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HD中字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伍迪·艾伦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2 ) 看《里夫金》我意识到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3 ) 这个85岁的老顽童真的做到了把一个主题拍了一辈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点也不惊喜,还是那个熟悉的伍迪•艾伦,但我就是乐意看到这样的伍迪•艾伦。

他的絮叨、戏谑调侃、小布尔乔亚情怀等我不再赘述,几乎每部他的电影里都能看到这些经典元素。对于《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等等这些电影的致敬我也不多分析,我看其他影评有把这一点讲得非常好的。

我更想谈的,是作为影迷、艺术迷的小老头儿,是怎么展现自己艺术情结的。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夫妻在电影节上双双出轨的故事。Sue比Mort小三十岁,当年嫁给他是因为爱上了他大脑里那些缤纷的东西——可要让夫妻生活和谐,光是欣赏对方的大脑可是远远不够,形而下的不和谐终会把那点爱意给磨没,出轨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伍迪显然无意于在传统婚姻爱情观的主题上去深挖,他只想借男主之口聊电影和艺术。而以这样的故事为框架,一来是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美国导演在一定程度上的划清界限:他喜欢欧洲电影,向往法式浪漫,这样的爱情关系很明显是向《祖与占》致敬。二来,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也更好展现男主的窝囊,从而方便伍迪戏谑人性。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提到,作家最难写作家。同理,导演最难在电影里讲电影,再放到伍迪•艾伦身上,咱还可以加一条,他该如何展现自己对艺术、哲学的思考。这些思考如果没讲好,就会让电影像一堂大学课。

致敬并不难,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致敬的镜头,但很多作品都是以复刻经典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伍迪在喜爱之上对其有辩证的思考,所以你不光能看到复刻,还能看到他的创新,比如末尾对《第七封印》的解构可以说是非常像他做得出来的事了。(这段真的超好笑)

有一段,当Mort陷入回忆,来到一场家庭饭局上,被要求推荐些电影时,Mort说了稻垣浩的《忠臣藏》和黑泽明的《影武者》,场面瞬间尴尬。

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他们期待Mort讲一些能在饭桌上供大家讨论的东西,而不是“乱七八糟的”的冷门电影。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品,就像现在的电影节愈发失去它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名利场。

就像Sue所谓对Mort才华的欣赏,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欣赏的是什么。

在Mort的世界里,艺术始终是高于一切的,真正思想上的伟大是他渴求的生活的全部,他要写小说,要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可是身边的人只会附庸风雅,晒晒太阳,在沙滩上偷情,过着小布尔乔亚的人生。

Mort愤恨吗?或许一开始有吧,但是这点愤恨在他见到Jo医生的时候,就全部瓦解了,然后他也在爱情里盲目,变成了他自己讨厌的、世俗的样子。

由此可见,伍迪对于这些中产阶级的讽刺真是入木三分。

其实蛮佩服伍迪的一点,就是他真的做到了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之前看到一句话忘了谁说的了,那句话说伟大的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虽然说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永恒的主题,比如王家卫总在展现痴男怨女的错过,但是咱也能看得到他在不断创新,《一代宗师》就是一部极具野心之作。但伍迪的故事和角色,总是中产阶级的那点不咸不淡的日常,他从不拍史诗,也似乎没什么社会人文的关怀,对此,他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就是这么个信奉存在主义的、幽默风趣的老头儿,在八十多岁推出的新作依然能看到他旺盛的活力。我看过许多导演晚年的作品,大多会有一点对岁月的哀婉,或者想讲点什么人生道理,做个留下智慧的长辈。但是伍迪真的无意于此——更不用提在这个年纪,丑闻重新被翻出来后对于他生活的影响。不至于像波兰斯基拍《我控诉》一样,但总觉得他应该回应一点什么吧,或者“稳重”一些,不要继续做个“顽童”,但他都没有。他似乎就从不在意这些,不在意非洲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不在意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伤害,不在意社会上的运动和党派之间的相互倾轧,排除这些现实主义的“大”情绪,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在巴塞罗那、巴黎或者纽约的街头,一个没那么绅士的绅士遇上一个没那么淑女的淑女,在略显可笑的遭际中意乱情迷,酝酿着属于形而上的“伟大”。

他也明了,人生到底不全是虚无,身体的病痛、现实的情欲都会让一个存在主义的忠实信徒暂时忘掉那些理论,把自己变成啼笑皆非的男女追逐戏里的“丑角”。所以这或许也是伍迪面对经典电影时的困境:在迷影的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摇摆不定,既希望自己只做个小粉丝,又想做个伟大的导演。

出生太晚的人,看到前人的杰作,都会觉得自己像在等待戈多的傻子,或许新的艺术高度会在自己手里到来,或许它永远不会来。但不论到来与否,自己在前人面前都该羞愧,为自己天赋的迟钝道歉。

伍迪当了五十多年的导演,他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成一个忧郁深沉的“前辈”或“族长”,他始终在焦虑,哪怕主角变成一个老头儿,他也没有让这老头儿好过,Mort的窝囊也许就是伍迪对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同辈人的感觉。

伍迪的电影很适合在一家小酒馆或者咖啡屋,搞个专场放映,中产阶级们听着爵士乐聊着天,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他的电影,听这老头儿小嘴叭叭,以戏谑的方式揭下这群知识分子西装革履下虚伪丑陋的一面——不过这一点也不会让人生气,因为人生本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荒诞。

 4 ) 换汤不换药

I'd like to press all the Allen's film into one, it gonna be like a slightly moving ghost with exactly same face and shape but it last long for a century. I have to say its a easy watching one as always, just suprise that as a creator how can he keep changing fabrics of one style costume but not explore more. I guess he knows his limit just like all the main charactor in his movie said, an intellectual not a poet. A film teacher trying to write a masterpiece but never finish, or make it. Let's see if he can make it one day! Maybe that honest of knowing himself and the fact of marrige and life, well probably for bourgeoisie, that pleasant us.

Three stars because they're all same and this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it worse to watch. I like those regard dreams, black and white...you know, those ar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one.

 5 ) 伍迪·艾伦的致敬与自我致敬

伍迪·艾伦给埃里克·拉克斯列过一个清单,介绍自己最爱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戏仿(parody)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野草莓》《第七封印》均在列中。一个导演戏仿自己最崇拜的几部经典,自然会被当作致敬,片中的致敬很直接,没有隐喻或暗指,只要看过那些原作,就很容易识别,所以反倒没什么好谈的,直接看片子就行了。值得谈的是片中伍迪·艾伦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即我所谓的“自我致敬”——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某些镜头、情节在自己的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他对自己从前的电影似乎很冷漠,多次提及自己甚至忘掉了《曼哈顿》《安妮霍尔》是讲什么的。所以,“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自我致敬”都不成立,其实就连“致敬”也言过其实,单从拍法来看,本片对经典的态度不算正经,《祖与占》《精疲力竭》统统被弄成喜剧,算不上致敬。这样讲,我的题目就整个取错了,但也没关系,只是个说话的由头而已。

不管叫什么名目,出于什么原因,《里夫金的电影节》中有不少“故技重施”,以及导演思想的直接流露。尤其是电影审美方面,片中的Mort几乎就是伍迪·艾伦。2010年,采访者让伍迪·艾伦在体育比赛和电影里二选一,他说:“At this point,I'll sacrifice movies,cause they really are not the same as when I grow up.But sporting events remain thrilling.”恰如Mort对心理医生说“……But the film festival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Mort只爱看带字幕的电影(“And Mort’s only sin is that he only likes subtitled movies.”),伍迪·艾伦觉得看太多带字幕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他的创作:“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我喜欢的都是外国电影,因为语言的缘故,我一直都是看字幕的,这就导致我自己在写电影对白的时候,几乎像是在写字幕,而不是写口语对白。”都认为欧洲胜过好莱坞,特吕弗和戈达尔伟大;都不喜欢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至于前面讲的“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姑举六例说明:

1. Mort谈到医生,医生就出现,与《安妮·霍尔》中请出马歇尔·麦克卢汉如出一辙,而且两人都是从右侧进入画面。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本来是想在《安妮·霍尔》中请出费里尼,“因为在影院门口聊电影的时候提到费里尼听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费里尼不愿意为此远道来美国,这当然可以理解。”

2. 戏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部分,Mort和Rojas坐在车里,Rojas说要去巴黎街头漫步。之后Rojas带Mort逛圣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坐在船上,Mort说很向往雨中的圣米歇尔大道。难免让人想到《午夜巴黎》。

3. Mort总疑心自己患病,偏执如《汉娜姐妹》里的Micky,都是hypochondriac(疑病患者)。

4. Rojas给Mort看病,接丈夫电话,大吵,屡屡中断诊病。这一桥段在《解构哈里》也出现过。附带提一句,这一段有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即情绪崩溃的Rojas竭力止住哭泣,告诉Mort纽约的可爱之处。

5. Rojas的车突然爆胎,《魔力月光》中Burkan开的车引擎突然故障,都在郊外被迫停车,都有一只手搭在方向盘的镜头。似乎连景色都像。

6. 和《安妮·霍尔》一样,结尾处用了配乐闪回。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46节的脚注中用到了“自我抄袭”一词,举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亨利·詹姆斯、麦卡锡的例子,伍德说:“……这些例子绝少是草率的结果,反而常是风格实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例证,达到柏拉图式理念的境界——那些对象,如此描写已臻完美,因此一字不易。”他讲的是小说,所举的都是有关小说描写的例子,难以直接移用于电影,我当然也不觉得伍迪艾伦达到了理念的境界,但起码能说明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模仿旧作,在艺术领域不算少见。能偶然发现艺术家的自我抄袭,怎么说都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6 ) 把烦忧打包,在梦中做梦

《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

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Get over yourself.

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短评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11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14分钟前
  • 鲍勃粥
  • 还行

伍迪·艾伦的新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尽管总是重复相似的故事,但那股子自嘲与戏谑劲儿就是这么有趣。这部算是结合了小老头的“城市电影系列”与元电影癖好。维托里奥·斯托拉罗镜头下瑰丽迷人的圣塞巴斯蒂安。一系列对费里尼、伯格曼、布努埃尔、戈达尔与特吕弗的【复刻影梦】都是信手拈来的发挥,在餐桌上报菜名般抖出[忠臣藏]与[影武者]演职员名单的段落,周围食客一脸迷惑嫌弃,真是对评论人不解风情“装X”的神还原。男主与女医生的尬聊、女医生丈夫被捉奸后的哭闹滑稽而真实。或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注定是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瓦尔兹版[第七封印]死神压台,给予养生秘笈与心灵鸡汤,虽简单俗套,亦彰显出人生的本来面目:一切看上去都没什么意义,但总应设法填满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8.5/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种致敬实在是太无趣了吧,即使是我这种老头毒唯都嫌弃的地步了。最灵性的是挑3p对象,女人说汤姆哈迪,男人说我弟媳

20分钟前
  • 想吃肉
  • 还行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25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

27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观影过程很放松,会给你会心一笑。但看后细想,人物关系其实仍然是伍迪多年来的命题:女性在老挫知识分子与高帅艺术家之间的抉择,而男性总在抱怨。然后加插了不少拼盘式的迷影梗黑白片断,灵感来自于主角痴迷且主攻的领域,再转变成一个合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魇,这些拼盘是伍迪怀旧的产物,但明显不及过去类似《星尘往事》那样有意义。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在导演这个行当中,真正能够做到「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人不多。我有两个候选:一个是愈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洪尚秀,一个是早已「绝圣弃智」的伍迪艾伦。因所得非所求而导致的「出轨」是必须的。逃避?不不不,那是《狂人皮埃罗》的风格,不是《公民凯恩》的选择。创作危机?不不不,那是《八部半》的问题,不是「五十一部」的问题。伍迪来《里夫金的电影节》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以影迷身份给影迷拍电影,并以影迷姿态看电影。通过陈旧又略微有些新意的电影情节,我们很容易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不是这位老人的需要,平起平坐的爱情关系才是令他保持高产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从《咖啡公社》开始,伍迪电影里的主人公,无论世俗男女还是神秘死神都是被金灿灿的夕阳色所笼罩,那些极富层次感的光晕,温柔而耐看。

3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

3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内在的,外界的,身体的,舆论的,家庭的,世界的,各方袭来的挫折与阻碍构成了创作上的深情,许久未见的真我流露。他来到欧洲,仍牵挂着纽约,在如今“变质”的电影节艰难的呼吁经典,缥缈的婚姻导致的背叛化作欲言又止的祝福,投身写作还是回到电影,情感困境入梦变幻为那似曾相识的黑白告诉了我们画面外老人的优先选择。戏里戏外,他都又一次与死神下了盘棋,不管怎样迷茫踌躇的未来,先好好活下去。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再一次为他带来了“新生”,重获再一次审视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喘息和契机,为其依然能够拍摄而喜悦,亦为其能够因阻力故短暂停留而欣慰,其思考的究极问题似乎可以暂时先告一段落,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片尾那最后一句台词的询问,穿越到银幕之外。“感谢听完我的人生碎碎念,请问你们如何评价”,我们依然爱您,祝身体健康,创作不息!

3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这拍的不就是沙丹退休以后的人生?

4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三星半。因为我不high谜影手法,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直白,而非一种高级的手法,当然这部电影用得很不错,也很认真,有内容,有意义。比较微妙的是,这个电影是诞生于全世界都在讨论伍迪艾伦的私生活的时候,他拍了一部说电影的电影,有致敬的形式,也有评论的形式,还有主人公经历一个一场电影节的旅程对自己的“what I want,who I am ,who in the world am I ”的思考,伍迪艾伦是很会写人物的错误的,既有矛盾的性格,又有错位的欲望,最后以耐人寻味的失利收场,但谁看了都满足,因为他的电影就是我们人生里的一汪池水,风吹皮皱。

4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48分钟前
  • 新桥镇恋人
  • 力荐

Woody Allen依然在坚守他的信条——“一定坚持原创,实在忍不住想抄,也得抄最好的。”可是这次抄的有点过于偷懒,毕竟年纪大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职业困境,可以理解。如果能设计主角跟年轻导演之间电影观念的代际冲突,效果可能会好过同属过去式的“欧洲—好莱坞”对立关系。另外,Wallace Shawn实在是丑到欠缺说服力,他适合卡通角色,年轻时能演芝麻街里的科米蛙,现在可以演伤心蛙了。

5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因为他更喜欢有字幕的电影”

52分钟前
  • 白日梦鱼
  • 还行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53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力荐

我们来电影节看电影,伍迪·艾伦来电影节偷情。漂亮的圣塞巴斯蒂安,熟悉的迷影小剧场,小老头用一个个荒诞的梦向欧洲电影大师致敬。虽然没什么惊喜,但胜在够轻盈,而且看完又暗暗期待这个86岁顽童的下一部片,你若拍片,便是晴天。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1小时前
  • 2046小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