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

DVD

主演:高圆圆,李滨,姚安濂,秦昊,王雪洋,汤杨,王小凡,戴文燕,林源,孙庆昌,尤芳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红 剧照 NO.1青红 剧照 NO.2青红 剧照 NO.3青红 剧照 NO.4青红 剧照 NO.5青红 剧照 NO.6青红 剧照 NO.13青红 剧照 NO.14青红 剧照 NO.15青红 剧照 NO.16青红 剧照 NO.17青红 剧照 NO.18青红 剧照 NO.19青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空洞的躯壳

我前几天才看,真的觉得比较差,故事的框架还不错,王小帅很聪明,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残酷青春的故事,那种时代背景使这部电影的特异性得以突现。但其中的表现苍白干瘪,含蓄的风格王小帅玩得并不好。主角高圆圆气质虽然成为了影片的亮色,但演出并不出色,性格不饱满,显得特别呆。由于表现的乏力,虽然导演在结尾安排了小根的死亡,但在这个结局中,我看不出她和小根之间有多么深的感情,也看不出有多少爱情的价值毁灭在里面,导演所要表现的残酷青春并不见的给人多么残酷的感觉。倒是那个上海老知青的回城亢奋劲头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而他唯一能让人感到他是上海人的就是他吵架的时候,无意中讲出的几句上海话。我觉得时代的背景表现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但具体到人物塑造上,单凭这种方式表现只能说明导演的小儿科。我觉得是吴军才是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的鲜明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不知道为什么,除了《扁担姑娘》以外,我一直不太喜欢王小帅的电影,包括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很假的感觉。

 2 )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

在我小的时候,总以为父母之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用最恶毒的语言互相诋毁,声泪俱下的陈述当年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那时候的我,以为爱情和婚姻应该是每天都像沉浸在蜜罐里,于是暗暗发誓要找个十分相爱的人结婚。


很多年后,一次史无前例家庭战争爆发,三个人都身心疲惫,我哭着问父母,既然你们不相爱,为什么要结婚?父母突然抬起头,一脸震惊,接着眼睛透过我看到很远的地方,轻轻的说,谁说我们没有爱情?那张被岁月摧残得沧桑的脸闪烁起柔和的光来。


我的父母和青红一样也在19岁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那时候的父亲在大学里读书,母亲还是个乡下妹。父亲一张意气风发的脸,母亲像百合一样清丽动人。他们在17岁就有缘匆匆见过一面,爱情的芽可能在那时候就萌发了。母亲这样描述19岁的偶遇,我在路上走,远远的看到一个骑单车的小伙子,觉得那么熟悉,越来越近,父亲那张英俊的脸就越来越清晰,刹那间就像被什么击中了。他们彼此相望,用了一个世纪的时光。父亲说,你要去哪里,我载你吧?这样轻轻一句,母亲就跳上了单车后座。这样的桥段像偶像剧一样浪漫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年代,他们也应该和青红一样,穿喇叭裤是最时尚的事,女生要扎两个麻花辫和穿碎花衬衣,想要一双红色的高跟鞋,男生的头发要梳的很光,有一辆自行车便相当拉风。父亲为了追求母亲也像小根一样,骑车从城里赶到母亲家楼下,为她吹口琴;也曾经因为嫉妒和母亲玩的好的男生,偷偷的用针扎人家的自行车轮胎。所有爱情里面冲动幼稚疯狂的事他们都做过。


父母用平淡的语调述说完这些年轻的过往,突然间就哭了起来。爱情太美好,婚姻太残酷;青红太美好,现实太残酷。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过,贵州才是她的家,而父亲的教导却是终究要回上海去,哪里才是家?青红迷茫找不到根。小根对青红的爱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这样的爱情没有结果让人孤单无助,他想要找一个点来确定他们之间的爱,却用了最极端最无耻的方式。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谁的爱情不是爱着,伤害着,再纠缠的爱着,再用力的伤害着……


 3 ) 《青红》:80年代人的反抗精神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较之之前的前五代导演有着很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争取着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发言权。第六代的旗手之一的张元以《北京杂种》作为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年轻人的反叛的代表,而另一位第六代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导演王小帅却以《青红》这个发生在80年代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迷茫,和对压抑生活的反抗。

    之所以写这部影片的感想,因为从个人喜好来讲,自己特别关注中国在社会建设时期被压抑并对我们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一代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的年华留在了中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在那个纯朴时代,结合以这样的故事,人性与政策之间的冲突,默默地承受与内心的反抗的冲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震撼。这之中不乏那代人对知识渴望的《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下乡知青的人性的摧残的《天浴》(导演:陈冲)、娄烨遭禁的影片《颐和园》等,当然也包括王小帅的这部《青红》。

    这也是我所看的王小帅自《十七岁的单车》《冬春的日子》《左右》的第四部影片,我喜欢王小帅导演永远将眼光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变化,着眼于这些变化随之带来的一些矛盾冲突。正如他在上海电影节上的“发飙”,中国这样的电影人确实不多,在“河蟹”的大背景下,很多有“想法”的影片都得到了诸如娄烨那样的下场,然而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吧,至少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没太多益处的。

    60年代大城市家庭响应国家的号召,到“三线”建设,开荒建厂,而远离家乡的他们却有着有朝一日重回家乡的愿望,影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渴望的反叛的精神,通过造型语言的表达,结合叙事,完成了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

叙事
    影片开始处通过文字将时空定格在60年代的大背景下,而用传统的顺序的叙事顺序,展现故事。故事发生在偏远的地区,一帮来自上海“大城市”的昔日的年轻人,几个家庭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冲突。

    影片通过平行对照将社会背景下的两代人的经历贯穿起来。青红一家,父母因当年没有听父母的话来到这里,而今又很难再回上海,与当前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而现在对女儿的管教变本加厉的严格教育之间的冲突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和决心,并可以看到正如父母没有听当时长辈的话的现在得到的结果。另外,青红与好友小珍的对照,青红家庭严加管教,而小珍的生活自由,但却最终感情的不了了之的对比。

    人物关系上,编导的将父亲设置成大环境下的工厂工人,母亲是医院的医生,在父亲找母亲开假条的那场戏进行了贯穿,加剧了剧情的戏剧的冲突。

摄影
    本片的运镜多采用固定镜头,在镜头人物的转换上,也多采用快速的分切镜头。即便是运动,摄影机也是以极慢速的推轨镜头来表现,保证一种沉静,给人一种冷静观摩,引人思考。如,青红和小珍放学后青红不愿回家滞留教室、青红一家人吃饭两场戏等。在镜头的调度上,影片还多采用室内的远观镜头,导演经常在室内,演员的表演区在里屋,而摄影机常置于外屋,静观内屋发生的一切。如:青红因和男友交往而被父亲责骂的两场戏,青红不吃饭生病那场戏,及室外小珍和吕军私奔后爆发的顾家与吕家的争吵,也是采取的远观镜头。这样给人一种纪实的风格,镜头如同一个局外人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记录现实的作用,给人以真实感。并最终引发人思考。

美术
    影片因为属于纪实题材,所以就是采用的原色调,后期没做调整。
    场景上,环境上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器物和环境,青红屋内,门口的镜子、体型较大的录音机、脚踏缝纫机、桌子上的毛泽东像,色调偏灰,整个风格简单朴素。青红的房间空间狭小,也暗喻了其在社会大背景下人性的压抑。

    服装上,青红多着色一件深红色的呢子大衣,发型也是一直的直发,和其对父母严加管教下的言听计从的性格相呼应;而其同学小珍,喜欢接触新事物,跳舞等,并后与吕军私奔,她的服装也多采用浅色调的粉红,发型也一直是卷发。只是在其私奔回来后服装颜色更趋稳定,发型也变得卷的更弱。这一切都是美术造型参与叙事。

音乐
    影片音乐上也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喜宴上唱的《革命永远是年轻》,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也充分体现了这批由大城市响应国家号召到“三线”地区参与建设的热情和其中透露出来的悲哀和无奈。另外音响上,影片也继承了一贯第六代的特点——广播的出现,这在章明《巫山云雨》及贾樟柯的电影都有体现。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影片多次出现李谷一的“我的生活充满阳光……”那首歌曲,也许是导演在告诉我们那些人性压抑的年代,人们虽然有些叛逆但仍然在寻找心中的阳光。

其他细节分析
    本片在表达体制下,人们的无法选择的无奈,进行了大量的着墨。
    影片开始的时候青红做的广播体操,那种呆板没有活力的运动,可以视为是影片的伏笔,是旧体制的暗喻,而这正是导演所要去打破的。影片之后切入另一个角色,青红的男朋友小根,这个世代扎根于农村的年轻人,也一直压抑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他在工厂一个个通过机器重复的做着零件,同样也受着这样大环境的压抑,却无法选择。

    影片小根等待青红的气象站在片中出现过多次,其中在一次他等待青红中的一个空镜,拍了气象站的不怎么动的风向标,这也表达在小根在等待青红或者说是青红父亲对他的态度,也是在等待“风向”。然而风向标却不仅仅是小根的等待,青红父亲等上海来的工人一样在等待,他们一直期待着能有一天能回上海,也正如他们所说,我们这一代就这样了,不能再耽误孩子了……
 
    另外,影片的另外两个镜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不让青红去实习,青红在家,镜头透过栏杆外拍坐在窗前屋内的青红,通过画面的分割,表达了也暗喻了青红内心的压抑与挣扎。其二是青红一家人吃饭那场戏,父亲正在跟全家说他终于做出离开这里回上海的决定,镜头缓慢的摇过屋内的每一个人,然后定在了前景的已经烧开的水壶上,这个场景和父亲的态度及内心的情感不谋而合。

反叛精神
    影片中的反叛精神一直贯穿影片始终,从如上文所说的青红做广播体操,小根用机器做零件……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做着反叛,青红不顾家长的反对与小根交往;小根一直到最后也不理解为什么大城市上海来的就不能跟自己农村的结婚;小珍与不是大环境下精神导向的吕军交往并私奔的反叛;青红父亲与其上海来的工友对当前环境的反叛,急切离开这里的心情……然而这都是在中国特殊体制下的人们的众生相,人们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一样,正如李谷一那首歌中唱的“我们的生活吧充满阳光”,对新生活的渴望吧。


    叛的精神要求体现中国的变化,和人民对于新体制出台的期待和期盼。我想到了贾樟柯在《小贾回家》中说过的,“我只想把中国当前的样子记录下来,拍真正的中国”,我很有感触,王小帅的影片何尝不是呢?体制化审批制度给中国电影的发展考上了沉重的枷锁,我们期待社会的和谐,但我们也要正视那些问题,电影不仅仅是主旋律的歌颂,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发现体会那些中国人内心细微之处的思想与情感。

 4 ) 我认识的青红

电影看到最后,我实在感到纳闷:青红之前不是一直不太想回上海的吗?她不是一直说可以和外地人结婚在外地生活吗?为什么在被人强奸之后,并且是被一个瘦弱得可怕,和她情书往来私下见面颇多的男孩子强奸之后,就疯魔般地要回上海呢?

想了好久,甚至梦里隐约都有“青红”两个字在浮现。终于,我决定用一种将心比心的,纯感性的方法,来小小地分析一下青红这个人物和这部影片。

影片发生的具体年代我不太确定,是七十年代末还是八十年代初?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反正那时候我还没出世。所以,理所当然地,“回城”、“回上海”这个支撑全片的主线实在难以引起我的共鸣,导演在片中用大量篇幅所塑造的这个大背景在我看来也有些薄弱。关键问题是,这个大背景,这条主线,究竟对青红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呢?我还没有想清楚。

虽然年代久远,我却自信读懂了青红这个人物,因为我在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青红”这个名字看起来黑白分明,但实际上,青红和千万个我这样或者她那样的孩子一样,性格里充满了矛盾、暧昧和混沌。

这种性格在与导演刻意安排的小珍的对比下显得更为浅显。一开始青红就和父亲顶嘴,态度虽然不恶劣,但也算得上是强硬。父亲不让她去实习时,她可以沉默地绝食好几天。但是,在去不去舞会,以及小珍和吕亮交往的问题上,她和小珍的态度对比又是那么的鲜明。这样的女孩子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是: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柔韧的倔强,青春期的她们与其说要的是爱情,不如说是自由。她们浅尝辄止于那些小自由所带来的快乐,而“地下舞会”这样的事物,“心驰神往”却要多于“亲身践之”。妥协是她们最后的命运。从这一点来说,青红在影片中逐渐发展出的对父母的听从,直到最后也变成了一个Shanghai Dreamer,也是合理的。但是,我却总觉得这样的揣测,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来说,简单了些。

十九岁的时候你有没有爱过?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傻。有的人穷其一生都不明白什么是爱,十九岁的青红也许觉得她和小根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只是青红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小珍也许也觉得自己和吕亮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也只是她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只是对小珍来说,“性”也是可以接受的“自由”,而青红的底线要高一些。十九岁的时候也许没有爱过,但谁没有追求自由的经历?

建立了这个“自由”的假说,我便从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矛盾,对未来的规划也总是模糊。所以我觉得导演不厌其烦地在影片的前半部表达的青红对回上海的不感兴趣也许只是出于一种叛逆,一种不愿意追随附和父母的反抗。青红在父亲的不断努力之下“变听话”的表现是否出于真心也是在令人怀疑。至于最后的自杀、发疯,虽然在我看来有些不合理,出于对女孩复杂心理的认同,却是仍然可以接受的。

毫无疑问,小珍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青红“最好最好”的朋友,小珍不仅和青红形成对比,以显示电影作者对青红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在闺阁之情甚为重要的十九岁,小珍对青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如果小珍不私奔,青红就不会和小根见面,强奸不强奸的事情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所以我更愿意把《青红》看作一部青春片,至于作者力图表现的时代背景,其实可有可无,因为这样的故事,也许在细节上有所偏差,实在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

我毫不怀疑我对青红的解读完全不是导演的原意,但是我理解的青红是将她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十九岁女孩。不管如何,和另一个女孩有这一番奇妙的交流,算是这部电影给我的不多的收获之一吧。

 5 ) 像条蚯蚓的影片

同一小方狭窄空间里生活着的两代人,在进入各自悲伤、无奈的角色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无力。于我而言,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个。

也许是近来此类暗色调的片子看得过多,以至于对此生厌。而一再出现的残酷青春这一主题,众第六代导演似乎也形成了某种表达模式。虽说拍的是新片,却少能给人新鲜感。倒是每个遍体鳞伤的角色给观者以刺痛感。

并不认为影片的结尾是如何有力,更像是导演施出的小伎俩,也真正将整部片子变成了一条“蚯蚓”(虎头蛇尾尚未达到)。也许是我的错觉,《青红》看上去像是一部为了拍摄而拍摄的片子。无论是入围戛纳,还是电影局获批均为《青红》这枚“双面刀片”的利刃所向,唯独留给观众的是单薄镂空的身体。

 6 ) 青红

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但我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那种动荡、急切、飘零的没有归属的感觉。政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影响到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深深地给每一个人打下烙印。也许党和政府并不知道这穿透力有这么强,足以使整整一代人疲于奔命,令他们的心流离失所,惴惴不安,那被蒙上阴影的青春在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如影随形,隐隐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片取名为《青红》,那既是主角的名字,又是一种颜色,青色里泛着暗红,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生锈的铁,又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苔藓,永远不是明亮整洁的。王小波通过电影给我们展示了,青春并非只有柔亮清秀的色彩,有时它也有接近糜烂的颜色。剧情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吴青红(高圆圆 饰)受到来自父亲粗暴地压制,这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曾经满怀信仰,不听父母劝告抛弃上海,与妻子一同来到偏远山村贵州,作为国企工厂的三线工人。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三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家遗忘在偏远贵州,当年的国企也早已不复往日荣华。父亲开始想方设法要回去,并限制儿女的自由,包括出行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一己之愿斩断他们与乡村的任何瓜葛。这样的行为自然令青红与弟弟无比反感与苦恼,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才是他的家,可对于自小生长在贵州山村的她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粗暴逼迫他们与热爱的故乡决裂,这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可惜父亲不懂,只是一言以贯之:我是为你们好。

与闺蜜徜徉在青山绿水、小说、音乐,彼此分享自己爱慕的和爱慕自己的男生,偷偷去参加当时被禁止的地下舞会,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青春的味道。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被父亲近乎神经质的急迫和不安所打乱了,跟踪、禁足,代替青红做所有决定,直到把青红逼到绝食。剧中青红,温暖的阳光掩饰不住她脸上悲伤的神色,反倒使其更加醒目,透着一丝绝望的意味来。她爱的人,也因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身份而被她的父亲拒之门外,那些情书在父亲的手中化为烟火,那鲜红的高跟鞋也被掷于泥土中。父亲残酷的镇压给全家都埋上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无可奈何。这样明显的轻蔑当然伤害了农村小伙的自尊,令他更加自卑,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伤害了自己的爱人。而那时的人们怎会知道,这份由于上头一个政策而产生的城乡差异引发的城市人蔑视农村人,会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蔓延到了现在。青红和农村小伙只是这众多牺牲品中的两个,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有过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异,这差异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内心,由内而外,散发着优越与自卑的气息,由此引发的焦躁与粗暴,进而给家庭和人生带来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而这个责,谁来负?上头一句“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便轻易带过,令这一代人无处申讨自己被牺牲掉的青春年华,而父亲也无法申讨自己心灵所受的煎熬伤害,自己被迫丢掉的户籍与工作,年近五十,却因重返家乡而被迫回到青年时一无所有的物质状态,这是何等的悲凉。他为国家建设屈居偏远山村付出的青春年华,谁来补偿?没有,连相应的报偿也无。在社会主流的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他们被彻底遗忘在偏远山村,连带着被遗弃的国企弃一起,自生自灭。

那果然是不可避免的无奈。而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幕,青红与闺蜜偷偷去参加的地下舞会,那一帮急于获得自由解放而肆意妄为的小青年,穿着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喇叭裤,戴着墨镜,叼着烟,对着漂亮姑娘吹着口哨,以这副与其年龄与成熟不相符的打扮与姿态,看似淡定,实则着急慌忙地向时代,向社会宣告自己的成熟。那是令人啼笑皆非,过后却感悲凉的人群,因为十年文革的压制,在这稍有放松之际便迫不及待地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来,盲目地模仿欧美,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相比较现在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其中的温润恬淡显然更适合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但在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自由解放,欧美文化理所当然流行开来。

那是个饥渴的中国,饥渴的年代,催生了一群饥渴的年轻人。饥渴于挣脱身上的枷锁,饥渴于飞出生天,饥渴于肆意妄为享受迟来的青春。所以军,才会把农村姑娘的肚子搞大,才会与青红的闺蜜私奔。政治影响下反复的时代,令他们尖锐而又盲目地前行。

政治和时代是罪魁祸首,而谁又能去申讨它们?那么,只有无奈。

 短评

2.5 / 比《地久天长》好点,至少前一个多小时更朴素平实,也抓住了一些超离的恍惚时刻(但转瞬即逝)。不过整体依然过于王小帅了,观众除了被小帅式铁锁链剧本和强硬的演员表演牵着走还是看不到人物的内在。所以根本不能算情节剧,最多是无内容的情节剧流程展示。插入的方言就和各类时代元素拼贴一样强行说服着观众:“我拍的可是现实主义。”不过可以感觉到拍摄的心境和《地久天长》还是不太一样,这部还有些稚拙的热情,后者则几乎是在娴熟精密地操弄。

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冲着高圆圆想看。这片告诉我们:1.约会强奸通常是强奸案中比较高发的;2.挨了强奸要及时报案,惩罚犯罪分子人人有责;3.时代不同,新潮的傻逼青年们都抽烟喝酒一个逼德行;4.教育子女要讲方法,要怀柔。PS:李滨这个演员每个片一个表情,演技太差;迪斯科青年秦昊以后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7/10。片子讲的是个人意志与某种权威发生抵触,父母那辈的满腔热血变成被历史绑架,他们来这里只是混日子总有一天要逃,不想孩子和这里人接触而要带她过新生活。用物品指代(红高跟鞋)来勾勒男女主角的遭遇,然则主线是塌的,剪喇叭裤、破坏舞会、写信私奔、家长开会聊离厂等乱七八糟的事撑不起内核。

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爱情在一个强权的时代是狗娘

1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1、看青红的爸管这么严一般就猜到后面会发生啥事儿了。2、高圆圆演学生本身就是失效的,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位再年轻也没有学生气的女演员。3、李滨总算把单车里未竟的犯罪故事给演完整了,憋坏了。4、青红他爸是那种我最讨厌的爸,在家沙文主义,在外无能为力。自己走的错误人生非要子女来埋单。

14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还行

3.5 三线文革三部曲之一。从头到尾都用好读的隐喻(明喻?)书写,尤其家庭和政治的勾连部分。王小帅和娄烨差距太大了。

1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反正为了你好,不管青红皂白。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悲剧。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那个话说 我外公外婆就是从上海去支援大西北的三线职工 看的时候妈妈有很多感慨 妈妈说很真实...

22分钟前
  • ishine
  • 力荐

就像青红这个矛盾的名字,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矛盾.时代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爱的矛盾.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只会有个悲惨的结局.P.S.这片子尺度这么小恐怕是因为高圆圆演的吧...

23分钟前
  • Printf("紅")
  • 还行

一般凡是涉及到文革,农村或上山下乡题材的片子我都有冲动给五星。。。。。。。。 = =

25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一般 觉得这个题材应该是表面平淡但是内在很震撼你的那种 但是这个表现的还不够 音乐用的也不好

29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此片的亮点在长镜头的调度和最后的声音蒙太奇,当广播念死刑犯的时候,正轮到小根的时候,声音被车的引擎声盖掉,使观众对小根还有一丝希望,但最后的一个大远景,青红回上海的车行走在贵州乡间的小路上时,大大的远景配上响亮的三声枪响,构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最后的枪声无疑是此片的亮点。

30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

从平淡中要咂摸出人生的滋味 年轻还是做不到啊

34分钟前
  • 🌊🌈♐
  • 还行

很悲剧的故事,奉献青春却被时代和政策抛下的一代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让他们更加迷茫。但整个故事似乎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导致她的叛逆和父亲的暴怒都显得有点没来头。当然还可以多讲讲工厂改制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下海等等细节。。。秦昊十分亮眼,简直中国约翰屈伏塔😂

37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慢慢的我就越来越理解父母了 在这个已经不那么叛逆的年龄看这部片子很值得。有好多感慨 总结两句话就是 要听父母的话有时候有分歧就慢慢斟酌 & 很多男人都是道貌岸然的。

41分钟前
  • 不说
  • 推荐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44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青红是个历史的符号,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曾经在中国的那一代人很多人发生过。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信仰背井离乡远离城市来到乡村。很多年以后,热情渐渐冷却,现实无情的打击着这些曾经的热血少年,于是思乡的情绪蔓延起来。青红这个女孩与小根的青涩爱怜,与这个大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青红的父亲,而是上海到贵州的距离。小根的爆发以伤害青红为价,得不到我便要毁了你,充满自卑感,这便是他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而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贵州便是她的家,父亲却在灌输着她不是这里的人,她茫然无助,找不到自己的根。

49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执意要逃离小山沟的父亲和满意于现状的女儿开始了大战。里面的那段口琴是汤尼作曲的《南海姑娘》,那段露天电影的片段是一部叫《阿西门的街》的日本片。《南海姑娘》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被小林武史改编得气势恢宏,根本就让人想不到。相当令人惊讶。

5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王小帅讲不完的三线故事,那就是青春的烙印。一个故事讲了很多遍的话,那最初讲的时候就是最深情的时候。一代人被压制的青春,时代与父权轮番上阵,个个遍体鳞伤。

55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依旧聚焦时代悲歌中的小人物心酸,结局一如既往的忧伤。故事如果以小弟的视角展开也许会很有趣。事实证明年轻气盛时做的很多与父母背道而驰的决定大多是错的。在那个穿喇叭裤,留鬓角都是风潮的年代,学校反倒是有远见卓识的。秦昊虽然出场短暂,但如有神助,让人印象深刻。

57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