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虚无

第2集

主演:吉姆·艾尔-哈利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2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3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4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5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6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3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4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5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是一种祝福,还是一个偶然

今天有很多级大风,观着树木的狂动,打开这部纪录片。

如果我们戴上岁月的眼睛,一切都蒙着我们的意识。它给我们一些安全,同时带来枯燥和抗拒。

如果我们的地球星系只是宇宙中量子物质反物质碰撞后留下的残骸,生命只是电子间瞬间的幻灭,一切从虚无产生,会不会有一天会归于虚无。

它为什么要产生,为什么又要寂灭,无从知道。

转化的只是能量,所有的认知,思考,情绪,感知,到物质。

反物质哪里去了?会不会其实它没有消失,就是那种暗能量。

使得宇宙膨胀,星系内部聚合,但彼此更遥远了。

就像人们彼此的距离,小我变大了,人与人之间就远了。

什么力量使得留下的物质没有和反物质抵消呢?中微子的阻隔?

也许宇宙的产生是一个祝福,又或者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一种偶然。

生命的态度,也许就是,把它当作一个bless,和一种偶然。

凝视它,逃避不了虚无,感受它,时刻都在变化,有新的部分。

它的不确定性,既无法坦然拥抱,抓不住把握不了,

也无法完全规避,规避它如同身在牢狱。

只能与它同在。或近或远。

也许这就是与每个人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

 2 ) 微观世界

西方科学家在探究真空的过程中,逐渐揭示了宇宙起源。

科学家的魅力是想象力、巧妙的实验和严谨的数学。人类对“虚无”的探索里程碑无外乎依赖于以上三者。

首先的一个观点是,这世界不存在虚无。比如,我们堵住吸管后,吸管会瘪进去。

当然,水银柱实验很轻易制造了“虚无”。逐渐地,科学家揭示了“空气是有重量的”,“越高空,空气越稀薄”。那不存在空气的地方,是否就是虚无的存在。

但是,光能穿过虚无呀,虽然声波不可以。于是大家猜测,光以太是光传播的媒介,那么宇宙便不是虚无的。因为光能穿梭于宇宙,那么宇宙该被光以太填满。然而,证明存在光以太的实验没有成功。是实验失败了吗?还是根本不存在光以太?

聪明的爱因斯坦解释了光不需要介质来传播。

接着,量子力学登场了。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仅证明了虚无中存在物质,更由此揭示了宇宙起源(的有证据的猜测)。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通俗来讲是说在量子世界,速度和位置(能量和时间)无法在同一时间准确知道。这揭示了在真正微小的时间内,某些东西可以无中生有,再有中变无,小的能量不断出现与消失。但这些东西是什么?

物理学的两大基石,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物理学,都在描述宇宙运行,但无法协调统一。狄拉克结合了二者,根据公式推理得到了反物质的存在。

于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提到的在真空中无中生有的物质,可以是粒子与反粒子。一个粒子从真空中出现,伴随着一个反粒子的出现,当它们相遇后迅速湮灭并爆发能量,将能量归还于真空中。

虚无的画像被更新了。真空中不存在虚无,而充满了量子涨落。后续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真空中存在的能量活动。

现在的观念认为,宇宙起源便是量子涨落的结果。在时间诞生之初,宇宙从真空中出现,产生无数的物质与反物质。几乎全部的物质与反物质都湮灭了,每十亿个物质会留下一个物质,构成了现在的世界。物质与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成为大爆炸的热量。

我们大概是物质与反物质湮灭过程中的残骸。

我们以为的虚无,可能创造了万物。

 3 ) 认识宇宙

你想啊,人类认识宇宙,就像从一颗沙子认识整个地球上的沙滩。那是一件多奇妙又壮阔的事情。

首先,是我们认识事物。欧几里得提出的几何学,就是尝试把看到的东西总结成规则。

接着,我们认识天空。玄学哲学科学,能自圆其说地阐明各种现象。

对,就是现象。我们尝试套用方法来总结现象。

后来,不断颠覆规则,因为有新的现象发生了,当然不乏是因为有牛人的思考。

认识宇宙的脉络是这样的。望远镜和视差测距确定银河系中恒星的距离;造父变星星和哈勃望远镜扩大了宇宙的范围,不止于银河系;高斯和黎曼提出了不同于欧几里得平坦空间的弯曲空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都是动态、可形变的实体,扩展至宇宙也是。万有引力就是我们三维空间由于地球质量而发生形变产生的;哈勃观察到红移现象,结合广义相对论,得出宇宙内部在不断膨胀。

最终,我们合理解释了这个现象。为什么晚上天是黑的?宇宙是年轻的,有限的。如果它没有起点,那不论多远的恒星都会在经历漫长旅途,在当下夜晚来到地球。但是即使是很久很久之后的地球,天还是黑的。宇宙是膨胀的,足够远的恒星的光将永远无法到达地球。

在当下,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交错。今晚看到的星光,在几百万光年前就已经出发了。小时候我们收到的雪花信号,那些微波辐射是宇宙起点时残余的能量。

宇宙膨胀速度越来越快,有一天膨胀速度跑过了光速,银河系的夜晚就看不到那些星星了。

 4 ) “这不只是杂乱的雪花点,这是宇宙创世时产生的余晖”

1.我们现在知道仙女座距离我们超过了250万光年,这意味着如今到达地球的来自仙女座的光,实际上在现代人类进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旅程

2.爱因斯坦证明了空间拥有弯曲和扭曲的能力,使其柔韧,并改变其几何形状,从而产生了我们称之为重力的力。从牛顿的时代开始,引力便被认为是一种将所有物体拉到一起的力。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尽管引力是一种力,但它只不过是空间本身的曲率,当一个物体下落时,它根本不是被引力所牵引,它只不过是沿着最简单的路穿过弯曲的空间

质量造成了空间的弯曲和扭曲。地球上有重力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实际上弯曲了它周围的宇宙空间

3.当光源接近我们时,光波会被压缩,呈现为蓝色,如果物体后退,光波会被拉伸,并呈现红色。 哈勃发现所有遥远的星系都在变红,它们都在远离我们。不仅如此,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

整个宇宙, 可能是某种移动,有机,且不断膨胀的实体

宇宙膨胀速度正在加快,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正在分开万物,它被称为暗能量 。如果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增加,那么我们可见的宇宙将开始变少

4.如果发生了大爆炸,那么在创世的瞬间之后,一束光应该从整个宇宙中发出。宇宙的每个部分,现在都应该充满这种光,结果证明的确如此。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创世时产生的余晖

5.有一段时间科学家曾以为,自然界中不存在”无物“,宇宙中的一切都似乎处于不可见的介质之中,科学家称之为”以太“

6.在量子物理学里,自然就是基于“不确定性”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向我们展示了,你可以从无物中借取能量,只要你能尽快还清,真空是活的

狄拉克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提出电子理论和反物质概念。电子和反电子成对从真空中出现。所以真空从无物,变为了一个创造并充满物质与反物质的地方(想起了双鱼玉佩,也想起了☯️)

 5 ) 散乱笔记之万物与虚无

为什么夜晚是黑色的 造父变星 恒星的亮度与与闪烁的速度相关 仙女座的光在几百万年前 什么是空间 如果没有了起点与终点,距离还存在吗? 欧几里得几何 三角只和是180 高斯 在弯曲的空间中 可能存在不同于欧几里得几何的规则 高斯的绝妙定理 面朝赤道 回到终点后不同方向 计算出曲面率 我们生活在高斯和爱因斯坦揭示的弯曲的空间中这件事將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广义相对论 空间的扭曲产生了重力。地球所以有重力,是因为地球弯曲了它周围的空间。 引力虽然是一种力 不过是空间本身的曲率 物体下落时,不是被牵引。是以最简单的路径穿越弯曲的空间。 光源接近我们时,被压缩,呈现蓝色,原理,拉长呈现红色。远离我们的星系逐渐变红。 不是说星系在互相飞离,而是空间结构正在膨胀。 宇宙的初始,只是一个点。大爆炸之后有一束光。电视的雪花,是宇宙中最早的光,被拉伸后的残留。被天线接收的微波,几乎百分之一的这种静电来自创世时的余晖。 只能看到137亿光年宇宙大爆炸时的光,在可观测宇宙范围内。 理所当然的事,最简单的事,夜晚为什么变黑却非常深奥,耗费了200年的推理和思考。发展了广义相对论。 在遥远的未来,宇宙将变成一个可怕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加快。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分开万物,我们不了解他的起源,叫他暗能量。 膨胀加快意味着,遥远的未来,大约一千亿年后,如果我们的星系还存在智慧生命,当他们看向太空,只能看到我们银河星系中的恒星。其他的星系都会消失,而他们独自分布在广阔的黑暗中。 nothing 我们的地球只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粒尘埃,穿过一片茫茫无际的寂静,荒凉的虚空,自然并不厌恶真空,真空是自然的默认状态。 阿尔伯特迈克尔逊精确测量的光的速度。 光传播的介质最初人们称为以太。他和莫里的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 灯泡的灯丝因为在真空中,所以能持续燃烧,暴露在空气中,很快燃烧殆尽。 量子力学,描述亚微观世界。 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继续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 量子世界,知道物体的位置越多,对其运动了解越少。用另外两个量来表达,时间和能量。 狭义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物理学。被保罗狄拉克统一。 量子涨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能量并消失。 狄拉克方程 反电子,反原子,反物质,一旦与正的相遇,瞬间消失将质量变为能量。 这些粒子被称为虚拟粒子。 所以虚无实际上是眨眼间出现又消失了数万亿次的大量沸腾的虚拟粒子。 量子力学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结构,我们的宇宙是量子世界膨胀很多很多次后的产物,无物塑造了万物。 量子物理学为量子涨落提供了一种自然机制。描述了像银河系这样拥有数十亿恒星的天体始于量子涨落。一种微观尺度的物体,我们称之为真空波动。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时间伊始,宇宙从真空中诞生。 根据量子理论,宇宙大爆炸产生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但随着宇宙冷却,物质和反物质几乎完全湮灭,但并非全部如此,数十亿物质与反物质粒子中。可能残留下来一粒,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产生了辐射,导致了大爆炸的热量,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微波辐射,而在数十亿粒子湮灭中,残留下来的那一粒,创造了星系,行星,恒星,人类。 所以我们只是时间初始时,物质与反物质巨大毁灭下的残骸,难以想象的爆炸残留物。 我们曾经认为的虚空,似乎包含了整个宇宙最神秘的秘密。 我们起源与的虚无,与吞没我们的巨大无限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6 ) 《万物与虚无》解释

万物

万物解释了一个问题:我们能观测的宇宙的样子。通过问题:奥伯斯佯谬。

哥白尼:日心说,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在最外层是恒星球壳。迪格斯把最外层的恒星天团分布在了无限的空间上。从前我们在一个有限的球壳上,现在我们悬浮在一个静态的无限的宇宙中。但是静态的无限的宇宙导致一个悖论,我们的视线中有无数的恒星,所以他们应该和太阳一样散发着光,为什么夜晚的太空不像白天一样明亮?。这个悖论被称作奥伯斯佯谬。

假如宇宙是穏恒态而无限,而且有无数平均分布的发光星体,则无论望向天上哪一位置都应该见到一粒星体的表面,星与星之间便不应有黑暗的位置,黑夜时整个天都会是光亮的。
更确切的表述是,如果宇宙是稳恒,无限大,时空平直的,其中均匀分布着同样的发光体,由于发光体的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一定距离上球壳内的发光体数目(光子数目)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这样就使得对全部发光体的照度的积分不收敛,黑夜的天空应当是无限亮的。

参考:奥伯斯佯谬-百度百科

假设有另外一个和太阳一样的恒星,离我们的距离是太阳的二倍。这颗星星照到地球上的光子就是太阳的四分之一(大球面积之比)。但同时,在我们视野里,这个星星的面积也是四分之一(三角形相似)。那么,最终,这颗星星在我们眼里,将和太阳一样亮。同样的道理,任何星星在我们的眼里,都和太阳一样亮。

红移导致可见光衰弱到宇宙辐射,如果观测红外辐射,会发现宇宙是明亮的。

参考:奥伯斯佯谬-知乎专栏

有一种错误解释是: 指宇宙并非透明,远处星光会被宇宙间黑暗的星体,尘埃和气体阻隔,令极远处的光线只可以传播一段有限的距离而不能到达地球。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必定守恒,故此中间的阻隔物会变热而开始放出辐射,结果导致天上有均匀的辐射,温度应当等于发光体表面的温度,也即天空和星体一样亮,然而事实上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正确的解释是: 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和红移。光速是有限的,因此光传播到无限的宇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观察到有限的宇宙。如果是有限的宇宙年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大爆炸的影响呢?因为宇宙在膨胀,有的光到达不了我们,在光学效应下创造了有限的宇宙。

虚无

人类首先意识到空气,这个声音的介质,发现了真空。然而真空是全空的吗?人类试图寻找光的介质以太,事实证明并没有。

之后人们认识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速度和时间的微妙关系,也是能量和时间的微妙关系。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统一交给了狄拉克方程。在微观时间,物质与反物质相互碰撞,湮灭。极短的时间内你可以从真空借出能量,然后快速归还。量子力学在微观的应用被拓展到了天文学,人们理解了宇宙的起源。大爆炸从真空无源的生出众多物质反物质,然后湮灭,极少数的残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

宇宙真的很美,很同意。微观的原子里有宇宙,我们在宇宙中,那么是否有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群,我们的宇宙是其中一个原子的存在呢?

谢谢科普。

 7 ) 漫漫长夜,漆黑一片

宇宙好大,大到无法产生直观且准确的感觉。

宇宙越来越大,不断膨胀,以超越光速的速度膨胀,这让我们永远只能观测到有限的时空,过去的、遥远的星系发出的光永远无法抵达地球。

夜晚是黑的,且越来越黑,多年之后,只剩下空旷荒凉的一片漆黑。

但就算是一片真空,它也不是空无一物。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真空是一个创造并充满物质与反物质的地方,充斥着量子涨落。而我们只是宇宙大爆炸的残骸,也是演化的奇迹。

在这个框架下思考平行世界:正因为我们可观测的宇宙是有限的,而宇宙本身是无限大的,那一定存在一个概率,使得极遥远之外的某一个可观测宇宙演化出了人类。

如果像折叠二维世界那样折叠三维世界,就能抵达超光速所不能抵达的地方。那么,从平行世界的角度思考生命体的意义,会有何不同?一切仍然归属于演化和概率?而对于拥有折叠三维能力的高维生物,他们所观测和存在的宇宙会不会有新的答案?

 短评

物理学最终回归到数学公式上的表达 形而上回归到哲学 形而下回归到数学 太有韵味了 而这韵味又是文学性的 正如纪录片中的比喻 数学方程式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最大范围的隐喻 最终凝缩而成的公式也是一个浪漫的俳句

7分钟前
  • 南野文
  • 力荐

量子力学毁三观,太像玄学了

11分钟前
  • hello
  • 力荐

我时常想,在某一个教育发达的,不捆绑泛学科的平行宇宙里,我会否有机会去读物理系……研究人与社会不如纵身跳入星空…如果回到137亿年前,尚未膨胀的宇宙里,能看见所有的所有的星系的时刻,如同2001里炫目盛大又怪诞的迷幻镜头,让人忘记自己只是渺小和虚无,仿佛万物只为我而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我剥开一颗百香果的时候,一场宇宙大爆炸在我掌心发生,每秒一万亿年。

12分钟前
  • jaderiver
  • 力荐

继续涨知识,好多地方即便用非数学方式讲了,我的脑子还是要转好久都没懂= = 不过看起来还是很震惊的,尤其是第二集,简直大开眼界

13分钟前
  • 年上党怎么办
  • 力荐

看过一集,真心第一次觉得物理那么浪漫又美好。突然有了看这类书的好奇心。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我们是量子涨落留下的意外结果。

17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力荐

引用评论“还是亚里士多德赢了”

19分钟前
  • o-o
  • 力荐

高兴地向我男人介绍量子涨落,没想到他早就知道了,是不是其实全世界都知道,丢脸。

23分钟前
  • 友好的境外势力
  • 力荐

we are nothing

26分钟前
  • 郭七七
  • 力荐

从显微镜下的病毒,到望远镜中的星系,可见世界共享着相似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常识中以为的虚空,其实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量子涨落。“我们的宇宙只是膨胀了许多倍的量子世界。Nothing really has shaped everything.” 所谓一沙一世界,也许并不只是诗人的浪漫和佛家的禅机…

28分钟前
  • .
  • 推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啊 宇宙包含太多哲学真理 不断膨胀的宇宙就像不断膨胀的人类 最终结果就是消失殆尽...

33分钟前
  • 查理酱
  • 推荐

太阳系是沙滩上的一粒沙。面对浩瀚奇迹,个人的情绪真的毛都不算。只要对宇宙抱有好奇和惊叹,活着的每一刻都好珍贵!能够仰望天空之奇幻,做条学术狗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是那种一旦体会过就出不来的至高无上的幸福。说出来不怕笑话,前几天晚上看书看到半夜,求知欲膨胀到激动失眠…被自己蠢哭了

36分钟前
  • 爬行钢炮
  • 力荐

21.2.8 先看了虚无后看万物。实在符合心境,有天意。

3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圆了我看那么多年关于宇宙的杂书后始终无法接触相关理论的形象的梦想。ps. 多认知宇宙的存在和变化,有利于提升一个人装逼的境界。

44分钟前
  • 墨鱼仔
  • 力荐

everything与nothing,原来并非非此即彼。万物伟大又渺小,刹那又永恒。

48分钟前
  • 失语症患者
  • 力荐

以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讲述

51分钟前
  • Show
  • 力荐

太阳系仅仅是宇宙的一粒沙,人类不过是这粒沙上的小小微尘。然而我们却有幸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窥见、研究整个宇宙的全貌,犹如一粒沙可以去知晓整个沙滩。说明,从万物创生以来,宇宙、造物者、大自然,就已经赋予了万物领悟本质、本性的智慧。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54分钟前
  • 无脸男
  • 力荐

拍的这么唯美,其实说的炒鸡简略啦......................还是翻翻书更好。

57分钟前
  • HHG🥱
  • 力荐

从无中生有,亿万年前死去的恒星的残骸变成了我们,人类的存在就是宇宙了解自身的方式。太好看了,超治愈,强烈推荐

1小时前
  • Otori
  • 力荐

宇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竟然是可以被人类理解的。

1小时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

正在翻译此片的我被震撼哭了

1小时前
  • TanKno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