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7

HD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七年7 剧照 NO.1人生七年7 剧照 NO.2人生七年7 剧照 NO.3人生七年7 剧照 NO.4人生七年7 剧照 NO.5人生七年7 剧照 NO.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3人生七年7 剧照 NO.14人生七年7 剧照 NO.15人生七年7 剧照 NO.1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7人生七年7 剧照 NO.18人生七年7 剧照 NO.19人生七年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七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本季《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巴啦啦小魔仙之飞越彩灵堡第二季京华烟云2005教师情谜活死人之夜2021黄金兄弟粤语版奎迪流浪者之歌1980片场日记杀不了青盗梦医师星际之门 SG-1 第六季选中之人韩城警事殷雪梅贱民牵牛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歌少年小飞侠告别有情天1993英语龙城超级女特工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第四季大三元粤语大毒会煤油灯泡妞专家照明商店幽情秘恋流星风暴最后的希望聂荣臻盖尔王兽拳战队激气连者特别DVDgyungyun!拳圣大运动会权欲第三章 第二季大河奔流 上篇致命邂逅亡者归来第一季绝望主妇第二季茶色生香永远的记忆之血战黎明前Numbers:大厦森林的监视者们坏小子巴比奋斗吧,少年!

 长篇影评

 1 ) 仍然在寻找意义

我的人生正好走到一个迷茫和寻找人生意义的阶段,遇见了这个片子,用一个星期看了这部片子。刚开始看时,觉得没有什么新奇,七岁孩子说了自己的梦想,长大就变成这样的人,觉得有点缺乏厚度,所以中间停了几天没看。后来到了28岁开始,人生出现了挣扎和转折,我开始痴迷,也许因为跟我年纪相仿,遇到的问题也与我相似,带着好奇心用了两个晚上把后面的全看完了。就像片子里说的,这个片段描述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一类人,我只是一个缩影。每个人从片子上的人生片段中,都会看到自己的挣扎、矛盾和选择的影子。

看完这个片子,我还是想回归人生意义这个话题。看片子之前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有两点。我认为人生意义有三种类型,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利己。利他的一类人,希望影响世界,在世界留下印迹,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即使微不足道。利己的一类人,希望寻找快乐,追寻和实现自己的所好。还有一种,利他与利己的结合,无论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这一类幸运的人,将利他与利己合二为一,既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也有利于社会,这样也能够在社会赢得好名声,而受到人类社会的欢迎。

影片的人生给重新审视这个意义的机会,对照着每一位人物的人生,我觉得我的三个分类过分分明了。人生的意义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有可能是利己有可能是利他,也有可能合二为一。每个人的人生首先都是从利己开始,积累自己的价值,而后偶然或有意发生利他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前半生都在卯足劲做“利己”的事情,让自己学习经验、知识和技能,获得价值观、人生观,寻找自己所爱。而后半生,有的因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开始做“利他”的事,回馈人类;有的因为前半生的事没有做完,而继续在寻找自我价值和迷茫,并且在承担人类使命(繁育后代)中更容易失去自我,因而更迷茫,最后将人类使命作为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催眠自己说:“家庭和健康就是我所希望的”。记得片中的儿童之家的 Paul 在56岁的时候说:“直到现在我才找到了真实的自己”,而记得当时他的眼神是从未有过的从容和安定。所以,我认为人生大体可以在这里做个分类——找到自己所爱并擅长它(即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的人,会认为这项事业是自己的人生的意义,如片中的物理教授Neil,乡村音乐家,从事法律 的Andrew ;没有找到的人多数会把人类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类的不同,就在于所喜欢所擅长的事不同,以及找到所喜欢所擅长的时间点的不同。所有,我目前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并擅长它。

 2 ) “七岁看老”……不忍再看,不能不看。

    看这部纪录片,就象参加七年一届的同学会,看看大家不可逆转的成长经历。谁通过钻研成为大学老师,谁通过努力成为中产阶级,谁在破旧的社区里生养儿女,谁在慈善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谁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流浪……从孩子到少年,从少年到婚姻,从婚姻到孩子,又从孩子到孙辈……人生的轮回就这样真实地放在面前,当时的1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曾在游乐场里如此无忧无虑地疯玩着的,现在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努力生活,安心老去——而这些,又都放在英国社会高离婚率、高流动性的大背景下一一呈现,并且隐隐带着每个人生命中的缺憾和挣扎的痕迹。看着这片,仿佛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心头无法不生隐隐发痛的悲悯之情,却又无法不继续把它看下去。
  
  Up Series诞生于1964年,之后每七年拍摄一次,选取了14位主人公,49 Up是迄今为止系列纪录片的综合。导演Michael Apted自己出生于1941年,当这部纪录片在64年首拍时,他还只是个助手,而后来则成为核心导演。七年、又七年,一部部拍下来,他自己也在电影电视圈中不断积累着丰富的经验。作为英国左翼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从英国到美国,从电视到电影,不断探索表达着自己对政治、对伦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不但成为知名导演(曾导《007: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而且在03年被选为美国导演工会的主席。就在这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也发现自己从开拍时试图映照英国阶级社会状况的政治动机,演变成一个命运的沉思者(一个“存在主义者”)。而激发这部影片灵感的耶稣会格言"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和中国格言中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又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我看这部片子,正值自己经历了死亡和新生两个阶段,又重新开始努力攻读电影史的过程中。坐在第三世界转型中国的书斋里,怀着佛教情怀看这部片子,我看到政治,看到思想,看到因果,看到情感和自己,看到人的命运。电视选材所限,对人生无常表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可是片子中每个人最真实的表露,和片子本身优秀的剪辑和构思,足够让我落泪好几次了。或许别的观众会有别的想法,但是我的冲动就是:把它推荐给我所有认识的人看。这部片子对于我,真的十分震撼。三年以前,我曾经想过作一个项目就是为那些临终的人们拍摄纪录片,采访他们所有的思想和感情经历,为他们编排一次完美的蒙太奇,但是三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也许有一天,当我觉得自己实力足够的时候,我会来试一试。

 

(附注:据报道,受本片影响,一位名叫Sue Williams的女导演正在拍摄试图反映中国人生变化的纪录片Making It。该项目将于2020年结束。据说2008年奥运会之前该片已经播出一部分。不知能否看到,是什么角度。这一类跨越漫长时空的纪录片现在有个名称,叫“经度纪录片”longitudinal documentaries,也许真的如某些媒体所说,这种拍摄是对电影形式一种最高尚的运用。)

 3 ) 人生轨迹的启示

电影里,那些小孩从7岁到49岁每隔7年的人生片段。他们已经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历程:学习,成家,工作。

1.惊叹于有些孩子从7岁就对人生有个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将来甚至一生的轨迹,并为这个方向努力。人生竟如此的契合于规划。

7,14,21,28,35,42,49

7岁时童言无忌,天真却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
14岁时中学,思考和警觉性提高。
21岁时大学,为完成学习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石。
28时结婚生子,照顾孩子,家庭生活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35岁很多人离婚,很多人父母去世。很多人这个时候结婚,这时候的婚姻虽然人顾虑更多,但是结局是圆满的。
42岁时,很多人表示也曾有冲突,但两个人关系还是努力的维持下去。孩子逐渐长大,更多担忧孩子的发展。
49岁时,很多人表示其实他们现在活得开心。

给我的启示:
1. 人生不管出身如何,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清晰的目标至关重要。家庭出身好的人,往往很早就领悟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2.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决定过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贫穷的可能性越远。
3.有目标,按部就班,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4.等到自己心智成熟时再结婚,婚姻的稳定性要高很多。
5.一个人要有一个贯穿一生的职业,否则只能换零工做苦力一辈子,这是很不幸的。这不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婚姻和下一代。事业需要有恒久性。事业和职业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阶层的关键,因为学业是为了给事业打基础,而事业很大程度上影响婚姻。

 4 ) 小马过河——《49UP》

1964年,Michael Apted为BBC拍摄了一部记录片《7 UP》。之后,他每隔七年重访这些孩子,14岁,21岁,28岁……2005年,他们迈入他们生命的第四十九个年头。

因为事先看过评论,我并没有期待会发生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高潮。一个作品往往是全息的,三百字可以把握一本小说的基调,三分钟可以感受一部电影的风格,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走到半途的人生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我们和导演一起,走在一条不知道要把我们领到哪里去的路上。片子看起来平淡而茫然,就像每个人面对他自己难以把握的人生时,所感到的那样。当一口气看完他们四十九年的人生,以及在一个又一个七年中他们对过去,对未来,对当时以及对这种观察的讲述,我记起那个人尽皆知的故事。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梦想真的不能实现吗?也不是。说要当骑师的Tony,二十一岁时骑着马头一个冲过终点线;说要去非洲做教育的Bruce,35岁去了孟加拉北部的学校教书;说“长大以后,我想寻求月亮的奥秘”的Nick,42岁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正教授。即使只是十多个孩子中的几人,这种实现也足以使许多至今还懵懵懂懂的人动容。然而,如果只提这些却也有失偏颇。Tony二十八岁时放弃了骑手生涯:“我想……我还是少一些天分。”Bruce回到伦敦继续在东区的学校教书,尽管他喜欢一点一滴教会学生的感觉,有时却也觉得“……被磨平的是我”;Nick的项目因为某个技术环节无法突破而失败,“一直想走的路却走不通,这是个很大的打击。”

有些人生有一个格外美好的开始,却不像会被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John,出身古老家族,名校毕业,风度翩翩,35岁时已经是驻外大使,按照家族传统继续对保加利亚的援助。四十九岁时,他在国内做一名质检员,而十四岁时开始踌躇满志的从政却一直没有实现,尽管他还没有放弃:“就算我已经四十九岁了,没准我还很有政治天分呢。”Lynn,24岁开始在流动图书馆负责儿童图书,此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这类她热爱的工作,她结了婚,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一切看起来极其完美,但是图书馆也许面临着裁员。“他们说我的工作谁都可以做,”她说,“我现在为这事非常心烦。”她在图书馆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其中有个孩子有着很重的残疾,坐在轮椅上,歪着头,鼻子里插着管子。“几年前他刚来的时候,连发出声音都难,现在已经会讲话了。”“我很喜欢这工作,很有成就感,被人相信……但是他们不在乎。”“你觉得值得吗?”采访者问。“值得。”她回答,“你不要再问了,我会哭的。”

其实这片子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有些人在七岁时设想的人生,长大后竟真的会大致实现。可是,这实现又从来不能用“美梦成真”来描述。当人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们的手可以抓住一部分,却无计可施地看着抓不住的另一部分,怎样把我们已经到手的那部分都变得似是而非。人生不仅是一部书,而且即使盖棺也不能定论。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主题明确、格调鲜明的人生,不过是作家提纲挈领后制成的艺术品,甚至连历史也未必不是如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人物的生平构成一段条理清楚因果分明的简介,可对于那在人生的激流中奋力前进的主人公,他看到的茫茫世界难道是我们眼中这般一目了然吗?就像《49UP》中一路走来的十几个孩子,静下心来听着他们从童稚、青春到天命之年的只言片语,谁敢说自己已经抓住了一个人生的要领呢?

有人认为,对比七岁十四岁时的童言无忌或年轻气盛,他们后来的人生太过平淡无趣,平淡得让人失去眼见的所有希望,我虽不否定这种看法之合理,却也不觉得有那么泄气和伤感。是,Burce毕竟因为“跑得不够快”而不再梦想加入国家板球队,可他终究还是开开心心地继续打球;14岁的Simon时想要很多钱,21岁时他说“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和谁一起生活。”后来他娶了“除了她谁都不想娶”的伊芙,生了五个孩子,“我们会一辈子在一起,有孩子有工作。”人生有许许多多看起来不够精彩的事情,可是人生终究不是电影,我们争取的不是一个痛哭流涕或慷慨激昂的高潮,而是许多年之后,可以平和地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幸福。”——这是很多人在四十九岁时找到的答案。如果奥德修斯十二年的冒险能化作一个凡人二十四小时的人生,那么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四十九年——以及之后“不够精彩”的人生难道不够格称为一部史诗?“日子不容易啊。”伦敦东区长大的Sue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却都是人人自己竭心尽力经营所得。有过希望,有过失望,有过无穷的可能性,也有过不得不做的事。被动或主动,争取或放弃,无论多么简单的一小步,莫不是由我们的整个生命所完成。河水并不浅到轻而易举,也不深到艰难无望,偏是怎么形容也难以令人注目的不深不浅——可是,我们毕竟是从河中涉过去了。

 5 ) 匆匆七年又七年

英国导演Michael David Apted执导的《7up》系列影片,从1964年开始,每七年拍摄一次,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的成长与蜕变。没有刻意虚构的跌宕起伏,没有事先编撰的曲折婉转。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即使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俨然拼凑成了大致完整的人生旅途。

英国导演Michael David Apted执导的《7up》系列影片,从1964年开始,每七年拍摄一次,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的成长与蜕变。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人生能有多少个七年,匆匆而逝的岁月,逝去的是往日天真的童颜,留下的是自己或精彩或迷惘、独一无二的一生。

然而,阶层固化的天花板似乎将片中的孩子分割为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里,各自品尝着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阴晴风雨。

很多家境普通的孩子感受着命运的无常,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暗地推着他们。即使他们仍然乐观,但面临的生活压力却让他们悄然落泪。比如来自伦敦东区劳工阶层的Jackie和Sue都遭遇离婚,作为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孩子,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在伦敦儿童之家待过的Symon和Paul一直是干着体力活或者简单修理活的工人,生活十分拮据。Symon在27岁就有了5个孩子,经济负担更重。不过他们俩都遇到了自己挚爱的另一半,即使经济不够宽裕,心灵却一直能得到慰藉。回顾年过半百的时光,谈及如今的潦倒,他们有的觉得是因为当初读书不够用功,有的觉得是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有的觉得是没有时刻督促自己前进,却没有人提及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早已不再那么容易。

而出身精英阶层的孩子,如John、Andrew从小就周游列国、关心时政,之后也是一路名校,Oxbridge毕业之后从事律师或者传媒工作,婚姻也较为美满,有两三个孩子,孩子也较为出色。工作之余有自己的业余爱好,非常享受偶尔的闲暇时光。并且,他们往往关心政府的政策、环保问题、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公益事业,充满着以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己任的使命感。

唯一一个非常励志的逆袭的学霸是来自苏格兰乡村的Nick,他读初中时便发现了自己对理化的浓厚兴趣,高中就读约克郡的寄宿学校,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去美国继续深造,成为了电机学的教授。“立志须趁早”,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果然事半功倍。

父母的陪伴缺失会让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片中唯一一个来自精英阶层家庭的女孩Suzy因为父母的分手,变得叛逆,早早辍学。所幸的是遇见了拯救她的盖世英雄,让她的生活不再那样颓靡,从那之后,她享受着幸福家庭生活带来的安宁感。

富有的家庭往往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良好的经济基础让他们能负担私立学校的高额学费,而且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也让孩子从小就有成为知识分子的理想。John觉得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的确,片中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之后的事业发展都较为顺利。正是因为自己体会到良好教育带来的优势,他们对下一代的培养也非常用心。曾经,”富不过三代“,当年受皇恩荫庇钟鸣鼎食的曹家,在第四代曹雪芹时黯然落幕,留下了由盛转衰的无限凄凉。而片中的精英阶层似乎有着代代相传的勤奋品质,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而这些都意味着,想要跻身精英阶层将要付出更多努力。

没有刻意虚构的跌宕起伏,没有事先编撰的曲折婉转。只有7岁异想天开的天真无邪、14岁谈及异性的羞涩回避、21岁畅想人生的意气风发、35岁思念父母的眼圈微潮、42岁遭遇挫折的勇敢面对、49岁年近半百的豁然开朗、56岁淡泊名利的全身而退。

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即使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俨然拼凑成了大致完整的人生旅途。


以下为片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6 ) 因为真实,所以枯燥

我操,终于看完了,这就是院长趴在电脑前看完BBC系列纪录片“up series”的感受。事实上由于up 7- up 42 没有字幕,片子又充斥着各种特色的英音,很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好在目前的最后一部up 49 有字幕并且包含了前6部的精华剪辑,所以基本能明白这个系列主要讲了什么。

Up系列纪录片选择了一批来自社会不同阶层7岁儿童,每隔7年对他们的生活做一次回顾和对比。就这样,从1964年的up 7,一路到2005年的up 49。

片子一开始就提到《圣经》上的一句话,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非常类似,但实际上导演的初衷并不是验证一个人7岁的时候展示出来的品行是不是能决定其一生,甚至与之相反。具有左派思想倾向的导演Michael Apted想证实这样一个观点: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下流社会的人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打开通向上流社会的门。从片子看,事实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底层社会的Tony、Jackie、Simon等等,无一例外地早早辍学,结婚,养活一堆孩子。而上层社会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则顺理成章进入私立中学,上牛津、剑桥等名校,延续上流社会的地位。当然也有一些异数,比如7岁时就打算探求月球秘密的nick,虽然出身乡村,但最终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的确,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相对于出身,个人能力不过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从统计状态上说是这样的。


不过拍到现在,我想就像所有人看到的那样,片子给我们呈现的东西恐怕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政治寓意。就在镜头面前,你会眼睁睁地看着梦想是如何逐渐远离那张脸,那张一开始稚气,然后茫然,继而不屑,再后来麻木,最后无所谓的脸。与人生相比,政治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人生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它根本无关乎阶层、性别、性格,只关乎它的本质——时间。你问我我再这里面看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我操,我能怎么跟你说呢?我可以这样说么?听着,小p孩儿们,你们所有的人,趁早把你们的梦想扔到垃圾桶里去吧。你们的人生都将被时间风干。经过一个又一个的7年,你们男的会变得秃顶,女的会变的肥胖。你们21岁的时候会逃避责任,会愤世嫉俗,并且从来没想过要结婚,更别提要个小孩儿了。可你们28岁的时候会无一例外地结婚了,并且养了若干个孩子,并且误以为这是你们人生的全部。35岁的时候你们的婚姻无一例外地出了问题,有人扛住了凑合着,有人没抗住离掉了。可是到了49岁,你们的孙子坐上了你们的膝盖的时候,你们的脸上已经呈现出了慈祥老头或老太太的雏形,你们会无一例外地说,健康和家庭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死亡就在前方不远处。


可是,这样的人生不是也挺不错么?John的政治理想被时间磨平,转而去司弄花花草草,不也挺好的吗?一个和谐的秃顶男,领着一直和谐的够,走在和谐的小路上,不也挺诗情画意么?离完美就差一个牧归的老牛了。梦想尽管是好的,不也同样自然而然地不合实际么?
 

并不是每一人都可以像克特那样would burn out rather than fade away的。关键是,你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尽可能早地快乐。


——————————

49岁的秃顶男在镜头面前说,他躺在草地上,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旁边,阳关打在蝴蝶的翅膀上,他觉得那一刻特别的美好。好吧好啊,有些矫情是可以接受的。他都49了,他都秃顶了。是吧。就下面这男的。

 短评

1.13 49年,不足以懂人生,亦不足以知天命,但,他们都在顽强地做自己,任何时刻都可能改变一生。

6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没看到太多意料之外的感触。人生繁琐,本就已知。意外的是看到爱情在某些人生命中仍扮演的颇为重要的角色。

9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Amazing!我太喜欢了,并且很受启发,强推!

13分钟前
  • 鱼也不明白
  • 力荐

不管生活富足还是清苦,至少很多人是依照儿时的想法在进行着。如果有一个中国版,应该能看到更多拍摄对象受外力影响放弃原本的路径和愿望吧。

18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还真的是知天命了,经历了好多事,许是真的看透了,也不较劲了,或者说再较劲再不满也得不到什么了(杰琦),梦想什么的,也都戒了。想想到了这个年纪,太顽强也太无力。9

2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集最有感触的是婚姻。35岁以后结婚或是二婚的,感情都比较稳定温馨,想是非到那个年龄,人才看清自己,心平气和。另外就是,婚姻绝对不是Happy Ending,它是对于情商和智商更大的考验。

25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这一集的最大惊喜是“三个女孩”中的Sue,她在伦敦大学从事行政工作,中年焕发光彩,并有一位非常贴心的伴侣,略感以为的是Nick,他经历了离婚与再婚,不过,他的第二任妻子真心漂亮,气质亦佳。普通人中的Paul,在澳洲生活得不错,家庭和谐程度可能是所有人中最高的。Tony买了度假别墅,特别会享受。

29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最真实的最惊人

31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在谈到婚姻出现的问题时,Paul一直强调是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自信导致了婚姻的问题,在妻子讲话的时候也一直看着她。妻子回答,我不确定问题是什么,但我一直知道他爱我。这不就是爱情的模样么!

36分钟前
  • 比伯
  • 推荐

最后一个哥们最衰,小时候挺好的,长大了反而变得很神经质,即使如此在政府补助下也过得还不错。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平淡、空虚,而不是什么狗屁阶级斗争。

39分钟前
  • 笼之吻
  • 推荐

他们都有孙子了,觉得之后也不会有啥大变化了。

40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跟俄罗斯版相比,俄罗斯版更多的是讲国家民族,而英国版基本上就是讲人生。几天时间,从7岁就到了49岁,我觉得自己比他们还难过。

41分钟前
  • vivi
  • 力荐

bruce真的是个天使 从小就自带圣光一直没变过 john有两次都说到自己读到好学校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到56岁才对镜头说出9岁时家道中落的事 他也真的很好诠释出了按照自己人生规划走一步步成功努力的人生是怎样子的

44分钟前
  • Hauu
  • 推荐

在受访者里,只有出身TOP1的John利用了这个纪录片作为政治宣传。大部分人都认为拍摄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包括来自Upper class的Suzy。看他们年轻的时候被问到某些尖锐的问题,会觉得无足轻重甚至挺搞笑。可是人至中年遇到扎心的提问,身为旁观者都觉得难受,就像他们说的,每过七年就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做过哪些错误的决定,是挺残忍的。

47分钟前
  • 枇杷精
  • 力荐

有意思的是看到片末,受访者在公园玩的游戏与成人后从事的工种没有多大差异。潘光旦的血统论得到80%的验证。

51分钟前
  • 熊猫小肉球
  • 力荐

尼尔的话可以给这一系列关于人生的记录片作结,你必须自己选择如何生活:我在晒太阳时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好像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无外乎是做自己,这世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53分钟前
  • 青山好景
  • 力荐

活得有意义与否,个体成长的速率快慢太重要了,从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看,甚至超过金钱和阶级。一个人要追求什么,一个跨世纪的连载纪录片要表达什么,导演没有明说,只是渐渐拉开了主人公重聚联欢的大幕,一切趋于明朗。

57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1小时前
  • kolin
  • 推荐

49继续没啥变化,唯一的波澜可能就是东区小胖姑娘跟导演翻脸了…21岁就翻过,只是那集没放正片里…本来做这种电影就是件rude的事,看来导演比想象中更rude,当然刺激(激发?)被采访者可能是职业需要所以我一直对记者之类的职业有抗拒感…于是角色激动的自我辩护也并不一定是他们平时的人生态度…

1小时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在49歲,很多人又開始逆襲,果然人生比戲劇更精彩。能夠看到這些變化真的太棒了。蘇珊有了二婚而且丈夫超帥,跟她太搭了,在倫敦大學行政部也當上了主管,為文學學士設計課程等,真是一份幸福的工作,沒有上大學卻能留在大學工作,這也就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才可能實現的事了吧。蘇珊一直有這樣的能力,當然,她漂亮又有智慧,是倫敦東區三女子最清醒的。Jacke怒懟編導那段其實講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既然如此,可以像查爾斯那樣選擇不拍攝,而不是一邊享受著成名帶來的好處,一邊又拒絕私生活的暴露。相比之下,蘇西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明更加令人信服,她同樣公開表達了不滿,但是也說了繼續拍攝的理由「每個人都因為某種原因而繼續」,Bruce是最淡定的,表示對他影響不大,這很符合他的氣質。Neil終於皈依了基督信仰,太感動了,他說,是信仰使他變得更好。

1小时前
  • 暗夜的星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