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正片

主演:乔·阿尔文,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范·迪塞尔,李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2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7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8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9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 Joe Alwyn 饰)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范·迪塞尔 Vin Diesel 饰)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安葬班长,B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机缘回归普通生活。而周围的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战争、卫国、士兵有着各种各样想当然的理解。球场上的庆典盛大开幕,林恩和战友们的心却愈加沉重与焦躁……火之迷恋龙爷虎孙女婿乱入第四季咱们裸熊第二季捉贼记大三元粤语我爱冒牌机器女友逐月之月情定三生绝地威龙黄昏流星群看我的生活独女君未见第一季重明卫:大明机密克洛伊2009九品芝麻官你我之间2022死亡实验2010贫乏神来了影王少帅的初恋特种保镖2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二季银魂 真人版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时空追寻甜蜜之禁向涟苍士献上纯洁战寇来自异乡的女人午夜两点荒山惊魂巴比伦饭店第一季健谈大会第二季瓜熟蒂落日版蜘蛛侠:平行宇宙纸牌屋第四季19号消防局第五季飞来横福德布西森林屠魔战神2022猎梦人有人说爱我昆虫总动员2——来自远方的后援军陪你很久很久

 长篇影评

 1 ) 一个存在主义者如何回答“普度众生”的问题?

李安的哲学是东方哲学(大乘佛教)与存在主义的深刻结合。这种结合在《少年派》中体现为海阔天空的场景构想和奇幻的宗教体验。派是我们爱做梦的年少,对奇幻和冒险的憧憬。而比利林恩中,所有美丽和幻梦被导演冷酷地打破,只变成三个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美色,食物,金钱。

作为一个看《少年派》不下十遍的李安迷,我已经很习惯李安的套路。李安善用暗语,真正的表达和看不见的情绪推动,全部是在冰山之下,要前后结合起来思考的。在这里,我慢慢把自己看见的一些暗线挖出来,昨天晚上刚看的,有很多细节之处可能会有偏差,还请大家指正。

让我们先从“美色”这条线来看。这条线的明线是:林恩和姐姐对话,说明自己是处男。接着作为英雄接受采访,十分钟后跟美丽的菲姗make out。球赛开始,奏乐,在这个圣神的时刻林恩对未来生活产生极其美好的幻想,泪流满面。歌舞表演结束后,B班和工作人员争执,啦啦队姑娘们来拉手走下去,此时林恩和菲姗有了第二次对话,这一段很平淡的对话里藏了很深的玄机。最后,两人在比赛结束后接吻,告别。林恩看到姐姐,又说了这句话:我可能到死都是处男。

在这条线中,大家可以先思考的问题有这么几个:

1、一个长得不错的德州白人男生,为什么19岁还是处男?(这不符合常理)
2、情绪高潮的性幻想,大房子,金毛狗,为什么导演刻意安排的是女上位?为什么比利当时会泪流满面?
3、菲姗和林恩的第二次对话中,说道自己为了琐事烦恼,提到(引擎作响,室友的猫把沙发抓破了),这两句台词是什么含义?
4、告别的时候,菲姗对林恩表达崇拜,大家都解读出来她爱的是英雄的标签,为什么最后林恩对姐姐说自己仍然是处男? (否认和抹去刚刚发生的一切)

第二条线则是“食物”,人活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吃饭而已。从《饮食男女》开始,李安对于食物的语言和意义就已经驾驭得相当纯属,吃什么,和谁吃,怎么吃,食物本身就带来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种种含义。我们回顾一下从影片开始:林恩刚刚回家的时候,母亲说做芝士焗鸡给他吃,冰箱里已经放满了他喜欢的可乐和Dr.Pepper。家人的晚饭,菜品是可乐、芝士焗鸡(火鸡)以及一大坨很难看的藜麦。进入体育场内,两边售卖的Papa Johns, Burger King 和各种香肠。刚刚坐下来的时候,他们盯着前面的观众端着大份的Burger和薯条,有了这样一段对话:“你说这些人在想什么呢?”“深沉的问题吧,哲学,上帝,生命的意义。” 接下来,是华丽的午饭,镜头特写又落到了羽毛装饰的火鸡上,被装饰得丰满华丽的自助餐吧,然后是狼吞虎咽的B班大兵们,吓到了旁边穿香奈儿套装的一位老奶奶。餐桌上,一位页岩气开发商过来对话,然后被当成出气筒骂了。之后,B班大兵回到座位上,买来的饮料是一人一杯咖啡。中间有人突然拿到一瓶Whisky,藏起来(重要,注意!) 并不知道那瓶Whisky是哪里来的,只知道有人送的。另一个和食品有关的暗语是“头疼药”,一共出现了三次,从车上跟manager要,到了会场后manager忘记给他,后来见完大老板之后给比利了。此外,牵强一点地说,死去的上校名字,也和食物有关,他叫“蘑菇”(Mushroom)。

在食物这条线中,大家可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1、为什么死去的上校叫Mushroom(蘑菇)?你知道蘑菇是什么的话,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导演会这样取名了。
2、林恩的家庭晚餐,火鸡,藜麦,可乐,整个餐桌上的画面色彩是非常单调的。儿子载誉归来,为什么我们却完全感觉不到欢乐、庆祝的家庭氛围?
3、导演用食物渲染普通美国民众,肥胖、臃肿、粗鄙,无节制的喝可乐、吃汉堡、吃薯条、披萨的样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在那顿很华丽的午餐中,为什么导演要刻意渲染大兵们狼吞虎咽,惊呆四座的样子?当中有一句重要的台词是:体育场的蛋糕太好吃了(The Stadium Cake is so good), 为什么导演选中的食物是一块没有营养的奶油蛋糕 (而不是鹅肝、牛排等更好更高级的食物)?
5、“头痛药”前后三次的出现,都在说明什么?
6、那瓶Whisky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忽然就有人送他们whisky了,那是谁呢?为什么要送他们Whsiky呢?

最后,刚刚提出的所有问题,明线暗线,可能都要串联到“金钱”“贫富”的主题上来。关于金钱这条线:从高级酒店,加长悍马开始,我们有了一个华丽的场景开端。悍马上黑人公关说,拍电影,一人十万美金,然后他们开始讨论十万美金要拿来买什么。镜头跳转,比利回家,他家的楼很破,年久失修的样子。和嫂子对话,说哥哥出去打工了(后来这个哥哥在整个家庭场景都没有出现)。父亲瘫痪。再到姐姐身上的疤痕,深夜打工开车回来被一辆奔驰撞了,在医院时未婚夫甩了姐姐,比利愤怒地砸烂了有钱未婚夫的新跑车,才被迫入伍。大老板,球队的拥有者Ogasby,第一次问候他们、在镜头面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第二次出现则是和他们谈合约,画风突转。吃饭时,谈到退伍后,有一名技术兵说道自己可以去IT企业,收入很好。中间和waiter小哥一起抽烟,三个人说有人花二十万美金只为了能买个座位的权利,而自己要养家,待遇太差了,也想去当兵,能拿到六千美金,还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三个人默默无语,抽完一支烟。再转回拍电影,十万的报价,希望落空,唯一的offer只要班长和林恩,变成了每人5500美金的巨大落差。到最后结束前,姐姐来找他,开了一辆显然很旧的酒红色二手车。

金钱,是现代社会中所有行动和所有存在的根本原动力。食物、衣着、住房,也无不跟金钱有关,在单纯的金钱线中,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是:

1、林恩和B班的大兵们,从他们想买的东西来看,说明他们的原生家庭状况如何?
2、从林恩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家庭较穷?
3、姐姐想把林恩留下来,除了负罪感和舍不得,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4、关于金钱的矛盾激化,在老板身上得到体现,老板将他们请来体育场,在镜头面前各种尊敬和崇拜几乎流泪,到会议室里谈电影Offer的冷酷无情,老板在想什么?
5、为什么吃午饭的时候,做页岩气的企业家如此友好,却激怒了班长?
6、剧中下台之后,大兵和工作人员发生第一次矛盾冲突,与在停车场内工作人员冲上来打人,为什么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对他们如此粗暴野蛮,甚至还要冲上来报复? (临时工啊,临时工)

好,三条线,几个主要问题讲完了。接下来我们一层层地把冲突、矛盾和价值观的变化,重新构建起来,最终理解,导演在这部戏中,怎样一层层地构建梦想,再打破梦想,最后来完成了——大乘佛教与存在主义深刻结合的哲学表达。

整部电影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比利林恩的自我价值,幻想,崩塌,与重建。

在第一层,我们看见的是荣耀,是大兵们牺牲自己而保卫国家,得到关注和荣誉。此时,他们的意义被构建为国家的英雄,是众人的骄傲。大兵们自己也在这个角色中感到非常飘飘然,这是他们的第一层幻觉,我是英雄,我正在被崇拜、被欣赏,我们可以和真命天女一起演出,我们在全国上各种主流媒体得到关注。这是第一层的幻梦。

然后,第一层幻梦就很快被破掉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样的人是不是值得被保护?”脑满肠肥的,庸俗不堪,甚至对他们恶言相向的普通民众。很快打破了这种我为人民的幻想。

当他们开始讲冠冕堂皇地话的时候。当比利是为了避免入狱而不得不参军的时候。当他们在媒体面前美化自己的军旅生涯的时候。他们回到第二层的现实——参军也许并非是一种主动的、为意义献身的伟大选择。它其实是每个人出于无奈,走投无路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就像此时此刻银色勋章加身的比利,其实只是为了避免入狱、为了姐姐才不得不参军。就像他们被认为是英雄的那场战役,紧张、混乱而没有章法,策略失误和mushroom的牺牲。他因为那一天而成为英雄,那却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并不光荣,也并不伟大的一天。

从无所不能的英雄开始,李安轻轻就破掉了这个云端的幻梦,把他们拉到了深深的地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深渊中挣扎,都只是在美国社会中没有选择的普通人。比利问班长,如果你有选择,你还会回伊拉克吗?班长说了三次,我没有其他选择,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其实,英雄是假象,没有选择,才是真相。那么,我们因为穷,因为我们无能为力,因为没有其他选择,采取参与战争,我们是loser,这就是全部的意义和答案吗?

这里,还有第三层的幻想,我们曾经没有选择,那今天,当我们已经是英雄之后,是否可以用英雄的名义,来商业社会换一个合理的价码,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上媒体,站台,被采访,都是虚假的光环,但随之可能而来的“十万美金”,却是所有大兵们一直念念不忘最重要的事情。人可不可以单纯地给自己一个对价,把自己当成某种商品出售呢?钱带来某种安全感,选择权,和人生被改变的喜悦。是否可能呢?

而十万美金标志着的,从“英雄”到“成功变现”的路径,最终被证明走不通。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真的有价值吗?对于B班的同学来说,他们将自己的英雄价值,锚定在了拍电影的10万美金Offer上。活在商业社会久了的人,都知道用价码来衡量一切。那么,什么虚无的、爱国的的意义如果不能被“庸俗众人”认同

班长与比利在老板会议室里,因为5500美金,而感到自己像乞丐般受辱,最后说:sometimes nothing is better than something。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比有一点总好。这句话背后,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如果商业社会给出的价码够高,好,那么我们其实是不介意卖自己的。但第二层,心理落差,带来的价码落差之后,就像“英雄值十万”在三小时后通货膨胀就贬值到了“五千五百美金”的时刻,就是自我价值摔得粉碎的时刻。

好,第三个商业变现的梦想破灭了。自我价值该去哪里寻找?

这个体育场不属于他们,这个社会,这些梦想,可能也不属于他们。属于他们的,可能只有战场,真实的,伊拉克战场,真实的远方。他们只拥有彼此,也只属于彼此。

回到悍马车,开往营地。他们如释重负地说,I love u。共同经历一场幻梦,一场破灭,而最终,一切就像是一块好吃却没有营养的奶油蛋糕,像是烟花瞬间绽放却毫无真实。所以,任何事,其实都只是人,面对自己的本心,自己当下状况的选择。当它被标签化,被阐释、被放大,被解读,甚至可以交换和买卖的时候,都只是带来更多痛苦的妄念和假象。

印度教,mushroom,谈因果,谈something larger than life,象征物是那一只白象雕塑。佛教建立在三条绝对真理上,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诸行无常和诸受皆苦这两个法印,是古印度智者们早已发现的真理,“诸法无我”是佛陀自己发现的真理。那么,李安选择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的象征隐喻,恰恰是因为,他对诸行无常,诸受皆苦的两个客观真理作出的解答,和佛教不一样。

诸法无我,是佛陀说,痛苦产生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在任何当下都能达到无我的状态,痛苦便无所依附,也无法产生了。

而李安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人在社会中无力,又被各种幻象和外境折磨。我们做不到无我,但我们可以选择全部的我,用最大的诚实,和最大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纵使没有选择,纵使有软弱和痛苦,但这,就是生命本身。这,就是存在本身。我们不再需要寻找,“赚钱”“做英雄”“保卫国家”这些虚无的,美国梦般的意义。梦碎了,人不骗自己。来这个世界上,人要向前走,人只能也必须向前走。

这是尼采,是加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

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每个英雄都说自己普度众生。空中楼阁的意义面对腐烂又浅薄的大众,你这一生所有的血泪真的是为这些人而流?
谭嗣同拿断头台唤醒观众,康有为终究被翻案定性为小人,台面上的人都只留下标签和脸谱,比生命中最惨的一天变成荣耀,媒体嗜血撕咬你作为一个人最深的伤口。终有一天,我么不在寻求理解,不在寻求作为一个人意义上的解释和诉说。

众生不是你旁边的那一个,它中就必须是个虚无到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世界上有一些工作必须要去做,有一些责任必须要去承担。存在的主体终究明白责任只是对自己的救赎,与他人有关,又与他人彻底无关。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不动声色地讲Karma是李安。观众们在台下嬉笑怒骂随意评论,英雄们存在与自己的存在。

因为,我始终明白,自己这一生的责任。

 2 ) 你当强壮,并且纯粹。

时隔四年,李安又带着新作归来,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他依然延续了少年与成长的主题,依然是着力去刻画一场成长的阵痛,两位少年都同样失去心爱之人,同样直面死亡本身,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试图加入更多,对战争的反思,对荣誉的质疑,以及最核心的对生存意义的探索,对信仰的追寻。而且这一次,在我看来,无疑他距离那个答案又更加推进了一步。

如果说早期李安的故事更擅长的是去表现人际关系的张力,比如推手三部曲,那么,从少年派 到比利林恩,李安开始越来越专注于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向内挖掘故事,专注于对个人孤独的纤毫毕现的表达,再以灵魂深处的痛苦蜕变为一面镜子,反射出整个世界的光怪陆离。他也越来越确信了一件事,越自我的,才会是越普世的。

一向佩服李安选角的眼光,无论是上一部戏里的印度少年,还是这部戏中的美国少年,都带着一种既朴实羞涩如孩童,又明显成熟于同龄人的复杂气质,有一双温柔眷恋尘世,又对形而上的终极之物充满渴求的眼睛。他总是能准确的抓住那一份独属于少年的,浑然天成的动人。

人一生动人的阶段不多,青春期当然是最闪耀的那一个,那时的人以惊人的速度飞快长大,骨骼,胸脯,都在时时承受着生长带来的冷不丁的疼痛。

与此同时,灵魂成长的速度更是惊人,比雨后蹭蹭冒尖的春笋更快,童年那纯真而黑白分明的世界观,无法容纳快速成长的灵魂,就像童年的衣服无法容纳迅速成长的身体,它们在灵魂的急速膨胀之下迅速崩毁。

青春的灵魂如同困兽,在命运的冰雪之中赤身裸体,它迫切的想寻找一套新的价值观,来护卫自己,从未如此迫切的渴求被保护被温暖,被理解,被黑暗中的光芒指引。

青春的身体与灵魂,都带着初生的新嫩,无比敏感,轻轻一碰就能痛彻心扉。少男少女们对世界和自身都感到如此困惑而又陌生,那种如燃烧弹一般的生命力如此真实,种种感觉如同烟花绽放。那是成年之后的麻木的人们再难重新体味的感受,所以人们总是一再的怀念青春,怀念那些疼痛又美妙的感觉。

看着比利时,我心中无数次想起拉里,毛姆《刀锋》中的那个男孩子,无疑他们是太过相似了。同样是一个愣头青,去服了一场兵役,亲眼见证了战友的死亡,同样的陷入不可自拔的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困惑之中。

不同的是拉里从此放弃一切。他先是钻进书堆不舍昼夜的阅读好几年,又徒步在异国的乡村行走。他和许多人谈话,做许多无用之事,浪费大好光阴与前程。他一路徒步走到了印度,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他心中如冰山般的疑问一点点被敲碎溶解,最后他回到伦敦,成为一个最最平凡的计程车司机。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拉里曾说生命的欢愉就像一团云雾,它遮挡住了死亡的悬崖。但若有一天,大风猛然吹散雾霭,死亡就如此赤裸裸的出现在你眼前,试问看过这一切的人,还如何像从前一样肆无忌惮的奔跑跳跃呢!

当比利把尖刀插入圣战徒的咽喉之中,他一定深深记住了那双充满了痛苦和仇恨的血红的双眼。那样的一双眼睛,他也曾在一个伊拉克小男孩身上看到过。盲目的杀戮和仇恨代代相传,夺走人们命中挚爱,没有能说清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又该如何让 它停止。而这一切 却被冠以荣誉之名。

我为你祈祷,比利的嫂子如此说,我真的为你骄傲。
当那个漂亮的拉拉队女孩吻了比利,临走之前,她说了同样的话。我为你祈祷,我为你骄傲。
为你祈祷,这话我也常常听到。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呢?为你祈祷的人们,真心在乎你的死活吗,还是仅仅只是表达一份惠而不费的好意呢?

比利说,只有一点,还不如没有。
圣战徒都比你更加懂得尊重。

唯有姐姐凯瑟琳有切肤之痛。
她同样是从死亡深渊中被拯救回来的人,是真切经历过成长剧痛的人。只有她才知道死亡有多真实可怕,是如何的迫在眼前,也唯有她知道与生命本身相比,所谓的荣誉都只是过眼云烟,一文不值。

但比利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去。
因为布雷迪上士,也就是死去的班长“蘑菇”。

全剧最美的一段镜头,莫过于蘑菇与比利的那段菩提树下说因果。
如果说比利是那个仍然在迷茫的拉里,那么蘑菇无疑就是那个已经找寻到答案的拉里。

他说,无需质疑,无需迷惑,我命中注定是属于这里。
他说,比利,别忘记那一枪已经开了,无论留在故土,还是客死他乡。生命的意义不是停留在无穷无尽的思考之中,不是迷失在五花八门的选择中,不是困惑于他人形形色色的评论中,它在于认定,你如今到底身在何处,你肩负怎样的责任,你的生命又与何人紧紧相连。

你不需要为了国家,为了荣誉,为了任何看似伟大的命题去牺牲,你要的信仰只是那浩大于你自身的东西。

所有的不幸,都来源于不信, 如果每当你确定一个信仰之后,你都不断的再去推翻它。每当你拥有希望,却又忍不住去拆毁他,用理智的显微镜去对它的缺点无限放大,挑挑拣拣,无论是一个工作,还是一个爱人,你永远在怀疑,这是不是最好的?这为什么和我想象中不一样?这到底有何意义?
最终,你总是选择放弃,选择离开,你永不满足,永远满心缺憾,永远一无所有。你像掰棒子的狗熊,掰一个,扔一个 ,永远找不到田里最大的那个。最后当你回头时,身后只剩下被你遗弃的旷野,满目疮痍,一地狼藉。

说真的,生命最终到底能够剩下些什么?谁曾直视过逝者的双眼?谁能说,我无愧于我的一生?又有谁在现在活着,是为了在未来获得宽恕?

没有什么是可以绝对纯粹而完美的。
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吗?是美好的吗?当然不是。
它充满了死亡和杀戮,充斥着政客的权力斗争,充斥着各种利益集团背后那无尽的盘算。
姑娘们高歌:“哦,我需要一个士兵,强壮到能够保护我。”
而你的父母只需要一个被邻里夸耀的好儿子。
还有些人,需要的只是你战争英雄的光芒,来为他商业上的筹划加持一份虚拟的情怀。
更有人嘲笑你不过是个傻大兵,同性恋。
但你到底是谁?你为了谁而战?这场战争是否真有意义?你为之付出生命的到底是什么?是国家的利益,还是商人的算计?是父母的荣耀,还是女孩们充满崇拜的眼神,她们热情似火的亲吻?你究竟为何而战?


如果你想放弃,你当然可以挑出1000个缺点,再找出1000个理由。
但你若坚持下去,就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在爱。
你爱那些跟你并肩作战的兄弟们,那些和你一样命中注定属于这里的少年人。
你想和他们在一起,想守护他们,他们去哪里就去哪里,他们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就像圣经中的路德,不假思索的回答到: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的国就是我的国。

安妮宝贝很爱说一句话: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期待。
确实,这个世界不符合任何人的期待。
若你足够聪明,你迟早会发现,没有什么是完美到值得信仰的,一份工作,一份婚姻,一场战争,一个团体。任何处境都可能是千疮百孔的。
但是,世界不完美,所以你就沉沦的心安理得吗?
完美,是不是说你要一定在1000个处境里反反复复的跳来跳去,不断的去选择那个更完美,更没有瑕疵的让它来适合你呢?
不是的,而是你,可以照亮你的处境。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曾说:
“命运本身是中性的,它等待着被一个目的照亮,以便表露自己是一个对手还是一个助手。有如一块岩石,如果我想搬动它,它便表现为一种深深的抵抗,然而当我想爬到它上面去观赏风景时,它就反过来成为一种宝贵的援助。人总是试图说明自己生活在限制中,是不自由的。如果命运并不是我的选择,还有什么责任?能够负担什么罪责呢?然而英雄与懦夫的区别,不在于他是不是怕死,是不是怕苦怕痛,而在于他敢不敢正视自己的这种自由,承担起自己的存在,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就像蘑菇在残酷到足以扭曲人心的战场之上,始终不忘在每一次战斗之前,对队友说,我爱你。因为他已明白,这场战争不是属于国家的战争,是属于他自己的战争,战争或许失败了,但是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失败。

中国古话也常说: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到底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懦夫呢?
那些看似无比聪明的人,他们永不满足,永远都在挑挑拣拣。他们永远无法下定决心去做些什么。因为他们总是太容易看出这个或那个东西的破绽,这个或那个人的不堪。
他们总是太容易失去信仰。
所以尽管他们的选择有那么多,他们却永远不信,永远充满迷茫。永远在等待,永远在期望,也永远在绝望。

蘑菇对比利说,这就是欲望。

所以蘑菇毫不犹豫的说,我去了。
于是端起机枪冲进战场,仿佛殉道。

他的眼神如此温柔清澈。
他是如此强壮,而且纯粹。
他毫不怀疑,他死于确信,他是幸福的。

最后,他说,比利,你终于来到这里。

---------------------------------------------------------------------------------------

补充一点:
看完几天以后,很多镜头仍不断在脑中回放
忍不住再来夸李安导演几句:
李安是完美主义者,所以他出片很慢,但是真的没有扑街的。
李安两个字就意味着可以放心看。
4年才出片一部,他没有被盛名催逼,慢慢的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
选角,选本,镜头的取舍,都是心思
但最后出来的效果却自然流畅,看不出雕琢痕迹。这是大师风范。

他拍比利,其实就是在拍自己。
他就像比利一样,被冠之以国际大导演的光环,经常被拉到各种秀,被各种当英雄。
但是他通过这部作品对自己说:
我就是一个纯粹的战士,我能做到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守护,尽责。
DUTY IS PRIDE。
因为他知道所有幸福的人都一样,没有选择
无论你们赞也好,骂也罢,觉得有没有意义都好,我只想做好自己命中注定的事。
他对自己的初心坚定,不为外界环境所动。
如同寿司之神,如同村上春树。

你平凡,真的不是因为你在做平凡的事
而是因为你总是自命不凡的,认为你所做的配不上你。
真正不凡的,是那些认真把平凡之事做到极致的。

再次感叹一下:只有纯粹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牛逼的作品。
感谢李安导演。期待你的下一部佳作。

 3 ) 比利·林恩的初体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玩儿电影
本文仅代表个人想法
本文避开所有关键剧情剧透
————————————————————————————————————

  在不断放出各种前期消息之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终于被本届纽约电影节列为特别展映单元的加场。正当所有人都在期待抢票的时候,官方却开启抽奖制度——只有获得中奖邮件的人才能购买本次展映的票。本以为早就没有希望的我,却在前一天收到了这个邮件,当时的心情真的是激动的无法形容。
  除去下午不面对观众的官方首映,晚上9点这场成为了本次电影节面对观众的首场。完全没有任何前期的媒体评价的情况下,我们这一场所有的观众对影片的内容都一无所知,所以个个都是十分激动。影片开始前,李安导演本人来到了现场,为大家献上一小段演讲。这位已经在电影领域取得这么大成功的人,却依旧能够保持谦虚与和蔼,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虽然影院最大的银幕还在装修,本次所有的展映都在一间小影厅内举行。但是放映的配置完全是达标的,4K的超清画面,RealD3D的超级3D技术,以及本片最大的噱头120帧,都能在这里看到。有小伙伴问到我门票的问题,在这里说一下,本片的公众售卖价格是45美金,学生和会员则是35美金的优惠票。去年纽约电影节的头牌展映,《乔布斯》则是50美金一张门票。所以还是很良心的了。
  本片最让人关心的,就是它的效果。RealD3D真的是完爆之前我看过的所有3D电影。片名出现在屏幕时,感觉并不是在银幕之内,而是完全浮现在你和银幕之间。子弹、爆炸、烟火、尘土,都跨越屏幕,朝你眼前飞来。一颗大树,你能看清楚,不同层次的树枝之间彼此分层,这点就让我震惊了很久。所以你会觉得,银幕不再是那块小小方方的幕布,而是将你本人完全包住,让你置身于现场一般。
  120帧的效果,将成为本片最为争议的一点。画面运动过于流畅,反而让人觉得并不是在看电影,而是置身于现场。这样一来,这到底还是不是电影,成为了一个争议点。同样,4K的超清,放大每一处细节,反而更让观众有一种分不清现实与电影的错觉。RealD3D带来的分层效果,让你觉得远景和近景彼此分离,不再单独处于一个屏幕之上。所有上述几点的综合,使得本片是视觉效果站在一个崭新的制高点之上,但是同样带来的,是对整个电影行业的革新。
  除去新颖的效果,剧情也是值得讨论的,注意,在本文中不会有大量剧透,大家可以放心往下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改编自同名小说,是两年前李安导演的一位同僚推荐给他的。影片围绕比利·林恩这名普通的美国士兵,因为在伊拉克战场立功而返回国内接受嘉奖。影片将重点放在比利和他的战友参加橄榄球赛中场演出这一天展开,同时穿插他在伊拉克战场的点点画面,对比地球两侧截然不同的样子。
  李安导演对原著做了一定的改编,在这里便不多说。其实抛开技术层面来说,本片的剧情在李安的电影中算较弱。可能本身也和原著有脱不开的关系。 尽管这个短暂的中场休息表演只有二十多分钟,整个故事也只是一天的时间。但在这一天里,他真正理解了爱情、友情、亲情。在战争的残酷回忆,与美国社会的点点滴滴,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更深一层的认识。
  李安用这段中场战事去见证这个男孩的成长,以小见大去折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反思与问题。与今年同样火爆的《萨利机长》不同,本片没有在强调英雄这两个字,而是更多去探讨他们常人的一面,他们凡人的一面。
  影片有个画面令我印象深刻。在伊拉克时,执行任务之前,长官总会对每个手下都说一声“我爱你”。大家多半是不以为然,或是不屑一顾。但在影片最后之时,比利终于理解长官这么做的用意。此时他含着热泪对所有战友说“我爱你”时,大家也都同样报以回应。所谓的成长,不过是如此吧。
  在片中饰演男主的乔·阿尔文是一名新人,此前没有出演过任何影片。能在第一部影片就出演李安的大片,让我觉得他肯定有非同常人的地方。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我很喜欢这个演员,而且他也有种别样的气质(我就是觉得他帅~~)。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在本片中不再演她自己——一个酷酷的女孩,而是真正融入她的角色,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李安导演的儿子李淳也参演了本片,表现也很出彩。
  这部影片,是对整个电影行业的挑战。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听到了很多媒体都给出了恶评和差评。这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李安是常识这个领域的第一人。这么多最前沿的技术交织在一起,没有些争议和讨论,也是不可能。
  无论最后媒体评价如何,这样一个保持着谦逊的影人,怀着最为真诚的心,去制作自己想要的电影。同时又能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去尝试最为先进的技术。就凭着这两点,我要给李安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满星五星。
  毕竟,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能让你感动,本身就足够了。


CharlesFRen
写于观影结束后的夜晚
10/15/2016

 4 ) 李安如何缔造视觉革命




一 “李安是一位绝不会重复自己的导演,本片将极富原创性”

李安众所瞩目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正式更名《半场无战事》。

预告片首次曝光后,被视作是明年奥斯卡种子选手。

该片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

原著小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被BBC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英文小说之一。


影片讲述一位19岁德州男孩的比利·林恩入伍参加伊战,

在一次交火中他大难不死,

意外与战友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并被塑造成英雄。

之后他们返回国内,在橄榄球赛中场休息时授勋。

这名战争英雄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灵煎熬……


李安为什么选中这部电影来拍?

因为李安想要挑战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以120帧每秒的速度、4K、3D技术全面结合,来掀起一场电影视觉革命。

什么意思?

所谓“电影是24格每秒的谎言”,其中的24格,就是帧数。

在《霍比特人》中曾经试验过48帧的帧数,有褒有贬,画面流畅度提升明显,却又因为太明显,而被诟病像是电视,观众在银幕底下,观看的不像是电影,更像是观看演员的表演过程。

此语一出,吓得原先打算用60帧拍摄《阿凡达2》的詹姆斯卡梅隆又换回了48帧。

而花甲之年的李安,却选择逆流而上。

不但要选择高帧数,还要选用120帧,120帧是普通电影的整整5倍。

这是什么概念?


普通帧数拍摄的动作场面,容易造成拖尾和模糊不清。

120帧能够完全避免这一点,让画面做到完全的逼真。

导演兼特效艺术家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是少数看到过此片的人之一。他曾拍摄过120帧每秒的3D电影。他说:

“你的大脑非常像它。我无法跟你描述它的刺激、兴奋,以及视觉上的逼真度,这可不像电视,像是一种新的解决所有问题的电影媒介。”


理论上,这种高帧数频率能传送出更流畅的画面和动作,无法匹敌的尖锐、现实主义。

这也仅仅是理论上。

李跟团队在拍摄时都没法翻看自己的拍摄成果,只能以60帧每秒、2K、3D的画面看。因为超越了机器的承载。

直至前些日子,李安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了11分钟的片段。震晕了业界。


本片制片人Ben Gervais说道:“在看完一段战争场面后的四十分钟,那些人还在颤抖。”

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如此震动?

这是最流畅、最逼真的电影。每一个细节,都会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大银幕上。

一般的电影在处理战争场面时,会提供一些慢动作特写,目的是让观众跟得上动作。

但李安拒绝使用慢镜头,理由就是,那不是士兵经历的真实战争。

他想用这种最先进的技术,去捕捉真实战场的感受,那是何其的惊心动魄!

不让观众体验到极其逼真的战场,怎么对主人公的内心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不断逼迫自己,挑战极限,追求革新的先驱导演。

于是,才有了这一项宏伟的试验。

目前,这种技术被命名为“沉浸式数字技术”。

李安正在踏足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这次他挑选的方式极其险峻。

目前面临的质疑声是,很少有电影院可以同时支持3D加4K,更不用提120帧每秒+3D+4K了。几乎没有什么电影院可以支持这种放映技术。

更有质疑声说,即使战争场面极其震撼人心,观众真的能接受这样被震撼到嘛???

倔强的李安说:

“如果我们要做数字技术,必须与众不同,绝不模仿他人。”

《半场无战事》就是李安的“与众不同”。

这样果决地追求技术革新,还因为他对上一部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3D效果不太满意。甚至在他眼中,好莱坞大多数工作室和电影制作人关于3D的想法是倒退的。在一次偶然的观影机会中,他看到了高帧数拍摄技术。

然后,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电影是我生命中的最爱,现在我能更加清晰地观看,一旦我看过高帧数电影。我就没法假装没看过。”

“在某种方面,我很天真。我只是对我见到的东西很兴奋,有些时候,这种实验会对整个工业产生影响。我有时感到非常脆弱。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你看到那个了吗?你看到我刚才看见的东西了吗?这就是我全部的动力。”

李安仔细推敲了这些变革的影响,顺道,他还发现他思考的东西将成为未来电影人的强有力的工具。

因为清晰度改变了,人们观影模式也要改变。对于电影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说到技术狂人,一般会联想到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罗伯特·泽米吉斯等导演。谁能想到,李安这样外表温文的导演,会是引领画面革新的技术先驱?

“我不是技术狂人。只要让我看到我想看到的,我就配合。但我发现了这样一种展示于我眼前的新方式。非常激动。”

然而做先驱是要付出代价的。化妆、灯光、舞台等等,全部与普通电影拍摄方法不同。电影拍摄进度必须放慢。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知道该这么做,我们还不够好,这是完全新的技术。很多时候我们抓头挠耳”


幸好有东家索尼的全力支持,投资在4400万到4800万之间。

索尼知道即使放映技术不支持,依旧迎难而上。执行官罗瑞布鲁尔说:“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的格式,在商业上可能实现不了。但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电影院放映技术可以放映高速帧率电影了。”



他们将宝押在李安身上,是因为信任他。还因为他的电影,根本不像他的外表那样温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敢于击破所有陈规的勇敢的人。

李安曾经说过,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地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无趣,反而在演戏中才真正找到自我。

李安说的是《色戒》里的王佳芝,说的亦是自己。

他多次自我解嘲,说自己表面上温文尔雅,行事温和,符合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好人形象,但是,多么无趣。

这样的自己,是《卧虎藏龙》里压抑自己的大侠李慕白,是《理智与情感》里隐忍的大姐埃莉诺·达什伍德。


然而他真正渴望的,是玉娇龙纵身跃入深崖的极度反叛,是玛丽安沉醉不知归路的惊蛰心境!


一如王佳芝,分不清戏中戏外。也许戏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电影,是那个照出自己未知部分的镜子。



二 胸怀猛虎

李安拍电影一向追求凶狠,外表儒雅,其实内心藏龙卧虎。《饮食男女》就不提了,将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摆上台面给人看。

在拍摄《理智与情感》时,他放话:
“我要让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心,他们得花上两个月才能痊愈!”

他当然是做到了。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诗情山水化的英国名著,居然拍出了《小城之春》般清新委婉的东方意境。而主人公细腻动人的情感更是让银幕下的观众潸然泪下。

到了《色戒》。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地狱般的洗礼。拍一场麻将戏,会拍上整整一周,拍到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都能背出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官太太们似是而非的对话,麻将桌上的明争暗斗,争风吃醋,马虎不得,必须拍到位。

所有人被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以及传说中的硬情色。演员汤唯至今没有一个电影形象能够超越《色戒》中的王佳芝。


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男孩、一虎、一船,制造紧张的戏剧冲突,以及那么多奇幻的画面。主演从开拍,到结束直接掉了14公斤体重,苦到整个剧组都为他掉眼泪。李安最后抱着他哭。


所以,相信李安的人,应该不会失望。这次的《半场无战事》,大概又要掀起一股技术风潮,一如以前的《阿凡达》。

李安说:虽然很难改变人们的习惯和文化,但我太好奇了,我不再年轻了,我不想等待。


除了好奇心,他还怀有每一个电影人都怀有的野心:改变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他希望去电影院看电影成为一个庄重的大事,如同去教堂或者庙里一样特殊。

“你不应该在手机里看电影,我认为这才是电影本来的面目。现在根本不是这样了。我觉得是时候我们做点什么,改变一下,让去电影院变成更加激动人心的事情。”



无论电影工业目前是否准备好,他都在往前推进了。

 5 ) 谁此时告别故乡,谁就将永远流浪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回来,有人问我值得不值得去看,我才想起来整个的观影过程中竟然完全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完全进入了比利的世界,看他所看,思他所想。因为太进入情境,所以开演三分钟后我就开始鼻酸,我也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感到不好意思,但是当比利回到家,和一家人一起吃饭,家人吵了起来,妈妈突然一拍桌子的一刹那,我看到比利被吓得一哆嗦,眼泪就再也忍不住流下来了,后面的戏基本就是时不时的哭着看完的。回到家,我在微博上说这电影看得我哭坏了,然后有小朋友纷纷回复我,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啊。是啊,这电影真的有人会看哭,看电影时,我旁边坐着一个二刷的朋友,她哭得稀里哗啦,当我听到她的在黑暗中抽泣的声音,突然觉得自己也不那么孤单了。


为什么要哭?不知道唉,不过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做绿妖老师的电台节目,我说我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有一段,是列文在一个政治场合遇到一个邻居,两个地主就聊起天来,我读着读着就哭了。绿妖老师就说,为什么要哭?我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那段很平常的对话,充满了人生的无奈和艰难,是平时人们都注意不到的。可是托尔斯泰注意到了,记在心里,还写了出来。我当时觉得托尔斯泰如果连地主都能懂得,大概也一定会懂得我吧。看比利·林恩的故事就有这样一种相似的感觉,镜头其实就是导演的目光,一个导演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他自己能看到什么,能让观众看到什么。看《比利·林恩》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李安的目光,他真的能看到哎,我们这些小小心灵的世界,我们心中那些不可言说也根本说不清楚的尴尬,痛苦,为难,困惑。他真的全都看得到。我不仅随着他看到了比利的内心,也感觉自己的内心被看到了,我所有说不出的委屈和为难,不用一言一语,他全都懂得,这目光太温柔,于是我哭得像个孩子。


小小士兵比利·林恩的故事并不复杂,所谓“战争创伤”这种理论性的名词,我们也都听说过,但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恐怕没人能做到。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学会了一条心理学知识,不要随便对经历过苦难的人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你理解不了。也不要对他们说”我懂你的感受”,因为你感受不到。比利从遥远的敌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从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不引人注目的男孩,他的内心也许是孤独的。但是他现在成为了整个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终于被人看见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可他的孤独没有消失,反而膨胀起来,变成了和他的名气一样的大的东西。荣誉,爱情,金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一一从他身边经过,但是他感到的却是越来越孤独,人人觉得自己懂他,他们赞扬他,评价他,定义他,人人看到他站在眼前,但是没有谁真的能体会他的感受,人人在看他这他,却没有人看得到,他的悲伤那么大。(写下这句话,真是好想配张搞笑的图片,配合一下我们这个荒唐的人生啊)。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人们在赞扬你生命中最惨的一天,那感觉真是……



看到即慈悲,被看到就是被抚慰。看到不容易,同床共枕的夫妻,深爱着对方的父母和子女,同学,朋友,同事,每天都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却彼此看不到,走在这人世间,四周都是明眼的人,却像个隐形人,内心无比孤独。很多人说李安这部电影的态度很模糊,甚至是没有态度,我觉得他当然有他的态度,但争论李安是什么样的态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看电影这种事,有时候不仅是需要走脑的,还需要走心,有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去感受和体会,而不是去用逻辑思考和思辨。有些人就是只能走脑,无法走心,无法去感受和体会,或者天生如此,或者后天被各种学习和训练得如此。这很神奇,完全不能靠逻辑思维的讨论方法去达成共识的,走心这种事,如果谁的心门是紧闭的,眼睛是闭上的,他感受不到,看不到,那也确实没办法去强求。



说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关于120帧的问题,到底这样一个故事值得不值得去拍去看120帧?我的答案是,值得。未来我们会看到很多探索宇宙的大电影用120帧去拍摄,我们将来有的是机会去看,而且可以见各种视觉效果会层出不穷。但是把一个普通人的小小内心世界,看得和整个宇宙一样重要,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用这样的方式被看到的,也许只有李安这个人,这样的电影,也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这一部了。



士兵比利·林恩最后做出了他的选择,在和姐姐告别的时候,他说自己可能到死都是个处男了。这一天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刻。也是文学里常提到的一个精神顿悟的时刻,这个小故事像极了乔伊斯的小说,在故事的最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是希望比利能做出留下来的选择的。这有什么难得呢,不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吗,他是战斗英雄,有足够正当的理由离开部队,爱他的姐姐,用力的在抓紧他,新认识的姑娘也许能发展一段美好的爱情,他可以把他的故事卖给好莱坞换一笔钱,他的好形象让他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是难事,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和平的世界里活下去,他不是一个家国观念深重的小伙子,经历过了这短短的一天后,也已深知战争的无意义和虚无。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回到战争中去呢?



因为他的孤独太巨大了啊,他的悲伤也太大了,好像房间里的大象,已经大到了他身边的人都看不到,姐姐很爱他,虽然不懂他,但是给他找了心理医生,可心理医生能帮他什么呢?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对于比利·林恩来说,这一天如果不是还有队友,队长陪伴在他身边,这一天就可以说是一个由所有赞扬他,关注他却不懂得他的人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地狱。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他回到了他的队友身边,回到战争中去,那不是什么为了荣誉为了国家的选择。那是他,一个求生的人,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因为这个世界上,祖国已不是家,伊拉克更不可能是,此时的比利,能做到的决定,可能只是回到那辆装甲车上,回到他的队伍中去,一个叫比利·林恩的士兵的内心,才能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真正的链接,才能觉得自己真正被看见和被懂得。虽然小伙子们都不太会说话,但也只有这样彼此珍惜着,相依为命的走下去了吧。这是孤独的少年在茫茫大海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一点光亮,他只能尽力的游过去。是啊,我们就是会不顾一切的去抓住人世间这一点点仅存的光亮和温暖,因为我们不仅孤独,而且脆弱啊。就像王佳芝最后的选择,是因为脆弱啊。


也许有一天,比利·林恩能活着回到故乡,但是他恐怕也知道,此刻他这一脚踏出去,告别家乡父老,告别原来的生活,从此后万水千山,那个从前的比利,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也许,从他当兵的第一天,他就已经回不来了,再往前推的话,也许从他姐姐出车祸的那一天,就会有今天的结果。所以死去的队长才对他说,这就是命运。突然的车祸,山洪暴发,这种事当然是命运,但人生的很多时候,当你面对抉择,以为自己这回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了,结果很多年后却发现其实你只是又一次被命运选择。纵使一切从来,再给你一百次机会,在当年,当时那样的情境之下,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尽管事情过后你也许会后悔,也许觉得自己再有一次机会,一定会选择另一个答案,但其实并不会,这也是命运。在电影的最后,比利懂了,也接受了,所以他走了,这和爱国无关,反战无关,只和一个叫做比利·怀恩的小小士兵的命运有关。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看到了,也被看到了,这就可以了。



电影结束之后,我在街上走了一会,脑海里一直回想起里尔克的那句诗: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我想接一句:谁此时告别了故乡,就将永远的流浪。如果孤独也是一种命运,那么我们也只能接受它,不是吗?但是我爱你啊,在孤独中静静的用目光陪伴着我的朋友,谢谢你看到我,我想告诉你,我也看到了你。

 6 ) 革新,还是倒退?

虽然60帧/120帧比24帧显著增大了影像的清晰度,但两者以相同的摄制方式完成:剪辑。镜头清晰度的增加使得观众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画面细节,这样也就导致了前者的剪辑以更加断裂的形态呈现。这不是剪辑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分列于这个间隙两侧的镜头形成了落差。就好比原本观众在两个镜头间只要以惯常的步伐便可轻松跨过,而现在得以一种蹦跳的方式完成。

这便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产生观影不适的原因。尤其是李安仍然用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也即依赖蒙太奇讲故事),更加放大了这种不适。如果李安能够提前发现帧数变化随身带来的这个陷阱,那么他很可以借某些方式(比如减少剪辑频率)掩盖这一缺陷。但事实是,为了突出高帧技术能够带来的观影革命,李安非但没有让剪辑的频率降低,反而增多了。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要让观众更清晰地观察到画面的全部细节,全景与远景便失去了实际的效用,近景与特写应当尽可能地多一些。因而,我们看到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从头至尾展示的脸部特写,再加之场景对话以直接又机械的正反打完成,便产生了一种时间的停滞感跟场景的平面化,而这与电影本身追求的叙事性和3D影像的立体感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观众停滞于每一个镜头中,总是不经意地被人物脸部的细微表情所吸引,但还没等他们适度地沉浸其中,便立马被快速的剪辑运动推入下一组镜头。这种被卷入、抛出,再次卷入、抛出的反复遭遇构成了观众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中获得的观影体验。与此同时,近景和特写不断瓦解了对话的场景感,变成平面化的呈示,这与影片所采用的3D拍摄理念背道而驰。

这是整部电影的两个内在矛盾,来自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新技术提出的要求。为了保护高帧技术带来的清晰优势,李安按着时间线亦步亦趋地安排整个故事的讲述,然后在关键节点通过闪回不断回溯。这不是电影的未来,反而有一种退化在其中。闪回这种极为机械的叙述方式虽然是默片惯常采用的手法,但出现在这两类电影中有本质区别。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特写 /表情未能产生《圣女贞德蒙难记》中特写 /表情具有的动情力量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的影像以现实为衡量准则,而后者通过一种表现的方式获致更高级的真实。

但同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似乎也以一个反面教训为我们指出了电影的某条未来之路。高帧技术当然值得称颂,不应当放弃任何技术变化可能对观影体验带来的革命。但它似乎更加适用于一种长镜头的塑造,而不是蒙太奇的讲诉。长镜头保证了影像时间的绵延,这样能更强力地为观影给予浸透式体验,同时长镜头的使用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削减剪辑的频率与数量,这样便能让高帧技术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剪辑断裂不那么明显地被感知到。

更清晰并不意味着更真实,艺术的真实总是重构的。正如佩索阿所言:“诗人是造假者/假造得如此彻底/以致能假造/真切感受到的痛/那些读他作品的人/充分感受到的痛/不是他有过的两种痛/而仅是他们所没有的”。这里的诗人同样可以是其他艺术家:虚假往往比照搬现实能产生更大的强力。

 短评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林恩对拉拉队女孩只透露出一点离开军队的念头,女孩就瞬间变脸,全然不似刚才甜美的模样。我想起大学时我最喜欢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绝症后用难以听清的口音艰难说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4分钟前
  • 天腐之国🌈
  • 力荐

时间会证明这是电影史的一座里程碑。

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都能看到演员眼睛里的血丝,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战片,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学会主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对于战争的看法,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士兵们的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一种慢慢浸透的真实感,在战争戏和Half time show这种需要现场感的场景非常有效。李安说自己抛砖引玉,每次看李安的电影都是种享受,不论从拍摄方面还是人生方面都会学到很多。能看这种导演的电影实在是荣幸

13分钟前
  • 引歌
  • 力荐

我晕帧

14分钟前
  • 陀思妥曼妥思
  • 推荐

“人们忘性大,在好莱坞过两周就像过了两年” 120帧初体验,文戏部分无直观差别,每个人的脸都清晰如潮红,纤毫毕现,太挑战演员的皮肤。最明显的是5分钟战场戏,枪林弹雨,身临其境,但太短了…开头战争时间“2004.10.23”植入了安叔生日,儿子李淳相对酱油。“我的每一刻都是你的”

1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比利林恩们的痛苦被大众无耻无情地消费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还有各种猥琐的讥讽和挑衅 就连喜欢的姑娘也只是爱自己英雄的头衔 没人在乎他们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再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只是孤独的煎熬 一旦入了军营 就再也出不来了 也许只有战死才是归宿 感谢安叔亲身经历般的120帧4K体验 电影的未来

23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都嗷嗷什么鬼120帧啊,有几个真的在看电影啊,为毛没人说这个电影就是没什么故事,或者说讲了个特别土的故事,从事件人物到价值观都土,李安以往最会的那种,在有限的电影空间里传达无限暧昧可能性的神手笔几乎没用上。四星给稳定的制作水平和眼珠子美得想攒在手里偷走的鲜肉男主

2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不管技术怎么样,李安始终是李安,除了几个太过于匠气的镜头,故事全程平滑流利又抓人耳目。中场表演那一段戏真是震撼到头皮发麻,几场文戏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女孩爱的不是男孩,只是英雄,群众爱英雄,然而只是自我满足的爱慕,他确实没得选择,人间地狱好像才是容身之处。

29分钟前
  • 夏目的丑猫猫
  • 力荐

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倒退,当年批判越战的电影可不是这样。一边回放残酷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一边又和战友们打趣说笑,“战友情义”就能让一切的怀疑消解吗?那怀疑的意义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说服,反正我没有。另外一味批评高帧率有什么意义,换成正常帧率内容也不变啊

3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三星半,120帧的确是非常不同,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过,我的问题还是无法入戏,过度关注视觉,而在情感共鸣不多。反而是看24帧的渣版,在剧情和情绪有了更多收获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李安要说的一直以来都是选择!高伟同选择顺从父母,还是举行了喜宴;王佳芝选择还是放走了易先生;比利·林恩选择依旧回到伊拉克……其实李安一直想说的是人生的别无选择啊!我想,没有比天秤座更知道选择的重要,和选择的痛苦,以及选择的无奈了。#可能因为我不是技术控,120帧不影响我的观感。#

38分钟前
  • 惘然
  • 力荐

开场前李安一直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反倒觉得,技术已经够好了,情节反而大大削弱。

39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这部电影让我想在结束前冲出影院大哭一场,很久没看到这么沉重的电影了。那场show里的真命天女组合从头到尾都是背影,主角站在大屏幕前,头脑里浮现出伊拉克的战争画面,而此时此刻,周围是明星、焰火、欢呼的美国人,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场。李安把人更深的孤独(想不出更好的词)拍得那么好!

43分钟前
  • 席幕瞳
  • 力荐

4K 120帧 RealD3D 将观众瞬间拉近电影里 开启电影的新纪元 字符子弹烟花全都飞出屏幕 浮现在眼前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 更是一个男孩在地球另一侧的成长 短暂的中场休息 却让他意识到更为远大的人生和目标 这才是其真正的含义吧

47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很多人说李安是用东方人的情感,表达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术,拍东方人的哲学。其实在人性深处,哪有什么东方西方,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愤怒,以及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痛苦是个人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120帧+4K+3D,摄影机每秒都很诚实,1秒120次。剧情和技术是交互的,拍法有代入,主观镜头和碎碎念不像电影,更像一种生活体验。两个空间的平行剪辑,混淆了战场与生活,大众看到的战争不过是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战争的真正意义。相比中场,战场似乎更安全,很讽刺。

5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2.5。安叔也有能力拍奥运开幕式。像第一次看真人秀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高帧率的愿望也许是身临其境却依然用浅景深拍摄。清晰的前景与虚化的背景让高清画面显得更假。技术更新了新的电影语言也应该配套升级。探索可敬余勇可贾。

57分钟前
  • 好样的
  • 较差

看到中间差点悲愤得夺门而出。有人为了6000刀的补贴赌上性命奔赴沙场,有人随便花几万刀就为了抢一场球赛的前排座位。军人在战场每日面对生死和炸弹,而你所保卫的国家的人,他们只关心你们是不是搞同性恋。

60分钟前
  • 卡卡森
  • 力荐

3D电影的未来一定是高帧数的天下。这部电影就算没打开未来的大门,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小时前
  • 张小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