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屠城

HD

主演:史蒂夫·李维斯,朱丽叶特·麦涅勒,约翰·德鲁·巴里摩尔,艾迪·韦瑟,利迪娅·阿方西,Warner Bentivegna,卢恰娜·安焦利洛,阿尔图罗·多米尼奇,米莫·帕尔马拉,尼里奥·贝尔纳迪,Nando Tamberlani,卡洛·坦贝拉尼,Giancarlo Bastianoni,Giovanni Cianfriglia,Luigi Ciavarro,内洛·帕扎菲尼,Andrej Gardenin,Nando Gazzolo,贝尼托·斯特凡内利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1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木马屠城 剧照 NO.1木马屠城 剧照 NO.2木马屠城 剧照 NO.3木马屠城 剧照 NO.4木马屠城 剧照 NO.5木马屠城 剧照 NO.6木马屠城 剧照 NO.13木马屠城 剧照 NO.14木马屠城 剧照 NO.15木马屠城 剧照 NO.16木马屠城 剧照 NO.17木马屠城 剧照 NO.18木马屠城 剧照 NO.19木马屠城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清教伦理、自由主义与反抗威权——浅谈《特洛伊》中透射的美国文化

受近期《花木兰》大热的影响,我又重温了《特洛伊》这部老片。

这两部影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却同属于一种类型:“美国化”的历史电影。由于美国本身历史短暂,其取材常常来自其它文明,经过好莱坞的流水剧本与美国精神的灌输变成一部美国电影,一如《特洛伊》反映的并非两千年前希腊奴隶社会时期的所思所感,而是地道的美国故事。这种美国文化的渗入,集中体现在电影的三大主要人物: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与阿伽门农身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反映了美国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联系与冲突,使这一起源于奴隶时代的故事得以被现代观众,尤其美国观众所自然接受。

清教美德代言人赫克托尔

与其蓝本《伊利亚特》中的形象相比,阿克琉斯与赫克托尔二人在影片中的差异与对立程度大大加强,不仅限于阵营的对立,他们的价值观念、言行举止都有了极大分歧。我个人看来,影片中的两位英雄形象很可能源于美国文化中的两类人群:传统的清教徒与左派自由主义者。而片中高大全的赫克托尔则更有清教徒的道德风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节制、寡欲生活作方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观念。与影片中阿喀琉斯、阿伽门农等人沉溺酒色或权势不同,赫克托耳在全片中始终保持清醒冷静,而没有物质滥用的场景,既不醉酒也不滥交。他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观,珍视妻子与孩子,拒绝墨涅劳斯提供的女奴服务。节制欲望、勤勉节俭,以及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正是近现代清教伦理的体现,而非古希腊社会中奴隶主将奴隶视为物品使用的观念。

二是世俗化、现实主义的宗教观。与天主教不同,清教徒虽然信神,但不相信神迹。他们的宗教观念更加世俗,不看重苦修等宗教行为,而是把勤劳工作,发家致富作为取悦上帝,实现救赎的方式。清教徒也对祭司、主教这类上帝代言人不感冒,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行阅读圣经,通过所言所行和和上帝沟通。赫克托尔类似清教的宗教观念集中体现在与其父亲对待神谕的分歧:其父的宗教观更接近天主教,认为祭司作为神的代言人,其话语就是神的旨意,但赫克托耳则遵循一套现实主义的行事逻辑,拒绝听取祭祀的军事建议,坚持以自己的判断行事(与《伊利亚特》中的态度恰好相反)。这恰恰体现了清教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神的意志不是通过祭司、教廷、赎罪券等有形之物展现,而是藉由凡人的意志与奋斗达成,遵循理性、节制、勤勉的原则行动,就是在践行神的意志。同样的内容还体现在赫克托尔反问父亲“太阳神有多少军队?”这种事在人为、强调自主性的现实主义有神论和清教观念异常契合。

赫克托尔反对祭司的军事建议

三是强大的道德感与责任心。这是影片与其原型的巨大反差之处:《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耳是善战勇士,有战士的荣誉感,但绝不是道德极度高尚的人,不会像影片中一样为杀死年轻人而愧疚,并放弃城池之利接受和阿喀琉斯的公平对决。而影片中的赫克托耳却有一钟极强的道德感,保护弟弟,重视家庭,为国奋战,甚至对敌人也非常公平。而其杰出品质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传统清教美国人的重要特征,和敬奉神明、爱护妻小另外两大信条一起构成了赫克托尔笃信的人生守则。

赫克托尔遵循的原则正是清教美国人所推崇的美德

矛盾的自由主义者阿克琉斯

但与赫克托耳保守清教徒形象相反,阿喀琉斯更像是二战之后在左派思潮下诞生的“垮掉的一代”,一个有嬉皮士风格的自由主义战士。这一代人厌倦了保守的宗教价值观,投身于对旧有文化的叛逆与解构。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水火不容的原因,前者支持什么,后者就反什么。

首先,与清教崇尚的节制观念不同,阿喀琉斯毫不避讳物质享受。他首次登场镜头是在两名裸女的簇拥下睡到太阳高照,全然不顾大军开战在即。这种任性、自我、及时行乐的作风与保守克制、勤劳进取的清教伦理截然不同,很容易让人想起性解放运动下新生道德观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阿克琉斯的登场画风与赫克托尔截然相反

其次,阿喀琉斯对神态度傲慢消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怀疑论者。他可以打掉阿波罗雕像的头颅,摧毁神庙,同女祭司大谈神的荒谬,恰恰是对赫克托耳所代表虔诚信仰的背叛,一如二战的自由主义者对清教教规的叛逆。这是《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绝对不会做的。

阿克琉斯杵逆神灵

其三,阿喀琉斯也没有清教式的责任感。他虽然也有道德感,但动机往往是出自感性而非责任:为阿伽门农作战是因为同情士兵以及朋友的请求,放走对手的父亲是出于同情与敬佩,最后被帕里斯射死更是出于爱情。换言之,阿喀琉斯的动机与传统的英雄人物相比,更加感性,更加自我。比起赫克托尔对国家的责任感,阿克琉斯关注的只有战争对自己的意义。他对于阿伽门农的反叛态度也如二战后左派人士对越南战争的控诉:阿克琉斯质疑特洛伊人没有伤害过自己,为什么要与他们开战?一如穆罕默德 阿里拒服兵役,表示越共、中国人、日本人不是自己的敌人,美国白人才是。电影《独立日》中所弘扬的,保守清教美国人那种为祖国奋战,为信仰牺牲的使命感在这代人身上似乎已经一去不返。

拳王阿里的反战言论

既然没有赫克托尔清教化的原则,阿克琉斯的人生信条是什么呢?

是一种认为“人生本无意义的”强烈的虚无主义,以及其衍生出的及时行乐之人生哲学。如果说赫克托尔奉行斯多葛般的节制生活,阿克琉斯则是伊比鸠鲁所提倡享乐主义的信徒。但他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纯粹沉溺于享乐的嬉皮士,或是一个真正坚定反战的左派人士,在于他有着对人生意义感的追求——通过创造伟业,收获在历史上的永恒声名,让短暂易逝的人生拥有价值。如果说赫克托尔是着眼当下的现实主义者,从实在的国家与家庭中收获意义,阿克琉斯则放眼未来,试图追求永恒,创造一些在死后继续存留之物,来为自己虚无短暂的人生带来重量。这也是他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原因,也是造成他在渴望功名与痛恨战争间思想分裂的长久矛盾。以下的对话很好反映了两人价值观的差异:赫克托尔认为伴随身死,千年之后的一切虚名都毫无意义,但这虚名却正是阿克琉斯追求之物。正是对“名垂千古”的执着让阿克琉斯走向战争,成了他的不幸惨死的原罪。

但即使双方有着诸多差异,影片中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依然有共同点,也是他们作为精神美国人的重要特质——对威权的叛逆与反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过于阿伽门农人物形象相较《伊利亚特》的大幅度改动。

威权政府之化身阿伽门农

《伊利亚特》中的阿伽门农实际上承担了爽文中欺负主角的恶霸形象。

他实力强大,英勇善战,却也有粗暴骄横,嫉贤妒能的缺点。作为希腊联军的领袖,他夺走阿喀琉斯的女奴,对他极尽嘲讽,而之后在宙斯的操纵下被特洛伊人打得灰头土脸,不得不几度低三下四地求阿喀琉斯出山。

但电影中的阿伽门农在以上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元素,让阿伽门农成为了一个力图借战争统一希腊,侵占小亚细亚的阴谋家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反派:“强大政府”。

为什么强大的政府是反派?

因为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恐惧已经深深流淌在了血液里。美国是少数一个从未经历过封建王朝统治的国家,由一群逃避迫害的清教徒的后裔建立,通过战争从英国政府的掌控下独立而来。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美国人并不存在天敌,其最大的恐惧永远是政府。即使是身为总统的杰克逊、麦迪逊等国父,也曾大肆渲染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即将奴役人民的恐慌。这也使美国人民逐渐形成了对政府极强的对抗心理:政府要禁我枪,我就和政府拼命,政府要我戴口罩,我宁可自己去死。这种“不自由,毋宁死”的传统,是中国人民很难理解的: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就算对劳动人民犯有有诸多恶行,整体评价上也是功大于过,因为统一与团结是中华文化中的美德;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想法相反:保持独立与自治、各行其是,不受所谓的强权控制才是美德,非战时的大一统国家与政权是可怕的、不正常的,也因此必须被矫正。而这种恐惧放大到极致,就是以1984等作品为代表的反乌托邦类型(从独立战争到科幻政治:美式反乌托邦的又一次例行表演)。

而阿伽门农在这个美国故事中就扮演了妄图建立强大政府的暴君角色。他拥有了超出时代的远见权谋,不满足于成为希腊城邦盟主,而妄想统治一切,是战争的真正祸首,海伦的出走反而成为其师出有名的机遇。他让希腊人饱受战争之苦,一如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他的侵略野心给特洛伊人带来了灾难,一如美国人心中英政府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暴行”。为此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盟友阿克琉斯鄙视他,而有爱国精神的赫克托尔也痛恨他,使其成为了影片中的众矢之的。这个被众人所仇视的角色最终死去,没能如历史一样在返回故乡后死于妻子之手。

阿伽门农展现出超越所处时代的雄才大略

小 结

所以《特洛伊》的主旨是什么?政治倾向为何?

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一部左派反战电影。

而作为暴君的阿伽门被塑造成战争祸首,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过错,成为了影片中事实上唯一的坏人。阿伽门农的侵略野心一如现实中的美国政府,漫长血腥的特洛伊战争仿佛越战,而阿克琉斯对阿伽门农的鄙夷一如左派人士对越战的指责。但阿克琉斯明知战争的不义性,却被名垂千古的荣誉所吸引,成为了阿伽门农的战争机器,最终讽刺地因救人而死,这一结局似乎也隐含了对其作为刽子手所背负战争原罪的微妙指责。

而本作中活到最后的帕里斯与海伦反而是最接近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的角色:两人逃离了暴虐好色的墨涅劳斯与专制的斯巴达,共同奔向自由,深刻体现了美国人心目中个人自由与权益可以置于国家与政权利益之上的政治正确。而帕里斯也像好莱坞电影中的青年主角一样,由无用无能的熊孩子成长为能肩负责任的可靠男子,最终射死阿克琉斯为兄长报仇,虽然他的成长与复仇可以说是全剧最狗血的剧情——阿克琉斯一世英雄,居然莫名死于熊孩子之手。没了神话中的阿波罗作祟,这一结局实在憋屈。

但从文化角度看,《特洛伊》事实上是一部以古希腊外皮套美国故事的电影,其真正受众不是那些期望还原古希腊故事的人,而是美国大众以及主动或被动接受美国文化的外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为美国文化量身打造的两名与主角和反派,以及为好莱坞电影所强加的爱情情节。

当然,初看之下这部影片在文化层面或许差强人意,这很可能因为我们不是希腊人。在《木乃伊3》、《长城》、《花木兰》这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中,我们或许更能感受到违和感:它们不是中餐,只是左宗棠鸡,目标客户是那些对中国菜有兴趣的美国人,讲的永远是美国的故事,所谓的中国文化只是一个噱头,新口味薯片的一张包装纸而已。《特洛伊》也是一样,你可以看到极其宏伟的战争场面,激动人心的打斗镜头,与优秀的服道化设计。但除此之外,也很难看到其它令人惊喜的东西:整个剧情平铺直叙,缺乏有趣的转折,或许是因为去除了希腊与特洛伊两派神明争斗的剧情后,这个故事变得不那么有趣了,而美式价值观与反战思潮作为填充物,还远远不能使剧情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首发于B站专栏:

//www.bilibili.com/read/cv7592052

 2 ) 特洛伊≠伊利亚特

下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一人校对起来显得力不从心,有错误之处(包括错字),请在回复中指出。 电影 Troy(特洛伊)片尾的字幕——“inspired by Homer's‘The Iliad'”(改编自荷马的《伊利亚特》)——意指:电影特洛伊虽和伊利亚特有着密切联系,但毕竟是改编作品,很多地方和荷马原作有较大出入。本文并非批评电影,但它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产生电影特洛伊=荷马史诗的误解。本文任务便是澄清这些误解。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讲的,纯系荷马史诗中的虚构神话,而非历史真实。本文只是说明,电影特洛伊≠史诗《伊》,并不是说特洛伊≠历史事实,后者还有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发现和研究。 也许读者会认为本文对这样一部商业大片作如此仔细的对照考证,显得有些过于认真,没有必要。对此,我想说的是,这不但是为观看此片和对《荷马史诗》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参考,也是对自己阅读《荷马史诗》的一个思维的梳理,一个通过再次翻阅相关资料、帮助加深记忆的手段。 在以下的讲解中:电影是按照3小时16分导演剪辑版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伊》是以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罗年生全集第五卷 伊利亚特》为根据,而《奥德赛》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荷马史诗 奥德赛》为根据。 补充: 1.句前标注“!”符号表示:电影同历史事实的比较; 句前标注“*”符号表示:属导演剪辑版中加长部分的内容; 2.英文人名地名均根据《罗年生全集第五卷 伊利亚特》的专名索引给出,与英文版The Iliad有出入,比如阿喀琉斯在前者中是Achilleus,后者中则是Achilles;奥德修斯在前者中用Odysseus,后者中则是Ulysses; 埃阿斯在前者中是Aeas,在后者中是Ajax; 特洛伊王在前者中是Priamus,在后者中是Priam…而且,假如读者看过荷马史诗英文版,你会发现,很多希腊诸神都是用的其衍生出的罗马诸神的名字,例如:宙斯是用的Jove,而不是Zeus; 雅典娜是用的Minerva,而不是Athena,其原因笔者也不太清楚)。 1.阿喀琉斯Achilleus同巴古力斯Boagrius决斗拿下色萨利Thessaly(希腊东部一地区,与《伊》中的特萨利亚位置相同): 异: 1)《伊》对这段故事只字未提。《伊》以阿伽门农Agamemnon得罪射神阿波罗Apollo,与阿喀琉斯结怨为开头,以伊利昂Ilium(特洛伊别称,在《伊》中较常见)的巴西琉斯(即王)普里阿摩斯Puriamus向阿喀琉斯赎取赫克托尔Hector的尸体并为其举行葬礼为结尾。故事集中在特洛伊Troy战争进行到第10年约50天里,战争其他故事均为回忆的补充叙述。 其实,“伊利亚特The Iliad”的意思即“发生在伊利昂Ilium(特洛伊的别称)的故事”的意思,如同“奥德赛Odyssey”就是“关于奥德修斯Odysseus的故事”一样。因此,可以认为伊利亚特的故事都发生在特洛伊,其他地方的故事均未正面描写。这也是判断史诗中是否出现某故事的简便方法; 2)电影中的阿伽门农Agamemnon身材臃肿满脸横肉,从对话可看出其高傲贪婪。而《伊》中,阿伽门农是威武的众王之王,带领“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Achaei”(《伊》中希腊人的统称)冲杀在第一线,受伤后方才退回后方。其投枪技术在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的葬礼竞技赛上,甚至战胜所有其他希腊战士,仅次于未参赛的阿喀琉斯; 3)电影中阿喀琉斯Achilleus的眼神告诉我们,此人极傲慢冲动,就算是在老者面前也面露不屑。而《伊》中,他虽傲慢,但敬重老者,也非常有礼; 同: 1)只有尊贵的领袖、智慧的将领和最勇猛的战士才会有战车,且每辆战车都配有驭者; 2)决斗前,双方首领上前交涉,定下规则,让最勇猛的战士对决,这在古希腊很常见; ! 3)阿喀琉斯Achilleus所戴头盔同考古发掘的古希腊士兵头盔几乎完全相同,符合历史事实; 4)阿喀琉斯向色萨利王自我介绍时说道:“Achilleus,son of Peleus”。这是古希腊人重视氏族尊敬祖先的表现,也是古希腊人自我介绍的特点; 2.赫克托尔Hector和帕里斯Paris(《伊》中更常用“阿勒珊德罗斯Alexander”这个名字)从斯巴达Sparta带走海伦Helena: 异: 1)《伊》中并未出现这段故事。如果想了解神话中关于此事的描写,下面一段摘自《罗年生全集第五卷》王焕生写的《原前言》的介绍也许会有帮助: “神话传说把这场战争的原因归结于神明之间的争执,争执又涉及凡人。 据说主神宙斯Zeus从普罗米修斯那里得知,他若同女神忒提斯Thetis结婚,生下的孩子将会推翻他的统治。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决定把忒提斯下嫁凡人。在忒提斯与米尔弥冬人Myrmidones首领佩琉斯Peleus举行婚礼时,争吵女神因未受到邀请而行报复。她向席间扔下一个写有‘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引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Aphrodite的争吵。宙斯让三位女神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裁判。帕里斯因出生时有异兆,被父王普里阿摩斯Puriamus抛弃与伊达山中,长大后在山中放牧。三位女神分别给帕里斯权力、武功、美女,帕里斯把美誉判给了阿佛罗狄忒。帕里斯一次去希腊做客,在阿佛罗狄忒的帮助下,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Menelaus的妻子、世间最美的女子海伦Helena拐回特洛亚。希腊人对特洛亚人和平交涉不成,于是以墨涅拉奥斯的兄长、迈锡尼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为统帅,组成联军,包括忒提斯和佩琉斯的儿子阿基琉斯Achilleus等著名希腊英雄,进军特洛亚,从而开始了特洛亚战争。” 2)从上面这个故事,以及在《奥德赛Odyssey》中海伦Helena自己的话中,可得知:荷马笔下的海伦并非情愿跟着帕里斯离开斯巴达的,而是被掳走的; 3)墨涅拉奥斯、赫克托尔、帕里斯、海伦在电影中的首次登场。电影中,墨涅拉奥斯爱好和平、以礼待人,不过却是个粗俗的莽夫,而《伊》中他同赫克托尔一般英武;赫克托尔完全被描述为爱兄弟、爱妻子、爱父亲、爱国家、爱和平,且沉稳英俊的模范。而《伊》中他除了是个模范外,还受鸣雷神宙斯Zeus、射神阿波罗Apollo宠爱而显得傲慢。依神之助佑,他几次逃脱希腊将领降于他的死亡,其武力却未必如电影中强大。这点在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赫克托尔在《伊》中并没有电影中完美;电影中,按赫克托尔的话说,帕里斯是个花花公子,而《伊》中并未描写他的这个“优点”;《伊》中,海伦是宙斯和勒达的女儿,即人神之父的亲女儿,其倾城之美,电影中的演员自然无法达到。但遗憾的是,演员戴安•克鲁格Diane Kruger连海伦气质的十分之一都没达到,完全是个木头花瓶。很难想象帕里斯是如何被“她”吸引住的… 同: * 1)在宴饮后的半夜,赫克托尔Hector命令手下泰顿Tecton(《伊》中是特洛亚将领斐瑞克洛斯的父亲,但不确定这和电影中是否是同一个人)做好准备在启程前向海神波塞冬Poseidaon献祭。这类献祭在《伊》中是任何人做任何事前的必然,否则,定会失败; 2)电影中和《伊》中,除了贵族男人的妻女,女人均被视为奴隶,可被当做礼物赠送,甚至被当做赌注; 3. 墨涅拉奥斯Menelaus到迈锡尼请兄长阿伽门农Agamemnon同赴特洛伊;阿伽门农同皮洛斯王涅斯托尔Nestor商议战事: 异: 1)这未出现在《伊》中,导演为了电影故事的完整性而加上这段。电影中阿伽门农的贪婪和狡诈暴露无遗,他的每个眼神、动作、嘴里的话语都阴谋感十足,这显然与《伊》不同; 2)《伊》中,涅斯托尔Nestor是希腊联军中最德高望重的老皮洛斯王,连阿伽门农都敬他三分,对他毕恭毕敬;而电影中的阿伽门农对涅斯托尔并不尊敬,甚至对他大声吼叫; 同: !1)墨涅拉奥斯Menelaus刚进入阿伽门农Agamemnon在迈锡尼的王宫时,可看见阿伽门农背后的两头雕狮,同现在希腊迈锡尼阿伽门农墓遗址前的墓门几乎完全相同; 4.阿伽门农Agamemnon遣使伊塔卡Ithaca(奥德修斯的故乡);奥德修斯Odysseus受命劝说阿喀琉斯Achilleus参战;银发忒提斯Thetis预言阿喀琉斯Achilleus未来: 异: * 1)电影中阿伽门农的使者很愚蠢,这是“电影特色”,不太重要的角色都会和主角相差甚远,无论长相还是衣着化妆;《伊》中,荷马对将领的侍从或者驭马者都会用“神样的”等词语,他们都非常有气质,这一点需要注意; * 2)电影中阿伽门农Agamemnon的使者被奥德修斯Odysseus愚弄,而《伊》中并未怎么描写过英雄们的幽默感,他们从不戏弄君王的使者,即便是神样的奥德修斯也不这样做。不过《伊》中偶尔出现过英雄们挖苦讽刺对手的有趣语言——帕特罗克洛斯用石块将普里阿莫斯的私生子克布里奥涅斯Cebriones从战车中砸到地上后,说了下面一段话: “朋友们啊,看这人多灵巧,多会翻越! 他如果有机会走到游鱼丰富的海上, 准会让许多人吃个够,从船上潜进海里 摸来牡蛎,也不管大海如何咆哮, 灵巧得就像刚才从战车跳到地上。 特洛亚人中竟也有这样的潜水好手。” ——《伊利亚特》第十六卷 第745-750行 3)《伊》中,奥德修斯Odysseus和阿喀琉斯Achilleus关系不如电影中亲密,奥德修斯也非唯一能劝动阿喀琉斯参战的人,只有传世的荣誉是唯一能劝动阿喀琉斯的; 4) 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在电影中是阿喀琉斯的表弟,而据《伊》第二十三卷第85-90行中描写,他是阿喀琉斯的侍伴——年幼时,因玩耍时误杀安菲达马斯Amphidamas之子而被迫离乡,被阿喀琉斯的父亲佩琉斯Peleus留于宫中,同阿喀琉斯一同长大,是阿喀琉斯最亲密的伙伴,这种男性之间的爱在古希腊非常普遍,也受到推崇; 5)《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的母亲被叫做“银发忒提斯Thetis”,而不是电影中的“一撮白发忒提斯”;她做过关于爱子在特洛伊战死的预言,但更准确的说,是她知道,自己的英雄儿子注定会死在这场流传千古的战争中; 同: !* 1)奥德修斯Odysseus的故乡伊塔卡Ithaca是希腊西面的小岛,可看到海面是合理的;阿喀琉斯和侍伴站在海边建筑上也很合理,因为阿喀琉斯统治的佛提亚Phthia是临海城市;赫克托尔Hector和帕里斯Paris乘船回特洛伊时看到一望无际的海面,是从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e的斯巴达Sparta出发回到小亚细亚Asia minor的特洛伊Troy必然要穿过的爱琴海Aegean;墨涅拉奥斯Menelaus乘船到迈锡尼Mycene见阿伽门农Agamemnon时,背后是一条河,而非海,因为迈锡尼和斯巴达都是内陆城市,由河流连通; 5. 特洛伊王子携海伦Helena回城,普里阿摩斯Priamus迎接;赫克托尔Hector与父谋局势;帕里斯Paris同海伦Helena商未来: 异: 1)这未在《伊》中出现过,不过彼得•奥图尔Peter O’toole所饰的特洛伊王倒很和蔼;相比之下,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罗马克Andromacha就显得没有《伊》中美貌,甚至有点面部扭曲;但电影最离谱的改编之一还是将《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俘获的女奴布里赛伊斯Briseis改为普里阿摩斯Priamus的侄女,赫克托尔和帕里斯的表妹,这种罗密欧与朱丽叶式改编,让人物间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但也偏离了《伊》的主题——歌颂英雄; 2)普里阿摩斯和赫克托尔商议时,表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即对神的依赖,相信阿波罗会保佑特洛伊不被攻陷,而赫克托尔却不信;其实《伊》中,任何人都相信神的存在和力量,只是有人有时忘记对神献祭,其下场定很凄惨,这对赫克托尔也不例外:若非射神阿波罗Apollo助佑,他早死在狄奥墨得斯Diomedes或埃阿斯Aeas手中;若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欺骗,他也不会死在阿喀琉斯Achilleus的手中,可见神在《伊》中所占的主导性的地位; 6. 特洛亚人铸造防御工事;米尔弥冬人Myrmidones(居住在特萨莉亚境内佛提亚Phthia,属阿开奥斯种族,归阿喀琉斯统治)黑帆快船靠岸抢滩,埃阿斯Aeas(Ajax)率领船队紧随其后: 异: 1)《伊》中未描写抢滩,仅从战后第十年某天开始讲述故事; *2)《伊》中只见希腊人在岸边挖沟建堑壕,埋设尖锐的木桩,未见特洛伊人也埋木桩; 3)《伊》中希腊船只均为黑色,而电影中都是原木色;米尔弥冬人领先其他希腊船只抢滩也未出现在《伊》中;而且,阿喀琉斯Achilleus带领的是50艘战船组成的船队而非孤船一条; 4)电影中,涅斯托尔Nestor和阿伽门农Agamemnon同乘一条船;《伊》中,涅斯托尔带领皮洛斯人Pylos的船队,阿伽门农带领阿尔戈斯人Argos的船队,他们分乘两条船 5)《伊》中,这并非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的初次作战,在这之前,他已与阿喀琉斯一起参加过无数的战役,是个杀人无数的英勇战士; 6)电影中的埃阿斯Aeas高大雄壮却没有领袖的沉着和智慧,他在滩头大叫的傻样也令人发笑,好莱坞历来善于塑造这种没有大脑的猛男。《伊》中的埃阿斯则令人喜爱超过赫克托尔。 7. 米尔弥冬人Myrmidones攻占洗劫阿波罗Apollo神庙;阿喀琉斯Achilleus放走赫克托尔Hector,俘获女祭司布里赛伊斯Briseis: 异: 1)《伊》中没有洗劫阿波罗神殿的故事,赫克托尔也就不会赶来救援,也就不会有女祭司布里赛伊斯被俘的故事。整部《伊》中,阿喀琉斯未表现出对阿波罗不敬,甚至相反;至于在以后的故事中如何得罪了阿波罗,我也不清楚; 2)阿波罗的雕像是拉弓射箭的造型,表明其在《伊》中的真实身份:银弓射神,而非太阳神。古希腊古老的太阳神是赫利奥斯Helios,月神塞勒涅Selene和霞光女神埃奥斯Eos的兄弟。荷马史诗中,他无所不见。希腊鼎盛时代,被奉为阳光之神,盲人的医治者,又以失明作为惩罚人的手段。公元前五世纪开始与阿波罗混同。也就是说,在荷马写作的时代,阿波罗还不是太阳神; 3)实际上,《伊》中布里赛伊斯Briseis是阿喀琉斯在此前其他战役中杀其夫俘获得的。严格说她不是女奴,因为特洛伊战争之前,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就为阿喀琉斯和布里赛伊斯举行了婚礼,她就成了阿喀琉斯的妻子; 8.希腊各国君主庆祝抢滩成功;阿伽门农Agamemnon夺布里赛伊斯Briseis激怒阿喀琉斯: 异: 1)《伊》中,阿伽门农激怒阿喀琉斯并非在抢滩成功后,而是战争开始十年后。如第7条所说,布里赛伊斯已是阿喀琉斯的妻子,也就是说,阿伽门农抢了他的妻子,再加上其他很多阿喀琉斯应得的战利品也被他夺取,阿喀琉斯当然会被激怒;电影中显得不是很合理; 2)《伊》中阿喀琉斯被激怒后,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劝他不要杀掉阿伽门农;布里赛伊斯也未出现在帐内,若阿伽门农真把她拖到帐内来激怒阿喀琉斯,那么估计雅典娜也救不了阿伽门农,定会命丧阿喀琉斯之手; 同: 1)电影中,阿喀琉斯放下手中的利剑,最后嘴角现出一丝微笑,也许同下面一段摘自《伊》第一卷 第293-303行的话有类似的意思(一种愤怒的快感): “如果不管你说什么,我在每一个行动上 都听命于你,我就是懦夫和无用的人。 你且把这些命令发给其他的人, 不要对我发号施令,我不会服从你。 还有一件事告诉你,你要记在心上: 我不会为那个女子同你或别人争斗, 尽管你们把你们送给我的东西抢走; 黑色的快船旁边归我的其余的东西, 你不能违反我的意志把它们抢走。 如果你想试试,那就让大家知道: 你的黑血很快会流到我的矛尖上。” 9.特洛伊人为死去将士举行葬礼;特洛伊王领众大臣商议: 异: 1)《伊》中常出现火葬士兵的场景,不过仿佛没有出现过女歌手为死去的人们歌唱; 2)《伊》中没有这段参战与否的讨论,《伊》所描述的是战争之中的事; 3)《伊》中帕里斯Paris和墨涅拉奥斯Menelaus决斗的决定并非在战前做的,而是在赫克托尔Hector的激发下,帕里斯的临时决定; 同: !1)电影中特洛伊大臣们商议是,有一位鸟卜师做了语言。鸟卜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不光在《伊》中常有描写,另一位与荷马齐名的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还写过一篇诗歌,名字就叫做《鸟卜》; 10.普里阿摩斯Priamus交特洛伊之剑于帕里斯Paris;安德罗马克Andromacha劝阻丈夫赫克托尔Hector出战;赫克托尔阻拦海伦Helena出逃: 异: 1)《伊》中未出现这几个场景,特洛伊之剑当然是杜撰之物; 2)电影中安德罗马克劝阻丈夫的场景类似《伊》中她在斯开埃城门外的特洛亚平原上同丈夫告别的场景,但就是地点不同; 3)前面已说过,《伊》中的海伦非情愿来到特洛伊,我们不清楚她是否关心特洛伊人民的死活,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其实确实想回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Menelaus身边的; 同: 1)安德罗马克劝阻赫克托尔出战时说到自己失去了七个兄弟,这点与《伊》同。更进一步地说,她的七个兄弟被阿喀琉斯Achilleus杀死,她的父亲也被阿喀琉斯杀死,她的母亲被阿喀琉斯俘获,后被赎回(根据《罗念生全集 第五卷 伊利亚特》第六卷 第414-428行) 11.阿喀琉斯拒不出战,特洛伊人备战、严阵以待: 异: 1)《伊》中,阿喀琉斯拒不出战的事是在战争持续到第十年的时候发生的事;那么这里的特洛伊人备战在《伊》中当然也就不会有所描写; 12.两军交涉决定墨涅拉奥斯Menelaus同帕里斯Paris决斗,赫克托尔Hector杀墨涅拉奥斯开启战事: 异: 1)如第9条第3点所说,《伊》中,帕里斯是在战争第十年,赫克托尔的激将下临时决定和墨涅拉奥斯决斗的,决斗中,帕里斯几乎丧命,幸有宙斯之女阿佛罗狄忒Aphrodite将帕里斯用浓雾罩住,救回帕里斯的卧室(《伊》第三卷 第369-383行); 2)《伊》中,赫克托尔没有杀死墨涅拉奥斯,相反,墨涅拉奥斯是少数几个从特洛伊战争中幸存的希腊将领,并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3)《伊》中,阿伽门农Agamemnon为战争开始寻找的借口并非帕里斯在决斗中违约逃跑;而且《伊》中也没有描写帕里斯的逃跑,只是他在几乎昏迷的状态下,被女神救走; 4)火葬墨涅拉奥斯Menelaus和大埃阿斯Aeas时在双眼上的金币是死后渡冥河时需要给boatman的; 5)《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被激怒后,直到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来劝以前,都根本不关注战事,当然也不会去观战; 13.赫克托尔Hector杀埃阿斯Aeas,希腊联军失败溃逃: 异: 1)故事到这里,有必要谈一下《伊》中两军将领的战斗力,俗点说,就是排个名次,让读者有个清晰的认识: A.阿喀琉斯Achilleus是毫无悬念当之无愧的人间战神,排第一位; B.狄奥墨得斯Diomedes因刺伤美神阿佛罗狄忒Aphrodite和战神阿瑞斯Ares而得排名第二; C.特拉蒙之子大埃阿斯Aeas曾两次几乎用大石块砸死赫克托尔,第一次赫克托尔提议互赠礼物结束决斗,第二次黑暗的死亡已蒙上赫克托尔的眼睛,但他还是生生地被阿波罗Apollo救活过来。因此,大埃阿斯排名第三; D.赫克托尔名列第四; 因此,结论是:与电影情节不同,《伊》中大埃阿斯并没有,也不可能被赫克托尔杀死; 2)《伊》和电影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伊》中,神左右着一切:战争的走向发展,孰胜孰负,都是由神的思维和行为决定;而电影中则不同; 3)《伊》中主要战斗并非在特洛伊城墙下进行,而是在远离城墙的平原上,只有到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代阿喀琉斯出站时,才带领希腊人冲击到城墙; 4)《伊》中的战斗是分开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至少两个将领在带领战斗,且每区战况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伊》中,特洛伊也不是孤军奋战,他们也有小亚细亚Asia Minor的同盟(比如宙斯Zeus之子萨尔佩冬Sarpedon带领的吕西亚人Lycia); 14. 奥德修斯Odysseus涅斯托尔Nestor同阿伽门农Agamemnon商讨局势,阿喀琉斯Achilleus救回布里赛伊斯Briseis,坠入爱河: 异: 1)《伊》中的希腊将领,包括奥德修斯,都是绝不言退的,也不会说无阿喀琉斯必败的话,即使知道会失败,他们也照样会前赴后继地出击; 2)这是《伊》中没有的情节,阿伽门农没有把布里赛伊斯交给士兵,而是直接交还给了阿喀琉斯。而且,阿喀琉斯和布里赛伊斯本就是夫妻,坠入爱河以及布里赛伊斯刺杀阿喀琉斯的情节显然是编剧添加的爆米花成分; 同: 1)和电影类似,《伊》中的阿伽门农也懂得大局为重,不会计较一个女人,他要的是战争的胜利。他不但愿意归还阿喀琉斯布里赛伊斯,而且还允诺赠给阿喀琉斯比原来多得多的礼物——女奴、黄金、马匹、还有富饶的七座城市...(《罗念生全集 伊里亚特》第九卷 第115-161行); 15. 奥德修斯Odysseus、帕特洛克洛斯Patroclus劝阿喀琉斯Achilleus参战,阿喀琉斯执意返乡: 异: 1)《伊》中,奥德修斯几乎没有同阿喀琉斯有单独谈话的时候,只是在希腊联盟的君王们的会议上,两人才会有对话; 2)《伊》中,阿喀琉斯虽然没有同意参战,但也没有返回家乡的意思。他没有参战是因为对夺去他荣誉的阿伽门农的愤怒难消,如此重荣誉的他怎会甘心没得到一点荣誉就返乡呢?他只是在等待机会,等待希腊联军的溃败,以此来显示自己对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3)电影中的帕特罗克洛斯偷偷替兄出战,而《伊》中,在帕特罗克洛斯的请求下,阿喀琉斯同意让帕特罗克洛斯穿上他的盔甲代他出战; 同: 1)与电影相同,《伊》中帕特罗克洛斯也极力劝说阿喀琉斯解救希腊战士们,不过尽管这样,阿喀琉斯依然没有参战; 16. 特洛伊人夜袭希腊联军营帐,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代兄出战被赫克托尔Hector杀死,两军休战: 异: 1)《伊》中没有特洛伊人夜袭希腊人,只有奥德修斯Odysseus和狄奥墨得斯Diomedes夜探敌营(《罗年生全集 伊利亚特》第十卷);火球攻击也没有在《伊》中出现过; 2)前面已叙述过,《伊》中是代友出战,而非代兄出战。并且,帕特罗克洛斯是在阿喀琉斯知情的情况下出战的;而且,《伊》中的帕特罗克洛斯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把越过堑壕的特洛伊人击回,解救希腊人于危难中,斩杀众多特洛伊的英勇将领,并多次冲击特洛伊城墙;之后,才被众神助佑的赫克托尔杀死,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死得不明不白; 3)《伊》中,包括赫克托尔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穿着阿喀琉斯盔甲带领米尔弥冬人Myrmedones战斗的就是帕特罗克洛斯,赫克托尔杀死他时是知情的; 4)战争进行中,两军将领碰面厮杀是时有之事,但周围士兵并不会停下观看,这是电影中比较搞笑的场景之一;并且,战争根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告停,当然,首领除外; 5)电影中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后将尸体留下交还希腊人,他的这种仁慈和《伊》中完全相反:在《伊》中,杀死敌方将领,剥夺铠甲,抢到并凌辱尸体是获得巨大荣誉的一种常用而残暴的方式,也是《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中多次出现。比如第十七卷:“两军鏖战争夺帕特罗克洛斯的遗体”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史诗用了整整一卷761行来描写争夺遗体的过程;还有第二十二卷中阿喀琉斯Achilleus杀死赫克托尔,夺去其铠甲,用拖着遗体走的方式来凌辱赫克托尔,为帕特罗克洛斯报仇,自己也获得巨大的荣誉;再比如第二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冒着巨大的危险,在神的指引下赎取赫克托尔的遗体...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从侧面描写了夺取敌方将领遗体并凌辱之,以及夺回我方被杀将领遗体并焚烧之的重要性; 17. 阿喀琉斯Achilleus哀伤、愤怒,焚烧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尸体,赫克托尔Hector向妻子说明逃跑密道: 异: 1)上一条已提过,《伊》中,所有人都知道是帕特罗克洛斯在领兵,因此阿喀琉斯没有怪罪手下; 2)《伊》中没有描写特洛伊的秘密通道,这是电影编造的; 3)《伊》中,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葬礼是在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之后,且这葬礼是史诗重点描写的,不但有火葬的具体过程,还有通过竞技以纪念帕特罗克洛斯; 同: 1)阿喀琉斯的悲痛、彻夜不眠都和《伊》相符,不过这种悲痛的气氛在《伊》中更为浓重,整个军队、奴仆、甚至牲畜都为帕特罗克洛斯的死而落泪; 18.赫克托尔Hector被阿喀琉斯Achilleus杀死遭凌辱: 异: 1)《伊》中,阿喀琉斯在受阿波罗Apollo欺骗后,追着砍杀向城里撤退的特洛伊士兵。那时赫克托尔确实是最后一个留在城外的人,他本已为阿喀琉斯的气势所慑,转身逃跑,岂知雅典娜化身为其兄——得伊福波斯Deiphobus欺骗了他,怂恿他和阿喀琉斯战斗,最后惨死城下。像电影中那样,赫克托尔让已瞄准阿喀琉斯的弓箭手停手实在是不现实的,《伊》中每个特洛伊战士都想把阿喀琉斯杀死,无论是用长矛还是弓箭,是当面决斗还是背后偷袭; 2)如上所述,和电影不同的是:《伊》中赫克托尔没有机会同家人见最后一面就已经被阿喀琉斯斩杀了; 3)《伊》中,在两人决斗的时候,身后的希腊联军士兵并没有撤退,而在赫克托尔被杀后,他们便一拥而上,戳击赫克托尔的尸体。之后,阿喀琉斯才拖行尸体侮辱赫克托尔。这之后,阿喀琉斯才举行了帕特罗克洛斯的葬礼; 4)《伊》中,赫克托尔被杀后,特洛伊城陷入一片悲痛,人们都痛哭起来,唯有赫克托尔的妻子是在他被杀后,才从宫中来到城墙上,她见丈夫被拖行,开始痛哭; 5)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赫克托尔的母亲这一角色,这是和《伊》不同的地方; 同: 1)电影中有帕里斯Paris练习射箭的场景,这和《伊》相符,史诗中他本就是个箭术高手; 2)电影中决斗前,两人关于誓言的对话和《伊》中基本相符,下面两段是史诗中第二十二卷 第249-272行的对话: “头盔闪亮的伟大的赫克托尔首先说话: ‘佩琉斯之子,我不在逃避你,像刚才 绕行普里阿摩斯的都城三遭不停步, 现在心灵吩咐我停下来和你拼搏, 或是我得胜把你杀死,或是你杀死我。 但不妨让我们敬请神明前来作证, 神明能最好地监督和维护我们的誓言: 如果宙斯让我获胜,把你杀死, 我不会侮辱你的身体,尽管你残忍, 阿基琉斯,我剥下你那副辉煌的铠甲, 尸体交给阿开奥斯人(即希腊联军一方)。你也要这样待我。’ 捷足的阿基琉斯狠狠地看了他一眼回答说: ‘赫克托尔,最可恶的人,没什么条约可言, 有如狮子和人之间不可能有信誓, 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协和一致, 它们始终与对方为恶互为仇敌, 你我之间也这样不可能有什么友爱, 有什么誓言,唯有其中一个倒下, 用自己的血喂饱持盾的战士阿瑞斯。 鼓起你的全部勇气,现在正是你 表现自己是名枪手和无畏战士的时候。 不会有别的结果,帕拉斯•雅典娜将用 我的枪打到你,你杀死了我那么多朋友, 使我伤心,你将把欠债一起算清。’” 19.普里阿摩斯Priamus到阿喀琉斯Achilleus帐中求回赫克托耳Hector尸体,并带走布里赛伊斯Briseis,阿喀琉斯应下12天的和平: 异: 1)《伊》中并不是求回,是赎回。而且,普里阿摩斯能赎回尸体也全赖神明的帮助:阿波罗Apollo首先提出应该让赫克托尔的尸体回到特洛伊,受到应有的尊敬,接着宙斯Zeus同意并通知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Thetis,让她去说服阿喀琉斯愿意接受赎礼归还尸体,同时宙斯派神使赫尔墨斯Hermes为普里阿摩斯领路前去阿喀琉斯的营帐。 2)电影中,普里阿摩斯说道阿喀琉斯的父亲已死,实际上,佩琉斯Peleus虽已是垂暮之年,但还活在世上; 3)阿喀琉斯答应归还赫克托尔尸体后,普里阿摩斯并未立即离开,而是在阿喀琉斯安排下就寝,准备第二天再离开,只是神使赫尔墨斯Hermes在半夜叫醒普里阿摩斯,在不被任何人发现的情况下,领其回到特洛伊城; 同: 1)与电影相同,《伊》中阿喀琉斯也向普里阿摩斯允诺了12天的和平; 20.特洛伊人行赫克托耳Hector葬礼,奥德修斯Odysseus心生木马计,希腊大军佯装撤军: 异: 1)和电影不同的是,《伊》中特洛伊人是在阿喀琉斯应允的12天和平中的第十天才行的赫克托尔的火葬,相比对帕特罗克洛斯葬礼的描写就显得要仔细得多了; 2)描写到赫克托尔的葬礼完,《伊》便结束了。接下来电影中的故事只是在《奥德赛》The Odyssey中断断续续地间接出现过。而奥德修斯想出木马计的事在《伊》和《奥》中均未出现; 3)希腊联军的舰队佯装撤退,并隐身海湾的一段场景是《伊》中未出现的; 21.希腊人屠城,普里阿摩斯Priamus、阿伽门农Agamemnon、阿喀琉斯Achilleus相继死去: 异: *1)加长版电影中,潜入特洛伊城后,希腊人残暴地屠杀百姓在《伊》和《奥》中并没有描写,当然也没有否定; 2)普里阿摩斯、阿伽门农、阿喀琉斯的相继死亡是这部电影最最神奇的一段故事,阿伽门农居然是死在阿喀琉斯的爱人手中,而阿喀琉斯也是因爱人而死。在《伊》中并未提及这段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阿伽门农不是死在布里赛伊斯Briseis手上; 同: 1)木马计这段基本和《奥德赛》中的回忆相同。《奥》中借海伦Helena述说(第四卷 第244-258行)、墨涅拉奥斯Menelaus的回忆(第四卷 第271-289行)、费埃克斯国的著名歌人得摩多科斯Demodocus歌唱(第八卷 第500-520行)等方式,再现了木马计:奥德修斯事先扮成乞丐潜入特洛伊城,获得了许多消息,后来才纵火烧毁原先的营寨,和众英雄(包括墨涅拉奥斯)藏于木马之中。特洛伊人自己把木马拖回卫城。特洛伊人争论不休,坐在木马周围,持有三种意见:1. 用铜器戳穿木马;2. 把木马拖往悬崖高处推下;3. 保留木马取悦神明。最后他们采纳了最后一种,命定被希腊人摧毁; 2)和电影相同,在其他的古希腊史诗作品中,阿喀琉斯也被射中脚踵死于帕里斯的箭下,不同于民间为大家所熟知的那段故事,阿喀琉斯被其母倒提着脚踵在冥河中清洗身体,因而变得除脚踵外全身都刀枪不入的故事并没有在《伊》中出现;《伊》中阿喀琉斯也因为被赫克托尔从帕特罗克洛斯处夺去盔甲而一时没有出战,只是在火神赫菲斯托斯为其重铸铠甲后才出战一事中就可以看出; 22. 帕里斯Paris带领特洛伊幸存者逃往伊达山Mount Ida,奥德修斯Odysseus焚烧阿喀琉斯Achilleus尸体: 异: 1)《伊》中没有描写阿喀琉斯的葬礼,但可以知道的是,阿喀琉斯的葬礼应该是在特洛伊城外,而且一定是非常的隆重; 2)电影最后,帕里斯、海伦Helena、安德罗马克Andromacha(赫克托尔的妻子)、布里赛伊斯Briseis以及一部分特洛伊百姓从密道成功逃到伊达山,但从《奥德赛》得知,海伦跟随墨涅拉奥斯Menelaus回到了希腊,赫克托尔的儿子被希腊人从楼上扔下摔死,帕里斯和安德罗马克应该也死在特洛伊; 参考书籍: 罗念生著:《罗念生全集 第五卷 伊利亚特》,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王焕生著:《荷马史诗•奥德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陈中梅著:《奥德赛》,译林出版社。 陈中梅著:《神圣的荷马 荷马史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 特洛伊已成废墟

特洛伊,没有一座城市比它更具盛名,它那由太阳神阿波罗和海神波塞冬亲手筑造起来的城墙能够抵挡最强大的进攻,然而城墙的筑造者们在城墙建成的那一天就发誓要将其毁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王那里获得启示,发表了他著名的关于“弑父情结”的理论,可是宏大壮观的特洛伊以及它注定的毁灭却似乎无人问津。人们津津乐道于海伦的美丽以及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武,津津乐道于英雄与神祗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一个神迹已经化作了废墟——其实在今天看来这一事实才具有最大的象征意味。

影片《特洛伊》最后的独白本是精彩的——如果有人问起,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阿喀琉斯的时代,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赫克托耳的时代……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他们是特洛伊之战当之无愧的主角,虽然他们在长长的史诗中也就占据了那一点点的章节。在这一点上,没有人会说这段独白走题。可是关键在于,影片所向我们呈现出来的全都变了味。
布拉德皮特是典型的好莱坞独行侠,他越过大块头头顶刺出的一剑的确漂亮,可是那已经不是古希腊英雄们的战法。当古希腊的勇士们面对面站定,他们也许并不是躲不开对手的利刃,但是他们选择了硬碰硬,选择了更沉重的盾牌和更坚硬的铠甲。冷兵器被赞颂的时代,没有人打游击战,这非关智慧,只是精神。就像三国时代的张飞,当他到敌阵前骂战,自知不敌的对手也不是真的那么缺乏器量,只是他不能回避作战,他不能蜷缩在壕沟里或者城墙后,所以他只有死。死属于光荣,属于更遥远的未来,那些提及先人的名姓就不得不感到谦卑的子孙们,他们一出生就注定要为父复仇,就要担负家族的使命,因此先人的死令他们生而不凡,如果选择退却,他的子孙们将永远活在耻辱之下。
所以英雄属于冷兵器,英雄属于源头久远的贵族,属于神祗的后代,不知道三代以上名姓的现代都市人怎么能懂得这两个字的含义呢。如今,英雄就只剩下一个空有其表的华丽招式。

而艾瑞克巴纳饰演的赫克托耳的确是剧中最无可挑剔的英雄,他的表演中规中矩。在神话中,是他一次次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强敌压迫下的特洛伊人,英雄的血性之勇换回的是不可战胜的士气,而不只是一己的光荣。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得比好莱坞导演要好很多。
其实这本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远远不止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人,特洛伊和希腊最优秀的战士们几乎死伤殆尽,最终毁灭特洛伊的希腊人也大多在归途中葬身鱼腹,生还者寥寥无几。这令我想起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川中岛大战,同样是一场荒诞的战争,同样是两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无数最优秀的战士,锋矢对车悬,同样是同归于尽的结局,但是在《天与地》中我们看到后者却凸现出了英雄人物的意义。最终的画面上英雄不是悲悲戚戚地倒在女人的怀里,而是一骑当先率领着战败的勇士们穿透敌人的阵营。我们看到武田信玄的樱色大军长矛林立却如波浪开卷,上杉谦信的黑色铁骑从中从容穿越——这也许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一幕,但却是英雄最经典的诠解。

当然古希腊人同日本人所理解的英雄自然并不相同,所以在这里并不是要作历史学的比较。我所要说的是我们一同站在这里,此刻,全球同一化的今天,我们各自回首各自文明的起源,回首那些光荣的时代,我们得到的却是不尽相同的答案。我们尽可嘲笑和鄙夷那些所谓的古希腊的勇士们,他们在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不比法西斯暴徒更人道,他们互相争夺战利品的时候也就同强盗分赃无异,但是我们却无法抹去阿喀琉斯踏浪而来的那道神采。历史总是留下一些代表性的姓名,而省略了背后无数血与火的数字,这本不值得惊奇。相比起古代勇士们的力量与热血,技术则为我们带来了丑陋得多的胜利:一颗子弹大大更改了强弱的定义,无论你是暴躁还是沉静,你都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没有人会响应骂阵,没有人会用单挑来解决问题,死在飞机和大炮之下毫无美感。不,不是我在这样残酷的事情中寻找乐趣,而恰恰是人们一再低估了审美在你我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拥有足够多的洞察力,的确可以发现人类就是按照美的方式安排自身的进程的。直到技术法则将美变成一种装饰,就像好莱坞的电影,就像那个炫目的招式。

是对平庸和空虚的恐惧使人们如此乐衷于制造英雄,但可悲的就在于人们早已忘却了英雄的真实含义。好人死在懦夫手里,勇士死在女人手里,最后特洛伊的英雄们都死了,只剩下一个丧子老者的哀求和哭泣还能换回些同情,所谓的大制作也不过就是四个葬礼和一片废墟。

 4 ) 观《特洛伊》有感.......我恶

很抱歉用这么庸俗的题目
但是我也同样庸俗的写了观后感
片子费时费力费财。
我不明白为什么好人总是要帮那些垃圾去抗那些事情,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才让垃圾更加垃圾。哥哥爱弟弟是很正常的,父亲爱儿子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的爱造成了之后的大错,却归为天意。是的,据说是冥冥之中神的安排,造就了海伦这个美女就是为了让特洛伊沦陷的。但是,看的这个SB一般的弟弟,我又真的是无语再无语了。
弟弟去决战的那一幕,真是~就算以为是帅哥(不过我不喜欢这一型的)也不能坚持看下来,而且对方还是那么彪悍的大胡子叔叔。。。
为哥哥举行葬礼的时候,我想为什么死的不是这个SB弟弟呢?
到后来,最最后,剧中唯一一个还算养眼的MAN出现了,想和他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有个圆满的结局吧~看~垃圾弟弟这个时候 “恰到好处”的出现了又~
一箭又一箭,让她表妹喊得都沙哑了他还射上瘾了。
MD该英勇的时候就放屁,以为玩点浪漫就是帅的SB。光嘴皮子行,能力堪比弱智,无助的时候就求助哥哥,把所有的责任和风险全托付给别人的SB弟弟,导演大人,你就让我这么不爽的看完了,不能给我个镜头看他死么?

PS:看到他表妹在敌营里被玩弄的时候,还不知他怎么和那海伦风流呢。为什么就不是该受惩罚的人去“享受”这待遇来?不要和我说,他们会受到心灵谴责一辈子,算了吧~我算看清了,真正自私的人不会感到愧疚,感到愧疚的人不会自私。

总之,当贱男人和贱女人贱到一起去的时候,就会贱出事来。

 5 ) 死亡将死亡延续

   我相信,是死亡将死亡延续。牺牲,复仇,循环往复;在死亡里,历史重生。
  我喜欢冷兵器时代,比如象特洛伊战争。当剑是冷的时候,血的沸腾才有意义。当战争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就如同医院诊断病情越来越凭借仪器,生命体就只是个盛器而已;生命不过摆放其中,深浅、长短,无人所谓。
    
  重看了04版的《特洛伊》。布拉特.皮特的阿喀琉斯,那腔调,让我想象出一个现时代的黑客,自恃高手,乱军阵中,厮杀由我,来去从容,但浑不吝任何人任何组织。很自我的人,自私也忘我,通常有一个词可以美化:率性。
  率性的人,不快乐。就象没有约束的自由,往往因为散漫而变得很懒惰,也就因此黯然失色。阿喀琉斯的苦难,和当代人一样,没有信仰。甚至连爱情都是不完整的。
  他以一个战神的身份出生,注定要选择以成全这个身份的方式,短命。长寿的烟火气是成就不了英雄的。长寿的,都成了历史见证人,包括见证自己的英雄部分,但那部分已经了断在历史中,带不到长寿的尾声。比如张学良。他以一个百岁老人的身份离去,而不是百岁的英雄。英雄的热血早在一百岁里沉默。
    
  读到一个观点。有信仰的人是活在“与神同在”一元世界里,而缺乏信仰的人——即便相信“如有神在”,也是硬生生把相信信成迷信。信仰和信任还是二元分裂的。因为他向所谓的信仰索求的都是欲望和解脱欲望带来的危难,而不是身心托付的信任。只有信任,带来安全。安全,应该是宁静的。欲望,总是太喧哗,太喧哗。让人烦燥。
  阿喀琉斯也是烦燥的。他的烦燥,和生活无关,因为他没有;和生命无关,因为他无所谓。他的烦燥,是他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死去。因为死亡,是他的成名式。战神,要一场战争。死得其所。
    
  记得一次江苏卫视为非常周末主持人三选二。女主持人被吊到30米高空20分钟,满面是泪的飞了半天。飞得莫名其妙,哭得也莫名其妙。还好听到句有点意思的话——她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生总是一次次要证明自己。证明给谁看?证明给自己吗,还是证明给别人看。好累好累!
  阿喀琉斯,为了证明,等死。我们呢?我们都活得好累,是为了证明什么?
    
  几年前,在北京工作的时候,采访过一个英模。奔五的人,还是冲在最危险的一线。也有人说他爱显,当然更多人体谅他无奈,盛名所累,要证明自己是英模。后一种说法,足够成立。
  但在结束采访的那晚,站在天全黑下来的露台,他曾经纵身跃下的地方。
  我看不见他的脸,但我听到他说:
  只有死在一线,我就再也不用证明自己是英模了。而我的家人将永享我的荣耀,不会失去。
  
  如果生命需要死亡证明。我相信,是死亡将死亡延续。    

 6 ) 这是一个人!

2004年的史诗巨片 196分钟的无删减版

5年前 中考结束的暑假 我是把Troy当商业片看的
5年后 大二的十一国庆 我是把Troy当史诗片看的

撇开如今看来已经做得有些假的特技
撇开本片卖点最大的三位男主角
撇开阿喀琉斯和帕里塞伊斯之爱
总之撇开商业元素
这是一部还不错的史诗片 总的历史框架还是在那的(就我现有的知识来看 - -)
但与原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相比 电影更突出的是人的因素而并非神
原著中 特洛伊与希腊之战可以说就是神与神的战争
人只是其中小小的棋子 不过凭着自己的欲望去杀戮 去毁灭
而在电影中 "人"占了最重要的分量
阿喀琉斯 赫克托耳 电影中最凸显的两个人物
两个身处战争漩涡中无法逃避自身悲剧命运的英雄

阿喀琉斯为了自己而战
赫克托耳为了国家而战
两位都是英雄被歌颂千年
但这也许就是半人半神与人类的差别

不要说阿喀琉斯自私
他从未觉得他属于希腊
他是神的儿子 生来便是战士
即便神谕很早就告诉他:你将死在特洛伊之战中
在庸碌长寿和英雄短命中 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这就是阿喀琉斯
他为自己的荣誉而战 他要属于自己的时代

也不要说阿喀琉斯冷漠
他是天生的战士 杀敌与嗜血是必须的
可是当他对着赫克托耳的尸体哭泣
当他得知帕特洛克斯死亡时的愤怒
他在最后关头冲进特洛伊拯救自己心爱的女人
他实在是个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版的阿喀琉斯让我欣赏的原因
他终于懂得了怎样去爱 怎样去尊重

有人戏言 这部特洛伊不管怎样 能看到布拉德皮特的腿就已经值了
笑.. 皮特确实是挺契合阿喀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俊美 强壮 敏捷
皮特很性感 真的很性感
另外 阿喀琉斯与帕里塞伊斯之恋还是让我小小花痴了一把
尽管这一段是虚构的 原著中只是帕里塞伊斯的单恋 阿喀琉斯不过是把她当战利品和床伴
但在电影中 阿喀琉斯的爱还是很深刻的 人类的爱亦可以隽永
也许英雄与美人的故事总是更令人接受吧 英雄为了美人而死就更令人动容了


特洛伊中 个人最爱的还是赫克托耳了 真正的man
他是特洛伊的大王子 最骁勇善战的勇士
他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 整个特洛伊背负在他的肩上
他在战前的那句:For Troy!我记了很久 决绝和信念 两个很有力量的词
他是帕里斯的兄长 弟弟为了爱情付下的战争债他来抗
他是一个丈夫和父亲 面对妻儿 他眼里的温柔化开 温暖如同太阳
他多么想看着可爱的儿子长大 变得像他父亲一样优秀 勇敢 英俊
他不能 他背负着全城人的希望 但神让他死 他无力违抗

可以说赫克托耳是特洛伊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了
他的命运高贵而悲凄
他对自己的将士说:男人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的荣誉 保护自己的妻儿 守卫自己的国家
很简单 很朴实 确是真正的男儿之气
与阿喀琉斯之战 他知道这是他生命的终点 也是他杀死帕特洛克斯应该偿还的
他坦然面对 为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出战
神的游戏 人如同玩偶
但赫克托耳不畏惧死亡 在他的身上 人性的光辉异常闪耀
纵然神力强大 人自有自己的高贵之处
他为了国家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书写了自己的英雄时代
赫克托耳 你是特洛伊最伟大的荣耀


尽管神的旨意始终凌驾在人类之上
赫克托耳 阿喀琉斯都是沿着命运的曲线而死
甚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是不和女神那罪恶的金苹果
赫克托耳被雅典娜摆布 阿波罗的箭在暗处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踵
但他们早已无畏于命运 是为了高贵的人性而存在
电影中的其他 也处处体现着人性
帕里斯 这是一个一直受鄙视的人 因为他懦弱 贪于美色
我却并不那么讨厌他 他本就是个受溺爱的小王子 随心所欲 不问战事
拐走海伦 与赫莫拉涅斯之战 是他想当然的天真
当他终于知道要为了尊严而战 他哥哥在某种程度上因他而死后 他才真正地成长起来
还有海伦 自古人们就把她当成红颜祸水的典型
其实她不过依着自己的心爱上了帕里斯而已
人的感情在诸神看来 或许卑微 但谁又能否认这段爱情的真挚呢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阿喀琉斯对帕里塞伊斯讲的
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位祭祀爱上了她口中亵渎神灵的人吧
They God envy us
They envy us because we are mortal
Because any moment might be our last
Everything is more beautiful because we are doomed
You will never be lovelier than you are now
We will never be here again
阿喀琉斯说人类的生命正因为会死亡而美丽和珍贵
因为每一刻都稍纵即逝 每一秒都是不同的
知道自己必死 因此要将生命更绚烂的绽放 超出死亡的意义
阿喀琉斯的这段话给我一些启迪
我本是一个惧怕死亡的人 但这段话却削弱了我的恐惧
碌碌无为 即使永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相反 知道时光的逝去 才更能激励人生勃发出光彩呢


特洛伊 今天只是想谈一下电影本身
而不是和原著的比较 即便是原著《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故事》哪个又叫原著呢
《伊利亚特》的结尾本身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就结束了
且希腊神话和史诗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民间的口口相传 定稿也较晚
电影中或者为了艺术效果 或者为了人物性格做了改编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骂这部片子的
比如在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在木马计之前就已经死了 但电影里他为了爱的女人躲进了木马里
比如电影中的帕里塞伊斯是布鲁塞伊斯+帕里塞伊斯+波吕克塞纳的综合体
比如阿伽门农竟然是被帕里塞伊斯的短剑给杀死的
比如帕特洛克斯从来不是阿喀琉斯的什么表弟
诸如此类 概括来说就是嫌电影不尊重原著 商业味太重云云
其实不用太严肃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如果真的那么忠于原著 岂不是要将奥林匹斯山上的12大主神都搬出来了
或者在最后帕里斯将箭射向阿喀琉斯的时候 阿波罗咻一声钻出来 那我真的是要砸屏幕了...
看电影么 终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喜欢的话 就在特洛伊里把值得喜欢的东西挑出来 记一记 就像5年后的我一样
不喜欢么 就把特洛伊当作一部纯商业美国赚钱大片好了 就像5年前的我一样

 短评

电影的最大问题在于导演非常公正客观地把视角保持中立,在情节设置上没有倾向,所以看两军对战的时候真是缺乏代入感啊——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啊哈哈哈哈哈。视效不错,男色卖得不遗余力,但稗官野史的感觉多,恢弘史诗的感觉少,此外皮特的Achilles总觉得缺少说服力。

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拍出一部三个多小时的真正史诗一般的电影而不让人觉得沉闷冗长,国内的编剧用时间该读读伊利亚特。顺便想以后给孩子讲敬神明,爱妻小,热爱小生活,打不过就跑,不要逞英雄,不得图虚名。

8分钟前
  • iKoala
  • 力荐

brad pitt太不适合出演阿喀琉斯了!

11分钟前
  • Ex
  • 还行

如果你跟我走,我们将永无安宁之日。我们会被追杀,遭众神诅咒。但,我会爱你,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会永远爱你。

16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值得看,看过不觉得亏系列

19分钟前
  • 阿离
  • 推荐

最性感的阿喀琉斯,最丑的海伦王妃。

23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还行

雖然海倫讓我鬱悶,但滿目健美的男體……格鬥亦精彩……

24分钟前
  • 趙小漁
  • 推荐

雄性荷尔蒙这个激荡啊,看完之后想杀人

28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

3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明明是个神话故事,没了众神参与,用现代价值观根本没法讲啊。然后果然就很无趣地把重心放在爱情上了,那种英雄的荡气回肠和悲怆感毫无体现。BTW, so sick of Brad Pitt's artistic gymnastics fighting style

35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较差

很赞!特别喜欢王子的哥哥~

38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爱成为他的要害,而非脚踝。

42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奥兰多不如皮特,皮特又完败给了巴纳。巴纳演的大王子赫克托尔简直是从神话史诗里走出来的悲情英雄。

46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非常喜欢这种宏大场面的爱情战争片,而且背景时代是我喜欢的

50分钟前
  • sunshinE。
  • 力荐

三星半,德国导演给海伦选了张理性主义的脸,又把浪漫到极致的特洛伊战争庸俗化成贪婪人性的恶果,帕里斯这种角色完全能拍出天地震怒也在所不惜的激情任性,结果拍成衬托阿喀琉斯和赫克特的懦弱蠢货。神赐的基片素材被展现得如此干瘪,也不容易。

55分钟前
  • Arcturus
  • 推荐

皮特演的很棒,女色误国

57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brad太性感了!!!!!!!!!!!!!!!!!!!!!!!!!!!!!!!!!!!!!!!!!!!!!!!!!!!!!!!!!!! 就是看了这部之后我把他所有的电影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 -

1小时前
  • Violette
  • 力荐

阿克琉斯和两个女人3p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我大概不可能没有加这一部.又或者加的是另外一部?没错关于战神的传说,美丽的荡妇海伦,花花公子二王子,巨大的木马和对尸体的侮辱.其实故事的外貌下均是政治问题,不过本片没有按照政治的方向拍摄,而是强调了阿喀琉斯的武勇和英雄悲壮.最后永远是弓箭强于刀呢,这样的设置未尝不好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希望的结局是 帕里斯:咱们应该把这挫玩意儿烧了祭天 国王:皇儿所言极是,烧烧烧! (特洛伊 完)

1小时前
  • [已注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