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

第46集完结

主演:欧豪 海铃 乔振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剧照

天意 剧照 NO.1天意 剧照 NO.2天意 剧照 NO.3天意 剧照 NO.4天意 剧照 NO.5天意 剧照 NO.6天意 剧照 NO.13天意 剧照 NO.14天意 剧照 NO.15天意 剧照 NO.16天意 剧照 NO.17天意 剧照 NO.18天意 剧照 NO.19天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天意》:创作的真相

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左岸派的代表导演,阿伦·雷乃向来长于文本的解构,并且能够将极富文学性的文本内容通过带有实验性质的视听语言外化出来,将文学和电影两种媒介紧密贴合,带给人亦真亦幻、虚实叠加的暧昧观感。本片同样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影片的叙述口吻具有极强的文学性,讲述的又恰好是一个小说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故事,两层文本就这样互为表里,把创作的本质和真相解说得异常通透。 在这个故事里,雷乃无非讲述了一个核心命题,即创作永远代表着一种对于自身的回顾。而且在这回顾的反复动作和持久过程中,一定有一个人或一件事长久地伫立在遥远的记忆深处,让心为之隐隐作痛,想忘不能忘,成为一切矛盾的触发点,成为最疼痛、最深切的刺激。在此基础上,创作者才会为了遗忘,或曰更加隐秘的铭记,而不断出于辩解的目的做出忏悔的姿态,继而构想出一个在伤痛中不断经过历练和美化而最终成形的理想形象,直到把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投射成某一阶段或某个截面中的自己,这就是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这个故事理解起来着实复杂、凌乱,但最终的意义呈现也着实犀利、精准。 在影片中,雷乃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来直观地展现创作者在角色上的心理自我投射。他让小说中的角色们不断地进行身份嫁接,一边在人物之间构成更丰富的联系,一边深化作为创作者的父亲难以摆脱的执念——逝去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起初,克洛德是因母亲莫莉的死而憎恨父亲的独子,后来,这一憎恨父亲的身份由被指认为独生子的伍德福德暂时接替;起初,克洛德的情人海伦只是被形容为“像他的母亲,莫莉”,渐渐地,她的身份开始向上层僭越,终于在和转化后的伍德福德的交流中彻底变成了母亲莫莉。再如,起初,是尚未被指认的伍德福德枪杀了逃窜丛林的作者本人,在小说的结局,同样的情节再次发生,射杀的双方却不同了。这一次,曾经杀了人的伍德福德浑身长毛,又从私生子变成了父亲的化身,成为被射杀的对象,而曾经在法庭中厉声谴责枪杀行为的克洛德则成为了凶手,这时候,他重新回归了那个怨恨父亲的儿子形象。这一次的枪杀才算是完成了作者眼里真正意义上的弑父。这一类身份的连环嫁接在影片中随时发生,时常让人猝不及防,陷入混乱。然而这份混乱与小说之外创作者不断酗酒、自我放逐的颓废相得益彰,反而衍生出一股迷人的朦胧气韵。此外,追溯到身份嫁接的最初环节,我们也会发现,作者其实早已经从各个方面打破了真实世界的伦理设定,让作为母亲替代品的海伦成为大儿子的情妇,又让作为私生子的伍德福德变作大儿媳的情人,这大概也暗合了文学创作的去道德性及其尺度的自由。 如果说小说里故事的结构已经足够奇妙,那么再结合结尾处那段短暂的现实来看,整部影片的表意就更完整也更惊艳了。最后,当现实披露,我们看到作家的晚年生活和他在小说创作中的笔触大相径庭:他的笔触那样荒唐颓丧,他的生活看上去却是无比的光鲜快活。然而,在这幸福的天伦之乐背面,仍隐约可见裂隙的存在:克洛德对父亲的顺从带着卑微的隐忍,而父亲即使在面对儿子们的关怀时也不挑好听的话说,每每让孩子们面露难色。可以说,在这个看似完好的家庭里,母亲一人的缺席已然对家庭的每一个分子造成了隐性的伤害。父亲作为作家,选择把这份潜藏的不快投诸虚假的文学创作,用一种扭曲的方式纾解内心的阵痛。回到现实中重看,好像父亲才是整个故事里最“混蛋”的那个人,而在小说中,其他角色之所以显出或多或少的“恶”,也不过是因为他们被迫地沾染了创作者的原罪而已。但从创作的角度而言,创作者又确乎需要这样一种敏锐的质疑一切的眼光,正如父亲不相信大儿子对自己的恭顺,更不相信他们夫妻的恩爱。对于其他人而言,这也许会被视作阴暗的想法,但对于创作者而言,此番言论的罪责完全可以被开脱。因为,如果他没有这样一种幽暗的,独到的思考的本能,那么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又和真实有何区别?而如此这般风平浪静的真实和暗流汹涌的虚构相比,又谈何魅力呢? 在小说中,已然“成为”母亲的海伦和克洛德说的一句话颇有深意。她问克洛德,自己的到来是否在他的生活中造成了一场危机。显然,她是代表缺位的母亲出现在小说里,出现在小说中克洛德的生命里的。在现实中,父亲始终觉得母亲的缺失造成了克洛德对自己的疏远和冷漠,尽管雷乃对此不置可否。而在虚构的世界里,父亲安排母亲出现,却让她成为所有角色包括克洛德走向毁灭的导火索,我想,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父亲对自我的某种安慰呢?他把虚假写得越坏,现实就会被衬托得越好。 创作者或许是幸运的,他们可以把伤痛转化成崇高,把破败点缀成唯美;创作者同时也是不幸的,他们往往于创作的迷雾中走失,不可遏制地,一厢情愿地栖居在自己的想象编织成的圈套里。曾经我们羡慕、崇敬那些故事的创作者,这一次,雷乃却凌驾于其上,说穿了创作者心底的故事,揭晓了他们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影片的结尾,孩子们在父亲冷言冷语的驱逐下一一离场,徒留他一人沉醉在生日的宴饮里,这大概也揭示了雷乃创作这部影片的根本意义,正在于让人们知晓,创作这回事尽管带着神圣的光辉,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仍旧是一片危机丛生、不应随意涉足的禁区。

 2 ) 小说、作家与电影

对于迷恋叙事诡计的人而言,阿伦·雷乃的《天意》是绝对的杰作。一条线是迟暮的作家,所谓“真实”;另一条线是作家的小说,所谓“虚构”;“真实”指挥着“虚构”,“虚构”又见缝插针地脱离“真实”的掌控,直到最后二十分钟揭示两条线交错的秘密。伴随着诡谲的音乐,电影从藤蔓中写着PROVIDENCE的标牌开始;听从父亲——也是老作家——的命令,主角一一退场,片尾字幕升起;一头一尾犹如戏剧的开场与落幕,宣告“真实”亦非“真实”,腔调十足。 “真”与“假”的把戏,最知名的当属二十三年后的《穆赫兰道》,不过林奇创造了欲望满足的梦境,而雷乃展示的是阴影之下失控的创作,气质大相径庭。林奇细心地藏起了梦境与现实的钥匙,而雷乃不断提醒观众白天的故事是戏中之戏,是老作家在夜晚关于新小说的构想:先于小说人物出场的老人和三声“该死”,越来越明显的画外音,随着作家意志出现又消失的人物,变幻的场地、推翻重来的片段和改名的主角……努力跟随老作家的思维去欣赏戏中之戏,看神经质的主角们混乱地上演多角恋,精妙的手法讲述一个半成品故事,有种挥霍才华拍了一部二流小说的错位感,我甚至开始怀疑,雷乃是否只是将零碎的灵感拼凑起来,以展现创作的焦虑? 幸好,有最后的二十分钟的拨云见日——《天意》的谜团不是现实与非现实,而是作者与他的影子;它展示的不是一部小说或者小说创作的焦虑,而是小说家本人。此时我才意识到,比起《穆赫兰道》,它更像《野草莓》:《野草莓》是坦诚的自剖,而《天意》是修饰的回忆,二者同样包含了迟暮与死亡恐惧、可悲的婚姻与亡妻、疏离甚至含有怨气的亲子关系。相比伯格曼,雷乃更加冰冷,最后的最后,老人还是拒绝了亲人的吻,拒绝了与自己和解。 作家在阳光下醒来,等待儿子、儿媳与私生子的到来,多话的紧张、亲昵的笑谈,大狗围绕着这一家人,温馨得似是戏中戏的反面。然而,那些真切的、避而不谈的裂痕,证明了黑夜中想象的合理。弗洛伊德式的恋母弑父固然夸张,那些压抑的控诉却是彼此心知肚明而不可言说的真实:子是彬彬有礼而拒绝交流,父是无处可躲的自责。私生子——或者说唯一被承认的私生子——隔阂地闯入,是他母亲及众多艳遇的投射,是逃离体面婚姻这潭死水的“自由”的幻影。与其说作家在儿子儿媳身上看到伪装,不如说,作家无法相信婚姻(插入本人观点:我也不信),并且否定幸福。 生活正如那半墙植物,阳光下是美丽的点缀,月光下是幽暗的恐惧,同样真实,仅仅取决于你愿意看到哪一幕、接受哪一幕而已;事实上,我们穿梭其间,无需提醒已经学会了两种姿态的自洽,正如作家一边谈论左派一边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一边念着亡妻的名字一边寻欢作乐,既虚伪,又真诚。 最后还是想谈谈“戏中戏”形式。我迷恋这种嵌套的手法,《天意》可能是最特别的一部。戏中戏占据电影五分之四的篇幅,真正的主角却戏中戏背后的作者。其它关于戏中戏的电影,如《蔑视》《日以作夜》等,主角都活跃于戏中戏外,故事围绕着主角展开;如《大理石人》,则是借用戏中戏拼接起主角的形象,主角的故事也是完整的;唯有《天意》,主角不是戏中人,却又附身于人物,倾诉、忏悔、辩护,巧妙地利用创作者的无力,循序渐进、不动声色地“泄露”作家本人的故事。在最后二十分钟之前,我一边为剧情的破碎跳跃感到煎熬,一边为创作困境和死亡焦虑吸引;意识到戏中戏的奥秘后便是叹为观止了,我认为它展示了电影创作的另一种可能。当然,它是特殊且难以模仿的,这种手法过于依赖主角的作家身份,也由于精致的晦涩,戏中戏的“二流小说半成品”令一部分观众昏昏欲睡,类似于同年的《首演之夜》——混淆舞台与银幕边界堪称奇迹,戏中之戏本身却是乏味的,依赖于演员使即兴表演成立,恰如《天意》凭借互文使剧本成立,对一般观众不是很友好——但正如电影借作家之口说出的观点,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THE STYLE IS FEELING.

 3 ) 雷乃的又一次自我进步

雷乃不断在证实自己合作不同的编剧的情况下,都有其自身的不变的风格和修正的进步。

用肥内老师的一句话说:“你可以永远相信雷乃。”

同时本片由 德克博加德和约翰吉尔古德这种老戏骨和戏剧出生的作为班底,也说明了雷乃的影响力。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分镜剪辑单元,就可以看到雷乃还是我们知道的那个雷乃。

在凯文讲宇航员,讲天文的时候,索尼娅回话了,只不过中间一句内心OS 是由老作家旁边说出来的,又转回了索尼娅自己的话了,因为一切都是老作家的再书写。

索尼娅的内心OS,老作家的旁白

索尼娅自己实际说出来的话,前后是相反的

紧接着老作家的段落,说明凯文如此热衷天文学,也不过是老作家来制造的。本场戏末尾说克劳德你不应该回家,但是紧接着就是克劳德回家撞见凯文和索尼娅在家。

背景音还是老作家那边的夜晚声音

老作家在自省说不合适,但是情节在推动

克劳德已经准备进门了

紧接着看这个室内段落,重点是电话的插入的意义和白葡萄酒。

老作家没有经历过如此,所以才把自己儿子克劳德写成如此

克劳德进门把帽子和衣服都丢在凯文身上,开始喝白葡萄酒

切电话镜头

索尼娅横过镜头,躺倒在床上

第二次切电话,我们发现拍电话的角度不一样了

背景音是老作家的旁白了,角度又不一样了

电话铃声响,我们发现角度又不一样了

终于交代出电话的实际可能位置了

交代出海伦

气愤了

说着要去见海伦

最后看看片尾的演员名单,我发现我根本没有看懂,还得看第二遍呢

 4 ) 一个狡猾的老年共产党员作家和他的恶意幻想世界

这是出不同寻常的戏剧,它有独特的情感和风格,讲述的是一个垂死的,心胸狭隘的,令人生厌的前(?)马克思主义作家,他构思出了一出出牵扯到自己家庭成员的幻想情节。关于电影没有什么好疑惑的地方;很明显Bogarde是这个作家的儿子,Bursty是Bogarde的妻子,且Bogarde的情妇是Gielgud亡妻,即Bogarde的生母(她多年前因患癌症自杀了—但我认为更加可能的是因她嫁给了一个古怪,满口脏话的共产党人,才如此下场,即令她患癌症)。(这个真相)当较晚出场的第四个家庭成员David Warner现身,仅仅在生日午餐现场前几分钟才被揭露出来。

我不知道(电影这样设置)是有意而为之,还是我的主观(读者=客观)接受它,但“天意”有一个收尾的结局扭转,使观众意识到他被老疯子(指作家)的叙述法所愚弄了。 Gielgud的半幻觉式想象故事将Bogarde展现为首要的反派角色,一个极度自负的,缺乏情感和同理心的“伪君子”。讽刺的是,事后显示Bogarde是一个彬彬有礼、心平气和、和善的男人,并且对他父亲和父亲的不洁和怪癖(行为)表现出无限耐心。我们发现Gielgud是家庭成员中唯一一个有着恶毒和自私性格的。其他人似乎都挺好—at least in the presence of his royal Highness the dying scribbler.(这句译不太明白)。

Gielgud饰演一个年老的,幻想破灭的左派人士,他预见性地断言资产阶级是万恶之源—就坐在他的城堡之家,啜饮着昂贵的葡萄酒,仆人紧紧附和着他的奇思怪想,并且他很有可能在瑞士有款额巨大的银行账户。一个富有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并不十分罕有;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矛盾,因为它当然不是:铁幕(原意封锁某国家或某集团,后转为某国家或某集团对自己实行铁桶似的禁锢)内外两侧使条款正当化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如果你认为他对社会主义哲学的核心感到失望,那么请再思考:他只是对“(其他)革命者,而不是革命”本身感到愤怒。因此,在78岁高龄时,这个衰老邪恶的老“知识分子”什么都没学到,徒留无知,准备好逐渐死于无知。这本(或许是廉价的)小说的作者如此荒谬地被骗,他惩罚了他的儿子Bogarde,因他是一个安分守法的,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Gielgud就像所有“空想革命者”一样,他们只是在理论上浅尝辄止并把世界作为他们的极端主义、乌托邦思想和实验的游乐场,他认为他儿子的“资产阶级”是对一个人的能量和潜力的极大浪费。无政府,暴力,暴政和某些人威风作气的思想体系—这些都是作家所信奉的。

在最后一幕中,Gielgud还透露他是唯一一个几乎在所有话语中都使用“F”字眼的(健在的)家庭成员,像某些未开化的,爱酗酒的,殴打妻子的卡车司机。他表现得并不像一个知识分子,因为他像一个沉湎自我的苟延残踹的破烂汽车,一个漫无目的只能呻吟的悲惨的存在,并且贬低别人,或许会死板地创作出一本合乎时宜的小说。他的幻想世界是如此恶心且充满恶意,他令他的亡妻与自己的儿子配成一对。这不仅表明了Gielgud身患恶疾,而且可能在精神上也如此。也许他的身体不是被病毒或癌细胞吞噬掉,而是被自己的邪恶,这是压抑已久的挫败感和自我仇恨所致。 (他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呜呼呼。我猜想其他马克思主义作家一定有更好的陈情者,对吧?对于那些不知道的人:百万美元的奖金几乎总是花落左翼作家。我觉得有更糟糕的方式来资助社会主义宣传......)

“天意”有着得体的摄影,相当有趣的对话,以及动听的配乐。电影确实倾向于停留在(作家)幻想部分的末尾:毕竟,人物在电影很早时就已被建立起来,并且在Gielgud最终停止幻想并将我们带入现实世界之前,他只是漫无目的地想到这一点。

阅读Roger Ebert的影评真是太可笑了。这个胖傻子实际发现的是结尾中老人的行为。Ebert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负面影响,因此我想要搞清楚我们中哪一个真正看懂了电影,哪一个构想了一出幻想版“天意”。也许Ebert在老人的行为中看到了他自己的一些卑劣之处......(好mean惹,所以我好奇这个Ebert到底写了什么??没找到)

这是一部佳作,但从各方面来说又不是很好。我猜,主要的原因是,它在特定圈子中受到高度尊重是因为创作它的这位法国导演(雷乃)—我们都知道他们(导演)是多么无懈可击:经他们之手的东西必然受到我们惊呼“天才!”,带着法国口音。还有个原因是“革命”和“资产阶级”这两个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及,这通常会令影评人浑身战栗。(xswl)

 5 ) 阿兰·雷乃谈《天意》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

作者:Tinkerbell & Donald Lyons

译者:覃天

校对:易二三

来源:《Interview》(1977年4月刊)

阿伦·雷乃1959年的新浪潮杰作《广岛之恋》勾勒了广岛轰炸和战争残骸的一角,一个无名的法国女演员(旁白称其为「她」)和日本建筑师(「他」)之间的浪漫故事浮出水面。这部电影获得了196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剧本由玛格丽特·杜拉斯撰写,被视为新浪潮电影美学和叙事的奠基之作。女演员(埃玛妞·丽娃饰)和建筑师(冈田英次饰)开始了一段短暂的恋情。影片旁白的对话以两人之间关于记忆和生活经历的叙述构成,辅以他们之间缠绵的画面和广岛的战后惨状。

阿伦·雷乃最被人熟知的影片可能就是《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但他执导的《天意》(1977)同样是一部杰作——这是他的首部英语片,由约翰·吉尔古德(《甘地传)主演,伟大的伊莱恩·斯特里奇也在片中扮演海伦·维纳,她的表演备受赞许。廷克贝尔和唐纳德·里昂代表《Interview》杂志与阿伦·雷乃进行了一次有关影评人、财产和死亡有关的谈话。

阿伦·雷乃的第一部英语片是最近上映的《天意》。尽管《天意》的拍摄对一个以法语为母语的导演和演员们来说并非易事,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电影就完成了拍摄。这部影片犹如一簇雏菊中的黑兰花,让评论家和观众感到震惊、猝不及防。但对于那些不轻易被震动道德观众来说,很显而易见的是,《天意》是一部充满了风格和品味、幽默感和引人之处的作品,大卫·默瑟为此片撰写了剧本。

《天意》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对那些看电影不喜欢动脑的人来说并不推荐。这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垂死小说家的幻想以及艺术创作本质中的施虐感。约翰·吉尔古德在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次电影表演中,饰演一名小说家——他凌晨躺在床上,用酒和药物来消除病痛,同时试图构思、创作最后一部作品的片段。如果情节看上去还没有那么奇特,那么《天意》同时还是一部奇异的黑色喜剧。

尽管我们是用英语提问,但阿伦·雷乃用流畅、热情的法语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在银幕之外,雷乃也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他的出现给中央公园南路的套房增添了光彩。他的物品和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并没有给人一种这里是一个临时住所的感觉。雷乃高高的额头让人想起让·科克托。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导演智慧如同美酒般倾泻了出来,就连他的出现都像是精心准备好的,这让我觉得一切就像是巧合。

问:你是什么时候从一名影迷变成电影工作者的?

阿伦·雷乃:12岁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拍了一些短片。我尝试着拍了一些类似于《方托马斯》(1964)那样的黑帮片,但我还记得当时我对自己拍出来的东西很不满意。这些所谓的短片现在看来一点也不会让人害怕,相反可能会引人发笑。

问:这些电影遗失了吗?

阿伦·雷乃:哦,可能还在吧,没准在哪个不知名的地窖里。它们看上去可能有点无趣,但的确是我拍电影的起点。

问:我看了两遍《天意》,因为第一次看,我就喜欢上了这部电影,这是一部需要多次观看的电影。我对一些批评者的负面评价感到惊讶,当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我仍然不同意他们对影片「装腔作势」的看法。

阿伦·雷乃:很感谢你这么说。但对我来说,电影上映之初的恶评是家常便饭。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电影上映的时间越久,评论就会越来越好。

问:费里尼的电影也是这样。

阿伦·雷乃:我的电影似乎更容易被那些阅读月刊的、适应慢节奏的读者和观众接受。电视等媒介的评价往往是反面的。

问:也有一些人认为《天意》是一部自负的影片,你怎么看这种评论?

阿伦·雷乃:显然让我感到失望的是,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矫揉造作的影片,可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打算拍一部故作姿态的电影。我们认为这是一部黑色喜剧——但我们认为评论家不会把这理解为我的借口。

问:你在美术设计和布景中融入了如此多的品味和风格,人们对你「做作」的批评是不是就和这有关呢?另外,你对风格的理解是否也是你电影理念的一部分?

阿伦·雷乃:我不知道为何一部电影不应该有风格化和视觉美感上的设计。我从来不认为精致、绚丽的布景就是做作的表现。雕塑家在创作作品时,肯定都希望这是一件美丽的作品,那么为什么拍电影就不能如此,甚至被认为是错误的呢?当然,艺术家们有各种方式来完成一部作品,但这就是我选择的方式。从观众而非电影人的角度看一部影片,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对自己的风格非常满意。

问:很多电影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约翰·吉尔古德、艾伦·伯斯汀、德克·博加德都是出演你电影的第一和最终人选吗?

阿伦·雷乃:是的,我非常幸运。

问:对他们来说,和你合作一定也非常幸运。

阿伦·雷乃:《天意》中的所有演员都是我选的,这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事情,因为演员们分散在世界各地,有着各自的片约。

问:你为这部电影选择的房子非常漂亮。伯斯汀和博加德居住的房子到底是谁的?

阿伦·雷乃:那间房子是我们在摄影棚里搭的。

问:老兰厄姆(约翰·吉尔古德饰)住的房子有什么来头吗?

阿伦·雷乃:约翰·吉尔古德的房子属于一位留法的美国人,那是他让一位美国建筑师为他建造房子。然而,这个场景并不是我拍摄这部电影时的第一选择。最初我选了一所我在新英格兰看过的房子,但来美国拍电影太贵了,所以我们留在了法国,那座豪宅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接近我们想要的选景地。灯光是法式的,但这座房子,尽管它位于法国,却是一座美国房子。

问:影片的另外一个美感来源就是它的音乐。

阿伦·雷乃:这部电影的配乐实在有点棘手。米克洛斯·罗兹萨和我都决定用那种伴睡感的音乐。那种凌晨三、五点钟会放的音乐。

问:也许应该管这种音乐叫「喝白葡萄酒时会听的音乐」。

阿伦·雷乃:是的,「酒精音乐」。总而言之,米克洛斯·罗兹萨可是《失去的周末》的配乐师。

问:影片中的狼人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阿伦雷乃:对我来说,他并没有象征什么。我不喜欢符号。这只是一个生病、不快乐和垂死的人幻想的片断之一。这些画面出现在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人身上,他正酗酒来消除悲伤和痛苦。他还吸毒,这对他的想象力产生了影响。这些幻想发生在一个人处于做梦和睡觉之间的精神状态。在这种梦幻般的状态下,一个人有时会对他的所见所闻感到震惊或惊讶。例如,这个垂死的人看到了像狐狸和狗的人,对他来说,这些画面非常神秘。这可能是衰老过程或死亡的图像,因为人死后头发和指甲会继续生长。

问:当拍摄解剖尸体那场戏时,你的剧组成员们有什么反应?

阿伦·雷乃:那确实有点令人不适,我把参与拍摄这一场景的人员人数降到了最低。

问:你和垂死之人有过接触吗,或者说影片中那个小说家痛苦地结束自己生命前的那些幻想,都来自大卫·默瑟?

阿伦·雷乃:当悲伤、抑郁和恐惧一同出现时,我还想展现出理解心、同情心和同理心——这些感受不一定和死亡有关,也许是和身体的老化以及年龄带来的蜕变有关。从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为什么老年人通常都会戴眼镜呢?即便他们的想法和欲望可能都没有改变过。

问:你怎么看待死亡?

阿伦·雷乃:我们可能都会因为突发、剧烈的心脏病而死。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死法比较短暂,痛苦较少。

问:我的一个表亲就是这么死的。有一天,他蓦然坐起来,说:「时候到了。」然后就死了。

阿伦·雷乃:我父亲就是这样「幸运」地去世的。有一天,他去打猎,他度过了那么美好的一天,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打猎收获不少。他说:「啊,我这把年纪都还是个好的猎手。」然后他说:「我感觉不舒服。」短短30秒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原文链接://www.interviewmagazine.com/film/new-again-alain-resnai

 6 ) 语言实验与家族史

要想获得对不可名状的事物的表述就要体验未知的情感,而这种试验必须跟自己情感羁绊的最紧密的家人进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而试验的后果是连锁式和持续性的,能影响至一代或数代,家族中的情感基因就这样被有意识的改写,并像物理实验中记录数据那样被作家记录在自己的小说中。作家最后敬自己的子女“敬你们所有人的未来,你们的未来还未曾书写,不是吗?”即便到了最后时刻父亲还在矫饰自己对家族命运的独裁。到了晚年主导权不知不知觉就到了子女一边,逐渐丧失健康的他需要被爱,而他也明白子女们不可能真正爱他。最后那个没有告别的告别仪式就是这种复杂情感的体现。

 短评

单看文本,我还以为是纳博科夫,难怪有人会吐槽雷乃干嘛不写小说偏拍电影,他压根儿就是在用镜头和音声在写作嘛。

6分钟前
  • 看不见的城市
  • 力荐

叙事视角的任意转换,文本内外的随意游弋,雷乃把真实和虚构、确凿和游移拿捏得太好了。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令人又愛又恨的一部電影呀。整部電影就是Bogarde跟Gielgud的英文講的不清不楚的 ...

14分钟前
  • Amushi
  • 力荐

前半段大概只是觉得有趣,中后段便觉得太多东西要想,完全被启发。Dirk Bogarde的表演既有个人特色又那么切合主题。从树开始,“生命是部小说”里的树是童话世界,所有故事都从那里引申、幻想出来。

19分钟前
  • vivi
  • 力荐

了不起的雷乃,在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和电影形式上的探索方面总能轻而易举地将其同行远远甩在身后。4星半

20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确实像德娄的戏剧,每个人物出场都带着自己的背景故事。想象渐乱,现实侵入虚构,午夜的想象和醒来的晴天丽日对照,才显出心底无法摆脱的多疑和歉疚。最吸引人的还是Bogarde,他太适合演这种极尽讽刺挖苦的角色了,右眉毛抖动的小动作特别邪恶。

23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又是David Mercer擅长的心理分析学,又是一部文学样本的经典范例。用假想来把现实、虚幻混淆,用弗洛伊德“永恒三角”框架的颠倒和“弑父”主题去分析前半段,相当过瘾,但结尾又逐一瓦解,令人唏嘘。象征“清白”与“罪恶”的白酒、红酒是重要道具。还是最欣赏大卫.华纳的表演!

2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蛮厉害的,但用电影做这样的创作似乎不如用小说做同类创作好看?还有就是,老人的创作内容有股子缺乏幽默感的老人味道,吓人,可能只怪我怕绝症片。那个时候David Warner还能挤进这种级别的卡司哦。

3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幻象与现实的分离;意识流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本身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处。这样富有文学色彩的电影弥足珍贵。

36分钟前
  • 益暄
  • 力荐

8.5/10,豆瓣标记的第2000部给阿伦雷乃。①醉酒的老人以自己家人为蓝本创作小说,小说的大概内容是婚外情+多角恋+俄狄浦斯情结。本质上是通过虚构作品来反映作家自己的意识与想法。②意识流叙事技法:解说甚至直接改变故事情节的作家第一人称旁白;随意变更的场景与角色视点;混沌的叙事结构(小说创作本身与作者的幻想、回忆混在一起)。③作为主情绪电影:1、多线叙事扣1分(同质于《不散》);2、叙事结构有些复杂不够易懂,导致观众花不少精力理解剧情(=观众感受影像情绪的精力更少),这意味着影像的力量被略削弱,扣0.5。

41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20100818想看

44分钟前
  • zitsunari
  • 较差

很有意思的构思,看到后来才觉得之前的“虚构”有很多很深的涵义。演员们都很赞,台词有点难懂就是了。。。电影节上映的最新修复版,画质非常不错,不过有细微几处声音还没处理好似的。。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英国戏剧碰上法国导演,如果配乐是桑爷的话恐怕就更神奇了(虽然Rozsa的原声已经很好了)。小说中和本人的表演差异非常微妙神奇。不知为何,总觉得如果真拍法国卡司,小儿子的角色非大鼻子莫属。

51分钟前
  • \t^h/
  • 还行

本片斩获1978年凯撒奖的7项大奖,如此文学化、精妙、暧昧的作者电影,而今却难有与之匹敌者。雷乃将作家一天晚上头脑中的创作历程搬上了银幕,影片就在他的幻想、病痛、回忆和呓语间游移轮转。界限模糊的套层结构,作家的第一人称全知旁白不时充当着评论、提词或直接干预叙事(转场、修改情节)的作用。虚构的角色多次突然忘记自己刚说的话,场景猝然变更,人物也常常无来由地忽聚忽散。虚构故事的内核是婚外情三角恋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故事,并不算复杂,但形式结构上呈现得迷幻而雅致。最后1/5突然切为白日现实,原来几位虚构人物都是作家的亲人,在花园生日宴上相处得融洽和谐,当然,内里曾经的龃龉裂隙或许依然暗自留存。影片由此严肃地探讨了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曲折、作品与现实经历(虚构角色与人物原型)间的微妙关系。(8.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7.4/10反正到最后也没能区分出何为现实何为小说,看的蛋疼,文学味过重。另外原版是英文的嘛?

54分钟前
  • 如影随行
  • 推荐

小说体性质的电影艺术被阿伦·雷乃发挥到极致,利用摄像机这个写作工具制造出「语言的困境」,在他的电影中,作者意识高于一切外在因素,看着看着,就会连现实与虚幻、主观与客观、融入与超脱、自我与他人的区别都被混淆不清,而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需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想一想。

56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推荐

雷乃最复杂,最危险的一部作品。表面上看这里有两个故事:真实的,关于作家将死之际的疯狂,以及虚幻的,作家脑海里的一部半自传小说的再现。但是雷乃将这两条线索以极其复杂地方式编织在了一起,令观众始终处在不稳,困惑与矛盾之中。即便观众自认为已梳理清一切,结局也自会证明:真实从未存在。

60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属于近期看过的最佳电影。电影中有一个奇怪的叙述者,电影也按照他的设想一步步发展,时而是简单的喃喃自语,时而是繁杂的难以捉摸。雷乃也创造了一种暧昧的叙事方法,其中不乏艰涩的片段和断裂的剧情。再者,抛开此片的叙事方法,单单就故事而言,是一个美妙的观影经历。

1小时前
  • 希尼莫
  • 力荐

没办法,男主角不是我那杯茶

1小时前
  • 眠去
  • 推荐

note:http://blog.roodo.com/esaurimento/archives/13588103.html

1小时前
  • esauriment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