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谜案

HD中字

主演:伊利亚·伍德,约翰·赫特,蕾欧诺·瓦特林,朱莉·考科斯,吉姆·卡特,亚力克斯·考克斯,伯恩·戈曼,多米尼克·皮侬,安娜·玛西,丹尼·萨帕尼,艾伦·戴维,Tim,Wallers,James,Weber,Brown,Ian,East,Charlotte,Asprey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深度谜案 剧照 NO.1深度谜案 剧照 NO.2深度谜案 剧照 NO.3深度谜案 剧照 NO.4深度谜案 剧照 NO.5深度谜案 剧照 NO.6深度谜案 剧照 NO.13深度谜案 剧照 NO.14深度谜案 剧照 NO.15深度谜案 剧照 NO.16深度谜案 剧照 NO.17深度谜案 剧照 NO.18深度谜案 剧照 NO.19深度谜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深度谜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丁(伊利亚•伍德 Elijah Wood 饰)为了追寻偶像逻辑数学家亚瑟(约翰•赫特 John Hurt 饰)的足迹,来到牛津大学深造。他发现,寄宿的房东伊格莱顿太太(安娜•玛西 Anna Massey 饰)仿佛跟亚瑟交往甚密,而她的养女贝丝(朱丽•考克斯 Julie Cox 饰)却总是故弄玄虚。后来,马丁结识了壁球伙伴洛娜(蕾欧诺•瓦特林 Leonor Watling 饰),两人堕入爱河……  亚瑟演讲时,马丁作为唯一的提问者,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二人在房东家不期而遇,发现伊格莱顿太太被人谋杀。现场唯一的线索是一个圆圈。二人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此后又有一些人离奇地死去,而且他们的死因似乎还暗含着某个数学定律…香站我心中的朱丽叶及时行乐死了拉倒党宣言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二季大谷翔平 超越梦想机械师2:复活英语东极岛走上不归路惠灵顿灵异档案第一季口译员大逃亡爱你·不能说的秘密同族金枝玉叶1994远离尘嚣红玫瑰黑玫瑰老九门番外之四屠黄葵无法忍受天涯明月刀2012珠珠的秘密第一季灵犬当家:圣诞节的危险凡尔登,历史的幻影熟男,我爱你浪女神龙剑错会半生桃花缘起大群第一季新土再见爱人第三季沉浸版王勃之死大刀王五1985疯狂的夜盗情空间神圣游戏第一季行骗天下JP:运势篇我的战“疫”穿越时空的少女日剧版水形物语飙风女警小绿和小蓝第四季爱的奇迹梦游夏威夷曾经往事史蒂夫·乔布斯:亿万富翁嬉皮士断肠剑神秘博士第四季

 长篇影评

 1 ) 冥冥中的翻云覆雨手

关于《牛津谜案》(又译:深度谜案)The Oxford Murders (Oxford Crimes)2008

故事背景设定在1993年,然而在牛津这样一个有几百年学术和历史沉淀的地方,年代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但在这个时代,显然基因鉴定技术并未成熟,公开场合也还不如当下遍布视频监控。所以这时还需靠纯粹的逻辑推理而不是现代高科技刑侦技术来侦破谋杀案。故事中的案情由此一步步展开,便非常合理了。

其实这个电影并非有些评论所言“非常艰深”、“高智商电影”。谜底在最后由两位男主角亲口揭开,非常容易理解。但由于故事中提及了一些数学和逻辑学理论、词汇和人物,而显得格外有趣,也让一些观众略微困惑。这里谈谈电影中提到的人和物,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作为大家观影的资料补充吧。

1.维特根斯坦

影片一开始,就是Seldom老头在课上提及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一战战场上完成了所谓标志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十九世纪末生于奥地利,后加入了英国籍。中学时维特根斯坦成绩不好,并且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校同学。1908年维特根斯坦到曼彻斯特学习空气动力学,并由此需要研究数学原理。1911年经由弗雷格的推荐终于前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门生。一战开始后维特根斯坦因为家中兄弟众多,本可以免服兵役,但他还是主动申请上入伍,并在战场上完成了巨著《逻辑哲学论》。

2.恩尼格玛密码机

随着Martin走进在牛津的租住处,房东太太Eagleton首先喝止了他去触摸的那台打字机样的机器,便是大名鼎鼎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了。

Enigma在希腊语中是“谜一般费解的事物”之意,19世纪20年代便被德国人用于命名这种安全性出色的密码机。恩尼格玛密码机之所以声名显赫,是因为它是二战中德军最为依赖的密码机。而事实上1932年波兰人就破解了恩尼格玛,1939年被德国吞并后波兰政府把破译方法告知了英法。最为传奇的故事应该是1941年德国U-110潜艇被英国驱逐舰“大斗犬”号追逐,英国人并未直接击沉U-110,而是逼迫德国人弃船,从而成功获得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和配套无线电发报机。而德国人一直不知道U-110沉没后恩尼格玛密码已经失密,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海军有关潜艇的通信内容,细到每艘潜艇的准确位置、作战情况和指挥官姓名等,都被英国海军情报部门掌握并加以利用。

2000年上映的电影《U-571》便是根据此事件改编,只是美国人不要脸,把英国牛的事迹,贴在了山姆大叔脸上。而从房东Eagleton太太的描述中,显然她的亡夫当年在战时参与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译工作。

3.图灵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旁边,摆放着一张Eagleton夫妇(此夫妇应该为作者虚构人物)和艾伦·图灵的合影。图灵是英国二十世纪中叶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计算机中心,至今仍以图灵命名。然而天妒英才,图灵一生只活了42岁。图灵也参与了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简而言之图灵是最先关注人工智能的学者之一,发表的论文《机器会思考吗?》提出了著名的图灵实验以验证机器是否有自主智能,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的基础。并一生致力于证明计算机是否可以解决一切难以想象的数学难题。1954年图灵因为食用了被氰化物污染过的苹果而去世。有人说是自杀,家人坚持说是误食。所以电影中Eagleton太太说到:“可怜的人,死得很离奇。死于毒苹果,就像白雪公主一样。”八卦一下,因为图灵对计算机领域的贡献,一直有人说苹果公司的标志,就是被图灵咬了一口的毒苹果。然而苹果公司和其设计师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4.π、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蝴蝶效应和基因突变

Martin第一次去听Seldom的演讲,便被羞辱了。Seldom证明”哲学已死“的观点时,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道:“在不可言说的地方,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其实是一种学者对深奥宇宙哲理心存敬畏,万物不可被完全客观描述的混沌,模糊的论调。Martin发言道:“我相信π,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

这三个名词,分别是数字、比例和数列。然而π是无限不循环的,即无理数;黄金分割也并不是0.618,同样是无理的;斐波那契数列是指后一项为前两项只和的数列,也是没有尽头的,并有人设想其中包含无数个素数。众所周知π是由于描述圆的需要而产生的;黄金分割存在于世间万物中,比如人的肚脐在全身的比例,这并不是巧合;向日葵的种子螺旋排列99%是按斐波那契数列的顺序。这样来看,虽然这三个数学概念本身是无序无理的,但它们却能更准确的描述我们的世界和自然事物。所以Martin是怀揣着初生牛犊般的信心挑战老学究Seldom的权威,认为世间万物是可以用数学精确描述的,即所谓“绝对的真理”。

Seldom随即反击,提出了蝴蝶效应和基因突变的例子。蝴蝶效应因为前些年的同名影片已经众所周知。此概念得名于1979年的一次演讲“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Seldom指出,虽然这个混沌理论提出多年,可是并没有对预测飓风起到实质性帮助。
Seldom的另一个例子是细胞的癌变。在1993年,基因技术并不如现在般发达,正常细胞的癌变原因,还没有有力的DNA受损发生突变的理论依据,所以在当时也被视为科学不可描述的例子。

Martin第一次和Seldom短兵相接,便被当众奚落,顿觉颜面扫地,遂萌生去意。回住处收拾行李时偶遇Seldom并一起发现Eagleton太太在家中被谋杀了。

5. 海森堡

Martin因为谋杀案而和Seldom取得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并在一起探讨那个凶手留下的致命“数列”。在餐馆模拟案发现场后两人又开始争执起来,Martin坚持相信自己亲眼所见,即为真实。话音未落便被脚下工地的转头绊倒。Seldom嘲笑他并不是所有的都看得到,Martin拿起身边的转头说这些东西都是确实存在的,是确实可靠的。Seldom嘲讽道“你确定么?海森堡可不如你这般确定。”这里Seldom引用了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维尔纳·海森堡的主要理论,即“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或称为测不准原理。简单来说比如电子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云状物,而是电子在一定范围内的轨迹投影,而在每一个瞬间,电子的位置和形态都是不同的,也毫无规律可循。这里不再赘述,Seldom只是用这样一个道理,来说服Martin不要绝对相信自己的判断,减轻凶手的嫌疑。

6.同性恋疑云

这电影实质上是一部悬疑片,但毫无疑问编剧在剧中提及了英国的数学和逻辑学家以及他们的领域并以此为故事背景。故事里Martin的护士女友几次隐约影射Martin对Seldom的态度不止是仰慕而已,而整体看来,这样的桥段对剧情并没什么帮助。我想也许编剧是想影射一些现实中的东西。前面提到的维特根斯坦,兄弟五人中竟有三人是同性恋者。其中两位兄长因为家庭的压力而自杀,父亲不想悲剧重演,便由着维特根斯坦了。但据说维特根斯坦当年积极入伍参战,便是想“体面地死去”。

而图灵更是同性恋者中的悲剧,由于他的同性恋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他职业生涯尽毁。1952年他的伴侣伙同他人闯进他的住宅盗窃,图灵报警后调查结果却令图灵被控“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图灵被勒令选择坐牢或接受荷尔蒙疗法,他选择了注射荷尔蒙激素。持续一年的注射对图灵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并引起了乳房发育等副作用。图灵最后因食用毒苹果而死,很多人怀疑是不堪生活与精神上的重负而自杀。这显然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好在现在社会开明风气开放,悲剧不会再度上演,而英国政府近年也向图灵的家属表示了歉意。

让人联想到的还有同是科学家题材的电影《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中,也为爱丁顿的同性恋身份与生活花费了不少的菲林。

7.剧情分析(大剧透!!!!未观影者请慎入!!!!)

这一段不写也罢,其实最后Martin与Seldom在教堂里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不过这片子好多学术词汇掩人耳目,混淆视听,让不少人看得混乱不堪,那么写写也无妨。

美国学生Martin修习数学逻辑,慕学术权威Seldom教授大名而来牛津求学。Seldom为人古怪,Martin为了接近他而刻意租住了Seldom的老友遗孀的公寓。

借Eagleton太太和女儿Beth之口可以了解到Eagleton太太对Seldom情有独钟,而年轻时两对伉俪共同出游时发生车祸惨剧,Eagleton先生和Seldom的妻子不幸罹难,当时驾车的正是Seldom。

Beth多年来一直忍受母亲的古怪脾气,显然自己的感情之路也因此颇为不顺。Beth对Martin一见钟情,而Martin则在球场邂逅护士女友。Beth十分羡慕Martin来去自由想做就做的年轻人生活方式,苦于自己被残疾的母亲所累而不能跳离现实。Martin在公寓门口的一次谈话中对Beth说,无论如何,总是要去尝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Beth当真去弑母。事后找父亲之友Seldom求助(即所谓第一个纸条)。

Seldom去Beth家时偶遇Martin,无奈共同见证了谋杀现场。Seldom因年轻时车祸一事对Eagleton家抱有愧疚,不忍好友独女锒铛入狱,便编造了一个连环杀手的谎话为Beth脱罪。由于看到Eagleton太太死亡时的拼字游戏板上有个“Kreis”字样,便依其德语意思编造了第一个纸条上是个圆环的谎话,引导警察误以为这是一起连环谋杀,而凶手还会继续作案。

Seldom因为经常去医院看望残疾的学生而对医院临终的病人有一些了解。在某一个病人离世的时候,设计了第二张纸条“碰巧”让Martin看到,同时Seldom在自然死亡的尸体上刺上针孔以误导大家这是谋杀。因为Seldom并未亲手杀人,也没有杀人的计划,所以他并不知道下一起自然死亡会在何时发生。当Martin向他索要致命数列的第三个符号时,他给了Martin一张空白的答案。他赌中了Martin因为自尊不会打开去看。

第三起死亡是乐队敲三角铁的乐手,在前面Beth练习的场景里,便可以看到此人频频咳嗽。肺气肿使他在演奏会上猝死,Seldom再次利用了这起自然死亡,并给出了第三个符号三角。最后一起悲剧确实是个悲剧。绝症女孩的父亲是残障儿童的校车司机,女儿急需器官移植却找不到捐赠者。前三起所谓的连环谋杀见报以后司机父亲决心模仿“连环杀手”的手法制造车祸,让智障儿童失去生命而他的女儿就有机会得到可移植的器官。

Martin指责Seldom的故意误导和傲慢造成了最后一起重大的“非自然”伤亡,而Seldom再次引用了蝴蝶效应来告诉Martin,正是Martin的一句话,才使Beth下定决心弑母。Martin便是那扇了扇翅膀的蝴蝶。


最后总结:杀人Eagleton太太的凶手是她女儿Beth;医院的病人和三角铁乐师都是自然死亡;最后的车祸是司机爸爸为了给女儿提供捐赠器官而蓄意谋杀,只是自己没能及时跳车。Martin被Seldom利用,他们二人虽然都未亲手杀人,但都对谋杀案和凶手起到了影响。

 2 ) 认识论迷雾与《牛津谋杀案》

认识论迷雾与《牛津谋杀案》

文/空语因明

1】《牛津谋杀案》作为一个悬疑罪案影片,其中探讨了一系列根本的认识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布置出了悬疑的情节,而且也作为线索揭示着悬疑片的类型实质,由此可以将该影片看作“元类型”的悬疑罪案影片。这种“元类型”是对观念的意义而言的,作为观念形式的组织方式。

2】作为认识论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可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将偶然获得的认识或未经审视的常识置于缺乏前提的情况中。这种情况的结构是“不知→可知+可知→不知”,这就是悬疑的状态。

2-1】《牛津谋杀案》呈现的首要问题就是“Can we know the truth”。其中,塞尔德姆教授与马丁讨论的大部分认识论内容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他们首先将“数学作为一切模式的科学”从认识的典范放逐到认识的荒漠中,知识的必然假设成为偶然的,不确定的。然后他们讨论了不确定的状况,这时候常识不是知识,而是人们的自以为是:比如感觉的对象甚至在感觉之中都可以是自相矛盾的。眼前的事物不再那么确实,而是恍惚成了迷雾。

3】所谓悬疑就是经过认识论迷雾,让知性之光显现的过程。这就是悬疑的类型界说。为了使悬疑的效果足够显著,认识论迷雾要持续下去,直到知性之光呈现之时才消散。

3-1】《牛津谋杀案》是让这样的认识论迷雾直接通过问题的讨论呈现着,而对于悬疑片而言,认识论的迷雾往往是通过不那么直接认识论的方式演绎的。但无论如何,如果没有那种直击认识的迷雾,那么也就不成其为悬疑。

3-2】知性之光,当然不能外在于悬疑所营造的认识之迷雾,不然那就不成其为迷雾,而是漆黑一片。知性之光散照在整个认识论迷雾之中,它在此迷雾中反射与折射,最后通过某种方式在悬疑的末尾聚焦起来。

3-3】在《牛津谋杀案》中,最后呈现的知性之光看起来有些诡异,因为它是对知性的一种否定。这也是它作为元类型的一个特质。一般而言,为了营造悬疑之后的显著反差效果,知性之光的呈现与之前的认识迷雾比起来往往会被夸大,从而显得有些失实。悬疑效果越明显,那么它背离实情的可能就越明显,毕竟它更接近一种思维游戏。

4】悬疑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人们进行认识的固有缺陷。进行认识的缺陷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有待认识的事物被遮蔽;其二,观看者被假相迷惑。利用第一种缺陷布置悬疑是通过某种方式掩盖事实或不告知认识;利用第二种缺陷布置悬疑是通过某种方式去误导,或者观看者会自行陷入假相中。第一种悬疑方式,可以称其为“一贯线索的方式”;第二种悬疑方式,可以称其为“分化线索的方式”。

4-1】采用第一种悬疑方式的影片,其线索虽然是一贯的,但是它在悬疑的过程中却不是那么明确的,或者说,处在悬疑之中,它必须不明确,其一贯性在于结局与开端的明确对应。采用第二种悬疑方式的影片由于不必担心悬疑的氛围过早消散,故而它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线索,但这个线索往往在结局中却不是真正有效的线索,它是分化出的,起误导作用的线索。《牛津谋杀案》采用的就是分化线索的悬疑方式。

4-2】对于第一种方式,观看者在看过之后往往会感觉恍然大悟,就像真的获得了某种明晰的认识那样满足;而对于第二种方式,一些观看者在看过之后,却大呼上当,就好像他们被悬疑的假相玩弄了似的。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虽然悬疑片利用了观看者的认识缺陷,但是观看者大概出自自我肯定的本性,却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同时也是出自自我肯定的本性,他们会不接受某些悬疑的设定。

4-3】《牛津谋杀案》就直接地呈现着人们的认识缺陷,这些认识缺陷对于常识的世人而言是一种陌生的难题,是一种非自我的困难。该影片的分化线索成功展开的前提也是利用影片中角色马丁的自我肯定的倾向,他在自我的认识中预设着未经真正审视的前提。他就是在自己的寻求清晰的倾向中,陷入了一个虚构线索,同时,作为观看者,所具有的是类似的倾向,并且陷入的是同样的虚构线索。

5】在悬疑的认识论迷雾之后呈现的知性之光也就是悬疑的情节得以解析的根据。这样的根据当然不能仅仅是事实而已,它必须是解释,从而,真正的根据也就是自然律。自然律包括物理律和心理律。作为心理参与的悬疑片,心理律大致上就是人性,其表现通达的现象是人生的遭遇,物理律也参与其中。对于生存着的人而言,认识论问题从来都不只是思维的问题,它是生存状态的问题。哲学的最基本真理蕴含在观念论之中,那就是“观念域是完备的生存现象域”(也就是说“存在即被思维,被感知”)。认识论迷雾,也就是生存状态的迷雾。

5-1】既然认识论迷雾也就是生存状态的迷雾,那么可以说悬疑就是透过生存状态的迷雾去看待其起源或根据。在《牛津谋杀案》中,塞尔得姆教授之所以布置那个认识论迷雾,目的在最后被揭示为他为了将他所关心之人从后者的生存状态迷雾中解放出来。一般的,悬疑片通过心理律寻求依据的时候也正是在解放生存状态的迷雾。

6】悬疑情节往往与罪案联系在一起。大概,“无知就是罪恶”,这样可以为悬疑与罪案之间的强烈联系确立一种理解。无知意味的是观念的缺乏,同时它也就是生存状态的缺乏。这样,对于生存者而言,无知作为罪恶也就理所当然了。正是由于这种联系,悬疑罪案片不仅弥漫着认识论迷雾,也弥漫着正义迷雾。正义是罪恶的克服,它是对生存状态之缺乏的补充。正义不是别的,它正是观念中的生存意义。

6-1】传言说,当年勃兰特·罗素问维特根斯坦,“你在思考逻辑,还是你的罪恶?”维特根斯坦回答道,“两者都有”。这样一个段子,或许让一些人为之惊异,故而才这么乐意把它当做奇闻来传播。我在这里摆出这个段子,倒不是觉得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有多巧妙,而是由于它对于哲学而言太平常了,也是由于它契合着《牛津谋杀案》的主题。在《牛津谋杀案》中,在罪恶之前,一个合乎逻辑的想法促成了罪恶。贝丝听到马丁说,“你应该试试”。这个建议如此合乎逻辑,以至于贝丝很难拒绝它。这使得她杀了人。另外,在罪恶之后,对逻辑的思考实际上掩盖了实际发生的罪恶。塞尔得姆教授通过布置出一个具有逻辑序列的连环谋杀案的假相,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犯罪者。实际上,如果没有那么一个合乎逻辑的建议,罪恶很可能不会那样发生。如果没有那种逻辑构造出的罪案序列,罪恶从一开始就会轻易地呈现着。逻辑不但促成了罪恶,也掩盖了罪恶。

6-2】对于《牛津谋杀案》中的情况而言,“无知就是罪恶”的意义不再那么单纯,而成为“如果无知,你就无法掩盖你的罪恶”。这大概也是学习法律的必要:首要的不是用法律去保证正义,而是用法律去保证不无知。

7】在一些悬疑罪案片中,逻辑属于正义的,是因为它能够揭发罪恶;但有时候,逻辑并非正义的,但它能够掩盖罪恶,从而营造正义的假相。翻云覆雨,正义成为无法得到保证的。这对于非游戏的现实而言,应该是不安的,但对于悬疑罪案片而言,倒是营造悬疑效果的路子。悬疑罪案片这样做并非反现实,相反,它正好呈现着现实:正义确实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悬疑罪案片营造正义迷雾,这意味着,观看者所期待的正义得不到保证。在公众生活中,正义的根据在法律中,而法律实际上是通过立场去起作用。正义的根据并非在逻辑中,而在于立场,立场是相对的,故而具体的正义也是相对而言的。相对的世界令人不安吗?可能是的,但如果你善于利用逻辑,那么你可以去掩盖这一点。

 3 ) 规律并不存在——评电影《牛津谋杀案》

       《牛津谋杀案》是我在2011年里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然后幸运地被戳中萌点。戳中我的一是它作为一部推理电影独辟蹊径的设计,二是难得的把哲学与推理相融合,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融合。

       电影一开始提到了维特根斯坦,难得的是我对这个名字竟然不陌生。虽然我对哲学的概念非常肤浅,但是最近不小心因为看了有关社会治疗的理论,稍微对这位“大boss”有了一些解了。不要误解了,其实这位innocent哲学家并不是幕后真凶,他早在1951年就逝世了,只不过该剧的作者参考了他的思想,牵动了剧情的发展。

       “规律并不存在”是我对维特根斯坦部分思想体现在该剧中的解读,不知道是不是误读。一种序列下总有无数种可能性,严谨的数字和逻辑推理并不能导出事件的真相,这是该剧的观点,也是推动该剧推理主线的核心思想(这让“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小盆友情何以堪啊......)。于是《牛津谋杀案》里的逻辑数学家们,完美地演绎了一场由完全的偶然性构成的完美逻辑推理(这就是戳中我萌点的地方啦,难得一见的“反逻辑的逻辑”的推理小说构思~~)。

       以下就是全然的哲学思考啦,关于这部电影遵循的思想,我觉得是:人们不可能遵从严谨的逻辑获得事实真相,我们所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事实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那一刻存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让我想到薛定谔的那只猫~~)。个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范围内的,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学的影子。现象学只重视对于完整的现在,此时此地的描述,而并不重视“解释、预测、控制”,所以我们只能确定我们所见的,而不能预测所有的可能性。诚然,现象学的思路比起实证主义(大多数是一些实验室实验~)使我们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但是承认事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对于心理学来说实在是一种悲哀......

       回到这部电影,最后貌似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从纯粹的逻辑和客观规律来进行推理虽然可能导入错误的结果,但有一样是决定性的,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而动机指向了真实的结果。我想在这里为心理学小小地欢呼一下,因为在人们无法预测的多种可能性的犯罪手法下,有时候逻辑可能无能为力,但是只要行为的内在驱动存在,行为就指向基本确定的结果。

       不过人类的动机也不是那么好预测的,否则马丁也不会成为那只无辜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改变了贝丝的想法。所以说,什么是确定的,谁知道呢?也许人们真的应该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确实什么也控制不了,唯一的真理就是——没有唯一的真理。

 4 ) 杀人游戏者、逻辑爱好者必看影片

摘要:杀人游戏爱好者必看影片,虽然此步影片和杀人游戏本身无关。当然这也不是一部同大众圈子所宣扬的《天黑请闭眼》的低俗电影。
    正文:
    这是一部充满逻辑与悬疑的影片!
真像雀实是匪夷所思的。
男主角很NB,似乎用逻辑去搞定了所有问题。让我不得在看片之前就去下载了《逻辑哲学论》电子书去阅读。
可结局是………………
但不妨碍作为一个杀人爱好者和逻辑爱好者强烈推荐此片的理由!
摘要:

经典台词摘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理!
哲学已经死亡。
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你就是那支蝴蝶!--

感想:
可大胸女主角在飞机场弃男主角的离去再一次让我想起《美丽心灵》中纳什上台领奖的发言中的一段话:
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里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

 5 ) 一些细节

很多话,看似故弄玄虚,其实都是有它的道理的,和情结的发展都有联系,只是不太容易被发现。
 
教授说:任意一个数列的下一个数,可以是任何的自然数,只不过难易程度不同,有些联系显而易见,有些却很难解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1,2,3接下去可以是4,这就是一般人都知道的自然数列;但也可以是5,这就成了著名的费布纳奇数列。当然,1,2,3之后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字,我们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有时甚至是超越数学范畴的解释。教授这样说,其实也是一个伏笔,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假装在餐巾纸上写下第三个图案,而其实却是一片空白。因为当时第三起案件,更确切地说,第三次意外事故还没有发生,他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很多人会说这点很牵强,为什么他能预见到下一起事故和前两起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就看看他之前说的这段话吧,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每天都有人会死,即使他们之间毫无联系,聪明的人也能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也正是这个智慧超群的人,会左右别人的思维,让他的学生认为每起案件都有联系,从而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连环凶杀案。所以说,要制造这样的假象,不是运气问题,只是单纯的时间问题。
 
教授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完美的犯罪(这种说法也就是通常在日本侦探小说中出现的完全犯罪),如果有的话,那么绝对不是那种解决不了的悬案,而是可以成功的扰乱视线并嫁祸于人的犯罪。到影片的末尾段,教授和学生的对质中,学生指出了教授的误导间接导致了最后一起惨案的发生,但与此同时,他又没有犯下直接的罪行,一切看似都是不可预料的。他用障眼法引导学生做出荒谬的推理,为的是掩盖最初的罪行,却又在不经意中引发了另外的悲剧。他的这一连串的行为,正是印证了他对于完美犯罪的定义。
 
教授对于学生的指责,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如果是我间接造成了最后的车祸,那么又是谁引起了最初的凶杀案呢?是你。如果不是你对她说,你可以像我一样自由,她就不会动手杀掉自己的母亲。很显然,是学生的话激发了死者女儿的杀人欲望,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世间万物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不清楚是谁的某个举动引起了某个和他不怎么相关的后果。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推论:太平洋上的一个蝴蝶挥动了一下翅膀,会不会引起南美洲的飓风?之所与对这句话记忆犹新,是因为在上Turbulence这门课时,老师正是用这个假设作为开场白的,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看完了牛津凶杀案后,我倒是彻底理解这句话了。
 
举这几个例子,就是想说明,看这部电影是一定要全神贯注,不要以为那些和数学、逻辑有关的部分可以忽略,真正理解的话,就不会觉得剧情牵强了。所有的偶然,都可以理解为必然,这就是我看后最大的感触。

 6 ) 谋杀哲学的《牛津谋杀案》

谋杀哲学:论《牛津谋杀案》的内涵 文/空语因明 影片的名字为“牛津谋杀案”,它改编自似乎是同名小说。具体的该影片和小说之间的联系不用扯太多,针对于这个影片来看。牛津谋杀案,这电影是悬疑片,它无疑很悬疑,但它又不是那么悬疑的悬疑片。我并不把这个电影看做是这样的悬疑片,一个数学解密式的悬疑片。因为它不只是这样的。如果这电影只是一个数学式样的悬疑片,那么正像许多人评论的那样,这片子并不出色,甚至牵强附会。恰恰相反,这电影确实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悬疑:它恰恰是“反数学”的。牛津谋杀案,它最大的悬疑在于它悬疑了它的悬疑。 【《牛津谋杀案》,是一部谋杀哲学的影片。或者说,它把对哲学的(现代式)谋杀展现了出来。】 从表面看来,牛津谋杀案的谋杀数总共有四项,影片中“被谋杀”的人:一个双腿残疾的老女人,一个时刻病危的人,一个老病号老人,十个智障儿童。对于被谋杀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引用剧中人的话来说:那是几乎称不上谋杀的“谋杀”。进一步地,我要说的是:四项的“谋杀案”都称不上真正的谋杀。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处于极端“混沌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然死去。这样看来,牛津谋杀案,太名不副实了,因为里面根本没有谋杀!然而,真正的谋杀在别处,真正的牛津谋杀案从影片的开始就开始了:对哲学的谋杀。 “谋杀哲学”的哲学杀手代言人,即是Seldom教授。在某种程度上,谋杀哲学的过程,已然发生了:它发生在思想中,发生在维特根斯坦所写的《逻辑哲学论》中。这正是影片的开始:维特根斯坦在战火中写逻辑哲学论。讲述这个故事的,是Sledom教授,他在课堂上由此引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教授写出“Can We Know the Truth?”。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正是哲学活着的前提。真理是怎样的:真理必须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如果没有绝对的确定性,那就没有真理。数学一直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思想典范。维特根斯坦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除了数学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在不可言说的地方,必须保持沉默”。Seldom教授宣称:因而,【哲学死了】。全场一片安静。但是,等一下:数学不是仍然具有绝对确定性,占据真理的地位么?既然还有真理,那怎么能断定哲学死了呢!?这样看来,教授的论断未免太轻率了,这个“哲学杀手”太大意了!谋杀哲学的“失败”在于:它没有谋杀数学,因而也就没有真正谋杀了哲学。这时候,“数学的代言人”出场了:Martin。他是坚持真理活着【因而哲学仍然活着】的人,或者可以说他是哲学的支持者。Martin学生发言了:自然的本质是数学(这是一个类似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一切都遵循着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逻辑序列;如果我们理解了数字的奥秘,我们就能理解现实的奥秘。针对这个反驳,Seldom教授的意思是,数学是抽象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数学并不与现实同一,因而数学并不是现实的真理。既然数学都不再是真理,由此,【哲学确实已然死了】。支持哲学活着,源于这个信念:【我们需要相信生命具有意义】。生命必须是可理解的,那么一切都必须遵循着逻辑,而不是随机的。Seldom教授说,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人们的恐惧:恐惧让他们自欺。Seldom said:sad! 【哲学死了,这一结论对生活的意蕴是:生活即是混沌的。没有一个生活不是混沌的。】 不得不说,教授的言论,他的谋杀哲学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如果这样,谋杀哲学已然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影片进展岂不是不需要了!然而,无人愿意接受生活是混沌的事实。Martin仍然坚持着他的信念,数学的真理性仍然在他的思想中作为现实而活着。要证明哲学已然死亡,那就是要证明数学不具有现实的真理性,那么必须在现实中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这一证明过程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谋杀哲学的目的。而这一证明过程,就是接下来发生的“序列谋杀案”。四个谋杀事件对应于图形序列(可称其为“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四项:圆,两个圆的交集,三角,十点三角点阵(Tetraktys)。而这四项并不是贯穿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而只是Seldom借助Martin坚持数学的现实真理性的这一信念而使大家这样认为而已。真正的案件发生,是混沌的,毫无逻辑的,而所谓的与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对应关系只是虚构的。这就充分证明了教授关于数学与现实真理无关的论断。来看看这四个不是谋杀案的谋杀案:第一项,贝丝和她母亲的生活是混沌的:她杀死了她的母亲,一个半死的人,而贝丝寄希望于从半死中重生。第二项,一个绝症病人的死亡。第三项,一个老病号的意外死亡。第四项,被前三项的虚构逻辑和自己混沌生活的无助所驱使,一个人杀死了十个智障儿童,为了可以给他那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女儿提供器官。这些案件过后,无论是否悲伤,大家都为这一系列“谋杀案件”的结束而松了一口气。啊,大家可能觉得:这些案件所遵循的无非就是一个图形序列而已。可是,到最后,Martin趁着偶然的机会才发现,没有人预先知道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事实上这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逻辑必然性。Martin在一个赝品博物馆里,告诉了Seldom教授自己的顿悟:这是Seldom早已知道的。Martin,最后不得不承认:【真理并不是数学的;真相是荒谬的、混乱的、随机的,毫无秩序而令人不安的】。 然而,影片对生活的混沌性的讲述,还没有完结。教授最后说出了真正混沌的案件初始状态,这一系列案件进展的诱发点,只是马丁对贝丝所说的不经意的话:You should try it。这句话回荡在贝丝几近绝望的心灵中,让她走出了冒险的一步…如果这一系列案件即是蝴蝶效应,那么马丁就是那只蝴蝶,他的话就是翅膀的煽动。这样看来,整个牛津谋杀案的悬疑又进展了一步:不只是毕达哥拉斯图形序列而已,而是进展到混沌现象。如果只把牛津谋杀案当做这样的悬疑,那么可以说,蝴蝶效应超越了毕达哥拉斯序列,而将该影片的悬疑进一步揭示了出来。如果仅仅如此,那这就误解了整个牛津谋杀案的迷宫了。这最后将这一序列的案件比喻成蝴蝶效应,并不是为了让整个案件更合情合理,恰恰相反,它进一步地表明了生活的混沌性。它的目标,不是揭示逻辑,而是反逻辑。 总之,那四个看起来是牛津谋杀案主题的案件,其实都不是。它们只是一组论据而已,它们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逻辑的非现实性,因而最终地,旨在成功地谋杀哲学。这是整个牛津谋杀案的真正主题,也是真正的谋杀。【但这只是谋杀哲学的现代方式,历史上谋杀哲学的举措还有很多种。】 这四项案件,是该影片讲述谋杀哲学的主要现实证据。除却这些,影片中其实贯穿着对哲学进行谋杀的讲述。这些谋杀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否认数学的现实真理性;另一类是描述生活的荒谬。“数学是否有现实真理性”这一问题(它潜在的是,哲学是否活着的问题,是生活是否可理解或有意义的问题)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影片。Seldom教授和Martin在大街上争论事实是否有绝对确定性;教授向Martin介绍那个因为发现逻辑并不可靠而发疯并自残的考曼:考曼在实践中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生活之荒谬的故事:耶稣是恐怖分子,讨论完美罪行的“格林案件”,“火药阴谋”没有成功却要被娱乐式地纪念…总之,这些旁及的故事都不是毫无逻辑的牵连,而恰恰都是为着谋杀哲学的目标使劲的。 【Seldom教授对Martin说:你是那只蝴蝶吗,马丁?】其实,何人又不是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呢?人的生活,一举一动,不都是蝴蝶的翅膀煽动么! 是为感。

 短评

19分半左右开始的,从beth开始到她母亲的死状结束的一分半的长镜头,几乎概括了所有嫌疑犯以及犯罪原因(证物细节)。

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弗罗多拯救了世界,也敌不过奶牛。

4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编剧或是参考了足够的资料,去编造一个尽量合理的故事。但对数字是否绝对符合真理这个观点上,依然不能百分之百赞同。”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第一个符号是圆,第二个符号是交叉的半圆,第三个符号理应是背靠背的半圆。数字或图像的找规律并不绝对,但事实是绝对的。7分。

8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节奏不流畅,无必要情节过多,名不符实。如果不是故事重心和一般推理有所区别大概会毫不犹豫的只打一星。另,霍比特人真的不是我的菜……

13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较差

糟糕的剧本,一个长镜头轻易让人识破真相,就那么几个人物而已,而且还都是一根筋。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精彩,很精致,无论摄影、灯光和场面调度都很有水准,可惜剧本和表演都不入流。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太多的运气使得案子可以连续下去,于是那些我压根不懂的符号一个个冒出来... 片子的镜头用的很不错,老头很演技,小Elijah终于冲魔戒里长大了和大波女大搞艳情...还有那蝴蝶效应理论再一次在物理学之外得到了验证...

20分钟前
  • 盗盗~
  • 推荐

stupid, intellectual wanna be.

21分钟前
  • 高光光
  • 很差

喜欢这个电影的感觉

23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新年第一部。险些因为评分错过。数学逻辑学解密,悬疑气氛很棒,而且难得的优雅、富有哲理,意外结局。电影技法上几乎无懈可击,毫无冗余,十多分钟处一个长镜头出现了了全部嫌疑犯。约翰·赫特魅力十足。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老头儿在V字仇杀队中演独裁者,此片中却出现了一个V面具原型盖伊·福克斯的扮相

28分钟前
  • Whisper
  • 力荐

这绝对是部被低估的作品,威尼斯金狮导演+魔戒fodo+象人老戏骨+西班牙美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承认我是傻逼,因为全片所包含的数学、哲学、混沌学和逻辑学我完全不懂,但是导演却很完美的兼具了学术性、节奏性、故事性和男主角的性,故观赏性极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激动人心的古典式推理了。

29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又有个“超级长镜头”,我第一时间就判断对了凶手,不过,这样自行命题又推翻假说有意思么?ps.只有在大波妹身上吃意面,我才尝出了伊格莱希亚的私人口味。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西班牙导演跑到牛津拍了一部致敬与夹私齐飞的英伦谋杀片。所谓致敬,有希区柯克的母题偏好镜头语法和女主角(安娜玛西演过狂凶记)、克里斯蒂式的脱罪手法ABC。所谓夹私,吐槽英美痴迷极端性格的同时却找了身材火辣的瓦特林出演了片中唯一的道德……不过教授那个替凶故事和片长出卖了结局。

3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超棒啊这个,巴赫跟这片儿的风格搭配完美了!

39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假模假式,案情却一点都不精彩

41分钟前
  • 锦瑟
  • 较差

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我还是去团委实习的时候,眼瞅着要下班了,就找了个据说是悬疑的片子来看,事实上此片真的是悬疑,因为有凶杀,就一定有凶手,非常不可惜的是,我还没看到揪出凶手就下班了;节奏慢得一塌糊涂;不出意外我绝不看第二次

44分钟前
  • miss z
  • 较差

不是很深度,也很偶然。。。水平没这么高就用偶然解释一切。。。凑合吧,除了那个女主角,哈哈

47分钟前
  • Lucifer@CCC
  • 推荐

魔性数学。魔戒班底。维特根斯坦。斐波那契数列。毕达哥拉斯教派:圆、鱼、三角、四元体……峰回路转结局。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John Hurt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护士,空着围裙,那个胸器走错片场了吧啊喂!

5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觉得一个好电影是应该让人看完了好好思考,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这里是这样的你理解错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档最好看的电影了吧。。。

57分钟前
  • Cadenza
  • 还行

原来真的有一部佛罗多去牛津上学的电影。妙啊!

1小时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19:35秒开始的那个长镜头拍得好,唯一让我喜欢的就只有这里了。这片子拍得非常玄乎,让我这个数理不好的人看得非常蒙擦擦,说不懂也算是懂了,但对于里面所讲的数学的迷人之处还真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所以也没有被它所吸引就是了。嗯,尽管有个长镜头跟迷人的风景但实在是三星不下来,两星!

1小时前
  • nikk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