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1984

DVD

主演:董柯娣,徐爱武,何英,方雪雯,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2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3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4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5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6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3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4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5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6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7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8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19五女拜寿198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五女拜寿198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董柯娣 饰)因不满朝内奸臣严嵩专权,借口年事已高,欲告老还乡。在他六十寿辰之际,众女儿及夫婿前来拜寿,并争相提出养老送终。三女杨三春(何英 饰)携夫婿邹应龙(方雪雯 饰)前来拜寿,因礼薄遭娘家人冷遇。二姐(吴海丽 饰)持宠欺凌妹妹和妹夫,并唆使杨夫人(徐爱武 饰)将三春和应龙逐出杨府。因受族弟诛连,杨继康全家被逐出京城。二姐见家父落魄,拒绝抚养,昔日同窗摄奸臣淫威,也不敢收留杨继康夫妇,致二老和婢女翠云(何赛飞 饰)流落街头。绝境中,三女杨三春念人伦,将二老接回家奉养。三女婿邹应龙设计斗倒严嵩,杨家冤案昭雪......狂虎危城反诈风暴乡村探案之外来者校车胭脂扣雪山之家福地1975宝莱坞禧年路迪克第一季奔跑吧兄弟第二季浮草物语朱莉娅的困扰内在美祖孙大战死亡航班魔法先生 涅吉!~白翼 ALA ALBA~哆啦A梦:大雄与梦幻三剑士六本木Class日版双王四个二追讨者七品芝麻官嫁给百万富翁任长霞2005独身一人罪城苏布拉第一季神探忠犬隐藏角色生化战士:王者再临冲锋战警国语冒险游戏替嫁新娘2023橘子第一次2012笑面豺狼男子游泳部 第三季 TV未放送第0话彭德怀元帅木兰之巾帼英豪无耻之徒第三季默契鸭川食堂美国宠物三面夏娃私人诊所第一季修罗1974

 长篇影评

 1 ) 戏剧能体现出多少世道

单是那母亲,也是因为一场落难才看出自家女儿的趋炎附势,养女的孝顺。否则,她还是会亲富轻贫的。
女儿嫁出去了,就不算家里的人了,就可以免受父亲连累了,看来这是重男轻女的唯一好处?
在杭州的那两个女儿(四女儿,五女儿)也不能收留父母,因为公公(还是父亲的同年)怕得罪严嵩,所以也不敢收留。而苏州的大女儿二女儿不也不能收留吗?一样的不收留,结局收到父母的待遇却不一样,只因苏州的那两个态度(或其夫态度)恶劣一点,强硬一点,就不被认了,“谁是你母亲?!”,而杭州的那个公公,因胆小怕事,态度不是很强硬,就被谅解了。这类人居多,明哲保身,也活得下来。
对唱得如何不是内行,不予评价,都好听。
女婢翠兰要送给三春小姐衣物银两时,镜头围着三春夫妇转,晃,又围着翠兰转,好像是敌方,戏剧舞台的拍法。
真假故事与否?
经典的越剧吧。

 2 ) 心中一点暖火温

总体而言,我听过的越剧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一些妇孺皆知的名段。如《梁祝》自不待言,还有《沙漠王子》,《孔雀东南飞》,《红楼梦》等等。各段之中各有名句,如《梁祝》中“十八相送”最后祝英台那句“梁兄你花轿早来抬”,一唱三顿,含羞欲诉,直教人听得心酥体软。《沙漠王子》中“自己的命儿自己算”,言凄辞苦,犹如刀枪摧肝肠,不由得听者不动容。《孔雀东南飞》中“春日丽”,曲辞俱佳,婉转明媚。《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更是堪与小说原著媲美的佳句。不过,我还是认为《五女拜寿》基本是越剧中的神作。

最大的原因,不是该剧的曲辞更优,而是该剧短短几幕的篇幅内,不但矛盾冲突激烈,高潮迭起,更是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网上搜的剧情介绍如下:

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因对严嵩专权不满,欲告老还乡。六十寿诞之期,众女儿女婿奉厚礼进京拜寿,并争迎两老去欢度晚年。贫寒的三女杨三春偕胸怀大志的三女婿邹应龙前来拜寿,因礼薄受到冷遇。二姐双桃持宠欺凌,并挑唆杨夫人将三春夫妇赶出杨府。杨继康的族弟杨继盛诛奸未成,反遭屈斩,杨继康受株连削职抄家,逐出京都。顷刻之间,合家逃散,骨肉分离。只有婢女翠云仗义相伴两老千里投亲。不料二女双桃见两老落魄,拒绝奉养。同窗兼亲家的陈松年惧怕严嵩淫威,也不敢接纳。大女婿为图飞黄腾达,竟认严嵩为干父。杨继康夫妇和翠云流落街头,濒于绝境。巧逢三女杨三春将两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使两老温暖无比。3年后,三婿邹应龙赴试得中,在京为官,施计斗倒严嵩,杨家冤案昭雪。适逢杨夫人60寿诞,众女儿女婿又前来拜寿。杨老夫妇逐走鲜廉寡耻的大女婿。唯利是图的二女双桃,见两老已将患难相从的翠云收为义女,无地自容,羞愧离去。亲家陈松年也前来赔礼道歉。杨家经受了一场兴衰荣辱的变迁,寿堂上呈现出一派乐享天伦的动人景象。

当你剥开这部戏的外面的一层果肉,里面包着的果实就是孔孟之道,或者说仁义二字。

翠云一介女流,弱柳之质,婢仆之身,而扶持二老以行千里,虽冻饿至奄奄一息,犹不忘二老之安危。义之所在,艰苦不辞,此大丈夫之有所必为。

杨继康被严党迫害,家破人散,骨肉分离,女婿有认贼做父者,女儿有六亲不认者,流落街头,濒于绝境。但亲家陈松年一提出不若向严嵩认错,换取一线生机,就决然拂袖而去。甚至在杨三春家里,听到邹应龙说拜严嵩为师,即不顾病弱之身,挣扎着出门,宁愿栖身在风雪交加的街头。义之所在,百折不屈,此大丈夫之有所不为。

杨三春虽被赶出杨府,但父母落难时,认不急前嫌,悉心服侍,是所谓孝。

邹应龙弟弟邹士龙救下冻饿晕倒街头的翠云,是所谓仁。

杨继康到最后接受亲家陈松年的道歉,是所谓恕。

短短一部戏,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道德的一部主旋律剧。我觉得这些价值,这些道德,比西方人天天挂嘴里的自由民主普世多了。

现在似乎中国人都喜欢提信仰危机了,似乎中国若没有一个宗教,则迟早将国之不国。中国是没有一个宗教,但中国人的信仰,从古道今从来没有丢失过。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需要教堂和清真寺来彰显他们的神,中国人的信仰就融合在所有中国人日常的行为规范中,老百姓爱看的戏剧里,老百姓爱听的评书里。但是这些东西以前当作四旧被批判,而现在又要急急拿祭孔,祭黄帝这些表面文章来为中国人“装”一个信仰。似乎大家到那几天穿上古衣服,做个怪样子,拜一拜,中国人就有信仰了。要我说,不能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不作为行事准则的信仰都是假的信仰;不要那些大仪式,抛开那些假做作,去看看戏剧,去听听评书,你可以找到信仰,一种扎根于泥土的,来自于民间的最朴素,最真诚的善恶观念。

剧中杨继康在风雪交加中曾有一句唱词:“天寒地冻冻不死落难人,我心中尚有一点暖火温”。所谓信仰,就是心里那一点点在黑暗寒冷中支持你走下去的暖火温。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盛世既多,黑暗时代也多。但中国人道德的传承却从来不成中断过。要是没有那一点点暖火温,中国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不会有杨继盛,不会有文天祥,也不会有那么多普普通通善良的老百姓。我想,即使越来越少人会看戏,现在,将来,那一点点暖火温总会在一些中国人的心里温热,传承下去。

 

 



 

 3 ) 小时候

小时候妈妈爱看这个片,还花了很长的时间口述整个故事给我。

如今在电视里看到,那水灵灵的人儿啊~样貌和唱腔当真真都好美啊。这才是中华艺术瑰宝。

唉,回想一遍,还是觉得,怎么会这么美~

 4 ) 越剧记忆

还记得当年《五女拜寿》上映时的盛况,小百花越剧团因这部剧红遍大江南北,这部戏剧电影制作精良,演员唱演俱佳,题材又非常打动人心,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之一。除了惩恶扬善的剧情,我最喜欢南京城外邹家庄,那个小书生在冰天雪地中救下小丫鬟,温言软语劝慰饱尝人情冷暖的小姑娘,至今我还能唱这段“请姑娘放心喝下这暖肚汤,这里是南京城外邹家庄……”从这个小书生开始,剧情开始变得温暖、光明,而扮演这个小书生的,正是茅威涛。茅威涛演绎的《陆游与唐婉》,《何文秀》等越剧是我童年少年时期对传统戏剧的启蒙,这样美好的越剧记忆永生难忘!

 5 ) 一个高级版的《范进中举》

我从来都不怎么喜欢看传统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还有什么梆子都不喜欢,某些剧中偶尔听几分钟还可以,但看不了整段的戏。不过这个越剧电影却深深吸引了我,多年前无意中从电视上看到,居然两个小时看完了,最近又从网上下载看了一遍,依然十分喜爱。

总体感觉是一个高级版的《范进中举》,或者说把这个故事放进《儒林外史》中毫无违和感。《儒林外史》讲的什么?无非是人情世故,通过故事情节把这种隐藏在生活细微处的人情世故彻底激发出来,《五女拜寿》同样是讲的这个事情,有人说这个电影像极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看来人情世故也并非国人的专利,不过我觉得这个故事比李尔王更加引人入胜。

故事的主人公是五个女儿的父亲杨继堂,这个名字我并没有在百度上查到,应该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故事中他的堂弟杨继盛可是著名的大忠臣,可能因为他是杨继盛的堂兄,所以编剧才给他起个名字叫杨继堂,杨继堂的三女婿邹应龙,是剧中另外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杨继盛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可以百度一下他们两个的故事,而且本剧的情节主要依靠他们两个来推动。

杨继堂和胡屠户的身价、地位以及学识涵养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人情世故,更确切的讲就是世故,更直白的说就是嫌贫爱富,其实从一些剧情的细节来看,杨继堂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品德的不可多得的人,但他处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是很难免俗的。再看邹应龙和范进到有几分相似,同样的穷酸,同样的只知读圣贤书,不事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缺乏家庭责任感,但同样的自信,不在意他人的调侃,所不同的是邹应龙比范进年轻的多,而且不但中了进士还扳倒了严嵩,成就更高。

杨继堂的家庭具体什么样的?剧中交代了一些,电影时间虽然只有两个小时,不过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从而我们不难做一番推断。先看他的五个女婿,大女婿和二女婿在苏州,三女婿在南京郊外,四女婿五女婿在杭州,都是好地方。大女婿是尚书公子,杨继堂本人是侍郎,剧中这个尚书亲家一直没有出现,大概是已经过世了,尚书亲家在位时估计是杨继堂的老领导,老领导提出结亲的要求,杨继堂未必十分满意,但也不太可能一点都不满意,加上老领导提出来的,也就应允了,大女婿本人在剧中没有说是干什么的,从情节里可以看出来也是个公职人员,但不太可能是进士出身,大概是靠父亲关系某个官职,在明朝如此重视科举的年代,估计他的官职不会太高,不过应该颇有些家产,为人还比较机灵,应该生活得不错。二女婿是苏州首富,估计是一个富二代,当时商人的地位并不高,尽管是苏州首富,杨继堂这个读圣贤书的未必完全看得上,不过很有可能富一代亲家和尚书亲家作为同乡而且经常官商勾结下建立了深厚友情,由尚书亲家来说亲,就多了一分把握,而二小姐本人估计是很愿意的,她肯定盘算着嫁给官员子弟虽然名声好,但是官职可无法继承,财产是可以继承的,父母对她十分疼爱,这门亲也就结下了。再看四女婿和五女婿,他们两个是亲兄弟,父亲姓陈是杨继堂的同窗和同年,感情基础深厚,祖父又当过宰相,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估计杨继堂最得意的亲事就是这一桩。三女儿是养女,嫁给了一个穷酸书生邹应龙,这个有点意思,剧中可知三女儿三春的生父是被严嵩害死的(这点也说明三春本身也是官二代,严嵩一般不杀无名之辈),被杨继盛收留后成了杨继堂的养女,而这个邹应龙来拜寿最大的目的居然是见杨继盛,说明他们两个有巨大的联系,最大的可能性是杨继盛当过江苏省的学政,邹应龙的秀才就是在他手下考中的,这种关系也很不一般,就好比儒林外史中周进和范进的关系,这样就成就了这个婚事。

看完了几个女婿后,我们再看看杨继堂夫妇的出身,在剧中可以看出来,杨夫人家里的地位很高,对邹应龙夫妇的羞辱基本都是杨夫人来操作的,而杨老爷虽然不忍却没有反驳,另外二女儿说光母亲的私房钱就有几十万两银子,从这些细节来看,基本可以推断杨继堂是平民子弟出身,通过科举走向人生巅峰,而杨夫人应该是大家闺秀出身。杨老爷当官前和当官的初始阶段自己没什么钱,家里都靠夫人,所以习惯了家里夫人做主,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种婚姻,村里的凤凰男取了大城市的富家女,家庭矛盾可想而知。我们再推测一下,杨老爷当时刚进入官场,家庭稍微稳定了一些,这时候他的堂弟杨继堂要进京赶考,提前一年就来到他们家,吃住都在杨老爷家,杨夫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大家闺秀得有风范,不能表现出来。但他低估了杨继盛,杨继盛不是一个只知苦读的书生,还是一个胸怀天下,满腔正义的有为青年,得知忠臣被严嵩害死,留下孤女无人敢收留,居然把她带回家来了,当然他自己是养不了的,就成了堂兄的养女,高风亮节都自己抗了,吃喝拉撒都献给了嫂子杨夫人。杨夫人估计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收养的女儿,大概那个时候孩子一个个出生,丈夫刚起步,经济上也不是十分宽裕,更要命是牵扯到倒严逆党,杨夫人这个不情愿啊,不过孩子是无辜的,居然还养大成人了,也算是一个义举,又加上杨继盛也中了进士,和堂兄同朝为官,杨夫人也渐渐把过去的嫌恶收敛起来。不过最近她也听说杨继盛又在干倒严的营生,丈夫虽然不参与但是始终不和杨继盛划清界限,她又渐渐有了隐忧,本剧开始时杨继堂希望告老还乡也隐隐说明了这个情况。我对杨继堂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但没有主见似乎不是他的性格使然,有没有主见关键在于什么事情,他对是非缺乏主见,朝堂上他既不参与倒严,也不和严嵩同流合污,没有立场,当然了也不容易有立场,他始终在犹豫,在家里,即使夫人不待见三女儿和三女婿,也不应该当众羞辱,不让参加生日宴席,但是杨继堂并没有反对,他仍然没有立场。现在有句话叫小孩儿看是非,大人看利弊,也许那些事情虽然可以看出是非,但不容易看出利弊,所以也难以有什么立场了。后面有个情节很有意思,这时候杨继堂回家,带来堂弟被判刑的消息,众女儿女婿听闻后借故回家,杨夫人急坏了,杨继堂虽然也很失落,但还宽慰夫人,找三春夫妇来,我和邹应龙商议一下该怎么处理,听说他们被赶走后,才真的完全失望。当时我看到这个情节笑坏了,看来邹应龙在杨老爷的心中地位是很高的,但为什么他不能力排众议以礼相待邹应龙呢?是不是很像现实中的一些领导,平时很不待见某些手下,提升加薪都没他们的份,但有了急事难事想起了他们,为什么?因为这些领导也知道这些手下有才能,但是也知道这些人不会混官场,别人都不满意他们,自己提拔他们不但会让其他人不满,这些人受到提拔后只会感激国家,更加努力报效祖国,而对这些领导本人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不会提拔这些人,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领导也属于不错的领导了,至少他们知道在关键时刻该用什么人,不至于出大问题,而更多的领导是真的以为他们提拔的那些阿谀奉承之辈真有多大才能,平时看不出,一有事情可想而知。当然了,杨老爷本人不知道夫人赶走三春夫妇,而且当时默认夫人不让他们参加生日宴席,可能也有考虑,既然夫人和其他人都不待见三春和邹应龙,去了后他们自己可能也不会称心如意,不如在厨房吃点自在。当然他应该学习甄士隐对待贾雨村那样,宴席之后再来陪邹应龙小酌,他可能这样想过,不过他终究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是这样,比如休假回老家,想去看望一个亲戚,可是父母和兄弟都不待见这个人,自己不好意思给他们说要去,想找个时间偷偷去,结果老婆孩子天天有些琐事要你去做,想着假期还有时间,先缓一缓,结果单位一个电话说有急事,假期提前结束,一直想去看的人没有去成,十分遗憾,其实怪父母兄弟老婆孩子都怪不着,说到底还是怪自己没有主见,真有主见去看了,最差结果无非是挨上父母一顿骂,被老婆一顿抱怨罢了。

明朝的时候已经不是很流行株连制度了,杨继盛犯罪不会牵连到杨继堂,不过严嵩不会放过他,假以时日就罗列了一些罪名,罢官抄家了。人生好惨啊,幸亏使女翠云一路陪护。镜头里老夫妻相互扶持,非常心酸也很感人,当然了更多的是杨老爷服侍杨夫人,这个细节更可印证上面对他们两个出身的猜测,夫人没有受过穷,很快会一蹶不振,老爷是平民出身勉强可以应付,而到了这个时候杨夫人逐渐开始事事听杨老爷的了。受到了大女婿和二女婿及二女儿的拒绝,可谓悲痛欲绝,这时候的杨老爷仿佛变了一个人,非常有主见了,骂严嵩张嘴就来,真叫一个痛快,杨继堂仿佛变成了邹应龙,又穷又酸,大概他不是变了人,而是恢复了原状,他本来就是一个穷酸书生,大富大贵了后人也变了,功名富贵都丢弃后他又变了回来,大女儿给他老夫妇做了一身富贵衣服,杨继堂最后走的时候把那身好衣服一脱,就好像他把功名富贵之心摆脱了,终于做回了他自己,一个计较是非而不是利弊的穷酸书生,当夫人痛苦欲绝要自尽时,同样受苦的杨继堂的精神状态却并不低落,还可以安慰夫人,人都希望大富大贵,不过能做回他自己时也许会更快乐。

大女婿很无耻,做了严嵩的义子,二女婿也正在做严嵩义子的路上,不过我有点奇怪,严嵩不是魏忠贤,应该不是很热衷于收义子,估计是手下打着他的名声来骗钱,大女婿和二女婿这时候才知道依附严嵩,说明他们是坏蛋,但并不是精明的坏蛋。

在苏州被大女婿和二女婿拒绝后,老夫妻和翠云通过京杭运河,来到杭州,多亏了京杭运河,要靠走路早就死了。应该说杨继堂有些失落,但仍然还有底气,估计他来之前已经评估过一番,真正有把握收留他们的应该是同年亲家。镜头切换到了陈年兄,陈年兄乘船回家,是从普陀山游玩归来,这个细节很有意思,一是为了剧情需要,二是说明了陈年兄的性格,注意他有老伴,至少两个儿子儿媳,但他是一个人去游普陀山的,显然他不是旅游,而是去追求自由的灵魂、虔诚的信仰以及山水之间的意境。陈年兄什么官职没有说,不过可以推断和杨继堂差不多,可能已经告老还乡,也可能是浙江当地的地方大员。杨继堂投靠陈年兄心里是有把握的,一来和自己感性深厚,二来是双料亲家更不一般,而陈年兄本人应该出身高贵(前面说他父亲当过宰相)、为人正直、生性洒脱,不把严嵩看在眼里,然而这些也只是杨老爷的一厢情愿,陈年兄回家后得知这个紧急情况,马上做出了应对原则:态度坚决,语气缓和。不管夫人还是儿子儿媳如何求情就是不答应,不过对杨年兄还是善语相待,还给他出谋划策,说一起找大女婿和严嵩沟通一下,这个气坏了杨年兄,不等亲家母拿来的三百两救命钱就走了。走投无路还是去找最后的希望,去三春家,可惜三春家是平常百姓的单元房,不是其他几个女儿住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哪有这么好找。

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最终出现了,最没有希望的选项有时却是唯一可行的。邹应龙回家来时人还是那个人,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不同的是,原来这就是回家,现在叫做微服私访,跟三春说严相国如何如何赏识他,杨继堂听了后就大骂起来,然后邹应龙才解释说,要抓严嵩必须要搜集证据,等待时机,我这样做是先稳住这个老贼。这一段真的很有意思,杨继堂和邹应龙似乎翻转了过来,邹应龙本来拜寿的目的是请求杨继堂和杨继盛一起倒严,但是还没有机会说就被岳母赶走了,假设他有机会说会是什么情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应该就和上面的剧情一样,只不过两个人物转换一下,邹应龙会斥责严嵩祸国殃民,一定要把他绳之以法,岳父大人不应该保持中立。杨继堂会说,搞掉严嵩哪有这么容易,不过我会积累证据,静待时机的。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者都很难做到,前者相对容易一些,穷的时候杨继堂和邹应龙都非常有骨气,看待严嵩就和看待一只狗差不多,但是他们位居高官时面临的问题就多了,就无法淡定了,杨继堂不和严嵩同流合污已经很不易了,杨继盛这样的官员始终是极个别的,当成杨继堂已经很不错了。一个人的最终行为往往不是单一原因决定的,邹应龙面对如此看不上的严嵩,还要违心伺候,回家后还一口一个严相国,我想他收集证据的原因是一方面,迫切改善基本过不下去的生活也会占很大成分,面对机遇没有人可以淡定,如何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这需要大智慧。

最后的结局大快人心,杨继堂夫妇赏罚分明,大女婿不认了,二女婿连同二女儿不认了。最有意思的一段是二女儿二女婿和使女夏莲还演了一出戏,夏莲嘲笑过邹应龙,说他要能考上状元就挖了自己的双眼,二女儿假装要挖她的眼,她来求救,按照二女儿的设想,众人都是知书达理的,会制止她,然后看她有此举动原谅了她,可是众人似乎没看懂他们的戏,只是看了她就感到厌烦,看他还在追着打人就烦上加烦,直接赶他们走了。邹应龙夫妇成了贵宾,而使女翠云也提拔为义女。陈年兄当然还是被原谅了,看来姜还是老的辣,比起官场老油条陈年兄,大女婿和二女婿还是小学生,同样是拒绝,陈年兄就比两个晚辈强得多。陈年兄看起来十分惭愧,无比后悔,不过我觉得他后悔的不是当时他面对这个问题的原则,而是当时时间有限他没能更好的贯彻这个原则,他不后悔当时不收留杨年兄,后悔的是没有给杨年兄足够的银两。

杨继堂是一个有才华有品德的人物,但是生命中仍然要面临着这种人情世故的问题,如果是我们,也许无法做得更好。

不过本剧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唱词并不好,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我觉得传统戏曲如果要继续发扬必须有好的唱词才能吸引更多观众。

 6 ) 小荷才露尖尖角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的剧,却是最喜欢的一出剧。
开始听越剧便是偶然,而看到了这出剧便更是偶然,然而便真喜欢上了。开始经常翻出来看,看一次便感叹一次青春的美好。
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真的没有多少悬念,开了头便看见了尾。可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人看见了人性的美好,青春的绚烂。
那个潇洒正义的白衣书生邹应龙,那个秀雅恬淡的三小姐杨三春;那个重情重义的丫环翠云,那个眼神清彻的邹士龙……青春在他们身上怎么就那样的美好啊!
一部二十年前的老电影里包含着一群平均年龄十八岁少女全部的热情与真挚。她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了越剧领域的翘楚,表现出更多更成熟的演技,但是让人难忘的永远是这部《五女拜寿》。
从这里,我看到原来女子塑造的小生形象更加清俊灵秀,好像也暗合了阴阳相合的人间规律。女小生本是旧时封建思想的产物,却成了越剧舞台上最好的风景。
希望中国的越剧能越走越远……

 短评

都是美人儿啊

5分钟前
  • 茉琉
  • 推荐

小时候觉得越剧真好听

8分钟前
  • 影子熊揉着眼睛
  • 推荐

这部剧我小时候看了好多遍啊……

10分钟前
  • 蚂蚁蚂蚁
  • 力荐

好看

11分钟前
  • 六壁坂
  • 力荐

越剧真的是百合控的天堂TwT,满眼满眼都是俊俏风流的妹子啊啊啊啊连牵马的看门的小厮都zun得我两眼发直啊啊啊啊no more me !!!!!

15分钟前
  • 力荐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全是美女华服.....赞

16分钟前
  • Eacho
  • 力荐

这部从小到大每年陪外婆看,DVD都已经磨损到快放不出的片竟也没有标过

21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小时候的记忆 印象中几个女儿都很美滴

25分钟前
  • 一片雪
  • 推荐

听唱片时还没发现何英唱得特别好,电影里那声音太美了。果然还是需要比较啊,正所谓红花还需绿叶配。。。方雪雯长得真喜气。。。瑶瑶同学是可爱型。。。看到一半忽然发现陈辉玲。。。还是一反派。。。我的俏红娘啊。。。然后,我竟然很萌茅同学唱的姑娘长姑娘短的那几句。。。总结性呈辞:1.若我是男人一定会娶三春,得妻如此,夫复何求?2.据闻好多小女生看完此片都饭茅团去了。。。而我却迷上了粉嫩嫩滴江瑶五姑爷。。。我果真是正太控啊!!!

27分钟前
  • 陈陈
  • 力荐

此片可有一通俗名字,岳母的偏见

32分钟前
  • 毛嗑
  • 推荐

看傻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美女啊?懂得了民国街溜子看全女班戏的快乐。一直以为是那种团圆戏,在硬盘里放了几百年,没想到这么有剧情!而且好有钱,服化道都好美,首饰精致,人也漂亮(拉踩一下87红楼梦)。想收高清版。

34分钟前
  • 春三十
  • 推荐

茅威涛啊!

38分钟前
  • ADC
  • 推荐

小时候跟爷爷奶奶在电视上看滴~

39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经典

44分钟前
  • yameng
  • 力荐

为何赛飞看的,还带着婴儿肥的何赛飞果然美。浙江小百花剧团与长影合作,除了陶慧敏、陈辉玲稍突出,全员女将都当得上赏心悦目,唱腔和咬字咿咿呀呀婉转曲折,嗔怒都透着优雅,凄凉时也勾人眼泪。故事干净利落戏剧性十足,老夫人在第一幕结尾赶走穷酸义女两口子,老爷回家带来杨继盛被贬的消息就换了人间,大起大落的刺激。拍摄手法在戏曲的电影化上想了不少办法,外景有认真挑选,没现成的就做特效,机位尽可能给正脸好让观众欣赏演技细节,个别描述性的唱段用画面取代演员面孔来做视觉调节,观感上比电影化的《茶馆》活泛的多。也是个家庭剧,提出孝顺的干女儿比不孝的亲女儿好,隐约表达了女儿多就可以两面下注,这个以严嵩倒台为背景的故事,还宣泄了四人帮垮台的喜悦,不过要是早推出几年可能影响会更大

4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岁月匆匆,小百花们都变成老百花了

50分钟前
  • 九月
  • 力荐

开通的结局

51分钟前
  • Konec
  • 推荐

当年的五朵金花,如今都散了,有点像红楼梦的海棠结社,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了

53分钟前
  • 诸神的恩宠
  • 力荐

小时候看过

54分钟前
  • 翦瞳儿
  • 推荐

我从小爱听越剧,即使现在更爱昆曲一点,我依然喜爱着中国老人戏,其中最爱听这出

57分钟前
  • Gullah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