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2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3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4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5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6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3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4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5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6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7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8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19看不见的宇宙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凯撒·索泽综合症

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在评论《搏击俱乐部》时提到了一个词:凯撒·索泽综合症(Keyser Soze syndrome)。这个词指的是喜欢在影片的最后推翻前面所有发生过的事情才会满足的一种症状。

       凯撒·索泽是《非常嫌疑犯》里的神秘头目,当故事的最后揭示凯撒·索泽就是那个廋弱的罗杰·金特(凯文·史派西饰)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被震撼得五体投地。然而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跟前面发生的故事却一点搭不上边。

       《看不见的客人》也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两条线来观察,第一条是关于案件的真相:谁撞死了青年丹尼尔,谁杀了女摄影师劳拉。这是发生在过去的。第二条则是发生在现在的:主角在出庭前与他的新律师梳理事情的经过。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条线发生的事都是经由主角和律师之口以闪回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既然是说出来的,那么这些闪回的片段代表的只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而不是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只从第一条线里推理出事情的真相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只能是等待第二条线里的主角和律师不断地给第一条线补充新的信息,从而才能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方式为影片开启了无限反转的大门。第二条线的反转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律师其实是丹尼尔的母亲假扮的。但是因为第一条线是说出来的,可以隐瞒,歪曲,添油加醋,它可以有无限种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多年前流传于网络的笑话:



昨天去买烟,买了包20的,给了老板50,找了我40。我装做不知道,装兜里就走了。
没走多远老板喊我:你的烟没拿!
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拿出十块钱给老板:你多找了我十块钱。
老板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小伙子,把烟拿来,我给你换一包。
抽着老板新换给我的烟,那纯正的味道不禁再次感动了我:老板,把刚才那张50的拿来我给你换一张吧!
老板接过那50的也再次感动:小伙子,把刚才那找你的钱给我,我也给你换了。
接过老板重新找我的钱,我也再次感动,从口袋里拿出一部手机:老板,手机还给你吧。
老板热泪盈眶,颤抖着掏出一个钱包:小伙子,钱包还给你。
此时小伙子再也把持不住了,扑跪在地上抱着老板的大腿哭道:老哥,你去隔壁宾馆304房把你女儿领回家吧!
老板听后一惊,叹了口气,回头朝小店大声喊道:红杏啊,别藏了,出来跟你老公回去吧!




       看过这个笑话的都知道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讶异看着从店里走出来的女人,轻轻摇了摇头说:“老哥,这药你拿去用吧。”
接过我递去的青霉素,老板看完说明书惭愧的低下头说:“算了吧,这药我也用不着了,我是hiv病毒携带者,小哥对不住了!。”
我的心瞬间凉到了冰点,而老板的赤诚却又让它从未有过的温暖,我说:“老哥,差点我就干了件终身后悔的事啊!实不相瞒,那药膏不是青霉素,是敌敌畏啊!”
老板沉思片刻,眼角泪痕尚未风干,他闭着双眼仰天长叹道:“小伙啊,其实我根本没病,你的诚实委实让人感动,我真TM该死啊!”
我喜出望外揉着发酸的鼻尖,道:“老板别这样,我才该死!其实你闺女没在隔壁,是我骗你的啊!”
老板摆摆手说:“小伙,没事,没事,还有,你仔细看看,这根本不是你老婆,你老婆也不叫红杏啊!”
我恍然大悟,一阵暖流盘绕心间:“哈哈,老哥,其实我那钱包里面也什么都没有,路边刚捡的。”
我把钱包拿出来,在他面前晃了晃,老板道:“小伙,那手机也只是个模型,不信你瞧瞧,”他把手机掏出来,显示器只是一张彩纸贴着。
我们四目相对,被彼此感动的轻声抽泣起来,我带着浓浓的鼻音说:“老哥,其实那后边给你的五十块,也是假的!”
老板微微摇了摇头,一滴晶莹的泪珠滴落在地面:“小伙,找你的零钱其实也...唉,拿过来吧,我再给你换一换。”
我的泪水有如决堤,模糊的视网膜上他微曲着身子在钱箱里朝仔细的翻着,
我终于忍不住了,说:“老哥其实我根本不会抽烟!我来就是想用掉假钱的!”
老哥拍着我肩膀,低声道:“小伙,实不相瞒,其实这个也不是我的小店。”



       这则笑话里的反转靠的是什么?事情的真相是通过老板和小伙的对话产生的,不一定是真正发生过的事。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假定事实的改写或补充来达到反转的效果。相声里有个词叫抖包袱,当包袱抖到见底的时候,我们观众看了会明白原来事情是这么回事。上面的笑话和《看不见的客人》一样,它们不是在给观众抖包袱,而是不停地往观众脸上砸一个个已经见底的新包袱。整个故事没有一个翻包袱、抖包袱的过程,所有的悬念都没有在前面铺设过,然而却突然被揭开了。
      
       为了达到反转的目的而通过闪回的形式来加入前面故事里没有提到过的新的证据和情节是一种非常偷懒的做法。在《看不见的客人》中,有一个情节提到虽然艾德里安发现丹尼尔还活着,却依旧把车推入了湖中。这个反转的加入毫无预兆。也许观众可以猜出来丹尼尔还活着,但绝对无法通过影片给出的线索推理出来,也无法在前面的故事中找出暗示此事的情节,它是凭空出现的。咋一看似乎挺惊人,然而却完全经不起推敲。

       当然有人会说主角在撒谎,这种事情观众不知道很正常。按照艾德里安闪回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错。然而在艾德里安的闪回里却有一段劳拉去修车时丹尼尔父亲看到火机的细节。这种真实的情节不应该出现在艾德里安的叙述里。且不论他怎么会拥有劳拉视角,出现这种细节与从艾德里安视角出发的闪回是相违背的。告诉观众火机的细节,却又不给我们丹尼尔还活着的暗示,这是为什么?正如我前文所说,闪回代表的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它和客观事实是相矛盾的。在闪回中掺入客观事实,误导观众,实属偷懒加作弊。

       闪回必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它不是倒叙。在电影里使用倒叙的手法时,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切切实实地发生过的。本片的导演加编剧奥里奥尔·保罗却把两者混合在了一起。

       同样是使用了闪回的《罗生门》是怎么做的呢?影片分别从盗贼、武士的妻子、女巫(武士)还有樵夫四个人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武士是如何被杀的。这四段故事不是倒叙,观众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电影中也没有通过闪回的方式去补充用以反转的关键情节。武士死了就是死了,他没有突然诈尸然后又被捅死了一次。凶手也不可能会是樵夫。如果你想有这些情节,你必须要在现实的时间线里加入暗示。比如樵夫偷了匕首一事,观众在四个版本的故事里都不会看到的,因为它是客观事实,不应该加入到闪回里。在现实的时间线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樵夫一谈到匕首时态度的转变,暗示着他在匕首一事撒了谎。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丹尼尔未死一事在第二条线里全无暗示,却用了一个不知道时闪回还是倒叙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反转得非常突兀,毫无逻辑。丹尼尔爸爸看见打火机从而得知艾德里安是同谋的事也不应该出现在闪回中。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当影片最后揭晓律师就是丹尼尔的母亲时,对于揭开事情的真相有什么帮助呢?完全没有。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她就是丹尼尔母亲假扮的,然后专注于揭开第一条线的悬念难道不是更好吗?这个反转跟第一条线的案件一点搭不上边。

       在《非常嫌疑犯》里,观众费尽心思琢磨到底谁是凯撒·索泽时,突然被告知前面九十分钟都是罗杰·金特利用办公室里看到的物品瞎编出来的。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观众想搞清楚是谁杀了丹尼尔和劳拉,却发现原来律师是假的。如果最后的反转才是重点,那前面费劲心思去展示破案的过程还有意义吗?悬疑片应该多花心思在铺设和破解悬念上,而不是靠使用反转的噱头来取胜。

 2 ) 《看不见的客人》:真相并不复杂 而是谎言太多

最近一部名为《嫌疑犯x的献身》正在热映之中,故事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著作,这部推理小说以新颖的视角,缜密的思路著称,被誉为推理小说的极致作品。
 
其实除了这部热映的院线电影,近期还有一部来自西班牙的犯罪悬疑片,非常值得一看,那就是《看不见的客人》。



这部作品目前在豆瓣上获得了8.2的高分,口碑有目共睹。



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多利亚与自己的小三劳拉外出幽会,回家路上不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导致对方司机身亡,原本普通的交通事故,因两人不可曝光的私情,变的棘手......
 
很多悬疑片,为了吊足观众的胃口,往往会故作神秘,但此片却反其道而行,故事的开始,看起来相当平淡、简单,甚至有点小乏味,然而这正是影片的妙处所在。



因为,每当你觉得,案子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一个轻轻的角度切换、一个小小的细节披露,立即就让整个案情发生了大反转,而且是一次接着一次,让你的思维不停的跟着转变,并开始渐渐迷茫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力,直至剧终,故事达到高潮,让人在恍然大悟后,陷入久久的震撼之中。



低开高走的剧情,实在是太过瘾了。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悬念丛生的精彩故事中,并没有什么奇巧淫技,而仅仅是充分的利用了人性的莫测来进行布局。
 
多利亚陷入麻烦后,请来了资深律师古德曼为自己辩护,故事就在多利亚对案情的陈述和古德曼对案子的分析中展开,前者企图掩饰真相的狡黠谎言,和后者为了打赢官司,对谎言的不断撕破和补救,让案件经历了一次次推倒,再重建,这期间没有人在乎案件的受害者,是人性的自私与冷酷,让一桩本不离奇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导演奥利奥尔·保罗是编剧出身,十分擅长制造悬念,2012年他自编自导的《女尸谜案》,就曾令人惊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向追求出乎意料的悬疑片中,保罗还能保证故事的深度,《女尸谜案》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复仇中,每个直接或间接手染鲜血的角色,最终都受到了各自的道德审判,故事的意义陡然间深刻起来。
 
本片亦是如此。
 
主角多利亚,作为一个已婚出轨男,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人物,随后发生的事,其实就是一次对他的惩罚,因为如果他不出轨,就不会和劳拉去度假,不会着急回家而抄近路,不会发生那桩让他陷入困境的车祸之中。



出轨,就是整个案件的原罪,也是多利亚在片中的第一个谎言,即对妻子的欺骗。
 
破除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说出真相,但那样就要承担坦白带来的痛苦,显然多利亚不想要这个痛苦,而是选择了隐瞒。
 
隐瞒一个谎言,就需要说更多的谎言,最后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直至崩盘,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多利亚就是如此,带着侥幸的心理,一步步走进深渊,最终陷入万劫不复。
 
如同片中说的那样,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



假如车祸发生后,多利亚选择诚实,那么婚外情虽然会曝光,生活会遭遇挫折,但并不会葬送整个人生,一时的痛苦,换来的是长久的救赎,而掩盖过错,只会将小错酿成大过,最终受到更大的惩罚。
 
多利亚作出这种不明智的选择,并非因为不聪明,实际上在他那一系列精心编造的谎言中,我们已经见识了他的高智商,他的最终失败,还是源于其道德的缺失,他的内心从未承认自己的出轨是一个错误,更未有过想要悔悟和救赎的心思。
 
所以,关于车祸后,多利亚选择诚实的假设,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悬疑案的表象之下,实质是一次对人性的批判,片名《看不见的客人》所指的,就是多利亚谎言伪装之下的真面目。



影片频频反转的特质,让人不由得想起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反转新闻,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到云南女导游事件,再到去年的罗尔募捐事件,曾几何时,新闻变得比肥皂剧还戏剧化,不断发生反转。
 
造成反转新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在报道中的失实和夸张,这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媒体所应秉持的客观、真实,和多利亚的谎话连篇一样,都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很多时候,真相并不复杂,而是人性莫测,谎言太多。

 3 ) 我认为真实的过程是这样的(完全剧透)

看了一遍,感觉真实的过程是这样的:
1. 男主没去巴黎,去偷情了。
2. 在山间小路出了事故,女主想要报警,男主不让。
3. 过路人过来了,男主女主假装在处理交通事故,男主说 小轿车是男主的,宝马SUV是女主的。
4. 女主当时比男主更紧张,路人也确实看出了不正常之处,估计也看到了地上的血迹,但是路人没有多管闲事,直接走了。之后 路人也没有敲诈过男主。
5. 男主开着小轿车打算抛尸灭迹,女主在宝马车里原地等候。因为女主只是等在宝马车里,并没有开车,所以座椅在当时没有调整。男主抛尸时,发现车里有动静,打开发现死者当时还没死,钱包从口袋里掉了出来。男主当时认为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就想杀了他,杀他之前,先拿了死者的钱包,以备后用。毕竟钱包里有身份信息和银行卡。
(你杀了一个人,总要知道你杀的是谁吧,以防万一)
6. 死者的手机应该一直是女主拿着(车祸刚刚发生时,女主跑到死者车前,打算报警,或者联系死者亲友,想要看死者的手机,被男主制止,说不要报警。当时路人开车过来,男主让女主跟他一起演戏,假装小轿车是男主的,女主当时把死者的手机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为了配合演戏。随后女主因为慌张等情绪,已经忘了死者的手机一直放在自己口袋里)。
7. 死者老爸开车路过,看到宝马SUV,于是出手相助。
8. 女主在死者老爸家里看到了死者的照片,就更加紧张了。 死者老妈一开始还没有给儿子打电话,因为还不是很晚,所以女主的口袋里的死者的手机没有响。 但等女主的车修好时,天已经有点晚了,死者老妈发现儿子还没回家,就开始打电话了。然后女主突然想到口袋里的手机。
9. 女主当时心里是紧张不安和充满愧疚的,于是想早点离开死者老爸的家。
10. 死者老爸在修车时,发现里面的男士打火机,感觉有点异常,因为女主说车是女主姐妹的。 (那个打火机看起来比较值钱,也比较显眼,不论如何,他多看了一眼)
11. 女主坐进车里,打算离开时,调整了驾驶座的座位,而且神色慌张不安,死者老爸看到此景,肯定心生疑惑。而且儿子的手机响的时候,女主正好也在现场。
12. 男主和女主碰面,女主告诉了男主她去死者家里的事了(这一段应该都是真事,女主没有给男主隐瞒细节),但是男主当时没有告诉女主,其实当时那个小伙子还没有死,但男主还是没有救他,反而杀了他,拿了死者的钱包的事也没有告诉女主。 两人卖了宝马SUV,然后分道扬镳,打算不再联系。
13. 之后男主打算过以前的日子,女主却从此患上了抑郁症。
14. 死者老爸根据宝马的车牌号,找到了男主。 (死者老爸一直就怀疑儿子肯定被杀,而宝马车肯定跟儿子的死有关)
15. 死者老爸一直跟踪男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不再相信警察,打算自己和老婆来查明真相。
16. 女主因为抑郁和愧疚,联系了死者父母,告诉他们部分真相,但是女主并不知道男主抛尸时,小伙子还并没有死等男主没有告诉女主的细节。
17. 女主把男主骗到死者母亲工作的旅馆,打算让男主赔偿死者父母一些钱,然后两人一起去自首,但是男主知道真相后,不能接受,情绪失控,就杀了女主,然后假装密室杀人案件,谎称房间里由第三个人杀了女主。
18. 男主被抓,男主在假律师面前说出了全部真相,并且被钢笔窃听器录下了所有对话内容。

总结: 死者老妈假扮白发女律师的目的,是让男主承认是男主亲手杀了女主,用窃听器录下了一切对话,却意外得到了一个惊人的信息,自己儿子当时要被抛尸时,还没有死,是被男主淹死的。 听到此消息时,死者老妈的表情非常愤怒和狰狞,但是作为之前是专业演员的她,为了顾全大局,马上安抚了情绪,继续“工作”。

我觉得本片没有BUG,只是某些情节是男主自己在白发女律师(假)面前编造出来的而已,所以会让观者认为影片有些BUG。 一些没有交代的情节,观众可以自行脑补。

 4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

《教父》里面老教父告诉孩子,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
当一个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那就是你的死穴!

男主以为自己挺牛,还装苦情,检测律师能力,看看律师咋帮自己辩解。
男主刚开始一定觉得自己是掌控全局的人,在引导着律师,引导她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假女律师,心里都知道咋回事,发生了什么都一清二楚,但是就配合他演出。
男主以为自己在给律师挖坑,没想到律师在给男主挖更大的坑!律师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骗出他的口供!

男主为什么会把所有的都和盘托出?
假女律师用了几种方法诱供
1、时间紧迫法:进去就开始计时,秒表嘀嗒嘀嗒嘀。告诉你三个小时倒计时!男主心想:烦躁!乱!
2、光环法:我从没败诉过,打过的官司都赢了。男主心想:牛人!
3、转信任法:我是你的亲信介绍的。我们虽然第一次见面,但你的亲信可是非常信赖我的!男主心想:我信他,他信她,我应该信她!
4、突发事件法:证人到了!你马上就要被抓了!男主心想:我去,完蛋了,措手不及!
5、愿景法:我能让你免受牢狱之灾!我要说服全世界都相信你是无罪的!听我的就没事儿!男主心想:这就是我想要的!
6、展现能力:时不时展现自己的强大推理能力。虽然对于假律师都是已知信息,但是给男主感觉好像是刚刚推理出来的,心想的是:我去,我没告诉你,你咋就知道了呢?顿时佩服五体投地!
7、声东击西:想要避免杀人罪,你就得承认交通事故的事情!想要嫁祸情妇,就要告诉我沉车地点,我好往里作假!实际上,目的就是为了让男主承认和交通事故有关,说出沉车地点。男主心想:好吧,我说出来就可以逃避罪责了,真好!
8、要挟法:如果你不想做牢,你就得听我的!如果你不想一无所有,你就必须毫无隐瞒,该承认的承认!

最后男主彻底蒙了,心想:你说啥就是啥吧!
就像赵本山在小品卖拐里所说的:他还得谢咱呢?
男主和假女律师分别的时候,不还叫住人家,说了声:谢谢啊!
被骗的彻底啊!

 5 ) 被一张脸蒙蔽的我

两个犯罪地点:1.偏僻小路上的车祸现场2.715房间

看了十多分钟,我就照常规电影套路猜测在地点2发生的事件①是男主精神分裂?②男主妻子索尼娅或是他情人劳拉的丈夫布鲁诺情杀嫁祸?③或是托马斯为儿复仇策划了这起谋杀又能嫁祸给男主?很快便证明①②猜测完全扯淡③的可能性极大,那接下来最大的悬疑便应该是托马斯怎么密室逃脱了吧?

接下来,我又发现自己too young to simple.在“律师”出示种种假证据套话的情况下,男主艾德里安以“罗生门”的方式还原了犯罪地点的场景。“律师”告诉艾德里安可以用托马斯脱罪,艾德里安此时信任了“律师”,把沉车地点勾画了出来,到这里,“律师”的初级目的已经达到了,她想让自己的儿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墓葬。但当艾德里安说汽车沉水时丹尼尔还没死时,“律师”情绪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接着她进行了真实的现场还原,这些场景中的男主终于展现出了与他的总裁身份相匹配的智商。哦,原来他是那个主导者呀,他身上背负了两条人命!最后影片随着一个小高潮结束了:真律师来了,假“律师”到了对面大楼在男主面前逐渐卸下自己的伪装变成了那个我们熟悉的温和的学究派的一直以背景墙方式出现的丹尼尔的妈妈。

在影片情节推进过程中男主艾德里安、劳拉、托马斯...呈现给我们的形象都在不断地变化,对于男主形象的变化,“律师”作了很好的归纳:懦夫——凶手——正义——骗子——自大。劳拉则是:自私强硬——懦弱——正义,而托马斯则是:善良——坚强——狡诈——正义。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结局式影片——最后几分钟以情节反转带给观影者以强烈震撼,如“控方证人”等优秀影片。
我认为“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惊喜更多的是在解密过程中,一层又一层的事实叠加出现时。

最后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好片!

 6 ) 这是今年你能在影院里看到的最穷的电影。

根据我的统计,电影里被破坏到不能再次利用的道具(其实也未必)只有两个:一辆车龄至少在 10 年以上的西雅特(SEAT)牌汽车。西雅特,西班牙本土品牌,二手车售价不会超过 1 万欧元。以及一面镜子。

另外片中遭到损坏但能继续用的道具包括:

一件被墨水染色的白衬衫。因为是西班牙电影,估计衬衫也就是 ZARA 了吧,甚至还不如。洗干净就能穿。洗不干净?全部染了!

一扇被警察踹开的门。甚至可能并没有损坏,片中没有给特写。

一个被扔进水池的打火机。虽然看起来像是都彭,但赌一盘西班牙海鲜饭是中国义乌批发来的。

没了。

另外片中成本略高的场景还有约五秒钟的直升机飞行镜头。哎,仔细想想也不会太高啦,旅游景点的直升机几百块钱也能兜上一圈吧,要只是拍拍直升机,还不要钱呢。

但这是今年你能在影院里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导演完美展示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讲出一个丝丝入扣的好故事。

尽量不剧透地表扬一下导演。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悬疑片,影片始于一场密室杀人案件。但随着情节的推动,发展一次次超出了观众的预料,每当你觉得剧中角色给出了合理解释后,他们又会毫不留情地一把推翻。小时候大家都玩过叫万花尺的玩具,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只需要简单的道具就能在封闭的空间里创造出漂亮的花纹来。

《看不见的客人》就有点像是万花尺,影片开始的密室杀人案件就是下笔的那个点,影片也一直都在非常有限的场景里推进,但随着缜密的故事设计和角色之间极富张力的互动,一个点演化成了一幅精致惊人的图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 100 多分钟的步步紧逼、丝丝入扣了。

对比很多一条线走到底、最后什么都没搭上的蠢电影,《看不见的客人》用漂亮的环形故事结构裹进了很多导演的思考。在影片中,故事每被讲述一次,就会引入更多的东西,好像是画一环大过一环的一组同心圆,越来越大的圆里框下的,有更多的细节,有爱和欺骗,有不公和正以,有人性的黑暗和伟大。

另外影片出彩的人物设定也是看点之一,角色和角色的关系平衡得很好,势均力敌、剑拔弩张,没有一个人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是你来我往中一点点剥茧抽丝,让观众一分钟也无暇离开银幕,直到真相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那一刻的爽就像是千万颗烟花同时升空炸开,每个人口中的那一声“哇”都冲了出来。

这种感觉,比看炸掉多少辆豪车潜艇飞机大楼怪兽都要舒爽。

最后的碎碎念。

《看不见的客人》在豆瓣上的评分是骇人的 8.6 分,看过的 12 万人中,接近 90% 的观众给出了 4 星和 5 星的好评。作为自来水(没人给钱!我倒想要,可真没人给!),我要给电影打个广告,9 月 15 号《看不见的客人》就要在国内影院上映了,一定要去影院感受一下今年最穷的电影到底有多好看,那种张力是小屏幕上感受不到的!

我有幸参加了豆瓣电影组织的观影活动,而且导演本人 Oriol Paulo 也来了现场和大家交流(西班牙语真的好好听唷)。当问到导演对成都的印象时,导演觉得成都很有钱。哈哈哈,可能是导演拍这部片子的时候真的穷得可以吧。对了,电影到底有多穷,还有个铁证:里面居然还有人用 window phone!

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这种好片子,争取让导演下部电影里的角色都用上 iPhone,或者那个国内厂家努努力,把导演下部作品的手机赞助承包了?

 短评

日本小说里一百个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可能还不止一百个

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男主玩家的言论真是无懈可击,可惜我是预言家,你已经被我查杀了,你自爆不自爆”

7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拍摄手法太像在套供了,导致看到一半就猜到了故事走向。Mario Casas留胡子后还是那么sexy~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看。另外建议豆瓣给「我看了七分钟就猜到结局」的观众准备彩蛋,他们是推动电影业进步的动力,值得满屏掉落大拇指。

17分钟前
  • Fornever
  • 推荐

律师是假扮的这个梗其实倒是不难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叙述”和“真相”的关系。在缺乏物证链条的基础上,男主的每一次叙述其实都是自洽且成立的,但或许也都不是真的。这一点才真的引人深思。我们所认定和掌握的真相,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掌控的呢?

19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作为一部连环反转的惊悚片,此片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是教科书级别的。不难猜中结局,但这个过程还是太精彩了。

23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比较一般,如果男主是策划一切的人,他根本不会如此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2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就不断论证这么个事:人很坏,坏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坏,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只有如此诛心,才能理解男主为何要铤而走险。最后结局自然要掉入一个常见套路:反派死于话多。作为电影,除制造冷色与调成昏暗,仍有种故意制造紧张悬念惊悚的搬演感觉。还有,终于明白那么多人看目击者要想到它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现在能有意外结局还让人颠覆的故事,真的很难得了。结局半小时的反转再反转,能自圆其说,能刷新认识,能大呼过瘾,对一部悬疑推理片来说已经完成的相当漂亮。不会苛求太多,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已经满足。

2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好看,强烈推荐。问题是如此重要的辩护人竟然不是当面引荐的。

30分钟前
  • Andrea
  • 力荐

剧本太精彩,处处伏笔,层层反转,虚实交错,暗潮涌动。自作聪明的往往一败涂地,不动声色的才能笑到最后。

32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调度上有种将阿加莎小说当代化的直感 谷仓之冰和密室的三重解答亦是对黄金时代的致敬 拍推理片需要的是娓娓道来 不急不缓的叙述 以及临近收尾时暴风骤雨般地揭晓真相 本片都做到了 虽然对于非脸盲症而言这个最早来自莎士比亚的诡计略显累赘 讲义系列若拍成电影 要的也是这种感觉

3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记得拉窗帘!

37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一部片检验脸盲症发病率。

42分钟前
  • 子酉
  • 还行

所有爱玩反转的悬疑电影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2015年看的《罪恶之家》,2016年看的《完美陌生人》,2017年看的《看不见的客人》,共通之处就是利用剧作上的巧合和人性的叵测,将一个充满黑色悬疑的精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虽然过程中猜测出女律师古德曼的身份,但劳拉却并非我预测地来个《大卫·戈尔的一生》的自我救赎……人言可畏亦难信?!

4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西班牙人太热情了 在我们这房间里叫破喉咙都没人理的

52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看过片子后再来这个页面,发现海报上人物关系已经把结局剧透了。观影过程很享受,虽然结局并不难猜,但几段假设推理确实容易被误导,尽管每个假设都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小细节,但是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除了老夫妻过分精明和易容的不彻底外,几乎没有大败笔。说别人脸盲的希望你在电影院也能一眼认出来。

5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55分钟前
  • Enigma
  • 力荐

有多少人是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有多少人是对猜中的结尾感到失望,对没猜中的过程感到傻逼?影片的引申主题就是——只要是个人说的话都别信。

5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