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1960

HD

主演:安东尼·博金斯,维拉·迈尔斯,约翰·加文,珍妮特·利,马丁·鲍尔萨姆,约翰·麦克因泰,西蒙·奥克兰,弗兰克·艾伯森,帕特里夏·希区柯克,沃恩·泰勒,卢伦·塔特尔,约翰·安德森,莫特·米尔斯,吉特·卡森,维吉尼亚·格雷格,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珍妮特·诺兰,罗伯特·奥斯本,海伦·华莱士,Fletcher Allen,沃尔特·培根,弗朗西斯·德塞尔斯,乔治·多克斯塔德,乔治·埃尔德雷奇,哈珀·弗莱厄蒂,萨姆·弗林特,弗兰克·基尔蒙德,泰德·奈特,帕特·麦卡弗里,汉斯-乔基姆·默比斯,弗雷德·谢威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惊魂记1960 剧照 NO.1惊魂记1960 剧照 NO.2惊魂记1960 剧照 NO.3惊魂记1960 剧照 NO.4惊魂记1960 剧照 NO.5惊魂记1960 剧照 NO.6惊魂记1960 剧照 NO.13惊魂记1960 剧照 NO.14惊魂记1960 剧照 NO.15惊魂记1960 剧照 NO.16惊魂记1960 剧照 NO.17惊魂记1960 剧照 NO.18惊魂记1960 剧照 NO.19惊魂记1960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平行蒙太奇拍摄的典范

从一部惊悚、悬疑、恐怖电影的角度来看,《惊魂记》无疑是成功的,至少在我的眼里它是成功的。 《惊魂记》中浴室谋杀的情节早已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被后世称为运用平行蒙太奇拍摄的典范。在整个谋杀片段中,尽管连一个刀子插入人体的画面都没有,但是,通过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仍然吓得观众心惊胆战,给观众带来了赤裸裸的惊悚。45秒,78个镜头,刀子、人体、喷头、帘子、下水孔,反复在谋杀者与被谋杀者之间快速切换,刀子刺向被杀者身上的不同姿势的组接,加上喷头中水流和帘子,下水孔间的切换,产生了导演渴望得到的一种惊悚的效果。正如希区柯克所认为的那样:“最紧张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在人死之前酝酿的气氛。” 这场凶杀戏完全由近景和特写组成,速度快、节奏快、冲击力大,造成了凶杀场面的恐怖感和刺激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戏里没有对话,只靠动作,运用电影语言在银幕上表述出来。它所以令人惊骇、恐惧、刺激,完全是由画面形象的张力和信息传递给观众的。

 2 ) 并非只有血腥才叫暴力

制造悬念,并非保密情节,而是注重心理上的震撼效果,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到人物命运的转机上,并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和剪接的画面加以实现。这部被视为西方第一部现代恐怖片,其恐怖来自于人类本身,来自于人性之恶。浴室杀人场面,由78个快速切换得刀,人体,喷头,浴缸等特写镜头组成,只有一次出现匕首一闪而过,始终没有出现流血的直接杀人场面,却让人感到死亡的惊恐和杀人者的残忍。

 3 ) 解读内心的孤独——精神病患者

   午夜十二点多,猫在被窝里看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黑白片,没有大制作场面,却悬念迭出,惊悚刺激。巧妙的剪辑、充满动感的镜头语言,使我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悬念大师果然名不虚传。

   作为精神病患者,作为心理上遭受过严重创伤的人,他们的内心是如此脆弱。于是他们拼命在自己周围筑起坚固的密不透风的堡垒,采取种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他们不愿再经历伤害,避免与人正常接触便是避免了伤害。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他们排斥其他人,其他人也排斥他们。他们是孤独的。

   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彻底摧毁,上帝的选择,是让他的灵魂永远孤独。孤独,无法冲破、无法感知的孤独;孤独,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孤独;孤独,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孤独。

   内心的孤独很可怕。没有人与你共鸣很可怕。听不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可怕。 所有的人都围成了一个圈子,唯独你在外。你感到惶恐、无助,被世界抛弃。 你存在着,这个世界却仿佛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于是,消极、自卑、绝望、挫败让你变得极端。于是,不再有对与错的界限。于是,只有用震撼、极致的手段,才能重新证明和感知自己的存在。于是,才有那一幕经典的浴室杀人,于是才有了所有的超出常理和骇人听闻。

   其实,并非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是危险的。比如,那些完全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精神病患者们,比一些正常人还安全许多。危险的,是那些徘徊于“正常”和“反常”世界的,内心无处安放、无处皈依的人们。他们是最孤独、最无助,于是也是最危险的,比如诺曼。

   我们自称为正常人,不也有神志不清的时候?我们表面上过着喧嚣的热闹的生活,又有几个人内心真正不孤独?我们嘲笑精神病患者的怪异,恐惧他们的变态,又有几个人还保持简单纯净、健康积极的心灵?我们对他们的不知所谓慨叹和不解的同时,有否发现和反省自己的迷失?

  在我们眼中,他们是精神病患者;在他们眼中,也许我们也是。

 

 4 ) 观影记录 2016-03-18

· 电影的后怕 · 光影色调 · 剧情的一波三折 · 配乐的惊悚刺耳 · 浴室谋杀 · 印象深刻的细节 作为希区柯克导演的小影迷,要看这部电影绝对是逃不出去的。《惊魂记》是我看的第二部希胖的电影,第一部看的是《后窗》。当时我只是想,老年代的悬疑片应该不会很恐怖,于是我就试图自己一个人看《惊魂记》,最后发现,我错了,被电影里的几个片段吓得不轻。第一遍看《惊魂记》,应该都会很直接的被里面的几个经典镜头吓到,倒是后来电影我很看了几遍,每次都能在电影里面发现新的亮点,甚至会开始后怕。 1960年的电影,被希胖故意拍成黑白片。第一是因为希胖经费不够所以选择拍黑白片,第二是因为希胖说他不想把电影拍的太血腥。是的,《惊魂记》的确没有其他恐怖片血腥,但是见不见血并不是它的特点,通过运用声、光、影的特点来营造恐怖和凝聚的气氛,包括镜头的拉伸,仰视和俯视角度的镜头。

剧情很悬念,也令人深思。从一开始希胖就打了个幌子,女主Marion卷了公司的四万现金,准备换车逃走,在路上遇到了警察,我还记得有个弹幕说"我觉得这钱会出事",所以就连弹幕都被希胖一开始就给忽悠了,以为是女主躲避警察逃窜的"惊魂",结果到了后面,女主在一家旅店休息的时候才开始画风突变,电影也开始慢慢推向高潮,一个看上去很斯文的旅店老板Norman,讲述着自己和母亲的事情,还请Marion和他一起吃晚餐,看上去像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结果在Marion去洗澡的时候,却变成了一场谋杀,凶手走出门的时候镜头给了个裙摆的镜头,让我们都以为是Norman的母亲杀的Marion,于是我们又开始重新梳理这个电影的剧情线索,在脑中回放。结果到了Marion的妹妹Lila调查到Norman的母亲在10年前就去世了,这时我们才从Norman母亲的目光转移到Norman的身上,最后真相大白之后才知道原来Norman是有精神分裂症,有时他可以很正常的和别人说话,有时他穿着母亲的衣服打扮成母亲的样子,有时候也会人格分裂,他能够模仿出自己母亲的声音和自己对话,并且他也是凶手。 Bernard Herrmann是给这部电影写配乐的人,《惊魂记》是他与希区柯克合作的巅峰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配乐是用了交响乐作为片头,小提琴独奏作为了高潮部分。每到了高潮部分小提琴不断的高八度重复着刺耳的音,就像是晚上你关掉灯,让电脑幽暗的屏幕虚弱的照亮房间,当音响中突然传出《The bathroom》里的小提琴的啸叫声时,你除了失声尖叫还能做什么呢?

而且电影中的「浴室谋杀」也已经成为了经典,希胖似乎很喜欢法国的悬疑片,他采用了一种叫 蒙太奇 的技法在里面,蒙太奇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这段谋杀只有48秒的时间,据说就切换了78个镜头,从镜头来看的确能看得出来凶手每一刀都没有刺入女主的身体里,但希胖就是巧妙的运用了拼接的镜头,配合着惊悚刺耳的小提琴,又能感觉的到皮肉都可以被撕碎。而且前面说到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还有一点是希胖说过"看到的不是恶心的死法,而是死之前酝酿的情感"。 最后这部电影有两个细节地方让我印象特别深,第一个是打扮成母亲的Norman在杀掉Marion之后准备把尸体和车一起推入沼泽的时候,他远望着车和尸体慢慢的沉入沼泽的同时一直在吮手指,这种无意识的习惯动作体现了Norman在处理尸体时的紧张和焦虑,直到车与尸体完全沉入了沼泽里面了之后他才露出了微微诡异的一笑。第二个是Marion的妹妹Lila偷偷的到Norman的家中调查的时候,Lila走到Norman母亲房间的时候,电影给了个镜头,拍的是Norman母亲的床,床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凹进去的人的形状,能知道有人在床上呆了很多年,在看完之后又仔细想想,Norman其实很早之前就把他母亲杀了之后,他一直保留了他母亲的尸体,所以这里就是之前Norman所说的他"卧床"多年的母亲,简直细思极恐。

· 据说披头士乐队1966年的专辑《Revolver》里的一首歌Eleanor Rigby的弦乐伴奏的灵感就是来自《惊魂记》的配乐。 · 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是Norman向上翻白眼并盯着镜头。这种特写镜头被他们称做「库布里克凝视」,以眼神来营造不安。虽然不是库布里克最先开始用的,但是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里多次用了这种特写。

 5 ) 构筑悬念

这部电影的可以看做是展示何为悬念,怎样构筑悬念的教材。
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观众们都在猜测最后女主角会变成精神病人,一如这部电影的标题。心理的紧张可能将她逼疯。
然而,到了剧情发展到女主角进入旅馆以后,电影的悬念发生改变,一个略带神经质地男人偷窥女人成为剧情发展的又一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屋子里的母亲,一个大声责骂儿子的粗鲁妇人已经以鲜明的形象介入了电影发展的主要情节。尽管在此刻观众尚不会疑心母亲存在的真实性。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4万美元的归属在这里成为情节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导演的锋芒转向,浴室杀人彻底颠覆了整部电影。
首先,电影的主要悬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女主角死去,她成为精神病人这一主线断开。但是,作为这条线索上的重要一环,四万美元的归属依然牵动观众神经。
再来,谁杀死了女人成为观众心中的疑问。在表面情节来看,母亲杀死了女人,然而在浴帘后面的背影显然是一个高大的男人。当然,随后导演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拍摄男人如何毁尸灭迹,这令观众的疑心战士被紧张的情节所牵引。然而谁是凶手?这个问题已经浮上表面。
顺便提一句,在这一部分的情节浮上水面之际,4万美元的沉入水底也代表着第一部分情节的结束。希区考克此类合理铺陈而不使矛盾一次解决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在大悬念之下,希区考克也用了许多小的悬念。比如,收拾尸体是突然出现的一道光。又比如汽车经过了三次才沉下去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情节,其实都隐形加强了电影的效果。
杀人事件完成以后,导演换了一个场景讲述故事,电影的另一条线索开始。我很喜欢希区考克的这种布局方式。他不将主角作为电影发展的主线,而不断采用旁观者的探寻眼光去叙述故事,叙事由此局限于一个视角之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电影的神秘感。
这个时候开始,旅馆主人作为电影的主角已经确定无疑。然而如果以为希区考克在此处就此打住却未免小看了他。一个经验丰富、自信老练的侦探出现了,他对比出旅馆主人的胆怯。于是观众想当然地认为,侦探最后会侦查处事情真相。
然而侦探却如此轻而易举地死掉,但是如果仅仅将他看做衔接电影前后两段的简单过度,却过于单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没有为情节而情节,每一步都在增加电影的悬念,完善而优美。一流的艺术品似乎都具备这样的特质,好像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阿斯彭文稿》一般,每一次的对话都在暧昧,直至最后的悬念突然爆发。
侦探的这个片段的用处在于引出了电影的第二个重要悬念。母亲是否存在?如果说儿子一再阻碍母亲仍然可以看做是对于母亲本身是凶手的掩饰,那么一直只有一个儿子的独角戏本身就已经令人怀疑。这是这部电影的真正致命之处,一个从没有露面的角色。其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悬念。
一切以悬念取胜的电影都在于它叙事的节制,隐藏一部分事实不说,这似乎是悬念的最好定义。
一个华丽而古旧的房子本身就代表着恐怖,母亲的又一次出场加深了观众的怀疑。他的身材,一击制胜的能力都令人怀疑。观众陷入摇摆之中。而此刻观众们似乎已经倾向于母亲本身并不存在。这时,电影似乎也陷入了摇摆的困境。悬念在减弱,同时如何讲述下去成为另一个难题。
此刻希区考克再次宕开一笔,将故事的场景拉回到姐姐与男朋友当中。
这是,支持母亲存在的证据只有杀人凶手的衣着与背影,警探的电话中的强调。而且背影本身具备两面性,而且更像一个男人的背影。
于是希区考克加入一段小插曲,男朋友只身去寻找。这其实是一段不需要的情节,两人同时行动似乎更符合逻辑。然而男人去找寻而没有看见任何人本身就不能令人信服,这似乎是一个破绽,但是这是故事的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笔。
男朋友看见了老太太的影子,这在当时并未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反应。但是,在看电影的途中,观众是会回想与思考的。特别是在如此模凌两可的影片之中,在后面,姐姐的一句话:你也相信你也没看错是不是?就足以在母亲存在的天平上加上重要砝码。
此刻,希区考克也许用了最为狡猾巧妙地一招,反将了观众一军,故意解释真实反而令人生疑。在姐姐的查访中,警长以确信无疑的方式告诉观众,母亲早已死去。这一事实的突然出现令观众疑心反生。真的吗?这是观众听到这一消息的第一反应。因为观众已经在这部电影和希区考克的电影中变得过于喜欢质疑,因而一个明确事实的出现反而达到了反效果。随后,更为精妙的是,警探夫人——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陷入疑窦之中,并且拨打了电话,电话的过于简单实在又再次隐性增强了悬念。
此刻,母亲是否存在,通过侦探打给姐姐的电话,男人看到的影子,再通过姐姐的查访已经强化成为电影的最终悬念。
此刻,电影还有半小时结束。
不短不长,显示出希区考克完美的对于时间的掌控。
此时,一切的情节已经不分母亲是否存在,叙述本身已经成为悬念。母亲被抱下楼,母子二人的对话,观众已经只好被动接受,不再分辨。
最终,电影最为紧张的时刻到来,姐姐开始查找母亲的下落。这也是这部影片最为成功的片段。其实,这应该是一个烂俗的剧情,多见于各种电视剧寻宝游戏中。然而,在这部影片里,却呈现出动人心弦的效果。
一来这是由于这部电影本身的悬念——母亲是否存在引起的。再来,是由于希区考克与众不同的拍摄方法,显示出极大的耐心。此类对电影节奏感的把握堪称神妙。他将重点反而放到了母亲房间的陈设之中,华丽的装修风格,姐姐甚至打开衣橱去仔细观瞧那些精致的服饰。儿子与母亲房间的对比,玩具,英雄交响曲。这种种都显示出不寻常的内涵,姐姐阅读古典著作。这些对细节的把握使得观众处于一种被暴露的恐惧之中,不仅仅是忙于无目的地寻找,而是被迫对比、分辨与思考。仿佛考试临交卷五分钟,仍然开始做最后一道数学题。迫切焦急状态下的思考最令观众焦虑。
然后,男人对于姐姐的追捕,姐姐逃窜。这是快节奏,姐姐慢慢走下楼梯,走过穿堂,最后走入地窖,缓缓转动母亲的身体。这又是慢节奏。骷髅脸突然出现,异装癖儿子闯入,男朋友解决他。加之灯光极具晃动,儿子扭曲的表情等细节。在缓慢以后矛盾骤然解决,悬念揭开的一刻真是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艺术效果达到顶点。

这部影片充分显示出了希区考克讲故事的能力。但是仍然有很多缺憾。能够看出希区考克对于电影技巧的探索与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些探索搜失败了。很多人看电影喜欢从导演的角度为其背书。但是如果观众接受不到,这个技巧就是失败的。这部电影最后的精神分析是必要的,故事必须讲清。但是却成为狗尾尾大不掉。当然,很多人觉得这一片段引人入胜。这也是因为前半段的故事太悬疑,使得观众耐心将其看完。
然而如果希区考克能够不用通过这段戏剧式独白的方式讲出,而是通过表演自然而然表现出来,我会更加敬服。

 6 ) 影片“PSYCHO” 听译记

一九八二年,大学毕业的我当上了电影资料翻译兼电影口译。那时的口译任务是“包产到户”的:“好片子”--有养眼的美女帅哥的爱情片,人见人爱的浪漫喜剧片,台词少易翻译的惊险动作片, 名气响当当的得奖片,有字幕的彩色片--早就有主儿了;“坏片子”嘛,是指那些里面没有一个美人的,甚至没有一个女人的,梆梆硬的全男人影片,那些没什么故事情节的散文哲理影片,剧情错综复杂的搞不清好人坏人的影片,那些节奏慢吞吞看得人不耐烦的、或者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没了的影片,还有年代久远、一派陈词滥调的黑白影片等等。“坏片子”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即便费劲译出来了也不会有人看的。

本人进英文组时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连汤都没剩下。我只好眼巴巴地希望能得到一部新弄来的片子。 好像是快年底时,从北朝鲜搞来了希区柯克的著名惊悚片 “PSYCHO”(1960),黑白的。准确地讲,是 “交换” 来的。朝鲜人民的英明领袖金正日同志是西方电影迷,尤爱美国电影,只是苦于没有正常的关系和渠道。可以理解哈,向自己的 “敌人” 要电影看金口难开嘛。不过,金氏神通广大,派人搞了不少美国片藏在国库里自己独享。那时中国的美国电影渠道也不通畅:第一,美国佬一副商人嘴脸,很抠门,友好赠送基本没门儿;第二,影片的版权和拷贝价格昂贵,买不起。我们只能到香港依靠爱国华侨小打小闹弄一点。所以当时的北朝鲜还是我们收集内参电影的重要来源呢。不过,每次文化交流互访,他们就开始哭穷,希望我们赞助点美国电影;中方则两手一摊:我们也不富裕啊,你们路子粗,还请多帮忙。最后双方开始穷帮穷。整个交换过程是这样的:他们出五部片子,我们也出五部,写在纸上,互相交换看看有无看上眼的,如果没有就再写五部,直到能对等交换为止。因为都要藏着掖着,还要讨价还价,成功的交换还挺不容易。

从北朝鲜弄来的片子一般为 “三无” 片:无资料,无剧本,无字幕。也不知道金正日是怎么看美国电影的,有高手为他现场口译还是有自己的译制厂?难道他有本事在搞到片子的同时搞到电影剧本?那也忒神啦。我们单位倒是订了份每月新电影及剧情介绍的英文杂志《电影月报》,却常常因为里面有穿衣服太少的 “暴露性” 剧照而被扣在海关不予放行。我几次看到组长嘟嘟囔囔地拿着电影局的证明去交涉,一年能拿回几本就不错了。组里仅有的一部英文电影百科字典老掉了牙,除了常规项目,如导演、主要演员、出品年代、片长等外,剧情介绍只寥寥几行字,且只收录到50年代为止。就这么一丁点儿可怜有限的资料还要锁在柜子里,不让随便看。据称,电影学院有几本电影史类书籍,但被借阅者长期占有,打死也不拿出来。

信息的严重匮乏使我们差点冤枉错怪了朝鲜同志。片头象征精神分裂的黑白条纹一出现,大伙儿就强烈不满。我们以为原版的“PSYCHO” 应该是彩色的,理由是: 之前的《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是彩色的,之后的《群鸟》(The Birds,1963)也是彩色的,希区柯克怎会在1960年拍部黑白的?一定是北朝鲜穷,没钱印彩色拷贝,凑合印个黑白的糊弄应付我们。这事他们以前干过,所以我们自然而然想当然。后来不知是俄文组还是法文组发现了 “B/W”(黑白)字样,这才为朝鲜同志平了反。日后读到资料,希区柯克认为故事已够恐怖,观众看到彩色画面更受刺激,再说了,他还想用巧克力糖浆在浴盆里冒充血液忽悠观众呢。

那个下午,我们外国电影部集体看了 “PSYCHO”。老实说,英文翻译们个个一头雾水。他们都还挺清高,纷纷表示对此片不感兴趣。看来是个 “坏片子”。我竖着耳朵使出吃奶劲儿,对话顶多听懂了三成,大概齐知道最后杀人的是个精神病患者。只有法语组号称 “大拿” 的翻译事先阅览了法文资料,对剧情了解较多,成了临时权威。他意味深长地说,这片子够厉害的。潜台词是,英文组恐怕没人能揽下这瓷器活儿。有人问,片子的中文名叫什么?“《精神病患者》”。我闻言大惊,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上大学前,我在一家精神病院当过两年病房护士,这个经历,组里人人知道。事情的结果毫无悬念:口译 “PSYCHO” 的任务光荣地、历史地落到了我的肩上。

在没有任何外国专家帮忙的情况下,我靠一台砖头式 “三洋” 收录机来回倒着听录音磁带,苦战三个月,把90%的台词听写下来,而收录机则被我活活听坏了。幸亏有精神病院值夜班时练出的胆量,月黑风高的深夜听着录音机里传出赫尔曼的杰作--为浴室凶杀打造的小提琴尖叫,能够泰然自若,脸不变色心不跳。听译的那份辛苦就甭提了。

胶片可不比录像带或影碟,那时录像带未问世呢,不能来回倒着看,只能边听录音边绞尽脑汁回忆画面。回忆不出画面就卡死在那儿好几天。我那点精神科知识还真帮了大忙:因为最先听懂的段落是影片最后的精神分析,这使我找到了解开扑朔迷离剧情的钥匙。另外,职业敏感也让我受益无穷。看片时,诺曼 • 贝兹出场没几分钟我就断定这人精神有问题。演精神病人的最大难点是眼神,而安东尼 • 帕金斯演得实在是太棒了。

除了语言上的诸多难点外,更多的难题是我没有美国生活经历。比如,没跟车打过交道,自然不知道 “trade in” 是咋回事;没有刷卡写支票的概念,不懂为啥拿出七百块现金换辆车要引起怀疑;也不明白房地产公司里房子怎样买卖、钱如何经手;不清楚四万美金在当时是多大的一笔钱;还有,警察为什么要跟着玛丽安,她不能在自己的车里睡觉吗,她违反交通规则了吗,“hotel” 和 “汽车旅店”--“motel” 有什么区别,等等等等。

没有外国专家只好去街上找。街上任何一个能搭上三句话的老外都会被我缠住问问题:您看过“PSYCHO” 吗?玛丽安为什么要换车?私人侦探是干什么的?当时一辆新车大概多少钱?

影片翻好后一直呆在冷宫中。看片单位一听是黑白的、恐怖的就猛摇头。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牌子再怎么亮也没人买账。一年多以后我才有了口译的机会。那是电影学院观摩看片,大约是电影史课讲到了希区柯克。翻译的效果奇佳。影片里那些经典的悬念:哥特式小楼的黑暗剪影,旋转的楼梯,尘埃中的镜子,鸟类标本的阴影......把观众忽悠得死去活来。到最后揭谜底的时刻,全场观众并未如我想象的那样吓得惊恐尖叫,而是听得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我坐在黑暗的翻译台上,想起老希区柯克的话,“I play the audience like a piano",心领神会,象他一样坏坏地、得意地笑了。

......

十几年后在美国佛罗里达拜访环球影城。进门看到墙上老希的秃顶大脑袋照片好似见到亲人,我一头扎进“希区柯克电影世界”。里面有望远镜中窥视到的《后窗》(Rear Window,1954)置景:对面楼上家家户户大开的窗户里上演着一幕幕戏中戏;有老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镜头:《西北偏北》里一架农用滑翔机几乎贴加里 • 格兰特头皮飞过;还有“PSYCHO” 中的著名特写:玛丽安在浴室里张大嘴巴惊恐万状。

为了向大师致敬,这里搞了百姓参与的表演活动:台上放了个带浴帘的大澡盆,一位金发女郎自告奋勇出演玛丽安。霎时,群情激动,手臂如林,一大堆各种肤色的男士争演恐怖杀人狂。表演生手们煞有介事的认真,配上那熟为人知的小提琴音乐,让各国游客们乐得前仰后合。

如果老希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影迷几十年后还这么乐意被忽悠被娱乐被操纵,肯定又坏坏地、得意地笑了......

 短评

几处吓点被吓:大雨迷离、浴室杀人、骷髅、片尾变态镜头。过誉经典。

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杀了我妈妈,我妈妈杀了我。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这部电影必须回答一个经典的问题:女主角遭到刺杀时,镜头直面花洒,花洒每一条水痕都清晰无误如同肉眼看着一样上镜。请问,摄影机是如何做到的?

18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多年媒体的剧透轰炸让我一直没兴趣完整看完此片。希区考克这次把自己的蠢桥段藏的很好,当然,我说的是如果没有最后那个画蛇添足的Shrink.

22分钟前
  • Rust
  • 推荐

且看诺曼的last smile 毛骨悚然!

24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母亲” 诺曼上楼扭屁股…等细节虽然早就猜到了结局,但今天第一次看依然被震撼到。

2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片儿唯一的败笔是最后那位表情夸张、装腔作势的心理学家,一看就是演戏演过了的主。其实这片不被剧透的情况下看肯定很吓人(很难做到了吧),尤其是最后女主角单身去大屋里寻找诺曼的母亲那一段。浴室那场戏现在看也很吓人。

2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悬疑成分就差一些,还是很好看哈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人格分裂的鼻祖,试想60年代人们看到这部电影时能有几个不喊牛逼的

3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呃,有那么神么……顶多是意义重大吧……

3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紧张的气氛营造得真棒!!!

39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80W成本的电影业同样可以做到流芳百世,希区柯克缜密的思维、独特的运镜,加重了对细节的刻画,其隐喻也值得回味,结尾那具骷髅头更让人不寒而栗。据说此片开创了人格分裂电影的先河,同时也暗示了希区柯克本人的“厌女癖”。

44分钟前
  • Spotless Mind
  • 力荐

细节部分处理地相当细腻,特别是母亲房间和儿子房间的对比。这片对于几重人格及犯罪后心理创伤的运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犯罪心理里有一集也是杀人狂儿子将母亲的遗骨保留到发霉,韩国那部老师的恩惠也是。

4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剧本和细节真是绝了,对性别的理解更是超前时代。万圣节去看希区柯克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惊恐交加中居然错抓了邻座小哥的手... o(>﹏<)o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老希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悬疑经典之一。将故事串联起来,本来以为会是与这件事相关,但最终却变成了旅馆中的凶杀:对母亲话语唯命是从的儿子。然后竟又将一切推翻,转变为警局中冰冷的表述。经典的镜头:雨中行车(这里迎接了转变),浴室谋杀(唯美),早已死去的XX的骷髅孔洞的双眼(最大震撼)

5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妈呀,(影史)知名酒店竟用拖把清洗浴缸!!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重看#作为爱伦坡的粉,希胖圆了惊惧而癫狂的梦,夜色笼罩下的“荒凉山庄”成为谜团中心,用阴影和巧妙机位砌出双重人格(镜像的利用),分割式构图勾勒出分裂的灵魂;数次特写眼睛的凝视,瞳孔的倒影,以及偷窥的视角,都宛如死神的觊觎;悬念高挂,层层推进,无法喘息。希胖曾坦言此片的深层逻辑是“让观众痛苦”。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最后那一抹笑容堪称经典。

1小时前
  • 孙此方
  • 推荐

神作。全面滿分。如果有任何不被打動的理由,那就是觀眾晚生了50年,受到太多這部電影50年來泛濫的影響,就像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老婦不會覺得沙劇牛逼一樣。

1小时前
  • 17950
  • 力荐

"伪"的就是"娘"!

1小时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