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

完结

主演:朴施厚,张熙珍,金海淑,张申英,金智勋,宋在熙,河诗恩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9

 剧照

通天塔 剧照 NO.1通天塔 剧照 NO.2通天塔 剧照 NO.3通天塔 剧照 NO.4通天塔 剧照 NO.5通天塔 剧照 NO.6通天塔 剧照 NO.13通天塔 剧照 NO.14通天塔 剧照 NO.15通天塔 剧照 NO.16通天塔 剧照 NO.17通天塔 剧照 NO.18通天塔 剧照 NO.19通天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一对美国夫妇在摩纳哥的沙漠中旅行,尝试令婚姻死灰复燃。 毕竟,摩纳哥是一个带些罗曼蒂克气质的国度。 大凡看过《北非谍影》的人都会愿意相信,卡萨布兰卡真的有一间“里克咖啡”,而穿着白西服的亨弗莱·鲍嘉真的曾带着酒醉跟心痛说起 ——世上有那么多市镇那么多角落,而她偏偏走到我的地方来。 但不幸得很,这对夫妇兴许是流年不利,途经山坡时,恰逢牧羊的兄弟俩试枪,无心间竟击穿了妻子[凯特·布兰切特]的左肩。 故事这样起了头,如此草率荒唐,如此真实。是,我们遇到的一切当中,只有那些计划之外的,才被叫做人生。 影片视野宏大开阔,好似上帝之眼观照这个世界,涉及跟这一声枪响相关的全部人物 —— 把枪赠送给摩纳哥向导的日本男子[役所广司]和他的聋哑女儿、美国夫妇的一双年幼子女和他们的墨西哥保姆、牧羊的兄弟和他们的父亲、墨西哥保姆的侄子[盖尔·加西亚·伯纳尔]和她刚做新郎的儿子。 日本。 聋哑少女在新宿的街头,同初识的少年以威士忌送服迷幻药片。 之后,舞厅内,红蓝光影的劈杀下,她看见自己中意的那个男孩吻了别人。 色与光浑浊的境地,少女洁净的面孔带着伤痛带着镇定,好似莲花盛开在沉暗的水域。 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中有这样多的误会,以至于不自暴自弃一回简直不能解决掉它? 于是少女向着来调查枪支事件的年轻警察裸露了她的身体,是哀恳也是发泄。那真是一具瘦削、紧张、可怜巴巴的裸体。 你看,人类永恒的困境,总是这样——不仅口不能言,而且辞不达意。 当内心的伤痛与渴望不能言及,我们转而以肉身陈述。 但它如此直白如此突然,甚至往往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这究竟是一场自我的救赎还是一次自我的放逐。 墨西哥。 保姆带着两个幼童去参加儿子的婚礼,返程的途中遭到边境警盘查,被疑为拐带幼儿。 惊吓中三人仓皇逃遁,却又在旱热的荆棘中彼此失散。 摩纳哥。 妻子中枪后,赤脚大夫潦草缝合了伤口。 黑皮肤老妪点起鸦片烟,深深吐纳,为她止痛。于是她镇静下来,望向屋顶,表情安忍如同大地。 是在这一回患难里,夫妻二人不再尴尬于向对方说出抱歉的话。 他们亲吻,恳求对方原谅,真的,白骨当前,还有什么好计较的,你说是不是? 如果他和她的确曾经深爱,又在神前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要彼此看顾不离不弃,那为什么一定要其中的一个流血,离死亡那么近,才能召回他们早年的爱情? 世事一场冰雪。 与美国夫妇同车的乘客,扔下他们二人自顾自开走了旅游大巴。 远在日本的少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其间有新闻说起发生在摩纳哥的枪击事件,但是谁要看呢,一抬腕子便转了台。 被驱逐出境的保姆忧心地问起失散的孩子们,边境警察却回答,跟你没有关系。 永远如此,全球分分钟发生无数惨事无数传奇,而一个人无非是来世上混几十年,哪里关怀得了那么多。 我尤其喜欢影片的结尾 —— 父亲回到家,在阳台上发现赤身裸体的女儿。 高楼中展眼望去,城市如同黑绸缎镶满珠宝,璀璨流丽。 她扑进父亲怀里,将额头抵在他的胸口哀哀痛哭。 该刹那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拥抱、眼泪和睡眠治疗人,永远比药物来得有效。说到底,当我们伤痛,就又变回了兽。 之后镜头越拉越远,越拉越远。 终于这一扇窗户,亦不可避免地成为万千灯火中毫不起眼的一个,遥远、陌生、不可安慰然而不乏温柔,好像星辰。 《圣经·创世纪》第十一节里,记载得有巴别塔的故事 ——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语言一样,于是在平原上他们商量建起一座通天的塔来。 耶和华见人如此,晓得今后将不再有他们做不成的事了,就下去变乱了他们的语言,又使他们彼此分散在世上。 从此之后,人孤独到这个地步: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遍布疆界和关卡。 语言,无论它是否能够被流畅地说出,都成为障碍,我们很不容易彼此听见,听见了也无法彼此懂得,懂得了也难以彼此应答。 维特根斯坦讲过,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事实上有太多我们无力言说。 但至少在这样荒芜的境地里,我们还有感情,虽则易逝,却很强烈。 就像电影的导演冈萨雷斯,在片尾打出字幕带着柔情,他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2006-12-13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2 ) 由《通天塔》的叙事模式所想到的

首先,这是一篇很闷的影评,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意图太强烈的电影,即使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沟通。不过,我更无法避免政治,政治产生国情,国情产生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出故事。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了,只不过个人喜好的话,只能达到三颗星的标准。 下面,我来以电影叙事结构为切入点,说说看。 说实话,《通天塔》是我第一部看的三段式结构的电影,所以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在这之后,我有意找了一些三段式结构的电影例如《The Dead Girl》或者《撞车》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同时呢,在了解了这些影片的叙事风格之后,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崭新的词语,就是“群像电影”和“多线电影”,再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些像《性的本质》那样的电影,就是一些标准的“群像电影”,我就觉得《通天塔》也很像“群像电影”, 但是随后我找到另一个名词,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次呢,我可以确定《通天塔》是一部“超链接群像电影”,而且同时呢,它是一部“多线电影”。 在网络上我并没有找到“超链接群像电影”和“多线影片”的确切定义,因为这个分类并不是常规的类型分类,应该说这一个是从影片叙事方法上,一个是从影片结构上的分类,在这学期电影赏析课程的专题中,提到过的电影可以算做“多线影片”的就有理查德 凯利的《死亡幻觉》和金基德的《收件人不明》等,而“超链接群像电影”就应该是冈萨雷斯的的看家本领,无论是《21克》还是《通天塔》多是典型的多线影片,除去它的“三段式叙事结构”,而我就从这两个特点上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超链接群象电影 我先来说一下群像电影,群像是什么意思我翻了好多词典都没有找到,而且网络上也没有确定的“群像电影”的一个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我想应该可以读解它。“群”是群众,众生。“像”是图像,表像。“群像”就是“众生之像”。 我很喜欢这样模式的电影,因为不仅仅是觉得新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类电影中得到的“信息量”比普通影片要多,因为就算只是共同诉说一个故事,它在剧情中的“截取面”也要比普通电影多的多。而且,我觉得群像电影有很多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因为观众本身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属于这“芸芸众生”之中的,所以虽然不是讲自己的故事,却很容易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会体会到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慨,同时是一种反思。我觉得相比与普通的剧情电影,群像电影讲会更容易有这种功能。 正是因为群像电影比普通电影丰富的多的生活截取面,造成了它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另外一点呢,就是对于剧情的叙事模式。群像电影的视觉重点是并非只是放在一两个主人公上的,而是在同一空间或者不同空间的人物之间游弋,而他们共同叙述的又是同一事件或者是同一主题,这就可以大大的加强故事的叙述力量,这种效果是普通的叙事模式不可比拟的。就像一个命题的论述,当你的论证越多的时候越能说服人,群像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论证,当然比普通剧情电影有更大的叙事力量。 在群像电影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的联系在里面的,不论这种联系是通过事件或者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显得群像电影真实性的大大增加,其实这种作用很像法斯宾德创造的“镜像系统”的作用。而如果这个起联系作用的事件是跨越空间的,或者说牵扯进时间的人物是跨越空间平台的,我们就不能把它称做单纯的群像电影,但是它又确实跟群像电影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们可以加上一个词来定义它,那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通天塔》能称为群像电影的立足原因所在。《通天踏》中的群像跨度很大,很多程度上脱离的空间和时间本身的约束,同时,这也就增加了影片本身的“影响重力”。 关于群像电影的内容意义初探 仔细想了一下,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导演要用群像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他的故事?那把他缩小,就是导演需要这么多人去诉说什么问题?很明显,答案就比较具体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是对立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隔阂,关于人性中的恶,关于观念的相对。人与人之间如果是统一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团结,关于人性中的善,关于理解共识。因为这些故事统统是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当然也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但是绝对没有群像电影来的震撼。这些是我的想法,在网上看一看,群像电影大都讲的是这样的故事,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我对于群像电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多线影片 多线影片我觉得蛮不好说的,所以再加一个定义:“蝴蝶效应式的一主线多分线的影片”,蝴蝶效应其实指的就是因小见大的事件,《通天塔》其实就是讲的一个蝴蝶效应式的故事。我觉得冈萨雷斯对于驾驭多线影片的能力很强,很散的线索去组成一个 完整的故事往往会增强影片的观看度,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对于这么散的一个东西链接起来是需要很强的电影节奏感才能处理好的,在近几年,多线电影被影评人归纳为充满野心的电影,正是因为多线电影往往出奇制胜,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它不需要很多的细节处理就可以有很强的效果。 多线,往往使影片更加“多面”,多面体的影片,往往在叙事上非常丰富,所以在结构上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冈萨雷斯的功力还是很强的。

 3 ) 巴别塔是一种很巴别的塔


昨天又来一新片,是部好片,我告诉腐败分子,她问:“是不是《四个女人》?”因为这几周Netflix送来的电影,不是《一个离异女人》,就是《三个女人》。(详见《九个女人三台戏》: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posts/105065.aspx

有的人撞墙后眼前全是星星,有的人撞墙后眼前全是女人。

这部片子其实是《巴别塔》(Babel),牵强一点说,也是四个女人的故事。日本聋哑女,摩洛哥女,墨西哥女,美国女。日本聋哑女寻找不到爱情,压抑之中去暴露,吸毒,色诱。摩洛哥女生活在男人阴影下从不发声,只有饱经磨难的特写镜头。墨西哥女善良、强壮却运气不佳。美国女多疑神疑鬼,桀骜不驯。

四个女人全是受害者:少年的日本女被嘲弄。青年的美国女挨枪打。中年墨西哥女被驱逐。老年摩洛哥女遭忽略。特定国民性格界定的典型人物,落在一个非典型的情景之下:美国女人抛下两个孩子和丈夫去摩洛哥度假,被日本女孩爸爸送给摩洛哥人的来福枪无意中打中。墨西哥保姆带着两个孩子去墨西哥参加孩子婚礼,回来的路上却遭到劫难,被遣返。美国家庭历经磨难后团圆了。摩洛哥家庭在意外事故中破裂了。日本家庭在寻找中和解了。墨西哥家庭在美国梦破灭后团圆了。喜剧中有一种是错中错喜剧(comedy of errors), 这一部我看应称之为错中错悲喜剧(tragicomedy of errors) . 美国和日本家庭悲后喜,墨西哥家庭喜后悲,摩洛哥家庭大概是悲后更悲。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女人的电影,那只是一句戏言。这片子也可以说是《撞击》(Crash)国际版,只是比《撞击》更好看一些。这片子中发生的一切,也像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缩影。或者说他是导演在重新反思美国眼睛中的世界,世界眼中的美国。他们拿着通行无阻的护照,可以到处跑,可是到了什么地方,都还是那副德性:pushy, loud, self-centered. 美国人都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嘴上承认,行动不改,甚至心里暗自得意。

这个电影里的美国人有一些是丑陋的,比如美国和墨西哥交界骄横 的美国警察,比如弃自己同胞走掉的美国游客。片中带着柔和的眼光,去看现实中与美国对立的阿拉伯世界。那个牧羊的摩洛哥少年,在善良的哥哥死后,那一脸的绝望,叫人不忍久视。

这片中的交流障碍,这巴别塔,无关语言,聋哑女可以通过手写展开交流。美国人和阿拉伯人可以通过翻译交流,可以通过一个关怀的举动,让沟通的困难完全终结。而比语言障碍更为可怕的是心灵的隔阂。这种心灵的巴别塔更厉害,或者用广东话来说,更巴别(闭)!

你可以和一个人说着完全一样的语言,你可以对一个人十分了解,可是最后你发现,救你的却不是身边人,而是一个萍水相逢陌生客。或许在人类建造巴别塔以图登天的时候,人的兄弟之中,也有一些是因语言变乱,意外离散,天各一方。无数年之后,在一次意外的撞击中,才重新认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 ) 一个美国衰家庭如何祸害世界

墨西哥导演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国家如果太有话语权,那可真是祸害世界啊!(参看次贷-金融-经济危机)

于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稍微不同的是,他们一家人衰神附体,老婆很衰,连可爱的孩子们也很衰!

如果一个美国家庭被衰神附体,那可不得了啦!世界上,在那些不相干的地方,就会有更多家庭为此株连,要被衰神一连串地衰过去。
不但非洲、拉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遭殃,连身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也不可避免!这也是实话,日本在非洲、拉美国家面前那可是发迹得很呢,所以这个老婆自杀、女儿哑巴的日本衰家庭,也能把它的衰气传导到非洲摩洛哥的几角旮旯。但如果遇到他格外崇敬、格外贴近的美国大衰神,日本小衰神就要敛声静气地受点干扰了,心灵的旧疮疤会被美国大衰神再次擦伤一下。

导演来自异域,就有了指责美国政府的警醒,所以他一会儿又站在美国平民的角度在说:你们这些当官的,一个劲在全世界吆五喝六欺行霸市,好像特别保护我们美国上等公民的权利,可事实上,你们这群官僚,你们就是这样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找个救护车都那么难,我老婆和孩子都差点被你们给耽误死了!!

都说看这个片子容易联想到《撞车》。确实,我在现场也很自然想到了,连最后半空中的“上帝视点”镜头都一致。但也许是我当时的观影环境不好,空调热死我了,跑到非洲的电影画面又那么燥热,所以影响我情绪了吧,以致看这片完全没有《撞车》的感觉。
其实,这种三段式又互相勾搭纠葛不清的模式确实很老套了,连导演自己的前作都在一遍遍使用(好像他是迷上这种结构了,不用这个结构就说不清楚事情似的)。所以形式上真的惊不到我。要搞三段式,主要是有《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等在前,此片是难以超越的。

看到有人说:这个片子的冲突和语言(或语言隔阂及其衍生物)根本没关系。
嗯,还真是说中肯綮了。同车的American们操的都是一样的语言,美国政府官员、媒体和老百姓也操同一母语,也没见他们互相有多理解、谅解与和解啊。

其实语言和文化差异都是幌子,站的利益点不同才是根本。别说美国人、非洲人和日本人,别说语言、文化差异,只要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地球人都能够迅速与火星人超越星球差异,达成同盟,勾肩搭背、相互深刻理解,以便共同抗击冥王星人的!所以未必要扯着圣经老早抛出的语言隔阂理论作幌子。
哪怕你的最黑暗中最光明的孩子们都学了英语讲了一样的语言,都充分浸淫了美国文化,都崇尚肆无忌惮、袒胸露怀的“沟通”与“文化宽容”,利益站不到一起去,一切还是免谈的。

好吧,我说的“语言”就是通常的语言的意思(可没有牵扯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拉康们被极度衍生的“语言”),我想圣经巴别塔里最初始也应该就是很粗浅的原意吧。

 5 )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

冲着皮特看的这部电影,喜欢他深邃有故事的眼神,而这部同样深刻的电影莫名的格外适合他来诠释和演绎!

很喜欢一位观众的评价“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看了很多以几个人为主线,然后把几个偶遇的人和事连接起来,拼凑成一一部电影的片子每次都会觉得多少有些不连贯和突兀,而这部电影也是三个地点,偶遇的人与事,去让人觉得这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而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一个主线在牵引着,让人觉得总觉的这就是生活!

一部带着悲伤情调又温情的电影,最后婚姻被挽救,爱情还是很美好,有的人在继续等待着,有的人重新获得,有的人失去了,但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有平淡也有冲突,有分分合合,有喜怒哀乐,但总有归于平静的那一刻,风停时就休整,起风时就对抗!

 6 ) 想起Crash



Babel与Crash在叙事方式上都采取了多线结构。Crash去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虽然那些蒙太奇都很老套,可在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下却生长出了别样的魅力。个人以为,还是很适合写戏的我们借鉴借鉴。Babel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若不是主题太过相似,私以为今年的最佳影片非Babel莫属。

说到主题。Babel与Crash同样是讲述种族问题。我一直在思索,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它是神留给人类永恒的伤痕,还是只源于个人行为,源于现代社会的彼此不信任。显然Babel想说的是前者,Crash表达的是后者。由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点,Crash的开场白写得清楚:

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Crash,just for touch.

两部影片都有温馨的细节。Babel导演更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布兰彻特笑着对皮特说,我尿裤子了。皮特找来便盆,抱着她,像父亲抱着女儿一样。而哈吉斯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未曾泯灭的童话心灵。我想申辩的一点是我们能不能不再把温情称之为矫情,而放下自己的虚伪的理智简单地感动一回。Crash里的那个小女孩,当爸爸第一次给她穿上隐形保护衣时,我已经泪流不止。当她为父亲挡下子弹,仍然天真地笑着:Dad, it’s ok, I’ll protect you. Dad is Ok, it’s a pretty good coat。相信。所有的爱都是因为相信才存在的啊。后来店主沮丧而不无感激地说:She’s my angel。其实真正的天使是他的女儿,也是他自己。佛家有言自性觉即是佛。顿悟之时人间处处皆乐土。

叙事方式和故事的主题雷同让Babel和Crash之间产生了很多本来无所谓比较。我个人非常喜欢Babel,特别是对于日本女孩这条线索的处理,有导演自己的深意在其中。Babel带给我的是感慨,Crash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冲撞。相比Babel的淡淡的叙述性,Crash有很多的巧合,很多的刻意,但如果不是我们的吹毛求疵,Crash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人的情感高于了故事的完整。Babel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永恒的隔阂与无奈,Crash则告诉我们人类是有达到彼此和谐的希望的,而且这希望并非神赐,而来自人类自身。Babel的苦痛没有把我看哭,Crash的希望倒让我哭了好几处,这令我有些意外。哭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它不是判断影片的标准,但有时,哭会打乱标准。

伟大的塔可夫斯基曾向我们证明,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技巧。Babel和Crash的导演都做到了这一点。毕竟戏剧电影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是个无限。Crash让我想起约翰列农的Imagine,并开始愿意把它称作理想而非梦想。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人的自觉而实现的。Crash展现了社会阶级规则的丑恶与不平,却也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当通天之塔倒下数千年后,人类在冲撞之中,绝望之时,终于绽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

尤记得去年大概也是这时看过Crash,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编剧。Babel的结尾,导演留下这样两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我想最暗的夜便是这个错综纷扰的世界,最亮的光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短评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3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12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1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1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20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原声不错

24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27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28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36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40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42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4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52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5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57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