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2011

HD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约翰·古德曼,詹姆斯·克伦威尔,比茜·图诺克,佩内洛普·安·米勒,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小狗乌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艺术家2011 剧照 NO.1艺术家2011 剧照 NO.2艺术家2011 剧照 NO.3艺术家2011 剧照 NO.4艺术家2011 剧照 NO.5艺术家2011 剧照 NO.6艺术家2011 剧照 NO.13艺术家2011 剧照 NO.14艺术家2011 剧照 NO.15艺术家2011 剧照 NO.16艺术家2011 剧照 NO.17艺术家2011 剧照 NO.18艺术家2011 剧照 NO.19艺术家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艺术家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7年,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 Jean Dujardin 饰),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他的爱犬是黄金配角,其他女演员只有靠边站的份。一次,面对媒体采访,他无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现欲超强的女子佩皮·米勒(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 nice Bejo 饰),尽管后者抢镜出风头,但是他还是儒雅以待。不过,这则头条新闻却压过了他的新戏,老板极为不满,老婆也醋性大发。后来,佩皮闯荡好莱坞,恰好与乔治重逢,这令他心神不宁,演戏频频NG。后来,与老板闹僵的乔治,决定自立门户,自编自导自演。与此同时,佩皮却借助有声电影的契机迅速蹿红,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终,他的默片与她的有声片档期撞车,一场在新与旧、情感与票房的争夺战拉开序幕……  本片获69届金球奖最佳音乐片/喜剧片,让·杜雅尔丹获最佳音乐片/喜剧片影帝,及 64届戛纳...光明行玻璃花爱的面包魂2012太极之异兽冢心碎高中第二季恋恋风尘奉土地之名阳光警察[电影版]夜未央蝴蝶不说话24小时:末路重生(国语版)箭乡少女我啊,走自己的路清洁工第一季心链怪形前传海上老男孩别对映像研出手!电影版大喜盈门和平密使2018IDOIDO后代的土地车神2003新唐山大兄粤语杀手乔纵横千里之铁凤凰无双 無雙被害人你丫闭嘴四川话版大奥警察锅哥 第二季浪得过火信任2021月事革命别动我的抽屉叛逆边缘北京人五郎八卦棍公仆 公僕战火年代扫来个女神鬼哭神嚎2005北地猎人突然变异

 长篇影评

 1 ) 那些年的电影,那些年的艺术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当下从事的一些活动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过去久远的一些事物感觉到一丝无法接近的距离感,感觉它们是过去,自己必定无法理解和适应。在电影领域,面对已经奔3D而去的影音趋势,那2D的,还黑白的,甚至还无声的默片,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形式。怎么会有人能忍受没有对白的电影?我过去也带着这样的感觉而与默片划清距离,直到偶然接触,感到兴趣,再更多欣赏,逐渐领略到了默片的魅力,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独特艺术气质。对于喜欢默片,或者黑白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艺术家》无疑是个惊喜,它不单形似,更神似的表现了老电影岁月的风采和荣光。

        自从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以来,也时常有导演处于某种原因,采用黑白电影的方式复古拍摄一些影片,其中代表性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那黑白色彩下的凝重与深沉,还有《鬼子来了》黑白写实最后从死者视角突然闪现的彩色画面的超现实色彩。而真正复古到默片程度的导演就寥寥无几了,毕竟这太挑战观众极限了,最多如金基德做到台词极少已属于另类,这还被认为是“文艺片”。倒是著名戏仿电影大师梅尔•布鲁克斯拍摄过一部神作《无声电影》,恶搞加致敬的来了一次无声电影,但是那毕竟是默片的现代化解构。而《艺术家》的难能可贵在于,它不光简单的无声那么简单,从影片摄影、故事展开、人物神态、服装化妆、表演方式,甚至到配乐,都还原了老电影时代的味道,同时,也在其中不乏现代电影的演绎和阐释,这份对老电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还原就值得尊敬。

        在那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那么简单和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放肆大哭,高兴就夸张的大笑,不像现在追求角色所谓的“立体”和“复杂”。影片故事的味道竟然让我感受到了卓别林电影的感觉,那种那个时代优秀电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质。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转变的时刻,默片时代巨星乔治•瓦伦丁偶遇籍籍无名的女孩佩皮•米勒,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暗含时代变迁的轨迹。因为在默片时代的巨大成就,瓦伦丁充满自信,对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以为然,过去的成就常常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负担,他倔强的坚持默片,直到迎来票房灾难和自己的落魄。而米勒是个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的年轻女孩,只要有出头的可能,她乐于拥抱任何变化,于是,抓住了有声电影时代的那只命运之手,她成为了有声电影的第一代女星。这是一个多么美国梦的故事,包含了励志,也有沉沦,故事的桥段,很有默片时代的味道,那种狂喜与神伤的表现都直接、夸张,说白了,就是真正地像“表演”。老电影时代,总体趋向是真善美和大团圆的,所以,《艺术家》中落魄的瓦伦丁虽然一度风光无限,却没有那么桀骜骄狂和虚荣,反倒豪爽和平易近人;米勒成名后也没有得意忘形和世故,反倒低调而心地善良。于是,米勒遇上了她的偶像瓦伦丁,看着他被时代抛弃,也努力走上星光大道,不变的是对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重。两人的故事单纯、美好,让本身模式化的故事有了另一层美丽。

        事实上,默片时代的摄影和配乐也充满特色,黑白影像下,摄影对影片氛围和故事推动常常有着特别的助力,如瓦伦丁落寞和幻觉的场景,黑白对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而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配乐的作用和评判标准绝非“好听”那么简单,它几乎就是演员的第二台词,要随着剧情节奏、桥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断变化,《艺术家》用各个经典电影配乐加上细心的加工,对老电影配乐的神韵还原的特别好,无疑也是奥斯卡最佳配乐有力的竞争者。本片最现代化的展现方式,无疑是瓦伦丁的一段幻觉,突然,影片有了配乐以外的声音,瓦伦丁感受到了身边物品碰撞敲击的声音,将他仿佛置换出荧幕,与观众一起感受沉默中,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声音。一个默片时代巨星,对有声电影内心的恐惧由此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即有声电影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是对电影行业,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社会一个维度的巨大改变。影片尾段,对此有着更绝妙的切入,沮丧的瓦伦丁在米勒的提醒下,终于发现自己还有踢踏舞这一强项,于是,影片结尾,巧妙的让瓦伦丁和米勒载歌载舞,将时代切入到伴随有声电影而来的歌舞片时代,而在末尾,他们终于发声,让影片以一种高雅的姿态迎来大团圆的结尾。

        《艺术家》,是对老电影时代的致敬,对默片时代的致敬,它并没有批判或者嘲讽“冥顽不化”的瓦伦丁,甚至瓦伦丁失败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认真的态度,正如他接受采访所说“我是艺术家,不是傀儡”。这种看起来有些过激的对时代变化的反映,也表现着一代电影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倔强,所以,哪怕影片早早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整部影片也以默片的方式呈现,甚至以此方式表现米勒的有声电影表演,有此可见主创人员的立场,那是值得尊重的年代,那是电影成长的岁月。在电影日趋成熟,并很可能将进入另一轮技术驱动转变的今天,回首看看那些艺术家的岁月不只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电影营养的再汲取。1895年,法国的米埃尔兄弟以一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接着在好莱坞,电影进入真正工业化和普及化的时代,所以,《艺术家》这部影片也是有趣的,由法国导演,以默片的方式,演绎一个美国好莱坞的故事。而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两位法国演员的表演也确实出色,非常有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味道,一招一式都是很古典的表演方式,出色的表演让他俩并未被片中那只惹眼神狗乌吉完全抢去风头,我们知道,在电影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接下来,在奥斯卡,希望《艺术家》能斩获丰硕成果,让这个团队在乌吉的领头下,光荣的走上红地毯和领奖台。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a30b08d5145bce63d986bc.html

 2 ) 经典的黑白影片

《艺术家》这部复古的黑白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位好莱坞默片明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一位英俊幽默的默片演员,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舞者,但有声影片时代的降临让他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他终日酗酒,事业也陷入低谷,但他人生的冒险还尚未结束。整部电影弥漫着怀旧情绪和文艺风范,无疑勾起了大多数观众的浪漫情怀。一众主演个个都精彩,甚至连那只小狗都非常到位,男主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仅仅靠无声的表演就撑起了这部电影,其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3 ) “艺术家"与“爱的眼泪"——别忘了还有一个"The"

固然有声片的出现是故事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也让绝大多数人都将有声片与无声片的讨论搬上最前线,从而变成了影片必须或唯一要讨论的元素。

若从一个编剧的角度来看,有声片的出现(或者默片时代的终结)只是一个背景。最重要的是乔治拍了一部“爱的眼泪”,用他高傲自负的“艺术家”的坚持。

“爱的眼泪”这个名字取得很妙,几乎可以涵盖所有流行文化。这样一个片名及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行为将主人公的自负概括到了极致。因为你能预想到它的失败。这跟电影技术革新是没有关系的,仅仅与人物有关。一切都再清晰不过。

Jean Dujardin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只需要用笑容就可以涵盖这个人物所有复杂或简单。当他在电影公司楼梯上与佩蒂相遇,那笑容与他们第一次碰面几乎无异,风度翩翩的轻蔑与倨傲,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境。乔治走下楼梯,依然是巨星的风范,然而他的处境也随之急转直下,自己都来不及思索;佩蒂充满朝气,快乐而开放,一个新的签约演员,步伐轻盈地走上台阶。

纵然,无声的“爱的眼泪”已经无法打动新一代的观众,人们涌进影院接受新的面孔,让耳膜辅助视网膜去理解故事情节。甚至乔治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他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人遗忘;他才相信人们已经厌倦了老一代演员的挤眉弄眼。

之后的故事完全就是“爱的眼泪”——流行文化永恒不变的主旋律。而至于默片还是有声片,艺术家还是明星,全都与关紧要。



 4 ) 大错特错,不要来……

致命错误:
《雨中曲》之所以可以选择相似题材,是因为有声电影的现实主义特质能够“再现”那段历史变迁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比如默片女明星的公鸭嗓曝光、幕后配音的天壤之别、以及藏话筒所闹出的各种笑话等等。可你怎么能反其道而行之,用默片去讲一个关于有声时代来临的故事呢?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你无法通过一种不出声的艺术形式去呈现声音出现所引发的巨变,何况这种巨变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导演没法解开这个死结,他只有逃避。所以我们就看见了在女主人公获得巨大成功的桥段中,她主演的影片片段截取都很短,且刚好都是只做动作不用发声的场景。我们只知道她成功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但最搞笑是结尾,导演竟然用打字卡的方式去表现制片人与头牌女星争论如何去拍一部有声片?这算是在自嘲吗?

主要错误:
感情刻画较苍白,没有说服力。餐厅背坐一场戏,女主人公接收媒体采访时的言谈举止根本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轻佻女。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女人转脸就坐在空荡荡的影院包厢里泪流满面地望着男主人公所饰演的角色陷没在沙坑中。反过来,男主人公烧尽所有拷贝,独留舞会NG那部也是在刻意煽情,缺少合理的感情变化支撑。

其他错误:
1、在女主人公豪宅的储藏室内发现自己拍卖品大集合本应是个意外兼高潮,但由于之前的拍卖会桥段中有冗余镜头“泄密”,观众已早早猜到了端倪,使得伏笔揭示时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2、旧屋自杀一场戏采用了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秒拯救模式。真正的意外是那个字卡“bang”。观众的情绪的确得到了释放,但决不是因为主人公转危为安,而是被导演的手法给气乐了:居然靠人家听不到声音,分辨不出车撞树还是子弹爆头去制造悬念?I服了U!

疑似错误:
1、字卡不断提示年复一年,小狗始终还是那么小。
2、女人扔下剧组直奔医院探视,可服务台,医生,护士竟然没有一个认出这位好莱坞大明星?!不要简单地把它当做“鸡蛋挑骨头”,此处细节缺失也许正是该片白开水式的叙事效果的一个缩影。

个人想到的致敬:
1、女主人公星途顺遂排名上调一段的出处是希区柯克默片《戒指(拳击台)》
2、吧台幻影灵感更像来自怀尔德的《失去的周末》:酒瘾发作的雷米兰满眼都是大衣在跳舞。
3、鸿毛落地发出铿锵之声的那场梦境,好像希区柯克默片《下坡》里某段的手法。

给了两星半。一颗给狗,一颗给各种致敬,半颗给……好吧,因为这帮人拍过我喜欢的《开罗谍影》。

 5 ) 《艺术家》:墓志铭与宣言书

84和62——前者是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的届数,后者则是根据《洛杉矶时报》的调查,握有学院奖投票权的美国影艺学院成员(俗称“奥斯卡评委”)的平均年龄(中位数)。还有什么可说的?在这样一股横秋老气的扫荡下,《艺术家》焉能不得奖?这样浅显的道理,你明白,哈维•韦恩斯坦也明白,这位韦恩斯坦公司的老板已经成功运作了《英国病人》、《莎翁情史》、《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等片登顶小金人,此番公关运作《艺术家》,其实也是按套路打,连个像样的对手都没有,完全是有惊无险,顺风顺水的便又一次完成了韦恩斯坦的奥斯卡大业。

《艺术家》是法国人主创的,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只拿了个影帝奖,不过慧眼识珠的韦恩斯坦敏锐的察觉到了此片对于奥斯卡的杀伤力,他迅速买下了此片的版权,此后便开始一步步的运作其冲击小金人。从内容来看,《艺术家》颇像是法国影人对好莱坞的一次“谄媚”致敬:影片完全“复原”了20世纪30年代的黑白默片感觉,通篇采用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通过“返祖”式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一个默片时代的明星如何在有声片来临时陷入沉沦、最后又奋起重生的故事。从故事结构上来看,《艺术家》就像是《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翻版,故事稀松平常,拍摄手法也了无新意(当然,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本来就刻意排斥使用现代电影手法),不过熟悉好莱坞默片历史的影迷朋友,却可以从片中找到众多熟悉的“彩蛋”——不仅诸多场景设计和镜头运用都有迹可寻,就连片中那只小狗,都可以从华纳公司80年前的明星小狗阿斯塔身上找到原型。

相信奥斯卡的绝大多数评委们是打心底里热爱《艺术家》的,这群平均年龄已过花甲的老人,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技术冲击下,其实早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而韦恩斯坦公关运作的这部《艺术家》,时长不过100分钟,故事通俗易懂,内容亦都是向伟大的好莱坞传统致敬,这无疑是给垂垂老矣的学院成员们度身定制的。奥斯卡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以好莱坞为核心所组织的前一年度世界电影工业的年终大聚会,在这样一个老前辈掌握话语权的场合,《艺术家》对他们点头哈腰、鞠躬作揖,作为回报,学院把最值钱的奥斯卡小金人当“压岁钱”赐还给片方,当然符合逻辑_《艺术家》对学院成员的“呵护”几乎是无微不至的,你看这片名,其实在无形中也奉承了一把影艺学院成员们日益失落的精英心态。

由是而言,《艺术家》就像是学院老人们给世界电影业的一次集体默哀,他们甚至需要营造重回电影艺术子宫的幻觉来寻找安全感,这或许意味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让不少老电影人感觉有些穷途末路——《艺术家》里那位主人公无法适应有声时代的来临,无疑就是当今的老电影人摸不清CG、动作捕捉和3D技术套路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艺术家》就像是一则墓志铭,写给昔日那伟大的、老电影人们所熟悉的电影时代。

但是,电影不会死,电影艺术也不会死,新陈代谢乃是宇宙间不可更替的规律,新的电影技术手段必将助推电影本体发生质的改变。所以,《艺术家》又是一则宣言书:或许动作捕捉装置还太笨拙,CG生成的人脸还太呆滞,带着眼睛看3D电影总让人头昏眼花,但这都不重要,就像《艺术家》的主人公嘲笑故障百出的有声电影装置时,制片人所告诫他的那样:“笑什么,乔治,这就是未来!”

《艺术家》都拿奥斯卡了,未来还会远么?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5日第7期)

 6 ) 《艺术家》:无言的邂逅和重逢

爱上《艺术家》,纯属一场无言的邂逅,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在去影院前对这部电影充满了不屑和怀疑,黑白片?默片?在3D/IMAX视效都无法再满足观众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将如何圈住影迷们的钱包和心呢?

然而恰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在大银幕前看它看到流泪欢笑,大声鼓掌。

《艺术家》是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并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这段光影,才能细品它的每一分美丽,才能在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观影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纯粹的一个故事打动。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击中我的心房。

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头,却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风险。在法国本土,正是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国家,它也很难叩响影院的大门,譬如笔者所在的荷兰,艺术院线的上映也不过寥寥数周,普通院线也仅因为奥斯卡该片的提名,才迟迟跟上了上映的脚步。而在美国,《艺术家》摘得金球奖,虽是目前奥斯卡的第一大热门,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尚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苛责电影玩弄噱头的评论人,是否也看到这部电影为此付出的代价呢?现今电影业的利益驱动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导演还有再兴默片的魄力?能保证黑白默片会讨喜观众呢?而实际上,若不是这位法国商业电影奇材曾经在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杂糅拼贴讽刺复古版007的《OSS117:开罗谍影》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他或许也没这样的胆量再把时间推前数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这样,电影又恰好落入了人们诟病的另外一个议题:如果电影要还原默片,却为何没了默片的神韵?

我想是观者的心态不同吧,《艺术家》的立足点很讨巧,可正是因为太讨巧,观者的解读也会不尽相同。许多人把《艺术家》看做一场默片的复兴,认为《艺术家》是要对默片进行一次礼赞,并还原曾经的默片时代的遗风。然而事实上,《艺术家》的初衷其实并不尽然如此。人们过分解读了《艺术家》作为电影所应承载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的娱乐价值。《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并未打算百分之百地还原默片时代的元素,更多地,却是通过暗喻和明喻,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轻松地回顾和揶揄。从开场便设定的“说话”一词的双关运用,到后来有声电影的介入和兴盛,甚至是电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声,电影都可谓无时不刻在轻松伶俐地提醒着观众: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默片的艺术的价值却永远存在着,正如电影中乔治•瓦伦丁这位大艺术家一样,历经时间洗礼才华依然不减。灵巧的构思和智慧的“对白”,《艺术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样,和电影中的剧情如出一辙地证明:艺术并不存在过时一说,这恐怕才是《艺术家》内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艺术家》是否百分之百还原了默片时代,去死抠技术的瑕疵,争议女主的眉目,慨叹复制的粗劣,观者恐怕真正落入了电影里那位大艺术家的境地:过分执着于那个年代,执着于“默片”二字的分量,却忽视了电影作为艺术载体的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电影技术和当年的默片技术岂可同日而语,电影也不过是艺术的载体,从曾经的黑白映画,到现在的真人捕捉,电影仍旧是电影,仍旧是我们在银幕前放下忧愁,随之神往的时光机。

与其说《艺术家》是对默片艺术的讴歌礼赞,不如说它是一场我们和默片的邂逅和重逢。它说的是爱情,是乔治为佩皮点上的一颗痣,是佩皮在车里看到孤独的乔治流下的一滴泪,是乔治在大火中死死抱着不松手的,那么一段美丽的邂逅光影。

 短评

默片不是电影史上的时代划分,是一种类型,是光影存在的某种状态,是某种表演的方式,它代表的是温柔的心碎、幻灭的痛楚和细腻的情感;女主眉目和配乐都过于现代,非典型默片年代。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八十五年一瞬间!其实剧情很俗套但是我居然哭了好几次,电影中的电影,默片的文艺复兴,复古得十分完美!男女主角皆太闪耀,表现精彩!狗狗的表演更是功不可没!看电影的时候情绪一直跟着主角们波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阿姆斯特丹电影周上唯一一部集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原来美丽,也可以不需要语言!

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这片怎么说呢,真的有那么好吗?!这种投机取巧动机不纯、形式大于内容的造作感。以为整个黑白片加一声道噼里啪啦的配乐再让演员模仿当年夸张过力的表演就能还原到默片时代了。NO!

8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好电影就是看的过程中完全不会考虑祖国的安危 人民的未来 !!

10分钟前
  • CHEN
  • 还行

对于这样一部复古、致敬,而又感人温暖的电影,让人笑中带泪,影片过程中掌声响起来好几次,除了不可思议以外,真的难找到其他合适词汇。看的时候,导演和主演就站在我旁边和我一起看,正巧里面也有一样的场景,真唏嘘,八十年时光流转,喜欢电影的心情并无不同,妙不可言。哭得稀里哗啦,感谢NYFF

1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听说你很自恋?巧了,我也喜欢你。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同行的朋友说这片子和茂瑙1927年的【日出】很像,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2011年注定属于【艺术家】!一切完美至极!★★★★★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Cut!Perfect! 这是一部伟大的时光机 请给小狗颁个最佳男配吧

19分钟前
  • 凹凸代餐
  • 推荐

是复古情怀亦是装模作样,是匠心独运亦是投机取巧,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部精致而美好的电影,尽管这是基于一个无甚惊喜的故事蓝本。

21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首先,导演火候不行,影片整体显得浮躁;二,女主角还真没默片时代的感觉;最后,那个《芝加哥》式的结局真没意思...

24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电影真伟大!

25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经典默片的剪辑,两处画龙点睛的音效处理,杜雅尔丹精彩绝伦的表演,还有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神韵,这都无法满足你吗?导演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暗语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演员,同时又向永不褪色的他们致敬,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打动。八十五年一瞬间,电影这台时光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28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如果到 BANG 戛然而止的话,我将毫无保留地给五星。

31分钟前
  • 胡天翼
  • 推荐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5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只有袖管仍能拥抱,没有嘴巴还能发声。我收获了你给的幸运痣,你却弄丢了自己的影子。我在台下为你的默片尖叫,在楼梯为你的相遇起舞,在台座为你陷入流沙抹泪,在街口为你的失意买单。砰的一声是枪响还是车鸣,一卷胶片是表演还是真心,都不重要。观众厌倦了挤眉弄眼猜来猜去,可是真爱从来不用说话。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给小狗个奖吧。用经典默片作比较多少有些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创作心态和视野都变了。从当前来看,影片的看点在于与众不同,看惯了视觉与台词大片,用黑白默片换个口味。轻松且略带感动的爱情电影。最深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对白真的都是废话。三星半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没有一句台词,却比那些用言语堆砌起来的电影精彩的多。

41分钟前
  • Simple
  • 力荐

对平均年龄60岁的奥斯卡评委来说,“艺术家”是怀旧;而对习惯了有声彩色的我们来说,“艺术家”是新奇。然而100分钟的长片无论用来缅怀还是猎奇,都有哗众取巧的投机之嫌。男主对有声电影形式的抗拒和现代观众对黑白默片形式的抗拒构成通理。 最不卖座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恐怕要一语成谶。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不能说没缺点,但法国出这样一位捧得稳又拎得清的导演真不容易。楼梯相遇是近年看过的爱情桥段中最动人的,泪了好几次,唉。欣赏导演讨论默片和有声电影二者关系的方式和论点。这电影非常推荐!

43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在当代,这样的表现形式着实新颖,这样的致敬方式也值得赞赏。但整体而言,太多的现代视角、配乐以及女主角的眉目,不太能够感觉到典型默片时代的情绪,而片尾突然出现的声效也并没觉得高明。其实,并不是卖弄情怀就应该获得赞誉的。★★★

46分钟前
  • Q。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