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1959

HD

主演: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然娜·普罗霍连科,安东宁娜·马克西莫娃,尼古拉·克留奇科夫,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艾尔莎·拉兹金,亚历山大·库兹涅佐夫,耶维热尼·泰特林,瓦伦蒂娜·马克瓦,玛丽娜·克雷尼尔娃,弗拉基米尔·伯克洛夫斯基,格奥尔吉·尤玛托夫,根纳季·尤赫金,瓦伦蒂娜·特莱吉纳,列夫·鲍里索夫,列昂尼德·丘巴罗夫,弗拉基米尔·卡什普尔,谢苗·斯瓦申科,尼娜·缅希科娃,瓦连京·布雷列耶夫,叶甫根尼·耶夫斯基格涅耶夫,尤里·杜布罗温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2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3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4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5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6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3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4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5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6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7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8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9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士兵之歌195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Vladimir 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安东尼娜·马克西莫娃 Antonina Maksimova饰)。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让娜·普罗霍莲柯 Zhanna Prokhorenko饰),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他们乘坐的火车被炸,他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廖沙终于回到家乡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返回前线。可这一去,阿廖沙就再没有回来。  由著名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执导的苏联现实主义电影杰作《士兵之歌》,荣获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入围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1962年第1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王牌部队火药牌女友苏菲之死:爱尔兰离奇血案英雄正传黑色孤儿:回响那小子真酷第一季潜艇总动员:海底两万里哈迪兄弟第三季金装律师第七季恐怖旅馆最美不过遇见你女作家与谋杀案 第十季我们之间(2022)乐自芳邻来罗马11时盗墓寻龙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第一季割草叔叔战神传说国语魔法保姆麦克菲婚词离曲灵魂电台美国草根:库尔特·华纳的故事狂风压境花容月貌念念桃花源借尸还魂九十二任务杂技皇后夏菊花相聚一刻番外篇:一刻岛飘流记大侦探第八季名侦探俱乐部狙击手·白乌鸦留痕第二季狗仔大饭店请爱黎娜等你爱我2015八岐大蛇消失那天爱上你回声三号璀璨恋痕一拳超人 第二季 OVA1派遣女公关彩华男气管制太极先锋

 长篇影评

 1 ) 《士兵之歌》里的电影技巧

最开始一场戏,淡入,画面留白处呈S型。地面光亮处有一群家禽,路的右侧有三个女人倚靠在一辆开着门的轿车上。母亲从远方走近,黑衣,步子很慢很沉重。家禽活动,画面的重点偏向左下区块。三个少女从左下方横入,跑到画面右侧时稍作停顿,与画面外的两个女人会合,一起朝母亲的方向跑去。倚靠在车上的三个女人也跑着加入她们。此时的声音是少女的笑声和脚步声。这一群少女欢笑的跑着,被母亲分成两股,跑到母亲身边时,笑声和跑步都停顿了,越过母亲后,她们又开始跑并且欢笑。一辆自行车从右下方入画,沿路穿过。随着母亲靠近,镜头开始向右慢慢向后拉,直到母亲整个身体占据屏幕左下方后,一对夫妇抱着孩子从右边入镜,与母亲对看打招呼,母亲礼貌而敷衍,微笑过后与夫妇擦肩而过,露出痛苦的表情。母亲从左侧出画,抱着孩子的妻子转身回走,关切地注视母亲,丈夫则原地转身。此时镜头切换,转到相反的方向,依然是S型的构图。母亲从偏右处,往画面中央走远,悲伤的音乐响起。镜头再次切换到另一个方向,是个仰视的半身镜头,背景的绝大部分是天空,母亲表情平静,头发斑白,朝远方张望。镜头切换到小路,旁白响起。切换到母亲的特写,平视,母亲表情复杂,在画面中居于偏左的位置,向左侧身,目光平视,随后向左扫视,镜头随之向右摇,母亲出画,依然是弯曲的小路,然后向后拉,母亲再次从右边入画。母亲转身,朝镜头左侧走,出画。片名出现,音乐从悲伤的调子转成悲壮,片名出现,然后是一个母亲站在风中的镜头,但是头巾是白色的。母亲特写,是一个年轻女人的面目,朝眼鼻拉近,淡出,同时一个坦克的镜头的淡入,转到战争场面。

开头的这一段戏就很精彩。它用放养的家禽、一群欢快的少女和小轿车说明了现在是和平时期;通过少女的跑动、自行车的快速移动来衬托母亲的慢和沉重;利用少女戛然而止的笑声和脚步反衬了母亲的古怪和孤僻;用与卓娅的对视和卓娅的家庭完整反衬母亲的隐忍和痛苦;用卓娅的怜惜的目光烘托出母亲是值得敬佩和怜悯。后面的各种镜头配合演员的表演也加强了这些观点,一开始就宣告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当母亲从苍老的面孔转变为年轻,并切换到战争场面时,我也意识到引子已经讲完了,故事正式开始。全片都是精心设计的产物,每一场戏都值得推敲。

既然认识到这部电影是悲剧结局,片中阿廖沙越是快乐,越是讨观众喜欢,观众应该会越觉得沉重。但奇怪的是,看完这部片子并不觉得过分难过。导演着重渲染了爱情和人们“善”的一面。虽然某些人很“恶”,但是无伤大雅,轻易的被阿廖沙的善良和机警化解。导演的意识形态也若隐若现,伊丽萨维塔无疑是中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典型,贪图享乐而且意志不坚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右派的社会主义阵营电影,积极向上并且温情脉脉,歌颂贫民的互助和不离不弃,却不树立阶级敌人,甚至不丑化战争对手。可能正因为这样,这部片子闪耀着智慧和不被磨灭的人性光辉。

 2 ) 傻小子,为什么你不牵住她的手

1,俄罗斯
有一天晚上,和赵杨一起躺在一张床上,两个人在天南地北的胡扯,说道毕业旅行。我说,咱们毕业的时候,一起到北京乘火车去俄罗斯吧。穿过西伯利亚大草原,路过斯大林格勒,圣彼得堡,最后到达莫斯科。
俄罗斯,俄罗斯,刘慈欣最喜欢的国家是俄罗斯。他说他的一切作品的源泉都是俄罗斯。
那里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里有保尔柯察金在诉说活着的意义,那里有广袤的大地,孕育宽阔的灵魂。
那里还有《士兵之歌》,阿廖沙那个傻小伙,才只有十九岁,为了守护祖国去当侦察兵,运气特别好,在执勤时打爆了两辆坦克,将军准许他回家探亲。英雄,英雄,大家都这么喊着。可是他也不过是一个羞涩的大小伙罢了。

2,舒拉
阿廖沙在火车上遇见了舒拉,那真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姑娘不是么,扎着一个麻花辫,笑起来的时候阳光都为之黯然。阿廖沙第一眼看到这个姑娘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吧,那种怦然心动的眼神是谁都看得出来。可惜舒拉说:我有未婚夫的!哈哈,阿廖沙这个傻小伙,竟然就这么相信了。他不知道,舒拉其实也喜欢上了他。
在旅途中,两个人从陌生人慢慢熟悉。一起吃罐头,一起躲避势力的守卫,一起最后在离别之前相拥在车厢过道上。风吹散了他们的头发,闭着眼,仿佛时间都静止,他们是如此地珍惜在一起的最后时刻。
“阿廖沙,其实我没有未婚夫。”要离别了,舒拉鼓起勇气,给他心中的小伙子最大的暗示。
“舒拉,给我写信!“火车慢慢地启动,阿廖沙急急忙忙地登上了车厢。
最终,阿廖沙再也没有收到她的信件,因为他已经早早地为他的国家殉难。而舒拉,再也没有见过她的小情人。

3,为什么在可以牵住她的手的时候,你却没有
错过了泰坦尼克号沉没,错过了卡萨布兰卡的硝烟,错过了月台前舒拉说:阿廖沙,其实我没有未婚夫。
于是错过了就错过了,你最终没有牵住她的手。你大步流星地向着未来走去,以为一切都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却不知道啊曾经在时光的角落里,你遗失了一个最珍贵的人。
如果,只是说如果,不让你从身边走远,那该多好。

 3 ) 关于“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

《士兵之歌》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因此关于“阿辽沙”在这里多写一点。
 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1939年出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1956年,弗拉基米尔考入米哈伊尔.罗姆领导的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在格利高里.柯静采夫班上学习。
 1958年,导演格利高里.丘赫莱依为《士兵之歌》挑选演员,起初选的是斯特里仁诺夫,但丘赫莱依很快发现,当时已经广受观众欢迎的特里仁诺夫不可能演好一个十七岁的士兵,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寻找,丘赫莱依找到了电影学院二年级学生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

《士兵之歌》成为苏维埃电影银幕上的又一个传奇。苏联电影的传奇总是来自于生活,来自现实:卫国战争中有多少个“阿辽沙”告别故乡、告别母亲走上战场,而他们中能够活着回来的很少,很少。《士兵之歌》是为一去不回的战士们谱写的一支颂歌,也是一支挽歌。
 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扮演的“阿辽沙”清新质朴,就像俄罗斯田野上一棵年轻的白桦树,没有一点儿电影学院里沾染来的“烟火气”。观众也许会猜测:这个角色本来就是为伊万肖夫度身定做的,他不需要“表演”。其实不尽然,伊万肖夫与“阿辽沙”在气质上的共同点固然重要,他的表演艺术天赋也同样不可忽视。真正优秀的苏联电影演员不会局限于某一种“性格定位”,不是所谓的“本色演员”,伊万肖夫当然也不是,他一共出演了大约46部电影,角色千差万别。

 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曾经主演根据莱蒙托夫名作《当代英雄》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央电视台播放过)。
 伊万肖夫参加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演出,配角。他还出演了《春天的17个瞬间》。(大家想必都看过,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阿辽沙”吧?我此前也没注意。他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伊万肖夫与“施季尔里茨”的关系不一般,他不仅在《春天的17个瞬间》里演配角,而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金刚钻》里扮演了主角伊萨耶夫——也就是后来的“施季尔里茨”。 除了《春天的17个瞬间》之外,伊万肖夫与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还曾经合作演出《没有侧翼的战线》,这是克格勃第一副主席茨维贡所写的战争电影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前线后面的战线》、《敌人后方的战线》,三部曲合称为《我们会回来的》。

 因表演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1980年,41岁的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获得了“俄罗斯联邦人民演员 ”这一光荣称号。

1991年,“苏维埃联盟”被摧毁,正如被人为毁灭的苏联国民经济体系一样,苏联文化艺术体系也被彻底摧毁(这一破坏始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俄罗斯自由派知识分子、高喊着自由口号的政客和投机资本家们终于等来了可以“自由呼吸”的时代;可是也有很多俄罗斯人不知该怎样面对这自由的市场,不知该怎样到市场上兜售自己。
 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显然属于后者。苏联解体之初,他偶尔还能找到一两个跑龙套的角色,可是到1994年,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完全失业了。为了养家糊口,走投无路的伊万肖夫到建筑工地当了一名搬运工。对于一个55岁的人来说,做这样的工作无异于慢性自杀,可是除了这一点点剩余价值之外,我们的阿辽沙对于“新俄罗斯”不再有任何价值。
 1995年,那些比他幸运的同行们不知怎么想起了“阿辽沙”,好心好意邀请他出席尼卡奖(俄罗斯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伊万肖夫从箱子里翻出礼服,穿戴整齐来到会场。等典礼结束,他把礼服脱下来,换上工人的工作服,赶到建筑工地去做被耽搁了的工作。
 日复一日的重体力活使得伊万肖夫的健康每况愈下。然而痛苦不仅来自于身体,痛苦还压在心头。妻子斯维特兰娜很爱他,却没有办法分担他的痛苦,她回忆说:“弗拉基米尔每时每刻都被一个念头折磨着——他再也不是演员了”。
 1995年3月23日,俄罗斯的冬天还没有过去,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象往常一样来到工地,从卡车上往施工现场搬运建筑材料。忽然,他一头栽倒在地,口吐鲜血。伊万肖夫被送到医院,医生初步诊断是肠胃大面积出血,立刻动手术切开腹腔,此时他已经失去知觉。医生发现他的内脏有严重损伤——这是超负荷体力劳动的结果。几个小时之后,在手术台上,伊万肖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4 ) 动荡年代里的青涩爱情

士兵之歌是我最喜欢的苏联电影,可能有人会说雁南飞更经典一些,不过我更喜欢士兵之歌,喜欢那淡淡的笔触,清新的调子温馨的情绪,欲言又止的爱情,恬淡之中却又隐藏着淡淡的哀伤,我每看一次都会流泪,因为知道这美好的一切都已经是过去阿廖沙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我每次看到结尾都会流泪妈妈一直站在村前的大路旁默默地等候儿子的归来,无论过去多少年始终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再见到儿子的身影,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看这部电影时会哄笑?! 我常在想,舒拉只怕一直到战后都不知道阿廖沙的“下落,他们匆匆分别时连互相交换联络方式和住址的时间都没有,一别即永诀,或许直到战后多年舒拉还在一直寻访阿廖沙的下落,乃至因遍寻不到而伤心难过,或许还会暗自责怪阿廖沙为何不再去找她,或许会用一生的时间回忆这段动荡年代里的瞬间的感情,并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对方也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却不知道,阿廖沙早已不在人也....

 5 ) 现代的老电影

忘了是大几的时候,我们开了一个学期的电影欣赏课。我学的是俄语,所以看的自然是苏俄电影。不知依据何在,反正老师和学长们都说:俄语乃全世界最美的语言,只学过英文的人恐怕体会不到俄语无穷变化的妙处。当然,身为俄语系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是:这种语言无穷变化的折磨。

电影欣赏课的开幕影片是《西伯利亚理发师》,这是一部“国际化”的现代影片,合折合拍的悲喜剧,波澜的情节和插来插去的叙事手法,加上美丽的莫斯科,壮阔的西伯利亚大森林,配合几张漂亮脸蛋以及受听的音乐,简直太“国际化”了,完全不让国师。不过影片中间那段我还是哈欠连连,不是老师在我就得睡过去。这和我看国师的国际大片也是一个效果。

看了新片再看老片,而且还是一部黑白的老片,按理说难免落差、感觉沉闷。但是影片只一开篇就调动了全班醒点,连我们宿舍的睡王都亢奋起来。满屏意外的明快节奏,连那高对比的黑白色调都成了明快的加成。不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女生也燃起劲头,当然到了后来发现它并不战争。那辗转追逐的单纯爱情,旅途上波折和巧合,像一首描写春天的小诗,读来不需特别的理解力,同时并不肤浅,让人对那段阳光灿烂的苏联的日子格外向往。

影片干净纯粹,哭点笑点没有一丝丝尴尬,透出一派天真和真诚。

我爱这样简单纯粹的电影,它就是我们小时候对于“看电影”的感觉,光影和情节都让人感受到电影艺术的美好,看电影的时光的美好。

同时它刷新了我个人对老电影的成见,老电影、黑白片,与“沉闷缓慢”并不必然相关。以此片为契机,我之后也接触了更多老片,其中许多节奏之快,移步换景之迅捷,包袱之密集,恐怕难有后来者(其实“后来者”不少:你很容易发现,它们的梗屡屡出现在某些新片里头)。

电影技术是线性演进的,但电影艺术并不是——许多伟大电影佐证了这一点。

这部电影谈不上伟大,但堪称优秀。它对于我的意义,在于纠正偏见,更全面地拥抱这门艺术,且把技术放回属于它的位置。

 6 ) 破碎的歌——苏联新浪潮对英雄形象的解构

新浪潮的出现是青年电影人从政治意识形态全面反思的结果,也是具有个人主义风格的作者电影出现的标志,丘赫莱依作为新浪潮电影的领先人物,他的代表作《士兵之歌》中士兵的形象显然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士兵形象完全不同,阿廖沙不是一个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完美英雄,而是一个有些普通的小士兵,英雄形象的解构,是对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回归生活的呼唤。

一、英雄形象的破灭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追求的英雄形象是完美的神话形象,他们追求崇高精神,将生命奉献给政治事业,壮举完全被意识形态驱动,以致于失去了“人性”,当时的电影,很少有描写爱情的战争片,如果有也是以爱情为点缀,主人公往往为了革命事业舍弃爱情,抑或爱情是完成革命的驱动力之一,绝不可能把对纯真爱情的描写放在第一位。

《士兵之歌》中阿廖沙是神坛走入人间的英雄,或者说他不是英雄,只是一个被迫的战争牺牲品,他的牺牲也单纯是为了革命理想、政治意志,而是一种朴素的愿景:打完仗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他的英雄举动完全出于人本性中的道德良知帮助他人,帮战友稍信、帮助女孩上车、救火。他的英雄举动不是来源于政治规范,而他一开始所立下的战功,更只是因为他不得不防,否则就会失去性命。

丘赫莱依对阿廖沙英雄的歌颂,还不如说是对英雄神话的解构,是对历史理性的批判,是对战争的质疑,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美客体,而是具有情感、可以接触的人。

二、英雄形象为什么解构?

神化英雄形象是消逝是冷战环境下对战争的反思。当政治神话彻底破灭,人们开始反思所构建的政治形象是否正确。当主流意识不再认同国家政治规范下的标杆时,对人性和理性的呼唤。

个人主义开始推翻集体主义,人们赞颂的是个人的英雄行为,而不是标准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个人生活的记忆,来解构“大历史观”下的“英雄神话”。

阿廖沙的经历是一种二律背反,他浴血奋战,但最终牺牲,只留下母亲孤独的背影。

三、解构的特殊表现形式

诗意,导演用了大胆的场面调度手法,如拍摄母亲遥望远方时,将镜头旋转。

不带有政治宣传,一种自然主义,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学,弱化之前所强调的蒙太奇。

四、总结

英雄形象的解构是时代所趋,人骨子里有对英雄崇拜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会消失,英雄也不会消失,改变的只是表现英雄形象的内容和形式。

 短评

与公路片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要比逍遥骑士早上十年,也不属于同一体系。丘赫莱依的镜头风格更倾向于隐而不露,不花哨不刁钻不喧宾夺主平易近人。本片牛逼之处在于无声无息之中便可轻易撩拨内心深处的柔软,结尾远去的汽车与母亲的背影,呼应到开头早已点明的结局,哥的泪点被精准戳中,内牛满面

5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很难接受这样的纯洁美好终止在炮火硝烟中……但即使没有战争,我们大多数人仍会被时光磨尽那种春天特有的朝气。年轻的时候总想快些成熟,羡慕久经世故者的沉着淡然,待到真的习惯了聚散离合喜怒哀乐,才发觉,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尽情的爱恨,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

7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抛开它现在来看不甚讨喜的意识形态气息,[士兵之歌]本质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公路片。不知道为什么,前苏的主旋律片总让人折服于它变态级的摄影。本片无论是大特写中近景还是远景、镜头是静止还是运动,其构图和调度都天衣无缝,每一帧画面都是美的。特别是爱情戏和结尾母亲的奔跑蒙太奇,简直动人于无形

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战火燃到家乡,我要上前线,“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一定还会再回来”;亲爱的舒拉,请记下我地址,记得给我写信,这次归途,有你陪伴,真好!战争结束,我来娶你;亲爱的战友,你父亲妻子都好,他们在等你归来。静静小村外,离人归来小路上,芳草萋萋,春去秋来,一位母亲一直在等着儿子归来

13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8/10。苏联新浪潮简单明朗地表现战争考验下的普通人形象将长久散发光辉,片头从母亲凝望远方的眼睛特写浮现輾压大地的敌军坦克,坦克追逐身影渺小的阿廖沙时镜头倒拍,天旋地转衬托出士兵逃生的心理体验,当阿廖沙在弹坑的炮前仰起头反击,一个经历战争洗礼的青涩面孔初次展现。当阿廖沙造访背叛前线丈夫的妻子,他连包香皂都没留下,愤愤离开配有钢琴、茶具的豪华公寓,他经过妻子无奈的神情和楼梯上孩子吹的肥皂泡破碎,苏联人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被战争年代摧毁。真正动容的落在了结尾,阿廖沙塔车寻母和母亲跑过田野的对切镜头动态十足,卡车鸣起的喇叭让母亲抓紧时间抱住阿廖沙、亲手把黑头巾围在母亲身上,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对情欲启蒙的描写非常含蓄,像是稻草堆中躲藏车厢检查的拥抱、叠印镜头随着清洗的双脚上拉至舒拉上半身,情绪温柔地流露。

1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轻快的士兵回乡小调,忧伤被对生活的热爱精心的掩藏,只有爱是推动脚步的唯一理由。

18分钟前
  • Nakedself
  • 力荐

李健《一辈子的十分钟》写的就是这个电影。“我一定会回来的,妈妈。”后来再也没回来。

22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不得不佩服編劇,讓電影裡所有的燦爛所有的遺憾,都發生在情理之中。原以為50年代的蘇聯電影肯定跟大陸電影差不多,撐死人種占點兒優勢,誰知道這劇情越展開越美好最後完全就公路冒險外加小清新范兒而且主角還活得很有追求!最後…這男孩真是帥慘了帥慘了帥慘了!全無死角地逆天地帥!TT口TT)

25分钟前
  • 席德
  • 力荐

看过好多遍,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青春片,最美的十九岁,爱情很纯情欲张力也十足,简洁的剧情余韵无穷,催泪效果一流。而且黑白老片的光线往往是最精细的,构图往往是最讲究的,苏联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27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问我爸想看什么,他说只想看打仗的,于是我挑了这部,然后看了半小时他就默默地去洗了睡了…我妈在旁边瞟了一眼说苏联姑娘好美啊,可我想说苏联的军装小伙才是真他妈帅!看到结尾我泪奔了,人家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家,只能跟妈妈见面几分钟,我呢,回来就只知道烦,真是没良心!

29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社会主义的优秀出品,公路片,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纯洁质朴的故事简单干净的讲述。真纯,除了纯没有别的话讲。

33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阿聊沙你这个傻孩子~快去牵舒拉的手啊~快去~

35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这片子属于看的时候三星看完四星几天后改成五星的东西。。。。越想越难过越想越神作TTATT

36分钟前
  • 阿草
  • 力荐

给我的感觉:很高尚,也很生硬。他想回家的意愿强弱完全是按剧情需要疯狂波动的,这点让我很难受,打动不了我

38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这才是电影好吗!满分、满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苦难什么时候能到头?真心盼望他们有好日子过。男男女女都像雕塑一样美,摄影、摄像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4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4.5;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影像基调都堪称教科书级,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质感,犹如诗意优美而不无伤感悲哀的散文诗;摄影美得惊人,几乎能把战场硝烟状拍成水墨画般。以公路片形式描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创伤,阿廖沙先是以旁观角度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以两对夫妻的意外结果为例),最终亦以微渺个体之态成为千万个无法归乡者一分子;旅途如战火中短暂的乌托邦,爱情的发生与天成如此美妙,光映照着他们纯真明亮如朝云的眼神和笑容,简直无法相信外面炮声正隆,从误会冰释到携手诉心声,直至最后的告别湮没在火车声中,一首普通士兵的哀歌,爱情与生命皆如朝露,但人们会长久记住他或他们;与母亲的拥抱令人泪目。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俄罗斯大师展 隔了半年就忍不住重刷,不出所料又一次荡涤了我的眼眶和灵魂。最近学了个新词 cheesy detector,这就是那种在cheesy 的这一边游走却从不越界的片子。再说个重刷发现的事,阿廖沙一开始和舒拉开玩笑的时候就说了你以为丢掉的行李会在桥上等你么,半个小时以后舒拉做到了,啊这,看得我的少女心止不住颤动。 // 20200201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48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我在归来的漫长路上 嗯妈妈/ 你别担心别难过 我想你/ 想念让你的眼中噙满泪花听我在战火中哼那一首歌/ 穿过那金色的麦田啊一条河/ 我是归来的鸽子哭泣过/ 我亲吻的那村落等待我/ 你可知这颗心从没走远过

50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黑白的苏联老电影却出乎我意料的好看,故事丰富有趣感人,一路上士兵收获了友情爱情,当了“英雄”,却只和母亲短暂见面。。镜头继承了学院派的精髓,开场坦克追逐戏倒挂的镜头,爱情中主角的柔光镜头甚至充满了好莱坞俊男美女式的暧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背景声的运用,出现消失都极具煽情效果。

5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反思战争,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主义、没有激烈惊险的战争场面、没有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没有全面胜利的凯旋之歌,只是一个小小通讯员出于完全的求生本能做出的抵抗,带着些许幸运的成为英雄;但他不在乎这,他只求回家一趟,见见母亲,修修房顶;一路上帮助了战友、邂逅了爱情、认清了真假、可是他才19岁

57分钟前
  • 勵帝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