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巴耶夫

DVD

主演:Boris Babochkin,Leonid Kmit,Varvara Myasnikova,Boris Blinov,Illarion Pevtsov,斯捷潘·什库拉特,格奥尔基·热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3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恰巴耶夫 剧照 NO.1恰巴耶夫 剧照 NO.2恰巴耶夫 剧照 NO.3恰巴耶夫 剧照 NO.4恰巴耶夫 剧照 NO.5恰巴耶夫 剧照 NO.6恰巴耶夫 剧照 NO.13恰巴耶夫 剧照 NO.14恰巴耶夫 剧照 NO.15恰巴耶夫 剧照 NO.16恰巴耶夫 剧照 NO.17恰巴耶夫 剧照 NO.18恰巴耶夫 剧照 NO.19恰巴耶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恰巴耶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夏伯阳》根据富尔曼诺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1934年出品。  片中塑造了夏伯阳这位苏联国内战争中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该片是苏联电影史上的杰作,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片中“精神战”一场,堪称场面蒙太奇的典范。  影片荣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在1978年评选的国际电影诞生以来100部最佳影片排行榜中,金榜题名。  夏伯阳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这是在严酷的1919年红军同高尔察克白匪军作殊死战的战线上。一阵叮当的铃声,一架三套马车从广阔无垠的俄罗斯原野上飞驰而来。一群被白匪击溃的游击队员衣帽不整,狼狈地迎着马车跑来。马车冲进人群,一个目光锐利,像哥萨克那样歪戴着帽子的人敏捷地站起身来喝住人群。“站住,上哪儿去?”被驱赶得弃枪丢鞋的游击队员们,听到他们指挥员的喊声,马上停下。“来,跟我走!”随着一声令下,人们似乎振作起来,跟着马车往回冲去。车上的机枪吐出火舌,扫向敌村。敌人遭到不曾意料的反击,措手不及,一见马车上那勇士更是吓破了胆,纷纷弃甲而逃。游击队转败为胜,夺回村子。这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的骁勇的指挥官,就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夏伯阳……  后把英勇善战的将士说成是夏伯阳式的。星际传奇黄蜂三屈式时光大盗1981侯斯顿特警雄威赌神(国语版)#Luimelia Season 1毋亡我国语质量效应:迷途楷模平衡大作战银河解放前线逗比僵尸贝克汉姆:拯救我们的球队永远的逝友超人和露易丝第三季向井荒太的动物日记精神导师之梦天籁之战 第二季UNINE蹦吧 第一季金陵之夜狼人天王盖地虎浴火巾帼2宽恕2017哦!英心出球制胜身后事2020不可思议的黑洞斧头狂魔影版猎鬼少女巴菲心的奇迹挑战2023失踪宝贝易舍难分后翼弃兵第一季天网行动2019爱的抉择即刻杀机接触

 长篇影评

 1 ) 1934 《恰巴耶夫》苏联版李云龙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精彩

拍的真好,完全出乎意料。

恰巴耶夫同志就是苏联版的李云龙啊。当然,他在中国的名字更响亮——夏伯阳。

苏联的内战进行了3年时间,作为游击队出身的恰巴耶夫成为白军的噩梦,四处出击,神鬼莫测。以至于敌人悬赏2万卢布要恰巴耶夫同志的人头。

作为1939-1942年间延安公映的苏联电影,给中共的领袖们应该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1951年经过配音后在大陆发行放映。具有同样属性的苏联电影还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

用土豆做的打仗比喻,让新来的政委印象深刻。

如果敌人用炮兵,我方主帅在哪里?如果敌人用10挺机枪阻击,我方怎么处理?如果敌人退却 ...,如果敌人两路夹攻....

这些土豆、香烟、烟斗组成了不同的战斗场景,恰巴耶夫给自己的旅长上了生动一课。

其实,这里不仅是恰巴耶夫同志,对政委的描写也是很有力道的。当恰巴耶夫的好同志抢了农民的东西后,被政委关了禁闭,恰巴耶夫觉得小题大做,来要人,甚至要和政委决裂。但来表示感谢的农民们让恰巴耶夫意识到了军队是在为谁而战。从而信服了政委,并在全军面前发表感言,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禁止强抢老百姓东西。

发言中,有人问恰巴耶夫拥护共产党还是布尔什维克,他说拥护共产国际,政委惊讶的问他,拥护哪个?第二还是第三,恰巴耶夫的回答是,让他拥护谁,他就拥护谁。政委报以微笑。他又补充了一句,列宁同志是哪个国际的?

第三国际。

哦,那我也是第三国际。

就是这么的诙谐和接地气。

这个场景的描绘,也很精彩,随着骑兵部队的叛乱,恰巴耶夫只身来到部队平息的叛乱。并带领骑兵及时赶到战场,击退了敌人。

但人终究有弱点,不断获得胜利的恰巴耶夫没想到敌人会绝地反攻,他的同志们,他的警卫员都牺牲了,他自己也在泅渡过河的过程中,中弹(该处未描写,但按这类片子的一贯表现,应该是渡河成功,带队反杀)...

总之,该片生动展现了苏联内战时期,一线指挥员的战斗场景,灵活生动,也有思想转变的过程,政委+军事指挥员的双线领导,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红军的真实状态。

本来应该是托罗斯基领导的红军,在此成为伏龙芝领导的红军,也是历史给修改后的一种表现。

 2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思想原则

①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思想指南,认定“生活是连续不断的运动、变化”(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发展,一种在对立物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运动”(卢纳察尔斯基)。因此,从革命的发展的观点,从矛盾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及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最基本的特点。

②坚持列宁的党性原则。党性就是作家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高尔基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时代、国家和阶级的事业”,作家必须自觉地为工人阶级的事业工作。同时,党性并不是一种附加物,不是从外面贴到作品上去的东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党性是溶化在思想体系中的美学因素。法捷耶夫特别指出这一点:“工人阶级的事业应当成为作家本人的事业……只有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度的真诚和丰富的感情。”但是作家的政治倾向性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社会主义思想进入作品应当不是作为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形象里的作品的本质”。只有“当思想在作品中得到具体的、感情的体现,当智能和意志、善与恶、爱与憎、勇敢与怯懦、正直与伪善体现在活生生的、生气勃勃的形象里,当内容找到了相应的、鲜明的形象时,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完全合乎要求的、令人信服的东西”。

③肯定社会主义的现实,塑造正面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高尔基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可能并有权肯定,它的批判是针对过去、反对过去的残余。而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描绘事实、人物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方法来确立社会主义”。法捷耶夫也指出,我们的现实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是因为它表现并肯定新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此相联系,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具有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种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高瞻远瞩”:“站得比现实更高,并且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它提升到现实以上。”(高尔基)

搬运百度

 3 ) 可悲可叹真实的枭雄夏伯阳

战斗英雄遭受排挤, 妻子将他出卖给白匪
夏伯阳是前苏联著名战斗英雄,长期以来,有关他的生平和经历存在种种传说。现在,俄罗斯《人物》杂志首次披露有关的档案文件以及夏伯阳女儿的回忆录。人们会发现,这位人民英雄的真实生活要艰难而悲惨得多。
  治军自有一套

  夏伯阳的女儿克拉夫季娅在去世前(于1999年去世)早就将自己在莫斯科的老式住宅改造成了夏伯阳陈列馆,人们会发现:夏伯阳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红军指挥员。

  克拉夫季娅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的部队里主要是民兵。他们常常是整村整村地入伍,大多沾亲带故,相互之间不拘小节。他们与许多人打过仗,包括白匪、富农武装、捷克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难以计数的劫匪。”

  夏伯阳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度中建立了一个“游牧王国”。这个小“国家”里有自己的汽车和武器维修厂、磨坊、面包房、家具厂、学校、幼儿园和阅览室。然而最主要的是那种自由的气氛。“红军游击队员们”的这种独立性既不同于白匪,也不同于红军。

  苏联时期的官方历史一直在掩盖一个事实:夏伯阳和他的部下一度只能靠他们的战利品来打仗。1918年,夏伯阳部队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一个师,但却被称为旅。上面任命扎哈罗夫而不是夏伯阳担任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

  屡次经历生死

  扎哈罗夫一到部队,官兵们便不干了。后来,上级作出妥协,在两名候选人当中官兵们一致推选夏伯阳担任师长。

  然而,上级命令他在两天之内组建一个新的师,第三天便让他这个师进攻萨马拉,根本没有援助。但是奇迹还是发生了:夏伯阳的部队歼灭了白匪一个军。敌人又纠集了一个军来对付已经遭受重创的夏伯阳师。夏伯阳部队陷入重围。这位师长无数次地请求支援,但上级都置之不理。

  夏伯阳在发给第四集团军的电报中说:“……我们平均每天要打退敌人5次进攻。伤亡很大,两个连被俘。许多士兵抗命不遵,我枪毙了10名带头闹事者……如果你们要置我于死地,那就请你们饶了战士们吧……”

  接到电话后,第四集团军命令夏伯阳离开部队,到集团军司令部向托洛茨基汇报工作。后来又发一份电报称:“不要逃跑,否则枪毙你。”夏伯阳没有到集团军司令部。上级解除他的职务时也找了一个派他到总参军事学院学习的借口。两个月后,夏伯阳擅自离开军事学院。这一次是伏龙芝救了他,使他免受审判。伏龙芝当时任方面军司令,夏伯阳被调到他手下任职。

  一个月后,夏伯阳官复师长之职,并在伏尔加河沿岸和乌拉尔建立了“夏伯阳共和国”。这个“共和国”自主经营,并且同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独立作战。后来,伏龙芝被派往其他地区,夏伯阳再度失宠。他的师被分散部署在间隔达一二百公里的狭长地带。结果再次被敌人包围。列宁得知这一情况后,委托红军总司令传下话来:“请你们救救勇敢而忠诚的指挥官夏伯阳同志吧,他比金子还要宝贵。”

  最终被妻子出卖

  夏伯阳获救了。然而命运之神却又一次捉弄了他。当夏伯阳在前线作战时,他的妻子佩拉格娅爱上了夏伯阳的下属、军械库主任日沃洛日诺夫。日沃洛日诺夫后来投奔了白匪,而佩拉格娅也同夏伯阳离了婚,撇下了5个孩子。

  克拉夫季娅后来终于得知,是夏伯阳的妻子把夏伯阳师部的驻地透露给敌人的。佩拉格娅当时找到了夏伯阳,想同他和好,夏伯阳没有见她。佩拉格娅离开5天后,师部便遭到了哥萨克白匪袭击,夏伯阳在此次战斗中阵亡。当时夏伯阳受了伤,战士们将他抬到一块门板上。在横渡乌拉尔河时,夏伯阳伤重身亡。战士们把他的尸体埋好,将墓地与地面取平,为的是不让白匪发现。(摘自《世界报》)

 4 ) “苏维埃神话模式”

早在1939—1942年间就在延安公映,1951年经过配音后在大陆发行放映。具有同样属性的苏联电影还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

夏伯阳,一个原型式的人物,但看起来远没有那么高大全,而像是修正后的人物(比如李云龙赵刚和尚),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为有种种人格缺陷和人物弧线,有一种克制而自然的理想化,并不是那么有煽动性。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夏伯阳鲁莽不修边幅,政委不懂军事,勤务员好色,但他们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真挚平等的同志关系,一个炕上睡觉,一起上前线,仿佛只有职位而没有地位的差距,相互提携成长,最终给人留下的的是一种纯粹的同志友情而非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夏伯阳分不清“第几国际”、“布尔什维克还是共产党”,却能把握本质,只要人物有这种性格特质,影片的目的就达到了。英勇善战的战士是夏伯阳式的。起初的赵一曼没有那么多性格弧线,但后来红色娘子军有了人物的成长。政委是布尔什维克党象征。

艺术形象取代真实存在的人物进去历史

1934年的夏伯阳在人物真实性层面比1970年后的国产影视还好,可以尽可能拨去意识形态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保留草莽习气。亮剑服装应该是破破烂烂才有历史感,草莽英雄的原型更像是红高粱里面的。

夏伯阳优缺点共存,瑕瑜互见

对英雄的性有避讳,但其实警卫员有一个女人也还不错。

对死亡没有避讳。在《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影片中,英雄死亡镜头通常一笔带过,因为不能直接对着伟大领袖开枪,避讳。

夏伯阳保留了英雄对生前死亡的恐惧,他对传令兵和女战士说你们真好啊,打仗么,总要死人的,不是敌人死,就是我死,人之常情的流露甚至是羡慕。

了不起的男人——英雄

英雄的死亡,死在河里面,悲剧色彩,《中国儿女》里抗日联军八个女战士跳江自杀不投降,冰天雪地走向滔滔江水,全部死掉,英雄气概,之后正面人物的牺牲再没有这样的镜头了。

和传令兵谈恋爱的女战士,强调是工厂来的,是因为苏联革命要在电影中表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他们从一种本能的性欲望发展成革命伴侣。战争环境中女性狼入虎口,是一种历史真实的反映,自然本能。

这种本能,直到《一个和八个》才浮现出来,但俏丽的女兵激起的只是反面人物的人情绪反映,男女两性只在敌我关系之中,一群日本兵试图强暴女战士,老土匪解决了他。

能够从影片看出革命初期军队真实的历史面目本来面貌,袁庆丰称之为“朴素的历史观念和艺术表观念”,但同时又时刻受到党政意识形态的管束,对工农阶层的赞美,工农和自然联系起来说明他们有一种天然的革命本质和正当性。

夏伯阳打胜仗是因为政委出现,最终死掉是因为新的政委经验不足,潜在的故事逻辑是这样的。

对知识分子鄙视轻蔑,对白军军官弹钢琴的优雅与处死士兵的冷酷对照,白军军官团整起的队伍行军,“精神法?”,被夏伯阳讽刺,知识分子么。60年代后大陆称知识分子就是臭老九。

这不仅是夏伯阳个人的喜好,也是政党意志路线政策乃至国家价值取向的体现。49年后大陆对此现象变本加厉地呈现。

主要摘录的文献

《从夏伯阳看苏联早期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袁庆丰

 5 ) 俄罗斯硬汉的铁血柔情——《夏伯阳》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北城(来自豆瓣)

《夏伯阳》该片上映时,距卢沟桥事变还有三年。虽说是老片子,我看的东北话配音版,倒是津津有味儿,也许黑白色彩过于单调,叙事情节过于陈旧,但它依然不愧是苏联国宝级影片。《亮剑》的很多元素,包括主要人物的设定、剧情的构造、场景的置换,战争场面的拍摄角度和节奏大概都有参考这部片子。

片中人物是鲜活的,他们有血有肉,如夏伯阳是个有性格缺陷的战斗英雄,所以影片以偶尔调侃他的知识分子政委作为人物形象的补充。有爱情有胆识的警卫员小伙子,有给将要死去的兄弟钓鱼吃的白军络腮胡大叔,有美丽又勇敢的农妇,剧中人物没有扁平化,没有玛丽苏。

俄罗斯优美的民族音乐贯穿影片始终,那是苏联文化的宝藏。在战争间歇中,战士们悠扬的歌声将一日一日的苦痛融化在温情之中,每个人都在火光里,在黎明前夕,怀着期盼构建着即将醒来的梦。夏伯阳在四起的祥和静好中,看看他的勤务兵和阿娜,不禁感叹:“你们可真幸福啊。年轻,好的日子都在后头呐。等仗打完了,你们在一起结了婚,等到那个时候啊,大家都有好日子过呀,谁都不愿意死啊。”作为一个铁打的将领,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过来的铁血硬汉,夏伯阳的内心却对温软的生活有着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向往。他曾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在为第几共产国际奋斗的人,但他始终是一个向往和平与自由的人。

 6 ) 从《亮剑》与《夏伯阳》看人民武装的形成与发展

文/菠萝吹雪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作为草根人物,他是一个脾气暴躁但又有突出军事才能的干部。但是,在近几年,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与对“人民军队”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对李云龙这个角色的评价也在逐步走低,这是为什么呢?

我先来举几个片段:

首先在《亮剑》一开始有这么一个情节,八路军129师遭日军合围,李云龙作为新一团团长率部突围,旅部命令是从俞家岭方向突围,而李云龙在战场上做出的决定却是“击溃坂田联队,从正面突围”,最后也的确做到了。

不过这是什么行为?这合理吗?

尽管赢了,但是很不幸,我们的李团长不仅违反了三大纪律的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也违反了我党的纪律“下级服从上级”,在人民军队中是不允许这样擅作主张,违抗军令的人存在的,这可是抗命行为啊!有人要反驳:“李云龙最后不也成功突围,且击溃坂田连队,立下大功一件?甭管命令不命令,打赢不就行了?”对于这种看法,我只能说这是一种错误思想,毕竟战争它依靠的不是侥幸。

然后《亮剑》中还有一个桥段,就是李云龙被降职为营长。但独立团内部还是叫李云龙团长,没按照规定正确称呼他的职务。在守门的卫兵见到李云龙喊了一句“营长好”后,李云龙没按照纪律回礼,瞪了他一眼就走了,警卫员段鹏见状,上去给了卫兵同志一个耳光,还说道:“营长是你叫的?你个新兵蛋子!”。卫兵很委屈,哭着说:“你凭什么打人啊?”然后政委赵刚见状竟然也过来训斥他:“谁让你这么叫的?你穿开裆裤的时候他就是团长,咱们独立团除了他没有别的团长,听到没有!”

这是我个人看来《亮剑》中最离谱也是最让人生气的一个桥段,这一个桥段触犯了八项注意中“不打人骂人”的条款,也违背了八路军民主治军,官兵平等的原则。他们的行为让人感觉像国军和小日本,反而不像我军。而且更离谱的是身为政工干部,赵刚看见段鹏打人不加以批评制止,反而去帮着骂卫兵。党员怎么可能是这个德行?这是彻头彻尾的军阀作风!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级思想在这个片段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真实历史中,像李云龙这种把部队搞成自己的独立王国、私人武装,天天触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无组织无纪律,屡次违抗军令的指挥员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作为党员、部队政工干部的赵刚,不明事理,还动手打人,搞军阀习气,没有改造好李云龙不说,最后竟然还被李云龙“驴化”了,这也是歪曲了政工干部这个形象,也只能说是相当魔幻,都可以当武侠小说来看了……

聊完让人心悸的《亮剑》,下面就来谈谈苏联的“亮剑”——《夏伯阳》与他的两个主人公——恰巴耶夫(正确译法)和克雷奇科夫(即富尔曼诺夫本人)。《夏伯阳》原著是富尔曼诺夫根据在夏伯阳师的真实工作经历写出的,电影的情节也跟小说大同小异,讲述了夏伯阳这个粗俗但有军事才能的指挥官,如何在政委帮助下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

夏伯阳是贫农出身,文化水平极低,是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让他翻身做人。他对党和列宁充满感情,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参加了革命。夏伯阳与李云龙两人非常像,文化水平低,出口成脏,喜欢骂人,脾气暴躁,政治素养也不足,虽然没上过军校,但在实战中磨练出了优秀的军事素养。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点与缺点一样突出的人。

电影一开始,夏伯阳的部队被捷克军团击溃,丢了农场,夏伯阳正好这时乘着搭枪卡赶来支援,一听战况就火了,一马当先带着部下夺回了农场,战后检阅士兵,正规军的战士却给他整出了土匪的感觉——明显的军纪散漫,站没站样,列队都不齐,穿啥衣服的都有,完全没有军人的样子,武器也在逃跑的时候丢河里了。

见状,夏伯阳气的差点投河自尽,赶忙让战士们去捞枪。而就在这时,政委克雷奇科夫带着他的部队到了。政委带来的部队,军容整洁,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与夏伯阳那群散兵游勇完全不一样。克雷奇科夫正好看见夏伯阳的士兵在捞枪,于是就问他们在干啥。夏伯阳自觉丢人,无可奈何的答道:“洗澡呢,天热。”

还有一个片段,是夏伯阳的老战友和心腹爱将日哈列夫抢了老乡的小猪仔,还说“现在是战时,小猪仔就白吃了罢!”。政委一听,毫不犹豫的让他去蹲禁闭,日哈列夫当然不乐意,大发雷霆,甚至掏枪威胁,但政委的态度非常坚决,直接给日哈列夫强制禁闭了,还把抢的东西全都还了回去。夏伯阳听说爱将被关暴跳如雷,马上就来要人,看政委坚决不放人,还生气的问:“到底谁说了算?”政委冷静又坚定的回答到——“你和我”,就在两人吵架时,农民来拜访了,他们被抢的东西,全部还回去了,都来感谢夏伯阳,抢劫的战士也被处罚了,于是便对红军有了信心。而这时夏伯阳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事后也召集百姓发表了演讲,表示若再有作奸犯科的通通都要枪毙,就连他本人也不例外。

到这里,夏伯阳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一面就开始慢慢出现了。上文也很好说明了为何一支军队要有铁的纪律,毕竟老话说的好,和一群散漫的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好军事呢?

还没完,咱接着说。就在夏伯阳发表演讲后,一个老乡问道:“夏伯阳,你是支持布尔什维克还是共产党呢?”,老文盲夏伯阳直接愣住了,赶紧搪塞过去:“我支持共产国际”。政委看到后也笑了,问道“第二还是第三?”夏伯阳又不会了,在那里手足无措。

以上的片段都很好的说明了为何红色军队要有钢铁一般的纪律;为何军人一定要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为何军人不光要搞好军事,也要学习文化、政治。从此之后夏伯阳有了大的转变,衣冠整洁,开始恶补文化知识,狠抓部队纪律,夏伯阳的部队也变成了一支真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反观白匪军队呢?电影中白匪头子的勤务兵的兄弟想投靠红军没成,被抓了个现行,本来按照军纪是要枪毙的,但就是因为勤务兵和白匪头子的关系,改成了鞭刑。而从这我们也能看出白军输掉战争的原因之一——裙带关系普遍、大搞人情、赏罚不当,就这样也想打胜仗?

电影的后面,政委要调去其他地方工作,夏伯阳非常舍不得他,两人拥抱在一起,依依惜别,这也是两人最后一次的见面。电影最后,夏伯阳的指挥部遭袭,夏伯阳率部突围,在强渡乌拉尔河时不幸牺牲,但如今的夏伯阳师已今非昔比,指挥部被打掉后仍然能够保持战斗力,重振旗鼓,击溃了白匪军。

之所以把《夏伯阳》和《亮剑》拿出来对比,不光是因为我们和苏联有着相同的革命历史,更是因为两部作品都有着近乎一致的情节。但不同的是,《夏伯阳》中,政委成功改造了夏伯阳,让他进步,变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革命战士、合格的指挥员,而脱胎换骨后的夏伯阳师,也展现出了人民军队真正的样子。

反观《亮剑》,政委赵刚不光没改造李云龙,反而被李云龙改造了,沾染了军阀习气,违反纪律,搞宗派主义和等级思想,完全堕落成了一个小资产阶级。而李云龙的部队,也是败仗胜仗一半一半,作战毫无章法,也没有正规部队的样子。

随着网络风气的改变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意识到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开始给历史上那些政工人员一个全面的评价。举个例子,苏联第一元帅伏罗希洛夫虽然军事能力欠佳,但他主打政工且小有成就,也被世人所认可。政工人员,绝不是那种只喊口号、管管生活的形象,他们是一支军队的核心,是革命军队的灵魂。

因为让政治走进军事,用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所以我们和苏联的军队都各自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为了真正的人民武装。正如伟人所指出的那样:“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四卷》

 短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去蒙太奇与复杂形式化,实验倾向,集中的主角表现代替大众主角,宣扬社会主义政策和意识形态,象征化的处理情节与造型设计,but这种庸俗的社会学僵化思想实在是…

4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配音为何如此土气................

5分钟前
  • Irgendwann
  • 还行

看完之后觉得这是中国后来战争片的模仿对象啊,那时候真是跟着苏联走,顺便说一句,看着夏伯阳和政委伟大的友谊,竟让我产生了某种错觉,哎呀,我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啊,难道就我一个人这么想?

9分钟前
  • 小王子
  • 推荐

4/5彼时的苏联还是充满生机的,恰巴耶夫所表现的英雄气概,代表着苏联的蒸蒸日上,还没有忘记理想和初心,文化啊文化,电影啊电影,你是时代的儿子,欧美是生不出恰巴耶夫的

12分钟前
  • 仙贝
  • 推荐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个时期的蒙太奇老一辈的导演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都离开了苏联,而年轻一代的导演已经不把重心放在纯电影的探索上,更注重故事本身的戏剧化和心理化。此片最后的镜头,夏伯阳在水中沉默,无产阶级反抗中遭到炮火的轰击,在轰击中影片落幕,似乎暗示着无产阶级斗争的艰难和无所畏惧。整体风格是经典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恰巴耶夫如今看来落入俗套,但当时或许是焕然一新的,后来中国这边的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电影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走的。

13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新中国老电影战争片大抵滥觞于此

14分钟前
  • 丁一
  • 较差

6。国配音画质量差,国产山寨片鼻祖

19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1苏联社会现实主义 2人物塑造出色 3配音别具一格 4结局出乎意料

21分钟前
  • dfg
  • 推荐

好生动啊。政委和夏伯阳之间的友谊——真是伟大。

26分钟前
  • 冰仔
  • 推荐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里程碑之作。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但其对于人物个性的再创作使夏伯阳的形象更加鲜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革命者。他出身贫寒,文化水平不高,但其在军事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他犯过错,很看重情义,为人耿直,他不是完美的,但他仿佛就在眼前。最后我想说,我终于理解了政委的意义,文武结合非常之必要。这结尾有点草率啊?本片在叙事上和好莱坞有些相似,没有特别精美的构图,多近景展现人物面部表情,剪辑上较流畅,总体通俗易懂。

28分钟前
  • raingirl
  • 力荐

节奏不紧不慢,剧情比较简单,但是也贴合现实,观感很轻松愉快,指挥官和政委的角色设定也很可爱搞笑。的确如老师说的“像是苏联版的亮剑”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就是作为一部有点个人英雄的电影,剧情结尾又似乎不是很完整。(看的b站版本少3分钟)不确定夏伯阳最后是潜水里跑了还是死在河里了。也许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而言,最后的保障,得是人民和组织吧。剪辑有的地方好像有点乱。“你们未来的生活会美的不想死”,可是这场战争只有把敌人消灭,我们才有未来。

29分钟前
  • David的便筏
  • 推荐

最早在电影里明确提出了:“谁在台上支持谁”的“政治理念”。

33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苏联影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托洛茨基被本不应出现的伏龙芝代替,英雄夏伯阳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直到今天的战争片叙事。

35分钟前
  • NL.capj
  • 推荐

当年看的时候片名还叫《夏伯阳》。

39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夏伯阳,一个原型式的人物,但看起来远没有那么高大全,而像是修正后的人物(比如李云龙赵刚和尚),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为有种种人格缺陷和人物弧线,有一种克制而自然的理想化,并不是那么有煽动性。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夏伯阳鲁莽不修边幅,政委不懂军事,勤务员好色,但他们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真挚平等的同志关系,一个炕上睡觉,一起上前线,仿佛只有职位而没有地位的差距,相互提携成长,最终给人留下的的是一种纯粹的同志友情而非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夏伯阳分不清“第几国际”、“布尔什维克还是共产党”,却能把握本质,只要人物有这种性格特质,影片的目的就达到了。英勇善战的战士是夏伯阳式的。起初的赵一曼没有那么多性格弧线,但后来红色娘子军有了人物的成长。政委是布尔什维克党象征。艺术形象取代真实存在的人物进去历史

40分钟前
  • samee
  • 推荐

吃着土豆讲战术,拿着机枪泡着妞,敌人们就举着骷髅旗进攻了。国产配音完全突出了英雄的机智幽默,共产革命样板戏果然都穿一套衣服。

41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我看的是东北味的配音。角色刻画好爆了,场景段落也厉害,反正各种惊人。

42分钟前
  • 小羊仔
  • 力荐

以后世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是很粗糙的,无论是人物剧情还是矛盾冲突都非常简陋,其实完全可以拍的更好(可以对比下20年后学到家的TG),但这毫不影响它的价值,4:3的画幅又是黑白,但取景特别是远景都很有美感,土豆摆阵、还东西、党代表、钓鱼、“精神战”和骑兵冲锋等情节,还有人物、历史背景,以及政委与师长的磨合,都堪称一代银幕经典;故事和镜头更是成为了苏中作品的样板,可以说是亮剑的祖爷爷了,但是价值又很正:党的领导、纪律严明、分工合作、学习进步、群众路线...比某些评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共产国际,第二还是第三?”“列宁在第几?”

43分钟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推荐

豆瓣上太多人 以自己小资产阶级之恶心 度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腹

45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7.5,正向和反向的历史意义都很大,摈弃了蒙太奇学派形式至上的原则开始用通俗化语言来讴歌社会主义,建立了典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下的平民英雄模板,这套模板可以说沿用至今了(参考李云龙),但同时这套突出正面英雄的创作方式很快就给继承者以不好的示范,只要主题先行重点突出英雄和主要人物就够了(当然跟创作环境的不断收紧有很大关系),高大全三突出开始盛行其道(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慢慢变成样板戏,遗毒至今

47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