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

HD中字

主演:甄子丹,王学圻,梁家辉,胡军,王柏杰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月围城 剧照 NO.1十月围城 剧照 NO.2十月围城 剧照 NO.3十月围城 剧照 NO.4十月围城 剧照 NO.5十月围城 剧照 NO.6十月围城 剧照 NO.13十月围城 剧照 NO.14十月围城 剧照 NO.15十月围城 剧照 NO.16十月围城 剧照 NO.17十月围城 剧照 NO.18十月围城 剧照 NO.19十月围城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爱我者知我为何而死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打动很多人, “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的诀别道出了满腔无奈,然而他说过死无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爱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远,确实不足奇。更有儿女情长,那真是难能可贵。《十月围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冲撞。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离开。到了后来,每一分一秒都牵动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个早晚问题。因为这电影可不像昆汀那样架空历史,所以孙中山不能死也不会死。反过来一想,事实就很残酷了。

《十月围城》是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是小人物和无名无姓者的牺牲。他们人数众多,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可能跟林觉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为何、不知道要保护的人是谁。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凡夫俗子,思乡念父为主顾,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一去不回头。

电影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爱国主义包装,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见不满,但说到爱国的底线,那其他电影里不早说了么,黑社会也有爱国的,人人都可以爱国,《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投名状》做的是《刺马》,肢解兄弟情。《十月围城》做的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娱乐观赏说爱国。张彻的灵感概念被陈可辛跟陈德森拿出来大作一番,没有了从头打到尾不带歇息,但几场压轴戏的拳脚功夫煞是精彩。这帮人里面有奇人异士,能以一挡十。另有过大半的人没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鹰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儿。英国人坐视不管,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结局可想而知。影片没有打斗的地方一样做足了戏,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让牺牲成为千篇一律,层次分明。

《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完事,它的煽情时刻固然要引导多数观众往感动方向走——这也是一个商业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么,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么。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疑问,再回到前面一次对话:一方说为一个女人这样,值得么。一方说那这样做(出钱卖力搭性命去保护孙中山),值得么。这最弱一线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明知有错又怎样,我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到光明未来又怎样。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偏安蜗居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一条命价值有限,他要唤醒周围人,卷入其中。四万万同胞命运由谁来主宰,他们需要找一个人,权当做历史的选择,正确错误无从知晓。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我个人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的结尾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他看见的只是香港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遮挡,见到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未来和民主之光,即便我们知道他耗费一生也没能做到。

最后,不是夸海口,这片子让你看累了、喘不过气乃至几度落泪都大有可能。你可能会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头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新浪】

系列组合推荐: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95156/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43911/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59115/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77212/

 2 ) 五星谢霆锋。

1980年8月29日,自从谢霆锋出生的那刻起,他就注定是个话题性人物。而后数十载,谢霆锋顶着“名门之后,天之骄子”这个光环接连不断的受到各界的关注,承受着各界的猜测和质疑,年仅16岁的他第一次登台演唱便遭受到半场观众的嘘声,大家会认为这样子承父业,即使成名也只是在挥霍他父亲从艺时攒下的基业,他只是个年少轻狂的太子爷,没什么实质内涵,而谢霆锋这样的身世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作为一个有梦想,有坚持的人,他如果想洗脱这样一个声名,就必须努力,再努力。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谢霆锋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从艺道路,这看似起点颇高却处处危机四伏的演艺道路在别人眼里是一条光芒万丈的星光大道,在他自己眼里却是一条只身对抗勾心斗角和栽赃非议的漫长旅程。

对于谢霆锋这些年的成长,大家可以借鉴百度百科,我就不详细说明了,一直对音乐偏爱有加的谢霆锋同时从未放弃从影之梦,而星途不平坦的他影途也并不平坦,烂片、烂角色接了一个又一个,但这都无可厚非,任何人都是这样的,黄秋生老辣的演技也是靠一次又一次配角经验逐渐磨练出来的,现在回头看去,谢霆锋的电影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大概是从98年的《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开始,主要影片包括《特警新人类》《半支烟》《顺流逆流》《我的野蛮同学》等等,这些电影里的谢霆锋,大多扮演小混混或者不修边幅的社会青年和警察,很多角色像是专门为其设计的,不需要太多的演技,只需要留个长发穿身痞气的衣服去耍帅即可,那个阶段谢霆锋的演艺事业以音乐为主,电影只是予以辅助,可以轻易看出他在演技方面的青涩,哭戏非常假……谢霆锋不是一个天生的演员,缺少天赋,不像黄渤那样即使没受过专业训练也能浑身是戏。

第二个阶段大概是从《新警察故事》开始的,作为谢贤的挚友,成龙对于谢霆锋的提携自然不在话下,也非常重要,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同样饰演了个小混混,却不再只是肤浅的耍帅,演技怎样先放在一边,他的敬业精神开始在这部片里显现,片尾一幕从摩天楼上滑下的戏,他在拍片时甚至险些被绳索勒到窒息,看来成龙对其的影响不只是演戏,还有玩儿命。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与其说是演戏,不如说是演人生,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历练和修行,戏路才能逐渐丰富,演戏时才能更加投入心无杂念。相信2002年的遭遇带给了谢霆锋我们永远想象不到的成长,从那之后我们欣喜的看到谢霆锋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变化,那个勇往直前的愣头小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仍旧勇往直前却更加成熟大度的谢霆锋,这时他需要担起的,不只是自己的未来,还有更重要的家庭。

在之后的《玉观音》《无极》和《情癫大圣》中,谢霆锋开始对自己以往的角色进行彻底的颠覆,开始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无极》中的无欢是我在这部电影中唯一肯定的角色,谢霆锋对其阴柔且矛盾的心理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又同时不失英俊帅气,虽仍可见“演”的痕迹,但相比之前已经进步太多,这几部电影逐渐让观众接受了那个“演员”谢霆锋,也让挑剔的媒体和影评人开始对其刮目相看。

之后就是最重要的第三阶段,结婚后的谢霆锋肩负了更重的责任,昔日男孩已经成为男人,要开始为奶粉钱打拼,崎岖的演艺道路抑或可以说是人生道路被谢霆锋一次又一次的克服并原谅着,《男儿本色》和《证人》是迄今为止谢霆锋最好的两部电影,无论是戏里成熟而自然的小警察刻画还是疯狂到不顾一切的卖命演出,都足以看出谢霆锋强迫自己突破自我的决心,人都是逼出来的,谢霆锋把自己放在了命悬一线的绝境,不断的试探着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极限,证明着自己除了血统外的其它价值,拼命三郎的形象深入人心,掌声和赞誉也比比皆是,更是成为颁奖典礼的常客。谢霆锋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好,他没有周润发那样的英雄气质,没有甄子丹那么好的身手,也没有张震那样沉默也是戏的气场,只好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细心的观众可以注意到谢霆锋在电影里总是被打的最多的那个,但以前看他被打的时候会觉得皮痒肉不痒,现在则能切身感受戏里那个男人所承受的疼痛,这就是谢霆锋的进步。

做为今年国产贺岁片的重头戏,我很高兴能在《十月围城》里面看到谢霆锋的身影,要知道这样一部汇集了胡军、梁家辉、王学圻等老戏骨的电影是非常考验演技道行的,而谢霆锋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以往英俊的形象,情愿让自己戴着化妆胶膜连续三天不卸妆,饰演了一个接近“面瘫”的年轻车夫阿四。

在封建思想牢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清末民初香港,车夫阿四的存在就像是黑夜里的一抹纯白的阳光,努力的发着光,他那颗赤诚的心和明朗无邪的笑容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谢霆锋继续着自己的小人物戏路,阿四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20出头的男孩,有着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读书梦想,暗恋照相馆的漂亮女孩阿纯,对主人鞠躬尽瘁,对伙伴真诚仗义。而就在他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又成功的赢得阿纯芳心并提亲成功的时刻,“革命”到来了,他义无反顾的让自己瘦弱的身躯站在了革命的第一线,也许他还不能明白这次“革命”背后的重大意义,但对他来说,“革命”就是保护好自己的主人,哪怕是用生命去换。

这部戏里谢霆锋所饰演的阿四带给我们的感动不是大喜大悲,纯朴的他不会功夫,没有慷慨陈词的口才,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可他还是让很多人深深的记住了。那种感动,是他看着一瘸一拐的阿纯时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他用所会的为数不多的汉字写给阿纯的情书,是他把衣服与三轮车系在一起时的坚决,是他最后纠缠住敌人时的撕心裂肺,“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阿四最后死了,这股强大的感染力依然存在,这不仅仅是阿四这个人物的成功,更是谢霆锋的成功。

《十月围城》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看,文戏的铺垫少有的精彩,一点不觉拖沓,非常恰当的介绍了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这就像一个拉弓的过程,在逐渐剑拔弩张的过程中,高潮一触即发。而后面长达60分钟的打戏可谓是拳拳到肉,使人的神经始终处在紧绷的状态,每个人物的消亡都足以带给我们良久的震撼,甚至在春哥死的时候我都曾真心希望她能原地满血复活……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用心演戏用心拍戏的人少之又少,我尊敬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这样的少数派最值得我们赞扬和歌颂。

这是篇不是影评的影评,用来表达我对谢霆锋这些年在电影方面的肯定。

 3 ) 我们好像还那样儿

曾经读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成功的商业电影都是类型片。作为对《十月围城》毫无事前预期的观众,在影院的前半个小时里我却没能正确把握本片的类型,起初我甚至将其作为一部迟到的政治献礼片看待。当然伴随反复出现的甄子丹、戏院的灭门戏,我渐渐调整了对本片的认知。待到填满后一半篇幅的动作场面,不用多大努力也可以将其界定到功夫片之中。

如今大部分迈进电影院的观众都是或多或少读过金庸看过李连杰,这让我们对功夫片有着特别的眷顾。然而这种眷顾无法掩盖的是,功夫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它反映的不是人类智慧的一面,相反它表达“用拳头话说”这种不文明的暴力的问题处理方式。因此功夫片自己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这种落后的方式成为影片中合理甚至是唯一的处理问题方式。基于此,在传统功夫影片中冲突双方被划分为绝对的正义和绝对的邪恶。绝对的邪恶是不可理喻的,因此正义的一方必须对其进行暴力性击倒。正派/邪教、爱国的中国武师/作为侵略者的外国武师、警察/一心向恶的罪犯,这些组合都是这种符号化正邪定义的具体实例。

回到《十月围城》,本片选择的正邪界定标准是政治信仰,冲突的组合是天赋人权/君权神授。《十月围城》选择这样一个相对敏感的标准也许是希望藉此摆脱传统功夫片的符号化正邪设定下的打打杀杀,尝试表达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想和信念。开篇中提到的那些让我误读的文戏——正面角色在冲突的作用下加入代表正义一方,则可以被机械地解释为民众选择了自由民主。然而遗憾的是,本片中大部分角色选择自由民主一方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仅仅源于私人恩怨甚至是盲从,这种依据力量甚至天然与那些美好词汇相冲突。脱离历史语境中所谓的先进和落后再去看待本片,其中的正面角色事实上无法被解读为追随先进思想的民众,而是和反面角色一样的未经启蒙而被煽动的愚民。

片子主要角色中最接近自由民主思想的是梁家辉饰演的陈社长。遗憾的是这个人物却被塑造为将孙中山看作革命之神,将保护孙中山作为一切行事动机的扁平人物。而他在片中唯一的大段说辞(对李玉堂的说服)只是基于孙文神性和历史参与。从全片来看,这段说辞未能说服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陈失踪后,李玉堂对其行动的继承更多缘于朋友的嘱托,体现到后面那段对美国主旋律演讲桥段的模仿里,李就只能对陈的话鹦鹉学舌。可以尝试推想片尾之后,失去儿子的李今后的立场?从这两个人物之后,片中正面角色所代表的思想更加断裂。其后的角色作为正面人物理由开始千奇百怪。巴特尔饰演的和尚,名字(王复明)在暗示其是反清复明的遗老。方红(李宇春)的初衷在于复仇。所以在发现仇人后,她就抛弃了大队人马去寻私仇。刘公子(黎明)更多是对李玉堂的感恩。沈重阳(甄子丹)的变化源于自己的女儿。阿四(谢霆锋)和阿纯(周韵)之前有一段在水边读书的戏码,其中引出了孙文的独白,“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这仿佛解释了行为动机。然而在阁楼替身的戏中,阿四在李重光(王柏杰)的逼问下,反复强调自己什么都不懂。这使阿四之后的行为完全恢复到对主人尽忠,同时也将之前引入的独白消解为只为说服观众而存在的片段——取消掉这场戏,片中人物的行为不会有任何变化。李重光也许是片中唯一理性选择自由民主的角色,但如果注意他,就无法忽略与其形成对称的胡军饰演是阎孝国。阎的行为也是在学习西学后自主选择的结果。片中存在许多对阎脸谱化的刻画,试图说明其狂躁、不理智 ——陈对阎的评语是“头脑愚蠢”。但李同样存在许多非理智的戏份,比如和父亲争执一场。另外最后一场戏中两人的尸体被并置,同时镜头中包含对各自孩子失去控制的父亲(老师)。这个镜头很强的对称性似乎在暗示两个非理智角色的等价性。至此正面角色相对反面角色所谓的正义信念依然无法从片子本身中挖掘。

片中虚构人物被刻画为由自相矛盾首领领导的盲从民众。这种刻画也被导演在有意无意中同构到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中。张涵予饰演的孙中山除了化妆值得褒扬之外,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国父的形象。孙中山最主要的戏份是在地下室中制定计划。其中开场孙中山和各省代表见面的镜头里,强大的逆光让孙中山化为一个包围着光晕的阴影,而对面的各省代表从一个较低的位置用崇敬的眼神对其仰视。这里的孙中山不是一个革命领导者而是一个降临的弥赛亚。接下来的讨论则变成了孙中山的个人演讲,各省代表则是痴呆般的崇拜凝视,全过程中双方没有任何讨论和交流。这个场面里整个革命计划被演绎为孙文的个人意志,这里的孙文更像一个独裁者,其他人则完全盲从于他。以上几幕中的孙文无法和那些自封跟随天命所归的领袖相区分。回到那句前面被认为是用于说服观众的旁白——“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本片的摘引没有给出“欲”和“必”之间的逻辑,加之孙文的形象塑造,这句话就更容易被解读为一句煽动的口号。

然而《十月围城》的正面角色无法得到认同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观看本片时,旁边一位三十岁上下的男子就反复摘下眼镜擦拭眼角。既然片子本身对正面角色的塑造经不起推敲,那么这种认同感来源于何处呢?最直观的设想是源于历史语境、美好词汇和我们对于“牺牲”的热衷。但看看豆瓣上吓人的评分和评价,很难相信自由、民主、牺牲这些在当今社会已经快要天然包含反讽含义的词汇会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回到本片的类型——功夫片。事实上如今传统武侠设定已经被解构为被强行划定正义和邪恶的黑帮帮派之争,但这也丝毫不妨碍我们在观看武侠作品时对正派的认同。因此功夫片作为正义邪恶绝对划分的类型片,它早已不再需要使观众认同它本身所定义的正义,片子只要让观众入戏,他们就会自发地认同它定义的正义。这构成《十月围城》中正面角色被认同的基础。另一方面,片子为每个死者提供了统一的、极为形式化的“就义”场面——文字、升格镜头加尸体特写。因此我们很难将这种死亡理解为和尚的复明、方红的复仇等等各为其是的选择,我们需要统一的正义来解释这些“牺牲”,此时历史语境、美好词汇以及之前铺垫的孙文独白发挥了功效。预告片中用一段文字来概括全片:“他们舍生取义,为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这是个很难从片中得到的解读,即使他们的行为可以上升到“舍身取义”的高度,也不是“为了素未谋面的人”。然而我们很可能认同了这句话,因为功夫片类型使“他们舍生”是值得赞美的,而历史语境提供了“为一个未谋面的人取义”作为一致的高尚理由。

如果剥离影片类型和历史语境,那么《十月围城》的正面角色还值得认同吗?《十月围城》演绎的是百年前的死亡,在这演绎里,百年前的阿四不理解那些词汇,他没有顾及阿纯和自己的幸福,毫不保全自己地为主尽忠死去了。我们也许不会再重复百年前的做法了。但我也看到百年后的演绎者依然吝惜在结尾顾及一下生者阿纯,她没有悲痛嘛?所以无论我们嘴上是否认同他们,我们好像还是没能正确演绎那些当时人无法理解的词汇,我们好像还是在不经意地展示着同样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习惯。我们好像就是他们。

所以如果你坚持看到这儿,我其实想说的是,100年过去了,我们好像还那样儿。

威力加强版:http://sakinijino.com/archives/1402

 4 ) 因爱生 为爱死

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一直念叨,如果导演够水准应该在最后让孙文说一句总结性陈词,一句就够,果然导演做到了。

革命是一件很带劲儿的事情,充满未知,充满对未知的刺激。要达到这美好理想,必须经过流血牺牲,这流血牺牲的痛苦过程,就称之为革命。要用这一代人的牺牲换取下一代人的幸福。李敖曾经告诫我们这一群人,你们是不会真正去革命的,因为受的苦不够,没有勇气去玩儿革命。据袁腾飞老师说,现在的历史教材中把农民起义的部分基本都去掉了,最近两年才把李自成又搬回来,没有李自成这历史说不圆了。。和谐国也开始怕农民真起义了,毕竟自己也是这么拿的天下。

《十月围城》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从张学友扮演的进步学者的演讲到中枪的镜头我就定下了这个基调。天王跑个小龙套。

孙文幼年曾起小名“帝象”,话说中国历代的开国者出生时都有所谓的帝王之象发生。他曾自诩为洪秀全的继承者,要为万世开太平。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生活。

相对卡斯特罗的683次暗杀,孙文遭遇的可能更可怕一些,毕竟卡斯特罗是在自己手中有政权的前提下好办事。而影片中设定的保镖角色,来自士农工商的各个阶层,他们各个都为了保卫孙文舍生赴死,请问他们又有几个真的懂得革命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在影片中看到了爱,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份自己的爱。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份爱保卫这份幸福,舍弃生命又算什么?孙文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博爱”,在这血性的情节中得到了最小化的体现和最大化的升华。所谓博爱有点儿类似墨家的兼爱,爱一切人,无差等。从革命者的角度革命就是救度天下四万万同胞,从每个小角色的身上看革命就是一家人的团聚一桌饭菜的甘甜。天下为公的博爱社会不就是这每一个人的小幸福组建而成的吗?

影片诠释的非常完美,我效仿Ipis,没有看任何剧透、影评,为的也是不受任何影响去体会影片的内涵。应景的是影院里有人带着一个小baby进来,不住的或啼哭或嬉笑,和剧情很不达,和影片主旨倒是有一些契合。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可以在自由的空气中随意呼吸,有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宝贵的生命,这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机会触碰到革命的边缘。我们以及下一代,无需记住这许多的名字,臭豆腐也好,王复明也罢,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有一个辩证客观的态度,毕竟有太多太多活生生的生命未等绽放已然凋零。

胡军扮演的朝廷鹰犬,我认为是一个很成功的角色,一个接受西式教育却又毅然回国替朝廷效命的军人,他有一套完善的爱国理论体系,孙文革命初期依靠洋人赞助也确实完全不靠谱。若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孙文确实为了革命干了不少卖国的事情,算不算曲线救国不好说,至少胡军这个角色很饱满,他尽忠职守战斗到最后一刻,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执行,清廷多一些这样的四有青年骨干,也不至于被洋人瓜分版图。事后我一直在想,编剧难道是在映射什么人或者诟病某种思想吗?在那个年代中西式的教育方法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纠结的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产物不足为奇。

整部戏配乐是一个非常的亮点,鼓点几乎从头到尾渲染气氛,特别是春哥大战“孙中界”那段,捶的极漂亮。

从《梅兰芳》里留胡子到本片里刮胡子,黎叔扮演的铁扇公公很有“中华英雄”的范儿。整个观影过程我N次把张涵予说成了张韶涵。

最后摘自豆瓣的短评“开会言简意赅是多么的重要啊!”

 5 ) 再说《十月围城》

又看了一遍《十月围城》,有些新的感想。这些新的感想,只是电影方面的技术讨论,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价值观是没法和陌生人公开讨论的,这完全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等许多十分私人的因素有关。咱们还是就电影说电影吧。)



《十月围城》现在最容易受诟病的就是它的剧情,有许多完全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逻辑问题。但许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并不是出于编剧的技巧问题,而是“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先天缺陷。就“剧本”来说,编剧实际上作了许多努力来解决这个先天缺陷。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编剧也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掩盖住了。所以我认为本片的编剧还是很不错的。

这里我要先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故事”和“剧本”是略有不同的两个概念。“故事”是“一个重要人物要来香港,坏人要刺杀他,很多人要保护他,然后很紧张很刺激”,而“剧本”则是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东西,要有起承转合,要有人物和动机等等元素。

《十月围城》中大部分被某些观众质疑的逻辑缺陷,实际上完全是“胎里疾”,是这个故事本身的预设所带来的。比如,孙中山为什么一定要来香港开这个会?他就不能把那些代表叫到船上去开吗?他非要这么大张旗鼓地上岸吗?就不能化妆潜行吗?

这些问题没法回答,否则就没这电影了。这些问题,不是编剧所能解决的,这得要陈可辛来判断。但既然他觉得没问题,那这就不是问题。对一个商业片来说,只要开场能解决掉“观众进入”和“建立视角”的问题,孙中山来香港的问题就能被掩盖住,起码在电影时间内不是一个致命问题。

等观众看完回家以后,他打开电冰箱找饮料,忽然琢磨过来这事儿了,但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电冰箱问题”了。绝大部分商业片都有此类问题,但就看掩盖的好不好。



本片的开场很快地就完成了“观众进入”,张学友的角色出场就死掉直接建立了杀机四伏的故事设定,然后马上就设定坏人要在香港干掉孙中山的前提,观众完全来不及考虑,或没意识或干脆就不在乎为什么要在香港杀他。只要观众过了这一关,后面观众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来看这个故事,就是我说的“建立视角”的完成。

如果观众这时就开始质疑这个故事,那只能说明您要么太牛屄了,要么太较真了。



但这种故事设定,尤其是孙中山的设定,也给后面的故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后面要牺牲的那些人,必须要为他们找到意义和价值所在,才能让观众在情感上接受整个故事。而孙中山以及他所代表的价值符号的出现,让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过于沉重,以至于故事本身反而已经无法承载,结果有些本末倒置。

(所以本片的许多影评到后来已经完全脱离本片而谈论别的主题去了,因为这个主题过于抢眼,已经掩盖住了影片本身。当然,本片的这一主题就价值观来说,一定是许多人认同的。我这里只是就技术问题做探讨。)

选择孙中山和这个背景,一定是因为导演或监制本人的情怀所在。因为从故事角度来看,它的重点在于好人来香港,坏人要杀他,政府束手旁观,民间义士主动来保护。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可以发生在1941年香港沦陷时期,或者1960年代冷战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当代,有许多选择。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恐怕后两种方案都无法通过审查,而日据时期就得动用枪械,难度加大许多。

以上都是个人揣测,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主创的情怀所在。



许多人在谈到本片时,都会不自觉地将本片分为“前”“后”两部分。除了所谓的“文戏”“武戏”的区别外,其实在叙事上也很明显地人为割裂成了两部分。

说到这两部分的设置前,我先说一个问题:本片的主人公是谁?标准答案一般是“这是一部群戏电影”,但观众总得跟着一个明确的剧情往下看吧?我个人认为本片主人公其实是孙中山,因为一切故事线都在围绕着他,没他就没这故事。

但由于故事设置问题,孙中山只能在最后出场,结果导致了剧情不得不分两步走,靠接力赛把剧情张力维持到孙中山出场,最后达到高潮(而本片高潮戏份是我觉得全片最差的)。

作为第一棒,观众一开始先跟着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而前半部分所有的剧情张力也都来自于李玉堂这个角色。我个人认为本片前半部分在剧作结构上是相对最出色的,因为出场人物众多,但杂而不乱,每个人都有清晰的人物线和伏笔,性格建立也有足够的空间。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人物都被李玉堂串联了起来,并被他带向故事的终点。这个结构是非常自然地完成的,观众在李玉堂的冒险过程中,逐次地认识了所有后面要出场的人物,并伴随着李玉堂的视角而接受了他们。


而前半段和李玉堂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其实是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作为本片最大牌的演员,以及功能性最明显的演员(功夫明星),他虽然很抢戏,却没有和李玉堂发生直接关联,而是由范冰冰扮演的四太太完成了连接功能,虽然很煽情很感人,但人物的行事动机和保护孙中山实在是关联不上,而李玉堂后半段一直在打酱油,直接导致了沈重阳后半段也在打酱油的尴尬。

而且沈重阳的戏份,还直接挤压了黎明的那个乞丐角色。乞丐作为本片战斗力最牛屄人物,也负责最后最艰巨关卡,之前却无足够戏份交代这个人物,个人觉得有点可惜。(据说黎明扮演的乞丐原本是武状元,因为不伦之恋才败了家业,被李玉堂低价收购,李玉堂借此发家,并对乞丐有愧疚之情。但片中全无这些信息,估计是后期为了控制片长而剪掉了。)

那么这些省出来的时间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甄子丹的跑酷场面了。作为商业电影的考量,这种取舍是没什么可商榷的,反正我作为功夫片迷肯定愿意看甄子丹跑酷,不愿意看乞丐痛说家史。但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这是有伤害的。


之后,为了让李玉堂主动自愿地参与这事,陈少白就被抓走了。李玉堂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还有戏班的事件,不过相对来说陈少白是主要事件),完成了自己的态度转变,并让之前所有和他有交叉的人物线开始汇集,准备进入动作场面。然后,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也许是为了最后的高潮煽情场面,让导演和编剧觉得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就让梁家辉扮演的陈少白又回来了,并开始接棒跑第二段。

因为导演和编剧要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所以他作为主谋就必须要从后面的故事中脱离出来,否则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但是作为观众一直在跟随的主线人物,李玉堂忽然开始打酱油了,陈少白开始主导故事走向了,能及时跟上的观众没问题,跟不上的观众就有出戏的可能。

好在到了这里,随着孙中山的到来,剧情的紧张程度已经可以吸引住观众注意力,而且李玉堂儿子的悲情选择,也增加了不少煽情场面,观众很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里会是个问题。(这就是编剧的功力了,解决不了就掩盖的范例)


作为主打动作场面的后半段,整体都非常精彩。甄子丹虽然没时间告诉观众他为什么要出生入死,但他出生入死的过程确实是本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虽然从剧情来说,沈重阳基本和主线是脱节的,偶尔参与一下主线还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主线故事的理解──他不是来保护李玉堂的吗?怎么又开始参合这些事情了?

电影中对此没解释,而是直接用动作场面和紧张的剧情给盖住了,观众不细究也就过去了。我觉得有了甄子丹的动作场面,没多少观众会在意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是靠动作场面来支撑的,如果是黎明这种演员来打,观众出戏的可能就会大了许多。)

但我还是觉得,甄子丹的整条故事线有些喧宾夺主了。早知道乞丐的线会剪掉那么多,不如把乞丐和坏警察的角色合并了──这对故事的整体性并无任何影响。

而且,黎明本人并没有真功夫,所以他的动作场面虽然从剧情上来说应该是最高潮动作场面,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完全是靠剪辑弄出来的,实在是有点差强人意。如果这场动作戏交给甄子丹的话,估计最后效果会好许多。不过,甄子丹的打戏就肯定只有这一场了,从动作明星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点浪费了。

据说范冰冰的戏是后来因为调整了甄子丹的戏后才增加的,所以如果将甄子丹和黎明的戏份合并的话,范冰冰也就无必要了。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从故事性来说是好事,但从商业性上考量的话,未必是最优选择。(而且这种调整又涉及到李玉堂的戏份,所以说说容易,真操作起来是很麻烦的。)



所有义士都一个个死去,观众开始产生一点焦虑──他们的死是可以接受的,他们为之赴死的理想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他们死去的价值是不是有点不值得呢?

因为观众都知道,车里不是孙中山,是李重光。而李重光最后也是要死的,当这孩子一开始做出选择后观众就知道这一点。他们是为什么死去呢?因为领导要开会。领导开会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为人民谋福利。

于是这边死人,那边开会,反复进行,当观众的焦虑到了一定程度后,电影就及时出现了孙中山的旁白,安抚观众,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觉得这里也是一个部分观众容易出戏的点,因为这里赌的是观众的价值观──观众相信,这里就是一个煽情点;观众要是不相信,从这里开始后面都变扯淡了。


最后的所谓“敖德萨台阶”高潮决战,是我觉得本片故事最差的地方。从整体剧情来说,这里是本片的最高潮,无论故事强度还是情感强度,都要超过之前的几段重头戏。但是,到了这里,孙中山走了(除非这里加一段“铁拳无敌孙中山”的戏码,不过真要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这电影了,审查通不过啊),李玉堂也一直在打酱油,两大高手(甄子丹和黎明)也都死了,导演和编剧剩下的最后办法,就是弄死一个人见人爱的无辜孩子了。

因为这是一个预设的结局,所以这场戏很多细节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手枪什么的就不说了,我听到的一个最强质疑是,为什么不找20个替身啊?又不是没人)。电影到了这里,就是在赌观众是不是信这部电影──信电影,就一切都好,该感动感动;不信电影,那就只剩扯淡了。



看电影,与其说是编剧和观众的角力,不如说是编剧和观众的一次恋爱。双方都在饶有兴致地猜测着对方的弦外之音,偶有感应则暗中欣喜。

上面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是想说,本片编剧是很厉害的,所有的环节都是丝丝相扣,动一发而牵全身。我在这里啪啦啪啦说这么多,其实只不过是因为电影已经拍完了,所以我才能说这里可惜那里遗憾。对于电影编剧来说,他们是在一片荒芜之地走出一条道路的人,而且稳重大气,破绽甚少,仅此就已让我起立致敬了。



(最后,抱怨一下国内的拷贝洗印,我这次看的是胶片版,画面上到处都是灰尘,而且换本的时候,前后本的画面色彩和亮度都不统一。某影院放映的时候继续虚焦。唉~)

 6 ) 历史的灰、时间的灰、孙大炮的炮灰

以往的武打片,打中的是肾上腺。《十月围城》,打中的是心口。
以往的武打片,让人觉得:打得好痛快。《十月围城》,让人觉得:打得好痛。
这武打片,竟让人心中大呼:别打下去了!
有人问我:这片子,哪里不好?我一时语塞。

(以下有严重剧透,慎入。)

一、模式:
有一类电影采用的故事套路可称为“八方来客模式”(或者“群英荟萃模式”):某精神领袖,把隐藏尘世之中的高手都召集起来,萝卜开会,临时组团,一起去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任务。这些人自然是高矮胖瘦、奇形怪状,尽情展示人界的多样性。他们各怀绝技,平时深藏不露,在十丈软红中各自做着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裁缝店老板、扛大包的(《功夫》),引车贩浆,一旦听到召唤,立刻锥出囊中,集合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模式的典型电影如《十一罗汉》系列,如《世界末日》。
《十月围城》也是按这种套路编剧的。这个模式很讨巧,把各路英豪攒到一块儿,犹如百川归海,涓涓细流,先叙述各人之牛B,每人做个亮相,好比是一件一件把奇巧玩意儿放进包袱,一点一点让观者的期待浓厚起来,最后包袱一抖,数件玩意魔术般拼成一件光彩耀目的物事,好戏登场。《水浒传》之“群豪聚义”,亦庶几相似。
温瑞安的集子里侠气最浓的小说当数《刀丛里的诗》。该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群英荟萃模式”的故事:万众景仰的大侠龚侠怀蒙冤入狱,名妓、公子等江湖众人纷纷站出来营救。“仗义每多屠狗辈”,这样的故事每每令人热血翻腾。
武打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要打得理所应当。《十月围城》给打戏找的“由头”是——革命。其实这算是另一版《建国大业》,只不过建的是中华民国。
革命风云之中,别有兄弟义重、主仆恩深、父子爱切、儿女情长。历史的车轮喳喳轧碾过去,摸一摸轮胎是满手的血。想一想,荡气回肠。
在《十月围城》中,义士们需要保护的,是孙中山和他与各省革命领袖开会的一个小时时间。用片中梁家辉的话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我们四万万同胞的希望。”
在开场的时候,观者就已经知道,孙文必然不死,保护他的人,必死。因此悲剧是从第一分钟开始的。

二、孙大炮的炮灰们:
在这些义士们中,有一部分是根本不明所以的冤大头,有一部分是早就了无生趣,只想拼命。这不是黄花岗七十二义士。他们的目的不纯粹,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李重光一样“一闭上眼看到的就是中国的明天”,他们有的为报恩,有的为尽忠,有的为私情。但是,每一滴血,都是滚烫的,所有的牺牲,都是可钦、可佩、可感的。

梁家辉(陈少白):
以梁家辉的演技,演这么个人物可说是没有任何挑战。他的表演亦中规中矩,因为他的角色是穿针引线,所以他竟然成了全片最无趣的一个人。抓阄一段,最可圈点:抓到阄的人要去做孙文的替身,也就是当个活靶子,谁都心知肚明去了就难活,然而最不能死的人李重光,却偏偏(意料之内情理之中)抓到了。刚刚还大义凛然的志士立即失态,再也摆不出“人人平等”的脸子:陈少白过不了这一关——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跟你爸爸交代?我怎么对得起他对我的信任?!我已经欠了你爸爸太多,要是再欠他一个儿子,我还有何面目做他的朋友,我这一辈子都还不清—— 但众目睽睽之下,这些苦衷他说不出口。那一心要救国的少年不明白,他太年轻,他的血太热。他没有错,所有人都没有错,所以这是悲剧。陈少白那一刻的焦灼和嘶喊,让人无比心酸。
(后来好友提出质疑:梁家辉当初叫嚣“我们这一代要牺牲是为换来重光那一代的幸福”,可是怎么最后重光、阿四、方红他们那小年轻的都死了,老的一拨儿倒没死?!)

沈重阳(甄子丹):
在《十月围城》的群星版海报上,片方将一堆萝卜丝儿攒在一起做了个拼盘,被摆在中间的一丝儿便是甄子丹。其实这应是片方为票房计,故意如此安排,毕竟在如今喷气机李虔心向佛向达赖、杰基﹒成脸上的沟壑越来越马里亚纳(连他儿子都出来混贺岁档了)的今天,甄子丹当了一回叶师傅、打了一回日本人之后,已然(在半红不黑多年之后、在做了千年老二之后,终于)晋升为“国民打手”,于是片方把这个红得发紫的萝卜摆在了碟子中间儿。但其实甄子丹真不是主角,他也属于“了无生趣”的一群。
他跟范冰冰的关系,有点像《父子》中的郭富城和杨采妮:这女人爱过这男人,但他赌,是个靠不住的假肢(《三枪》里闫妮语),于是女人带着自己的姿色和自己的娃去嫁了大款……然,到底李玉堂是怎么结识怀着孕的沈太太、又怎么让她变成自己的“四院点灯”?如此身家的富豪,还会愿意要有夫之妇?此处存疑,估计编剧很难自圆其说,当然他也不用圆,这是武打戏不是三角恋悲情戏,就像《风声》是谍战戏不是断背戏,白小年跟司令的私情,也是点到即止,“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要给这个角色一段历史,让他变得丰满即可。但是这女子当了别人家的“四院点灯”之后,竟还腆着脸回来要求前夫保护现在的丈夫?——看来李玉堂年纪虽老,比之精壮小伙子犹有过人之处——而且这女子开出的条件居然是“我会告诉孩子她的爹是你”。沈重阳竟就为这个站到了正义阵营里,实在有点牵强。
——他的小闺女(一直在骑小木马,长大说不定是个花木兰)实在是个宁馨儿,乌溜溜大眼睛,雪团也似。黄包车外,沈重阳跟着车一路小跑,眼巴巴望着女儿却做不得声,眼中是惊诧、喜悦、追悔......这一处,子弹哥演得真好。
——《天龙八部》中,沉沦多年的段延庆,突然从刀白凤口中得知自己竟有一子,眼前的俊秀少年段誉便是,于是“惊喜交集,只想大叫大跳一番,胸中有个极响亮的声音要叫出来:‘我有一个儿子’!”沈重阳得知自己竟有一女的心情,当相去不远。
沈重阳是这支乌合之革命队伍里最不纯粹、目的最可疑的一分子。但影片的立场是:血洗一身孽,无论如何,牺牲了的就是好同志。沈重阳终与敌人的奔马相撞而死,也荣获了壮烈煽情的背景音乐与“籍贯不详”等字幕。

李玉堂(王学圻):
中国人讲究“抱孙不抱子”,爷爷对待孙辈尽可含饴弄之,但是对父亲对儿女的感情就要收敛,就算有“舐犊深情”也不能伸舌头,得忍着,拿出一副冷脸,好比贾政对待宝玉那样,哪怕真觉得爱子丰神如玉老怀大畅,也必须板起脸呵斥“混帐东西你懂得甚么”。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李玉堂这名字总让我想起《白玉老虎》。玉堂,亦即“玉堂金马人物”)便是这样不怒自威的严父。吃饭时美妾娇女环绕而坐,莺莺燕燕娇声同呼“父亲”,颇有奇趣。女儿众多,那一个四十岁上得的儿子,有如众星环捧的月亮。虽然只给出饭桌上寥寥几个镜头,但姐姐们对弟弟的宠爱、李府的家教之佳,俱在其中。
李玉堂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党,这个“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闹革命,港人的革命观还真是可爱),与革命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保持安全距离。李玉堂是在认为挚友已死的情况下,一口悲愤之气涌上来,咬牙要完成好友的遗志。然而他对革命的付出始终是有底线的,这底线就是儿子李重光。
《宋家皇朝》中姜文饰演的大富豪宋查理是孙文挚友,他从精神上和金钱上都无比支持孙文的大炮事业,但是——你管自去当孙大炮好了,不能让我女儿当炮灰。我什么都能献给你,唯独女儿不能给你。因此孙文勾搭了庆龄二千金私奔之后,查理宋又伤心又生气,破口大骂着与孙文绝交。李玉堂对革命的态度也是这样——钱,多少万都可以给,儿子,万万不能给。然而他还是败给少年之热血。当发现黄包车中的替身是自己的儿子,李玉堂慌忙追出去,腿一软,在门槛上绊得跌了一跤——这一跤,跌得真好。
随后,便是致敬“敖德萨阶梯”的一段(此处很多人都提到了,不赘言)。这样好的儿子,就死在在自己眼前,一句话也没有就去了。人生至痛,莫过于此。李玉堂抱子大恸之际,只喃喃说了一句话:“我叫你别出门,你不听话啊……”——他早预料到此事凶险,九死一不生(《刺陵》中陈道明语)。而父亲是宁愿自己死一万回,也不愿爱子损失一根寒毛。陈少白亦在一边痛哭,这一副眼泪又与李玉堂不同——除了悲痛大好少年之死,还有愧对好友的歉疚。李玉堂紧抱着儿子的尸身号啕,只抬头用糊满热泪的眼睛看了陈少白一眼。那是怎样的一眼啊!无尽痛楚、埋怨尽在其中。他没有过去握着陈少白的肩膀死命摇晃:“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那就成狗血电视剧了)真正的悲痛是无力的,不仅无力言语,而且无力追究。儿子已经死了,大罗金仙下凡也救不转了。除了眼泪,还有什么可说的。
(王学圻那一眼,值得N个影帝。看了片的媒体记者采访王学圻的时候,无一例外地说:“你做好拿影帝的准备了吗?”真正的好演技原来是这样一种东西:就像雪地上搁着黑煤球一样明显。它让你彻彻底底地服膺。)
然而“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每个小人物都是某人的大人物,每个平凡人也都是某人的珍宝至爱,方红应有家乡亲人,邓四弟亦有爱人阿纯,你有失子之痛,难道别人俱是钢铁木石?此际回想李玉堂对儿子下的禁足令“这几天外面乱你就别出门了”和他对众“义士”说的一声“谢了”,便觉得有些残忍——莫非你儿子的命特别珍贵一些?

邓四弟(谢霆锋):
邓四弟的桥段沿袭了影视剧的良好传统:谁敢放话说“我明天就结婚了(退休了/金盆洗手了)”,谁就必死无疑。
小车夫阿四每天拉着老爷经过照相馆时,轻轻打铃,里面的漂亮“打铃”便回头嫣然一笑。
但我知他必死,我知那婚礼永不会发生。看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心里默默地问编剧:你敢让他不死么?你敢让他活着回去跟情人成亲么?——不敢。编剧用后面的情节回答了我的问题。
李玉堂也知他必死,因此暴风雨的前日,他急可可地带着阿四上门提亲,把照相馆的掌柜惊讶得半晌说不出话。这是他最后能为小车夫做的事情,他心中知道这是阿四最后能享受的一点幸福。少年与少女没感受到不祥,依然相视微笑。当阿纯站起来一跛一跛地走路,阿四望着她仍痴迷如望着下凡的仙女。正是此刻,战事之惨烈初现狰狞——以最温馨的方式。悲剧是把美的东西砸碎了给人看,在赞叹那美好的时候,悲剧已经开始了。
小情人最后一次私语时,阿纯(姜太太)问:你知道你明天要保护的人是谁么?阿四摇摇头,无比灿烂、无知而无辜地一笑。如此灿烂,如此悲戚。
这无知,竟然像是对心机深重的革命党人的无声讽骂。

李重光(王柏杰):
在所有萝卜之中,李重光大概是唯一心怀大义的人。他只是个少年,热血少年。血热的人,都死得快。
他是这片中最纯粹的革命者。陈可辛说:几乎所有的革命的开端都是学运:“五四”、塞尔维亚的中学生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激情的元素。李重光就是这样的激情学子。
多可爱的少年——受父亲的影响,他有点少年老成。他心里想的比谁都明白:“全中国都卷进去了,我还能置身事外么?”——他不是浑浑噩噩就抛闪性命的莽夫。别的不肖子骗父亲是为花天酒地,他骗父亲是为了革命大业。他会怕,但他浑身颤栗着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
这样好的儿子死了,难怪父亲会那样伤心。

方红(李宇春):
民国时期的女孩子应该打扮成什么样的呢?片中范冰冰和惊鸿一瞥的李嘉欣都打扮得一丝不苟,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坐在照相馆里的姜太太周韵是未婚女子,也穿得很美观,但“戏班斑竹”任达华的闺女,怎么就戴着飞行员似的“耳朵帽”、穿得跟小土八路似的?当然,这可以解释成——方红这孩子是假小子、花木兰,自小不爱红妆爱男装,或者方将军戎马倥偬,一个女娃带在身边不方便,于是“自幼假充男孩儿教养”。但我觉得可能是这样:造型师怕给李宇春脑袋上安俩小辫儿,观众会笑场笑抽过去,为了不让网上那帮尖酸刻薄的人抓住话把儿,所以干脆顺应民意,就打扮成个小男娃子吧。
方红的父亲原是“方天大将军”,战败后下岗再就业,成了戏班斑竹(将军唱戏?这职业变化得也忒不靠谱了)。将门虎妞名叫方红(将军一介武夫,估计也没文化,取这么个没水平的名)。方将军与敌人对打之前,利落地将女儿打晕,裹进被单里,一根绳索缒下窗户,刚好木板轻轻倒下把她遮住。临危之际,尚有这样心思细密的安排,将军之有勇有谋可见一斑。随后这慈父转过身来面对敌人,放心地血战至死。
(让人想起《鹿鼎记》中归辛树夫妇,面对康熙自知必死之时,先全力把儿子归钟掷出窗去。)
因此方红卷进来其实不是为孙文、为革命,而是为父报仇。所以一见仇人立刻不管什么孙先生,跟着仇人跑偏了,后误打误撞跟进了杀手的火药房。引信正在滋滋作响,马上就要点燃火药桶!怎么办?!我承认当时我想歪了——难道伊要用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办法把火药信子浇熄?!不能吧?……最终中国小英雄方红冲到门外用九节鞭锁住房门,咬牙喃喃道:“爹,女儿不孝……”轰然巨响,玉石俱焚——为什么说是不孝?因老父千方百计护下爱女这一条性命,如今却转眼就要抛闪。可恨的不是不能活命,而是辜负了老父要自己活下去的苦心。
——2003年陈德森原定的老阵容中,扮演方红的是萧亚轩。很好奇如果萧亚轩来演此角,会成什么样子?但如今李宇春的表现,让人感觉是“不做第二人想”,将门虎女的勇敢、坚韧、憨直,都表现得贴切到位,让人心生怜惜:多好的女娃,咋就董存瑞了呢!

少林僧王复明(巴特尔):
几乎每部武侠小说中都有个巴特尔这般的人物:身长九尺,腰阔十围,天生神力,武功高强,不过头脑都不大怎么灵光(如《白玉老虎》中萧东楼的管家胡巨、《风云第一刀》中的大欢喜女菩萨、《大旗英雄传》中的赤足汉)。巴特尔始则是卖臭豆腐的,酷爱花花草草,称办完这件事就回少林寺(此处其实没交代清楚)。此人便是“风尘异人”一类,类似“雪中铁丐”吴六奇之属,他的存在是为让这副英雄谱更增传奇效果。
然而,此人真真是被李玉堂骗去的。他并不真正明白明天的任务险恶到如何的地步。电影似乎要表示:在一个光明的由头之下,这样的小小龌龊可以忽视。但是,如果用“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来审视,这是片中革命党人遮掩不过去的劣迹。
决战之时,巴特尔神将伸出有着总冠军戒指的手,用投篮神功掷碎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的脑瓜。大块头有强生命力,被宵小围攻,身被数创,依然爬起再战。
最终他扳倒牌楼的柱子,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如《圣经》中推倒神庙石柱与非利士人同归于尽的力士参孙。

刘郁白(黎明):
这是最有仙气、侠气的人物。这是“义士”中最难定义的一人。爱上父亲的女人(其实这桥段有些俗套,《白银帝国》刚刚用过),使老父气死、恋人自尽,于是恣意作践自己,甘为乞丐,沉沦烟霞之乡。十年悲辛,浓缩在几句话、几个动作中(李玉堂路过时,一个银币扔过去,眼神是怜悯的。侧面笔法写刘郁白的可悲可惜)。伤心人别有怀抱——李寻欢失掉林诗音后,也曾烂醉终日。爱得深,所以难自拔。
最终他沐浴、剃须,腌臜乞丐变回翩翩公子(也许他昔日曾有“铁扇公子”的美号?)。孙家门外的台阶上,他长发飘飘,两手背负背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风姿有如天人。
然,终是寡不敌众。挠钩一支一支刺入他的血肉。渐渐不支。浴血喘息之际,最凶恶的敌人步步逼近。
——他为何要拼命?大概一半是因生无可恋,一半是要报恩:世人皆目他为丐,只有李玉堂仍呼他“刘公子”。他每日接受李玉堂的银币去吸鸦片,也必默默下定决心以命报偿这尊重。
——这段故事,大有春秋战国时“荆轲报燕太子”、“冯谖报孟尝君”等奇士报恩的古风。
在此人死后,我特地注意了一下片方给他安排的籍贯:江苏扬州——千古风流之地。
刘郁白临死前幻觉中含泪美人(李嘉欣)的惊鸿一现,真神来之笔。令人记起《双城记》末尾:卡尔登想象着心爱的女子,从容赴死。
——我即将见到她。我即将摆脱心头的枷锁。我即将得到最好的休息。我即将进入永久的安眠。

阎孝国(胡军):
胡军这个造型据说做得很精心,据说光卸妆就要四十分钟,其实真没看出时间花在哪儿,就贴了个下巴的小刀疤?乍一看海报还以为那人儿是计春华。如果造型是打算Cosplay计春华(《少林寺》以及《方世玉》里面的无眉大反派),那倒是很成功的。
在此悍将面前,陈少白确乎显得是“书生造反”——他晕血,连血都不敢看。
但是此处亦有硬伤,阎孝国一再声称自己是陈少白的学生,且对陈少白对他的考语(记得是“有勇无谋、难堪大用”之类)耿耿于怀,但那是何时的事呢?阎孝国应是四十尚不足,三十颇有余,陈少白看上去顶多比他大十岁。莫非是阎孝国少年老成?
有追求和信仰的人无论如何是受人尊重的(所以理发师陶德杀人如麻,仍教人心折),阎孝国其实是升级版纳兰元述。
此人的姓:“阎”,甚妙,他可不是就是个阎罗似的凶神恶煞。
阎孝国的强大不止是武功高强,他内心的力量亦十分坚定,抱定的也是赴汤蹈火、殒身不恤的信念。他的意志不亚于笃信三民主义的革命志士。正反两方,势均力敌,这样安排,戏才好看。
武功最高的他,是最后出手的一个。表示他即将亲自上阵的镜头十分精巧:一只手的特写,他缓缓把手上的扳指退了下来。他的死亦耐人寻味。“诛杀孙贼,报效朝廷”的他,在死前一刻,坚信自己已经除掉孙文,心满意足而逝。这是个十分饱满可信的反派。
——或曰:最后长阶一场,陈少白已然嘶喊“他不是孙文”、“重光快跑”,为什么阎孝国还一定要杀死车中人?愚以为:此时阎孝国已进入半疯状态,自视甚高的他,不相信、也不愿相信自己半日追逐的竟只是个西贝货,刺死车中人后,他在臆想中已经可以安慰自己“孙贼已死,学生报国了”。

警司(曾志伟):
这个角色很像《叶问》中的林家栋——一个“灰人”。其实更多的人是他这样的:在自保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做些良心事。他是站在革命者和清廷鹰犬之间的“第三者”,使这一部风云录折射出更繁复的光彩。曾志伟的哑嗓子+洋派小胡子+邮筒身躯,有趣得紧。

孙母:
《十月围城》是男人戏(萝卜戏),女性角色都是碟子边儿上的西兰花,但是孙母这个角色,虽戏份不多,却精彩十分。“国父”的母亲,应该叫什么呢?——“国奶奶”?此是侧面写孙文的妙笔。孙文始终没有露出正脸,但这样雍容的母亲,教养出的儿子可想而知——他必有着无比的领袖风范,他当得起“四万万同胞的期望”,他值得这许多仁人志士,把性命和热血作为赌注,双手奉上。
外面呼喝不止,屋内孙母始终镇定自若,端坐不动,唯一的动作是轻轻握住了李重光的手,这一动作,让人心中一颤。爱子在腥风血雨中奔走,每分钟都有性命之虞,如今他就在这城中,却欲见一面而不得,这一别又不知何时能再见,慈母方寸间必是忧心如焚、愁肠百结,但她脸上一丝一毫也未表现出来。面前这个代替儿子孙文承担危险的孩子,浑身战抖,她握住他的手,用母亲的手掌,像握住自家子侄一般,握住他的手。

这一场血战,升华了所有尘世泥污中的小人物:乞丐、车夫、小贩……在这之后,他们俱成“英雄”。
在每个人牺牲之后,银幕上都打出他们的籍贯和生卒年。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为无名烈士做的碑铭(重光、重阳、复明,这些编剧为他们安排的名字,也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
他们死去的时候,心中都浮现着亲爱的人,想着美好的未来。
允我以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作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这片子是四五天前看的。我两眼通红、鼻子悉率有声地走出来的时候,看到花白披肩发的陈可辛在前面接受采访。他轻声说:“我觉得这片子还行。”)

三、缺失
话说在彻底被该片埋伏的催泪弹打倒之后,我做出的太多的赞叹显得不够冷静,就像当你爱上一个人之后,你就失去评判他的资格了。客观来说,《十月围城》的整体历史观确是它的硬伤:对死亡的歌颂被过分放大,对个体性命的忽视,都还沿袭着中国一贯“大义灭人”的路数。如果笃信自家的“大义”到了漠视他人性命的地步,那么它与狂信有何区别?李玉堂连骗带蒙地糊弄来一堆人,支付的是他平日对那些人的恩情友情。那些人拼上性命,皆因为他们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心头确有一“义”字,危难当头绝不会把敌人让过,于是简直算是不明不白地搭上了性命。而用这样鬼祟的方式铺垫出革命之路,实在不能算是革命者的光荣。
陈少白所坚称的“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四万万同胞的希望”,如果剥离来看,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正如刘郁白与李玉堂互相质问的:“值得么?”陈少白和李重光自然认为是值得牺牲的,但值得不值得,绝不能由一小撮人替大部分人决定。

而那首主题曲《粉末》这样唱:“只要为你活过,我就不是粉末。”此处的“你”,应该指的是孙文和“革命大业”吧?此歌词虽加强升华主题,但其实很像是在生者一厢情愿的缺席安排——“活过、死了”的那些贩夫走卒,他们真的是这么想的么?

 短评

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有太多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的地方,如何层层包夹突出重围。作为今年最优秀的一部华语商业影片,这个片,值得去影院看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挺一般的啊,为啥就有人鼓掌看哭了呢

12分钟前
  • 豆维
  • 还行

论制作,在华语电影圈绝对是一流水准。遗憾的是,一成不变的煽情手段、按部就班的氛围营造和痕迹明显得就像把每下一秒钟都提前写在银幕上的执导和稍显混乱的剪辑(尤其是几场打戏)以及清一色脸谱型程式化的角色,令精彩度打了折扣。3-4星都是中肯的评价。

1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学友在开头的那场戏告诉我们:在某些地方说了不该说的,不管你多牛逼是歌神还是什么,都可能被一枪爆头。

14分钟前
  • 王若虚
  • 推荐

春哥救了孙中山,没有春哥就没有新中国!!!!!

18分钟前
  • 义达木糖醇
  • 力荐

一颗星给扎实的剧本,一颗星给陈德森的单纯;一颗星给陈可辛制造的品质,一颗星热乎乎的剧力和情感。还有半颗星,给明明白白拍戏,认认真真制作的劲头。

20分钟前
  • 程育海
  • 推荐

每个演员的演绎都非常精彩

2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王学圻真是老戏骨,极好看。春春和巴特尔演的都不错,小谢也挺让人意外的,就是据说最后的上映版没了那段让人笑场的胡军“飞”上楼梯的那段乌龙,还蛮可惜的。哈哈哈哈。话说,导演说他喜欢胡军,我砸不觉得呢。

22分钟前
  • 走走走走一
  • 推荐

前半段的文戏绝对是09华语片中群戏的最佳。。

2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剧本有硬伤,但靠着凌厉的打戏和演员的集体精彩演出使得观众无暇顾及。制作精良,彼时的香港还原得非常真实,人物的塑造也很饱满。对孙文这个角色的拿捏和塑造最为有新意,几乎全是间接描写,但每一笔都很到位。有两次眼泪差点掉下来,都是谢少的戏,单纯专一的男人果然最打动我。全片感想:做人要低调

31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2009年唯一让我激动的华语电影

35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这样做,值得吗?热血,情怀。民主启蒙,流血革命。过去一个世纪了,有些东西还是令人不满、难平,孙中山、剧中人和我们观众都没有看见。如果这片子无法从”三地烂片拼盘“中突围,如果网络上的愤怒只是无聊叫嚣,那我也没什么好说了……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非常平庸,可能我对本片期望值太高了

40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王学圻的表演抢了整个电影的风头。导演对动作-剧情混搭的驾驭还显稚嫩,但是很有诚意。4星鼓励。

45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如果孙文的扮演者行到最后都没有露脸会不会戏剧效果更好?那么阿四、方红、王复明...他们都是为了一个没有见过的人一个意象而死,会不会更加令人感到伤心。

46分钟前
  • Echo
  • 推荐

每个演员都有突破演出的一部电影--谢霆锋不再是帅哥,黎明不再是小白脸,胡军不再是大英雄,甄子丹不再是功夫之王,张涵予也不再是大老粗。春哥演得真的不错。我最喜欢甄子丹在街上被追的那个镜头,一气呵成,很爽。最感人的始终还是亲情,春哥为她爹,甄子丹为他女儿,王学圻为他儿子。

47分钟前
  • 伊豆
  • 推荐

看完《十月围城》,让《三枪》,《刺陵》,《风云》都打酱油去吧!

50分钟前
  • BTcooky
  • 推荐

我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

54分钟前
  • 喜连连福满满🌈
  • 力荐

1.原来张涵予是声优。2.打心眼喜欢那个小女孩。3.胡军放倒黎明后跑台阶的动作也太童真了。

58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推荐

凡是看到鼓励人牺牲的片子都感觉寒毛直竖。尤其是非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面前--17岁的孩子。黎明的李公子扮相也太装 14 了(13+1)

1小时前
  • Fen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