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何炅,汪涵,于朦胧,赖雨濛,周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剧照

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3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4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5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条流动的河流

生活像一个气压极低的罐头,在日益挤缩中有随时爆裂的可能。在人生锦时,我竟频频感受到颓然的情绪,周围气氛低迷,蓬勃流逝。

纪录片共十集,沿袭了第一季静水流深的力量,我在疫情的假期打开,断断续续地回归安宁。唐宋元明清,近代谋新兴,繁荣有时苦难有时,潮起潮落,不过一片山河静默。

中国人永远心怀统一的思想,五胡乱华,藩镇割据,但从上至下的大一统愿景从未改变。为了这个愿景,从古至今,有人前赴后继,做旗手做牛马,做先锋做实业。

在看纪录片的途中,我也打开了闲书。《观鹤笔记》是最崇敬的网文作者她与灯的作品,她说“后人看过去,总该有点悲悯心,如此才会慎重。前人已亡故,你我的解读,就是他们的身后名。”

我在《万历十五年》中看到了更具象的人性,我看到了他们的宏图与诉求,落寞和愁苦。自审中坚守的海瑞却因过于严苛难以得到实权的机会,实施“一条鞭法”的张居正亦有藏私众多。恰如大唐锦绣,皓月般的李白亦在酒中酣畅落寞,一生漂泊的杜甫于茅屋中心怀寒士欢颜。历史洪流挣扎,我们又怎能以好坏和成功轻易评判他人的一生呢?

但他们告诉我,生命很长,有足够时间去找寻理想,机遇很远,也许在白发时才会光芒万丈。但人生,从不以年龄而论断,许多年过去,我们看重丰盈的华章,哪管他青发白首。

就像2022年10月30日9时20分,孙中山先生的声音从手机里断续传来,隔着百年光阴,依然振聋发聩。

思绪纷乱,打字随性而起,所获颇多不知从何理起。

 2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二季继承第一季的叙述角度,不从宏大的历史中切入,而是每一集中从一两个人的角度感受历史的厚重,在体现一个人丰功伟绩的同时,展现所处时代的脉动。何为中国?自古以来!


部分要点摘录如下:

- 唐

- 杜甫 & 李白 安史之乱(死于儿子之手)

- 宋

- 赵佶 全国福利注政策

- 崇文抑武

- 宋代的考试比现代还全面!

- 《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

- 瘦金体 天青色 美

- 元

- 忽必烈 母亲 察必 八思巴 刘秉忠 姚枢

- 金莲川幕府——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 杂剧 关汉卿;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生存的年代,可以选择的只有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书会;买卖奴隶,但是自由的创作空间;珠帘秀

- 明

- 嘉靖与猫

- 张居正:愿做一张任人枕卧的草席,哪怕被屎尿污秽浸渍。“考成法

- 海瑞:必为圣贤,不为乡愿;德之贼者。

- 徐阶:谋事不在一时一刻

- 明朝 四书五经 八股文

- 利玛窦 & 徐光启 西学东渐

- 印刷业繁荣 人人都可立言

- 清(玄烨)

- 顺治只活了24啊(死于天花),玄烨幸存于天花

- 孔子后人,衍圣公,政权合法性

- 平反汤若望,南怀仁的西洋历法

- 玄烨亲自为皇后守灵

- 玄烨平三藩,八年平叛(28)

- 施琅收复台湾-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30)

- 登临泰山,三跪九叩,拜谒明太祖孝陵;

- 君师合一;儒学约束满臣,西方约束汉臣;路易十四

- 中俄尼布楚条约(我的库页岛)

- 清(弘历-乾隆)

- 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 晚清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翁同龢&张謇,张謇居然是袁世凯师傅

- 李鸿章"主和"

- 甲午年!

- 大生纱厂-师范

- 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泪洒江风前

- 邹容,弘一法师,任鸿隽,鲁迅

- 民国

- 孙中山 西医 革命

- 民族 民权 民生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护法运动

- 建国方略

- 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 ) 何为中国?何以华夏?——中华文明变革与交流的时代印证

泱泱大国,绵延千年;代代相传,薪火不灭。芒果TV、湖南卫视2022年新播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为大众呈现了一种“何为中国,何以华夏”的叙事模式。从盛唐开始,讲述盛唐光耀、宋代富足、明代繁荣、清朝自盛而衰与民国初期的革命火光。特别是在讨论瑰丽文化中国的繁盛方面,本片着力颇深:文化融合与沟通,政教机制的互学,时代精神的丰饶与富足,历史人物的变革尝试等。尽管纪录片以诸多朝代名人的个人经历来串联往事、印证历史,片中也提及许多并不为大众熟悉的文化人物,他们的诸多努力也为历史遗留了坚实见证。尽管五方杂处、南腔北调、众声喧“华”、乡俗不同,千年来“中国”版图内的不同民族在战争、求和、通婚、通商、旅行、外交等等过程中,不断碰撞出全新的火花。

人物与时代的交相辉映

《中国》第二季将朝代更迭、攻城略池隐退在历史后台,较少涉及兵荒马乱,政权交替;不谈宫斗闺闱,皇朝秘辛;而通过借助文学文本的再现,历史典籍的铭刻,学术著译的留存,个人回忆的保留等等来还原从盛唐到民国的一千二百余年历史。山水实景场景的转换、室内外长镜头的运用、超时空科幻美学特效的加入,《中国》将历史的风起云涌以精巧的视觉艺术呈现在大众面前。本片不以宏大叙事、重大事件为圭臬,反而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外国使节、变革人士等等个人境遇蓝本,串联一部别样“中国史”。文人杜甫与李白、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家张居正、实业家张謇、革命家孙中山等,无数有名或者无名的人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作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他们虽然生活年代有别、阶层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政治理念相别,但是他们在各自时代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李杜光芒万丈,诗篇千古流传;赵佶的文化事业——《千里江山图》,为后世中国留存了北宋梦华录的凭借;张居正的体制改革为后人提供了先导改革家的模板;张謇的实业救国,开启了工业中国的先声;孙中山的革命怀想与壮志未酬,为推翻中国帝制树立先驱形象……无数大小人物在时代的浪花中翻滚起一段段精彩的人生。

中国与世界的内外交流

既往史观常将中国贴上故步自封、天朝上国、不思进取、闭关锁国的标签,《中国》第二季在讲述千年中国史的过程中,摒弃此类陈词滥调,力陈中国行政版图的变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不断。在拥抱时代变革的同时,开放、包容、多元成为镌刻在民族血液中的记录。民族交融与互学在各个政权、王国、王朝的版图变动中摩擦中激烈的火花。早在现代国家-民族国家概念兴起之前,中华民族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成就典范。如元朝吐蕃八思巴成为元朝第一位帝师,助力民族紧张关系的消融与和解。尔后南宋的航运商船远行,这种流转在明代达到了跨洋跨境的程度。马欢的《瀛涯胜览》记录了时代的惊涛骇浪。郑和七下西洋,利玛窦来华,徐光启学西,徐霞客考察山水,中西交流在明代日渐频繁,世界剧烈变化的体察者和先导人,成为一代文化交通者的代表人物。进入清朝,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文化冲突,晚清知识分子的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虽然挫折不断,时代开了玩笑,但是这些中外人士成为弄潮儿与领航员,世界与中国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不断前行。另外,历代知识分子整理国故、吸纳新知、求新求变、勇于进取的精神,推动了时代车轮滚滚前行。与世界交流、对话与沟通,在面对时代难题、民族困扰时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情感连结与精神从来保持初心态度,不畏艰险,不惧困难。

中国与华夏的千年变迁

《中国》精美的视觉呈现不光涉及地理版图的变动、朝代更替、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突出溶于中华民族的“求变”精神。从宋代文人的思想革新、明代官员的经济改革、到清代中西冲撞,再到晚清民国的革命,中华民族在时代风潮中不断努力适应扑面而来的挑战。虽然唐代诗歌双星李白与杜甫人生命运多舛,但是他们凭借强韧的意志力与信念,记录人生流转,写下壮丽诗篇。虽然赵佶王朝管理面对诸多压力,但是他还是在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过程中创造奇迹。虽然张居正与海瑞面对人生诸多压力,但他们仍坚守自己的人生理念。虽然中国山川险阻,但是徐霞客还是践行地理学家的探险梦想,为中国甚至世界留下考古遗产。虽然张謇实业救国愿望破灭,但是他的千辛万苦值得表彰。虽然孙中山最终未见“革命成功”,但是他的“同志仍需努力”的谆谆教诲鼓舞后世革命者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志业。还有许多许多未载入史册,或者不知名的人物,在不同时代都不断挑战权威,求新求变,坚持梦想,不断进步。时代需要推动者,需要改革者,需要创新者,需要思变者,这些不同人物在历史上的功勋卓著,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中国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当然本片绝非一部回望既往光辉与强大国力的宣教片,片中保持的中立与自省,达观与乐观,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不流于说教,不刻意美化或丑化,娓娓道来,轻声细语,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在片中代代传承,不断展现。这部纪录片成为“说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典范,对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国家认同感、文化认知力等都有诸多裨益。新时代,中国在路上,百年征途,筚路蓝缕;光辉前程,无所畏惧。

 4 ) 光华: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华精神文明史呈现

用“光华”一词来形容芒果TV、湖南卫视2022年新播的人文纪录片《中国》第二季 应不为过,该词既可是指向中国古代历史步入中古之时及以后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流光溢彩、璀璨夺目而“光彩华艳”的事实效果——形容词性的并列结构(brilliance and splendour),也可以是令得中国古代文化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更趋繁荣兴旺、殷殷屯屯去“光耀中华”的进程再现——动词性的述宾结构(glorify our China)。看完数集之后,我不禁惊叹于选材之精准、史观之独到、画面之精良、叙事之流畅。通过第二季对一千三百年中国史的千淘万漉,一幅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华精神文明史的画卷徐徐展开。

物质与文明的交互表述

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史纪录片多偏向于大人物、大事件、大功业的宏大叙事手法,《中国》第二季尽管仍然选择的是最能代表中国性(Chineseness)的家喻户晓的角色人物,比如帝王将相、诗贤文士、民族脊梁,但在表述技巧上并未拘于窠臼,而是巧妙把物质文化史的视角安放在叙事节奏中,以消解对历史人物“神化”或“神话”的意识形态形塑意味。历史洪流推动中国文化滚滚向前,灿烂炳焕的文明在中华民族既有的文化沃土里是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基于中国物质文化发展的精神文明,可能并不限于是“这一位”具体人物,由此凸显出中华文化的精熟度和自发性的另一少有人关注的维度。唐诗在“双子星座”的碰撞中登峰造极,映照出诗歌创作文化生态的生生不息;宋画在“文艺皇帝”的推动下超类绝伦,留下了千里江山清明上河的花锦景象;元曲在八思巴文统一书写的时代另辟蹊径,记录有民族融合文士担当的冲突斡旋;明书在印刷文化的普及中推陈出新,奠定好时代新见开眼世界的物质和思想准备……这些都是把所谓的“外力”和“表现”视为文化聚焦的有机构成来重新解释和定位中国文明的物质对精神文化的支撑面向。

中心与边缘的交错呈现

“成王败寇”的既有历史书写模式常为人所诟病,戏谑称之为“帝王家史”,或者一部中国史(以及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思想史)上,也只有圣贤伟人才配得上名垂青史。《中国》第二季则别出机杼,关注到中心人物之外的边缘小人物在创造中国历史上的独有贡献,他们不是以配角身份无足轻重,而是借助知识学谱系的建构目光去还原历史现场、重估文化价值。我们但知《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不知画师王希孟的时代精神传承能力;我们但知忽必烈号令天下,不知八思巴和刘秉忠在政治文化上的辅佐意义;我们但知关汉卿的名剧名气,不知玉京书会才人杨显之的匡正文辞与身份认同的存在价值;我们但知郑和下西洋风光无限,不知随行的马欢写就《瀛涯胜览》记录行状留下证据;我们但知张謇实业救国形塑了南通之城,不知淮军将领吴长庆、军机大臣翁同龢对其的奖掖提携的意义。通过文化场域(cultural field)的复建,主流和中心角色周边的人物角色浮出水面,更为完整地交错呈现文化现场的全貌,让具体的、边缘的、消声的“小”人物重回聚光灯下,每个创造中国文明的角色,都值得拥有一席之地,这是文化唯物主义的呼声。我们想要看到、想要听到的,不只是一部空洞浮华的大叙事史。

中土与世界的交汇史迹

中国文化的姹紫嫣红、繁华似锦,在于其本身的包容性、更新性、谦和性和发展性。若是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中华文明跟人类其他古老文明一样,在倨傲自满的气氛里一蹶不振。除了有强大的汉本位向心力的合力作用,在族群融合中不断与兄弟民族唇齿相依、携手共进,同样也以中华民族为公约数的民族自立自强为号召,与世界保持对话沟通、互利双赢。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时刻持续发酵于《中国》第二季中:全球大航海时代明帝国的外部探寻,是为今日“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透过西方现代科技和观念让中国管窥世界,营救孙中山的英国老师的“侠骨丹心”,余音缭缭不绝于缕……历史图景多样性彰显异质文化的接触和接受史,世界不会因中国而停滞,却会被中国而改变。这些交汇史迹令我们再次审视民族融合史和交流史上的“蝴蝶效应”,来应对当今时代的困惑和难题。所幸的是,我们始终不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民族脊梁和人本精神,所以我们能够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精神。

我们曾经如此辉煌高光,也曾有过挫败失望,而今天,我们正在将优秀文脉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样的文化认同感,需要借助更多这样的优秀纪录片的视觉呈现,去巩固夯实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之间的血脉关联。我们,正在路上,扬帆起航。

 5 ) 一流画面二流文案三流配音

除了视觉摄影之外,全是不足

其一,文案写的像中学生作文,大量篇幅都在歌颂且苍白无力,像个二流宣传片;文案对目标人物及所在朝代周期的理解较为浅显,无法引起成年人思考,毕竟以前高中念的历史课都比这信息量大,这白开水似的文案属实拖了个大后腿。

其二,旁白配音声音故意压低,但并未给到‘“历史厚重感”,反倒是像女高音硬唱女低音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人听起来非常不舒服,厚重感不是一朝一夕模仿就能速成的,建议更换配音。

视觉画面是本节目的卖点,但把内容和配音做的这么二流,挺惊讶的,哦不,这大概就是湖南卫视和央视的区别吧。

 6 ) 「写意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写实之外,纪录片的另一种选择

时隔一年,纪录片《中国》再次归来。

这部首个以「中国」命名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由芒果TV、湖南卫视、北京伯璟联合出品。第一季一经播出便收获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品集「先锋、醇美、宏大」之大成——

先锋,对应于其形式,开创了「中国写意纪录片」之先河;

醇美,对应于其艺术,别有古韵悠长之醇、沉浸典雅之美;

宏大,对应于其胸怀,全景式再现华夏千年文明历史切面。

《中国》开辟了一个独特的「中国写意纪录片」的范式。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它仍在这个首创且独创的赛道上,不断精进。

「写意」与「写实」相对,原生于中国,兴起于北宋;以此类推,「写意纪录片」也与「写实纪录片」相对,恰巧也原生自《中国》,另辟了一条纪录片写实之外的新道路。

于是,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相对克制、相对白话的解说词,《中国》全片采用的是情感饱满、文采飞扬的解说词,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与极高的艺术性。

1号摘录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一集的两段解说词,让读者朋友感受一下——

目睹繁华转身后的血腥与黑暗,诗人杜甫的悲伤,开始超越个人的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

在开元盛世度过人生的盛年,幸运的李白也是不幸的,他将在人生的下半场,不断遥望那段无法重现的华彩。

归于山野未尝不是件幸事,但即便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依然会有「东风吹梦到长安」的眷恋。

它的文本,可以用来被阅读、被诵读的,融入了中国的语言之美、文学之美。这种记录,不再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记录,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纪录,不止纪录实时,也在抒情、也在表意,也在传志。它找到了一种中国纪录片独特的「叙述姿态」。

于是,它以人物的主观视角融入历史的客观事实,在主客观交融的独特视域中重新理解一次中国历史,有单人视角、有双人视角……

第二季第一集,就是《中国》模式中,经典的「双人视角」——

用李白与杜甫一仙一圣,叙述了大唐从全盛到衰亡的历程。他们两人,构成了一个整体。而恰如作品所述:

李白如从天上而来,飞流直下。

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长,厚重深沉。

无论少了哪一个,大唐的天空都将黯然失色。

相比是巧思的设定,第二季第一集的模式,恰与第一季第一集的模式遥相呼应,第一季第一集是以一道一儒开篇了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思想大爆发,而在解说词中,也做了一个互文:

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开启了中国思想的源头。

李杜二人,一仙,一圣,世人仿佛再次见到同样的光彩。

他们承继了中国此前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相互照耀,也照耀着中国。

所以,新品《中国》第二季,会品味到很多细微之处的用心与美妙。

不止在文本、不止在结构,在视觉上,更是极致地发挥了「写意主义」的艺术手法——

于是,相对于写实主义的正常速度,《中国》第二季在第一集中便采用了升格慢放,而这种徐徐铺展、慢慢浸润的节奏,恰是对中国历史雍容、悠然、静好的一种写意,如梦似幻、放缓时空;

于是,相对于传统模式的写实拍摄,《中国》第二季融入了艺术加工,比如杜甫用古韵的秦腔念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空中挥墨书写《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相对于客观、抽离、冷静的「写实主义」所呈现的「间离效果」,这种解说文学化、视觉艺术流的「写意主义」则创造了「沉浸效果」,情感充沛、想象飞扬、视角沉浸,让观众仿佛进入了历史时空之中。

而这恰恰正是「写意主义纪录片」的美妙所在,它的留白,恰恰给观众创造了可供沉浸的艺术想象空间。

而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的历程,也是它所创「中国写意纪录片」模式精进的历程。

一方面,「纪录片的叙事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本就是一个以「纪录电影」规格来创作的作品,无论从硬件——50格拍摄、8K超清画质,还是从软件——叙事的结构、视听的风格。

而到第二季,《中国》的「纪录电影叙事艺术」基本成型。

仍以首集为例,它将电影编剧经典模式「先喜剧-后悲剧-终余韵」的结构,移植到了纪录片的叙事框架中,先以李白展现盛唐豪迈,对应的是喜剧;后以杜甫传递中衰之谈,对应的是悲剧;尾声,以一位姓范的地方长官与两位李白的后人的故事收篇,对应的是余韵。

1号认为,首集收尾极佳——

目送二人离去,他唏嘘不已。

目之所见,与心中所望,全然不同。

恍惚的瞬间,他凛然一惊,突然想到:春秋流逝,眼前的大唐,还是那个大唐吗?

历史将演变出更加复杂的下一个时代。

盛唐过去了,但盛唐的精神不灭。它不仅是在盛世之中的昂扬与激越,更重要的,是在乱世之中对社会理想的坚持和守护。

大唐,永远是中国人思念的心灵故乡。

既有一丝盛世已去的苍凉喟叹,又有一重精神不灭的理想主义,它交织出一种非常复杂的领悟,不亚于一部高质量历史电影留给人们作品谢幕之时的冲击。

另一方面,「人物与视角」又打开了一个新境界。

虽然,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中国》奉行的都是人物与历史、主观与客观相交融的纪录形式,但是,有所区别的是,第一季中,主要人物是哲学家、政治家与外交家,比如引领思潮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帝王将相的嬴政、刘彻、司马睿、王导、拓跋宏、萧衍、宇文泰、杨坚,中外交流的班超、阿倍仲麻吕等。

而到了第二季,这个格局更为开阔。除了仍有帝王、名臣,如康熙、乾隆、张居正、海瑞外,还有诗人李白杜甫,画家张择端、王希孟(以及一个介于帝王与绘画中的赵佶,并且也是以绘画视角而非帝王视角切入赵佶),剧作家关汉卿、僧人八思巴、道士刘秉忠、教授徐一夔、翻译马欢、农学家徐光启、实业家张謇……

不再仅以哲学、政治、邦交言历史,而有了更多的维度,艺术的、经济的、社科的,而我认为这可能才是《中国》打开「中国」更加正确的方式——

因为中国有那么大的历史,那么多的侧面,以更多元的切入视角、更多样的理论框架,可能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

鉴古而知今。史,一直是中国文明中极其重要的一脉,由此,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至今一部又一部的史家名著。

而从文字时代进入视频时代,是否也要在我们这个时代,做一些能够继续沉淀到未来的史家名片呢?

我想,所以才要以湖南卫视+芒果TV这样的配置资源,台网自生态联播《中国》这样一部作品。尤其进入网络时代,芒果TV作为唯一的国有新型主流媒体,更有责任要为中国人提供一部正统的、厚重的互联网化视频史料索引。

既是「为公」,为公众传递一种正确的史观。

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的相互作用力,早已是非常显见的历史观了。

然而,《中国》第二季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前的历史书写,往往交织的是成功人士与相关历史的相互作用;

这里的历史书写,则冲破了这种固定搭配、解绑了这种惯性连接。

至少,不要每集都按一种套路,以提供更多看历史的可能,对吧?

比如,首集中的李白与杜甫,在通常视角下,作为成功的文学家,他们自然固定搭配地出现在了中国文学史中;然而,在《中国》第二季视角下,不是用他们成功的文学家身份记录文学史,而是用他们失落的政治生涯来记录文学与政治的交融——

李白,是开元盛世的化身,「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云想衣裳花想容」......他的诗气也是盛唐的国气,洒脱、豁达、浪漫、进取,空前的国力源自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完善:三省六部制,成为互相制约的皇权力量,沿袭西魏的府兵制,成为国家安全的军事保障。但他仍被大唐官场所不容,诗人的天真在一年多时间里就被现实政治击得粉碎,终于失落地离开即将转衰的唐王朝。

杜甫,则是天宝衰弱的折射,他个人命运失落的科举生涯,正是唐朝人才制度动摇的缩影;「他为之努力了近乎一生的出仕报国梦,和所有人曾以为永不落幕的大唐盛宴一起,结束了」。于是,才有了「三吏三别」的以诗入史,以文立言,真实记叙下社会底层的酸辛疾苦。

亦是「自况」,薪火相传一种中国的文人精神。

作为平台,要出品什么、要传播什么,其实都是平台价值观的选择与表达。

本季《中国》,有很多中国文人与中国历史相交叠、相作用的篇章,而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寄望吗?希望中国文艺能够心系民族复兴,关心百姓疾苦,书写时代史诗,助推社会进程。

1号认为,诗圣杜甫这样的人物,也许是当下很多人的理想化身。他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把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融于诗歌创作,终于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章。

这是一种平台所出品、所传播作品的自况,更是一种自勉、自励,继续传承这样的中国文人精神,心怀家国、兼济天下。而这种价值导向的底色,是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致敬,对中国未来的心驰与神往。

1号结语

去年,第一次在芒果TV看到《中国》之时,笔者是有一点点担心的:

会不会太大了?

「中国」二字何其沉淀,一部纪录作品真的能承载吗?

然而,追随两季,我想,这个名字名副其实。它不仅仅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它还在文本上,道尽了中国文学之美;它还在视听上,呈现了中国美学之雅。它可以作为中国人检寻中国历史的索引,为我们梳理了历史发展大脉络,探寻中国精神的源流。

而这样的《中国》,是属于中国人的、难以复制的孤品。

 短评

这片子对元朝部分如此详尽,确实少见。

3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论精彩,还是中国最开始的历史精彩,不过这一季的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史,比第一季多了一些文化的介绍

8分钟前
  • H
  • 推荐

文案矫情,总是“也许这就是…”这种臆测的文案和句式反复出现,矫情!还有何炅不适合配音,声音难听,语气也很虚假。

9分钟前
  • 灵摆
  • 还行

这是我见过国史类纪录片中对元朝着墨最多的纪录片

10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跟第一季比差了点火候,最感人的一集就是关汉卿那一集了。

15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一口气看完两季,紧接着又重头再看第二遍。可以不夸张的说,以电影的手法做纪录片,此片是个中翘楚。关于中国历史的纪录片,《中国通史》的学术感是做给国人而看,而此片,是可以于国际上作为中国历史的一张名片的。

16分钟前
  • 小姓何送货的
  • 力荐

何炅…不如接着去演吧,旁白听着像读课文…

21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很喜欢周涛老师的声音 温柔、深邃又有力 充满了自己的创作与理解!

25分钟前
  • Remainic
  • 力荐

马跃的李白甚好。周涛的解说略为深沉,何炅的解说则有跳脱,汪涵的太少,而最惹眼的是汪星人。

27分钟前
  • 崇孚雪舟
  • 还行

电影一般的画面构图。每一帧都能截图下来当手机或者电脑封面。

30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周涛老师“冷酷无情”旁白让纪录片变得高级国际化。

32分钟前
  • 游泳鱼
  • 推荐

第二集宋徽宗的竟然把我看哭了我的妈耶。一直称他为赵佶而不称帝号,可以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易产生共情。何老师的旁白很温暖充满感情。宋朝一直是个我向往的朝代啊,可惜了赵佶,靖康非一人之过,是太祖定下的国策。咱就是说这片子的文案做的太好了,第七集康熙又把我给弄哭了。。康熙拜谒明孝陵的事儿咱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被它文案这么一渲染就弄得我泪流满面🍜🍜🍜自小喜爱的千古一帝,圣明之君啊,做出的事情自非常人所能及。

36分钟前
  • ztyswy
  • 力荐

第二季唐末到民国,拍摄视角更宽阔。宋徽宗那集不禁感慨为什么让大艺术家做皇帝😂……元曲那集我才知道福禄寿的【心静自然凉】有几句源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串片场了,老三位不出事儿该多好,女乐手我稀罕的不行…清末到民国的几集看得我心潮澎湃。

37分钟前
  • 别关注我嫌烦
  • 力荐

何老师的旁白真好听 一打开电视就看到了

41分钟前
  • ୧⍤⃝🧋୧⍤⃝🥘୧⍤⃝🧊
  • 力荐

看了周涛解说的大元,真不错。

43分钟前
  • 阿顺
  • 推荐

第二部也看完了,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传统美学的纪录片。这里面讲的人物故事,大多都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学过,但是不说话的历史人物,总有一种在当下时代的压抑感,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表达。周涛老师的旁白真的克制又有力量,比心。

47分钟前
  • 晒太阳
  • 力荐

内容其实比较一般,摄影,布景,服装和后期调色都非常出色,是卷轴的色彩,作为历史纪录片很优质用心了,可惜重要人物太少。

52分钟前
  • 力荐

vol.1 杜甫的生平看得我心疼 三吏三别

57分钟前
  • 古灵精怪梅薇思
  • 力荐

比第一季好,元代和明代篇幅相当不错

60分钟前
  • ASAKA
  • 力荐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周涛老师独有的女中音旁白配上杜甫苍茫厚实的人生,当代的她,唐代的他,都当得起"一览众山小"。 ,,,,感觉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看呢

1小时前
  • 非主流成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