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已完结

主演:李雪健,吴兰辉,郭伟华,马少骅,邱国强,郭峰,赵汝斌,张立君,张辛元,张树海,成梅,王刚,赵宝刚,尚雨立,俞立文,蒋宝英,姬晨牧,于梦,吴喜千,张金玲,马洁,姜黎黎,潘沙泉,邢建昆,朱秋鸿,王琪,韩颖,李晓明,张永经,李从仪,孙聪淇,吴尔扬,贾大中,牛飘,王福友,肖驰,张力维,张铁铮,薛白,陈燕民,冯小宁,雷震,鲍烈,李耀华,马星跃,张平均,薛勇,宁小志,马丁,高桐林,姜姗,张宇菲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李大钊 剧照 NO.1李大钊 剧照 NO.2李大钊 剧照 NO.3李大钊 剧照 NO.4李大钊 剧照 NO.5李大钊 剧照 NO.6李大钊 剧照 NO.13李大钊 剧照 NO.14李大钊 剧照 NO.15李大钊 剧照 NO.16李大钊 剧照 NO.17李大钊 剧照 NO.18李大钊 剧照 NO.19李大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革命皮下的文青暴走

在影厅坐下,翻翻简介,是荞麦疯长的导演,就心呼不妙。 果然和1921一样,大型MV。对文艺青年也不能要求过高,网友王胭脂表示:陈建斌?怒斥学生,你们都是辣鸡,建议在全国艺术学院食堂公屏滚动播放… 看到奇葩的张氏父子,真是中国现代史的搅屎棍,前朝余孽,然而握有重兵,就像阿米巴一样本能驱动,在历史的关键点制造戏剧的效果。 张作霖完全没有必要杀大钊老师。就算昧于天下大势,基于军阀的游戏规则,考虑到将来与常公的博弈,他反对什么,我就赞成什么,每与操反。 进而想到一个问题,在1910、1920年代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东北是缺席的?少有自己的声音?萧红的文艺是特例。 实际上自安史之乱到清军入关,这一千余年,东北是第二关中。这二十年的缺席是一个异数,有必要研究下。

 2 ) 张颂文老师值得。

刚好赶上了点映。在我心里可以给到4.5的。但是介于豆瓣就是不给我打半星的权利,算了。首先镜头语言非常的好,开篇挖出黑泥里的碑,扫去泥土,以红描字,雨化作血泪。革命者的鲜血,写下的是历史。虽然也有一些央视纪录片爱用的集体喊口号PPT转场和中间那段机械表转历史齿轮转动的隐喻。最喜欢的还是倒叙式的,每一个人与李大钊先生的故事而链接起来的以小见大。孙浠伦的报童看上去虽然不像12岁,可是守常先生抱着他哭的那段回忆穿插和苦痛,让人第一次落下泪来。蒋中正那段戏中戏中戏中戏的镜头非常好。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搭建绞刑架的过程。那种冰冷的献祭感和仪式感,是又讽刺又锐利的。在狱中倚着墙壁的那几个镜头,灯光构成的光影,双手做囚鸟和自由地飞。哼着的国际歌和友谊地久天长。以及等了好久的秦昊老师的陈独秀,有点不功不过的。一定是因为发际线让我出戏了,戴上帽子就好很多。但总归比坤的独秀好一些。再有就是在医院里倚在夫人肩头脆弱地念了三遍,他们有枪。委屈苦痛并作五味杂陈,却是非常好的台词。大家一起剃头发的临终一笑,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战歌。先生一步步走上台阶,问他的,您最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那一段戏,从自然听不见声音的到掷地有声的转换。他说你们要相信。那些说着我相信的人的脸,让我感到符号化和无动于衷,但是张颂文老师说,你们要相信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他是笃定的,他是真的以身殉道的那个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挥洒热血,可是这一位李大钊先生,他从历史里沉甸甸地穿透了屏幕,他真的有滚烫的热血。他说要看见红旗插满神州大地,那个镜头的转换是,你心里有预料但依然会被击中。而且刚刚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红旗飘着。至少不是为了完成作业献礼而献礼片,而是成熟的电影工业下打磨的关于李大钊先生与他背后那一个时代的二三事。而这个李大钊要远好于1921的李大钊,并且可以与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先生一脉相承的对接。点映的映后谈,一个学电影的小哥除了说了说管虎之外,首尾都哽咽着感叹了两句,张颂文老师真的好。也是我的心声。另外就是一位与剧里李大钊先生女儿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剧时抹了眼泪被点名问感想,说了一句我喜欢的,“那个年代的历史,也是有黑暗的一面的。”就让人会心一笑,自然是有太多黑暗的一面,光与暗从来都是伴生,不要装作看不见它,就已经是澄明的第一步。

 3 ) 心如止水

1.感染力不够,这种片子不应该抑或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抑或感受到革命的热力量(或者那种坚定/坚持),可惜两者都没有,全程平平淡淡(至少我是这样的)。看这个不如看预告片,或者去B站随便找个混剪都比它好看且有逻辑。 2.时间线过于杂乱。全篇以李大钊先生即将被处以绞刑为原点,开始穿插以各种雷同且毫无感染力的故事片段,1918到1916到1922到1920到1917到1923(大概这么个逻辑),要是不认真读旁白都不知道演的啥。空间裂缝都没你这么不稳定。 3.人物杂乱,选角极其有问题。要么演技不行,要么容易出戏,要么气度完全脱离原本的角色。大多数兼而有之。而且,同样也是“不看旁白也不知道演的啥”,完全没有代入感。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安排也过于刻意、呆板、单线,一点也不饱满。每一帧都在告诉观众“这是电影的艺术处理”。lhl义愤填膺:“这不就是贺岁广告片,品牌方都想好了——中国银联”,太对了。 4.故事全程靠旁白推进。演一小个片段,然后花长篇大论告诉我发生什么,我来电影院读书了? 5.有些镜头的确挺好看,但是绝大多数的光影过于夸张。(我的理解)光可能是要代表希望、未来、光明,终将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全程亮的眼睛都快瞎了,好比夜晚手机屏幕的亮度被调到最大,excuse me?此外,关于枪声的音效可以响得把我从无聊的呆滞中吓醒。 6.打动人的不是电影,是那个年代的历史。看完只能说觉醒年代yyds。 剧情、人物、演技、台词、拍摄手法以及各种细节都几近完美[强]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的形象简直刻在心里。

补充一下:①本身并非专业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一开始只是写个短评,字数太多了系统建议改成影评就同意了,没想到获得了那么多的浏览量。我这影评和其它那种语言优美、“情真意切”的影评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就是简单的个人吐槽向的评价。②评价内容也很主观,但是也算是真实感受。不喜欢可以,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请不要人身攻击。

 4 ) 一个简短的观后感

(不太会写影评,只是个人观点,勿喷)

有一说一 张颂文老师的演技几乎撑起了全片(当然了虽然本来也是围绕李大钊来讲述的) 是一部合格的献礼片,但跟我的心理预期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以下是我的微微剧透观影repo) 先说觉得好的地方 1 前半段确实节奏紧凑剧情环环相扣,用的是插叙手法,所以如果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的朋友们看起来确实会困难会觉得乱,只要捋清时间线和部分人物关系也就很好理解~(混乱的请善用百度) 2 全片是围绕着李大钊先生这个人,以和他相关的几个人的故事展开来体现他的精神和性格,讲述他的事迹并且描述这部分历史。 在这种方式下,对主角的刻画非常细腻,每一个故事都有亮点也有泪点。 3 以先生行刑前的时间(小时数)为一个主要时间线引出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及相关的人,再以回忆穿插的方式展开描述。每个部分讲的都非常清晰~ 行刑时间为轴的这一点我很喜欢,观影全程都在揪着心 。比如中间穿插进来的李大钊先生在监狱里的眼神、逆光背影的镜头、哼歌、比鸽子的手势都让我非常触动~

再说说不好的

4 除了李大钊先生以外 别的角色都塑造得一个比一个单薄,只有彭昱畅的张学良让我印象深刻些 其他的角色并不出彩,有些是剧情设置原因并没有让人物丰满起来,还有些直接是演技问题,非常出戏(甚至有点拉胯)…不点名 5 后半段的节奏实在是有些难受 比如先生带领工人和学生反抗段祺瑞政府那一段 剧情设置也有不合理节奏拖拖沓沓 打个比方 这里的剧情是李大钊先生抗议过程中被打晕过去了,被救起后有一个先站在楼上窗边注视着同伴被打被枪击的过程,给的那几个镜头和眼神过于刻意去表现人物心理,完了再下楼接着目睹,再给眼神镜头,最后是到坐在医院里… 个人觉得更好的表现方式是奋起抗议时目睹同志被枪伤,同时发生,不要中间被救起那段拖节奏 。 也就是 抗议时目睹同伴被伤(给几个慢镜头的眼神,强调目睹这一幕给他的影响之大,再到被敲晕,镜头直接一转到医院里发生的事 因为 这里医院里也是非常多受伤的学生和工人 哭嚎声一片 足够渲染和铺垫后面李大钊所言“他们有枪”那一段 )这样似乎观感更佳~ 6 还有就是“我知道”那段…有点强行为了烘托主角而设置,拍得还很有商业宣传片喊slogan的味…… 总体来说,值电影票钱,无论是为张颂文老师触动人心的演技,还是为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历史纪念伟人的这份青年人的爱国情怀,都值得了。

 5 ) 一朵美丽的白莲花

不说这是李大钊,我还以为是民国白莲花外传,够圣母够纯情就是不够革命。

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旦所有帮忙的人不在,主角就立刻束手无策,啥都不会干。比如煤矿事件,本来倒叙就看得人一头雾水,然后主角几句话就煽动工人反抗,这就罢了,结果反抗的方式是躺铁轨?我看不懂,这是在赌洋人心善不敢往人身上碾吗?工人躺铁轨的时候主角去了哪里?合着就煽动别人闹事自己躲在后面呗?后面的三一八惨案中也是类似。对面军警明明有枪,结果偏偏无脑上前冲,真就赌对方不敢开枪?好,你说热血青年悍不畏死,要的就是赌命,那为什么军警开枪的时候主角不在现场?要知道,虽然当时主角被打到头后为人所救,但军警开枪的时候他已经站起来了,说明他其实是可以行动的,但他就是站在窗边看着进步学生一个个死在军警枪下,一点表示都没有。面对枪林弹雨,学生们还在反抗,还在自救,但凡主角能表现激动一点,不说扑上去救人,哪怕喊几句快跑也行啊!但没有,一点都没有,主角就这样冷静地站在边上看一地死伤,然后得出结论革命必须要有武装。说实话,医院里任何一个学生都伤得比主角重,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主角只负责嘴炮输出,全无半点策略,对学生用完即弃,没有一点人性情感,整个人物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怎么共情?起码陈独秀还知道冒着坐牢的风险亲自去撒传单,这主角做什么了?说要深入群众,就是穿得干干净净地去搭草棚?学农下乡都比这辛苦吧?确定不是去给农民兄弟添乱的?然后莫名其妙就在乡下宣传干革命,举红旗,还一呼百应,好歹给个像徐阿晨一样的由头吧?那个年代目不识丁麻木的中国人要真这么容易被人煽动的话,革命会这么辛苦吗?真的,太奇怪了,感觉就是两嘴皮子一碰闹革命,而最关键的最能体现主角气节的被捕的段落却没有。审讯审了个啥?看着也没怎么被用刑啊?最后赴死的时候每个人看起来都比主角糟,尤其还有个女同志,看着让人揪心。本来还以为她至少会有个名字,以体现胜利是由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愣是没有。主角的回忆里明明是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为什么片头是三个儿子?小儿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主角真是人生处处皆外挂。孙中山、陈独秀、二十八画生等自不必提,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配合主角做事,为主角的梦想付出自己的一切。就说李庆天,看完全场也没发现主角带给他什么影响。你说两个人有前缘,但澡堂那段不是也什么都没发生吗?就是庆子送了碗饺子,两个人唠上了。难道庆子是因为看出此人与其他乞丐不同,所以故意来攀高枝?本来人物一开始登场的时候还以为是个真反派,结果特写一拉近,嚯,这圆润貌美的侧脸,压根和其他看守不是一路的,革命者无疑了,所以美貌果然就是正义啊!另外还有白客演的小偷,初登场是三一八惨案,你说被主角的演说激励去救人也就罢了,但他怎么又半路杀出来一段偷药的回忆呢?看不懂啊!这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吗?

总之本片各处都是奇奇怪怪的地方,看得出导演要去突出主角的高大上,但就是感觉哪里怪怪的。当然,本片也并非全无亮点。首先徐阿晨事件在所有段落里拍得还算比较理想。虽然主视角来自于唇红齿白软萌可爱的张酱(?),但因为起承转合相对完整,实属唯一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观感迅速提升。至少工人协会联合起来罢工请愿的片段堪称一大泪点,果然人民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韩庚演的反派。尽管电影里看不出反派反对两党联合的动机,让反派和主角的无脑赌博显得很突兀,但那种阴鸷诡谲似笑非笑的冷漠还是让人眼前一亮。起码一个能给正派带来巨大死伤的反派就应该是这样残忍的。

总而言之,两颗星不能更多了。我可以接受原创革命电影,但和李大钊这个人物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6 ) 主旋律电影请相信年轻人的审美

观影结束,主创登场,在几个称赞电影的互动后,颂文老师问“你们喜欢这部电影吗”,一些观众迟疑的答复“喜欢”。现场有观众表达因感动而落泪 ,也有观众表达喜欢这种剪辑方式,但这些迟疑的“喜欢”或许更能代表更多人的观影体验,至少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整体感觉这不像是2021年的电影,“说教”的方式、人物刻画都充满了10年前的气质,电影的质感太陈旧了。

整个片子就像梁静说的,希望和年轻人对话,但我觉得片方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年轻人的审美。无论怎样的年龄层,相信大家对于优质作品的判断是一致的,就像今年爆火的《觉醒年代》,好品质才是基础。而这部片子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貌似在贴近年轻人的观影习惯,却连最基础的故事都没有讲好,剪辑更是凌乱不堪。按照大钊先生重要的人物线没问题,可是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对大钊先生的对比都不够明显,短暂出现的陈独秀等等,都过于水了。剪辑更是混乱,一直以为时间字幕是很“偷懒”的做法,讲不清楚故事的导演,才会选择的下下策,而这部片子,在时间字幕如此多的情况下,还会让人觉得混乱,同时,很多对比场景的剪辑,再搭配着台词,简直是在按头说教。中间各地陆续建党的vcr以及结尾的“我相信”,更是充斥了敷衍,毫无电影感。

我们不排斥主旋律,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拍的好看,但我们反对打着主旋律的旗号,“偷懒”的电影。

分界线-----

表白颂文老师,虽然不喜欢这部电影,但这个角色是电影唯一值分的地方。

 短评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7分钟前
  • EuJ
  • 还行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12分钟前
  • VictorCai
  • 推荐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 有点可惜

16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还行

全员演技在线,张颂文台词太强了。明知有些场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20分钟前
  • Megan
  • 还行

热血,但太碎片

25分钟前
  • 袜子大王
  • 推荐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革命者

28分钟前
  • Frau King
  • 力荐

电影本身出来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辑过于凌乱,每个故事串起来的衔接很尴尬,背景音乐不停切换也很出戏。另外,能感受到张颂文很用力的表演,确实演的不错,很多煽情片段,但声线和李大钊也是真的不太搭。不过我也想不出谁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说一下韩庚演的真不错。

30分钟前
  • 头像是凯蒂猫
  • 还行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33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

38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41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44分钟前
  • 晚安
  • 推荐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4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49分钟前
  • 一揪棉花糖
  • 还行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50分钟前
  • 啊吧瓦轰!
  • 还行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51分钟前
  • 长得丑想得美
  • 还行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5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7.8,这个片子似乎在主旋律电影里找到了一种很特别表现方法,因为历史已经为人熟知,所以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反而使用倒叙和插叙,开篇是李大钊行刑前的生命倒计时,片段化地穿插表现李大钊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与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镜头的打斗冲突和常速的演讲交叉剪辑,而很多场景是十分写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构图不错,加上独白的运用,解决了纯历史片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疲乏感。总体上说,这部是干脆选择了浪漫主义,反而是其别致的地方所在。

5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59分钟前
  • 走钢索的墨西
  • 还行

点映场。结构简洁清晰,但剪辑很乱。节奏紧张的片段戏剧性过强,反而削弱了情感表达;节奏舒缓的部分台词又太过随意,处理的很不严肃。以及选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贴脸!比如让一个广东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戏😅总之,精神可以领会,电影拍的不够。

60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虽然对李大钊了解不多,但在银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赶快回家自学历史,甚至忍不住当场(偷偷)查起资料

1小时前
  • 牛仔马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