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母亲

HD中字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茜茜·斯派塞克,Ed Berke,Carol Robbins,Jennifer Roosendahl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晚安,母亲 剧照 NO.1晚安,母亲 剧照 NO.2晚安,母亲 剧照 NO.3晚安,母亲 剧照 NO.4晚安,母亲 剧照 NO.5晚安,母亲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妈妈,我要弄死我自己!——看电影《晚安,妈妈》

作者:徐一棉

原载于2019年10月10日「幕味儿」公众号)

《晚安,妈妈》海报

10月10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确定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抑郁症。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身份,多年来在各种语境中,始终不是那么“名正言顺”。老一辈人对于邻人、亲友中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充斥着恐惧和羞于提及的情绪;今时今日,借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展,“抑郁症”又被贴以另一极端的标签,如“高级”“精英”“吃得太饱”。

在更早的1982年,一部探讨“自杀”的戏剧作品《晚安,妈妈》(又译《晚安,母亲》),由美国剧作家玛莎·诺曼创作而成。在可以查到的舞台剧商演记录里,《晚安,妈妈》近几年在中国大陆被至少四次搬上戏剧舞台。

最近的两次,一为鼓楼西剧场所作,由中戏导演系教授林荫宇和青年演员刘丹出演;一为焦媛实验剧团所作,由在舞台剧《金锁记》中出演过曹七巧的女演员焦媛,和香港女演员米雪出演。

抛却这部剧作的普利策戏剧奖光环换不提,这个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美国故事,似乎和现今生活的某一部分,发生了一种跨时代、跨地域的“同病相怜”,一种共振召唤着创作者,一次次回头去审视和阐释这部作品。

女儿杰西为什么自杀?有人说这部作品在探讨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人说杰西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关于此,有一个有趣的讨论现象——虽然剧本原文、舞台剧和电影,都对“抑郁症”只字未提,但不少人,尤其是有抑郁经验的观者,在观看后会“认出”女儿是抑郁症患者,并认为这是她自杀的首要原因。

实话讲,近年的两次舞台剧呈现,让我觉得,无论是哲学阐释还是疾病归因,都是一种创作者和观者的自圆其说,一种理论覆盖,且覆盖得勉勉强强,并不熨帖——一切在舞台上看起来,明明还没有走到要自杀的地步,不是么?直到在根据这部剧本拍摄的电影中,我抓住了电影导演在其中放置的一个细节:

电影中,杰西几乎在不间断地“做家务”。校准闹钟;整理烘干后的浴巾;打电话取消订阅的报纸;归置妈妈外出回家随手丢弃的鞋包;挤牙膏皮;傍晚定时拉合百叶窗;帮妈妈拿园艺手套;递给妈妈睡衣;填满糖罐;清理冰箱;扔垃圾,换垃圾袋……

这是充斥着对话的剧本和舞台剧中未曾涉足的细节领域,令我觉得新奇。一次次细想下去,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竟然是电影导演在电影里面暗暗放置的“门把手”,它是那么不起眼,你只有一次次看过去,直到终于不再视而不见,抓在手里按下去,方能打开那道挡住真相的门,方能在语言的推动之下,理解到杰西真实的生存境况。

杰西所做的一连串家务事,起先给我一种普遍的印象:它们看起来“太好了”,好到令我困惑。

浴室里,浴巾大小有致,被折成方形叠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这样的收纳方式,对享用者来说,是好看的,方便的,但对于打理者来说,是最不省事的——因为没有办法用完就随手悬挂回去,并且一块刚擦完身体的浴巾必定是潮湿的,你也没办法把它重新折成豆腐块层层码在一起,唯一的办法是,擦过身体就拿去清洗、烘干、重新叠放。这个过程似乎更多在酒店里看到。

杰西将浴巾码放齐整

在酒店里,人们随手从毛巾架上抓起一块叠成方形平摊的浴巾,擦干身体之后,极少会有人把这块半干半湿的浴巾以同样的方式叠好放回到浴巾架上去,取而代之,是随手将它挂在浴室的门把手上或扔在卧室的沙发上,任它软塌塌悬垂在什么地方,不用担心,因为第二天便会有清洁员来打扫,帮你更换一块干燥柔软蓬松的新毛巾,依旧叠得规规矩矩,大小合适,放在原来那个随手可得的位置上。

显然,在杰西家的浴室里,母亲不是那个负责在洗浴后收拾浴巾的人,这个人只能是,看起来也一直是杰西。

杰西依次将糖从纸袋里倒出来,把糖罐填满

影片中杰西所做的家务事,不少都是这类,“高质量”,比“随手一搭”要耗费更多精力去维持。

比如,杰西家的卧室里是铺床尾那块毯子的,依然是装饰性大于实用性且需要打理的物件;再比如,用纸袋装回来的糖,被杰西分类倒在不同的玻璃糖罐里,装着剩余糖果的纸袋密封后再按照固有的顺序放回橱柜……

同时,这些“高质量”绝不是偶然发生一次的:从杰西的动作看起来,她对这些家务已经是太熟悉;从母亲塞尔玛的反应看来,杰西做的这一切在她眼中太平常,她已经习惯到不去关注了。

杰西在这个傍晚所做的一切,在这座房子里,绝不是一个节日前的大扫除准备,而是她日复一日的平常。

这使电影镜头里的杰西,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对家务有着极高标准的家庭主妇。一个对家务如此认真维持着标准的人,不大可能对生活的其它方面没有要求。这部影片中,家务之于杰西,就像生活之于她。如同进入一户人家,从家居布置和整洁就能看出主人的性格。

导演将杰西对生活的希冀和要求,放在了“家务”这个生活切片上来呈现。影片对家务的细节设计,像是映射了杰西人格中的这个“超我”。她希望家里的一切是干净整洁的,就像她希望自己是一个被爱着的妻子、母亲、职业女性、一个有魅力的女人,一个在社会中看起来无可厚非的正常的“超我”。

但无可选择的是,她有癫痫病,丈夫出轨并离开了她,儿子是一个问题少年,尝试工作却四处碰壁,被邻居视为怪人……那个理想中的她离她太远,那个“超我”像一个冷冰冰的罩子一样压在她的头上。

她回忆起照片上那个童年的自己,“我找到过一张老照片,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小婴儿。她长得粉嫩粉嫩,还胖乎乎的;她还不知道什么是疾病和孤独,她还不会伤害任何人。她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睡得香甜,睁开眼睛就会被逗得咯咯直笑……”

温暖的婴儿有着最原始的生存欲望和与他人联结的欲望,给人一种真实的存在感。但很奇怪,在影片中杰西说这段话的时候,我感受不到那个“胖乎乎”“粉嫩粉嫩”的婴儿,似乎那个有着本能希求的婴儿,伴随着那个有着真实渴望的杰西一同消失了;之后,杰西在成人社会中所希求的一切,像盘子一样闪闪发光的一切,又遥不可及。她凄凉地坐在沙发上,像是被抛在了一片中间地带的虚无旷野之上,看起来孤独,无助,又绝望。

在影片中,做家务被设置为可以给杰西带来掌控感的事情。

电影中,做着家务的杰西看上去从容,有条不紊。在这座房子里,相较于母亲塞尔玛这个房主,杰西反而有着更多的把控权。杰西对房间的每个角落都谙熟于心,电影对此设计了很多呈现细节——她知道屋子里的灯几点就会准时亮起,知道妈妈找不到的园艺手套在哪里,知道洗衣机、胶带、老鼠夹、垃圾袋等一切细枝末节。

她像一个女管家一样向母亲交代要注意的事情——她带着母亲巡视房间,步调稳健、表情自信,简直不是在交代自己自杀后的事情,而是在做一次离职前的岗位交接。

杰西像女管家一样告诉妈妈房间内物品的放置

电影在这里着力呈现的,似乎不是杰西因为疾病不能外出工作不得已选择了家务,而是她能够将这份工作做得很好,她有完全的主导权。

她要选择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不是房子外面的世界,而是房子里面的家务,就像她去选择死亡。

妈妈从集市回来,隔着窗户问做家务的杰西:“你在干什么?”杰西像问回家的小朋友一样问妈妈:“玩得开心吗?”

同时,家务也成为了展示母女关系的河床,这一晚母女在家务事中的你来我往,呈现的是多年来母女二人关系的缩影。影片中对家务的设计中,大部分都是母女二人共同参与的,并且参与角色十分清晰。母亲在家务中,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从集市回来后,随手把包和鞋子扔下,迫不及待地去橱柜中翻找糖果,狼吞虎咽地咬着一个粉色的圆球点心,椰丝碎渣掉在了地上,杰西想走过来和她说话的时候,她已经不见了,杰西默默收拾起地上的食物残渣,再去捡拾母亲刚刚随手扔下的鞋和包。

卧室里,母亲脱下的衣服,摘下的眼睛、项链,用过的纸巾都随手丢在各处,像一个被宠溺的小女孩,不担心整洁,自会有妈妈或者仆人来收拾,当然,在这部影片里,可以想象,是杰西来收拾一切。

为妈妈准备的提示吃药的便签

在花园里,母亲找不到园艺手套,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问,是不是浣熊拿走了,杰西轻车熟路地把清洗过的手套递给了她。母亲对厨房、盥洗室里的一切看起来都茫然无知,不知道洗衣服用的肥皂在哪里,对做饭的锅子无所谓,丢垃圾的时间也需要女儿提醒。

显然,在生活中,杰西才是那个母亲,塞尔玛则是那个女儿。

直到最后,母亲面对执意自杀的杰西束手无策几近崩溃,杰西声细语地告诉她,“如果有人非要刨根问底追问我为什么这么做,你就说你不知道……”

杰西的抚慰很管用,母亲的情绪平息了,像一个即将独自在家的小孩子,对被遗弃充满了恐惧,因为得到妈妈的抚慰,对即将到来的孤独感感到可以承受了。此时,母女二人关系的倒置,不仅体现在现实家务中,也完全暴露在了情感关系中。

这一刻,是展示杰西内心的一刻,她不是一个怪人,她是一个有力量生活的有弱点的人,能够给予他人抚慰,也有自己无法处理的坚持,她最终做了自己意志的选择——离开家务,离开母亲。

杰西叮嘱妈妈,在自己自杀后她该怎样做

也许杰西在剧中并不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我们可以透过杰西的生存境况,将探讨全部集中到形而上层面。

也许杰西是的,那么这部作品,除了对“意志”“选择”的生存哲学探讨,从现实层面,竟是如此真实地镜映了现实生活中抑郁症之下,人的生存境况。

“我觉得被人利用了”

杰西的行为特征在影片中的呈现,部分地符合着抑郁症患者的病症:情绪消沉,自卑抑郁,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只是无论剧作者还是电影创作者,出于有意或无意,都没有将这一点点破,选择了从头至尾的沉默。

于是在剧中,杰西的抑郁症成为了房间里的大象,被淹没在生活琐事的涓涓细流中,甚至连朝夕相处的母亲都对真相视而不见,对女儿的真实感受选择了忽略——这和现实中抑郁症患者面临的不被理解的现实,竟是那么相像,多少精神障碍患者直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得到到家人的理解。

杰西家外景

在邻居和亲戚口中,杰西是个怪人,但影片对杰西家中的呈现,既不符合我对“怪人”的“期待”,也不符合我对一个已经失去生之欲望的人的固有印象。杰西生活的地方,屋外秋海棠开花,屋内床铺柔软,杯盏明亮,看过去和每一个幸福平和的家庭相近。这也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有一种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行为异于常人、无法沟通交流、对与之相处感到恐惧,而事实上,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看起来和正常人无二,甚至看起来是更加成熟的、能干的、优秀的,直到不堪忍受痛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内心的痛苦才能被略窥一二。

值得欣慰的是,信息时代,更多精神障碍的痛苦得以被看到。被看到是有风险的,但也带来了被理解的希望。我们只有一次次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直到抹去滤镜,真的看到它本来的样子,才有机会去承认,去改变。(完)

 2 ) 要死的心

很有舞台剧feel的电影,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脚本的舞台现场效果。
不年轻的女儿,有条不紊地调整家里所有的钟,打电话取消报纸订阅,收拾房间,洗衣服,所有东西都摆理得整整有条。我喜欢这样的寻死准备,就像“A Single Man”或是“Emmas Glück”中的准备。有些死亡是突如其来的,地震、火山、车祸、谋杀;有些自杀也是突如其来的,夜深人静突然想死;而这一种自杀则是深思熟虑的,死之前准备好一切,然后什么都不带走。
女儿告诉母亲要找枪,找到后,她说自己准备自杀。于是她们开始对话,不停地对话。或许她们一辈子都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说这么多的话。回忆往事,心路历程,彼此相爱。
然而,她还是坚持要死。

这个女儿是冷酷的。因为所有女儿的生命都是父母赋予的,无论过去10年、20年、40年。关于死去的爸爸、弟弟、前夫、子女、朋友,两母女的最后一晚,她们好好回顾了过往的种种,却挽不回女儿要死的心。
活着的时候,幸福快乐不会主动来找你,但是你要学会去寻找它们;如果你失去了寻找它们的能力,仿佛也只能去死了。这个女儿便是丧失了这样的能力,即使偶尔有一些眼前的快乐,却转瞬逝去,在心里仿佛留不下一点痕迹。

人生,总是要死的,假如一直不死,便是一直未得完满。就像一朵花,种子、发芽、长叶子、花苞、开花直到凋谢,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是我们更愿意去记住花开得最美的样子。但是真正去爱一朵花,便是该一同爱上它死去的样子。记住凋谢的样子,心里留下的才是一整套完整的记忆,尽管这样的记忆并不快乐。
然而,人生不是用来快乐的。幸福、快乐,都是感觉,就像心魔一样,都是虚妄的。同一个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许是快乐,然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却是悲伤。你无法保证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让所有人快乐和满意。当你快乐时,想起别人不快乐,你还能继续快乐吗?
有时觉得开始本身便是一种悲剧根源。开始做一件事、开始认识一个朋友、开始成为一个角色,便是开始了等待结束。
或许结束时根本就不必撕心裂肺。

 3 ) 我爱你妈妈,但是……

如果你连死都不怕了还怕活着么? 是的,活着更可怕,那是种身陷深渊看不到半点星光的绝望,而死亡是连绝望都不会来打扰的万籁俱寂。 有的人寻死是因为遇到了坎,这种偶陷复水重山的人尚能被激起对柳暗花明的向往,越是冲动越易被挽回。而有的人是被黑暗慢慢吞噬的,他们的寻死是那些求生者无法理解的执着,看似平静安详,但就像本和河流互通的池塘逐渐在交流处筑起壁垒,终成一潭死水,掷一块石头进来还是会荡起凌凌波光,可这只是表象,内里早已恶泥翻涌。

杰茜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普通女人,丈夫不爱她,好在儿女双全,女儿人生不幸,好在儿子家庭和乐,前半辈子得过且过后半辈子含饴弄孙,这种自得其乐的人生虽不甚圆满但也较为舒适了。但女儿突如其来的自杀计划打破了她晚年的平静,她竭力挽回,做了万千普通母亲会做的事,劝慰,愤怒,激将,哭诉,可女儿似乎突然从贤德闺阁变成了暖室的石头。生活不够舒适么?身体出现状况了么?不开心么?心里有疙瘩么?喝杯热可可吃个苹果派缓缓,噢,差点忘了她一向不喜欢这些。

诀别前的谈话才让母亲了解了些许女儿内心想法,正如台词所说“我一直和你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你原来这么孤独”。对丈夫,杰茜妈无可奈何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对女儿却上赶子拉红线鼓励勉励激励无微不至,夫妻关系不睦对儿女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这种“过度关怀”却让敏感的女儿更加抵触。源起于先天疾病和原生家庭,兼之不靠谱的丈夫和野性儿郎,让原本几乎无法正常生活的杰茜更加喘不过气,赴死一事也不显突兀了。

绝望致死可以理解,但杰茜的做法很难认同,特别是看到结尾母亲隔着门呼喊的悲痛情景,不久前携花弄粉的俏丽妇人成了老来丧的皤然老妪,连自己的死都不敢面对的母亲此刻该如何坦然,或许母亲够豁达能重新回归生活,但午夜梦回,那个自以为原本可挽回女儿生命却不得的夜晚会几番重现折磨这个妇人的晚年。或许只有决绝的人才能做到告诉母亲要自杀的计划后还能平静的跟母亲交代后事,这个“晚安”前的谈话,让我感受到很多的隐喻是,我爱你妈妈,但我更爱我自己。

母女父子,家庭关系有很多种模式,但或许是情感的同一性,看似迥然不同的家庭间也有很多偶合,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熟悉的故事,咫尺天涯,相爱相杀。 你好,最亲密的陌生人。

好想看米雪阿姨演的的港版话剧呀(ง •̀_•́)ง

 4 ) 活着只是你我的义务

生存还是毁灭,我们是否有权利去做选择?当初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没得选。如今却想要用自我毁灭来结束别人给你的生命?我们已然没有办法否认自己的诞生,只有顺其自然的死亡,才能够无愧于心无愧于人的离开。履行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每个人的义务。完成这个义务,才可能得以圆满的离开。 “人际交往的本质果然是吞噬,越是交心就越知不可交心。”懂得和自己相处,是一种孤独,也是一种境界。如果孤独可以成为你离世的理由,那么你的人生必然灰暗无比。 人生的本质只是一场孤独的旅途。在你我身上发生的一切不幸和所有得失,都只是给人生的旅途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在做参考而已,你我始终都是孤独的,是被孤独吞噬?还是被孤独照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人生如果用《晚安,母亲》来做结局,我只能表示尊重,但无法认同! 人们总是难辨事实,总是会为那些给我们的人生做参考的事物而痴迷而神伤。所以才会像电影中的女儿一样自取灭亡!而片中的母亲只是觉得活着就好,并没有探索到生命的意义,不知生命的真谛,怎么会有力量救赎自己,和救赎别人。所以她只能无力眼睁睁的让这一切发生。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5 ) 妈妈 我怎么爱你

妈妈,我不知道要怎么去爱你

你是我生命的起源和终点

你是我的命运,是我的悲欢离合

我的一切都接受了你的给予,又承受着你的挑剔

妈妈,我不太喜欢这个世界

下雨的时候,天空阴沉沉的,雨珠连成雨帘,人可以藏在里面

下雪的时候,踩在厚厚的白色的积雪上,发出吱吱的声音

躺着沙滩上的时候,听见海浪从远处唱着歌儿来

还有闹腾腾的菜市场

流浪的小猫咪

这些都挺好的

但是除了这些,我都无法忍受

整洁的 肮脏的 原始的 高级的 我不能忍受

友好的 无礼的 真实的 虚伪的 我不能忍受

生命是一件礼物,不是一个选择,是挺残酷的

但是妈妈,我不会扔掉它,永远也不会

因为这是你给的礼物

妈妈,你是最好的陪伴

我是如此爱你

可是你从不知道,我如此孤独

我们都很孤独

 6 ) 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行星,永远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独自前行。

根据获得普利策奖的同名戏剧改编而来,两大影后安妮班克罗夫特和西希斯派塞克用精湛的演技共同撑起了这部只有两个演员的电影。 相对于戏剧夸张放大情绪的表演方法,电影版更接近于生活,也让人更加感到绝望和无力。杰西的父亲在她小时候用枪自杀身亡,而那时候父亲是她唯一的交流对象,她遗传了父亲的癫痫病,很多时候病情发作,她在事后毫无所知。她按照母亲的意愿和木匠结了婚,努力却还是无法摆脱离婚的结局,她的儿子吸毒入狱,弟弟和友邻对她十分排斥,这些都是自闭自杀的根源。 班克罗夫特饰演的母亲,当听到女儿要自杀后,从困惑不解、设法挽回、到愤怒训斥、最后是绝望的平静,而西希斯派塞克饰演的杰西从始至终是看破一切、无所眷恋、深思熟虑后的平静,好像死亡对于她来说的确是另一种开始。 母亲为了换回女儿,不厌其烦、絮絮叨叨的讲述着生活的点滴和琐屑,在她的意识里这些都是美好值得留恋的,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长期缺乏交流导致双方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杰西直接回答“你完全不理解我的感受”。母亲尝试用今晚这样美好交流的夜晚之后会很多来挽留,而杰西却回答“因为这是最后的夜晚,所以一切显得美好”。当杰西给母亲说完最后一句话“晚安,母亲”,然后关上房门准备自杀后,母亲靠在门边绝望的哭着说,“我不知道啊!我一直都在你的身边,我怎么会知道你这么孤单!”

 短评

2022年母亲节特别观影之五:本想看一两集《亲爱的小孩》,但考虑到今天刚好搜到这部感兴趣的《晚安,母亲》,明年母亲节也不一定有时间看;恰巧今天听赵雷《吉姆餐厅》偶然看到评论推荐的第一条「爸妈 我可能要先走一步了 我太累了」以及一些回复,再联想到本片又名《女儿去死妈先知》,最后还是决定观影了。—— Mother: I didn't know. I was here with you all the time, how could I know you are so lone? → 05.09,观影完毕。

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好想哭...心都要碎了的电影。虽然理解自杀,但个人还是觉得,如果有人告诉你ta要自杀,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还有求生欲,希望被劝阻,希望活下去...不过心理疏导还是要由专业人士来做。看到电影里的妈妈,每次想要打电话都放弃了,尝试自己劝说女儿,现实里遇到这样的事还是不要自己上阵,让专业的心理医生处理

7分钟前
  • 之涯
  • 推荐

看完焦媛,米雪的舞台剧版才来看的电影。比起话剧,电影多了一些small talk,也因为舞台剧的空间限制,很多特写表达不到。电影版的杰西更平静和淡然,母亲的表演更夸张。妈妈以为杰西给了她一个劝服杰西放弃自杀的机会,杰西不过是给了母女二人一个坦诚相对的机会。

8分钟前
  • 阿Pi落
  • 力荐

9.25话剧导演对于剪辑的声音部分的敏感程度大大强于画面部分。夸张的舞台剧式表演和方法派表演的一次碰撞。母亲这个角色的情绪变化是看点,对白层层推进,母亲由不知情到惊讶,愤怒,劝说,再愤怒,歇斯底里,直到平静,女儿在母亲愤怒的时候配合着愤怒了一下。

11分钟前
  • 小A
  • 力荐

理解女儿想离开的决绝 也理解母亲钻心的不舍 有些人眷恋车窗外数十年如一日的风景 有些人想坐车去看看更远的地方 而有些人只想在这个站台下车 就到这里了 可以了 我懂她的倦意和心死 却没有她这般勇气和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说晚安

13分钟前
  • 无花可说
  • 力荐

人际交往本质果然是吞噬,越是交心就越知不可交心。亲爱的妈妈,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会杀掉自己的。在同一屋檐下相依为命,实际上却根本不在同一个频段上,彼此不断搞错彼此的意思,简直是努力做了一大桌猪肉,抬头一看对方却是回民啊。你给了我生命,但我并不属于你,所以求你放过我。

14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媽媽在門外拍著門說:“我和你天天在一起,但不知道你這麼孤獨。”

18分钟前
  • spondee
  • 还行

除了语言方面的交流,本片女主另一种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沉默,在沉默中整理杂物,在沉默中整理思绪,在沉默中接受沉默。

20分钟前
  • 一只甜不辣
  • 推荐

#英文字幕#在一起生活的至亲,也未必理解你内心的伤痛。无可救药的人生,遭遇无法被理解的世界,或许只能走向悲剧的收尾。这似乎是人类的通病。喜欢《night,mother》这个温暖的名字,可看完内心酸楚。本片由百老汇舞台剧改编,两大奥斯卡影后天衣无缝的对手戏,让这出悲剧更意味深长。

23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从电影版来看,这部单一冲突的舞台剧作显得推进不足.锁闭的时空中,交代的分量太大,发生在当下的心理变化非常有限.于是,戏剧情景显得停滞不前.西西斯派克不好说不厉害,还是被局促的剧作束缚了.有一些可能的象征性被作者放过了,比如手枪,比如突然昏厥

27分钟前
  • dinosaurs
  • 还行

无以名状。细节和构思绝了。完全对话支撑的脚本非常扎实,不是像伍迪艾伦那种空泛的。喝杯热可可,让我们用少许时间来谈谈身后事。要记住,因为分别,这一刻才如此美好。然而这是我见过最靠谱的遗言,最深思熟虑的一次自杀。就让她去吧,平静地入土为安,你无法阻止的,夜慢慢黑下来了。很合理不是吗。

29分钟前
  • thintoy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段母亲在门外拍着门说:“我同你天天在一起,但不知道你这么孤独。”可是女儿,你当然有结束自己不开心和孤独的权利,但你是否又有造成别人不开心和孤独的权利?

31分钟前
  • 草木之欢
  • 推荐

故事很好,但AB的表演痕迹太重,让我想到宋丹丹

33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平时是平静的,无争吵迹象,直至争吵起来,才发现彼此存在了多少不愉快。争吵之后,又会平静下来,无风无浪,看上去多正常。这也许是很多家庭的常态:可以是每一天都一起生活,但我却丝毫不了解你,也不被你了解。晚上失眠的时候也许会自顾自推搪着说,我的成长和你的衰老,速度都太快。然后,等到某天,妈妈,我和你说,我决定要自杀了,请你不要觉得奇怪。你只能接受,因为我有这个想法很久了,终于现在的我可以向所有人说不,因而不要阻拦我,让平时的平静在这个时候充当幻想中的未来,让曾经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都变被风消解,被浪卷走,以后不必让一颗孤独的心在夜里失眠时再自说自话去推搪什么,请理解我,就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36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透过死亡,我们才会思考“活着”的命题。室内话唠片,根据舞台剧改编,对话推进情节,两位奥斯卡影后的精彩彪戏,让人纠结让人过瘾~

41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从表演上可以明显看到几次剧情起伏,母女两人的关系仿佛弓弦,冷静过后是更冷的冷静,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杰西指导母亲在枪响后每一步该如何做,话该如何说,就像我经常会幻想自己的葬礼,这时候死亡只是一个词语,而围绕在死亡之外的一切则被凸现出来。

43分钟前
  • 冥王星的灯笼裤
  • 推荐

我爱你,你也爱我,我们生活了四十多年却是陌生人,你生了我,要决定我的一切,而我要决定我自己

45分钟前
  • BREE
  • 力荐

四星半,之前看过戏剧的现场,剧本很强,电影版亦照搬戏剧。通过母女两代人的代沟、女性主义的不同观点来看待“死亡”这一议题,以对话形式探求生生命的真谛-“生存还是毁灭?”母亲拒绝“死亡”却从未展现她对“生活”的活力,仅以否定“死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女儿则能掌握自己对生命的主宰权。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i was here with you all the time,how could i know you were so alone?--like radio ,i have nothing to listen to so i turn it off.---------it is cruel and heart-breaking story,love,family,loneliness,death,faced by human being.

55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Norman Marsha adapted it for screenplay herself.

58分钟前
  • 假仙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