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极路

HD中字版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安-玛莉·杜芙,保罗·吉亚玛提,凯瑞·康顿,帕特里克·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红尘极路 剧照 NO.1红尘极路 剧照 NO.2红尘极路 剧照 NO.3红尘极路 剧照 NO.4红尘极路 剧照 NO.5红尘极路 剧照 NO.6红尘极路 剧照 NO.13红尘极路 剧照 NO.14红尘极路 剧照 NO.15红尘极路 剧照 NO.16红尘极路 剧照 NO.17红尘极路 剧照 NO.18红尘极路 剧照 NO.19红尘极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红尘极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月满抱西环交响情人梦OAD障碍长江七号萧墙内外手到擒来1995惊心食人族2我对青春无悔宠物坟场2019底特律羞羞鬼战后之战鲁邦的女儿2019迈克·艾普斯:委屈求红那时的我们萤火虫第一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八名失踪者恋爱中的肉食女子早春1956金婚魔女归来德云社孟鹤堂周九良相声专场上海站震动都市侠盗 第四季进阶的主母超人与蝙蝠侠:公众之敌羽球英雄真情电波惊天破粤语版火星生活我忘掉,你的心吗?汤米夫妇探案集忏悔录铠甲勇士铠传人+性大不同:荷兰德国篇我有毒菲尔来蹭饭第三季渡江侦察记1954风月如雪皇后归来第一季绣春伏魔传之血战富士山

 长篇影评

 1 ) 有時間才好看

1)5,6年前看过几部列夫托尔斯泰(译)的小说: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年少无知,没有看透列夫托尔斯泰深层的社会价值反思,惟依稀记得他小说笔下那几段打得火热外又大喜大悲的交错爱情线,这部电影的卖点也正正是从"爱"出发。

2)在决定观看如否之前,查看了一下预告片,我疑问,也好奇导演如何撇开旧有的电影模式,在一部以描写历史传奇人物生活作串联的电影能突出和该人物成就无关的主题,单从预告来说,可说是引人入胜。

3)实际上电影以列夫托尔斯泰遗产归属为中心,整部电影都是重覆著类近的对白,话题,James Mcavoy的爱情线也略显肢离破碎,"因爱而理解"虽然在开首以文字提及,结尾4人也因而爱走在一起,看似顺理成章,实则除这两部分外,"爱"的话题仅被略略带过,矢口而道,率意而陈,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也没有因为"爱而理解",James Mcavoy的爱情线也混淆了性。

4)Helen奶奶的表演较为压场,尤其是群戏中她的演出较为亮眼,可惜其他部分以歇斯底里居多。

5)总言了是欠水平,浪费了古装钱,浪费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电影

 2 ) 爱情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这是我扫一美电影时看到的。虽然这部一美并不是主角,只是一部比较重要的配角。

一美饰演的瓦伦丁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脑残粉,有幸成为他偶像的秘书,但当他兴高采烈地走入他心目中的天神的生活之后,发现托翁本人和他想象中相去甚远,他不像托尔斯泰主义中宣扬的那样无欲无求,他也只是一个有喜有乐、有悲有欢的人而已。

在托翁晚年的时候,他的激进派弟子切科夫支持他将所有著作的版权交给俄罗斯的人民,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他的妻子索菲娅则认为这些财富应该留给家人,两人争执不断,而同时托翁也不满妻子奢侈的生活态度,矛盾重重。

历史上对于索菲娅此人颇有争议,因为从后来许多的报道和文献资料中似乎都将这位大文豪的夫人记载成一个自私自利刻薄寡义的女人。但是高尔基却曾经为索菲娅正名,他没有把托翁放到人民文学家的神坛上,也没有把索菲娅放到人民文学家的妻子这个身份上,而是单纯地将两人当做普通的夫妻来看待,多情又暴躁的托翁一生只有索菲娅一个妻子,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全家人的生活都依靠索菲娅的打理。他们夫妻两个脾气都算不得好,却也摇摇晃晃牵绊着一起走向人生的终点了。

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托翁和索菲娅琐碎而温馨的日常:他们会一起吃饭,听着戏曲,互相打趣,托翁对着索菲娅学鸡叫逗她笑那段实在是暖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数的争吵,索菲娅和托翁的争吵,索菲娅和切科夫等人的争吵,索菲娅厌恶那些人明目张胆地观赏他们的私生活,居心叵测地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她数次追问着托翁:你不爱我了吗?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
后来托翁留书出走,身体状况越发糟糕,在最后一个火车站停留之时已近弥留。索菲娅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赶来,却被女儿和切科夫等人拦在门外以免她破坏“圣洁的死亡”,但最后他们在听到托翁含糊的呓语和瓦伦丁的劝说之后,终于让索菲娅见到了她的列夫。

瓦伦丁将这一切的故事写成了他的日记,他也终于摈弃了本来极端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并且收获了属于他的爱情。

很多人熟知海伦•米勒高傲端庄的女王,在这里她真是演活了这么一个刻薄剽悍的老太太。索菲娅这个角色从后代的角度来看绝对算不上讨人喜欢,可是恰恰如此才是凡人之间的爱情不是么?在她的眼里托尔斯泰不是托尔斯泰,而是她的列夫,她不要那么多人整天围着她的丈夫和家人打转,她也不要她的丈夫将一切的财富交给人民,她不停地争吵,像个泼妇;她不停地被嫌弃,但依然争吵。
但那又怎么样呢,她就是个小女人,她就是爱她的列夫和她的家人。

结尾处,切科夫等人为了那崇高的、圣洁的死亡而阻止两人相见,她坐在外面的火车里看着门里昏黄的灯光状若痴傻,他回光返照一般含含糊糊地说:“你们告诉索菲娅了吗?她什么时候来见我?”这时候的他们就像是两个孤立无援的老孩子,不谈理想了,也不谈主义了,不想被注视了,只想互相拥抱着这一生拉扯不断的那个人。

此时的切科夫和女儿显得尤为面目可憎。

虽然崇尚托尔斯泰主义不是错误的,但是这一次导演似乎仍然是站在了感性派的一方,毕竟爱情才是最迷人的、亘古不变的东西。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还是存在缺点的,首先是它的节奏感实在是太糟糕了,挺简单一个故事却用了挺复杂的表现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表现历史上的大人物,用得好就像一美的《末代独裁》一样让人身临其境,但用得不好就会显得旁观者这个角色很鸡肋。

所以这估计也是唯一一部我嫌一美戏份太多的电影,感情戏更是非常非常一言难尽……

最后的最后,安姐演的托翁的女儿,这个角色真的也……也太不讨喜了吧,切科夫追求理想对索菲娅出言不逊也就罢了,这可是亲闺女啊对母亲那么说话真的好吗?导演是抽了什么风非要这样安排角色啊……

 3 ) 托尔斯泰的爱情诗

     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他,
     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
     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么研究她,
     她始终还是个完全新的题目。

     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碍。
     爱上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因此,要方便的爱个女人又不受她妨碍,
     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
     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爱是神奇的,它使得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
     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
     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
     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4 ) 《最后一站》:一段爱恨交织的临终挽歌

(芷宁写于2010年6月13日)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阅读托尔斯泰长女的回忆录时,除了对其中托翁的理想追求感慨外,还对其中因财产继承问题而常对托翁吼叫的其妻索菲娅印象深刻。又在很多对托翁做研究的文章中发现,几乎清一色地将托翁之妻表述得自私而虚荣,仿佛她是托翁实现人生理想的绊脚石,也是最终导致82岁的托翁倒毙于无名小站的罪魁祸首……看后总感觉这种一边倒的解读过于偏颇,纵然托翁对社会模式的自我构想是美好,但是不能不说他的很多设想趋于理想化,不能得以实现是由诸多现实因素造成的,完全不是某个人就能阻挠的。
   所幸在由迈克尔·霍夫曼执导,改编自著名传记小说作家、诗人杰伊·帕里尼同名小说的影片《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中,演技派海伦·米伦诠释的索菲娅性格丰富,情绪饱满,情感激荡,层次分明,将这位比托翁小12岁、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曾把3000页字迹难辨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伯爵夫人跃然眼前。而索菲娅反对丈夫将财产与平民分享的原因之一,也是处于一个母亲为子女的利益考虑。
   影片再现了托翁生命的最后片段,以参与其中的旁人眼光,即托翁秘书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视角来看待文学巨匠的最后时光,叙事中虚实结合的做法,似乎意在表述爱的正负作用,实的部分是托翁和妻子的爱恨纠葛,他们爱得很深,又恨得投入,不能分开又无法相处的婚恋生活耗尽了他们的人生。一如某评论所言,“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虚的部分则是瓦伦汀和托翁信徒玛莎之间的爱,体现了托翁对年轻人的影响。
   可以说,索尼娅是托尔斯泰的生活伴侣,但不是他的精神伴侣,虽然她懂得丈夫的著作,但她不能认同其中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做法,晚年托翁生活俭朴,吃住如同农夫,而索尼娅依旧是贵族做派,饮食精致,衣饰华美。个人猜想,最初托氏夫妇之间的关系应该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和妻子,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是个自传性质很强的人物,是一个想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重建农业体制的贵族形象,而列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打击后,最终还是选择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丈夫和父亲。这显然是曾经托翁的缩影,晚年的托翁想彻底摆脱家庭的束缚,于是他离家出走了……
   致力于将托尔斯泰主义付诸实践的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似乎是托翁的精神伙伴,于是,“激进派”切科夫和“保守派”索尼娅之间存在着旗帜鲜明的对立和斗争,切科夫想要把托翁塑造成神一样的存在,想让他成为宣传所需的楷模,于是他致力于让托翁另立遗嘱,并达成托翁将其著作权交给民众的签字,他还着力于让阻挠此事、情绪易激动的索尼娅在托翁和媒体面前颜面尽失……这次保罗·吉亚玛提演绎了一个不怎么讨巧的角色,特别是最后,即便撒谎也要隔离索菲娅,不让她见弥留中的托翁的做法。
   影片为再现托翁晚年时这两股强势又恼人力量之间的争斗,设置了墙上相框的戏份,第一次,索尼娅取下了丈夫书桌前墙壁上切科夫的相框,换上了自己和丈夫的合照,第二次,愤怒于丈夫瞒着自己签署了版权协议的索尼娅对着始作俑者、墙上的平面切科夫猛开枪,将两人之间的火药味彻底升级。同时,为了表现这两股力量的角力,片中出现了一个有趣情节,切科夫和索尼娅分别送给新来的托翁秘书瓦伦汀一个日记本,切科夫让他记录托翁宅邸发生的一切,并及时汇报,即把监督任务交给了瓦伦汀,索尼娅则只让瓦伦汀客观记录下所看到的事,于是片中出现了瓦伦汀忙于在两本日记本上记事的镜头。
   影片画面颇有怀旧复古色彩,葱茏的原野,静谧的府邸,精致的餐桌,雅博的书房,彼时乡村贵族的生活气息流淌在光影间,而该片最值得观看的部分,在于演员的表演,有评论称——“在迈克尔·霍夫曼的指导下,整个影片呈现出了诗歌一般有韵律的节奏。当然,两位大腕主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海伦·米伦的出色发挥也功不可没。”
   其中,拥有白俄血统的海伦·米伦在片中的表演可谓酣畅淋漓,不论同老辈的普卢默、壮年的吉亚玛提,还是后生麦卡沃伊演对手戏,米伦都游刃有余,她以极富戏剧张力和感染力的表演拿捏出了索菲娅的痛苦和愤懑,塑造了一个极有个性和主见的托翁夫人,其中得知丈夫离家出走后她奔向池塘的一路悲恸、滚下渡口入水的身心疲惫,将一个女人的决绝心绪表露无疑,凭借在本片中的出色表现,米伦获得了罗马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再一次的实至名归。
http://nicolew.blog.hexun.com/51729514_d.html

 5 ) 大师属于家庭抑或是公众——《最后一站》

一直以来,关于托尔斯泰最后离家出走死于一个荒僻车站的结局,很多人归罪于他的妻子索菲亚(比托翁小12岁、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曾把3000页字迹难辨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伯爵夫人)。说她贪婪短视,给大师拖了后腿。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托尔斯泰是属于全人类的,他不只是索菲亚的丈夫,他还是那些追随者前进的方向和榜样,是当时整个俄国的灵魂铸造师。
而这样一个灵魂铸造师身边,却有一个喋喋不休,汲汲于利的妻。她做不到托尔斯泰那么伟大的博爱,站不到那样令人仰止的高度,但是她爱着他的夫,并为之付出辛劳。
托尔斯泰只有一个,于是两种力量的博弈般的拉扯下,他出逃了。
《最后一站》有给托翁的妻子翻案的倾向,因此有人说这不过是戏说和美化。托翁与其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又岂是短短的最后岁月能够表现出来的。不管是否戏说美化,这样一部戏还是让我们对于大师,或者名人的苦闷与不如意多一层体味,对于爱情,又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片子选取托翁最后的岁月进行演绎,借由他晚年的秘书,也是托老的崇拜者和追随者瓦伦丁的视角,切入到这个传奇家庭的内部。瓦伦丁被迫尴尬的观看托翁老两口打架,斗嘴,摔盘子。为了对切尔特科夫(俄国贵族,托尔斯泰追随者中特别狂热分子,立志帮助托尔斯泰实现托尔斯泰主义)的承诺,记录托翁妻子的每一句话。而后,因为同情托翁妻子的遭遇,也同样答应了对于日常发生的事儿做忠实记录。这就是后来瓦伦丁那本对于托尔斯泰晚年纪录的书稿来源。这大概也成为后来托尔斯泰妻子终于得到了托尔斯泰版权的重要参考。
片子中,对于托翁这个家庭的与众不同,有着这样的描写:
即便是家庭内部谈话也都有人去记录,虽然这记录各怀目的。其中有一幕伯爵夫人实在无法容忍这种记录,无时无刻不在的记录,在酒席上发飙。可以想象,每一句话都被记录的压抑和愤怒。
母女各有各的理想,于是彼此对峙到犹如敌人。女儿在父亲弥留之际竟拒绝母亲的探望,同时不惜向希望自己爱人来看自己的父亲说谎。母亲心痛难当,当着媒体的面说出:为什么我那些夭折的儿女中,你不是其中一个。亲情冷漠至此,让人唏嘘。
无论何时,门口总是聚满了媒体,甚至当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之后,托翁和他的夫人都是通过当地报纸来知晓彼此的讯息。当托翁病重的时候,大批媒体守候在小屋子周围,想最先获知托尔斯泰身体的最新状况,甚至可以不怀好意的说,他们就是在等托尔斯泰离世的消息,这才是一条大新闻。丈夫弥留,做妻子的索菲亚竟不能见上最后一面,平静下来,却是源于切尔特科夫利用媒体宣传效果的威胁。媒体的存在似乎已经成为大师生活的一部分,反观如今的明星又何尝不是。就比如霆锋一家,从小就罩着星环长大,讨厌媒体和作秀,因此开始叛逆的青春,一直到如今的成长,可以微笑着接受这种随时被关注的现状。同样的,临终时,与家人相见还要得到其他不相关人员的同意,其可能性也不是随意编造的。季羡林重病之时,他儿子与北大之间恩恩怨怨的其中之一就是不能探望病重的父亲。
当托尔斯泰成为托尔斯泰的时候,就意味着索菲亚不得不与他的追逐者,与公众,与社会去争夺他的丈夫。也许我们可以说托翁夫人不够高格,但是没有托翁夫人,也未必就有《战争与和平》,未必有托尔斯泰安稳的写作环境。同样是付出,难道我们希望托翁夫人像鲁迅原配一样默默支撑在背后,默默地隐忍,就因为丈夫的名声远不是自己能够企及的,就要放下自己的观点,哪怕家务事被外人插手也一声不吭么?
很难说清,家庭,或者公众,大师属于谁,谁又应该妥协。这大概就是大师的困境,所以他只能出走,哪怕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一个孤寂的小站上离开。

 6 ) 对托尔斯泰理想主义的嘲讽

        对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了解,只限于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描绘,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伯爵夫人的自私自利。而这部电影简直是为索菲亚翻案,表现的是任何一个正常女人在丈夫要把钱给别人时应有的反应,而且侧面表现了为什么后世普遍对索菲亚不待见的原因。在她的家里,简直是时刻在上演情景剧,屋外有摄影师日夜守候,拍下他们想拍下的一切;家庭医生随时记录下索菲亚的激烈言辞,任意歪曲她的意思;秘书也被命令在日记中记下索菲亚的言语,以备后用。有趣的是索菲亚无视这一切,依然率性而为,生气时就大发作,丝毫不掩饰。相比索菲亚的真实,托翁的表现不够,所以观众无法了解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反倒是他似乎处处在提醒身边的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有人想把他塑造成偶像,而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年轻时也像其他贵族青年一样,吃喝嫖赌,样样不缺;他强调爱,并不提倡禁欲。在他的启发下,他的秘书也有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联系到后来俄国革命和苏联解体的现实,托翁所向往的平等社会并没有实现,也似乎不会实现。而本片对索菲亚的偏爱和倾斜,也似乎暗暗嘲讽了托翁的理想主义。托翁在本片的表现是不够的,即使他坚持的理想没有实现,他为此的付出也是值得敬佩的,而不是被功利主义地加以评说,以成败论英雄。

 短评

蛮无聊的一部片子,片中托尔斯泰那些信徒对于他信念歪曲的理解,造成了以后所有悲剧的导火索。整部片子我感到的只是一部再普通的家庭伦理剧,吵吵闹闹为了财产,而双方都以不同对托尔斯泰的爱,一起提早送了托尔斯泰上了西天。无聊啊,无聊,还以为本片会讲述曲折而伟大的传记呢,不过如此。

4分钟前
  • Ken
  • 较差

OST好。。神!!!老爷子居然是音乐之声男主!

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地球太可怕了,恶心那个伪托尔斯泰主义和那个无脑的女儿。坚持你的自己的理想,但请不要妨碍别人!!!一对无脑无心的贱人!

11分钟前
  • Miss Sunny ~~~
  • 推荐

这本就不是一部传记,讲得只是一对年迈的夫妻试图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去爱对方,而托尔斯泰身边的人却只能看到他的文豪身份,所以"what do they know about love?!"~~~另外James每次面带笑容满怀激情对一个女人说"我爱你"的时候那个热烈的眼神总是让我很动心

12分钟前
  • 猴小鞋
  • 推荐

上品的文学电影。p.s:圣人都是为信徒玩而死的

14分钟前
  • Eric·要回家
  • 力荐

他离世的一刻,涌来千万记者。突然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薛岳。正好与我生命擦肩而过的人。德国电影里的镜头与画面,实实在在的英国阳光。

15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主题挺晦涩,后半段很压抑。存天理灭人欲的运动泯灭人性,亲女儿和伪善的利用造神达到目的的伪拥趸自私冷酷不懂爱,歇斯底里的老太太却更有爱,理想的仙气和现实的俗气,有人成偶像有人成绊脚石。名人可悲,生不由己死亦作秀。小麦眼睛还是那么蓝,但他说don't go,I need you的时却不是那个英伦少年了

20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推荐

偉人傳記只是一個浮華的表面,主題上是一對老夫妻日益遠離的心。Helen Mirren是影片中最精彩之處,尤其是其與Christopher Plummer之間的火花,不枉兩人都憑此獲得Oscar提名。相較之下,James McAvoy的表演則顯得僵硬得多,且其引導的一條重要支線沒能

2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爱而起。』★★★★

28分钟前
  • Q。
  • 推荐

其实这样题材的片子,拍的再烂也能让人感触万千。在老头老太的光环之下,小年轻的故事显得很鸡肋。其实,如果不是反复强调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这是一部讲俄罗斯的片子吗?这群英国人眼里没有斯拉夫人的那种粗野神经质啊

29分钟前
  • Joelle
  • 还行

爱一个人,往往就期待能拥有他的全部,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彼此的世界也是独立的,留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他在自己世界里的精彩、欣赏他、爱他、纵容他、迷恋他。。。

33分钟前
  • 飯團仔
  • 推荐

引用影评“人們常說:最深刻的愛情一定會讓人愛到失去自我。看了托爾斯泰與妻子的愛情故事後,我突然覺得,愛情也許沒那麼偉大,自我可能也沒那麼脆弱,愛到深處未必無怨尤,正因為有怨尤,才能看清自己在愛情中的盲點;正因為堅持了自我,才能在事過境遷之後不看輕自己”

3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去爱,又谈何大爱?一个圣人的阴谋,一个捍卫爱情的女人,当然,他们都可以做得更好。我只想被重视,如果你敢放我在手心,我就敢陪你走世界。

40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以美国价值观来解读托尔斯泰确实不大对头,但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这两个老戏精把托尔斯泰夫妇演绝了。 Paul Giamatti和James McAvoy的两条线则过于立场分明,缺乏深度。总体而言,就是美国人眼中俄罗斯文豪的文艺爱情小清新

45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不是不相愛, 是太愛, 像高貴的神一樣耀眼, 害怕得不到, 牽手走完50多年的夫妻旅程, 再沒有什麽比相濡以沫中海保有年輕時的美好記憶更美麗, 更浪漫的愛情了. 但只靠愛是不夠的, 人們或許還是更愛自己, 所以不會爲了對方放低到塵埃里, 所以還會有爭執, 分離, 諒解...

49分钟前
  • 阿Q
  • 推荐

我是毫无疑问的索菲亚的支持者,好受不了那些公有制的支持者。James演的这个角色怎么看怎么多余,直接从托尔斯泰夫妇身上去深挖角色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会死啊?

53分钟前
  • SUN
  • 较差

很多文学史的书籍中,都把托尔斯泰描绘成一个敢于和贵族身份决裂的斗士。说他厌恶不事生产的妻子,厌恶自己身处的贵族阶级,最后的出走是一次壮举。说实话,我很厌恶这种说法。难道伟人的伟大,需要用一个弱女子的心碎去衬托吗?就像男主说的,别人创造出来的托尔斯泰,只可能是那些创造者的样子。

54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Your youth and your desire for happiness cruelly remind me of my age and the impossibilty of happiness for me.

56分钟前
  • Mr.Mc
  • 力荐

女人都應該像蘇菲亞一樣:在愛情中,依然擁有強大的自我。

60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她的列夫切卡离开后,她坐在火车里,隔着玻璃,仔细的盯着外面哭泣的人看,可是却怎么也看不懂那些人们面容下的悲伤。

1小时前
  • miootre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