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HD中字

主演:丽莎·明奈利,罗伯特·德尼罗,莱昂内尔·斯坦德,巴里·普赖默斯,玛丽·凯·普莱斯,Georgie Auld,乔治·梅莫利,迪克·米勒,Murray Moston,Leonard Gaines,克拉伦斯·克莱蒙斯,Kathi McGinnis,Norman Palmer,Adam David Winkler,迪米特里·洛戈塞蒂斯,弗兰克·西维罗,戴安娜·阿伯特,Don Calfa,Bernie Kuby,Selma Archerd,比尔·鲍德温,Nicky Blair,Casey Kasem,悉尼·盖瑞拉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纽约,纽约 剧照 NO.1纽约,纽约 剧照 NO.2纽约,纽约 剧照 NO.3纽约,纽约 剧照 NO.4纽约,纽约 剧照 NO.5纽约,纽约 剧照 NO.6纽约,纽约 剧照 NO.13纽约,纽约 剧照 NO.14纽约,纽约 剧照 NO.15纽约,纽约 剧照 NO.16纽约,纽约 剧照 NO.17纽约,纽约 剧照 NO.18纽约,纽约 剧照 NO.19纽约,纽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不老马,也最老马的一部电影

重刷了一遍这部电影,可以说感慨颇多。

《纽约,纽约》是一首爵士名曲,也是瘦皮猴的代表曲目之一(不是瘦皮猴首创的),老马用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完美契合了老马想要表达的,那就是音乐与纽约,电影非常漫长,开始于两人爱情的开始,结束于两人爱情的结束,这和《好家伙》非常相似,《好家伙》开始于亨利融入黑帮,结束于亨利退出黑帮,重要的不是故事推进,重要的是用故事来表达老马想要表达的,虽然这部漫长的电影,漫长的不像拍出了《愤怒的公牛》《爱尔兰人》这种影片节奏把控力很强的导演,但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是那股老马的味道

音乐是老马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马很多电影音乐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要么是用来反映人物(如出租车司机),要么便是用来服务于故事节奏(如爱尔兰人),但这部电影音乐却很多时候作为主体出现,电影很多段都是完整的爵士表演,这样的变化让音乐不再是服务于故事,而是成为了故事本身,还是同样的音乐叙事,只是这次音乐成为了主体部分

电影结局处理给我的感觉也是很老马也很不老马的,《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这些电影结局都是很快的,在电影故事大段铺垫下,结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这样的结局后劲很大,而且让过程也更饱满,而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方面也是类似这样的,但处理方面老马用了两段歌舞来过渡,这样的变化让这部电影细腻了许多许多,结局后劲小了一点,但过程饱满了许多,因为这部电影两人的故事并不是主旨,主旨是背景,这和《好家伙》很像,亨利的故事在结束前插入了大段他人情感的变化,因为两部电影表达的东西很像,而老马也用了很相似的处理来处理电影

我文笔很差,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就是写出来脑子想的东西,基本没有好好纠正语言)写的可能有很多错误,欢迎指正,不要骂我

 2 ) 纽约纽约,一百年

马丁西科塞斯在1880年的纽约告诉我们,纯真年代里,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结局:终生相望但并不在一起。
马丁西克塞斯在1980年的纽约告诉我们,纽约纽约里,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结局:结婚然后离婚,却可以相惜如初。
一百年风吹云散,所有钟情的喜悦不过是瞬间。
诗人之子,孤独的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内敛、深情,扮演的男人纽兰在结婚前夕爱上未婚妻名誉不佳的表姐。一百年前的纽约,清教徒之都,上帝的清白之城。女伯爵夫人从欧洲带来了骄奢淫欲以及刘易斯惶惑已久的爱情。炽热的爱恋之后欲望的归欲望,婚姻的归婚姻。哪怕从此以后两不相见任彼此苍老在大洋的两边任是无情也动人。
我会和很多人一样,热烈的讨论那两个美好感伤的镜头。纽兰看着坐在海岸边的她,夕阳如酒,想她如果在帆船经过灯塔前回头,那么他就会去找她。但她没有。于是时光变幻到纽兰晚年,他带着儿子来到她居住楼房的窗下,坐在街角的长椅上,鸽群呼啦啦的掠过窗子,有人来关窗子了,白发苍苍,并不是她。
我看这部片子是在六年前,我的age of innocence,或者说我的清白年代。我会一直记得他们之间的美好,而美好必要用千里相隔的痛苦来映衬。甚至,所谓爱情,不过是毅然决定放弃的那一瞬间从心底涌出的东西。就像她坐在海岸看着帆船开过灯塔,虽然知道纽兰就在她身后,但坚决不会回头看他。就像纽兰在决定私奔的前夜,目光划过他或许怀孕的妻子的面庞,于是放弃了私奔。他与她,不过是在应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在应当拒绝的时候拒绝,而这爱情就在这些点滴的瞬间产生。
假如,纽兰真的与她结婚,又该怎样?
镜头会转向西克塞斯的老电影,《纽约纽约》。我爱的意大利式的忧伤,不羁、自由、永不屈服,即使我爱你。有些演员其实是诗人,如刚才提到的戴尼尔戴刘易斯,也包括这里的罗伯特德尼罗。我会想德尼罗是银幕时代的游吟诗人,唱着民谣,飘洋过海,从西西里来到曼哈顿下东区。德尼罗扮演的爵士乐手吉米在战后一次盛大狂欢中,爱上了爵士女歌手丽莎。然后,才子才女,萨克斯蓝调配百老汇女腔,就这样热烈烈的爱恋、结婚、共同巡回演出。
我同样会和很多人一样,忘不了这部音乐剧中百转千回的爵士歌曲,丽莎的扮演者明尼里原本就是著名女歌唱家。在电影中,他与她都对音乐有着自己的追求,吉米放荡不羁,丽莎固执内敛。他们可以因为珠联璧合而走到一起,也会为了诸如怀孕与否、到哪个城市定居这样的事情而吵架。并且,直到他们的爱情拯救不了彼此的孤独——那种性格里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孤独,所以他们离婚了。
爵士乐是这样一种音乐,无论怎样忧郁的爱着对方,却牢牢守住自己的音线。你有你的华彩漫天飞舞,我有我的尾声余音绕梁。吉米的萨克斯和丽莎的歌声除了调性一致,其实是各自独立的。
他们离婚后的六年中,各自仍然有着骄人的事业。直到有天,夜色深沉,纽约的夜雾格外缠绵忧郁,他来剧场看她盛大的演出。就像昨天一样,他仍然叼着烟斗,打着节拍,露出不羁的笑容和由衷的欣赏。她在台上唱那首好听的《纽约纽约》,她看到了他,他们相视一笑,就像昨天一样。
电影在持续的爵士乐中走向The end,我在音乐里想起《纯真年代》里纽兰的一句话:“他知道他失去了某些东西:青春年华。但是他现在明白,那东西不仅根本得不到,而且也未必真有。”
纽兰说的“那东西”,不过是another saying of love。
假如纽兰与她结婚,结局不过是吉米的翻版。
对有些人而言,爱情只是生命中一些点滴的瞬间,而且转瞬即逝。它的结局只有两个,或者永远隔山隔水,用时间拉成一条细到看不见的线;或者结婚然后离婚,并在多年以后带着淡定重温或多或少的那些瞬间。


                                                       2008年10月13日

马丁西克塞斯:
《纯真年代》:9.5分
《纽约纽约》:9.5分
(老马的电影几乎都看过,大部分是不错的。但这两部我最喜欢,其次是《穷街陋巷》、《出租汽车司机》等。)

 3 ) 人气歌手的悲恋物语

        在长达160多分钟的影片中,我一点都不感到冗长,这时已经是凌晨时分了,吉米忧郁的色士风依然在耳边回响。我有些怀疑吉米在JAZZ乐坛是否真的有这个人,在那张录音室的排行榜上我分明看到吉米的曲子是No.1的,而伟大的Charlie Parker和伟大的Ella Fitzgerald只能屈居其后。按照评论轨的某些叙说,在这部影片之前至少已经有过1次的拍摄了,也许是2次。
        马丁.思科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的配合真是珠联璧合,还有明奈丽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将三十年代大乐队时代为背景,把一个色士风手和一个绝世名伶的爱恨交缠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爵士、蓝调和百老汇的舞台剧已经那么深刻的隐入了米国人的骨髓中去了,不然决不可能在这种题材的爱情片中将音乐味体现得那么浓郁。
        按照日本的称呼,这是一部人气歌手的悲恋物语。大战结束时她坐在哪里,六年后功成名就的她重回纽约,他坐在当年她的位置,看着她,鼓着掌!

 4 ) New York, New York, and all things about it

电影不再多说,从当代的视角看这是一个bizarre story,中间相对论的片段也让人瞬间出戏。本文主要说一说主题曲。

主题曲 Theme from New York, New York 或者简称 New York, New York,知名度远远高于电影本身,被视为旧时代纽约的象征和anthem (新时代的anthem是empire state of mind🙂?)。很多人(包括我)也是通过这首歌了解到这部电影的。

本曲的诞生要感谢德尼罗:电影的作曲家John Kander和词作者Fred Ebb将第一版的电影曲目拿给斯科塞斯,德尼罗和明奈利(Minnelli,怪异的翻译🌚) 播放。斯科塞斯和明奈利对曲目很满意,而德尼罗坐在远处的沙发上向老马招手比划,after they took one of their famous Italian walks and De Niro gestured a lot,老马回来不好意思地询问两位创作者,因为And the world goes 'round太出色,德尼罗认为纽约,纽约作为主题曲应该至少比它更强,能不能重新写一首主题曲。Kander和Ebb怒气冲冲地离开,highly insulted, “Some ACTOR is going to tell us how to write a song?”,回到工作室,在45分钟之内写成了这首歌,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纽约,纽约。

本曲的走红要感谢辛纳屈(Frank Sinatra,更怪异的翻译🌚)。随着老马电影的失败,明奈利版本的主题曲并没有能在当年奥斯卡获得提名。辛纳屈的妻子一再建议辛纳屈录制此歌,然而最初却被作为明奈利母亲Judy Garland好友的辛纳屈拒绝,“Nah that's Liza's song. She does it great. I’d never take that away from her”. 然而在妻子一再坚持下,“I mean, those lyrics- ‘king of the hill’? That’s the story of your life!”,辛纳屈于电影结束放映,明奈利版本退下流行榜单的时候开始在演唱会上演唱此曲,从此这首歌开始一炮走红,最后取代了 My way成为了辛纳屈每场演唱会的压轴(压台🙂)。辛纳屈版的歌词与明奈利版有所不同,结尾处的 “come on, come through”被改为 “It's up to you”,rallentando处的排比加入了“A-number-one”。作曲者Kander说 "He didn't intentionally change the lyrics. What he did is making mistakes, and the mistakes became part of the song". 而原词作者Ebb则描述 ”A-number-one“这句歌词 "I don't even like it".

纽约市长Ed Koch极其喜爱此歌,于1985年宣布这首歌为纽约市的官方市歌(然并卵,这种事情显然应该立法机构做),2013年在他的葬礼上再次演奏此歌。纽约洋基(Yankees)队老板Steinbrenner同样喜爱此歌,从1980年开始这首歌在每场洋基赛后播放(曾有一段时间在获胜的情况下播放辛纳屈版本,在失败的时候播放明奈利版本,不过这项惯例在Kander和Ebb的音乐管理人一次向洋基队律师提起后暂停)。

纽约人的张扬,自负和得意洋洋在这首歌和电影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一个外地来到纽约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纽约人的标准,就是要经历一个“-Fuck you! -No, fuck YOU!” moment.(看起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ome New Yorkers are born. Some are born. All are welcome.” 这句话写在我来读博时肯尼迪机场的廊桥上。“If I can make it 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说的是从小在河对岸眺望的意大利裔Sinatra,是带领洋基再现辉煌的克利夫兰德裔Steinbrenner,是在下城长大的Scorsese和De Niro,是密苏里犹太人Kander和曼哈顿犹太人Ebb,也是在城中追梦的每一个人。

纽约,纽约伴随纽约人度过了数次危机。此曲创作时正值70年代经济危机。当1980年春洋基队刚开始赛后播放此曲时,交通工人举行罢工。市长Koch走上布鲁克林大桥对着数千走向曼哈顿的人们说“去工作!不要让懒汉们逼迫我们投降!”(左翼狂怒🙂)。9/11之后10天,明奈利在大都会主场赛前演唱此曲,而那也是 Peace of Heat合唱团成立的时候。2020年4月16日,在新冠病毒引起的封城中,Peace of Heat合唱团组织全市人们于每天7点为医护人员鼓掌的仪式结束之后,在窗台上合唱纽约,纽约。(虽然112街的我没有听到,大概是周围住的都是学生已经撤离了🙂。)

也许最能代表这首歌精神的评论来自纽约时报:

Allison Garber, 45, of Windsor Terrace, one of the countless New Yorkers who grew up with the song showing up like a proud uncle at ballgames and public gatherings, heard a friend say it was blasting nightly at 7 p.m. from an apartment in Manhattan.

“I wanted to bring that to my neighborhood,” she said. “It’s undeniable when you hear that last bit, you really have to point out at your city.”

She found herself a little uncomfortable with the A-number-one lyrics, “not at all about community,” and cast about for a replacement. From her balcony facing Prospect Park, she tried “Heroes” by David Bowie, “Wind Beneath My Wings” by Bette Midler, and others. Below, people passed by. Only one song seemed to make them stop, so she brought it back.

“Maybe ‘New York, New York’ makes everybody feel like they’re that person?” she said. “That everyone is king of the hill, top of the heap.”

祝愿纽约,以及一万三千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come on, come through.

参考资料:

1. ‘New York, New York’. //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137093

2. Michael Wilson. “How De Niro Gave Us Sinatra’s ‘New York, New York,’ Our 7 P.M. Anthem”. //www.nytimes.com/2020/05/01/nyregion/thank-you-coronavirus-helpers-7pm-sinatra.html

3. Joe, Nocera. “How ‘New York, New York’ Went to the Top of the Heap”. //www.nytimes.com/2015/12/12/sports/baseball/how-new-york-new-york-became-a-no-1-at-yankees-games.html

4. http://www.thefranksinatra.com/songs/new-york-new-york

5.Clyde Haberman. "NYC; A City In Search Of an Anthem". //www.nytimes.com/1998/06/09/nyregion/nyc-a-city-in-search-of-an-anthem.html

P.S.想找电影的时候发现全网无论正版盗版连个可以播放的资源都没有,简直是德尼罗听了会沉默,老马听了都会落泪。

 5 ) New York,New York(1977)

我真的不敢相信这部电影是Martin Scorsese拍的,不过这也说明了他的伟大,能尝试各种类型。特别是女主有一段的Solo,剪得特别出色,看不出一点拼接感。而且有一种歌舞片鼎盛时期的那种感觉。

有人说这部电影和《La La Land》很像,我是不赞同的。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完全和《La La Land》不同,Mia和Sebastian是相互尊重的,而《New York,New York》中Jimmy却是非常强势,他总想掌控别人,直到最后失去Francine而最后他还想挽回,他对Francine说:“我们可以重新来过吗”?然后在楼下等Francine一起去吃中国菜。Francine最后走到了门口,但是最后又回去了。她心里是有犹豫的,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她不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虽然Francine还爱Jimmy。最后只留Jimmy一个人在街头,Jimmy最后笑了,De Niro那种笑你永远也抗拒不了。而Mia和却Sebastian不一样,虽然他俩也没在一起,但是最后的相视一笑说明他们是相互尊重与理解的。不过两部影片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Jimmy和Sebastian最后都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俱乐部,还有就是两部影片的色调也比较类似。我认为《La La Land》向Martin的这部影片借鉴了不少。

我本来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太长了,但是看到最后的结局,特别是Francine的那种犹豫,以及Jimmy的笑,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P.S:这部电影的资源我真的找的好辛苦😭😭😭

 6 ) 《纽约,纽约》

这是德尼罗参演的又一部电影,按类型算是个歌舞片吧。1977年上映。

时代背景是二战胜利时的美国纽约。在这个举国狂欢的胜利日,美国大兵吉米扔掉了军装,穿着赌博赢来的夏威夷衬衫四处猎艳。吉米天生放荡不羁,碰见个女人便死缠烂打,屡战屡败之后,他遇见了美丽的歌手法兰欣,对吉米近乎无赖式的纠缠,她毫无办法,只得和吉米一起去参加酒吧乐队的面试。吉米的萨克斯的绝妙演奏和法兰欣的甜美歌喉使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他们和乐队四处巡演,旅途的颠簸,生活的艰辛,对音乐的共同热爱,雪夜中的求婚和结婚,因怀孕导致的分歧,争吵和离婚,成名后的再聚首。有辉煌也有失意,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愤怒也有温馨,这些就是他们的人生。

吉米对生活的态度很简单,要求也不高。他说:“人生主旋律就是生活一切顺利,心想事成,一切都有。拥有你要的女人,音乐,还有过好日子的金钱,那就是人生主旋律。”法兰欣当然也认可他的人生态度。他们一起演出,谈情说爱,闲下来时吉米作曲,法兰欣填词。很像《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和谐画面。

然而现实生活远非他们所憧憬的那么美好,种种障碍和烦恼接踵而来。这是他们俩人都未曾做好准备的。吉米接手乐队后,法兰欣怀孕了,执意要回纽约,无论吉米怎样劝说也不行,吉米只好放弃自己的乐队随她回去。而不久后法兰欣又要登台演出,而吉米去随她与乐队老板洽谈的酒吧中,台上演奏正是吉米曾放弃的那个乐队。这使得吉米更加怒不可遏。大吵一架后,他们终于分手了。六年后,他们各自事业有成,互相的深深爱意依然如故。又一次的相聚中,吉米小心翼翼的说:“我们要不要重新来过?”此时的法兰欣却退缩了。她没有走向彼此相约的那扇门,而是进入了另一方向的电梯中,当我们看到电梯门缓缓的关闭时,不禁有了一丝惋惜。

对待爱情、婚姻和分手,人们有不同的方式。以往常见的方式是,能过的下去就过,哪怕是凑合着过。过去的多数人都是这种态度。现在通常的做法则是,过不下去就离,离了就不再相见。看似绝情,也免去许多情感上的纠葛。而比较时髦的做法是,做不成夫妻也可以做朋友,分手之后仍然在外人面前维持着假惺惺的友谊,时不时还在一起吃个饭什么的。其实这种做法更虚伪更令人尴尬。

在影片中,吉米和法兰欣的分手和上面说的都不一样。这并非是编导故意的标新立异,而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吉米不习惯法兰欣事事都要按程序走,法兰欣更不习惯吉米凡事不管不顾。彼此的性格中都缺少了包容。由于彼此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最后的无奈分手。可谁能说他们之间没有真爱?直到婚后很久,他们才明白这种爱却不能取代全部的生活。他们的感情纠葛,无关性,无关事业。分手的目的是为了留住爱。我在想,或许这样的爱才是最纯粹最真诚的。纯粹到容不下一丝一毫的灰尘。也许这才是对情感的尊重。即便在分手之后,他们仍然深爱着对方。自知不能厮守,只能远远的相望。如同荷塘中香远益清的莲花绽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犹如天际的那一抹绚丽的晚霞,你越朝它走去,它离你越远。他们只能在《纽约,纽约》的歌声中去寄托彼此的依恋。

人的一生中,事业也好,婚姻也好,输和赢,成功和跌倒,都算不了什么。泛起的波澜就是生活的常态,因为“地球依然转动,世界还是继续运转”。法兰欣的歌声就是对人生的最好诠释。

影片忠实的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场景,二战胜利人们狂欢,时代广场上挤满了兴奋的人群,仔细看去,还可以找到那张著名的海军士兵拥吻女子的照片的再现。舞台上,长号加上弱音器演奏着爵士乐和蓝调。台下是忘却了所有烦恼的红男绿女在摇摆。那天最动人的一幕是,吉米告别法兰欣后走到桥上,在寂静的黑暗中,他看到:在桥下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没有人声喧哗,没有音乐伴奏,一束冷光的照射下,他们在旋转跳跃,舞步是那样的轻盈,充满青春的活力。陶然享受忘情投入。(可能《爱乐之城》中那段绝妙的舞蹈就是在这里获得的灵感)。

本人对爵士乐不是很熟悉,虽然影片中展示了许多动人的爵士乐曲,我却始终不明白:乐曲和歌声是如何配合起来的,爵士乐的配器和节拍又是如何体现的?

德尼罗饰演的吉米渐入佳境,一招一式挥洒自如,特别是将吉米性格中的不拘一格的举止,对感情的渴望以及对音乐的强烈追求结合的很完美。不知道影片中的萨克斯是不是德尼罗亲自演奏的,如果是,那他真算是多才多艺了。女主角听说就是一位歌唱家,演唱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从电影演员的角度看,情感投入、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似乎还欠点火候。

本人评分:6.5。

 短评

纽约,纽约,道尽马丁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无限爱意。歌舞并非述说类型,富丽怀旧的布景用色为从事音乐的主人公生成丝滑反类型舞台,璀璨表演和现实人生互为阐释的绝妙调度以元电影模糊幻梦与真实,演绎与往事虚实边界的手法将好莱坞与百老汇式的浪漫神话逆反到底,借Liza Minnelli的歌喉向星光灿烂的旧日传统致意。童话叙事里,完美结局专属明星,离别的恋人必须匹配倒流原点或重新开始的环形路线,但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人物,故事至此分为歧路,两处对称镜像从热恋企盼到沉默重逢恍如隔世。我不会称它为女性电影,导演用垂怜姿态让渡女性造梦的权利,但弧光在降格俯就与女神仰视的骤然转变间锐利失真。De Niro塑造极端男性形象,暴力边缘的躁动无时无刻不触犯周身方寸,伤害尺幅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尤甚,于是她转身离去,世界照常运转。

7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马丁这部平庸之作,两半小时毫无节奏感,传记式的素材他真不拿手。马丁烂片还有纽约黑帮和无间风云

10分钟前
  • 徐嘻
  • 较差

马丁和伍迪对纽约的情感溢于言表,《纽约,纽约》定性为歌舞片,更多的原因是搭建的老式场景(致敬?),没有歌唱的剧情对白,确实有别于我们对《雨中曲》《红磨坊》等等新老歌舞电影的印象。马丁的缺失又唯美爱情观,在《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甚有代表性,相爱和能否相依是两回事,《纽约,纽约》中,当丽莎在舞台剧中修改了自己和吉米的前尘往事,修改了《纽约,纽约》的歌词,就说明了即便牵挂,再续前缘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个人很疑惑,吉米的不羁的无赖形象,怎么会有女爱得人死心塌地?

15分钟前
  • christann
  • 推荐

毫无疑问是马丁最被低估的杰作。这部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堪称完美,布景的搭设、爵士乐的演绎都极为考究。前半段,德尼罗用演技征服了丽莎·明奈利,但后半段丽莎用完美的歌技回应了德哥:你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你却不会唱歌跳舞。

18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等你沉迷于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所有其他演员都不值一提

20分钟前
  • 涅槃
  • 推荐

斯科塞斯宛如多南附体一般,创造了一部只关于韵律与节奏的实验影片,人物与故事都被卷入即兴爵士般无尽的狂躁演出中,不论是长达20分钟的开场派对,还是属于丽莎·明奈利的惊天长镜头,都是只是属于节拍与大小调的魔力绵延。

23分钟前
  • TWY
  • 力荐

要是先看了这部 拉拉链大概只能给两星了 老马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德尼罗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Liza Minnelli太可爱了嗓音也非常牛逼就是对嘴型略面瘫 德尼罗也是帅得发癫 从未想过New York New York这首歌也可以是伤感的 新家第一部电影 是个好开头

25分钟前
  • 抖啊抖
  • 推荐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just fantastic!

2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这片给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标题

30分钟前
  • lakeblur
  • 还行

吉米和弗朗辛不可妥协、相互“藐视”的仕途断送了经典文本必然和解的信仰,但《纽约,纽约》可以不需要这样快乐的结局,嫉妒、争吵、斗殴,分手照样也有爱的闪光(再次反证了我对《婚姻故事》厌之入骨)。这样,影片本身对于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颠覆就传达出老马“改良主义”的野心,没有任何一个干净的解决,没有《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结构与制衡,而最后一组放手离开的镜头又将浪漫的神话彻底逐出,但仍然感动。

35分钟前
  • ZzzBeatris
  • 推荐

我要给爱乐之城改成三星了,果然在马丁斯科塞斯面前,只是雕虫小技。陷入德尼罗的演技不可自拔,简直快被他气死了。有一些很牛逼的镜头,比如最后一个镜子。没想到电影如此现实,细腻,沉痛。如何定义吉米呢,道德审判的话,他是渣男,但是又很真实。结尾妙极了

38分钟前
  • EE
  • 推荐

萨克斯风手爱上夜总会小歌手,一见钟情决定合作路演但诸多不和只能大吵伤心莫名分手。多年后歌手成了大明星,乐手也有了自己的小酒馆,两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派对相视一笑,眼神里有生活的苦涩--不是La La Land。哎,两个人并不来电,德尼罗的角色还异常暴躁烦破表。只能听Liza唱歌了

4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也算是《愤怒的公牛》姐妹篇吧,相同故事的不同变奏,而且《爱乐之城》应该是在这里偷师改编的小清新版吧,只不过3年后“公牛”太过耀眼,遮盖了这部电影的些许光芒,不过从时代性上说,本部二战后女性地位发展,男权受到挑战的描绘也胜过了“公牛”。

47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看到三分之二了,才发觉女主角是Liza Minnelli,天生一副好嗓子啊!表演非常的舞台剧化,张力十足,只是不喜欢后面很长一段的Liza的电影部分,也不算是不喜欢,只是觉得很多余,像在凑时间一样。悲喜交加的一部好电影啊...一定要去找原声带来听!!!!!

51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推荐

2个小时40分钟!!终于终于看完了<New York,New York>,呼....最后,也终于终于听到了等了一个晚上的那一首<New york,new york>,这种心情..真的..太难以明状了.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激动ing!说是Martin Scorsese导演,Robert De Niro主演,片子我没细致看,画面色彩很饱满,妆容和音乐都够浓重,歌舞稍嫌拖沓,不大气,最出彩的段落是两人争吵白热化,那种感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分歧的过程..怕ing

54分钟前
  • 大v
  • 还行

被感动了。斯科塞斯的舞台毫无疑问是在皇后区的靡靡之音中,老马丁的调度在镜头间、舞厅里来回摇摆的就像称赞大苹果的脉脉率真耳语。当然相对地片子不能称之为整体,不动声色地叙事时痞气飞扬,自然凭借德尼罗显露出街头趣味,唱跳歌舞则特别精彩坦率,尤其从明奈利录制唱片推轨长镜的爆强单曲SOLO,到成名那段戏中戏,简直是鲍勃·福斯显灵,恰似这部遗憾爱情故事是对大乐队时代的一次浪漫、怀念、又心碎的颂扬,结尾像是明奈利唱的遗憾,他们没有成为彼此的一部分,也更像辛纳屈唱的预言,他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如这部电影和《New York,New York》成为纽约的一部分。

59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推荐

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若让一个男人疯狂,给他一个技高一筹的妻子;欲让一个女人痛苦,给她一个冷落自己的丈夫。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60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老马拍片一点都不实在,拍什么都像夜总会~丽莎·明奈利的跳舞动作都让我想起SNL某集克里斯汀·韦格的模仿秀

1小时前
  • 张小强
  • 还行

其实最后看着像致敬女主他爹的那段歌舞片还真不差,但是放在全片里看人物成长和剧情就变得蛮狗血,还不如说喜欢的genre不一样最终分手呢。德尼罗真的好帅,但是音乐人这个属性,好像是演技补不全的,尤其是对面的是个真歌手。桥段都好漂亮,可惜两位主角没那么来电。

1小时前
  • \t^h/
  • 还行

竟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这要是说达米恩·沙泽勒没借鉴(不是致敬)《纽约纽约》我是真不信……《Audition》一整首和女主的成名曲调度都一样……更不要说人物走向、结局……影片开头开头都有像《我是古巴》的地方。如果说《爱乐之城》致敬了很多音乐电影,那之于马丁和《纽约纽约》来说,那沙泽勒基本可以算搞了一把搬运吧。然后,演混蛋,大概没人能比得过德尼罗了,我是真的佩服他怎么演出这股劲的……最后,丽莎·明奈利真是把石头姐碾压的渣都不剩,《爱乐之城》的爱情则更具现代性。

1小时前
  • 海棠无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