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

完结

主演:夏洛特·莱利,本·卓别林,劳拉·简·马修森,萨贾雅·达什古普塔,贝恩·科拉科,卡西亚·克莫泽克,普莉安卡·伯福德,帕帕·厄希度,阿尔·韦弗,约瑟夫·巴德拉玛,布伦丹·考威尔,艾丽·肯德里克,大卫·斯科菲尔德,娜塔莎·里特,汤姆·贝尔,艾略特·利维,希滕·珀泰尔,伊安·布尔费尔德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报社 剧照 NO.1报社 剧照 NO.2报社 剧照 NO.3报社 剧照 NO.4报社 剧照 NO.5报社 剧照 NO.6报社 剧照 NO.13报社 剧照 NO.14

 剧情介绍

报社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剧集的故事围绕着两家虚构的英国报社展开。一家是由女主Holly Evans(Charlotte Riley 饰)工作的《先驱报》(Herald)。作为一家老派、左倾且主打严肃新闻的报纸(普遍被英国观众认为影射了现实中的《卫报》),《先驱报》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面临着销量锐减、受众缩小等问题。剧中的另一家报社则是主打八卦、民粹新闻的《邮报》(Post)。在主编Duncan Allen(Ben Chaplin 饰)的带领下,该报靠着吸引眼球但又时刻在道德界限打擦边球的新闻不断壮大。萌妻食神话匣子热血警探(原声版)3B的恋人失惊无神撞鬼实录之地缚恶灵弹簧刀1996三毛从军记2010黑玫瑰绝夜逢生 第二季反派初始化千岁血君美国劫案误区裁缝师之家闭锁病房拦路贼闪耀吧!体育生青蛙王子历险记歌舞升平杰克遇挫五个孩子肉体欺骗拉米第二季非对称较量食梦者因为我爱你国徽金石盟O记实录之抢匪加油吧,兄弟修罗新娘圣诞树1爸爸是总统高凤山无心法师粤语爱神之手武圣关公特工佳丽2:武力巾帼又是圣诞2014求鲜四季回复术士的重来人生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恋上朋友的爸爸少年卷福明成皇后不负青春不负卿特殊病人富二代

 长篇影评

 1 ) 看英国PRESS,的一点拙见

英国剧:Press

很久没写书评,影评,或者剧评了,这也不算是剧评,顶多算个观后感的流水文字,或者英国短剧的推荐文,没有剧透的推荐文。

因为好长一段时间了,一直看美剧,突然想听英国RP腔,给耳朵换换感觉。所以,无意间在优酷发现了这部剧,在优酷平台上的名字是:媒体人,查了豆瓣(豆瓣上名字是:报社),感觉分数还可以,不低,就打开看了,并且用两个晚上一个下午看完了六集。

首先要说片名这个问题,我觉得优酷的媒体人这个名字比豆瓣的报社要好,而且更恰当。因为这部片子就是讲的两家报社的媒体人在职业道德,良知,欲望之间的摇摆,在困境中的崩溃和抉择。但是柯林斯和牛津词典中都强调the Press有新闻从业人这个解释,然而片名用没有the,如果作为名词,可能报社,出版社更准确,"又"但是,英语的一词多义,不好用一个中文词来起名字,这部剧的英文剧名其实更多的是双关,甚至三关的意思,有Push的意思,有persuade的意思,有开始印刷的意思,也有报社的意思,本着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所以看似最不够入选标准,缺少the的Press,却翻译为媒体人,恰恰是我最认可的中文片名。

英剧,特别是BBC的都是剧集不长,只有六集,但就是这六集,真的感觉BBC的标准比美剧神台HBO的立意高处太多段位,虽然我是HBO粉,但是不得不说BBC剧才是人性上的王者。

BBC作为一个英国最大的媒体平台,能把媒体平台和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丑恶挖掘的这么深入(当然,现实往往比作品中更丑恶,毕竟这部剧里面的人物的所作所为不是“本恶”,也都有良知被触动的瞬间,现实中谁知道?),所以,此剧真的是很有看点,但是因为不是快节奏的剧情片,所以需要用心看,需要看台词,看表情来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静不下来的时候,估计很难看进去这部剧。

虽然是一部节奏不快,不怎么靠剧情来吸引人,且更注重挖掘人性的剧(相比之下,美剧比英剧更具有宣传普世价值管,宣扬善),但是在最后一集中,节奏突然一变,剧情和悬念,Holly坚定的信念,保守的Amina的进步,以及结尾Duncan的反转又反转,都紧紧的抓住了我这个观众的心。

看久了美剧,偶尔看一把英剧,真的会被它的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再说下我所感觉的英美剧的差异,就像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区别,美国的热情,英国的irreverence(这个词不好直接翻译,翻译出来是不尊敬,不恭敬他人的,不过常做都做褒义,就像高傲的之类的意思)这两个特点都被深深的烙在了他们的作品上,美剧轻松愉快,或热烈,或夸张,即使看个描写丑恶的片子,看完后你是轻松的,能很快跳出来的;英国剧,不论画面还是节奏感,都更阴郁,看完了,真的不轻松,会走心,要沉浸一会,会让人想说点什么。美剧更燃,更轻松;英剧更“丧”,更走心。(燃,丧这两个词,短评中有朋友用到,感觉很贴切)

 2 ) 从HERALD与POST之争看几个基本新闻原则问题

1.符合立场就可以罔顾事实吗?

女议员丑闻事件:H遵循政治正确原则没有进一步挖掘真相 P曝光女议员的裸照之后继续深入调查 挖出其吸毒的事实 最后议员不得不引咎辞职;莱戴尔童工事件:虽然维护劳工权益的立场无可厚非 但因为信源可信度问题 H摒弃了更具煽动性的童工故事 而是选择用客观数据呈现商业模式成本和价格不匹配的问题 即便前者能带来更高关注度 甚至把被剥削的童工从黑心工厂拯救出来

2.功利主义还是真相至上?

医院有害材料超标事件:如果事件曝光医院倒闭反而会更多人得不到救助 是否还应该继续报道?实际上 功利主义是个伪命题 表面上姑息纵容能让更多人获利符合功利主义原则 但一开先例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个医疗制度的崩坏 得不偿失

3.报纸要销量还是真实性?

这一困扰无非是因为夸大事实、具有煽动性的文章更能吸引人眼球 记者是否要讲动人的故事迎合观众 不过归根结底这不应该是报社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是通过普及逻辑学 提高受众的信息筛选鉴别能力 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 最终好的新闻就是好卖的新闻

4.传播伦理

校园霸凌者自杀案:P的激进报道使舆论持续发酵 引发新一轮霸凌最终逼死实施霸凌行为的儿童 这本应是反思媒体严重侵犯私生活边界的时候 但P的公关策略是在此基础上威逼利诱 让痛失爱子的母亲为他们站台(手段和之前的同性恋球员自杀案如出一辙) 这同时涉及到用钱买新闻媒体专业性问题和零共情能力的道德问题

5.公检法介入阻拦新闻发布 是否应该妥协?

#MeToo:法官基于H取证过程侵犯大亨隐私权 勒令将第二天的报纸撤回销毁 而P对大亨的行动早有预料 抢先报道 更多受害者站出来指控 然而直到最后发现了未成年受害者 大亨才得到应有的惩罚 不得不反思成年人之间“自愿性行为”的判定;Resonance:当公检法已沦为国家机器的傀儡 新闻的职责是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披露真相 以维稳之名剥夺言论自由 本质上就是一种恐怖主义

6. 最后说说女主角 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丰富有层次的角色了 在表达上 Holly给人一种理想主义者、维护pure news的错觉 但她灵活的处事风格是介于Duncan和Amina之间的灰色地带:原则上不能花钱买新闻 但爆料人需要且新闻的确有价值她会破例;原则上攻击私生活违背了所谓专业记者的素养 但Duncan用这种方法逼未成年人自杀 她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被室友偷了新闻 她睡一觉再无情赶出(虽然性别换一下观感就变了hhh) 这才是真实的新闻工作者 有勇气也有弱点 不是白莲花 不是黑玫瑰

 3 ) 报社:这里没有新闻

7月8日新浪微博发布《微博平台实施外链白名单机制的公告》,宣布新浪微博将目前的短链服务调整为受限制的免费服务,即采用外链白名单机制。新浪微博将仅对白名单网站,如政府、新闻、认证企业网站提供免费服务,对白名单以外的网址均不再支持跳转,该机制将于8月初上线。

《微博平台实施外链白名单机制的公告》

在公众拼命996,并没有什么精力拨开私人事务去关注那些也许和他们并无多大关系的公共事务时,新浪微博官方限制外链的规定好像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而这正好就是国内互联网新闻生态的一瞥。

「他们」在努力操控公众情绪,「他们」在私自定义互联网的开放性概念,新闻的争端变成大v之间的拉踩。

视野放到国外,早在2018年老牌的BBC就推出了一档比《新闻编辑室》看起来更古板的新闻职业剧《报社》——讲述报社新闻争端的6集迷你英剧。

《报社》在第一集就表明了报纸行业在日落西山的处境下也该持有的态度:

「头条登广告,会失去读者的尊敬,失去独立性,人们买《先驱报》是为了获得真相,在商业公司的阴影下,他们如何能信任我们?」

「『网上已经传开了』不能当借口,你们(报社)应该比互联网多点出息。」

《报社》(2018)

观众如果依据这些嘴炮就断定这又是和《新闻编辑室》一样是一部说得越多,就越有气势的职业剧,那就错判了编剧的意图。

曾写出风靡全球的堪称剧版《消失的爱人》的《福斯特医生》的编剧麦克·巴特利擅长的故事往往都是那种触底反弹的逆袭。丈夫背叛、同事插刀、儿子反水,主妇福斯特的人设也许左右摇摆,但最后她一定会「手刃」小三和丈夫。

麦克·巴特利

相对于说什么,巴特利的剧本更喜欢去展现角色会做什么,当失败者从一个女性个体转变成一个已经过时20多年的没落行业,巴特利该如何拯救呢?

巴特利选择「不救」,「报社」没有「新」闻。

代表左派平等、自由的《先驱报》和代表右派保守、民粹的《邮报》从第一集开始就在争抢新闻,同样一则女议员青年时吸毒裸照的新闻,与女议员有往来关系的《先驱报》以第四版「厌恶女性和公关利益」的「新闻」评论息事宁人,热衷用丑闻爆料吸引读者的《邮报》则在头版头条以一种近乎控诉威胁的手段讲述它们认为的「真相」。

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的事实,只有在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很显然,在巴特利的笔下,《邮报》和《先驱报》用不同报道方式证明,剧中的英国社会并没有达到可自我辨认与自我检测的程度。

没落的报纸行业早已失去了将公共情感包容起来的控制权,相对于将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诉诸公众以博取点击量的新媒体,巴特利似乎在刻意夸大报社头版的价值,而这次夸大的反讽效果是,两家报社捍卫的,似乎依旧是意见之外的派系之争。

行业之下,工作着的新闻人,巴特利似乎也不准备「搭救」,片中记者似乎都没有完全堂而皇之的新闻理想作陪,他们比《新闻编辑室》里团队作战的理想新闻人更现实、也更暧昧不清。

片中最铁肩担道义记者就是《先驱报》的副总编辑霍利,当她得知就是自己收留的室友埃德窃取了自己关于慈善大亨性丑闻的爆料时,她先是隐忍不发对着埃德说「我八个月没有性生活了」,当目的达到之后,她立刻拉下脸赶走她眼里的剽窃者埃德,埃德似乎也成了另一种程度上的ME TOO受害者。

处在《先驱报》管理和工作腹地的霍利在倒戈《邮报》后,为了能让《邮报》主编邓肯在财力上支持自己调查中东恐怖案件,她甚至给《邮报》提出符合它们风格的点子:吃人血馒头,即使霸凌少年因《邮报》的曝光而自杀,那也要再次利用死去的少年发动一次「舆情反转」(媒体向相反观点转势过猛,读者会无暇顾及其之前的观点),说服少年母亲加入《邮报》贼喊抓贼的「反霸凌」运动,洗脱其媒介加害人的身份。

在《报社》的前5集,邓肯虽然是个有家有业的中年男子,但他比《先驱报》没家没业的霍利和阿米娜更张狂邪魅,为了报社的新闻爆料,他甚至连首相都敢威胁,他主理的《邮报》更看重娱乐性和公众兴趣,而非公众利益,并且他并不以此为耻:

「为什么我能指挥首相做事,而阿米娜却连一张报纸都发不出?因为你们手举明镜,忙着揭露一个莫须有世界角落的虚伪小人时,我们却在影响着选举的结果,我们保卫着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穷人以及没有发言权的人们。」

而当观众被邓肯前五集的反派人设撩出一点兴致时,第六集他的情商和智商又发生了断崖式坠落,他突然可以为了儿子而变得软弱无力起来,从不道歉的他开始害怕劳斯莱斯座驾里的报业金主和国家首相。

最后,为了儿子的抚养权,他的再次坚毅不再和之前一样是为了本质主义的新闻理念,而是为了个人家庭情感私利。

在写作调研英国《镜报》《卫报》之前,巴特利当然早就了解了新闻行业日薄西山的垂暮,但他还要在这股失败中找寻一点意义,本质上,这和《如懿传》从头到尾都只刻画一个失败宫斗女人的意图是相同的,失败比逆袭更能触及反思的力量。

在英国,公众对新闻记者的信任度仅高于政客,早在美国2016年大选出现假新闻的5年前,英国民众就因卡梅伦和默多克一同牵扯的新闻窃听丑闻而史无前例地对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

如何证明自己值得信任,已经变成英国乃至全世界新闻行业首要的行业责任,热爱反转逆袭的巴特利没有在《报社》中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多次直接或间接地抛出这个问题给观众。

第五集《先驱报》因受到性丑闻慈善大亨的禁止令而失去爆料权并最终开了创刊以来的首次天窗,反而是一向热衷于名人炒作的《邮报》不顾及慈善大亨的禁止令直接刊登了他的性丑闻。

第六集,获得金主和首相硬性威胁的邓肯为了阻止《先驱报》爆料必然会引起英国社会大地震的英政府窃听公众的「偕振」事件,反而先声夺人在《先驱报》还未发刊前将报道「偕振」事件的霍莉指责为人民公敌,将她爆料军情五处的「偕振」行动定义为一项出卖国家机密的叛国行为,而完全抹杀掉霍莉为公民隐私所作的努力。

从读者和媒体的关系上说,《邮报》和《先驱报》在这两次新闻之争中,都秉承着自己认为的媒体责任来应对公众对其的信任,双方对信任的定义不同,才有了他们发布新闻和真相的不同姿态。

从巴特利看来,媒体的信任危机当然需要通过媒体的自清来进行解决,但如何培养公众的信任,可能是比是否拥有信任更深层的存在。

媒体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都诉诸公众,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想借助并无机会知情的大多数的介入来逃避对那些知情人的批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决不等于严格的教义或者某种道德文化形态规定的方式去陈列新闻,而是如何激发读者情感。

阿米娜和路人解释纸媒和新媒体的区别时曾说:「app新闻推送会让你的视野变得狭窄,它会研究你的喜好,投你所好进行推送。」日薄西山的纸媒行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比新媒体头顶上的剑更重也更尖锐。

近日,现实政治中的美国《华盛顿邮报》会为了悼念被沙特政府残忍肢解的专栏记者卡舒吉而专门为其去世后的专栏开上「天窗」,这是报纸用其特有的行业特征主动出击去行使媒体该有的责任感、去培养读者该有的信任感。

人们总说现实总比影视精彩,《华盛顿邮报》的这次的「主动天窗」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报社》里巴特利抛出的「被迫天窗」之困。

 4 ) Sharp and Alone

强烈剧透


纸媒日薄西山的今日,BBC出品的迷你剧《报社》力图从展示给观众媒体行业三个矛盾之处:1)媒体与政治权力的斗争与媾和;2)媒体人对行业理念的坚守与放任;3)传统媒体在数字化冲击下的挣扎与迎合。

关于第一点,讲斗争比较少,媾和反倒比较多,Duncan与首相,Amina与政府高层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暗示这一点。

关于第二点着墨很多,《邮报》与《先驱报》体现的就是两种极端,娱乐至死与理想主义;但好像也没有那么纯粹,Duncan坚持不懈地挖到内阁大臣的吸毒丑闻,谐振项目如果不是Duncan的提醒进展不会如此之快;就新闻嗅觉而言,他与Holly其实不相上下, 不同的是Duncan对人的本质看得更透。

关于第三点,2018年却还在讨论纸媒要不要接广告创收,这种观点未免陈旧;先驱报最后给出解决方案是免费发放,深度文章再收费。短期确实达到效果,长期而言需要观望。

不过比起这个行业,更让我关注的是这个行业中的人, Duncan与Holly,他们被行业所塑造,也影响了行业;能把一件事作到极致的人到底是怎样的?

剧集本身给出的答案:是敏锐的,也是孤独的。

Duncan算是俗世意义上的“赢家“,能跟首相把酒言欢也能让首相服软接受家庭采访,金主老板一向充分授权,《邮报》几乎是他的一言堂,不缺名不缺利也不缺性,对婚姻无感,唯一的软肋是他的儿子。

Holly的处境就尴尬了很多,专业上她是Duncan也敬佩的记者,然而目前的副主编位置却让她有些难以施展;生活中只有工作,所在的报社却日渐衰退,就连唯一的合租密友在几天前发生事故死亡。剧中的Drama Queen第一集就恶意满满地指出Holly的种种困境:Fail to find a man, fail to have children, fail to even have a close group of friends, using work to cover a sort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ives. Work is your one and only thing, and even at that you are failing.

画风如此不同的Holly和Duncan之间,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两人在剧中都因为对方发生过关键的立场转变:Holly跳槽到原先鄙夷至极的《邮报》担任特派记者,Duncan没有按照金主的意思阻止《先驱报》刊发谐振项目。何以发生呢?

首先,Holly与Duncan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Holly惜的是初入行时意气风发心怀理想的Duncan,Duncan惜的是Holly十五年如一日的才华横溢及理想不改。

其次,Holly与Duncan天性的敏锐,使得他们能洞察到对方都未必察觉的隐痛:Duncan洞察到的是Holly在《先驱报》的环境艰难,以及该报社并没有Holly设想的那么推崇理想主义,所以从发给Holly那段事故的视频开始,到快递送上Holly在《邮报》的特制工牌,他一点一点将Holly拉近到自己的影响范围。而Holly如Duncan所料,她并没有那么享受目前的副主编岗位,她享受的是到现场跑新闻,写稿发稿的成就感,Duncan愿意提供的特派记者一职,并且是Holly拿手的严肃新闻题材《邮报》的办公环境也确实比《先驱报》光鲜体面不少,这个offer不能说没有吸引力;而Holly也对自己长期服务的《先驱报》有了一次印象坍塌,在慈善大亨性侵报道事件,因为大亨阻挠《先驱报》头版被迫开天窗,主编迫于压力选择在次日头版刊发道歉信而没有选择继续追踪该新闻,这次导火索导致了Holly的离开。

Holly则洞悉到Duncan的软肋:孩子与孤独。Holly在Duncan震怒时没有退缩,反而对Duncan直言报社所有人都害怕你没人敢对你说出真相,而Duncan无法探视孩子一事,她也分析出来七七八八。Duncan平常算是个邪魅狂狷的角色,面对Holly的一番鞭辟入里,难得地卸下了防备,开口谈起了糟心的家事;也因为对其袒露过心声,即使到最后Holly打算刊发针对Duncan特稿的一刻,Duncan对Holly的态度仍是特别的,甚至于在告诉Holly他会阻挠其报道谐振一事,他的声音和神态完全没有以往的倨傲,反而更像一种恳求,我感觉他最后没有报警阻拦而让线人安全离开,一方面是因为Duncan即使信奉娱乐至死,但也绝不媚上的性格,因为权贵利益阻止报道这件事原本就有违其本意;另一方面是因为Holly,因为Holly算是少见的试图走近他的人。

但是这两个人最终没有按照理想化的剧本走下去,即线人安全离开,Holly成功报道,Duncan辞职重拾本心;剧本设置是线人安全离开,Duncan儿子的一通电话让Duncan再度改变,接受了金主原来的计划,将Holly塑造成为国家敌人,Duncan风光升职,有了与前妻现任聘请律师对抗的筹码。

Duncan儿子也许是一个诱因,更深层的原因是Holly和Duncan纵然有绝佳的洞察力,但这两人的痛苦从本质上无法共通:

Duncan只知道Holly愿意拉下脸求自己给她一段事故视频,却不知道这段视频的死者是Holly之前唯一的朋友,Holly在生日酩酊大醉,对着当时是个陌生人的Ed说起这件事,口气似乎很淡然,倒是Ed相当震惊,说你没事吧?没找人聊聊吗?Holly平静地说了一句话:No one to speak to. 再回过头看,Holly为什么听了Drama Queen的一席话后当场发飙,倒不一定完全因为那席话失态,而是她刚刚痛失了一个挚友,却无法告诉别人她很难过。Ed走后,Holly从垃圾桶里找出了室友出事前给Holly留的,被她撕碎的生日贺卡(上面写着你看上去真的是老了),然后一张张拼起来,没有落泪,镜头所及却满是悲伤。

Holly知道Duncan对儿子的感情,但用这件事拉近距离,只是为了让自己完成工作,她对Duncan与儿子关系如何,如何化解心结并不关心。在Holly眼里,Duncan用舆论把一个未成年学生逼上绝路这一行为本身非常冷酷,之后Holly支招反转舆论,Duncan却强迫刚自杀的学生,还在悲悼中的母亲加入这次反转行动中,也让Holly觉得齿冷,所以她想要让全国知道Duncan的真面目。Holly也许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但她并没有想过,一旦真正刊发这篇文章,受伤害最深的是Duncan未成年的儿子,他除了面对原生家庭破碎外,还得在众目睽睽下被迫接受自己父亲是个非常糟糕的人,即使那是事实。Holly不知道这点,Duncan却太清楚,他全季唯最狼狈不堪的现身就是得知这一消息后,冒雨冲向前妻家恳求让他见儿子一面。是不是有点讽刺?第一集Duncan攻击的母亲就说过,是啊,你要完全的真实/透明,直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结尾,两个同样敏锐而孤独的人,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地交恶了;但通过这场交恶,让这两个曾在路线上犹疑徘徊的人,变得坚定而纯粹了。

 5 ) BBC新剧,安利给想了解新闻业的你

9月份,一部讲述新闻业的英剧悄无声息地上线了。《Press》,译作《报社》或《新闻之争》,由大名鼎鼎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

故事抛出的问题和推动剧情的核心矛盾很简单。 纸媒衰落,一家报社该如何生存——坚持新闻理想还是迎合娱乐化潮流?剧中两家报社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油腻男”老邓主管的《邮报》,迎合大众爱好,走在泛娱乐化转型的前沿。 《邮报》的确很油。

“死磕女”霍利就职的《先驱报》,平衡在商业化和新闻理想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先驱报》却很守旧。

一集60分钟内,王牌编剧麦克·巴特利特(Mike Bartlett)抛出四个正在进行的新闻。信息轰炸,也正是新闻业的常态。 《邮报》主编老邓威逼利诱、侵犯隐私,曝光了一名女议员年轻时的吸毒丑闻,葬送议员的政治前途。

《先驱报》编辑霍利是个工作狂,闺蜜死于车祸,肇事车辆逃逸,她却没有时间悲伤,决定用新闻为闺蜜讨回公道。

《邮报》新人记者爱德采访了自杀身亡的知名球员的父母,用“向球员致敬”的理由获得了采访机会,最后却用“父母不知情自杀球员的同性恋身份”作为新闻角度。

《先驱报》调查记者詹姆斯接到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泄密,到处刺探代号为“谐振”的政府阴谋。

明面上《邮报》、《先驱报》互相轻贱,整日撕逼;背地里两家报社都暗流涌动。 油腻男竟然也曾是有新闻操守的“小清新”,是什么摧残了他? 《邮报》背后深藏大金主?《先驱报》又如何在商业浪潮中坚持初心?

这部剧,每集1小时,总计6集,是麦片最喜欢的长度,归为mini剧。但它想呈现的报业的问题并不mini。 《新闻之争》作为本片的中文名更点题。新闻业是战场,商业化的运营,让报业变成关于“眼球→发行量→收入”的战争。 新闻业的自我期许和观众喜好的偏差,催生了新闻之争。 新闻业到底该迎合观众还是继续曲高和寡? 这个问题太过老生常谈,因此该剧第一集也难免以“油腻男vs死磕女”这样脸谱化的斗争起头。 其后的故事:记者的生活与工作,新闻的揭露和伤害,这些矛盾的激荡,着实精彩。

新闻业的存在,到底是要拥护公众利益 (Public Interest) 还是公众兴趣 (Interest of Public)?两个选项看似天然对立。 这部剧,神就神在试图模糊这两者的界限。 记者也是人,是人都要讨口饭;报社也是公司,是公司就得要赚钱,剧中人物形象因此十分丰满。 《新闻之争》前两集短短数个片段,就不愧被称作“新闻业的万花筒”。 这种剧情快节奏,注定了剧中记者个个人中龙凤:绕得过保安;看得懂数据;开口几句,就让别人跟他讲真话,怕是自带“吐真剂”。 最牛的是,他们好像不用睡觉?不管哪家的记者,各个能通宵采访,通宵写稿,或者通宵和老婆闹矛盾,不会通宵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新闻的咋的?

“媒介融合”,“新闻操作规范”,“调查记者消亡”…… 深刻却空洞的问题,化身剧中故事,跃然屏幕上,给麦片上了堂生动形象的新闻采写课和传播理论课。 无论你学不学新闻,当不当记者,麦片都安利你去看看这场光怪陆离的“新闻之争”。

2018年,行业领头羊BBC,在讲述新闻业自我调侃的拿手话题时,没空谈报业“夕阳红局”,掏出了新东西,震住了场子。 这都不算什么,麦片友情提醒:第一集片尾曲才最吓人。 BBC新剧,安利给想了解新闻业的你

 6 ) 假设Herald遇上了刘强东性侵案,怎么报?

《The Newsroom》第一季开篇就在抨击茶党。当时还未看过“政治剧”的笔者眼中大放新闻自由之光,想着外媒真真实!搁我们这,哪能说呢!

如今六七年过去,英国人拍出了《PRESS》,我们呢,有《幕后之王》这样的电视行业剧了!真是对比感人。

而第二集中的一个情节,一个很有可能在咱们这发生的细节,很是感慨。

服装品牌Lydale买了Herald的广告,要做Wrap-around形式封面,James能拿着数据和广告主讨价还价,以不牺牲新闻真实性的报道换取广告主放弃投放。

联想刘强东性侵案曝光到撤销指控始末,洗地自媒体前仆后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一个硬颈的调查记者做个真实的深度报道。

不然,连这点资本都不对抗,我们还能看些什么?

 短评

权力压迫无处不在,法律也并不能总站在弱者一边。至少世界上还有人在乎新闻自由,媒体的伦理道德,想揭露,想批判,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8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力荐

那些人找到你,跟你讲他的不幸与悲哀,期盼媒体的曝光和宣传,那种对你全心全意的信任和希望,第一次,你感动甚至落泪,你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揭露险恶的无冕之王。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你见过太多的底层无助,见过太多的阴险黑暗,你免疫了、你司空见惯了、你视若无睹了,最后你放弃了。屠龙者终成龙,热忱是年轻人的专利,即使有那么一束照进内心的光,也会被最后一扇屏风堵到门外。所以,那些执着、坚定、拥有信念的人,才显得如此珍贵,是这混沌中的一点光。即使困惑、无助、伤心,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初心,了解自己的使命。世界如此纷扰复杂,至少,我内心坚定。

12分钟前
  • 林雨尘
  • 力荐

#A 预测会有大批新闻学子前来打卡(汤老师的老婆Riley真的美炸,黑帮剧酱油喜提新闻界C位演员表)(请编剧吸取福斯特医生S2的教训,不要烂尾靴靴)

13分钟前
  • 波吃曼
  • 力荐

职业类型剧最怕真的从事这一行的人去看,比如医生看医疗剧,比如我作为记者看这部剧,看着一定尴尬。说的那些外界看起来好像都是道理,什么商业和新闻伦理之争啊,新媒体传统媒体之争啊,各种新闻背后的人性困境啊,其实日常里也满不是那么回事。

1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挺好,新闻专业的人看会比较有共鸣。/看了两集,编剧很厉害,一定对这个行业做足了功课了。对比之前美剧的《新闻编辑室》,这部更有深度,因为前一部只是在探讨新闻价值,而这部上升到了新闻伦理。很多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是一些行业准则,位置变了,性质也会改变。剧中的两家报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纯粹的新闻,只是两者呈现的方式不同罢了。英剧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视剧的拍摄会采用拍电影的手法,质感真是不止提升了一点半点。/六集都看完了,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行业剧了。关于结尾,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作为电视剧,没有一些戏剧化的元素,就太难看了。另外,对错、好坏应该不在这部剧的讨论范围,制作团队对待“新闻”的态度还是很正的。

21分钟前
  • cyfloel
  • 力荐

千万不要以为它是新闻编辑室那种媒体人一路披荆斩棘实现新闻理想的燃剧。相反剧中所有新闻人都很丧,简直就是像我这样每天都很丧,在丧中强颜欢笑,丧完还得继续努力工作、鸡血活着的成年人的写照。没有理想主义的非黑即白,只有被现实折磨的矛盾纠结。Life's a mess.以为结尾要老套了,没想到最后十分钟来了个精彩的反转。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25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故事性很强的职业剧,人物设置鲜明,剧情紧凑,每一集内安排了合理的反转和剧情推动。看过这个再去看spotlight,和后者相比,这部剧还是戏剧化了一些。

29分钟前
  • 呼。
  • 推荐

Ben太好看了😍😍😍😍

33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娱乐VS严肃的新闻伦理之争,议题不新鲜啦。从人设来看,正派是女人和黑人,政治正确到哪都不可幸免。照片来源与警车撞人,这两个线索,引出了权力机关。所以正反两派在角力的过程中逐渐合力,对权力机关的利用和压制形成一种对抗,维护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监督性,是更好的立意。四颗星押宝观望。

3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3.5;剧集常见毛病——坑大来不及填,考虑到妥妥第二季,先给四星好评。职场剧各项元素具备——二元对立的阵营,相互攀扯的人物关系,政治势力的介入,各股力量的较量与制衡。如此丰富复杂的图谱,以六集体量完成,虽紧凑也不无紧赶慢赶之嫌;剧本编织得较为紧密,工作与个人生活的结合,更能凸显人物个性;黑人小哥两次cheat太过廉价,秒白太突兀。喜见David Suchet客串。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如果你再这样……”“我会的。”“你再这样……”“我说了我会的。”

41分钟前
  • 窗边的呆妹
  • 力荐

后半段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空间来丰富邓肯的人物形象,最后牺牲了逻辑。所以这种剧为什么不拍10集,非要憋在6集里,累不累?

4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希望今年英国学院将能提名,金球奖那种沙雕还是只去舔权力的游戏吧。简直够了。

44分钟前
  • 我不是
  • 推荐

Life is a mess./What does this industry do to people? Keeps us sharp. It keeps us alone. It means we see the world exactly as it is. No distractions, no loyalty/ There isn't a solution to the world... there's not always progress... While you try to hold up a mirror to expose hypocrisies around the edge of a world that doesn't really exist, we influ

46分钟前
  • mai
  • 力荐

民主制度下,新闻再衰落,也总还是有一些追寻真相的人,有一些能揭示真相的渠道。题材加一星。

51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摒弃了那些堂而皇之的宣言和正义优越感,反而显得真实可爱。啊,磕上男女主角相爱相杀的CP了!

56分钟前
  • Donuts🕳️
  • 推荐

有序之下尽是无序,只有瞬间和制衡。

6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最精简的体量塑造出最丰富的人物,包括新闻伦理的挣扎和传统纸媒的日薄西山,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沮丧和希望。初心这种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才发现能坚持三天都是好样的。

1小时前
  • 胖丁桃
  • 推荐

看了四集,并不在意结果怎样,一家之言,这部剧的优秀不会在于结局的圆满,邪能胜正。而是一种冲突的展示,理想的实现与价值的坚持之间的冲突,纸媒会面对新媒体的冲突,书店会面临网店的冲击,个体也受外力与内心的双重影响,深陷冲突的人怎么应对,我们如何思考。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不本该是还原现实的艺术作品吗,怎就成了消费情怀与迎合价值的榨取。

1小时前
  • 肆年
  • 力荐

男主声音太好听了吧

1小时前
  • 小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