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横飞

正片

主演:詹姆斯·勒格罗,John,Speredakos,拉瑞·凡斯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子弹横飞 剧照 NO.1子弹横飞 剧照 NO.2子弹横飞 剧照 NO.3子弹横飞 剧照 NO.4子弹横飞 剧照 NO.5子弹横飞 剧照 NO.6子弹横飞 剧照 NO.13子弹横飞 剧照 NO.14子弹横飞 剧照 NO.15子弹横飞 剧照 NO.16子弹横飞 剧照 NO.17子弹横飞 剧照 NO.18子弹横飞 剧照 NO.19子弹横飞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斯嘉丽在里面会演谁呢?

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艺术家死于舞台。伍迪的思想和梁启超在这一刻不谋而合。

我是读完《门萨的娼妓》这书之后,心血来潮搜到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确很像《门萨的娼妓》里面各种短故事的风格,看电影时就感觉在读它的小说版本,用文艺掉书袋的手法来对现代人的生活进行讽刺和幽默。感觉伍迪的幽默就一句话,就是骂人不带脏字,知识分子的风格非常浓厚。

这片就算现在看来也毫无时代的痕迹,黑社会或大老板的金钱和娱乐圈本来就一直无法割舍。有才华有抱负的艺术家也要屈尊于金钱和权力之下,和科学家一样。库萨克的形象设计明显就是伍迪自己,碎嘴子的个性也是如此,最后的结局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不过,伍迪是有真本事的人。而且估计他也确实“欣赏”那些能让自己闭嘴的艺术家吧?这片子我就认识库萨克和那个有艺术细胞的打手,社会经验有时候就是艺术细胞,也讽刺了舞台剧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女神斯嘉丽估计会演那个黑社会的情妇吧?很适合她。

看完之后,想到了现代百老汇,现代的百老汇和几十年前肯定也不一样了,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对比的电影。

 2 ) 艺术是要流血死人的勾当

20年代的百老汇,黑帮火拼像家常便饭,一群人邦邦干死对方的帮派喽啰,然后若无其事擦擦枪口聊着晚上该吃什么。看个戏出来走两步,都能横死街头。与此同时一群为了艺术竭尽心力的浪荡子,一边抱团互相指认为怀才不遇的天才,一边聊着托斯陀耶夫斯基和尼采并诅咒着不成功的命运。

每一个去百老汇撞运气的年轻剧作家都像一个去好莱坞碰运气的女服务员,啊,我之所以还没有成功,只是由于我还没有等到机会,只是由于掌握权力的那帮白痴看不出我的艺术造诣,只是由于观众如蠢猪,教化太辛苦。或者像剧中David的艺术家朋友那样,嘿!我不成功是因为我故意不想成功。嘿,妙极了,还有比这更难反驳的艺术家不成功论吗?

千辛万苦写出剧本的David却面临着无人投资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另一边却是跳大腿舞为生的黑帮情妇奥利弗心心念念要摆脱自己的处境,为了讨好她,黑帮大佬拍脑袋生出一计,买个剧本来让小老婆当主演不久得了嘛!皆大欢喜。

可不承想奥利弗是个戏渣,弄得David半夜痛哭流涕惊坐起,大叫着啊我出卖了我自己我出卖了我自己阿!但,不出卖又如何呢?出卖部分的灵魂换得肉身完整,这不是业界的惯常生态吗?David咬牙忍下,交换条件是要两位戏骨加盟但图挽回一些败局。

可奥利弗还带了个贴身保镖奇契,一路看着这不知所谓的戏,沉默地在后排玩着填字游戏。比起同样给老大的女人做贴身保镖的男人像《低俗小说》里的屈伏塔,奇契可谓道德楷模,帮着奥利弗对台词,按时接送,顺带轮着拳头威胁导演不许删减戏份,只是看着导演一路混搞这出戏,终于忍不住一语点醒梦中人,你这戏写得太烂,要照我这样如此这般的修改。

被点醒的David不仅对这粗俗莽汉刮目相看,甚至重写过的剧本也要毕恭毕敬先奉上奇契过目才敢继续,改过的剧本备受好评,而奇契也对剧本感情越来越深,甚至越过David,当成了自己的作品。终于这位僭越的“艺术家”再也无法忍受奥利弗糟糕的表演,用自己的方式“清理”了这位蹩脚的演员。剧本上演,David大获成功,可奇契却在大佬报复的枪声中死去,临死还念念不忘向David交待剧本的终极走向。

剧情转折至此,讽刺至深。究竟谁才是艺术家,所谓艺术家,是不是就是David所谓的整日窝在阁楼里,喝红酒吃奶酪,玄谈着尼采向往着尤金,鄙视着成功却俯就着现实的那帮人?是不是受过了教育,心怀着理想,一稿又一稿地修改,却写不出一行充满生命力的台词的那帮人?是不是可以把女友拱手相让给艺术才华更高的人并匍匐于其脚下的David,是不是愿意把身体献给写出任何能写出这样激动人心的诗句的人的第一女主角?

这些人,围绕在艺术周围,崇拜她,研究她,谈论她,利用她,却无有一人真正地能够摸到艺术的裙裾,有福接到缪斯女神的恩赐。这个故事里,最接近艺术家的不是这些带着艺术家名号的人,反而是粗俗的情妇奥利弗,是死于后台的奇契。

奥利弗喜欢演戏,热切渴望着演戏。虽然是个让人无法容忍的戏渣,但从第一次开始排练就无比认真,她虽然一边抱怨着共事的戏骨都傲慢无理,但却也努力地试图背下所有她不能理解不懂如何表达的台词。她甚至敢于做一个不仅仅是受导演摆布的旗子,加上自己的一声“哈”,反对David对台词的删除,对她这样一个处于极为卑微的依附地位的情妇来说,在演戏这件事上,却和真正的艺术家一样立场坚定。而奇契,为了剧本的艺术成就,不惜亲手杀掉奥利弗,原因仅仅是她毁了这出戏。艺术的宣言高于一切,艺术的目标大过一切,为了这个原因,这个简单粗暴的黑帮喽啰,真正做了一回至纯至赤的艺术家,并为此赔上了性命。

在伍迪看来,艺术是要流血死人的勾当,像奥利弗一样有热情无天份的人被无情诛杀,像奇契一样有天份无出路的人被残酷献祭。艺术不是风花雪月,诗歌美酒,你睡睡我的女朋友,我勾搭勾搭你的导演。艺术是一种直面理想的残酷,有时,甚至超越了普通人所能容忍的底线,露出令人胆寒的面容。

那么,靠着艺术吃饭的庸人们如David该怎么办呢?伍迪给出的答案既无奈又刻薄,庸人们成不了艺术家,但至少还有一种万金油般的价值叫做“爱”, 让庸俗如我们,怀抱着一颗理想焚尽后的心,拥抱着温暖妥贴的肉身,忘记天堂中光芒四射的美梦,回匹兹堡,生上一群庸俗的孩子吧!

 3 ) 《子弹横飞百老汇》与对物化社会的质问

      《子弹横飞百老汇》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上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戏作家David创作了一部绝好的作品,在著名监制JulianMarx的资助下,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这部剧本搬上百老汇舞台,但这项投资计划却有一项附带条件,必须安排投资者黑帮大佬Nick的情人Olive演剧中的重要角色。排演期间olive的保镖Cheech表现了惊人的戏作天赋,把David的原作一改再改。最后作品大获成功而David明白到自己不是艺术家决定和女友回家乡放弃艺术生涯。
      影片的结尾Cheech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对艺术的追求,而David明白了自己的“无能”,他抛下掌声雷动的舞台而找到女友说:“但我可以肯定两件事,一是我爱你,二是我不是艺术家。”观众在对戏剧天才Cheech的死的伤感和对“庸人”David虽然无甚才华但将来拥有平淡美满生活的祝愿下走出影院。
      然而,David真的是庸人吗?克里莫和纳波尼曾经指出:“这些电影包含着内在批判••••••电影在裂隙处分裂开来。如果有人拐弯抹角地解读电影,寻找其中的症候;如果越出表面的清晰连贯,就会发现电影布满裂隙:它在一种内在张力之下裂开,这种内在张力表面看来并不见于意识形态上无害的电影中。”电影的一开始,著名监制Julian Marx就对David说:“你的戏剧很好,很有意思,很具讽刺性。”但是Cheech认为剧作是垃圾,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家包括Marx和女友听了纷纷表示这是好主意。David听从了大家的建议请教cheech的意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直接就是cheech执笔。顺着剧情,观众自然而然地被带进电影叙述中,就像阿尔都塞在其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中所说的,个体被征召为主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体身份得到辨别和确认,观众认同了cheech的天才以及David的无能。电影表面上表达的是:听从大家的意见,发现自己的“真正的价值”,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别想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事情。电影最后保镖cheech死了,David回到了原点。然而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却揭露出截然相反的一面:别被别人的三言两语影响得迷失了自己,对社会的“主流”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保留自己的声音。David才是真正的天才,他的作品虽然不讨喜,但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控诉与讽刺,具有深刻性。而cheech不过是俗剧的能手,一个能写出让大家喜欢的作品的人。
      David是否为了成名而放弃自我,即自我认同的问题是电影的矛盾中心所在,而这一个命题受制于一个潜藏的文本——社会主流和边缘抉择下的的两难境地。卢卡奇认为,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物化作为一种高居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已经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层次结构之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人日趋异化——符号化、客体化,缺乏批判、超越的能力。“天才/庸人”的对立结构是这个两难境地必须面临的,到底是拒绝物化还是走向人群。David以一个剧作天才出场,又以一个选择生活放弃艺术的庸人收场,期间并不是没有提出质疑与努力反抗,但是最终还是以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与放弃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全方位物化的无声而有力的质问。
      如何才能在日趋物化的社会里始终拒绝人的异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想法与发出自己的声音,远离David的悲剧,仍然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4 ) 摘抄几段伍迪·艾伦的访谈

摘了几段,没全摘。

摘自:(美)伍迪·艾伦,(瑞)史提格·比约克曼著;周欣褀译. 我心深处[M].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6年. 第253-260页

史提格:为什么《子弹横飞百老汇》这个故事当时在你看来不是很有趣?
伍迪:因为我觉得一个黑帮老大想让自己的女朋友加入演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创意。真正有意思的其实是黑帮老大的帮手——那个年轻的保镖实际上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作家,比故事中的剧作家更有天赋。当我想到他会为了自己的剧本而杀那个女孩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是蕴含着某些东西的,这时我才愿意继续编下去,因为我知道这个故事是言之有物的。它要呈现的是:你并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剧作家和黑帮保镖之间的种种关系都是基于对艺术的激情,这一点打动了我。
……

史提格:饰演黑帮保镖的查兹·帕尔明特瑞本身也是一位编剧,你看过他的作品吗?
伍迪:没有,当时他的第一部电影还没有完成,所以我没有听说过他。是茱莉叶·泰勒告诉我:“我想让你见见查兹·帕尔明特瑞,他可能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于是我说“好的”,他从那扇门里走进来的那一刻我对自己说:“这就是我写这个角色时脑子里想的那个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史提格:电影的第一句台词是大卫·肖恩对助理说他拒绝修改任何一句台词,然而后来他却一步一步地向黑帮、制片人还有演员等等屈服了。会有制作人员对你的剧本指手画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你的工作吗?
伍迪:可以说没有人,也可以说所有人。没有人看过剧本,因为我不会给任何人看,也不会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剧本完成后就进入了制作阶段,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剧本,这个过程没有人影响过我——包括我的制片人、选角导演以及摄影师等等。但是等到了片场真正开拍的时候,每个人都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场记员、助理导演、调焦员,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想法。“那个笑话不够好笑,你应该换这个笑话”,或者“那看起来不真实”。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会听取所有人的建议,有时候他们说得对,有时候不对,但从来没有人真正干预我的剧本,他们都觉得我拍了足够多的电影,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史提格:我认为大卫和契奇的关系是全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段关系经历了一个良性的转变过程,从最初的怀疑与敌对,到后来的合作与尊重。
伍迪:没错,那是电影的核心——契奇从最初的建议开始,逐渐接手整部剧的创作,从“我们的剧”慢慢发展为“我的剧”,最后甚至愿意为了这部戏杀人。

史提格:约翰·库萨克饰演的大卫有点类似于你以往的银幕形象。
伍迪:如果我年轻一点的话,我可以自己出演这个角色,这是我能够诠释的那一类角色。但库萨克比我更适合,他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演技也非常值得信赖。我和他合作过几次,也很愿意再度与他合作。只要是有约翰·库萨克的电影,无论电影本身好坏,他的表演始终是出色的,这是他身上的一个特质。

 5 ) `

——我爱你
——不要说 不要说 美好的事物是不能言语的 我们就望着星空 让它代替我们诉说吧!
——……我对你的爱情 好像星星 在我心里是那么闪耀 光明
——爱一个人常常要很小心 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 需要没有负担 干净又透明
——我们的爱是美丽水晶 只会交汇在你我心底
——Oh 你如此柔情 又这么年轻 剧本再改一改 我们彼此都开心

 

 6 ) Two men

这部剧有两个挺有意思的男人:保镖契奇,编剧兼导演大卫。

一开始我也没想到契奇原来是个挺关键的角色,他本来是受命保护黑道大哥的女人奥利弗—一个一心想当演员却蠢钝如驴的舞女,没想到,在每天陪她对台词的过程中,契奇竟然显露出了他不为人知的艺术才能。他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了大卫,甚至亲自捉刀改剧本,从海伦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是契奇让剧本升华了,否则它不会如此成功。出人意料的是,契奇为了捍卫他的艺术,竟然秘密杀害了奥利弗。契奇甚至在临死前,都还惦记着要告诉大卫应该如何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契奇真是令人唏嘘,谁知道一个黑道出身的保镖会是真正的艺术家呢?

起初我以为大卫对曾经红极一时的女演员海伦,不过是崇敬和欣赏之情,可是看着他背着女友艾伦一步步陷入对海伦的盲目热恋,我对他越发失望。难道他被蒙蔽了双眼,看不出海伦只是想利用他的才能让自己重返演艺界的中心?电影中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作为艺术家的男人其实有两重身份:an artist and a human being. 区别在于,如果一个女人爱上的是an artist,那她爱的就是一种品质和天赋,这种品质和天赋眷顾谁,她就为谁倾倒;如果一个女人爱上的是a human being,那么不管这个男人是天才还是庸才,该心动的还是会心动。海伦爱的就是an artist,而大卫的女友爱的则不仅仅是artist,更是human being.

如果大卫在成名之后,离开女友,跟海伦在一起,那么这不过是又一起负心汉的老故事。幸而大卫越来越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家是契奇,而不是他自己。继续追求不着边际的艺术梦想,他充其量是个二三流所谓艺术家,但是放弃艺术家的道路,挽回自己的真爱艾伦,他则会收获有自知之明的人格和一份经历过考验的爱情。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