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1971

HD中字

主演:乔·芬奇,弗兰西丝卡·安妮丝,马丁·肖,特伦斯·贝勒,约翰·斯特赖德,尼古拉斯·塞尔比,斯蒂芬·蔡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麦克白1971 剧照 NO.1麦克白1971 剧照 NO.2麦克白1971 剧照 NO.3麦克白1971 剧照 NO.4麦克白1971 剧照 NO.5麦克白1971 剧照 NO.6麦克白1971 剧照 NO.13麦克白1971 剧照 NO.14麦克白1971 剧照 NO.15麦克白1971 剧照 NO.16麦克白1971 剧照 NO.17麦克白1971 剧照 NO.18麦克白1971 剧照 NO.19麦克白197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麦克白197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与挪威的战役中,苏格兰国王邓肯(Nicholas Selby 饰)的表弟麦克白表现出色,被加封为爵士。早在授爵之前,麦克白(Jon Finch 饰)和朋友班柯(Martin Shaw 饰)就已从三个女巫那里听说他将加封并最终成为国王的预言。预言的实现勾起麦克白心底隐藏的欲望,随后他和夫人(Francesca Annis 饰)杀害了来他城堡做客的国王,并嫁祸国王的随从。两个王子隐隐感到暗杀背后的血腥阴谋,于是分别逃往英格兰和爱尔兰。成功践祚的麦克白不可一世,但他又分明记起女巫针对班柯的预言,即班柯虽然不能成为国王,不过他的子孙将世代为君。不甘为他人做嫁衣的麦克白指示亲信击杀好友,从此开始了一条充满血腥的不归路……  本片根据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改编。狗和我和执行官爱情疑云窄路微尘应召女郎2012租借女友致命武器3欲望之城(国语版)幸福敲了两次门夺命护士不法正义七月物语心碎俱乐部喋血风云羔羊游戏国语青梅竹马幸存者:托坎廷斯第十八季东江密令之江湖名气止于法国追击者于和伟版昆虫总动员逃离喀布尔暴裂风雷道银幕天堂这儿是香格里拉黄蜂 第二季狂1992幸存者第四十二季归来奇妙博物馆 第二季屏住呼吸爱玛2020恶灵岛1981天魔第三集午夜惊魂尘埃2018刺杀游戏国语启航控方证人1957犯罪现场调查第四季大毁灭盖亚少年歌行让爱化作珍珠雨

 长篇影评

 1 ) 野心的膨胀,现世的裁判——记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麦克白》




麦克白在女巫的预言的诱使,麦克白夫人循循善诱的撺掇下,弑君篡位,他的声名和现世的期待,像是有形体的东西,却像呼吸一样融化在风里了。


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幻觉像迷一样氤氲在他的眼前,然而几乎从未桎梏他的刚健有力的脚步,名声业已丢弃,实现自我野心的膨胀责无旁贷。


臣子的惊惧原来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他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一而再再而三的纵横勾勒的图景终于使他下定决心鸠占鹊巢,颠覆仁慈的君王邓肯为要务。


经过自由意志选择的毁灭,其悲剧价值远胜过一般的毁灭之上。他的企图心,伴随他的曾经的些许犹豫和杀伐决断的彷徨,将之良心和道德意识束之高阁,来进行一场亘古的突围以及困兽的斗。


麦克白杀害了睡眠,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于是乎心惊胆颤万劫不复。


看到邓肯头上冒着汩汩鲜血的幻象,麦克白其实骨髓已经衰竭,血液已经凝冷,腐化的是天赋真理的运命,衰朽的是层积的镜像与血污。


可怕的影子,虚妄的揶揄将他的灵感和理性诉求一一抹去,残存的是原始人人文基因的毁损。


眼睛开着,然而视觉却关闭着。试听的功能已经残损,虚无的心理障碍将之牵引。


每天都有一道新的伤痕加在旧日的疮痍之上,自我放逐在无涯无际的荒原幻世之上,人间的清平悸动于他而言是不可苛求的奢望抑或是斑斓的幻梦。


除非勃南森林会向邓西嫩移动,否则他不会因为灵魂的绝望惨怛而灭亡。
没有一个妇人所诞下的孩儿能伤害他,服从的是野心家张狂迅急的生命逻辑。


然而物换星移,勃南森林的树木终究向着邓西嫩移动,而勇士麦克德夫是没有足月就从他母亲的腹中剖出来的。


所有的喑哑晦涩朝着麦克白苍白寂灭的心灵紧逼直攻,所攻讦的是他现世杀伐累积的骸骨罪恶,古怪凄离的滞哀将之头颅迎着末日的夕阳摆动,自由意志的毁灭祭奠的是他无耻狂澜的生死浮沉。


他的纠结与沦丧,杀伐与寂灭都证实了世间恒久不变的普世公理,标榜的原则和盛世的伦理将裁夺他的尸骸以及深重的罪孽,惩前毖后的时代对于人世间性情的咒诅,衰朽的腐化做出公正的决断。


一种月黑风高之下无法成全自己的凌乱心绪,一种乱离中撩拨自身狭隘的痛悔,必然会随着身首异处的下场而散播在杳杳高蹈的人世间。

 2 ) 没有味精的历史片

(0427)今晚7点,去Wenxer Center看了1971年由ROMAN POLANSKI导演的《Macbeth》。这是该中心为纪念“莎士比亚年”举行的William Shakespeare系列中的一部(共四部)。
真是一个好地方,硬件好,软件好,所以,气氛就好。很久没有这么舒服地、安静地看大电影,票价才5刀(在上海这种级别的艺术享受,最起码80元人民币以上),人不到观众厅的1/3。
电影很不错,对白听得懵懵懂懂,但情节都明白,演员很不错。
最突出的,是片子整体气氛非常好,一种久违了的真正的、严肃的“悲剧”感受,心抽紧了好几次,最后,真是悲!
另外,还有一种久违了的真刀真枪的感觉:场景、光线、景观、人物服饰,都有种特别扎实、考究的感觉(你会相信当时大概就是那个模样)。那种湿漉漉、雾蒙蒙的苏格兰天气,遥远的地平线,粗糙的城堡,粗旷的生活状态,特别到位。
没有今天电脑制作场景的“过于真实、精致”感觉,气氛是真的气氛,人物走在里面的泥泞里,迷惘并痛苦着,你都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空气、风雨迎面掠过,以及主人公的砰砰心跳。

 3 ) 欲望的蛊惑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让人感慨万分。人性的弱点啊,比利刃都可怕。一个苏格兰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一位皇亲国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受封爵士,在欢呼声中轻而易举就被几个女巫蛊惑,陷入欲望的深渊。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摆脱不了欲望的诱惑,摆脱不了对权力的渴望。

当麦克白披着战神的光环,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时候,他是多么的坦荡、飒爽、英姿勃发。国王亲自接见、加封、褒奖,给予了他最无尚的荣光。他是王上的贵宾,民族的英雄,战士的楷模,他已经成就了自己最巅峰的辉煌。

可是,一群居心叵测的女巫在甩出一枚小小的橄榄枝之后,他心中欲望的漩涡就被搅动,不知不觉就被带进了女巫为他设计的阴谋圈套里。自己会是一国之君?万民景仰,君临天下?巨大的权力诱惑,想象中的风光无限,瞬间将人性中的贪婪无度、残暴决绝的本性暴露出来。麦克白举起了血腥的屠刀,对着自己的君主,对着自己的良心狠狠的扎了下去,从此走向了一条血腥杀戮的不归路。

从最初思想里浮现出杀人念头就浑身震颤的君子,到杀害国王时候的心虚、犹豫、胆怯,到后来把手足兄弟看成是肘腋之患,连同妇孺家眷全部杀掉的刽子手。

一路走来的麦克白已经完全泯灭了人性,对质疑他的人,对他挡他路的人,都进行了斩尽杀绝的,他已经堕落成了一个魔鬼。

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还有一种天性,就是明知事情不对还去做的时候,心里一定不会快乐,甚至会产生无尽的痛苦、懊悔和恐惧。麦克白就是这样,他虽然顺利的将王位抢到了手,可是再耀眼的王冠也驱散不了他们夫妻心里的黑暗。他们都胆战心惊的活在自己设置的牢笼里。说白了,他后来的所有杀戮,都是出于恐惧,害怕自己的罪恶被揭穿,害怕真相暴露后失去拥有的一切。于是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只能不断制造罪恶来加以巩固。这期间,麦克白又去主动寻求女巫的指点,可以看出他的心里有多么的忐忑,多么的不安,多么的不知所措。

还有麦克白夫人,可以说正是这个女人亲手将自己的丈夫和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她在丈夫最初的犹豫中给了他磐石一样坚定的鼓励,鼓励他抓住机会,战胜恐惧“像男子汉一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丝毫不去分析这件事情的合理合法性。正是这种女人不该有的决绝,把她的丈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也使自己在有生之年痛苦不堪,最终抑郁成疯,自杀身亡,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善良厚道的女人,对于一个成就事业的男人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想了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那个宅心仁厚、母仪天下的女人,总能在丈夫冲动、暴怒的时候,制止丈夫的错误决定,李世民能够开拓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成就帝王明君的形象,她功不可没。

像麦克白夫妻这种逆天而行的暴君暴政,失败是注定的。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 ) 谋杀者的解析

谋杀者的解析
[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出品:美国 年代:1971 文:西帕克

       1971年,罗曼·波兰斯基沉寂两年之后,终于重执导筒,改编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对于整个电影圈,波兰斯基的回归都是一件大事,[麦克白]一经上映,便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观众对这位导演的好奇,因为两年来媒体的大规模报道而放大到极致。但晦涩又灰暗的叙事以及大量的血腥镜头,把抱着莎翁原著走进院线的观众弄了个猝不及防,大呼上当。最终,本片投资方“花花公子”亏损了3百万美元,只赚了个小小的吆喝。但事实上,现在看来,本片却是最贴近波兰斯基内心真实的作品。
       早在拍摄过程中,便有剧组成员发现了这部[麦克白]的不合时宜。他们向波兰斯基询问,是否这部电影如此不真实的血腥镜头有些过火。但波兰斯基的答复却异常斩钉截铁——“我了解暴力。你如果去年夏天来我家看看,你也会懂的。”众所周知,1969年8月9日波兰斯基位于比弗里山庄茨埃罗大道的豪宅被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血洗,一共五人被害。而波兰斯基还有身孕的妻子莎朗·塔特身中16刀而亡。在最真实的人间地狱走了一遭,让波兰斯基将最真实的愤怒与恐惧投入到电影之中,而[麦克白]正是他发泄的出口。
       全片开始于一片废墟与荒原之中,贫瘠的土地毫无生气,这正是波兰斯基对《麦克白》的理解,这段直接来自于当代艺术家迈克尔·沃尔阴郁画作的镜头,是波兰斯基对崩溃边缘世界的直观呈现。而在此之后登场的麦克白,则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情感。波兰斯基并没有让他如劳伦斯·奥利弗电影一般对着镜头说出大段独白,也没有将其直接删去,而是将独白变为旁白,大量穿插于情节之中,让麦克白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个体。一个是杀人不眨眼篡位夺权,因预言而自信满满的暴徒。而另一个则是内心中暗藏的良心谴责,以及对世界对命运怀疑,想洗净手中鲜血的懦弱将军。麦克白的双重身份,是波兰斯基人性异化关注的重点。串联起故事的几场屠杀戏,显然是导演抱着莫大的痛苦,对自身悲剧的重现。在麦克白杀死国王邓肯一场中,波兰斯基将莎士比亚的原著扩充,把屠杀的细节展现于银幕之上。但屠杀只是表象,无力的质疑与挣扎才是波兰斯基与莎士比亚共同的主题,正如同杀戮前出现的匕首所暗示的一样,这其实却是麦克白对内心自己的宣判。
       如果只看麦克白的暴行,将他理解成波兰斯基对仇人曼森家族的外化则略显简单。正如同片中麦克白杀死的邓肯与班柯灵魂在麦克白梦中出现一样。他们所高举的镜子,通过多重反光,映射出的,其实也是波兰斯基自己的内心的道德观。波兰斯基将麦克白形容为“年轻、坦率的战士”、“希望赢得一百万的赌徒”。一切这些都有曾经不妥协,电影斗士一般自己的影子。靠着无数超出现实的镜头、大量深入人灵魂的特写,配合回响在麦克白脑中的另一声音,幻化成麦克白的另一面,在质疑之中,完成对罪者的审判和对自我的反思。也许,没有尽到保护家人职责的波兰斯基,在自己眼中也更像是一个和曼森一样的罪人。曾被怀疑杀死妻子而面对不公正审判的波兰斯基,也确实在生命的某一点上,和曼森承受着相同的身份。而麦克白正是无知的恶人和有罪的善者最好的交融所在。
       不过,波兰斯基是悲观的,正如同受宿命诅咒的麦克白。象征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女巫左右着所有角色的命运,甚至包括波兰斯基本人。麦克白派人杀死麦克德夫妻儿一场,与波兰斯基的真实生活如此相似,仿佛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冷血杀戮,穿越时空,在这个看似文明的当代,与波兰斯基的悲剧相重合。这一切都像是宿命的安排。在片中,宿命让麦克白犯下重罪,也许,没有这一层诱惑与预言,麦克白不可能会走到灭亡的边缘。相信宿命让他无往不利,甚至在城池失陷后,还可以英勇奋战,但宿命却有着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力量。在一出略显牵强的文字游戏后,麦克白向宿命投降,被复仇的麦克德夫斩下头颅。似乎,从在遥远的集中营失去母亲,到如今的二次打击,饱受捉弄的波兰斯基,在[麦克白]中将宿命视作了自己的敌人,却最终只是在结尾中承认了自己的又一次失败。麦克白得到了应得的结局,而电影只是宿命的再现。
       我们都听过上百遍“它是一个愚人所讲得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的独白,但只有波兰斯基对它如此认真。在任何版本中都如此理智,思辨的麦克白唯有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才真正显出了愚人的本质,野蛮又真实。正如罗杰·艾伯特所说“若不是知道本片中的人物来自莎士比亚戏剧,你反倒会认为他们都是地狱天使(上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飞车党黑帮)的成员”。在充满雨水和雾气的苏格兰天空,灰色潮湿黎明下的杀戮,正是人类愚昧兽化的最真实写照。在全片的结尾,波兰斯基为莎士比亚原著加上了一个完全原创的尾声,新王马尔科姆一人驱马前去咨询女巫,这些麦克白之后更加愚昧反智之人,只能带来又一轮的血光之灾,并再次被宿命宣判。
       让我们再次回到麦克德夫家杀戮的重要节点。Imdb上说,此段来源自波兰斯基在集中营母亲被害的真实记忆,但这一次,波兰斯基借着莎士比亚的笔和男孩的口以及摄影机的流动,做了一次他未曾有机会作出的选择。也许,让波兰斯基再选一次,他更愿意代替家人承受罪孽的一刀。正如同男孩的遗言所说的一样“ 他杀死我了,妈妈;您快逃吧!”两次杀戮之间,波兰斯基心中的某个部分,也一起消亡了。

(原载于《看电影》天地街66号)

 5 ) 麦克白

应该说波兰斯基这一版的《麦克白》在布景、服饰、美工以及节奏把控上还是不错的,特别是那段时间导演擅长的恐怖气氛的营造在某些场景是很有波兰斯基的特色的,另外比较忠于原著及保留了大量莎士比亚的优美文笔是非常不错的,但主要演员的选择则是比较大的败笔,可能是奥森威尔斯那版男主过于出色,以致于感觉乔·芬奇一直比较游离而不够入戏,缺少足够的情绪表达。

 6 ) 影评练习1

《宿命中的人们》
                            ——评电影《麦克白》
《麦克白》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同名作品,是由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所指导的一部美国电影。
在影片开场,一阵掺杂血色的夕阳映照在海滩上,三个穿着黑衣、形似巫婆的女人在沙堆上举行怪异的仪式,就像是异端的弥撒典礼——他们把一柄短剑放入了一只埋于地下的手里,在仪式结束后,她们喃喃的念着咒语缓缓离去,消失于扑面而来的迷雾中,在迷雾消散之后,一个关于宿命与背叛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大幕。。
就在同一地点,一场血腥的厮杀刚刚结束,将领麦克白与他的朋友班科返回自己的封地,在路上遇到了三个女巫,女巫们宣称麦克白会先后成为大领主和苏格兰国王,而班科的后代则会成为国王。接下来发生的事应验了女巫的说法,使得麦克白在利欲熏心的情况下在夜里亲手杀害了前来他城堡给予他封赏的国王,并在贵族的推选下成为了国王的继任者,但他又忌惮女巫留给班科的预言,于是他下令谋杀他和他的儿子,并消灭了他和国王儿子马尔科姆的族人,在一场场血腥的屠杀中,班科的儿子和马尔科姆幸存了下来并集结军队向麦克白发起复仇,在女巫们的预言一一逐步实现的情况下,麦克白最终走向了属于自己的灭亡。。
麦克白,一个并非十足狡诈的投机主义者,自从那数则预言开始不断在他的脑海中盘旋时,我们便亲眼目睹了贪欲和恐惧是如何将一个人彻底吞噬的过程。他不断的自我欺骗,不断地印证预言,不断的反抗命运,而到最后,他发现连他最后的希望也都是假的——女巫说他不会死于被妇人生出的人之手,当他满心欢喜的以为自己可以独守空城天下无敌之时,班科的儿子麦克德夫却告诉他自己是剖腹所生出来的。就在那一刻,麦克白那自信和轻蔑的面容瞬间僵硬了,我们可以清楚的从他的脸上发现了那无尽的恐惧与绝望。最后,在与麦克德夫的决斗中,麦克白的头颅被割下,每个兵士和贵族都在嘲笑他,嘲笑他的头颅。从他戴上王冠的那一刻起,这件让他最恐慌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不能不提,那就是麦克白夫人。这个女人从始至终一直支持他的丈夫,她是丈夫心理转折的重要推手——在丈夫最犹豫不决的时刻,正是由于她的劝说,麦克白才最终痛下杀手,杀害了国王。在最后,精神恍惚的她先丈夫之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论是对是错,她为了丈夫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还是很大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令人动容。可正是因为她对丈夫的一味的纵容,导致了丈夫的异变,在他的影响下,她也随之被摧毁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足够黑暗和绝望的故事,我们在影片中以麦克白的视角不断的毁灭、重建、再次毁灭自我,在命运面前,他就像一个玩偶一样被摆弄,被戏弄,一步步的走向死亡。不光是他,其实故事中的芸芸众生都有浓郁的宿命色彩——是宿命安排了他们的过去,是宿命预见了他们的未来,是宿命使他们堕落,是宿命酿成了这出不朽的悲剧。在宿命面前,一切的努力都显得乏力,一切的挣扎都显得毫无意义。。
在深刻的主题之下,本片的视听语言运用的相当纯熟,大师的功底尽显无遗。
在整体的视觉风格上,本片并未因为是舞台剧的改编而受到过大的影响,人物之间的对白和场景的风格都相对写实,很有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在某些重要桥段上,本片又有大量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两种风格相互杂糅,并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反而使得影片更加的精彩并充满了神秘气息。而且虽然故事曲折离奇,但波兰斯基依旧能将故事中的每个人的行为逻辑扣的严严实实,丝丝入扣,将整个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而在以上方式的处理之下,配合大量的心理独白会增加观众的代入感,我们仿佛跟随麦克白的心理活动,不断的在恐惧和幻想中游离,最终在崩溃的边缘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光是他,班科和其他角色也用到了同样的手法,这样的手法会更好的带领观众进入角色,并被影片的故事所深深地吸引。
影片的画面和镜头,虽说不能算是十全十美,但也能看出是精心所为了。这部电影作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电影,并未有什么突围的构图等视听语言呈现于影片之中,但片中的某些场景也不得不提——在麦克白偶遇女巫之时所出现的废墟就是一个精彩的场景:在雨雾萧瑟之中,风声大作,麦班二人于丰沃草地上偶经一所残垣断壁,在破败的黑色砖墙之后是数个女巫在念叨异端的邪咒。雨雾交加的处理体现了令人不安的因素,而残垣断壁和黑色则映衬了三个女巫的狰狞和异端的诡异,这样的环境为后面重要的预言桥段起到了渲染作用,更加凸显出了那些预言的黑暗和神秘。
影片的精彩段落数不胜数,从开场的女巫预言,再到麦克白受匕首指引刺杀国王,经典桥段比比皆是,而我要列举的是其中的两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桥段。
其一就是影片的高潮桥段——麦克白第二次回到女巫巢穴的桥段。在成为国王并杀害班科后,麦克白回到了废墟寻求女巫们的帮助,来得知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一群赤身裸体,年纪参差不齐的女巫们在地下室里围绕着一口大锅,她们发出诡异的笑声并念着神秘的邪咒,气氛不安而恐怖,在女巫们的簇拥下,麦克白喝下了锅中的魔法药汤,并渐渐的陷入迷幻,在锅中,他看到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女巫们的预言。在树林中,他看到了坐在王位上班科的后代带着耀眼王冠,手拿着镜子,在镜子中,麦克白不断地看到班科的子孙后代戴着王冠坐于王座之上,手持着镜子去映照他们的后代,直到最后,麦克白看到了被他谋杀的班科口中留着鲜血向他咧嘴大笑,再也遏制不住心中恐惧的他拿着梦中所佩戴的宝剑割裂了自己的梦境。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麦克白的梦境深深地反应出了来自他心中最底层的恐惧,超现实场景中有很强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诡异的打光和梦境整体的柔光处理都突出了不安定感,就像在林中见到了坐着的国王,而镜子的段落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快速的切换场景加大了观众的惊诧和恐惧,就像体会到了麦克白的所闻所想。这段是影片当之无愧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其二是那场对马尔科姆家人的屠杀——两个大兵进入了正在闲谈的马尔科姆妻儿的卧室,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两个士兵质问二人马尔科姆的事,母亲与之针锋相对,再到士兵毁坏儿子的玩具,紧张感和恐惧感不停地提升。之后,儿子因为士兵侮辱他父亲而冲撞他,突然,儿子跌跌撞撞的回到了母亲的身旁,说了一句”He killed me mama。”倒在了母亲的怀里,正在观众奇怪之时,镜头忽然一转,原来那孩子的身后已经中了一剑,死了,母亲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所震惊,屋外的尖叫声四起,挣脱两名士兵的母亲跑到卧室外,发现一家老小已经全部被杀,倒在了血泊之中,屋子被点燃,熊熊烈火是影片转场的媒介,整个段落到此结束。这个段落中,两个士兵的出现打破了原本安详温馨的气氛,节奏急转直下,降至冰点,观众的心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悬起,在两名士兵不断的污蔑和挑唆下,儿子忍不住顶撞其中一名士兵,而之后他的死也被处理的精彩绝伦,一个镜头的转换,段落的节奏便急转直上,观众好似随着母亲一样对此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之后场景未变,声音先行,惨叫声留给观众大量想象的空间,并且再度提升了影片的紧张感,让观众为角色命运而担忧。直到最后,如同拨云见日般的血腥场景,紧张感和恐惧感才算达到了顶峰。
当然,这些精彩的桥段离不开演员们的精湛演技,麦克白将一个敏感脆弱又残暴自大的国王演的惟妙惟肖,而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同样十分精彩,正是由于他们的表演,这部讲述人性的电影才会如此的具有表现力和充满着力量。
影片的音乐出现的次数并不太多,是以现代音乐和中世纪音乐交叉出现的,选曲其实是以影片具体桥段的内容为主要依据的,有的是要烘托出惊悚的氛围,有的则是直接要表现当时的风土人情,作用各不相同,但同时都很好的体现出了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愿。
可是,本片并非十足的完美之作,虽然影片有大量的经典桥段,但最后的一场麦克白与麦克德夫等人的决斗还是明显的有些可笑,我个人认为,波兰斯基在处理动作场面上的经验还是稍有欠缺。但即使如此,身为一部洞悉人性和命运的倾情之作,这部电影卓越的艺术成就也是无可厚非的。
波兰斯基以拍摄在小空间内的电影而闻名世界,在这个环境里他总能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戏剧冲突发挥到极致,例如《水中刀》。而在这电影里,他却选择了自己并没操作过的莎剧和古装戏,并极大拓宽了叙事环境,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令人惊喜的是,这部影片并没让人失望,它以极其工整和超高的艺术水准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不光如此,波兰斯基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融会贯通,不但保持了影片的完整度,也加深了莎翁原著里所要表达的黑暗和宿命的意味。可谓是戏剧改编成影视剧的典范之作。

                    ——作于2014年10月14日凌晨

 短评

唉,波兰斯基借剧中人物之手用最残酷的方式杀死了麦克白啊。这一部更有苏格兰中古时期的味道,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东西,所有特效几乎全都依靠剪辑完成。调度复杂而自然,台词优美又不赘余,完全看不出舞台相儿,可见是多么成功的改编。

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看上去如此纯洁柔弱的麦克白和夫人,然而就是要这样的选角才恰到好处。一部十分干净的《麦克白》,某些段落却异常血腥残忍。幻境那段真是太棒了。

9分钟前
  • 白乐寒
  • 力荐

这也太宿命了吧,这真是波兰斯基心底怨念的结晶啊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评价为其最好的作品

10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杀了一个人之后的恐惧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就像是我们做了一件坏事怕别人知道一样。影片中那些深刻的台词令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足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文笔实在是高。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做下荒唐事,报应随之来。人生皆如此,何必与之哀。勇者皆应学,杀篡麦克白。

1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SIFF2016 开头一只断手宣誓了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麦克白》,波兰斯基的改编相当成功,即便因为画风极端华丽的新版先入为主,也不会觉得这部有任何视觉上的不足,甚至在部分场景设计上有股cult片的观感,与莎士比亚的文本合理匹配,头尾的循环设计更给这个故事加入了轮回式寓言的深意。

14分钟前
  • TWY
  • 推荐

阴冷的气质与莎士比亚这部最黑暗的作品极为相配,未将重点放在宿命的压迫感,而是通过保留大段独白展现心理斗争:麦克白可谓古典精神与现代性杂交的悲剧人物,死于来自前者的仁慈意志与来自后者的旺盛野心. 影片有大量独具匠心的细节设计以配合原文中部分过长的台词,高度电影化的忠实改编令人叫绝; 波兰斯基的作品序列证明他堪称拍摄杀人场景的大师――这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运用反应镜头的大师.

18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波兰斯基的风格有点哥特,其实是适合导麦克白的。但这个电影没有内力。麦克白演得像哈姆雷特,麦克白夫人像朱丽叶。恰恰缺乏的是欲望。

21分钟前
  • 时间是食肉的
  • 较差

倒没想象的那样残暴,黑暗压抑的气氛却无时不萦绕左右,镜中幻象和洞穴女巫两场戏诡异的很精彩,世人皆晓得麦克白的丑恶嘴脸,而波兰斯基在麦克白身上看到的是被欲望填满不能自已的原始冲动,开篇女巫齐聚海边埋下握着匕首的断手就很不同凡响,胶片质感杠杠的。

24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推荐

惊喜很多(特别是镜子那一场),但那冗长的内心独白是在无法接受。

26分钟前
  • 征羽
  • 还行

诡秘邪恶血腥暴力,种种气氛都渲染得特别好,就是故事本身。。。。可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所以没意思吧。从自传中得知,波导这时候没戏可拍,此片不过是为了糊口,也因为痛失爱妻还在恢复期。片尾赫然出现花花公子的赞助商标可是没少招来嘲笑声。虽是无辜,但联想波导的种种行径也是忍不住要笑的。

30分钟前
  • smalldie
  • 还行

阴森可怖,三女巫、血洗McDuff城堡都相当重口——当然后者是有原因的。为什么DVD封面是班柯?虽然镜子一段的确印象深刻。睡稻草堆、裙摆拖在泥巴里,脏兮兮的中世纪。整体感觉比较年轻的一版,特别毛茸茸的Martin Shaw版班柯灵动可爱。| 片头playboy够违和、这种片子是得经济多好票房才能好= =

31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波兰斯基在妻子遇害后拍的第一部作品,和奥逊·威尔斯的黑白版本比更为血腥,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无更多建树。Kenneth Tynan在改编《麦克白》的时候质疑波兰斯基谋杀场景是否太血腥了,波兰斯基答道: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下一个要看的版本是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35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1968年,波兰斯基执导的《魔鬼圣婴》大获成功,并对日后好莱坞的恐怖片产生了深远影响。次年,波兰斯基即将生产的妻子在好莱坞家中被邪教徒残忍地杀害。两年后,波兰斯基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搬上银幕。就此,一个更压抑、更阴沉、更孤独的麦克白产生了。很多人认为他把内心的伤痛融入了对这个人物的诠释之中,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而波兰斯基则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麦克白:“我把麦克白看作一个年轻、坦率的战士,由于自己的野心,他渐渐被卷入一堆麻烦事。当他遇到那些古怪的姐妹,聆听她们的预言后,他就像一个希望赢一百万的赌徒一样,下

40分钟前
  • 长江七号
  • 力荐

波兰斯基作为营造氛围的高手,遇见这种题材定是要淋漓尽致了。而且不知是否因为妻子遇害不久,电影的血腥恐怖氛围更加无以复加。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没有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精练,显得更加血腥无节制,明显是跟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有关

46分钟前
  • 爱喝汽水
  • 还行

开始我以为波兰斯基不适合拍这个故事,台词一个字都没改,完全是莎翁的原作。但是看到班科的鬼魂以及再会女巫,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拍这个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他所擅长的,平静中的爆发还是那么的震撼。by the way,片中出现剖腹取婴的画面,他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妻子的惨死吧。可怜的男人。

50分钟前
  • 打卡星人
  • 力荐

是个很传统的解读。在原始的台词间,画面充满妙想,分分钟想摔在2015版脸上:看,这叫拍电影!麦克白是怎么黑暗血腥都不嫌多的,并不出格。Jon Finch太美啦,以及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夫人真好看。马丁肖萌萌的。比较有趣电影把原作不相干的小人物捏成一个,还给了点心理线:)有些场景特像游戏截图。

51分钟前
  • 会飞的石头
  • 推荐

改编非常忠于原著了,打斗戏真的蛮像舞蹈,血浆人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感官刺激,但是看过的都没完没了地提曼森案真的是让人觉得烦透了。以及波兰斯基母亲死在集中营时他并不在场,没有重现“记忆”一说。

55分钟前
  • 豆友2048460
  • 还行

这就是人在暴怒之下拍出来的东西。能把莎士比亚戏剧拍出个人风格,必须得是一流的大脑和掌控力。导演当时真的是很生气,最后他让整个人类都在地狱之火中烧到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59分钟前
  • 小兔芭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