纪录片。最开始是在豆瓣上听说的,后来在网上找 Hulu 上的好电影的时候也看到它。

如果说这部电影好,大概主要是出于真诚二字吧。导演从小开始对自己生活和朋友们在镜头下做出记录,难能可贵。这群滑板少年里,domestic violence、缺父少母、缺少来自父母家庭的正面影响是共通的主题,而大环境是美国一些州、一些城的逐渐衰败。导演对自己着墨不多,金发的痞痞的白人小哥贡献了最多的情节跌宕,黑人小哥其实是最温和上进的孩子,可是攒下的辛苦钱放在家里被兄弟偷走,也反映了他没有建立银行账户、没有信用卡来建立信用历史的意识,也是在起跑线上就被耽搁了。自助者天助之,相信他能逐渐羽毛丰盈。

镜头内外,善恶并存。空荡荡的街道是滑板少年们独享的舞台,不管前一晚街道上或者少年自家的天花板下发生了什么。

 4 ) 不再少年,唯有生活

这才是生活啊,一地鸡毛。哪有那么多快乐的时光,当你看到开头时,以为是一群快乐的少年,滑着滑板,像在风中自由的飞翔。可当你真正看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并不像滑板那样好掌控,尽管我知道,滑板于我来说很难,但生活更难。

”I feel like life might be moving too fast. We have to fully grow up and it's gonna fucking suck".

"I don't feel like I've done anything I've ever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我看这部片是因为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滑板少年滑板梦想的快乐片子,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没有这么做,它讲述了像你我一样,那些深陷生活,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的真实故事。但至少,这些少年,有被滑板带来过快乐,而我的生活呢,甚至找不到真正的热爱,连这一出口都没有。

当片尾处闪现这些少年稚嫩的脸庞和现今沧桑的面孔时,泪目了,为他们,也为自己。

 5 ) 看完3个被家暴少年玩滑板的故事,我想和他们做朋友

说起玩滑板的少年,你们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炫酷”、“勇敢”、“刺激”、“青春”之类的词。

不瞒你们说,我最初的想法也是这样,认为他们是冒险家,敢于挑战身体的极限。毕竟很多视频中,滑板这项运动总是给人热血沸腾的感觉。

但直到我认识了三个男孩,才觉得并不是所有的滑板少年都那么不羁潇洒,滑板的背后是他们不幸的童年和苦苦挣扎的青春。

这三个男孩就是纪录片《滑板少年》的主人公——

● 获奖情况: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第28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等36项电影节、纪录片节提名

1

Zack

滑板爱好者,16岁离家

Zack,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亲生母亲在他两岁时就抛弃了这个家庭。之后父亲再婚,继母和父亲经常因为他吵得不可开交。

父亲的管教很严,渴望自由的Zack便总想逃避这个让人喘不过气的生活环境,16岁时,他终于离开家开始独自生活。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阳光少年,也是个无所畏惧的正义战士。

当看到黑人小男孩被人用钉子猛刺肋骨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大声叫骂着赶走了施暴者。他救下的黑人小男孩Keire,成为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Keire眼中,自己的朋友就是一个英雄,他夸奖Zack时眼睛里流露出满满的崇拜。

Keire

后来,Zack的女朋友怀孕了,他成功当上了新手奶爸,换尿布、喂奶、带娃……为了养家,他还找了份修屋顶的活儿。

懒散的少年开始学着做一个好父亲,放弃了自己的滑板爱好,放弃了啤酒,学着变得稳重,身上少了那份轻狂。

他想倾其所有让孩子快乐成长,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抱着孩子去玩滑板的时候,Zack的身上充满了父亲的温柔。

可惜好景不长,每天在家里带孩子的苦闷生活让他渐渐失去了耐心,他开始和女朋友争吵,埋怨女朋友总是出去玩不顾家。

争吵过后就是酗酒和家庭暴力,Zack将拳头挥向了女友,拒绝沟通,消极自闭,甚至开始抽大麻、吃软饭。

Nina(Zack的女友)

终于,在他被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欺骗之后,选择了逃离,撇下了女友和孩子去了另一个城市。

或许我们会惊讶为什么原本勇敢、温柔的男孩会变成这样?但其实仔细想想,命运早已为Zack埋下了这种苍凉的底色。

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一直试图从父亲身上寻找母亲的影子、获得母爱的温暖。

但是,母爱的缺失和家庭氛围的缺失,让他不知道该如何与爱人处理关系,他没有可以学习模仿的对象。

Zack的内心脆弱不堪,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跟随着他,没有得到过爱,也就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只能在一次次逃避中麻痹自己……

2

刘冰

滑板爱好者,被继父家暴多年

身为本片导演兼主角的刘冰,在片中的镜头寥寥可数。

他九岁的时候跟着母亲搬到了罗克福德,妈妈在披萨店上班,后来从那里带回了一个男人。很快,这个男人成为刘冰的继父。

从这之后,刘冰长达十七年的噩梦开始了,第一次和继父独处,他就遭到了继父的毒打。

慢慢地,被家暴成为家常便饭,继父甚至把刘冰按在地上,掐着他的脖子,小小的他差点窒息。

家庭暴力造成了刘冰内向的性格,在滑板店老板眼里,他是个一直躲在角落里不说话的小孩。

但其实在这个家庭里,遭受家庭暴力的不只刘冰一个人,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甚至他的母亲都被继父毒打过。

刘冰的弟弟

刘冰的妈妈

然而,胆小懦弱的母亲没有做过任何反抗,她也不知道两个孩子被家暴的事实。

就这样,母亲不停工作,继父不停施暴,儿子不停逃走。整个家庭陷入混乱和失控中,一个人的暴力,导致一个家庭的残破

如今多年过去,继父已经过世,不善言辞的母亲在镜头前一直抹眼泪,她说出了当年第二任丈夫的家暴行为,真诚地向儿子道歉,忏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他。

此时,刘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我想要一个说法,我想为我自己要个说法,我想为这个家要个说法”,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面对哭成泪人的母亲,有无说法又能怎么样,毕竟她也曾孤独无助,也曾经历着相同的痛苦。

虽然现在想起以前的事情,刘冰还是会发抖和焦虑,但此次拍摄和母亲的对话,也是刘冰的一次释然之旅,他给了自己与亲人、与生活和解的机会。

他说:“平时我和妈妈很少谈论继父的事,只有在镜头前,我才敞开胸怀说出我的遭遇和感受……我们无法纠正过去,我们只能向前看。”

3

Keire

滑板爱好者,家暴中长大,曾离家出走

Keire,全片最温暖、最让人心疼的存在,他的笑容很憨厚很真挚,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烦恼。

他会因为完成了高难度滑板动作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星期四不用上班而开心得像个孩子。

然而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很多心酸。

身为家中幼子,本该得到很多宠爱,但是Keire拥有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家暴,只因为他不愿意子承父业。Keire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他想让儿子也当木匠。

Keire的妈妈

一次争吵中,父子俩大打出手,儿子选择离开家独自生活。他离开家时,和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恨你”。

独居在外,Keire一边玩滑板,一边在餐馆刷盘子。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又成为餐厅服务员。

虽然黑人身份、家庭暴力、父母分居一直伴随着他成长,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仍然选择拥抱这个世界。

要多么坚强,这个黑皮肤的孩子才能在充满歧视的氛围里笑得灿烂。要多么善良,这个被家暴的孩子才能在遭遇无数次毒打后选择原谅。

纪录片中,Keire再提起父亲时怀有愧疚,也念念不忘父亲留给他的回忆。比如被父亲毒打后他再也没有偷过东西,比如父亲曾循循善诱开导他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

对着镜头,他说出了自己当初玩滑板的一部分原因,他想向父亲证明自己并没有浪费生命。

最后,他在父亲的墓碑前痛哭流涕,这时他明白了父亲对于自己的意义,就像他说的:

我有时候对滑板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但是当一天结束后,我依然会爱上它。就像我爸爸一样,他虽然打我,但是我爱他至死不渝

作为刘冰的纪录片处女作,他站在朋友的视角,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勾勒出了三个爱好滑板的年轻人面对的关于成长、关于青春的困惑。

他们无一例外遭受着家庭暴力,而在美国,这样的家暴平均9秒钟就会发生一次,它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不可逆的伤害。

尤其是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率几乎为全美最高,犯罪率持续增长,这种情况下,家暴时有发生似乎也就没那么被人重视了。正因为如此,Zack、Keire、刘冰才从小生活在家暴里,战战兢兢承受着痛苦。

《滑板少年》片头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不是按照自身意愿长大的。”确实,我们无不在枷锁之中苦苦挣扎,而家庭或许就是我们一生中如影随形的枷锁。

到了片尾的时候,刘冰问Zack、Keire、Nina和自己,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了什么?这些即将走出青春徘徊迷茫期的少年们,分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Zack:挣扎的活着,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向我一样,所以我逃离这一切。 Keire:像一次免费的疗程,得到了治愈。 Nina:我一直都是别人的女儿、妈妈、女朋友,从没有机会弄清自己是谁。 刘冰:我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是,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

《滑板少年》整部纪录片在街头滑板运动中开始,也在街头滑板运动中结尾。

滑板在三个少年的成长轨迹中,陪伴着他们的孤独,见证着他们的伤痕,接纳着他们的宣泄。

他们一直在试图摆脱家庭的枷锁,于是他们选择了滑板,穿梭在无人的小镇里,野蛮生长。

虽然伤痛一直在,虽然逃避没有用,但是他们随着滑板起跳的那些瞬间,那些如风般驰骋的瞬间,至少他们是幸福的、是自由的。

*点击“阅读原文”看纪录片《滑板少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截图、网络

 6 ) 《滑板少年》不只是讲滑板

很特别。 我看之前没有看简介,所以本来是抱着了解滑板运动的态度去看的。一开始纪录片里看到很多young man滑板,但是“他们都跟父母和家庭不合,想要逃离社会和家庭,才去滑板的--滑板是他们的救赎。”这个点让我不是很舒服,我觉得滑板更多的是一项爱好,并不是说只有非要到那种处境才可以玩滑板,成绩好的乖乖仔乖乖女照样可以玩。它变得太局限了,太圈子了。 然后紧接着,我才发现这部片子主要想讲的家暴。从三个滑板少年的角度出发,谈谈他们小时候的家庭情况,还有家暴对他们的影响。也采访了在这样环境中的女性,她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最最最为巧妙的是,滑板三人中的Zack,兜兜转转,自己又因为种种原因,从不和睦家庭出来,最后也成为了家暴的施暴者,让他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有正常的家庭。 导演和另外两个板仔十几年友情很难得,而他们的发展也通过视频展现出来了。有种成长的感觉。

 短评

#BIFF 私人影像记录 以滑板作为支点展开几个滑板少年的成长历程 真实的不像话 导演这么年轻就如此全能 看好他!! (他依然在ins上发滑板的视频ㅠㅠ

5分钟前
  • 세븐
  • 力荐

华裔导演处女作,非常私密的影像记忆。三个玩滑板的发小迅速成长为彼此陌生的个体,生活也未如人意,只有滑板能让他们重回少年时。因为是拍摄身边人的故事,素材积累得很扎实,镜头非常生活化。集编剧剪辑摄影和出镜于一身的导演有前途啊!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第一个镜头出来就能确定导演是一个对moving image有着genuine creativity的创作者;倒也不是说勤勤恳恳拍出好看影像的人就不如这种天赋型,最后电影的质量和这个也没啥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天赋型选手拍出来的作品每一帧都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享受,而勤恳型的太难避免观影过程中有无聊的时刻…叙事与讨论也比我预想得复杂很多,导演脑子很清楚,insider/outsider这种极大的创作困难也化解得很漂亮(后来加入的剪辑师作为完全outsider视角功不可没),聪明,懂苦,还温暖真好。跑题:autoethnography做这么好简直学术榜样;我觉得他本科学文学还是帮助很大,因为autoethnographer基本就是个novelist

12分钟前
  • 力荐

刘冰最主要的身份还是摄影,区别于国内在组里压抑坏了的执行与掌机,攒够了愤怒(或许还有经验)便伺机转导演,他选择了纪录片,大概是一个清醒且诚实的选择,希望提名所带来的关注,不会毁了他

17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运动镜头太美了,视线循着少年滑行的轨迹,仿佛能听到耳边自由的风。这种自由感不仅体现在影像层面,还落实在结构上、剪辑上、甚至创作动机上,这一切既来自导演对拍摄主体的熟悉,也来自陌生,熟悉带来亲密感,陌生引起好奇心。更奇妙的是如此自由的表达讲述的却是一段段被锁住的人生,原生家庭的痛如咒语般牢不可破,唯有回望之时才能读懂彼时之爱。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纪录片#666. 纪录片版的[少年时代],自我治疗式的纪录片,观念和手法都相当之现代,尤其是导演对自我的曝露非常有效且有力(包括导演自己作为滑板高手拍出了一些极为惊艳的运动长镜头)。Archived footage用得非常好,这种对资料的占有是旁人完全无法企及的。对破败城市、破碎家庭、小镇青年、滑板社群、家庭暴力等等主题的开掘也比较深刻——“滑板是对抗孤独和家暴的逃避/救赎方式”,很刻意地选择了白人、黑人、亚裔三个主角(但非常有效),当然Keire那段的种族问题处理得比较生硬(而且提出的太晚了,影片基本过半才开始聊种族,这个不太合适……)。结尾又拿资料影像做了个剪辑,异常煽情。年度佳作。

2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横冲直撞 被误解被骗 成人的世界 总有残缺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Keire: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种解药,当我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玩滑板,我就会没事……当解药失效,所有糟心事又回来了。—— Zack:我感觉到压迫和绝望,我知道我就是我自己的敌人 这种感觉糟透了,你的每一次决定都使你现在的生活更加糟糕,无处可逃…… —— -Bing's mother:我尽量在帮你。如果你拍这部电影 能让你感觉好一些,那么可以,你不能改变过去。-Bing: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也许我...也许你是对的,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Bing's mother:我希望你可以,只要我能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Bing:嘿 咔……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看得我都爱上keire了,想给他一个拥抱。看到他的笑容就会知道,他会越过越好的。

29分钟前
  • imma_be_a_star
  • 力荐

要像个大男孩,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3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和《篮球梦》一样,不仅是讲运动,更是在讲人生。

34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很私人同时又无比贴近内心、情绪脆弱敏感的影像。伊利诺伊州小镇的几个滑板少年,都因为家庭的缺失、生活的四处碰壁,而走在一起用滑板找到新的窗口。但到了后来,滑板并不是重点,在好几年的跟拍中几个人从叛逆、迷惘到释怀、成熟,可以说是生活的磨砺,也有人失去棱角带来的感伤。无缝拼接的剪辑有些像少年时代,要不是有个小婴儿一点点长大,还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导演本身的滑板视角让运动镜头非常有魅力。付出了真心的电影总是会闪着技巧和器材都无法掩盖的光芒啊。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们从缺爱的环境中逃离,我们在偏见的目光里成长,我们一路贴着地面飞行,我们追寻自由也扛起责任。

41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让你看看被生活欺负过的美国少年人的脸。导演很厉害,不留痕迹的一步步深入。

4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真好啊,所有动人的、感伤的、难过的、激动的,都被极为有效地讲述给观众,滑板只是引子,不一味贩卖情怀也无意回避磨难,导演镜头中两位挚友的笑容都太令人印象深刻,与母亲的对话同样难忘,往日的痛楚和当下的辛酸都化作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忱,街头滑板少年的身影或许是彼此老去后仍会乐意谈起的往事。也难怪近年美国独立片会爱拍滑板了,不过相比其他成色尚可的剧情片这部纪录片或许更值得被珍藏,几乎是私人影像的最佳呈现方式了。

45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有着对话功能的私影像,非常感同身受的体验——兴趣似乎总来自于对孤独与苦痛的疗伤,接着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情感宣泄的出入口。有段特别打动我,就是母亲对着儿子摆好的灯光、镜头,一个劲叹自己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无常。这段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缩影,它仅以兴趣作为一小部分,更多则是沉浸在家庭、成长为重心的历程里,抚摸“爱与痛的裂痕”。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真实地看哭。《燃烧》的现实,只不过,是充满希望又温暖的结局。

51分钟前
  • Xaviera
  • 力荐

今天看到一个友邻的日记,想回复点什么,但是打完的字又删掉了。后来又看到另外一个友邻分享了一张图片,这上面写着:我们希望用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正是这种感受,很多时候在想说出口的时候无法说出口,怕种种安慰也造成种种错位,但是幸好有电影作为一个共同的缺口,很多感情得以不必明说。我相信在友邻日记的结尾被提到的这部纪录片里,彼此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位置,也许观看就是最好的安慰了。也许又不需要安慰,因为安慰算什么呢?大家都没有答案,明日或许依旧如此,只能尽量生活下去,怀抱着绝望以取暖,冬天也肯定会过去的。

56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啊人生。。。高潮那个估计是去年电影里最喜欢的一段剪辑了

59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跟着影片的节奏在情绪起伏,偶尔湿润双眼。一个年轻人对家庭残缺、暴力很隐晦的控诉,做得很温柔但是就是能感受到他的激进想法。这是一部导演疗伤的私人记录,却能抚慰无数孩子,愿你们健康长大将来看这个片子不会再太埋怨这样成长起来的父母吧。[A-]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