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1998

HD

主演:巩俐,张丰毅,李雪健,王志文,孙周,陈凯歌,潘长江,赵本山,丁海峰,周迅,吕晓禾,顾永菲,丛志军,胡扬,李龙吟,张伸,李强,李洪涛,魏超,韩东,李忠林,刘铁链,孔庆三,谢曾然,常涛,张进战,赵燕国彰,林兵,刘嘉成,楚绪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2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3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4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5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6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3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4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5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6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7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8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9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荆轲刺秦王199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战国时代,秦王嬴政(李雪健饰)以统一天下为大业。当时燕国为嬴政的心头之患,为帮助他早日完成统一霸业,赵姬(巩俐饰)献策到燕国假意策动刺杀嬴政的计划,如此一来,秦便有出兵攻燕的名目,争取燕国不战而降的可能。  赵姬与燕太子丹(孙周饰)同心谋划刺杀嬴政的行动。执行任务的人选是名剑客荆轲(张丰毅饰),大隐于市的他为此重出江湖。与荆轲接触后,赵姬十分倾慕他的为人。赵姬拒绝再去说服荆轲。太子丹恼怒,将赵姬关押起来。于是,荆轲找到太子丹,提出放了赵姬,他就答应去刺秦王。与此同时,嬴政发现了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他恼怒不堪,甚至挥兵攻打赵国,暴行难述。  大殿之上,荆轲却失手……下一站是幸福小菊和狼甩皮鬼安德烈的时尚之路英国恐龙东方少年之击斗战车妙妙龙1977理查三世2016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战地之花1925野性伊斯坦布尔粤语底特律超重警官捕梦网克林顿鬼道我叫MT之山口山战记见面礼弗莱彻夫人图腾2023我们读书吧剧场版 BanG Dream! Poppin'Dream!绿水青山带笑颜明日的记忆亚飞与亚基渐强龙之猎手乡愁1983危情电话龙年这样芒无重力男子一千灵异夜之血追忆执行外传惊天铁案哪里有彩虹告诉我修女战士第二季垂死一眼怎么又是你美国英才黑执事II咒怨(美版)有梦就去闯宅女侦探桂香黄河谣(独家修复版)

 长篇影评

 1 ) 电影虚构的情节多,与历史出入不小

两颗星给认真演戏演技很棒的演员、大气的场景以及给力的服化道、镜头处理等等硬件。

再谈一下情节,和我查到的资料出入不是一般的大。网上资料虽不一定全为真,但起码大部分都出自文献。不同文献的记载或许有出入,但反应人物一生品格的重要事件总归不会有太大差别。而我从电影中解读出了和历史人物差别很大甚至相反的人设。

以下主要说一说电影和史料的差别。

赵女,百科给的解释是指赵国的女子,和电影里描述的秦王政在邯郸城生活并爱上的邯郸女子这个设定一致的是阿房女,她也是赵女。而电影里赵女所做的一系列事在网上无可查。电影里大力描绘赵女这一坚强勇敢的女子,从一开始为秦王政促成不战燕国而使燕降的结果假意博取太子丹的信任策动刺杀嬴政的计划,这里等于说是嬴政早已知道了自己要遇刺。然而我觉得派人来刺杀这件事对于嬴政来说本身就有危险性,赵女却肯让嬴政冒这个险,嬴政居然也肯让危险近身,我认为不太说得过去。好,就当是嬴政很自信而赵女也相信他能避险吧。

嬴政母亲赵姬本是吕不韦姬妾,吕不韦助在赵国为质的异人成为秦王,将赵姬送给异人为妻。嬴政在赵国邯郸出生,幼年时期也在邯郸度过。后来,吕不韦将自己门客嫪毐送给赵姬成为“假太监”。以上,电影展现的和史料描述的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电影里对赵姬和嫪毐的荒yin轻描淡写 几乎仅仅从秦王政口中对嫪毐的罪行描述“秽乱后宫” 以及冒出的两个孩子可以见得。而实际这两位是怎样的,查过资料的朋友一定懂我的意思。且嫪毐之乱是嫪毐盗取秦王和太后的御玺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宫骑谋反,不是电影里简单的带领门客又不知秦王政早已将人埋伏在四周导致失败。电影里的赵姬和嫪毐从对话中可以见得他们相爱,并且嫪毐说 “世人都以为我是贪图富贵,岂不知只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大概是这样), 大谈感情。把自己两个孩子放在宫里而不是送出去隐姓埋名这点我也是惊呆。资料里所述的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个傻白瞎。电影里也没有交代嫪毐和赵姬合谋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王位,而是通过嬴政的话来表现他的多疑,是怕两个孩子取代他。两个孩子当然是无辜的,一个是承父母罪被牵连致死,一个是父母恩爱父亲被认为是贪图荣华富贵其实压根不争不抢,结果被怀疑致死,大家感受一下。

嫪毐向嬴政道出他的身世,嬴政的反应是 大惊。一个嫪毐的话竟可以让一个有鸿鹄之志想要一统天下的王当场动摇心境。到了吕不韦那就是完全相信了,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嬴政并没有经过和吕不韦滴血认亲而仅仅是凭口头就相信了。

网上对嬴政生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异人,有人认为是吕不韦。电影里取为吕不韦这一说法。这里的吕不韦被展现成一个成全儿子霸业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父亲——着力表现父爱如山,把网上记载的吕不韦因为嬴政日渐长大为了保全自己,掩盖和赵姬在异人故去之后偷情事实撇清关系用手段把嫪毐送到赵姬身边的事,轻描淡写成送门客给赵姬。而记载中吕不韦是因为嫪毐之事受牵连使嬴政想杀他,因大臣求情念及他对先王有恩才将他送到他地,后因嬴政认为吕不韦集结门客意图反叛才写信逼死了他。

然后《战国策》里记载的荆轲,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电影里,荆轲开始是被太子丹逼迫不从,太子丹用赵女跟荆轲打感情牌,谈报恩,因为挟持了赵女,才让荆轲有了动摇。后来因为秦王政打赵活埋那些孩子让荆轲坚定。咱们都知道秦王政是个暴君,但是残暴到活埋孩子这种程度,连幼童都不放过,在资料里无可查。我私认为如果真有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儿必能记载在史册,为秦王政的残暴添上一笔。而实际上记载中对打赵后赵人的记载是,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到赵的代郡。宁死不屈是一种气节,但是逼孩子跳城抱孩子跳城这样虚构情节的目的何在?究竟只是分散地表现赵人的气节、战争的残忍, 还是更加烘托出嬴政的残暴?

嫪毐和赵姬说出来的话是为了表现他们多理直气壮多不知悔改,还是分散地表现爱情亲情,还是表现他们有多可怜罪过有多轻借以表现嬴政的残暴?

吕不韦这么牺牲自己是分散地表现父爱,还是借以表现嬴政残暴,连生父都能给逼死?

赵女所做的一系列事是分散地表现她的勇敢,还是反衬出嬴政使燕投降还要靠自己挚爱?

樊於期这里的设定是知道了嬴政身世,嬴政杀人灭口,灭人的方式是没变,这个前因,史料记载是伐赵兵败。在电影里还要用樊於期守诺言不说出去,通过荆轲之口来刺激嬴政反衬出嬴政毁了和赵女“不杀赵国”的承诺。而且,电影里的樊於期是主动提的将头颅给荆轲的,而《战国策》里记载的是荆轲主动提的。

这里还想说一下“祖国”这个词,网上有资料可考的好像是在清朝文献。

《荆轲刺秦王》 最关键的一部分里,记载秦国有法不允许带剑上朝,电影里我理解的是嬴政为了达到被刺杀的目的顺水推舟将剑归还荆轲。记载中秦王剑从正面拔不出而负剑, 电影里是直接拔剑。记载中众臣因无剑而以肉搏,电影里众臣竟眼睁睁看着不管不顾。记载中荆轲因道出并无杀意只是想挟持嬴政给太子丹而使嬴政错愕,电影里却变成了因荆轲道出樊於期守信而使嬴政慌乱。这一块儿虽有改动,不过,是基于电影的连贯性,由前面的因而生果,因嬴政早有准备。

这个电影里的嬴政可怜可悲,失赵女的爱母亲的爱,失去父亲,自己有危险了没人出来帮他,他的声望可想而知。他可怜是因为他言而无信,因为他残暴,而别人可怜却是自身问题小主要都是嬴政害的,试问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这样的电影,也可以被说成,符合历史而不是抹黑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嬴政和荆轲,洗白赵姬嫪毐吕不韦吗?

荆轲刺秦王,他的历程是,自己被买通做了杀手,杀了一家人导致一个眼盲的小女孩自杀——想到孩子放弃杀人——因恩人被挟持内心动摇——目睹孩子们惨死恐更多的孩子惨死遂坚定刺杀秦王。而不是为保全自己国家,想到国家风雨飘摇,想到孩子、男人、女人,贵族、士兵、老百姓,都要面临战乱带来的伤害,都可能会死而刺秦王。

而且当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小女孩被他逼死的时候,他都想不到这个国家的孩子会有危险,一定要等到嬴政对赵国孩子动手 他才想到。

荆轲保护孩子是看到事实,嬴政杀孩子因为他怕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被夺权或是有危险,因为怀疑,嗯,这待遇……

还有我没搞明白,为什么嬴政会觉得自己父母亲在赵国被欺负或者羞辱了想要去报仇?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看漏了什么,反正我看到了他很开心地跟母亲讲这件事儿时母亲对他的仇视。

我认为电影改编历史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内容可以有创新,人物的鲜明特点应该得以展现。例如秦始皇有远大抱负,荆轲的壮士精神。这里的嬴政却成了一个易变、易怒、易狂躁的小人。荆轲首先就是被买通,杀了小女孩儿全家,到这,荆轲的人设已经和历史上的他相差甚远了。后来从不刺秦王到刺也要靠刺激,靠良知唤醒。而以《荆轲刺秦王》做标题,却鲜明刻画出一名果敢大义的女子,反让名字中的两个男子黯淡,不如一个女子。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2 ) 士为知己者死的英雄-荆轲

      电影《荆轲刺秦王》一部历史大片,描述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雄心壮志的嬴政如何汲汲营营地统一天下,而不惜铲除一切阻碍,最后建立空前帝国的经过。剧中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同时着重刻画了秦王、荆轲、赵姬、太子丹等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是一个愚昧的时代,涌现出一批“士为知己者死”的英雄。燕国侠客-荆轲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然而,荆轲为什么去刺杀秦王呢?只为了燕国太子丹的“知己”。
      《史记》记载,燕国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也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领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们看到得是:荆轲这一人物,只为刺秦,只为了太子丹的“知己” ,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却不为“天下” 。实质上是一个易水悲歌的豪侠刺客。算不上历史的真正英雄

 3 ) 几个疯子一台戏

想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被李雪健一个癫狂的镜头吸引,看下去才知道他饰演的是秦始皇。
一开始还质疑他的表演,看进去了反而觉得秦始皇就该是这个样子。
影片的镜头色调道具都很讲究,不同于其他历史剧华美的服饰布景,这部戏里的武器、土城廓、战斗场景、人物造型都很大程度贴合了我看《东周列国志》时脑海里所联想的画面,先秦时代生产力低下,电影中的场景符合我对历史的想象。再加上镜头运用的非常有艺术气息,就算把这部电影当作一步纯粹的历史正片来看也非常优秀。
这部戏的风格很大程度上由演员的表演方式决定了,不管是李雪健的嬴政、张丰毅的荆轲、王志文的醪哀,表演都非常歇斯底里,戏剧张力十足。所以这部戏看上去不像是一部正常的电影,商业上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认为这几位演员把人物诠释的非常到位,不疯魔不成活,在那个时代更是如此,这些历史上留下重笔的大人物如果只是简单的英雄本色气吞天下儿女情长,未免也太理想化了。细想历史中的他们也是人而已,他们除了具备被史书大写褒贬的各种大人物情节,也应该有小人物的那些不值得书写的一些龟毛的地方,他们能青史留名自然也是多了一些小人物不具备的疯魔之处。而戏里的主要角色无不如此,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疯子/普通人。嬴政可以在战场上嗜血,也可以在四海归一图前一副儒生样谈论如何拯救天下百姓;在群臣前他威慑力变态,到了赵女面前立马一副好男人形象。李雪健脸上抽搐的肌肉都是戏,只有他能演绎这个神经癫狂又缺乏安全感的嬴政。荆轲一个以杀人为生的刺客,杀了盲女一家要隐于市,为了小孩喝口水又冒皮皮,为了赵女又持剑出山,他也是个矛盾体,带着愧疚苟活隐忍,有一个杀手所具备的侠义冷静和不具备的仁心,张丰毅那股隐忍劲儿和装傻时的乖张都是一绝。王志文演的醪哀算是最出彩的配角,他演娘娘腔是你觉得他是一心机重胆儿小的宫女,一到了大难临头那副有情有义的男子样儿又让人不得不爱,确实太能演!还有潘长江赵本山周迅秦舞阳等,这些配角都集体发疯出彩。只有虚构的赵女,她依旧没有摆脱一般电影中描写的那些理想化的正能量主角脸谱,不过这也算正常,她都疯了的话整出戏都是疯子还怎么演,几个男主迷她或许也正是因为她身上的那点理想化气质。
全片印象最深的桥段有两个,一是赵国孩子挨个儿往城廓下跳的画面,看着飙泪。那句赵国永不降令人叹息,当年长平之战争口气怎会沦落至此。还有一个是荆轲力战燕国众士,这群人的刺秦决心都不比荆轲少,先人的风骨是如今网络上某些带路党永远不能理解的。荆轲先是让着打,后来杀疯了,为了刺秦,大家都疯了。

 4 ) 从孔子的君子道比较《史记-刺客列传》和陈凯歌《刺秦》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主要歌颂的是“仁”、“义”、“忠”、“勇”四种品质,其中的人物性格都异常的刚勇、激烈,囫囵吞枣的读可能觉得写的过于简单,但若细细品味,一定会在电光火石般的刺杀过程中感受到刺客果断、决绝的勇气。这就是孔子提倡的近乎“仁”的刚德,富贵贫贱、威武患难、利害毁誉,皆不足慑其气,动其心。这些刺客用孟子的话就是修炼了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能够舍生取义。

其中的荆轲以士君子的形象出现,文武双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剑术说诸侯,然战国后期礼崩乐坏,诸侯都不讲礼,在比剑的过程中也不懂君子之争,虽屡遭呵斥,但荆轲总是默然离开,这正是君子修身中“克己复礼”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来燕国的隐士狗屠高渐离与他结为好友,把酒当歌,相乐相泣,旁若无人。可见荆轲壮志未酬。而隐士田光则收留荆轲做门客,称赞他有不动心,是“神勇之人,怒而不动色”。

等到燕国太子丹决定刺秦时,田光以死激荆轲,让他报知遇之恩。太子丹也以君王之礼厚待荆轲“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具体下来莫说是千里马的肝,美女的手,就算是天上的星星,荆轲想要都给摘下来。在此之前,秦国罪将樊於期走投无路,虽然太傅坚决反对,说收留樊於期就是“资怨而助祸”,会加速燕国的灭亡,但是太子丹还是不忍心收留了樊於期。孟子说王的“不忍心”就近乎善,所以荆轲说“太子遇轲甚厚”,决定刺秦,而樊於期也自愿割下头颅助荆轲一臂之力,这也是孔子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荆轲出发刺秦,太子丹和群臣白衣送行,哀兵见仁。高渐离击筑,荆轲决定舍生取义,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隐士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剑死了,琴会很寂寞。后来荆轲失败,秦灭燕国,高渐离以铅置筑中,举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杀,亦是士为知己者死。

荆轲与高渐离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剑死了,琴会很寂寞

陈凯歌的《刺秦》对《刺客列传》进行了改动,主要谈的是“情”和“惑”,秦王嬴政是从不惑到惑,被权力和身世迷惑了本心,从决心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变成了“少恩而虎狼心,得志轻食人”的暴君;而荆轲和赵女是从迷惑到不惑,坚定了刺秦的决心,突出的是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思想不单单是学而优则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的是克己复礼为仁,“仁”源于本心,“礼”是践行。知耻而后勇,心有所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盲女视死如归的孝悌让荆轲“惑”

在电影里荆轲以刺客的身份出现,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却被盲女视死如归的孝悌所震撼,对自己的所为感到迷惑和耻辱,放弃刺客的身份,在燕国隐姓埋名,编草鞋作践自己,作为赎罪。受重伤后,被高渐离医好后却拒绝吃饭,高渐离说他“既不想活,又不想死”,可见他“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赵女爱嬴政,是因为嬴政要统一六国,为的是结束战乱,就像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也是大仁大义,赵女爱霸王,爱的是嬴政的不惑,不拘小节,不以匹夫之仁为仁。但是嫪毐的政变让嬴政知道自己是丞相吕不韦和母后的私生子,这个巨变让嬴政无法守其“仁心”,杀父逐母,吞六国,坑(活埋)四十万赵军,因为他的秘密让自己感到恐惧。嬴政杀父逐母是不孝,坑四十万赵军违背了他对赵女许诺(爱民、仁政),可谓不信。不信不孝又不知耻,可见他没有改过之心,这就是“惑”。

赵女不爱暴君嬴政,所以帮助刺客荆轲恢复“生”的欲望,孔子谈“未知生,焉知死?”因为死生本一体,生而迷惑,则死必茫然。“不惑”是自己认识自己,“知天命”是知道自己的可为和不可为,赵女对荆轲有“情”,太子丹和樊於期对荆轲有“礼”有“义”,让荆轲重新认识自己,不惑而知天命,方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决心舍生取义。

影片的结束是嬴政面对视死如归的荆轲。荆轲至始至终都在笑,因为他不但看出了嬴政的怯弱,更因为自己的义举涅槃重生;嬴政则迷惑世人竟可以不屈服于“权力”,荆轲的视死如归反衬出嬴政的怯弱,所以反复问“你为什么要杀我”,“你为什么要笑”,可谓“惑”之极也,到死也惘然。

怯弱的嬴政“惑”之极

 5 ) 陈导伤不起啊!

一直以来对这部电影总持怀疑态度,面对褒贬不一的电影通常我是站在反方。虽然看的是内地版,但全片结束后我差点以为是在看一部黑泽明电影,因其抛开了一切足以让一部史诗堕落为一站爆米花古装武打片的因素,只剩下一个字:实。
野心勃勃的古装片一向缺不得展示中国功夫,但花哨的动作和违背物理定律的特技通常让电影降格,我并不是喷中国功夫,但相信谁都知道这些只可用来打架而不是用来打仗。最近的那部杨家女将就是一个反面教材。虽然一部电影多腾几十分钟安排个武术表演不算啥,但是真正有诚意不以激发观众肾上腺素以谋票房或是忽悠老外为目的的导演,并不需要这种无谓的噱头。《荆》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打斗都是朴实无华,力感十足,但这明显满足不了十几年前国人的需求,因此过了几年另一部以刺秦为题材的电影横空出世之后,万人空巷,几大武星联袂演出让该片挤进了老外的imdb250。凯歌导演开始了自我检讨!
扯远了点,又回到正题,之所以说《荆》是好电影还是需要通过不断比较。太子丹回燕国一幕,苍茫大地,没有配乐,只有风声,太子丹跳下马车,无措大喊“牧羊!这羊可是燕国的?”后则全身俯地痛哭……这样具力量感的镜头足以对发哥和胡玫狂抽嘴巴子。回想前年初的《孔子》,发哥也是离别多年回乡,伴随着悲壮的交响乐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和着音乐的高潮两膝一跪:“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回来啦!”……当时看到这一幕是虽然照发哥的意思我们当感动得凭轩涕泗流,不哭不是人,但我承认我当时是看笑了!果然电视剧导演就只有电视剧的手段。
对于李雪健饰演的赢政,我觉得是全片最好的一个角色。许多评论提到李雪健的秦王第一个形容词就是猥琐,他们眼中统一万国的秦皇应当雄才伟略胸怀日月,气压四方不怒自威。他们当然会失望,因为每一个有能力的暴君在国人心中都是如此形象,包括至今仍挂在故宫前门上的那位。但正如前面redpig评论里说的那样“符合陈导要拍一句莎士比亚似的历史剧的野心,他时而是志比天高的一定君王,时而却像个跳梁小丑,时而如孩童般天真怯懦,时而如桀纣般残忍嗜血。”我相信每个草菅人命的暴君内心肯定都是阴暗的,但关于他们都没有真实的描写,你很难想像毛在他自己屋子里是什么言行举止。几年后另一部刺秦题材电影中让陈道明饰演秦王,大家终于高兴了,这才是他们眼中的君临天下的始皇帝,才是那位“修万里长城利国利民”的君王!凯歌导演从此只相信群众!
对片中历史的修改恰到好处,荆轲明知是陷阱仍赴秦宫更增添了此举的悲壮色彩,这是凯歌导演所长,在后来的《赵氏孤儿》也有所发挥。该片也有很多的硬伤,让嬴政扮士兵亲上战场撕杀那段完全没必要,太假了。
总之,陈导倾尽己之所能,呕心沥血捣腾出这么一部杰作,结果票房惨淡,骂声不断。几年后张导身体力行后对他说“凯歌,电影应该是这么拍滴……”。陈导看到该片之后彻底无言,从此只相信市场,只相信人民。你们少女少年们不认识李雪健王志文这些实力派是吧,好!我给你们谢霆锋张柏芝再拉个棒子张东健;你们喜欢唯美的画面酷炫的特技是吧,行!给你拉到香格里拉看风景,够美了吧,别着急,还有上亿元打造的特技等着你;故事看不懂怎么办?不怕,找我老婆一块编个故事,包你们这群看脑残电视剧长大的人满意!!!
又过了几年,《无极》,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朵奇葩诞生了,陈导也借此跨入亿元票房导演的行列。

 6 ) 不被承认的史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也是最悲剧的人物。

少年时在赵国为人质,受尽屈辱。回国之后父亲早丧,依靠吕不韦稳定朝纲,成年之后逐步夺权。一统天下,设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万里长城北拒匈奴。

另一面弑父囚母,杀人无数,焚书坑儒,横征暴敛,祸害百姓。秦始皇死后,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暴秦被骂了几千年,但其实我们直到现在,还在传承大秦帝国的制度和文化。

1998年,陈凯歌导演拍了一部《荆轲刺秦王》,从剧情上是最为接近《史记•刺客列传》,虽然也有很多改编,但整体格局还是偏向历史正剧,是真正的史诗片。

虽然当年的评价和口碑都不好,可是经过20年的沉淀,影片的艺术价值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聊这个电影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感觉,因为它的版本实在太多,而这多个版本又有很多历史的原因。

影片1998年就完成了,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当即遭到猛烈的批评,被责令修改。

因为这个影片是日本投资,略作修改之后就在日本上映了,名为《始皇帝暗杀》,在日本却非常火爆。那么日本版和人民大会堂首映版其实差不多。

1999年参加戛纳电影节剪辑了一个版本,获得金棕榈大奖提名,最终获得了技术大奖。后来的国内公映版又做了一些修改,就是现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流行的版本。

综合来看,电影可以分为两个大版,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杀》和国内的《荆轲刺秦王》,这两个版本差别非常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电影。但两个版本都很优秀,一个是获得了日本的票房验证,另一个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认可。

无论哪个版本,当时在国内都不受待见,各种批评咒骂,8000万投资在国内只有不到1000万票房。很多人以为这片子亏了,但其实日本版票房大卖,赚了不少。

日本版在海外被捧上了天,陈凯歌被誉为“中国的黑泽明”,但这个版本,估计国内观众看过的很少。

综合权衡一下,我们就选日本版来讲讲故事,然后再对比一下国内版,看看同一个电影的两个版本,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

刺客荆轲以左手快剑出名,有人请他杀人,杀一个铸剑师全家。一个刺客竟然在头发上系了很多小铃铛,可见是对武功有充分的自信。屋内几个人全都被他轻松干掉,最后见到一个盲女,他却不忍下手。盲女说你把我的家人都杀了,那把我也杀了吧,否则我要一辈子跪下来乞食。荆轲不杀,盲女用剑鞘自杀,诱骗荆轲近身,突然出剑刺杀荆轲,却没想到荆轲是左手,遗憾死在荆轲怀里。这件事情刺激了一代传奇刺客,荆轲从此流浪江湖,荒废了武功。 赵女是秦王嬴政的厨房丫头,但谁都知道秦王喜爱赵女,称为赵夫人。嬴政小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赵女就是嬴政的厨娘,两人早有夫妻之实,只是没有名分。 此时嬴政还年轻,称呼丞相吕不韦为仲父。秦国25万大军已经包围了韩国都城,韩国派大史求和,愿意永远臣服,丞相吕不韦代秦王答应了韩国大节的请求。哪知道嬴政突然发难,定要灭了韩国,丞相吕不韦拂袖而去。嬴政罢免了吕不韦,又当众立威长信侯嫪毐,意气风发的少年秦王夺权亲政了。 燕国太子丹当时正在秦国做人质,他小时候也曾经和嬴政一起在赵国做人质,听说嬴政要灭韩,恐惧燕国的命运,气急败坏地找嬴政理论。秦王坦言,战争已经打了五百多年,天下必然要统一,不是我嬴政或许就是你燕丹。燕丹手持长剑面对嬴政,却始终不敢下手。 赵女请求嬴政放他返回赵国,她已经感觉到,现在的秦王嬴政并不是那个,和她两小无猜的赵政。嬴政带赵女观看四海归一图,发表了一统天下的大愿,立志做一个爱护天下百姓的君王,赵女心生崇拜,不再提回国之事。 韩国被灭,嬴政大为欢喜,亲自在厨房煮肉犒赏三军。嬴政和赵女谈起自己的担忧,燕国是战略的关键,灭了燕国,北方的土地就能连成一片,然后才好南攻齐楚。但秦国灭燕找不到借口,如果关中五国联合来攻,秦国将寡不敌众。 赵女心生一计,只要嬴政放燕丹回国,燕丹必然派人来杀他,那时就有借口了。 为了帮助嬴政完成一统天下的大愿,赵女到牢房让人在自己脸上黥了字,以骗得燕丹信任,然后和燕丹一起逃往燕国。 燕丹回国之后,当即招募刺客,发誓定要杀了嬴政。 当时的荆轲正流落在燕国街头。有小孩偷米糕被店主抓住,悬在蒸笼上折磨,荆轲突发善心要救小孩性命,与店主发生争执,又被人陷害误杀了店主,犯下命案。这些都被赵女看在眼里,从牢房里救出了荆轲,然后把荆轲引荐给燕丹。 燕丹也曾听说刺客荆轲的大名,请求荆轲去杀嬴政,荆轲一口拒绝,称不再杀人。燕丹恼怒,给赵女3个月时间劝服荆轲,赵女就把荆轲送回住处,让高渐离为荆轲疗伤。荆轲不惧死亡,威武不能曲,富贵不能淫,使得赵女刮目相看。 三月期限未到,燕丹看出赵女和荆轲惺惺相惜,竟然将赵女抓进大牢,荆轲请求燕丹放了赵女,愿意加入燕丹的刺客营,但却一直手不拿剑。 燕丹派人贿赂长信侯嫪毐,鼓动他发动政变。这嫪毐本是吕不韦门下宾客,多年前送给太后,却并未净身。嫪毐与太后私通生了两个儿子,藏在宫中。嫪毐每每担惊受怕,事情一旦败漏必然导致杀身之祸。 哪知怕什么就来什么,嬴政有一日正在太后寝宫请安,嫪毐的小儿竟然跑出来叫爹爹。嬴政见母后脸色大变,当即心知肚明,但见帐后有刀光剑影,嬴政并未当场发作,起身离去。 嫪毐心知不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乘机谋反,率几百门客攻入秦王大殿。禁军统领樊於期早有准备,几千铁甲卫士包围了反贼。嫪毐见无路可逃,求嬴政放了他的门客,嬴政坚决一个不留。然后追查后宫,将嫪毐的两个私生子摔死。 嫪毐临死说出了震惊众人的秘密,说母后原本是吕不韦的歌姬,嫁给嬴政父亲时就已经怀有身孕,因此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并没资格做秦王。 嬴政想起此前种种,不愿相信,却无可辩驳。命樊於期车裂嫪毐,软禁母后,屠杀了所有听到嫪毐说话的侍卫。 吕不韦接秦王召命,前往秦国祖庙领死。嬴政说并不想杀吕不韦,只要吕不韦宣告天下,嬴政并他的儿子。而吕不韦说,只有杀了他才能让天下人相信,因为儿子是不会杀死父亲的。嬴政痛苦挣扎,司礼官少宗伯质问嬴政,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 吕不韦悬梁自尽,嬴政跪在吕不韦脚下,轻轻叫了一声“父亲”。随即站起身来宣昭,吕不韦是叛逆,剥夺所有封号,诛灭九族。 少年君王,突遭变故,心性大变。禁军统帅樊於期眼见秦王乱杀无辜,带着天下最大的秘密叛逃了。嬴政下令,私藏樊於期就是与秦国为敌,诛杀樊於期十族。 嬴政随即发兵灭赵,秦军所到之处,烧杀掠夺,鸡犬不留,秦王这是在报私仇。赵国节节败退,都城邯郸被围。 赵国信史前往燕国求救,说赵王将城中儿童全都集中在祖庙,城破之时集体殉国,数十年后无赵人了。 当时秦将樊於期逃到了燕国,赵女想要前往邯郸劝阻嬴政,樊於期说现在的秦王可不是当初的嬴政。赵女不信,沿途所见赵国百姓惨状,心寒不已,但仍然抱着希望。 赵女和嬴政在邯郸城外单独相见,极力劝说嬴政放下私仇,救下邯郸城的赵国儿童,这样还是天下人爱戴的君王,嬴政满口答应了。 燕丹发兵前往邯郸解围,本可趁秦军不备偷袭大营,但见秦军声势浩大,燕丹并不敢一战,狼狈逃回燕国。 邯郸城破,赵国孩童纷纷跳下城墙殉葬,惨叫之声撕心裂肺。嬴政进了邯郸城,见到幸存的赵国儿童,想起赵女的话,下令放了这些儿童。把手中的拨浪鼓递给小孩,却被赵童吐了一脸唾沫。嬴政突然变脸,改令永绝后患,王翦坑杀了所有赵国儿童。 赵女寻找燕丹的军队援救邯郸,发现燕丹已经退兵,再赶往邯郸,却发现赵国儿童全都被坑杀。赵女绝望痛哭,嘶喊着“天杀的嬴政”。 荆轲救回了昏迷的赵女,拿出久已不用的宝剑,他已心生杀意。 荆轲问樊於期,燕国的刺客可有人能杀得了秦王,樊於期摇头,喜怒形于色,无一人堪用。 赵女警告荆轲,不能去杀嬴政,因为让燕国派刺客去杀秦王,本来就是她和嬴政设计好的圈套,秦国必定会有防范。荆轲坦言即便有去无回,不能再让嬴政杀了燕国的孩子,和天下的孩子,他去咸阳不是去杀人,而是救人。 燕丹的刺客大比武,荆轲只用右手就已经打败了所有人,秦舞阳逼他出左手剑,荆轲却说用左手杀过无数好人,再也不会用左手杀人。 樊於期明白了荆轲的大义,告诉荆轲,他脑袋里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只有带着他的头颅才能见到秦王嬴政,当即自杀,到死也没说出秦王的秘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在易水道别赵女,前往咸阳去杀嬴政。 荆轲为燕国正史,身传大红礼服,犹如戏子,却神态自若。秦舞阳为副史,进到秦国大殿,就已经吓得汗如雨下,畏缩不前。 嬴政允许荆轲一人带剑上殿,荆轲献上樊於期的首级,见嬴政满心欢喜,随即装作胆小,承认是燕太子丹派来的刺客,嬴政大笑不止,灭燕的借口也就有了。 嬴政笑问荆轲是否地图也是假的?荆轲说图是真的,随即展开地图,图穷匕见,荆轲一手拿住嬴政的衣袖,一手持匕首猛刺,嬴政大惊失色,用力挣断了衣袖,狼狈逃窜,情急之中长剑不能出鞘。荆轲穷追不舍,满朝官吏竟无一人出来阻拦刺客。少宗伯帮嬴政拔出了宝剑,荆轲投掷匕首击中中铜柱,拔剑准备再刺,却发现剑已折断,秦王一剑刺中荆轲。 荆轲大笑,嬴政气急败坏,连刺荆轲数剑,荆轲倒在大殿之上,仍然面带微笑。嬴政不解,荆轲说,樊於期临死带话给他,太后寝宫的秘密,他没对任何人讲起,他比你嬴政讲信用。嬴政再次说起和赵女看四海归一图的时候,发过的弘誓大愿,但却已经不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赵女来到四海归一殿,请求带走荆轲的尸体回燕国安葬,嬴政面对怀上荆轲孩子的赵女,仍然旧情难忘,少宗伯大喊:“君王嬴政,你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 嬴政答:“须臾不敢忘啊”。 冰雪北国,赵女和高渐离埋葬了荆轲,高渐离在坟前放声悲歌。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注意这只是文学创作改编的电影,和历史书没有必要强行对比,况且《史记》本身也有矛盾的地方,秦王嬴政到底是谁的儿子,太史公也没讲清楚。

前面剧情是按照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杀》展开,可能和国内的《荆轲刺秦王》在剧情上有很大出入。

国内版是剪辑成了5个段落,分别是:秦王/刺客/孩子/赵女/荆轲刺秦,这个版本在主流的媒体网站都可以看到。

《始皇帝暗杀》对比《荆轲刺秦王》

日版是以荆轲的故事为开始,而国内版却是司礼官大喊,“秦王嬴政,你忘记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这就已经界定了两个版本的内核不同。

日版突出的是人物的情感转变,一步一步制造刺客刺杀秦王的理由。但我们会发现,荆轲刺秦仍然是不用左手,并未做到不择手段,感觉就是给秦王带个话,做人要讲信用,骨子里还是不想杀秦王,这个可能是符合了日本人对天皇的愚忠情结,在日本大受欢迎。

而国内版,最突出的主角是秦王嬴政。荆轲是否左手刺客并没有强调,最后赵女是亲自献上嬴政送给她的匕首,将匕首藏在地图中,也是赵女的主意,还做了非常周密的排练,是非杀了嬴政不可,荆轲失败的原因大半因为胆小如鼠的秦舞阳。整体感觉对暴秦的批判意识很明显。

日本版是由人物内心情感推动故事,有大量的独白戏份,戏剧感非常明显。尤其嬴政的表演和燕丹的台词,根本就是戏剧的念白方式。而有很多的过渡交代并不清晰,有大量的留白,也是如同戏剧的换场,人物的心理转变大多须要从表情和动作中看出来。这个版本我个人认为是更艺术更唯美,接近黑泽明的风格,但观影有难度。

而国内版章节划分明显,格局更大气,细节过渡也更加的娴熟合理,在剪辑上绝对下了不少的功夫。考虑到国人的观影量偏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结果并不受国人待见。

还有些细节上的取舍,用意也非常的明显。

比如国内版增加了嫪毐和吕不韦的戏份,削弱了赵女和嬴政的爱情戏,加强了大历史的格局,让秦王嬴政的思想转变更有历史的悲剧性。

陈凯歌导演亲自扮演的吕不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场戏,但他的台词非常的重要。在宗庙里,面对嬴政的疑惑,吕不韦是非常肯定的表达了,嬴政是他的儿子。嬴政痛哭流涕,说只要吕不韦告知天下,秦王不是他的儿子,待天下大定,一切都好说。吕不韦质问:“天下不定,你就没有父亲了吗?”这句话比当年《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控诉更加直指人心。

据说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 WG期间被批斗,陈凯歌亲手打了父亲,后来极为内疚。电影中这个秦王弑父的情节,恐怕是陈凯歌对父亲的忏悔。而那个年代,和父母亲人划清界限,甚至“大义灭亲”的大有人在,是什么让“不可能杀死父亲的儿子们”,纷纷对父亲挥起了拳头?

日版里面,少宗伯这个时刻提醒秦王的人物被弱化,而国内版的喊话次数明显增多,开篇还有一个老司礼官喊话,说明这个提醒秦王的角色是世代相传的,而最后那句话嬴政自己说了一遍。有一种感觉,少宗伯这个人物像是秦王嬴政的戏剧化分裂,时刻提醒嬴政不忘一统天下的,是他的理性人格,与赵女和父母的纠结是感性思维。

作为一个“人”的嬴政,有爱恨情仇,有悲喜交加,还有点可爱;而作为秦王,他就只有一统天下的大愿;这两个人格合在一起的“秦王嬴政”就是个悲剧,每次嬴政情感浓烈的时候,理性就会大喊着提醒秦王,放下情感的包袱,一步一步变成了“天杀的嬴政”。

弱化的战争场面

开篇有一场嬴政冒充普通士兵,战场杀敌的戏份,拍得其实很有意境。但到了后面,灭韩灭赵的战争大戏,感觉有点走过场,与同时期好莱坞的动作大片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嫪毐带着几百门客谋反,完全是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摆方阵走形式,但细节不讲究,近距离弓箭射杀,弓都没拉开,敷衍了事,也算是电影的缺憾。

既然第一场战争戏能拍好,那么后面也是应该能拍好的。导演明显是采取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让观众冷静看待历史事件,武戏场面全都弱化了,只强化了人物情感,这也算是取舍吧。

电影说到底就两种东西,一是内容,二是形式。

内容是基于文本的东西,就像读书,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可以浓缩成2小时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但其实包含更多。

而形式就很繁杂,色彩调和,光影层次,摄影构图,镜头运动,建筑风格,室内装修,服装道具,演员表演,剧本台词,音乐音效,特效制作,剪辑合成,哪一项都是专业活。

有时候很多人批评一个电影故事没讲好,其实是被形式迷惑了,没看明白文本的内涵。

现在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观影状况,就是很多人看电影是重复看很多次,二刷三刷成为常态,然后网络讨论热火朝天。而另一部分是看什么都看不明白,只能在网上骂导演都是煞笔。

电影从来就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工具,不然何不在家看看书。创作也从来都是主观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作者思想的表达。

从《荆轲刺秦王》这两个版本的差异,其实也可以看出,电影在创作上的可控程度很大,有时一句台词就能颠覆了整部电影的内涵,而观众总揪着某一个点进行批判咒骂,是一种缺少包容心的行为。

戏剧和表演

本片最值得喝彩的是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嬴政,最初看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扮演年轻的嬴政,上蹿下跳的很滑稽,像《大话西游》的至尊宝,看着看着就被迷上了,这个角色的厚度不是哪个青年演员能够胜任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李雪健的脸实在是太大了。

而国内版明显的削弱了嬴政和赵女的爱情戏,想要看到超越《霸王别姬》菊仙的演技,必须要看日本版,巩俐多年独霸国内影坛,确实是因为颜值高演技好,没得比。

张丰毅的荆轲,我感觉比《霸王别姬》的段小楼要更加出彩,尤其是最后的刺杀戏,在秦国大殿上装疯卖傻的桥段,非常精彩。

嫪毐戏份虽然不多,但王志文表演很有张力,谋反那场戏,几乎把嫪毐几千年的肮脏形象给洗白了,显得比秦王还正义。

要说反派,这里面一直贬低的就是燕国太子丹,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纨绔子弟,从头到尾都是个孬种,演得太好了。

盲女周迅只有一场戏,却也让人过目不忘。如何击溃一个顶级刺客的良心,她做到了。

为什么一直说演员的演技?实在是这部电影的形式,就是一部戏剧。中国的戏剧,有几千年的历史。比如同样都是《贵妃醉酒》,梅兰芳唱的他就不一样,这个拼的就是演员的演技。

但是,再好的演员也是在剧本的框架里演戏,精妙的台词当然也是剧本的功力,这部电影也算陈凯歌自编自导自演了。

都说《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很多人怕是没看过这部《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从一个侧面串联了几十年的中国近代史,而《荆轲刺秦王》却是一部规格极高的史诗片,是足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

时代的悲剧

第五代导演曾经被认为是赶上了好时候,是中国电影界的既得利益者。但到了现在我们会发现,第五代竟然集体成了笑话,他们的电影多半是用来讥讽和嘲笑的。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内因,也有极其简单的外因。

80年代到90年代,全国都是崇尚文学和诗歌的,出版业曾经非常火爆,那是一个文本的时代,原因就是没什么可以玩的,电都没有你玩什么。

后来电视普及,到网络普及,再到现在的手机APP,人们接受资讯越来越碎片化。新生代的青少年根本无法理解,文本时代那种细腻的语言模式,现在是图片和视频的时代。

所带来的是语言结构的颠覆。

比如让赵本山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在陈凯歌眼里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在年轻人眼里,那就是搞笑的段子。

还有更细腻的东西,比如赵女跪求嬴政,“如果你去解救赵国的孩子,你就还会得到赵国人的爱,天下人的爱”,这句台词现在铁定会笑场。现在的中国人从来不这样说话,人与人之间不谈爱,只谈爱国敬业。

而历史上有爱,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文本的差异,什么时候真做到了以人为本,那才是真正的和谐。

如果现在重映《荆轲刺秦王》,估计也会被定义为恶搞的喜剧,所有台词和念台词的方式都是笑点。这种思维的错位在后来的《无极》中被放大到了极致,陈凯歌真心没觉得好笑的台词,电影院里狂笑不止。

当然,语言的转变只是表象,真正的内因还在其它,恕我没能力展开。

第五代导演都在努力追赶落后的电影形式,没有成熟的电影工业支持,这种追赶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他们精心打磨的内容没人关心,反而成了笑话。这种错位造成了一个集体崩溃的假象,有人总结为第五代导演集体堕落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五代还是你最强的大爷,只是小的们看不懂他们的语言结构,他们也看不懂小的们玩的那些弹幕和鬼畜,两边不对付,而且都认为自己没错,这才是真正的时代悲剧

最后送个彩蛋

美剧《权力的游戏》火得一塌糊涂,冰雪长城,七国纷争,龙的传人,多么像我们的战国历史。看剧的时候,有很多镜头桥段都眼熟,我不敢说《权游》致敬了中国电影,就看着有点像,而这两部戏隔了十几年。(看视频更有感觉)

宫殿内搭独木桥用来威胁人,只在这两部戏里见过

站在大地图长谈理想,这两部仅见

想说的是,不是我们拍不出来好东西,而是拍出来了中国人不以为然。

《荆轲刺秦王》不被承认的史诗大片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短评

遒劲而稀薄,像历史的断片和回声,蒙着层层尘埃,斯坦尼康运动镜头及声效临场感极强 ,速度感和力量感喷薄而出; 对“全”的顶礼膜拜带来自我的分崩离析; 救世主与灭世者,杀手与圣徒, 斑驳难辨,一个一路走到黑的罪人和一个洗心革面的罪人构成对仗,在这场关于生存,力,意志的游戏中,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无辜。

8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李雪健又诈唬!巩俐又迷失!张丰毅居然梳中分!~

12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对历史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要拍瞎编战国您起码也得瞎编到底啊!巩俐只适合演村姑,不管演啥都是村姑,难为还拍了这么长,浪费胶片不是

16分钟前
  • 天才
  • 很差

荆轲刺秦的经典传奇性与最优秀演员的联袂出演,在最宏观的题材抓人度和最细微的情绪感染力上为作品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品质保证。可必须说,与导演能力密切相关的故事叙事上本片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嫪毐走独木桥时装怂骗过嬴政,说明这位太后宠男极具权谋之心!怎么演到被擒抱头痛哭时却好像只是个为爱犯险无辜男?二、荆轲解释独留盲女的原因并非怜悯全然实用:看不见才不必杀。这种典型冷血杀手的思维意识却居然能被盲女自杀震撼教育幡然悔悟?不可信!三、虽然大致也能理解九零年代女权高涨决定了巩俐的角色必然大幅吃重,可仍没料到吃重到如此夸张!刺秦主意是她想的,说服荆轲只有靠他,就连图穷匕见的核心工具也要她提供?简直在拿赵女当法墨纵横家在用啊!……三条又可统归一点:不管叙事铺垫、不论性格初设、不知角塑权重,极尽煽情,硬拐主题。

2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超棒的电影.里面的秦王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感觉.艺术感和颠覆感都很强.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值得收藏.

24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买的dvd封套上写着“构想8年巨作”,陈凯歌真了不起,8年构想居然就把这么烂的剧本写出来了,一般人想800年也写不出来。

29分钟前
  • Seymour
  • 很差

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居然能在某一瞬间想到黑泽明。这就是那种“精准”的电影,制作一流,剧作考究,演技精湛,也拍出历史片所应该具有的宏伟史诗感,而荆轲刺秦这故事本身就大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波折,充满悲壮气质,也或多或少的借了题材的光吧。而李雪健的嬴政,我则是看跪了!

31分钟前
  • 发条橙
  • 推荐

陈凯歌的早期大作,水准一流,拍出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感,个人风格明显,极具颠覆性。

35分钟前
  • 小有™
  • 推荐

凯歌陈作为一名导演的捉襟见肘在本片中就已暴露无疑,《赵氏孤儿》大概比《刺秦》还等而下之。拍起商业片儿来,陈充其量是个三流。

39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太子丹真是我的开心果

4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一部好的历史片,天然就有替历史人物摘掉标签的使命。如《末代皇帝》最杰出的地方,在于把溥仪就当做一个被囚禁的普通人来拍,以此观照他的无奈和无力。《刺秦》讲的是嬴政身在历史大势的浪头里,是心甘情愿也是被裹挟地奔赴自己的命运。这种裹挟性就体现在,每当他要做一些违背使命的事,哪怕救下自己的父亲和爱人,身边总会有个角色对他大喊,“嬴政,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对此,嬴政也只能回答,“嬴政一时一刻也不敢忘啊!”

43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真是遗憾,这样一部弦外之音很浓郁的政治莎翁剧被一条虚情假意的爱情线冲得七零八落。为了造成人文主义和权力话语之间的冲突,陈凯歌虚设的赵姬一角所串联起的一切情节都是俗套,是八点档电视剧层次的假天真,更不用提他在核心的刺秦情节的安排上的重手痕迹了。倘若把荆轲一条线完全拿掉而完全聚焦在秦王身上,这本可是一部的嘲讽权力之作。但由于前者人文主义的清汤寡水,影片在刺秦的高潮戏来临之前便提前终结。权力中的嬴政早就意识到个体之人性的无用了,哪里还用得着谁去行刺呢?

4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嬴政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别扭的孩子。

48分钟前
  • hua
  • 推荐

为什么他10多年前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秦王孤独啊……

52分钟前
  • Nesen
  • 力荐

172分钟非公映版胶片,一场幻梦。也真是那时吧,才会用那么绵长的手法和苍凉的意境,缓缓地呈现一个历史漩涡中的此人与彼人。如此自由散漫。同样出乎意料地,是那种迷离与疯癫的状态,会用带有戏剧腔的调性来表现。挺周全地呈现了若干人等的变化,只是有些癫狂跳跃了点,到底还是巩俐演得最舒服。三星半。@资料馆

5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从赵政到嬴政,是质子到主公的十年隐忍;从秦王到秦皇,却只有请君入瓮的一剑之隔。主创重重考据之后,极力在美术服化视觉上还原先秦,却绝对是别开生面的观感,很难想象在人物形态层面,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极尽憨态,如此严肃的历史大片里,秦王仪态最接近普通人。 0603见面场。

60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如果说中国还有过史诗大片的话,那就是<荆轲刺秦王>了,可惜当年不被别人接受.历史,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但是你起码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带着历史同情心去了解,陈凯歌应该说在这个片子里做到了这一点.许多的历史片实际上是在糟蹋历史

1小时前
  • 蓑笠翁
  • 力荐

直到很多年后,也该为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平反了

1小时前
  • L
  • 力荐

太有野心和勇气,涵盖了嬴政整个人生幅度,挖得很深,也是用现代眼光做出解读的第一人。无奈这种舞台感极强烈的风格在中国确实得不到主流观众接受(可参见《王的盛宴》),而且电影的表演风格不统一,秦王和嫪毐吕不韦太子丹是舞台风格,赵姬很生活化,荆轲居中,所以观看过程中我的心理也一直是凌乱的

1小时前
  • 小东邪
  • 推荐

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喜欢王志文和李雪健的表演.

1小时前
  • 银手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