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

已完结

主演:葛优,张瞳,侯耀华,吕丽萍,吕齐,童正维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2

 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2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3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4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5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6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3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4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5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6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7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8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9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编辑部的故事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位于北京某处的《人间指南》编辑部,聚集着六位性格各异知识工作者。老年知识分子里:主编老陈(吕齐 饰)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牛大姐(童正维 饰)快人快语、疾恶如仇;老刘(张瞳 饰)胆小怕事,体现着传统知识分子懦弱的一面;中年知识分子余德利(侯耀华 饰)善于接受新事物 ,聪明圆滑,带着点市井江湖的习气。青年一派,李冬宝(葛优 饰)想法前卫,正直善良,总想和机敏美丽的女同事戈玲(吕丽萍 饰)处处对象,无奈戈玲心高气傲,对待貌不惊人的冬宝不冷不热,若即若离。   因工作关系,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光怪陆离,三教九流,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人生百态在小小的编辑部内一一呈现……   本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由赵宝刚和金炎联合指导,马未都、王朔、冯小刚担任编剧。悸动杀人者伪情半生驱魔浪人第一季杀死恶龙性感野兽2024我不好惹2:贝琪之怒珍妮和朱诺办公室圣诞派对求生绝技SOS第一季江南书剑情烈火雄心2004多明第二季绝命逃亡豪情四兄弟好医生意外英雄下班啦合伙人2暴风大兽儿古城谍影公民从这里诞生针眼1981老妈老爸的浪漫史第一季只要动下手指幸福满屋踏破浮屠进击的巨人真人版:后篇·世界终结迷你世界之觉醒外星入侵无目标地区绝对会变成BL的世界VS绝不想变成BL的男人 2024一步一生疯猴(国语版)绝世好Bra(国语版)蝴蝶101次求婚汤姆历险记坂上之云第三部武当龙影天堂岛疑云:圣诞特辑2022船来船往明亮的夜

 长篇影评

 1 ) 他依然让我会心微笑

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还在上小学,每天回家做完作业就和家里人一块围着电视开始前仰后合,我们一家三口在那间十多平米的小屋子里就这热茶和电视机的荧光度过的一个个美好的夜晚(那时看电视一般不开灯,省电)是我最温馨的记忆了。闲话少说 让我们从头开始再细细回味这部电视剧吧。 1.2.《谁主沉浮》 故事是开始于92年那个阴霾闷热的夏天,陈主编充满质感的空气中走下那辆红白相间的公共汽车,走向他那个那个为之奋斗了多年却即将因为销量低迷而马上就要分崩离析的编辑部去宣布自己即将退休的消息!而这件事的可悲之处是这个消息宣布以后使得这帮即将散去的猢狲又回头扶住了这棵即将倒下的大树,主编的位置无疑是相当诱人的,然后诸位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按李东宝的话说编辑部应该是人精扎堆的地方,可说实话通过他们在竞争主编上所使用的的手段上来看,很难发现他们有所谓的人精气质。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刚愎自用和对权谋之术的一窍不通(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是越迫不及待想得到某样东西,就越要迫不及待地表现对这样东西的不屑)。而通过竞选,编辑部诸位同仁的众生相也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余德利:说实话,这厮无论从哪儿看都不像一个能在七十年代考上大学的人(于当时应该34。5岁左右,他应该生于五十年代末,也就是说他是77.78那批大学生,相当NB啊,十年动乱后的那几批大学生真的可以称作天之骄子),倒更像一个混迹商海的捐客,而他的第一次生意就因为自己身上仅存的那点文人气质而险些泡汤。但客观点说,大山关于延安的描述虽有失偏颇却也形象的反映了我们心中的圣地给那些老外的印象。对了,大山,这是本级第一个出现的客串明星,我第一次看他演小品还是刚上小学,这哥们穿一绿军大衣,演一个因为加班回家晚了的电工,那句:玉兰~~~开门儿啊!让我笑喷了好几次,第二天上学,一帮小孩儿站在在校门口冲门卫大爷喊:玉兰~~~开门儿啊! 好了 言归正传,后来通过老于的施政演说也充分证明了如果按他的意思走《人间指南》也就变成了《精品购物指南了》而李东宝也许会真的像他承诺的那样享受着《国家地理》摄影记者的待遇(详情参见《廊桥遗梦》)。 再说说李东宝,他和葛玲鼓捣出来的那个办报方针基本上是《读者》加《爱人》,文摘体的杂志很讨巧,除了几个互动栏目外基本上东摘一段西摘一段就可以了,既不用约稿也不用专栏,很省钱的方法,而且我特意看了看东宝的那块黑板,其中至少有四个栏目是关于婚姻与性的。这俩大龄男女无意中表现出了对这事儿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个细节,东宝在最后陈词中一口咬定这事是他自己想的,完全抹杀了葛玲的贡献,显然,权利对于男人的诱惑要远远高于爱情啊! 牛大姐就简单多了,他办的的应该是《支部生活》,这杂志我们单位也有,几乎人手一本,订阅量是相当大,但说实话,除了写入党申请书我真没见有谁翻过这个!想到袁腾飞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弄出来的主旋律的东西就那么让人厌恶呢!还有老刘,他跟简单,根本就没想怎么办杂志,直接想怎么当主编了。 再说说老陈吧,我觉他一开始就没想真的退休,从竞选演说那天气定神闲到每当剑拔弩张时候就插科打诨,再到看到李东宝的栏目大纲时的两眼放光,这不像一个即将卸任的领导,倒更像一个刚刚到任的官员在考察自己的干部!小鬼们,你们一开始就被老陈忽悠啦。他身不动膀不摇。就让这帮人精把家底全交了出来,手腕呀!! 待续。。。 《我不是坏女孩》 剧情简单 就是一女大学生求爱失败了想自杀,一帮编辑想尽办法拯救她回心转意的事,我估计搁现在她要发这么条微博,得有一半的人说她装,还有一半的人劝她赶紧动手,说不定还有出招教她怎么自杀才能死的痛快的,那时候人是善良哈…葛大爷就差跟这姑娘结婚了,弄的于得利本性爆发,说实话,这孙子流氓演的真像,对了,本集有个演警察的龙套,歪戴个帽子一脑袋卷毛,站大街上把葛优呲哒的跟孙子似的,那是于谦…

《侵权之争》 这集是王朔小说改的 不过原著的结局要比电视剧现实的多 这帮小鬼机关算尽也没能解决的事儿 老陈回来打俩电话就给摆平了,李成儒演的骗子很出彩 满嘴仁义道德 一肚子玩世不恭 跟你乐着刨坑儿埋你,真他妈高 这集里的好多台词 给人太深的印象了 于德利:瞅你那德行 还他妈导演呢 刚才上厕所是不是蹲在马桶上拉的呀? 江宝根:我蹲着 那是怕感染艾滋病 于德利:艾滋病!!就你也配!! 葛优:何必同志 何必呢 葛玲:他这样的我见多了 欺下者必然媚上(这句话这几天又让人给挖出来了 说是王朔评价冯小刚的)

最后说一句,这里边有段领导讲话,不知他们是找的演员还是忽悠个了个真领导上台,一老头儿,俩姑娘搀着,摇头娃娃似的就挪台上去了,一共不到二十个字,他写了两篇 念的上气不接下气,最后一个字写第二篇上了,他翻篇,又找不着了,给自个卡那了,愣了半天,自个是来干嘛的又给忘了……差点没给我逗死,这段袁腾飞讲课的时候学过 入木三分啊 《水淹七军》 我觉得于德利他们打开始就是奔着蹭饭去的,啥萝卜秘方就是个幌子,那老头儿说话太逗了:你说你都忘了你妈做饭啥味儿了,也没忘了我,那是打认识了我你家就不起伙了,你爸就见天在我这蹭,你还打算传代呀…………

还有他那孙女儿,是我见过的把北京话说的最好听的姑娘,又甜又顺溜,后来在《我爱我家里》又出来了,骑车违章,和刘金山一块儿把老付撞的七荤八素,最后愣是忽悠的老付要给她钱!

对了,到最后他们熬汤的时候我仔细看了看……用的是心儿里美的脆萝卜!!你家拿脆萝卜熬汤呀!! 《小保姆》 这集没啥可说的,最有力的卖点就是越看越对马晓晴演的那个保姆恨的咬牙切齿,最后吕丽萍把她从人家轰出去的时候,一下就痛快了!!

《一朝权在手》葛大爷太牛逼了,在办公室自个儿一人带个小白手套儿学警察指挥交通那段儿,像个黑暗中的舞者,越看越有意思!还有啊……那时候啊…北京的交通啊…真他妈乱……路口整修,连个标识也不加,就临时禁左,那条路连个线都没有,你是不是左转全凭哥们一句话………那个坐屋里哭着背交规的哥们确实有点……冤

《无中生有》 濮存昕演的那个诗人真的是个下三滥啊,除了装B和泡妞啥也不会,你给葛玲写的那个是TM诗吗?三年级孩子上课递的纸条儿啊!我严重怀疑这是王朔诚心写成这样的,于德利还让人扶一下,说被这首诗给陶醉了,大哥,你可是个编辑啊!!这里有一段神来之笔,濮存晰装逼装的很深沉,最后要飘然而去,突然想起啥了,跑电话跟前儿记号码去了,点着头记了两遍,出了门赶紧给葛玲打………

《歌星双双》这集我啥也没记住,就记住了那辆鞋盒子那么大的拉达,那时候的私家车,很牛叉啊,开车的那个老板是不是后来许三多他爸。

 2 ) 语录

 3 ) 分集标题及剧情

谁主沉浮(1-2)

一份名为《人间指南》的刊物因内容乏味而面临停刊的局面。编辑部所有的六名工作人员心情各异:主编老陈深感力不从心,欲引咎辞职:手下最年轻的2名编辑李冬宝及戈玲打算另谋出路;老编辑刘书友和牛大姐分别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新主编;中年编辑余德利则先下手为强,直接坐进老陈的办公室内,对外自称“余主编”了。未能找到新工作的李冬宝与戈玲回心转意,拓宽思路想出很多调整刊物内容的具体方案。

我不是坏女孩(3-4)

编辑部的《知心大姐》热线接到电话,一名叫刘小红的女孩因暗恋已婚的老师而钻了牛角,她既不能向夫妻关系很好的老师表白,又不堪单恋的折磨,决定以自杀结束一切。人命关天,编辑们个个神经紧张,想出一条妙计让李冬宝去完成。

侵权之争(5-6)

有人冒用《大众生活》主编的名义,向冬宝等人提出合办“六一”晚会的要求。编辑们讨论后一致同意并加盖了《人间指南》的公章。但不久,真的《大众生活》便找上门来要诉诸法律,状告《人间指南》侵犯了名称权。围绕上当受骗和侵权问题,李冬宝们可真长了不少见识。

水淹七军(7)

京郊罗卜大丰收,市民人均近一吨,极有可能造成浪费,为此愁坏了各位编辑,他们开动脑筋,欲将罗卜的各种烹饪方法公诸于世。余德利突然想起一位人称“罗卜王”的老大爷。几位编辑前去拜访,然而老人却不肯将手艺外传。大家软磨硬泡,才从其孙女口中得知一种“水淹七军”的罗卜汤作法,不过这汤的作用却出人意料。

小保姆(8)

《人间指南》发表了一份配图的文章,反映了小保姆菊子的不幸遭遇,得到不少读者的关心与同情。不久,又有一名叫米继红的小保姆到编辑部诉苦,要求冬宝助其“跳出火坑”。出于同情,众编辑帮她寻找雇主,岂料以后发生的一切却令人啼笑皆非。

一朝权在手(9)

为加强交通安全意识,上级要求各单位派人配合交警担任安全员维护交通秩序。这使从小就想当警察管教别人的李冬宝喜出望外,他打算好好体会体会“大权在握”的感觉,过一回训斥别人的瘾。上岗几天之后,冬宝才真正理解了交警的责任和酸甜苦辣。

无中生有(10)

李冬宝的老同学田桥是一名多产的诗人,他到编辑部送诗稿时与戈玲初次相见,二人对视,若有所思。戈玲被田桥那种我行我素的气质所吸引,没过几天便下决心放弃工作,与诗人共同完成浪漫的沙漠之行 ;李冬宝怅然若失。然而翌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歌星双双(11-12)

李冬宝在某歌厅发现一名叫双双的招待小姐歌喉甜美,形象出众,顿生伯乐识马的感觉,急欲采访双双,却被歌厅老板当作流氓赶出门去。冬宝并不气馁,为使采访顺利,他说服戈玲同往歌厅,拍下了双双练功的照片,照片发表后,果然引起某些人和媒体的重视。

甜蜜的腐蚀(13)

余德利为刊物拉来一个广告客户,为此客户送来一台自产冰箱让编辑们“享用”,然而不久大家就发现冰箱有严重的噪声问题。为对读者负责,这份广告被取消了。客户得知后,竟大耍无赖。

飞来的星星(14)

两名激动不已的读者先后来到编辑部,声称听外电报道说,有个巨大星体正朝地球撞来,两周内人类至少要死亡过半,其中一个还说从自制的望远镜中看到了那颗星星,编辑们半信半疑。晚上,人们真的看到了那颗明显移动的星星,紧张的气氛骤然笼罩了编辑部。

吃不消(15-16)

有一定名气的文人张名高所写的报告文学《中国大宴席》本已给了《人间指南》,然而外地一家兄弟刊物的组稿人却找来,希望老陈将稿件让给他们,并声称早已得到了张的同意。为争取张的最终决定,两家刊物展开了激烈竞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采取而且被张名高欣然接受的手法正是报告文学中所抨击的公款吃喝。

谁是谁非(17-18)

一对夫妇在餐馆内打架被戈玲与冬宝看到,不久编辑部又收到两人分别写来的诉苦信。自诩有作思想工作经验的牛大姐前往劝解,不料却被女方打出家门;戈玲与冬宝到来时,正遇男方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寻子记(19)

一台湾老兵返回大陆寻找失散了四十年的独生子,《人间指南》刊登了这一启事,结果竟有一群自称“狗玉子”的人前来认爹。老人在寻子的过程中既见到了假恶丑,也发现了真善美。

胖子的烦恼(20)

食堂的王师傅因过胖遭人非议,为避讳多吃多占的嫌疑,被临时调到编辑部打杂,但他仍念念不忘老本行。编辑们为帮其洗清罪名,制定了苛刻的减肥计划。恶治了近一周,王师傅苦不堪言,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人好办事(21)

文学爱好者小林写了篇数千字的言情小说送到《人间指南》,她认为托了人就能发表,于是四处活动,却适得其反。小林到编辑部面谈,众编辑各抒已见,弄得她不知所措。几番改动之后,稿子面目全非,最终又被老刘删改得只剩下十分之一,当作一分钟小说留用了。

人工智能人(22)

一名自称GBM公司职员的女青年给编辑部送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称后者是该公司研制出的新产品——人工智能人蕾丝,她可干所有人类能干的工作,请编辑部租用,价格低廉。编辑们试用了两天,竟发现了许多以前所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娶个什么好(23-24)

自从开设了征婚栏目后,便有一些单身男女陆续将自己的材料送往《人间指南》。某日,一男青年极不情愿地随母亲来到编辑部,老太太非要给不急于找对象的儿子征婚。 经过交往, 编辑们发现小伙子好吃懒做且有心理问题。该给他娶个什么样的女性作妻子,可愁煞了人精似的李冬宝。

人民帮人民一把(25)

曾经冒用《大众生活》的名义欺骗了众编辑的贾何必又要以《人间指南》的名义筹划一台募捐晚会救助灾区人民。冬宝等人欲将其扭送公安局,但贾解释说此次是来补偿上回过失的,终于使大家相信了。晚会邀请了不少曾与编辑部打过交道,以后成了“明星”的人物加盟,有双双、蕾丝、米继红,甚至包括“死而复生”的田桥,大家集中在舞台上,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片爱的情意。

 4 ) 当弱者善用乞怜才是真的可怕

看完《编辑部的故事》有一阵儿了,虽然画质比较磕碜,也没找着字幕,好在精彩,倒也断续看完了。91年的情景喜剧,王朔和冯小刚也参与了编剧,有反讽也有幽默,处处透着北京人的贫和真性情。

万万没想到的是,葛大爷30来岁就已经秃了头。一开始看着他扮演的瘦高个李冬宝,戴个瓜皮小帽,夹着一截烟,眼睛眯缝着,时不时朝戈玲那儿看两眼,看着也还算上相,没想到聊了两句,帽子摘了,秃了,但,风骨不减,依稀还有些帅气。

看了几集,觉着当时的人是真热心,尤其是葛大爷,揽了事儿就一定包办到底。那集一个女孩儿为了触不到的已婚男老师要自杀,编辑部的几个人轮番关心,最后把女孩儿给救回来了。你说,现在谁管你一个电话过来:我要自杀了。心里八成想:您自杀您到别处去,请您安静地离开,不用打电话向我们报备。

然后就继续往后看,有一集一个小保姆卖惨,说雇主“虐待”她,她吃不好睡不好。我当时吧,也和编辑部的人一样单纯,觉得她可怜,后来发现,这人是真不得了。为了帮她,编辑部给她招了一批想请保姆的雇主,挨个进来接受她的“觐见”,要求列了一堆:家庭要富裕,有专属电视,专属房间,每天要见荤,要南方(还是北方?)饮食习惯要统一,要老实巴交的雇主怕受欺负,照顾对象不能太麻烦,要给她娱乐空间……

我心想:您这是上人家里当太上皇还是当保姆伺候人的?

后半截的剧情也是神走向。她去了特别中意的一家,后边儿住着主人的卧室,穿戴着女主人的衣服首饰,嗑着瓜子儿神气极了。碰到编辑部的李冬宝和戈玲去做回访,还使唤那俩夫妻给人端茶递水,说等下要请朋友们开party。最后被夫妻俩告状了以后,被迫从雇主家里卷铺盖走了,临走前还让人家原谅她,说自己年轻不懂事啦,给年轻人一个机会,自己没地方去,可怜得不行……

我当时就觉得这样得寸进尺的人,永远不愁社会给她教训,而且眼高于顶,善于乞怜,很不讨人喜欢。(可惜结尾非要弄大团圆,给她弄得剧情是成了个娱乐明星,心塞。但我还是觉得这种人在现实生活里应该多半过得不好,除了它有什么别的优点。)

接着,往后看到一个更气的。一个女的在饭馆儿撒泼,见众人聚集过来,开始哭,指着丈夫说不回家,嫌弃她,还总家暴她,总之场面显得她很是委屈。然后,当时一众人都指责丈夫道德不行,不像为人夫的样子。

谁知,回家以后,女人就成了另一副模样,男人畏畏缩缩,根本吵不过女人,还得忍受她管制自己的社交,工资上缴,按时回家,违反后就勒令他跪搓衣板。反正这个女人人前人后完全两样,尤其还在编辑部来采访的时候演了一个被压迫的心酸女人,哭哭啼啼满口委屈。

这个男人迫于舆论也不敢反抗,一直就窝囊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百口莫辩,谁会相信一个男人被家暴被羞辱呢?

虽说最后两个人和好如初,但我仍然深深感觉到一个善于利用自己弱点去谋求可怜的人是多么可怕。

大家总是理所应当地以为:老人、小孩、女人偏弱势。

可惜倚老卖老的人大有人在,“作恶多端”的小孩也比比皆是,女人中也有善于示弱卖惨的,它们觉得眼泪是一大武器。它们利用社会已有的思维惯性,利用人们的善良,站在“弱者”的一边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反正大家都觉得它们需要保护,并不会有什么攻击性。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人性之恶了。

而相对的,社会要求我们:年轻人必须敬老,大人一定要让着孩子,男人应该照顾女人。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些那是他的礼貌和修养足够,做不到却也不该被一股脑批评,这些本就不是本分和应该的,别一个道德圣贤在那高谈阔论,好像别人罪该万死。而且我们也并不知道有多少“弱者”在故意乞怜,这样知道真相的你们估计也会很失望和受挫的,毕竟同情心被利用了。不过我强调一点,并不是看到明显欺凌就不管了,当然要管,但第一要务绝不是先骂人不道德,了解清楚解决问题最重要。

所以啊,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刺激多了,人还是要求知上进,一辈子一套价值体系太局限了。得学会抛开偏见,补充方法论,毕竟社会和人心一直在变,是非善恶也并非泾渭分明,少管闲事,不知不论,警惕同情心泛滥。

 5 ) 《编辑部的故事》有趣台词摘录

1. 李东宝:激将法?用不着。你想想,我能看着这一老一少俩妇道人家手拉手地走向这险象横生的仕途袖手旁观么?我是那种人么?就算是非叫人往火坑里跳,它也轮不上你们!谁让咱是男的呢?是不是。不就是替大伙儿操心拿主意、替大伙儿担责任、脱离群众、形单影孤地自个儿使个办公室么?没什么了不起的。总得有人不顾个人得失堵这枪眼儿吧。我豁出去了。大不了让人指着后脊梁说‘这小子是一领导,没出息’。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李东宝:你要看谁不顺眼跟我说,我给他小鞋穿。你要怕我得势之后滥杀无辜,你干脆跟我拜天地成亲,咱俩名正言顺地开夫妻店。 戈玲:你猜我给你带什么来了? 李东宝:订婚戒指。 戈玲:你有正经没有?你今天约我来干嘛来了? 李东宝:谈情说爱为主,图谋篡位为辅。诶……别走。图谋篡位为主行了吧。你肯定给我带《战国策》和《孙子兵法》了。走咱别站着了,屋里说吧。 戈玲:你怎么那么热衷于把咱俩的关系往爱情的绝路上推啊? 戈玲:我感觉时传祥未尽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注:时传祥,一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 2. 余德利的朋友:别看平时都人五人六的,其实都是能为了仨瓜俩枣就载歌载舞的主儿。 牛大姐:李东宝,你也不像话!你怎么就见得咱们这儿主编就姓李的呢? 李东宝:您是不是怕万一不是? 牛大姐:我怕万一是! 李东宝:那您就按最坏的结果打算。 李东宝:我这算是抛玉引砖,红花还得绿叶来扶嘛。 3. 李冬宝:是不是比想像的器宇轩昂、仪态万方得多,让你肃然起敬,都不好意思说心里话了。 刘晓红:反正我也要死了不怕得罪你们,你长得这麼有喜剧效果,而且是强买强卖的那种。 9. 余德利:太对不起了。你批评我吧。 李东宝:算了。赶明儿我也对不起你一回。 余德利:我相信你有能力让李东宝找不着北! 戈玲:这次改了,我请你。 李东宝:不是顿散伙饭吧,边吃边谈临了一抹嘴儿,从此结束爱情关系倒退成同志式的友谊? 10. 李东宝:你别把自己估得太高,确实不是全中国三分之二的男性都憋着娶你。 戈玲:李东宝,这事儿足以使咱们的关系倒退一千年! 李东宝:是是是,重头再来。 11. 李东宝:咱原来不是说好的吗:凡是介绍咱一概不见,傍着家儿当大男大女,过了四十都找不着意中人再捏着鼻子登记。 12. 李东宝:一般人也不敢认您这婆婆,成天讲大道理,嫁你们家赶上党校培训了,一辈子也毕不了业。 14. 戈玲:哎,你说你都喜欢我什么呀?为什么几经风雨,痴心不改? 李冬宝:不按常规办事儿,不行吗?不唠酸嗑,直奔主题不行吗?一切从简不行吗? 戈玲:我哪点儿不如别人啊,还得成简装的? 李冬宝:知识分子办事儿就是这点儿不好。干轻薄的事儿还得师出有名。我都喜欢你什么了?! 23. 戈玲:男,身高,一米六到一米八之间;年龄,十八岁到三十八岁之间;眼似秋潭,面似满月……说实话你也就一般人儿。 永刚:你要光写这些当然是一般人儿啦。可我还有那。你写上,趣味高雅,爱好文艺,精通各种雕虫小技。 李东宝:嗯,都写上了,还有什么?这个……穿什么戴什么写不写? 戈玲:那甭写了。写上成寻人启事了。 李东宝:宽心话儿我有的是,自产自销。 (注:数字代表集数)

 6 ) 川贝批把膏

比起《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咱90后看得就不多。真要打个比方,《甲方乙方》有点《编辑部的故事》剧场版的味道,风格很像,一言辟之:是洋溢着智慧和温暖的好片子。

这部片子的群星荟萃程度,不亚于《建国大业》,葛优,吕丽萍,侯耀华。客串的:濮存哲,英达,张国立,大山,马晓晴,郭冬临,傅彪,当然了,还有冯小刚自己。真是新老交汇,星光闪耀。所以要看老演员当年的风采,或者瞧瞧20年前濮帅哥,国立哥的青葱岁月,此片必看。

在明星阵容下,让它从众多喜剧中脱颖而出的,是它无时不处洋溢的智慧,这便是王朔冯小刚的功力了。讽刺之处入木三分,对人性的观察细致得让人发怵,让我不由得庆幸自己没被放在这个人性的显微镜下审视一番。有的话题很现实,公款吃喝,托人办事,利用法律漏洞的骗子,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作家,很惊异自己在赞叹其讽刺功力之深时,会不由担心这部当时风磨全国的获奖电视剧,如果是放在改革开放又前进了20年的今天,会不会被禁播。又有的话题如天马行空,如世界末日,智能机器人,酒吧歌女,当然还有永恒的话题-爱情。就说智能机器人,我看的好莱坞到电影讲机器人的,从终结者,到现在还是机器人和人类抢班夺权的层次,要不是人和机器谈恋爱(前几天看一个日本的片子,说是偶像恋人型机器人,挺有意思),这部片子里却说,人性之复杂,机器人永远都学不会。你说,这不绝了嘛!

如果有种批评讽刺叫匕首投枪的话,《编辑部的故事》就好比糖衣药丸,或者说川贝批把膏,能治病,人也爱吃(譬如我,小时候没病也要偷着吃)。现象丑恶也好,生活无奈也好,总是充满了阳光和生活的希望,让你看完了一集,脸上还笑嘻嘻的。不像看了《蜗居》,揪心得只想砸电视(或电脑)。当然91年那时候是单位分房,这倒有一说。

说实话,真的很羡慕《编辑部的故事》的生活,但愿那个时代的生活也像编辑部里充满的欢笑和温暖。要真是这样,可惜了我那时候才一岁,没赶上这份温暖。看着看着,还一度想,所说的和谐社会,是不是就是那个年代了?

 短评

今年过年重看了一遍,修正了小时候的一些印象,余德利没那么坏,编辑部有个这样的人还真是省了很多麻烦,换现在的话就指望他创收了;戈玲真的很潮,很多衣服现在看依然好看,可能材质不太一样了但很多配搭绝对现在也看得上眼,后几集的妆容居然跟现在正好契合,怨不得那时会被牛大姐们看不上眼;李冬宝是文艺青年,小时候还以为他是流氓小混混;老刘最蔫坏,为了占便宜不怕打脸,推脱责任遇事就躲,不过好歹是善良的,牛大姐稍好,但思维方式实在有问题,说不到正题办不了正事;总编老陈超厉害的,面儿上绝对是个好人,其实老江湖深熟谙社会行事规则,既有方法有原则也有心胸和逻辑,是个好领导。台词简直值得青年编剧逐句背诵。后面有几集编的松散,逻辑偏一根筋那种,不如前面来得爽。看完这个再看《我爱我家》会觉得不够犀利。

7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理想主义情怀还未曾全部泯灭......

10分钟前
  • 僧撸矛机茅笆时
  • 推荐

北京话普及剧

13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必须五颗星,全剧每集一个故事,个个故事都精彩纷呈。编辑部里个个儿都是人精,全都戏精上身,把人物都演活了。每集看得都乐得前仰后合,太逗了。

14分钟前
  • 元宝宝
  • 力荐

重看一遍,小时候不懂。它里面的冷嘲热讽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社会基本没什么进步,除了每个家庭的钱比1991年多了一些。

17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王朔、冯小刚、马未都、赵宝刚、郑晓龙、刘震云这几个基本上奠定了这部戏的风格,外加葛优这几个,这部戏确实活了,也就火了。基本上也探讨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算是紧跟时代脉搏,现在看,不失为一部当时社会反映的活化石。后来这几个都是腕。8.5

2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就凭我对葛大爷各个时期不分黑白的喜爱,我也不可能是颜控啊~————————————————这个剧的精髓全在片头曲里了,25集就没跳过片头,听了25遍。此剧拍于1992年,而每个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因此它就成了理想主义的尾声,市场经济的前奏,首都的小老百姓渐渐过得好了起来,仍然在谈论地球宇宙和人类之爱。价值虚无之前的荒诞和计划时代的社会性互搏,解构的意思总在那儿一拱一拱的,可是都不彻底,因为最根本上,是社会人间充满善和爱的主题在那儿托着,这说明,80年代还没完全过去。戈玲特别酷。而且戈玲剧中每一身衣服都好看,穿搭特别有参考意义,果然时尚是个圈。

23分钟前
  • 苏丽珂
  • 力荐

北京人所向往的充满希望的年代

28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同《我愛我家》一樣,《編輯部的故事》也顯示了中國90年代作為過渡時期的語言特質:老幹部牛大姐和主編老陳,滿口革命語言和大道理,而80年代的新青年李冬寶和戈玲,則對這套正統話語缺乏信賴,並不斷加以虛無主義的解構(戲仿、調侃)。他們點評人生百態、社會問題以至國際事務,其《人間指南》編輯部,正試圖像上帝一樣指導人間的生活。這顯示的是90年代初期的一種文化想象,即出現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態,替代原有的黨政機關履行職責,告訴人們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2020年4月疫情季於海甸島家庭影院。

29分钟前
  • Bork
  • 力荐

葛优年轻时候可真歪瓜裂枣

34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上世纪90年代过去了 我大概要用一生去怀念她。

37分钟前
  • 迪仔I编号223
  • 力荐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39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力荐

至今仍是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之一。

4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这个电视剧只要在电视上播,我肯定要看的。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又下了全的看。

4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东宝,想什么呢?-想葛玲儿呢~

49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我就是這么貧起來的~

50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4.5;台词密集,嘴炮不断,抖机灵得恰到好处,知识分子的冷幽默雅而不俗,结合时代特色,针砭时弊绵里藏针,细品之余大有深意;六位主角性格各异,形象立体,戏剧冲突制造得极为自然,堪称社会缩影;配角也是大腕云集,红花绿叶皆出彩;国产剧的盛世,可赞可叹。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好段子真是隔二十年还是好段子啊。

52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印象中是不喜欢的风格

55分钟前
  • 还行

中国最早的情景喜剧???

60分钟前
  • 仓郡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