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1951

HD中字

主演:托马斯·E·布林,Suprova Mukerjee,帕特里夏·沃尔特斯,诺拉·斯温伯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195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河1951 剧照 NO.1大河1951 剧照 NO.2大河1951 剧照 NO.3大河1951 剧照 NO.4大河1951 剧照 NO.5大河1951 剧照 NO.6大河1951 剧照 NO.13大河1951 剧照 NO.14大河1951 剧照 NO.15大河1951 剧照 NO.16大河1951 剧照 NO.17大河1951 剧照 NO.18大河1951 剧照 NO.19大河195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影记】大河


雷诺阿首部彩色散文诗。代代相传的印度之歌+孟加拉河古老传奇+漂泊的局外人。用米粉和水装饰的地板。独腿上尉:诗意表象下的战争隐线。七弦琴。排灯节。情窦初开的各种妙想。蛇舞。菩提树&沉思的释迦摩尼&闻笛起舞的眼镜蛇。婆罗多舞:传说与现世的应和。男孩博格伊之死&再也无声的管笛。女孩重生。|那是一条圣洁之河,它的水是来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永恒的雪,流入孟加拉湾;这条河有它自己的生命,鱼、海豚、海龟和鸟,还有在那里出生入死的人们,它缓慢地在泥泞的河岸和白色沙滩之间流淌,在稻田和黄麻田之间流淌。|南总是给我们讲述浪漫的故事,为即将来临的爱情搭台布景。|排灯节意味着灯的花环,它们在大战的记忆中点亮了,好像邪恶之间的旧的永恒的战争。|对印度人而言,万物都是上帝。|卡莉,毁灭和创造的女神,没有毁灭,创造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人有美丑之分?-没有人是丑陋的,当你认真地去看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是非常美丽的。|我现在才明白他为什么离家那么远来到这里,跟别的人一样,他被战争根除了,并且变成了他自己人的陌生人。|这不是结束,是无穷的,都可以以新生周而复始的开始。|当一个印度女孩付出了她的心之后,她更能感受到爱的痛苦,那是永远的,魔法在小树林里开始并结束了,突然我们就远离了童年,追寻自己的爱。|印在她唇上的吻,可怕而有魔力,烧痛了我的心,那本该是我的初吻,但被别人夺走了。|为你爱的人生孩子,是一件宝贵的、自我牺牲的事情,是一个女人的意义所在。|这个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真实的世界,他们爬树,在草地上打滚,捉蚂蚁,像鸟儿一样自由…他们知道什么重要,一只老鼠的出生,或者一片树叶落在池塘里…|你要么死去,要么重生。|雷诺阿:我所唯一能带给这个不合理、不负责任、残酷的世界的东西,就是我的爱。PS:影像的纪录式性质一度使我想及马勒的《印度魅影》&《加尔各答》,高密度的独白将观者拉入意象的漩涡,饱满的诗意源源而出。

 2 ) “The River”这首诗

      The river runs, the round world spins.
      
      Dawn、nightlight、 midnight、noon.

      Sun follows day ,night、star、moon.

      The day ends, the end begins.”

    电影本身也如这首电影结尾处的题名“The River”的诗,平淡中潜藏伸展的力量。诗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间就为后面的死亡买了单,因为不管怎样,都必须承受,生活都要继续下去。题名“The River”却是哈里写给暗恋的美国上尉的,“The River”的象征意味就很浓了。
    开始看时觉得索然寡味,以为是“可笑的上流在异域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导游讲解般的画外音。看下去,顺流而下,回过头来看,可能是雷诺阿的刻意为之,只不过是个框框,引子。雷诺阿独具匠心的地方俯拾皆是。例如屋顶放风筝那段,不见爱情在脸上的绽放,却是在俏皮的印度音乐曲调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打转转的风筝,既很好呼应了哈里的喜悦又很好得过渡到下一个情节,并且又可能赋予了风筝某种象征。
    小男孩的死,其实观众早就可以预料到,危险出现的那次详细描述却没有发生,危险发生的这次却只是一个很短暂的画面。死的事实是在午睡时辰慵懒宁静的空气中发生的,此后,知情者转嫁痛苦逃去,观众和不知情者被一种不安钳制紧跟前去,一个很长很长的镜头后,画面突然转换,又突然躲开,强制捂住了伤口,结束一如流淌的印度河,不起波澜,只能生吞了痛苦,注意哈里的声调语气“George......George......George-George-George”。
    死亡给予的撞击不可能就此结束,观众也一样,在寻找宣泄的出口。于是乎,哈里的逃离,就成了必然,不过雷诺阿依旧是克制,一如印度河。河流也成了哈里最后的慰藉也是她和美国上尉重生抑或是成熟的地方。但是死在此时还未离去,阴影还在,导演深知生的力量和感召,所以留给了来年的春天。镜头头一次疯狂贪婪着鲜艳的色彩,在这里雷诺阿成功地融入进了印度的风俗,仪式远远不只是严肃的,要亲近人要亲近生命,还必须是恶作剧,必须滑稽可笑。生活不仅仅要继续,还要绚烂多姿。当可怜的邮差送来了美国上尉的信,暗示上尉并未逃避而是回到了美国,印度成了他的救赎地,也切合了那首音节上富有节奏感的诗“The river runs, the round world spins.Dawn、nightlight、 midnight、noon. Sun follows day ,night、star、moon. The day ends, the end begins”。
    雷诺阿很好地把普遍性的人生主题融入到印度的地域文化特色中。色彩的把握也异常的冷静,除却了华丽,还原呈现了文化内在的生命。

 3 ) 我们不是永远的胜利者

1950年让·雷诺阿 拍摄的《大河》是他途经印度回国途中所拍摄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
先了解他的一段简历有助于《大河》的欣赏:让·雷诺阿在学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便毅然踏上了军旅之路。一战期间,他以准尉的军衔奔赴前线作战,数月后因右腿负伤回到巴黎养伤,开始迷上了卓别林的电影。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开始对电影产生兴趣。雷诺阿在这次战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终身残疾,伤养好后他又返回军队学习飞机驾驶,做了短时期的侦察兵。他退伍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来到法国南部的卡纽和郊外的玛洛特从事陶器制作。
影片讲述的也正是一个腿部负伤的军人回国途径印度到了他的堂兄家,遇到三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不同性格不同的爱慕表达方式,最后他还是决意离开她们,有点幽怨和惋惜,但少女们长大了,关系也融洽了,一切还是继续着,象河水一样波澜不惊,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的一生该怎么形容?是小溪流还是滔滔江河,或是汹涌的大海,其实人的一生无论怎样,都在漂流,只是我们都有过不经意地呛水,淹没,甚至翻船,在爱的旅途中、自由的畅游时、远航的征服里,我们不是永远的胜利者,因为没有一天我们不风雨兼程!

 4 ) 他这样拍,我们这样看——让•雷诺阿《大河》

通常关于这部电影的简介都会这样提:《大河》是雷诺阿第一部彩色长片,根据鲁茂•戈登的原作改编,讲述三个在印度生活的西方少女,因一个美国士兵的到来而引起的忧伤的一段青春成长经历。如果1951年的让•雷诺阿仅仅拍一个这样的故事,显然他也会对自己很不满。而看到豆瓣上的评论紧紧围绕这个青春忧伤进行感慨,甚至指责雷诺阿的自然主义倾向和粗糙,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不忧伤不感慨的文字。

电影以其中一个西方白人女孩哈里特(Harriet)旁白的方式,在她视角下讲述这个故事。由于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必须从雷诺阿的拍摄方式入手(让那该死的所谓自然主义见鬼去吧)。

这部电影里,雷诺阿如既往地采用他的叙述方式,虽然镜头比以前用得多,但他克制地使用移动镜头,多数时候他以静止镜头的切换,通过近、中、远镜头的变化将动作框在画框中,而不是跟随动作,目的是把关注点放在事件与环境氛围中。他经常从主角背后拍摄,拉远画面,甚至让主角走着走着走出画框,于是我们注意到了背景,环境,比如哈里特父亲的黄麻工厂的工作场景,宽阔的大河,大河上缓缓行进的帆船,当地人们人头攒动但平静的脸,虽繁忙工作而神情沉静……他们本是作为主角们的背景,与故事发生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但是当主角们变成渺小的背影,或者走出画框时,他们便成为了主角,而原先的主角们反倒显得与故事环境格格不入——这是雷诺阿刻意营造出来并反复提醒我们的反差: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碰撞。

从电影里几个主要动机和因果关系,雷诺阿一层层表达了这个主题。动机包括美国士兵约翰,印度混血少女,哈里特的美丽朋友。约翰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是中心,围绕着他与三个少女的关系逐渐展现出因果关系。

故事发生在战争之后,战争这个主题在雷诺阿手里,意味着冲突与隔阂,是反思的对象。约翰为荣耀参加军队,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感到失落,离开本国到处周游。他对当地的一切漠不关心,格格不入这个主题在他身上再度呈现。“从中国到秘鲁”,他说,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来打扰、侵犯而不受欢迎的人。当然他还是愿意放下傲慢,所以他经常思考。

印度混血少女父亲是西方人,母亲是印度人,父亲送她去接受西方的教育。她的归来是电影里一个动机,转而强调她的印度血统,并觉醒了民族习俗和身份的意识,于是她变成一个象征,从此她只穿着红黄相间的民族服装。从一开始拒绝见那个人见人爱的美国士兵,到终于与他对话时,他已经进行了长久思考。她是触发他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骄傲而忧心忡忡的约翰说:我觉得你是在反抗我。她反驳:我是在与你辩论。对话代表了双方的立场和角度:“反抗”是下对上,弱对强,“辩论”是对等的。

哈里特的朋友是个美丽的英国少女,在英国接受教育,显而易见,她与约翰在本质上最容易走到一起。所以他们很亲密并为哈里特所嫉妒,哈里特自觉长得丑。这段亲密相处却使美国士兵暴露出他一直引以为耻的缺陷:他少了一条腿。这缺少的腿是个很重要的隐喻。最后他要离开时,给了美少女一个吻,为不能与她在一起表示遗憾。美少女却说,她遗憾的是这种美好时光不能保持不变。所以,重点不在他,在那种“美好”状态的不可再,换个别的“他”也是一样。

哈里特是叙述者,也是观察者,这部电影正是建立在她的观点上。她的目光引领我们去观察印度的文化,生活中的当地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该如何看待?在她眼里,这是一条宽厚、温情、缓慢的大河,正如她所注视到的这种文化的性格。雷诺阿用大量的淡化和叠印,与旁白的回忆语调一起,渲染出淡淡的怀旧惆怅氛围。但是,这种画面式的观察,总归是隔膜的,所以冲突与紧张就出现了——那神秘的花纹图案,虽然意思是欢迎,但却是难以捉摸和理解。花纹以及这一母题的相关延伸——缠绕的黄麻,代表神秘的信仰力量的菩提树那难以看清的缠绕的枝叶,以及眼镜蛇。眼镜蛇与玩蛇人的亲密,引起哈里特弟弟的好奇。但是当他在树林里模仿印度人吹笛子玩蛇时,面对镜头的眼镜蛇显得“如此邪恶不可亲近”(马丁•斯科塞斯语)。结局不难预料,天真的少年死在蛇吻之下。

但是如果仅仅表现文化、民族之间的冲突,那就不是雷诺阿了。对比一下讲述同样题材的《印度之旅》(大卫•里恩改编自福斯特小说),《印度之旅》是西方人在东方文化面前,为其巨大的未知的力量所震撼,它强调的是震动,冲突及放下姿态。再对比一下雷诺阿的《大幻影》,他让战争中的敌对双方在一起时融洽相处,并在战俘逃离国境时,刻意让我们知道国境线在画面中但是看不到,这是雷诺阿的跨国境、跨民族的人道主义立场。所以,《大河》里不渲染紧张和冲突,而是融合和共存共同成长,比如母亲引导哈里特去认识自己的美,认识每个生命的美。约翰转变思想,所以他吻了哈里特。少年被蛇咬死了,大人们就说,我们不该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教他们无用的禁忌。所以有新的婴儿诞生了,结尾处一棵欣欣向荣的生命之树,开得非常繁盛而面貌清晰(与前面的菩提树对比)。

最后,大河在哈里特心里——或者应该说,在雷诺阿心里,以及雷诺阿希望在观众心里——是一切生命的融汇,以其宽厚的胸怀。


ps.1951年的雷诺阿确实有点老了,所以难免唠叨说教,但不影响这部电影的好。

 5 ) 男人的无能

本片的男人要么早夭,要么缺腿,要么对儿子的死很坦然。
排灯节里某个人提着的灯的光晕很不错,春天来临时撒红粉,很不错。
两个女孩各自拿着花,棕榈树中追逐约翰上尉……
约翰很像高中的某个同学,平目,长方形的眼睛,善意的含韵的笑,可以看出一条条刀刻似的笑意。

昨天新华影都看的,竟然没什么好评的。

 6 ) 青春时光最美

雷诺阿的手笔,果然出手不凡。神秘的花纹图案,忙碌的港口,成捆的黄麻,精瘦健壮的黑色皮肤,来自于水又归于水的神像,神秘可怖的玩蛇人,为爱人跳舞的婚礼,因战争失去一条腿去到哪里都无所适从的战斗英雄,东西混血的印度少女,天真活泼充满活力却被眼镜蛇杀死的小男孩,陷入初恋苦恼的少女们,所有的事物都有不同隐喻,每个人都矛盾不已,混乱复杂的现实世界一股脑呈现在电影里,我是说把这个庞大的,谁也说不清的世界放到电影里,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过话说回来,我又多希望这仅仅是个青春少女顾影自怜的故事,年少单纯时光最好,不知道鲜血,剥削,迫害,怀疑,分歧为何物,生生死死都可以全不理会。

 短评

生命是流动的。残酷、神秘与美妙。

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当西方遇上东方,西方就愿意装出一副参透生命真谛的样子

9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这种宗主国中二直女转基因田园牧歌小悲欢 稍稍一用力就过猛了

10分钟前
  • 于小师
  • 较差

英国女作家的诗情,法国大导演的画意,印度人萨蒂亚吉特雷伊的电影美学启蒙,被美国人马丁斯科塞斯与红菱艳并称为影史上最好的两部彩色电影……只是这个三凰求凤和生命轮回的故事,嗯,有点单薄了。

1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重温!雷诺阿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就像是对他父亲的致敬,大量纪录片式的生活镜头缓缓叙说着西孟加拉的普通生活图景,四个主人公对自我的认同,虽然难以避免带有后殖民色彩,但通过男孩的笛子与神话中黑天的笛子的物件对比,将影片从现实带入神话,那段小而精的婚礼独舞真是百看不厌呀

1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欧洲人镜头的下的印度小品,充满猎奇意味的讲述和审美,那一抹蜿蜒而神秘的色调倒是烘托出来了。没有深入过这片土地的苦难,就没有感同身受的深刻领悟,只将异族风情借作疗治现代社会痛楚的后花园。但,一尊花瓶能做得这样精致妖娆,也算是功力毕现,深得我心的了。

17分钟前
  • 雾港
  • 推荐

笔记备忘

20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对情节没兴趣,只对印度。看到了很多印度场景,风土人情,宗教方式在神圣的树下冥想,祭神制于泥土归于泥土,婚礼仪式,大河边的景象:建筑,沐浴的人群,船只。我完全把它当做纪录片匆匆掠过。用时半小时。

25分钟前
  • 阿的雷
  • 较差

少女情怀总是诗,片子的情绪真合适,停留在文艺伤感和自然的生活流之间,可以感受到文字和影像创作者真挚的热爱和怀念。特艺色彩记录下的印度,真是漂亮,跟少女们的红发碧眸相比,都丝毫不逊色,好想去看看。雷诺阿的镜头就像纪录片,另外开头的音乐和阿普的到底什么关系...

2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當初還以為是鄉村一天的印度版,是談女孩初戀的美好與痛苦。原來走到異國,他要直視生命的本質。生命與死亡最甜蜜的一刻,眾人在美麗的夏日午睡時,誰知死神就靜靜地奪走了年輕的生命,生之喜悅,死之哀鳴,大河還是不止地流動,Renoir已經做到了,他的後來者RAY和ABBAS做得更好。

34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和《小城之春》一样以战后心灵废墟的重建为背景,同样因一位风华正茂的叔的到来激起阖家女眷花枝乱颤,女主的旁白设置也是同曲同工,不同的是费老的调性暧昧困顿,雷叔的已经明亮开阔

35分钟前
  • 隐二
  • 力荐

1.雷诺阿首部彩色片,色彩搭配丰富而不俗艳,老马丁认为本片与[红菱艳]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两部彩色电影。2.故事核心是英国殖民者庄园中的三位少女与一名独腿退伍老兵间的暧昧情愫,副线是类似纪录片的印度生活与文化远观,还有少女讲述的故事中的故事。最年轻的少女的旁白贯穿始终。影片自然没能摆脱西方殖民者视角,对印度人的生活、节庆、宗教哲学的展示也有点接近于东方主义式的奇观想象和慰藉诉求。隐含背景是1946年,正好是印度独立前一年。3.不过,静缓而诗意的格调的确让人着迷,局外人男主与混血的梅兰妮的苦楚,身体与心灵的出生、成长、死亡与重生,流淌不息的大河……4.我们应该高兴,孩子死去时仍是孩童...真实的世界是属于孩子的...他们知道何事重要 | 你要么渐渐死去,要么获得重生 | -谁是你生命中的贵人呢?-大家都是。(8.5/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雷诺阿较平庸作品,流露造作和别扭;尽管是他首部彩色片,作了很多色彩实验,包括染草地,试图达到马蒂斯绘画的绚丽。在印度长大的原作者Rumer Godden本身的局限,强烈东方主义色彩,以英国殖民者视角叙述(尽管看似无辜的女孩旁白),印度人和印度文化被原始化、神秘化和奇观化。战争创伤也欧美中心。

41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跳舞,还有开篇非常典型的印度文化,李安的少年派应该从次片中有所借鉴。

45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2019.10.26 35mm胶片放映,真是好复古的观影经历。印度风俗人情的展现,在Deepavali看也是很应景。/ 绚烂的色彩流动在银幕上,胶片的魅力哟~婚礼上的那段舞蹈太美了

47分钟前
  • 三七
  • 力荐

让·雷诺阿的首部彩色影片。 让·雷诺阿不愧是 让·雷诺阿的儿子,影片的画面充满油画感,色彩也做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准。一部散文化的影片,关于青春、初恋、成长,有“你好,忧愁”的味道。印度风情,貌似是略为美化了的——与雷伊的印度有较大的不同,多了诗情画意。

5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3.5 电影头尾的配乐就像流动不停的大河一样律动,印度关于河流的解读和崇拜,想起《悉达多》。电影的白人成长故事被嵌套在强大的印度文化里,色彩景象很夺目,表演和演员则感觉很“好莱坞”,有点突兀。“拉达”的那段独舞跳得真美好。

53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欧洲人拍印度的最好作品

54分钟前
  • 1
  • 推荐

The day ends, the end begins.

5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6。主线故事太蹩脚,相比之罗西里尼的《印度》就自如很多

1小时前
  • Mannialanc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