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HD

主演:叶子,郑圣芝,江禹葳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2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4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5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6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4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5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6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爷爷去世了,奶奶独居在家。屋子里充满了奶奶关于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固化成了物品、动物和人,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奶奶,则像是失忆了,在失忆的人面前,时间彻底失效。   叶子毕业回到家,过最后一个暑假,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这些记忆有些像是爷爷、有些像是小时候的自己、有些谁也不是,是陌生人、一只猫或是一丛草。关于过去的记忆在万物之间流转,叶子从害怕到慢慢接受到爱,是接受伤心的童年、是爱爷爷到爱一切,用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在一起,重新认识和爱这个世界。   家中的奶奶也得以和记忆中的故人们重逢,终于,在一个晚上,所有人一起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   可能并不是告别,这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极品家丁大耳窿[粤语版]最后一个大侠终端蓝色乐章三国之战神无双抗日奇侠之张二嫂重返奥兹国重案组女警 第三季飞狗巴迪5:排球健将爱情舞台2022撕票风云(国语版)1448爱在你我之间追忆 追憶双鱼玉佩之大漠风云谎言大师(粤语版)炎热的夜晚芭比之天鹅湖学校奇谈:永远不会来的孩子血色玫瑰2之女子别动队我们是兄弟森林之子毛克利爱没离开过拳霸2女娲日记克罗地亚最后一个塞族人迷失海湾第二季创造营2021·练习室风云决山炮大明星消失的十一层 致命伴侣恐吓1960恋爱操控师戏说台湾之甘蔗仑三界公爱的幸宠当泰拉遇上比拉尔神偷谍影不解之缘2024无人查收2015

 长篇影评

 1 ) 幽灵的回访

标题相关专辑://music.douban.com/subject/35488521/

阿彼察邦《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蔡明亮《天边一朵云》,想到最多的是这两部电影。

合肥老社区的景色,家什物件中岁月陈留,这两点极为活生也极为动人。作为一个80后,看到书架的摆设、写字台与玻璃板、手打毛衣和落地电扇,会有一种恍然错愕之感。那是不慎遗落,永远无法寻回的,旧物之灵留下的雪泥鸿爪。

前一半节奏非常好,不疾不徐,鬼魅就是那一道反射的光,夏日困倦迷离时的蜃景,调皮中带着善意的惊悚。它是一种安全的挑逗,引着观众和女主人公叶子前行,拨开门帘或树丛,强光背后暗影之中,即使藏着幽灵精怪魑魅魍魉或者任何超越性的存在,那也是调皮而神秘的童年奇景。类似隧道,密室,无法打开的门,没人知道的小径,从未被看到的信和照片。我们想着它们睡着,流着口水长大,直到世界被一个个无聊的可能性铆定在原地。

歌舞桥段更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唤醒——那是一个少年宫时代的碎片,一种垂直而深切的时代共情。

但,和鱼花塘的两个精灵的对话出现之后,影片有了一种前后深切的割裂。中后段梦境的时长一下占据主体,而现实段落被打碎成叙述的点缀。客厅里「那些机器」这首歌过于「飞」,也和之前的几首民歌调性上很不一致。

后半程看得非常累,歌舞、惊悚、默片各种混杂,一会儿精巧一会儿粗糙,真的不知道导演要玩什么了。结果结尾竟然还是爷爷的告别,好嘛我兜了这一大圈最终你告诉我,作文第一句话就是点题的?

它让叶子的自我过于深入地代入了梦境——就是叶子在现实中和梦中,都是同一个人,同一套记忆和同一个行为逻辑,但麻烦的是,电影里又有很多上帝视角的段落。这种杂乱感,导致我觉得很多地方我没有看懂。但这种不懂我不会归因于自己的驽钝,而更倾向于责怪导演有话不好好说。

电影的结构,我非常主观地觉得,很容易做得很明确。比如:叶子在现实和梦境中口音不同,在现实中跛脚而在梦境里不跛,在现实中穿条纹而在梦境中穿毛衣,或者一个特定的动作、镜头角度等,作为进入梦境的钥匙。但导演就是不给,同时还化身「小雨」动不动插进来用北方口音旁白,这就真的有点恼人了。为什么要把水搅浑,观众又不是鳟鱼。

另外,我很不希望如此美好轻快的一段叙述,最终被一个家庭结构、抚养伦理探讨的话题喧宾夺主,可导演显然更痴迷这一层上角色的对位。这种置换手法过于直白也铺陈过多,给梦境强加了明确的主题思想,最后变成了一场女主人公视角,生死疲劳的展示。

我不是说这个主题不好或者不深刻,只是它与前半段淡然而精致的节奏,没法很好地耦合。

最糟糕的场景是出字幕的街边演出live,妈呀我都看笑了。用这段居然不是同期声,车流人流毫无声响,鼓点完全合不上,还要加上一个导演打板的声音。我真不知道这第四堵墙对于现在的艺术片导演算什么了。公共厕所咩,想来就来,想拆就拆?

还有那个定时出来打更的尼姑。她是散乱的故事里唯一的定心时刻。她缓缓走过的镜头里,我还能屏息凝神,准备接受导演下一轮不知道是暗场还是手摇的文艺镜头轰炸。

结果呢,最后一场的歌舞里她跳得最欢。哎,我直接破防了,就,导演你何必呢?

当影院灯光亮起,我甚至原谅了旁边一直在说话的俩观众。这片确实会激起巨大的讨论欲,这不是因为它复杂艰深,而是限于过度的自赏和一种(我主观臆测的)调戏观众的恶趣味里。结尾音画不合拍的字幕升起,没有生死,只剩疲劳。

啊,还有一个不满。2020年的故事,没有任何疫情的影子,从头到尾没一个人戴口罩。导演,这咋回事捏?咱合肥不是一线城市,伟大的抗疫工作就不值得歌颂了吗?

 2 ) 欣赏不来的艺术

听说是回忆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童年生活的电影,就去看了。电影院前台没有人,检票也没有人,自己取票,自己刷码进场,自己看完了电影,因为只卖出了一张票所以自动包场了。 看完了之后非常懵,有点困,感觉不是太能欣赏得来这部电影。确实是回忆童年生活,但同时有四个时间相互交织:2020年导演在和奶奶拍电影的时间,2013年电影中叶子22岁爷爷去世不久的时间,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时间,和妖怪们生活的虚幻不存在的时间。所有时间的片段相互交错出现,都聚集在鱼花塘周围的空间,而念白很难理解。出现了很多老物件,有些年代感的生活方式,和小学文艺汇演般的妖怪歌舞。虽然某些片段中确实被感动了,猜到了一些电影想表达的意思,但还是一直在等一个导演把一切解释清楚、情绪也能尽情发泄的点。结果导演并没有安排这样的情节,电影保持比较一致的风格直到结尾,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这场梦终于要结束了”。而且由于我预先看了影评的缘故,已经预料到前后的时间、人物有一些对应,导致最后能看懂的东西其实一眼就懂了,没看懂的仍然到影片结束也没懂,甚至包括片中有导演讲话这点都是靠英文字幕才看懂的。 或许这就是艺术吧,可惜我只是普通观众。对我来说,《妈妈!》那样直接、现实的感人作品要好得多。

 3 ) 再见吧,童年的自己

是很新奇的表述方式,观看的时候一度被光影、音乐烘托的氛围搞得有点紧张,但适时的老歌/梦境插入又缓解了紧张。是个多条时空线索并行的叙述方式,一切有些凌乱与懵懂,但是又不妨碍感情的接纳。是成长、是告别、是真的不想离开,不愿醒来。同样是被奶奶带大的我,在影院泪流满面。很喜欢小雨导演在现场关于成长的回答:在亲人离去后,开始长大,拥抱长大,直面长大。

 4 ) 迷糊而荒诞的梦的碎片

整个片子的基调是稀碎而荒诞的,是关于导演的一场不愿醒来的梦的电影。这种电影传达的记忆和感情很私人化,但是他对梦的表达我认为是很贴切的——我最近常常做梦,在梦里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会有很多你不认识但你叫的出名字的人,会有一些荒诞的记忆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梦里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而中间穿插的导演对话更像是睡得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之间的某个瞬间。 我在想,能把导演自己抽象的梦——或者说是她设计出来的一个梦——以具象化的影像形式展现在大荧幕上,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事情。至于很多人看得想睡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谁还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梦呢。

 5 ) 真挚的情感溢出银幕

在NYAFF看到这部电影,气质从众多亚洲电影中脱颖而出。我十分佩服导演的勇气,她的将自己解构再放进故事里的勇气,以至于放映结束后我都不敢下笔为这部电影写影评。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里极其细腻的私人情绪包裹着,像是泡热水澡似的,有一点陷在回忆里的窒息,但是也有回到子宫般的温暖。电影里流淌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庭联结,那样精妙的动态关系我觉得不是美国人能轻易理解的。

导演用夏天的热度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围基调。我本身就喜欢夏天,特别是夏天的雷阵雨,下雨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水分子的味道。所以当影片里的雨落下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又多了一些。

在整体的风格上,导演玩味十足。用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拍最简单的故事,大概是导演想做到的事情。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指的就是伪纪录片和魔幻元素的融合。在影片中我们能听到导演和她的奶奶(也是主演之一)的有关拍摄的对话,也能看到鱼花塘的妖怪带着女主叶子走进梦幻空间。真实和魔幻跨越了多个维度里的出现,让观众不断失去时间感和空间感,只能沉浸在这一段像是记忆的旅程里。看到一些评论里在诟病的结构零散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手法是在重塑记忆的质感,一边观影一边拼凑着回忆,个人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抛开技术上的一切,我对于这部电影最欣赏的,是台词和表演。不知道导演是如何与非专业演员合作并且指导他们表演的,但是呈现出的结果是我觉得在这一代青年导演中少见的真挚。奶奶们的打趣,与孙女的闲聊,每一次交谈,他们开口的一瞬间就能把我带入到场景里。台词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冗杂,全都服务于故事,可同时又完美地融入在导演已经创造出的情绪里。两位老奶奶坐在餐桌前讨论智能台灯的那一段本身没有什么情感高潮,只是眼泪控制不住地从我的眼眶里溢出来。我觉得我从荧幕上看见了自己的外婆:她时常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在说什么;她会本来想叫醒午睡的我去吃晚饭,但是看见我还睡着就坐在我身边,等到我醒过来;她喜欢一边择菜,一边和她的姐妹说小区邻居的八卦,谁谁家的老婆跟别人跑了。我时常看见她坐在房间的一角,好像有些迷茫,也好像有些胆怯。我明白以共情来评判电影不够客观也不公平,但是在这部电影面前我好像没有办法不把我的主观情绪掺杂在评价中。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而且不少。电影后半段故事发展略显疲态。影片整体画面平淡,后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有一个镜头里甚至我看到了剧组人员的穿帮......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改进的。即便能看出导演的青涩,也丝毫挡不住影片本身散发的魅力。这是极其少见的国产歌舞长片,我觉得就算冲着漂亮的舞美也值得一看。希望导演能再接再厉,很期待之后的作品!

 6 ) 很高兴看到评分从7.0降至6.9

12.1苏州观影团。 看之前豆瓣评分7.0,看完变成6.9。全场几十号观众唯一情绪共鸣处,是隔空交流环节南京场有一个观众提出“看不懂”,屏幕这边的我们不约而同发出一声诡笑。

我真的很努力地留意影片细节,努力思考导演意图。然而依然看不懂。

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 1.第一次提到时间,对话说的是2010年,字幕却是2020年。 2.电视上出现过海峡两岸节目播报中美联合军演,时间应为2013年。 3.片尾餐桌上不知是妈妈还是奶奶(若是中年时期的奶奶,演员形象过于年轻),膝盖不好,是否和女主腿瘸有关?

这部倍受业内推崇的影片,其实只适合在小范围圈子内流传,既能满足导演的圈内名利心,也能满足这小撮人群的文化优越感。 然而,它走进了院线。也是,既然卖房拍电影,总得把房子再挣回来。

面向大众,至少得给出一个大众都看得懂的故事吧。只给大众看情绪算怎么回事?若是表达的情绪能让大众不靠导演亲自下场解读就能看懂,那至少这俩小时不白费。

什么时候我们的电影人能明白,只要电影还需要票房,它本质就是大众艺术。

业内吹捧这样一部半成品,一如当年对《逐梦演艺圈》一水的好评,只会让国产电影离观众越来越远。

如果吹捧本片的电影人,都想和本片导演一样,任性表达自我,那大可模仿很多“文字作者”,自费出书,只赠亲朋,不为名利,只为留念。

文字可以不需要读者,电影为什么一定需要观众呢?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为了流芳百世吗?梵高画麦田里的乌鸦时,是为了发财吗?

如果片方“求排片”成功,影片评分必将持续走低。

 短评

75/100 #Locarno2021 记忆、梦境、想象与现实

3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推荐

模仿的痕迹有点重,但是难以掩盖闪光点,未来可期

7分钟前
  • Julien Sorel
  • 还行

7.1 #Locarno2021# 童年音乐剧。在华语片维度中偶尔在叙述上展现出相对自由的局部,导演在片中的存在也很有趣。但演员的问题较大,“人工的自然元素”还是给得相对不自信。

11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1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纯粹的私人化的表达,可以看出导演是个特别细腻怀旧的人,对家和家人都有很深的感情。房子像是会呼吸,水塘像是有灵性,看得我特别触动。与其说像蔡明亮和阿彼察帮更让我想起路边野餐。导演视角的乱入不知算不算是唯一的败笔,虽然我们知道这电影和主角是构建于导演的经历和回忆,但这种类似纪实或伪纪实的风格削弱了想象/回忆世界的那种只有在纯粹的fiction里才能迸发出的感染力,也稍稍削弱了主角的分量,让人一时间分不清电影的视角

15分钟前
  • Wanderer
  • 推荐

非常适合中午看的一部电影,观影体验极佳。导演电影素养太好了,虽然能看出来受到了阿彼察邦和蔡明亮的影响,但仍然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女性视角。刷新我对大陆独立电影认知的作品,致敬!

16分钟前
  • GothamPunk
  • 力荐

我觉得不错,挺有意思,有点阿比查邦。情感也很到位,能打动人。跟熊三个人在卧室里跳舞那段把我鼻子看酸了。打分可能手松了,算是首作加分吧~

19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nyaff 可能因为导演对记忆和空间的感知方式跟我很像以及我小时候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里面有所有能trigger我的童年记忆的东西:晃动的光斑、昏昏欲睡的下午、看风和树叶一起呼吸、音墙内让人走神的钟表声、永远在看冲关节目的爷爷奶奶、假装在忙耳朵却在抓大人们聊的所有八卦,我是一个沉默又胆小的小孩,但脑子永远在忙着处理光线、味道、情绪。像被抓回2010年的夏天,放学路上跟自己玩游戏、奶奶背着书包在后面追,回到家又是无所事事的午后,躺在床上看小说,光在身体上游走,意识在耳朵捕捉到的每一种声音之间游走,时间永远过不完,不知不觉就睡了很久。走出电影院依旧是每天都走的街道、地铁站,我却很恍惚,好像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像是做了小时候会做的那种梦,一觉醒来就是十年后。

21分钟前
  • NAVIS.
  • 还行

2.5。片子最大的亮点在于女主角的选择。虽然是素人但是自身内涵了一股木讷和感性,沉默与灵动,朴素与幻想互相交织的气场,它撑起了影片的半边天。不断看到各种模仿痕迹,尤其是对蔡明亮《洞》的形式学习,女主缓慢又跛脚的移动也让人想起《不散》(虽然她移动的方式和性格特征结合的挺好)。我不知是不是看到了最终版,因为听说到了十一月还在改动,但剪辑应该造成了影片最大的观看障碍。它缺乏基本的内在视觉节奏调动配合意识,片段之间时而冗长重复时而琐碎突兀,很多完全不必要的画外音(尤其是导演的音轨)陡增了冗余文青气息。能理解影片展现童真在木然现实中不忍幻灭的意图,但貌似它只停留在了创造者自己的脑海里。

25分钟前
  • 九苍
  • 还行

每到觉得有点无聊、这演的都是什么呀的时候,又突然觉得有点意思,总之国产小文艺片平均水平的样子吧

29分钟前
  • nonsense
  • 还行

毕赣之后出来的这些大陆年轻文艺片导演的东西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带有大量的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框架和痕迹。这片子的导演也一样,镜头语言、剪辑衔接、构图颜色都有太重的不属于她的签名,但在这些咿咿呀呀的学语者之举之后有一种淤青一般浓重的私人情绪和真诚,几乎是从这大片他语织成的画面中渗出,细密地悄悄地成了自己的语调。演员选得好、声音设计非常非常助力,临近结尾的细碎和摇曳也终于有种冲破了他语进入状态的醉幻喷涌;如今少见但又相当灵灵窸窣的大量曝光与阳光的使用;即使有那么多生涩的词不达意的镜头和转换(以及任性且在我看来颇为减分的刻意的“超现实”歌舞戏),仍然酸了我的鼻子,眼泪掉出来了。真好(不过还是请继续加油啊,词不达意的尴尬毕竟只在年轻的初学者身上才值得放纵)。

33分钟前
  • ../
  • 还行

小时候的世界是怪物、死亡、大人嘴里的故事;长大后的世界是家乡、死亡、不愿说出口的再见。

34分钟前
  • 暴暴躁躁
  • 推荐

很可爱,那几首歌都特别好。一点也不装。未经修剪的生命力。

37分钟前
  • 圈圈儿
  • 推荐

能看出是一部导演比较私人的作品,让我联想到自己很多在半梦半醒间做的梦境,而能把脑海中的东西表现出来,无疑是幸福的一件事。个人的观感是,觉得电影前期的导入有点慢了,与后半部分的虚构产生了一定融合不佳的问题。

38分钟前
  • 练习曲
  • 还行

情感真挚的学生作品

43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创伤与时间构成了本部电影的两大母题。叶子的鱼花塘被“时间”之水注满,池底掩藏着“创伤”的沙石——水能塑沙,亦能隐沙。实验性的歌舞场景同样以时间为展开轴线,三个代际的韵律声响轮番上演。更值得赞许的是,叙事文本铺设了复杂而又严密的时间结构,关键要素的初现与复现交相呼应,人物位置的在场与缺席逐渐明晰,迷宫式的推进过程或许令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宇宙。随着情节逐步展现,观影者的身份亦从观察者过渡为解谜者,并且有可能最终实现银幕内外的双向抚慰。所谓“解谜”,或许挺接近心理治疗的基本视角,也就是从不时出现的图绘和音乐里发掘未被明言的往事尘埃,如就童谣而言,对于女孩的童年来说,老狼构成了威胁者,奶奶则是救援者。总之,不同代际的人物联结为生命的回环,屡屡显现的符号提示着消逝的常在。不过,拍摄时空似乎没太大必要。

44分钟前
  • Mockingbird
  • 推荐

能感受到很强的情感能量,美术布景、影调感觉皆从记忆中开掘,又延伸和洞开出别样美学风格的想象空间。对小时候在奶奶家生活的印象就是在溽热的夏天午后昏睡然后做好多梦,而导演也在拍梦境,她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与爱化成很温柔可爱的形象,在片子里有出演的应成在现实中也这样温柔可爱,一切都重合了,很喜欢,也想念19年的夏天。

46分钟前
  • 工凡
  • 推荐

建议导演以后做一些公益影像,比如促进睡眠这方面。

51分钟前
  • 皮肤君
  • 很差

很慢的电影,阿彼察邦式与突然出现的鬼魂交谈,蔡明亮般迟滞行走的女主角,很多斑驳的光影空镜头,还有几场非现实舞台戏份。《如何用最低成本装神弄鬼》

5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3.5】这样的气质想到阿彼察邦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千禧年儿童歌舞、对电影机制的自曝也共同为影片构建出异质性。但主要问题是内容的空泛,光靠单一的追忆情绪支撑这样的体量太勉强。另外最后明明拍出了极为强力的一镜,却仍要延伸出欢愉的尾音是何必?全程的家乡方言让我蛮亲切,加上题材不自觉也让我想念起家里的老人了。

60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