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者

全32集

主演:于和伟,朱雨辰,徐光宇,张新华,罗嘉良,李小冉,刁琳琳,郭凯敏,宗晓军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6

 剧照

追击者 剧照 NO.1追击者 剧照 NO.2追击者 剧照 NO.3追击者 剧照 NO.4追击者 剧照 NO.5追击者 剧照 NO.6追击者 剧照 NO.13追击者 剧照 NO.14追击者 剧照 NO.15追击者 剧照 NO.16追击者 剧照 NO.17追击者 剧照 NO.18追击者 剧照 NO.19追击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追击者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抗战期间,中共特工茅远征救下了孤儿常平安,自己却被军统特务曹若飞所杀。抗战胜利后,已经与王小玉结婚、但仍然一心复仇的常平安进入了军统保定站,并发现当初杀死与他情同父子的茅远征的人,正是自己曾经暗恋的傅云的丈夫、军统特务曹若飞。常平安为了报仇,没日没夜地跟踪曹若飞。与此同时,不谙世事的傅云被曹若飞所骗,说出常平安当年的一些经历。常平安虽然过了这道难关,但他的危机一直此起彼伏。最后,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常平安被迫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背水一战,公开刺杀曹若飞,却失败了。曹若飞正式拘捕了常平安,并以王小玉为人质,逼迫他供出自己的同伴。在指认现场,曹若飞却被当场击毙——这一切,其实都是常平安之计。35岁的高中生不是孤单一人2023金星战记宝米恰恰 寶米恰恰20岁的恋人奔腾年代第一季夏日历险恋爱无名氏第二季无忧面包店第二部我的青春路过你的锦年食人帝国守护解放西4现在,很想见你别动我的女人我变成野兽的夜晚2 无名的关系欢迎来北方II(原声版)阳光警察[电影版]深宵闪避球泰勒·斯威夫特:爱的告白世界巡回演唱会惊爆星期四绅士们何以笙箫默电影版星蝶公主第三季婚礼进行时古城片警警戒 第一季没毛病之决战天机圣诞讼幻城凡世绝对权力1997英语病房里的故事湘恋日记国庆十点钟逝者难眠死于德州Hi!足球少年中国刑警803黑道丧尸空军一号1997玩偶2002明天,会更好

 长篇影评

 1 ) 刻意虐心叫人恼火,跟《杀人回忆》差了十条街

看完《追击者》很愤怒,有导演对观众的强烈的游戏感和操控感,冰冷无聊,令人厌恶。这是部显然并非 happy ending 的片子。看到高潮戏美珍被男主角乱锤砸死的时候,我的内心基本上是崩溃的。但我崩溃的原因不是因为美珍没有逃掉好痛心,而是这锤子最后是怎么一步步砸下去的?我自己的观影口味其实完全不偏好 happy ending,相反我是更喜欢悲剧的。那我有这种愤怒和疑惑的原因在哪呢?

片子里的主要行动是营救美珍。但里面的所有人都是混蛋和智障吗?不怎么在乎营救美珍的普通警察们也就罢了,连一心想要营救的忠浩竟然是这样?!营救者拼尽一切没有达成目标,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比如表现营救者的混蛋和智障,批判警察、人性冷漠或者是善良的无力感,但前提是得把故事和人物给讲圆了。导演明明给忠浩早早就营造了一个全力营救美珍的设定,但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人物的演进线,贫乏从头到尾没有改观。根本还是因为故事讲得太过刻意,刻意让忠浩不断失败、不断巧合,前后的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这种刻意直白点说,就是玩弄了观众的感受。

我相信看到高潮戏的时候,观众大都会觉得虐心,一锤一锤脑浆四溅,美珍内心品尝着恐惧和绝望,身体瑟瑟发抖。这场戏用的是升格,很标准的镜头语言。编剧明显是想用波折创造更好的虐心效果,让美珍终于爬出了魔窟,刚见着太阳,又让她偏偏撞进杀手的魔爪。从皮条主忠浩出去找开始直到美珍被杀手重新得手,编剧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忠浩的手差那么一点,然后让变态杀手得逞。可是有一个常识。剧作中越关键的节点,就越忌用突如其来的无谓巧合,那是偷懒的玩法(可以稍微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追击者》不知道用了多少牵强的人工佐料才揉到了这个结尾,所以这场戏越惨,越矫情得让人受不了。

抛开直观的感受,回到影片表意。虚弱的故事和人设,直接导致了影片表意的无意义。批判社会、怜悯弱者,还是赞赏正义和求生的欲望?什么都没有做到。片子唯一在做的就是,倾其所有想要观众虐心。这是赤裸裸的情感贩卖,贩卖的是弱女子美珍和七岁女儿的无助与绝望。这种感觉和曾经看《七号房的礼物》时的反感是相像的,但相比而言,似乎尤有甚之。

下面我把这部犯罪悬疑片重要的叙事推进捋一捋,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变态男的住宅。简单来说就这么一件事。

警察蠢点我觉得完全ok,韩国社会批判片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倾向,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就不是程度的问题了,而是违背人性的基本逻辑,然后显得非常刻意。比如忠浩的前同事吉宇。他跟忠浩很熟,但他对忠浩不断强调的反常关切完全不理会,他俩就像是完全处在两个世界的人。尤其是即便吉宇跟忠浩撞到了一起,也偏偏碰巧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信息。比如忠浩看到变态男的衣角有血迹,但就是“被”不了了之了。这不是说警察不称职就通的,而是人之为人的反常,人物的感觉不对劲,而从片子里找不到对这个反常的解释。

还有,半道把市长的破事儿搅进来。这个段落的引入从叙事来讲非常突兀,社会批判的意图浮于表面,本质上还是暗度陈仓,好让变态男能够逍遥法外。

一部电影中可以有漠不关心的人,但不该有真蠢的人——除非这个人蠢就是剧作的元素之一。所以如果是显得过于蠢,那一定得交代背后是什么特殊的原因所致,那样也就是落在了社会批判的维度。但是《追击者》并没有。

一开始,忠浩对美珍的事情的确漠不关心,办事情蠢一点没什么毛病。但随着叙事的进展,忠浩的人设是慢慢开始真心想要救美珍,努力查出凶手。因此这之后肯定是不蠢的。但是他都已经看到了美珍的车,锁定了“五分钟”的范围,并且拿到了变态男家里的钥匙,开了一堆门、问了一堆人,并且进展非常有效。然而在他知道时间极其紧迫、美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调查就是没有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下去。准确说,是编剧刻意不让他进行下去,而这个阻碍的处理非常突兀。忠浩第一家打开的门不是凶宅,这算是调查进展的正常障碍;但变态男被暴打招供了一个假地址,忠浩很快知道被骗了,但就是慢、慢、慢。这个慢体现在对角色行动的处理上,还体现在视听语言节奏的处理上,这的确让观众对时间的流逝感到焦虑,但这是一种单纯的影像延宕带来的焦虑,而不是让人感觉到一个火烧火燎要找到凶宅的人绷紧了心弦,要赶紧找到目标(尽管目标的确不那么容易找到)。忠浩作为一个最有心想找到美珍的人,他整个查凶的过程是很不自然的。

而高潮戏的到来,更是牵强得触目惊心。美珍那么不容易逃离了魔窟,刚刚出来,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偏偏跟刚释放的变态男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重逢。那家小店的时间、空间都那么巧合,并且编剧并没有给出一个带有任何“必然性”的来由,相反是配合了很多方面的设计促成了这次巧合。我不是说这个巧合不可能,事实上生活中真正发生的巧合往往超出观影的经验,而且真正的巧合就是纯粹偶然性的。但正是因为作为一部影片,一个纯粹偶然的巧合(暂时撇开巧合设计的牵强)在最关键叙事节点上被运用,会极大地削减影片所要表达的态度。一个极其残忍的凶杀案,如果是因为天大的偶然的巧合所致,其残忍所要承载的批判性就所剩无几了,就只剩下一个奇观性的躯壳。试想一下,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听到诸如一个人被雷劈了这样极其巧合的事件,当然会感到惊异,但也是仅此而已,因为这只是单纯的奇观;而那些因果非常复杂的凶杀案,因为凶杀背后复杂的纠葛所体现出来的必然,才让我们感受到悲剧性和伴随而来的批判性。抽象一点讲,这是艺术表达上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

然后说说高潮戏的巧合设计有多么人为和牵强。

先是老板娘。面对一位带墨镜和帽子的男子,而且脸上有明显的淤血,她如何能够这样百般信任?编剧大人的解释是男人撒了个谎,老板娘信了,因为老板娘认为总不会巧到美珍说的那个“疯子”就是面前的男人吧。而且编剧又写了两句台词,表示老板娘以为这个脸上有血污的神秘男子说不定跟美珍一样,也是那个“疯子”的受害者。这之后,老板娘就能够“水到渠成”地主动把躲难的美珍供了出来,然后还搭上了自己的命。这个“水到渠成”我一万个不服,剧作上的设计感昭然若揭,而且设计的一点不平滑。这个过程就一场对话的戏,几句台词,但是承载了密集的情节和心理变化的内容,真的太牵强了。请让不冷静的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老板娘真能蠢成这样,这条命搭得不冤,就是可惜了美珍。

再是那位成功盯梢的漂亮女警官。片子花很长的篇幅,写了这位漂亮女警官跟在变态男后面成功盯梢,距离不到二十米,大白天的一路盯到小店,结果一点作用没起。这里编剧也在一个重要细节上做了手脚——变态男探头关门这个如此关键的动作,她也刚!刚!好!没看到?!这是一个小便利店,显然不是变态男自己开的,而他进去店里买东西,片刻之后却要左顾右盼把店门关上,这嫌疑再明显不过。但给盯了那么久,一步一步都挺负责的,你跟我说偏偏——就这一眼没看到??!

还有。美珍躲进小便利店,给忠浩打求救电话的时候,偏偏——忠浩正在飞奔!而且偏偏——铃声设得太小没有听到!而忠浩之所以飞奔,是因为偏偏——他这么十万火急的时候,就是弄不到一辆车,打车也完全打不到!于是愣是就这么奔了一路……美珍给忠浩打电话是合理的,但是,美珍竟然再没有打第二次电话??不说给忠浩,也没有给任何她可能求助的人。她的求生欲望呢?她的恐惧呢?是电话费太贵还是手机偏偏没电了?还是说美珍在这世上孤身一人,到要死了连第二个打电话的人都没有?最后居然给忠浩电话留言??!这TM是给忠浩留言求救,还是给观众留言卖惨??片尾,在还没冷掉的血案现场,忠浩悲伤绝望地听着手机里美珍临终留言……这样的煽情戏码,让我恶心得发指,感觉到作为观众被羞辱的愤怒。

还有,这整个高潮段落,大白天的小便利店里,美珍和老板娘两个人都不声不响地被杀了,老板娘和美珍在被杀之前,偏偏都没有发出任何的喊叫……美珍没有喊,我看得出导演是故意想表现美珍对于逃难不能营救不得的绝望(但讲道理,这种绝望感由于处心积虑的设计过于浓重而被消解殆尽了)。那老板娘呢?我没有面对杀手的经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编剧一定考虑到了这一点——“老板娘当然不能喊出来,不然凶手就被人知道了”。

美珍遇害的一场戏不但牵强,而且严重超载了。这种牵强和超载贯穿全片,只是说在高潮戏表现得最为鲜明。

看完《追击者》,我马上去查了影片男主角的原型柳永哲。柳永哲是韩国有史以来最变态的杀手之一,看完他的真实故事,人设、环境、事件各方面我都是充分信服的。而比较来看,《追击者》的改编,情节上最显著的改动有两点。一是杀手的动机,二是杀手落网的过程。而这两点正是片子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正是尤其重要的地方。

变态杀手的动机,片子改成了阳痿。除此之外,通篇能够找到的其他动机线索寥寥无几(基本都是简单重合原型的经历,而未做立体描画,比如入狱、有一个哥哥,等等)。阳痿是可能构成变态杀人狂的杀人动机的,但这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在《追击者》中这个动机支点的使用过于孤立,显得空洞和符号化,人物看不到具体的人格画像(而原型的经历是有充足说服力的,尽管没有阳痿)。

而且,揭示这一动机的一场戏质量下乘。审讯室的警官老头子在一番主观推测之后,猜测变态男是阳痿,脸上挂着得意的神情。而且他显然以这种羞辱为乐(有可能这个警官性能力存在问题),审讯中三番两次地强调。这激怒了变态男,然后对老头子警官成功实施了暴力。审讯室中,老头子警官和这位犯人不是隔着玻璃而是面对着面,杀手是移动自由的,而警官对于变态男明显被激怒的状况却毫无防范,羞辱不断变本加厉,竟然被他近身施加暴力得手。这段戏的刻意和牵强也昭然若揭,显得特别空洞和符号化,看得我很无奈。

而杀手落网的过程,片子花了大工夫改出了很有“戏剧性”的高潮桥段,可能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这上面已经说过,编剧的苦心孤诣,对巧合神出鬼没的使用,不用再赘述。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个处理就是这部电影的新意所在,突破了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类型片逻辑而改成了一出悲剧。但这出悲剧完全没有支撑住,大量重要的叙事节点的推进和转折几乎都有明显的仓促和用力过猛,几乎是生怕观众看不出来编剧的意图。这个过程中,巧合的使用犯了大忌。

我认为就这部片子而言,这种创新只是形式和表象上的改变而已。通俗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主要是时间节奏上的巧妙设置,并且得益于通俗浪漫的形式和 happy ending 的结局,观众相对而言不会太去纠结这种暗渡陈仓的小手脚。而比起浪漫通俗喜剧来说,悲剧产生的观感同喜剧有很大的不同,必须有扎实的铺垫才能产生真正相称的力量,否则想让观众虐心却适得其反。《追击者》是一个比较通俗的类型片,但这里的设置有诸多牵强和不合理,根本谈不上巧妙。这是电影叙事本身不够好,而不是叙事方式取舍的问题。 内容方面谈了很多,总体来讲是很不服的,观影体验也很不舒服。但说回来,《追击者》在形式技巧上还是优秀的,画面、节奏、声音、灯光等各方面都非常扎实,尤其是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作品来说,真的很棒。打开电影刚看片头一段就充分感受得到。河正宇的表演,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角色设定的情况下已经做到很不错了。但比起内容来说,这些就只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电影从来不是一个工艺品。 同是犯罪悬疑类型片,《杀人回忆》8.6,《追击者》竟然有8.4。然而平心而论,《追击者》跟《杀人回忆》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档上,尤其是人物和主题的功力。可豆瓣评分竟然这么高,我也很无奈啊,说明这个导演的手法迷惑性很强,忽悠那些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的观众。我已经谨慎地怀疑过自己了,但最终还是很明确是电影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我要对自己诚实,也是对电影和对大家诚实。

以上一己之见。尤其推荐把这片子奉为经典的人看看,说不定你们会有点新的思考。 2014.02.26

 2 ) 希望比绝望更寒冷

老实说,多少有些被韩国人的这部《追击者》震到了。
起先是把海报上的人误当成了崔岷植才买来的,发现弄错了之后还后悔不迭来着,完全没想到竟然好到这个程度。

据说,这部电影源起于:一个叫做罗宏镇的韩国人,某个夜晚,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街,偶然间看到一位步行女子,忽然想到:若是这位女子凭空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没有任何目击者,那该如何寻找到她呢?就是这样一个偶发的想法,促使他后来导演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追击者》。
所谓“处女作”哦,但却绝对手段老辣,画面凌厉紧迫、节奏感出类拔萃。那倒也罢了,一部以连环杀人犯为题材的电影,貌似做到那样并不难。好莱坞可以,香港也可以,也就我们大陆的电影人常常做不到而已。《追击者》真正玩得巧妙的地方在于,完全的反类型化,不按常理出牌,毫无悬念地开场不久就亮出凶手身份,但却在后来的推进中不断出现出人意料的起伏,不断给你希望,然后又不断浇灭你的希望,就这样把你推往一个明知结局却无力避免的绝望境地。影片高潮那段,发生在小卖部里的情节,怕是足以让所有观影者,崩溃。

近百年前的某个夜晚,北京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据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场对话:
一个人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另一个人则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前一个人被后一个人说服了。所以他后来写了一篇叫做《狂人日记》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呐喊”生涯。这个“呐喊”的人,后来倒是被“钦定”为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了,只是,百年之后再来看那场对话,他当时是否该“呐喊”,却似乎仍然是一个疑问。
因为,他的“呐喊”貌似是真的惊醒了一些人的,可是,铁屋子似乎至今仍然还没有被“破毁”。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当时的想法是,“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是,“所谓可有”,如果被证明,结果到底还是没有,那么,何如当时就不要“呐喊”?要知道,绝望固然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但在绝望的时候给人希望,然后终究还是绝望,那绝对是更大的痛苦,委实是对不住那些从熟睡中被惊醒的人的。
《追击者》的手段和效果,某种程度上说,大致也就类似于那个伟大作家如此那般的“呐喊”。

事实上,一度飞速崛起的韩国电影,近年来已经走出了曾经的神话,滥作迭出,难免让人疑心:或者是毕竟根底浅、情怀低的缘故,已无东山再起的能力。可是,这部《追击者》的出现,却多少证明,韩国电影人的创造力到底不可低估。
或曰:我们的大陆电影,何时才能这样持续不断哪怕是隔三岔五也好地拍出如此高水准的影片呢?这个疑问,就跟中国的球迷们常常发出的“国足何时才能不恐韩”的浩叹,貌似是一样一样的。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百年前那场对话中所谓的“铁屋子”真的“破毁”的时候。或者如村上春树前不久在耶路撒冷的演说里所说,大家都愿意站到“蛋”这一边、而不是体制那一边的时候。问题只是在于,那个“铁屋子”,真的有“破毁”的可能么?如何才能“破毁”呢?有多少人愿意站到“蛋”这一边、而不是体制那一边呢?

 3 ) 正义,只保护我们的尸体

       皮条客的妓女们失踪了,都是在那个4885的号码出现之后,于是皮条客勃然大怒,发誓要找到那个贩卖人口的家伙,并且找回自己的姑娘们,或者说是,弥补自己的经济损失。
       故事的开始就是这样,三俗的开始。皮条客、妓女以及变态杀手之间的故事。正义的追寻也许往往源于一个极端无聊,无比恶俗的理由。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种无聊的情绪似乎在蔓延开来,不相信变态杀手是变态杀手的皮条客,为了挽回护送市长失败才努力追查凶手的警察,都是一群为了金钱与名利而无聊奔波的势利小人,而没有人真正的关心被囚禁的妓女的生死安危。
       也许是皮条客的正义感逐渐涌现出来,也许是出于对于妓女的关心,也许只是对自己被戏弄的愤怒,他开始独自追查。而无能的警察们果然没有再一次辜负广大的观众朋友,他们还是依旧那样的无能。看破凶手内心的心理专家让凶手恼羞成怒,偶然路过的记者让警察局局长畏手畏脚。出于恶俗目的的正义让人觉得虚伪,身为局外人的我一边咒骂着那个傻逼的记者,一边咒骂着那个傻逼的警察。
       什么才是正义?这个时候我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一个伸张正义的机构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存在,而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存在,我想,这样的机构所存在的意义也许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的可笑,透着无比的悲凉。变态杀人狂被释放,阴差阳错的被脑残的欧巴桑老板娘挽留,然后继续行凶,杀死了老板娘,以及刚刚逃离凶宅的妓女。也许这一切都只是命运的安排,让你在想要抓住命运的那一个瞬间突然感觉到无力,一切美好的憧憬与生的希望都在暴力的铁锤下轰然倒塌。
       于是我们只能以暴制暴。用铁锤杀死用铁锤行凶的变态杀人狂,在酣畅淋漓的同时,隐隐的感觉到一种讽刺,结果,人类,每个人,不还都是一个模样,人,就是这个熊样,无论是邪恶还是正义,都伴随着杀戮,结果,我想,满地的鲜血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义在邪恶面前阳痿了,阳痿的变态杀人狂在所有正人君子面前站了起来,他用手中的铁锤庄严宣布:你们这群废物。他被揍得鼻青脸肿,却能够继续行凶,也许他是一个懦夫吧,用杀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也许片中的所有人都是懦夫,用倾泻而出的愤怒来满足自己虚无的正义感。
       让我觉得无比讽刺的一点接下来又出现了。当被泼粪的市长走出公安局,在雨中看到满身鲜血的皮条客的时候,他害怕了,他的随从也害怕了,他不能够挺直他的胸膛坦然面对,只能唯唯诺诺的赶紧躲到车里迅速逃离,他对暴力屈服了。象征正义的政客在沾血的屠夫面前选择了撤退,依旧没有让观众失望,他们,还是如此的道貌岸然,不出所有人的所料。
       妓女,死于变态杀手之手,变态杀手,死于皮条客之手,皮条客活了下来。警察们找到了尸体,案件侦破了,凶手找到了。正义的一方功德圆满了,邪恶的一方去见撒旦了。然而也许没有人真正的关心需要关心的人,那些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就像是眼前的世界,一群人为了莫名的目的明争暗斗,打打杀杀,弱势的人们行走其间,在夹缝中战战兢兢的生存,一不小心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没有人来保护他们,或者说是没有人来保护他们的生命,正义,只保护我们的尸体。
       满地的献血在逼仄昏黑的空间里蔓延开来,苟延残喘的生命让人感觉无比痛心与鲜活。
       我不禁问自己,也想问别人:“你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就像是变态杀手问妓女的那个问题。其实我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只要活下去就好,就像是变态杀手,他也不需要答案,只是行凶就好。
       变态杀手高高的举起手中的铁锤,说:“放心,没有人会关心你去了哪里,没有人会担心的。”然后,他狠狠的敲了下去。有时候,你会感觉变态的话无比的惊醒世人。
       杀死变态杀人狂的皮条客站在妓女的小女儿的病床前,昏头涨脑的将浑浊的视线望向浑浊的窗外,窗外,正下着雨,这个灯火辉煌的大都会,夜幕下有无穷多的肮脏与美好,邪恶与正义。
       在这里,你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4 ) 原来批判社会就要把观众当成猪来耍

这个片的剧情有扯淡呢?我复述一下结尾部分的剧情你就知道了:

警方放走凶手后,安排警察盯梢,警察盯梢的人就在10米后,犯人完全没有发觉。随后凶手进入小卖部,花了大约10分钟,杀了两个人还分尸,闹出很大动静,此时警察就在20米外等着。满身是血的犯人,拿着死者的手和头离开,返回几百米外的住处,整个过程中盯梢的警察没有任何行动,然后丢失了犯人的踪迹。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市区发生分尸案,路上没有任何目击者,警察也没有在附近查访寻找

我始终在等剧情反转,揭露盯梢的警察是犯人同伙,然而并没有。

我的天,导演,你要不要脸啊?表现警察愚蠢是靠这样完全不顾物理规律来表现的吗?你直接不安排警察盯梢不就得了么?现在这样已经根本不是什么牵强了,角色想出现就出现,想消失就消失,想看见就看见,想看不见就看不见,这不是把观众当猴耍?

我估计有人会说这片子是有现实原型的,犯人也确实逃脱过,麻烦您搜一下实际的案件资料,看看到底是怎么个过程,有没有象这片一样扯淡。要照这么说,抗战也是真实存在的啊,那我写一段情节,800里外一枪打死鬼子,行不行?

片子里的人蠢没问题,犯错没问题,但是这个蠢一定要有所指,故事一定要有整体性,而不是“啊这个情节连不上了,让角色智商暂时下线好了”。编剧完全不动脑子,只图省事,出场人物和警方的智商上窜下跳。前一分钟警察还拥有正常人类的智力,按常理办案,下一秒突然就因为不会脱裤子被尿憋死。看片的时候我大脑飞速运转,脑海中不断闪过看过的抗日神剧的剧情,然而始终找不出哪个片子的剧情比这片更蠢。

豆瓣的影评也是一样,所有人光说影射,就没一个人愿意提剧本的逻辑问题。说实话这种牵强的剧情手法用一次两次都可以成为一个电影抹不掉的污点,用几十次那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了。

啊,西巴啦,真是差点给这片气死。

 5 ) 以后豆瓣评分要慎重参考了

我能说这是部垃圾片么?我能说我被豆瓣的评分骗了么?片里的警察是傻逼,原因不用解释,写脸上了,片里的罪犯是傻逼,叫鸡杀人都不换电话号码,作案手段毫不掩饰的低级,片里的被害人也算是傻逼,不知道往人多的地方去啊,呆大街上都比小卖部安全,看出天朝人多的好处了……片里那个老板娘最傻逼,人家问你要锤子你就给,问你要砍刀你给不给?死了活该。白瞎我看到这么晚……想模仿杀人回忆却弄了个四不像。导演跟拍黄海的是一个人,怪不得打斗都是duangduangduang的一个风格……渣片
还有就是豆瓣的APP也特么也是醉了,不能写长评么?手机版网页做的还这么渣,客户端功能还不完善……

 6 ) 我一边看一边气死了。

我已经气死了。原因如下:

1.警察竟然无视美珍。。径自认定她死了。凶手在警察局已经说过一次“那女人可能活着”。
2.开的车不是自己的。。车主名字都说不出来。用偷车罪都能关24小时吧。再不济与男主斗殴两个都关也好过放了吧。还有那个出来叫放人的检查官哪里来的。怎么就这么巧突然跑出来个误抓的呢。尸体都没见的啊。这边都没证据那里哪里来的证据呢。。
3.男主拿着钥匙让小弟去找。也不跟警察好好沟通。在美珍的车附近好好搜查就好了。大雨天挖什么山啊。
4.韩国难道没有110。。。报了警就非要等到那两个睡着的醒了才出?对讲机呢。电话呢。。顺丰快递都比你来的快!
5杂货店大妈你不作死就不会死。满脸伤痕的男人能给你安全感? 就算经常买烟你怎么就觉得他是好人了呢。这个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关门闭店除了警察谁敲门都不开吗?你还继续做生意?

“他总不能把尸体都埋在他家前院吧”。。这句话频频出现。tmd 。还真埋在前院了。。

美珍死的真辛苦。
全剧小女孩智商最高。

 短评

非常好,警察无能到了一定程度,方圆走路5分钟的范围,很小了,怎么都查得到;既然知道放的人有问题,不能多派点人手跟着啊?何况凶手还是回家,不能蹲点啊?还有谁能告诉我小女孩碰到了什么事被打昏了?

2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十三条人命,比不上市长脸上一泡屎

4分钟前
  • null
  • 力荐

关键是人家的处女作啊

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被小卖部大妈气死了。。。另外,最近看了日本和韩国讽刺天朝的犯罪片,我国何时才能出现

8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打死他!!打死他!!打啊!!打死他!!!!!!

9分钟前
  • 桃色饕餮
  • 力荐

讲的就是一个没有性能力的压抑青年为发泄性欲接连不断的用锤子和凿子代替阳具凿进女人体内的故事 警察什么的都是陪衬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我是王大锤,万万没想到最终我还是把那个女人杀了……故意让人捉急啊,懂了手法后就故意不着急,抻着看,反正可以看小河的高潮演技,他笑着说“我没卖他们,我把他们杀了啊”真是太…原来他和老金当时就交过手了。节奏太拿人,一波多折不留任何希望比杀人回忆节奏还快(视角不同)觉得没必要跟宗教扯上

13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情节不拖泥带水

17分钟前
  • Frankel
  • 力荐

杀人回忆之后,很让人难忘的韩国犯罪片

18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大屏幕的观感实在是过于刺激了,拳拳到肉,次次见血,几乎有生理不适感。铁钩、锤子、凿子,用工具残忍杀人,让人感觉到无边的绝望。更加绝望的是,看似逃生口就在眼前,却又重回魔窟。政府无力,警界内斗,最终靠恶民自己解决问题。而这不就是生活最残忍的真实么?慎看,内伤。

2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不怕变态的杀手,就怕猪一样的小卖店老板娘。

25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让人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影片。影片让我双手紧握,心跳加速。痛恨整个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的无能与腐朽。一个被人们鄙视的“皮条客”却是一个最卖命、最有感情的人。在追击者与犯罪者之间的多次交手之间,警察一次次的误事。本来以为追击者会救了美珍,可是,迟了一步,然而这才更现实,让人更心痛。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为了塑造孤单英雄的形象,而犯下犯罪片大忌——猪队友使用过度。这招真应该明文禁用的,对观众是一种伤害。

30分钟前
  • 小水
  • 还行

设定其实很简单,但故事走向出人意料。剧本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直接把现实的各种平庸和愚蠢提炼成了大块绝望的黑色。困兽犹斗金允石,平静嗜血河正宇。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世界如此荒唐……

39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活在一种毫无保障的秩序缺失的世界,毫无安全感可言,警察的办事程序与对案件追查的不置可否令人震惊,是什么让变态杀手嘴角永远泛着镇定的微笑?是整个社会的冷漠。冷漠是源于怯懦与认知错误,他们不知道他们放弃去保护的,其实是自己本身以及身边与自己有关的所有人。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一切让你知道是真的,血淋淋和杀手不可怕,是因为它是真的才可怕。它以前发生过,现在发生着,将来也不可杜绝。与之相比,《死神的精度》变得温吞而无力。

42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太拖了,要不然很好。另外,那女警察纯打酱油的?

4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疯子和变态不可怕,人群之中毕竟是个别。低效率不作为的制度才可怕,因为它关系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47分钟前
  • 一小片蓝
  • 力荐

欲扬先抑,人渣最后变英雄,比黄海痛心,比杀人回忆亢奋。韩国这种电影最终都表达了一个主题:警察真是无能到牛逼。

49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开头处理得太好了不是么,拐来拐去,一场雨干干净净,却…… 很简洁有米有。技术扎实,摄影和剪辑赞,处女作诶这品质。追逐戏。大叔和小女孩的戏。批判现实和故事结合得自然,而且直指体制(导演是有多讨厌韩国警察啊)。人渣。猪头(杰伦在日本拍完AV又跑来韩国演电影戏路真宽啊哈哈)。

50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