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苏·乌扎拉1975

HD

主演:马克西姆·蒙祖克,尤里·索洛明,斯韦特兰娜·丹尼尔琴科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2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3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4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5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6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3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4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5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6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7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8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9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德尔苏·乌扎拉197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极为出色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电影。1902年和1907年,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两次率领勘探队到乌苏里地区探险,都巧遇赫哲族老猎手德尔苏·乌扎拉。德尔苏.乌扎拉为勘探队充当向导,并挽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的生命,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德苏对大自然相当了解与尊重,藉由他的示范 与见解,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伟大与残酷,人是可以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但当大自然被破坏时,人们将是第一个遭殃。  德苏是一个神枪手,但后来在一次打猎时,德苏发现自己的眼睛因为身体衰老而退化,看不清猎物了,十分沮丧。他随阿尔谢尼耶夫到大城市伯力居住。但是,城市文明德苏却无法习惯,城市和他过去赖以生存的地方,那片纯朴的自然大地是完全不同的。猎人离开枪,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环境,仿佛鱼儿离开了水。“城里没法狩猎,不狩猎就没有貂”“我突然想念空气。”他象是被囚禁了一般,闷闷不乐。德苏执意回到山里,回到那片密林。但是,猎人没有好的视力,便是最大的悲剧。猎人不能猎杀,自己便被会猎杀。勇敢的德苏虽然带着阿尔谢尼耶夫送给他的新猎枪,但是他却死了……回声2024时间机器小情歌老广的味道第四季听我的电波吧真人版为人父母第五季闪闪发光的你普西迪基地中华大丈夫御天神帝1雄霸白鹿冬日暖阳明星经纪人生存记星际监狱笑着回家天网大逃狱茶馆2010温特沃斯第一季北回台湾的极限之旅蜘蛛侠:英雄归来(国语版)节假日令伯特烦恼奇缘 奇緣异教峰第一季嫉妒的化身唇齿之间第二季亲缘以家人之名DVD版淑女忘记了什么双重人格2020年美国公告牌音乐大奖颁奖典礼大湾仔的夜第二季加时版新变种人要地球倒转回家的路蕾雅救我空中危机2005蜜的滋味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一季万物生灵:2020圣诞特别集鳄口逃生他人的品味公社

 长篇影评

 1 ) FIFF15丨DAY5《德尔苏·乌扎拉》:自然的伟大,远非人类所能到达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德尔苏·乌扎拉》,下面请看前线自然之人们拥抱原始的评价了!

米米:

自然法则,文明规则。

果树:

自然的伟大,与原始征服的魅力。

RIVER:

喜欢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看得人郁闷啊。

大钊:

返璞归真,人与自然,简单到不像黑泽明。

我们敏熙:

探险感刻画得挺好,城市生活部分不多,但对角色的毒害足够严重。

松野空松:

作为奥斯卡最佳外语,期待过高了,这部感觉相当平庸,尤其是第二部分,黑泽明还是和苏联水土不服。

SONGMJ23:

人与自然的关系占据了影片的核心,凌驾于这部作品一切背后的东西。也只有黑泽明可以拍出这样随心所欲、自由起舞的影像。

三岛行于海上:

红日、解冻河流、森林隔景足够伟大,戴上耳机,风便从身后吹过。虽名为德尔苏·乌扎拉,他却并没有那么特别,隐匿在生态主义与异域感的背后,被审视的感觉太过丰厚。

莫扎特仑苏:

这是一部看到开头就令人伤感的电影,德尔苏作为一个长相憨厚,内心纯洁善良的老人一出场就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整部电影都让我有想哭的欲望,但缺乏一个爆发点,最终还是没让我流下泪来。

子夜无人:

并没有想象中水土不服的问题出现,反而比我目前看过并不多的几部黑泽明的日语片都要好。对于异域文化的洞察居然可以全程都如此清醒,既没有时时竖起一身猎奇和入侵的刺,就像片中德尔苏在自然环境中一直游刃有余却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的虔诚;也没有假装自己真的有立场可以完全融入,可以类比电影里两种文明状态之间无法消除的隔膜感,哪怕当主场与客场的身份在后来发生轮转,矛盾却只是更进一步无法逾越。 当不惧猛虎的猎人真正开枪打死了猎物,也就破除了他内心原本坚固不催的那道屏障;当他从前形影不离的那把猎枪成为了他人递过来、施与他才能使用的馈赠,他也就终于认清,他与这位异国友人身上的空气靠得再近、走得再久、依赖得再深,他也永远只是城市里的客人、现代文明的外宾,他的主场只能回到被大雪埋葬的草原上去,不论还能活着,抑或直接死去。

DAY5的主竞赛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黑泽明:拍摄《德尔苏》是我三十年来的梦想

以下内容摘自《反华电影剧本<德尔苏·乌扎拉>》,这本批判材料,胤祥那篇影评有介绍,我看目录就对黑泽明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有兴趣,就去学校图书馆借来。挺有参考价值的,录下来分享。

拍摄《德尔苏》是我三十年来的梦想(摘译)

黑泽明

决定把《德尔苏》搬上银幕的过程

三十年前我就考虑过把《德尔苏·乌扎拉》拍成电影。我还担任助理导演的时候,由于喜欢探险记,就读了《德尔苏·乌扎拉》原著,非常喜欢德尔苏这个人物。我很想把它拍成电影。我记得一九五一年拍完《白痴》之后,就跟久板荣二郎商量过,请他写了电影剧本。当然,那时连想都没想过要在苏联拍摄,所以背景和人都换成日本的,写成的电影剧本却不大对头。总之,在日本拍是搞不好的。

以后,一九七一年二月,苏联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访日的时候,曾问我想不想在苏联拍一部影片。接着,我带着这一年莫斯科电影节的特邀影片《我要坐电车》到苏联去了,对方又旧话重提。······我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家餐厅遇见曾经访问过日本的导演列夫·库利扎诺夫,跟他谈话时我提到想拍《德尔苏·乌扎拉》。他一听,吃惊地说:“原来你也知道《德尔苏·马扎拉》呀。”我说:“是的,三十年来我一直有这个愿望。” 他说:"那末就这样办岂不好吗?其实苏联已经拍摄过一部《德尔苏·乌扎拉》,不过那是一部非常枯涩乏味的影片。由黑泽先生来拍,那一定会拍成完全不同的电影吧。好极啦。”拍摄《德尔苏·乌扎拉》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关于阿尔谢尼耶夫

阿尔谢尼耶夫是曾经请德尔苏当向导的探险队长,他所写的滨海地区探险记,分别记载了一九〇二年到一九〇三年以及一九〇六年到一九〇七年的探险经过,此外,还写了若干本书。一九〇七年的那一本,书名叫《德尔苏·乌扎拉》,发行得比较广泛;一九〇二年的,当时在日本只有上野图书馆收藏了一册——就是我读过的那本。

阿尔谢尼耶夫这个人是陆军初级军官学校毕业的,原来就是军人。童年时代就对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有很大兴趣。他以青年军官身分被派到远东,起初是出于军队的战略研究需要开始探险的,可是不久就从事正式的西伯利亚学术调查了。后来,他在哈巴罗夫斯克博物馆担任过八年馆长。与其说他是军人、探险家,不如说是地理学家、文学家。他至今备受尊敬,哈巴罗夫斯克自不待言,连他去世的地方符拉迪沃斯托克也竖有他的大铜像。苏联还有一个城市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次拍摄工作就以阿尔谢尼耶夫市为据点。……

大森林之子——德尔苏的魅力

阿尔谢尼耶夫和德尔苏是在一九〇六年(译注:原文如此。据阿尔谢尼耶夫原作,他们是在1902年探险的时候第一次相遇的。)探险的时候相遇的。我读了原著,非常喜欢他。德尔苏是赫哲族人,跟乌德海族、鄂伦春族一样,是居住在乌苏里地区的东方少数民族。比方说,他对天体的想法也是非常朴素的,而且没有那股子哲理味。阿尔谢尼耶夫问他:“太阳是什么?”德尔苏手指太阳说:“你、没见过?看看吧。”这种地方,我非常喜欢。它纯朴地表现了一个独自在西伯利亚大森林中生活过来的人的智慧,而又多么坚强。德尔苏的特性,我想按原著来刻划。·····

……然而,我感到这个山里人死得悲惨。靠打猎为生的人,眼睛看不见了,再也活不下去了。

我觉得,象德尔苏那样孤零零地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因此极其爱护、尊敬并且畏惧大自然的人,他这种态度正是现今全世界的人最应当学习的地方。……

电影剧本以我写的第一稿为主,经过苏联方面的尤利·纳吉宾加工,我重新改写了一遍,两个人又进一步研究了一些细致的地方。……

人道主义、和平与友好

这次,难办的事情之一是对中国人的处理方法。从写剧本的时候起,这就已经成了问题。只要读一下原作和电影剧本就能知道,阿尔谢尼耶夫探险的那个时期,乌苏里是和中国的国境没有划清的地区。除少数土著人外,以中国人为主,还有朝鲜人和日本人也来到这里。然而现在,中苏问题与其说是微妙的,毋宁说已经是极其严重的,因而对中国人的处理方法,在电影剧本里就成了问题。

我自认为写得公平,对方却说我过于出力地描写好的中国人了。

我反驳道,不论俄国人或中国人都有好有坏。首先,这是一九〇二年到一九〇七年的事情,当时和现在的形势不同,把当前的政治现实搬进电影里,不是错误的吗?再说,作为国际电影工作者,我们是站在莫斯科电影节的口号“为了电影艺术里的人道主义和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友好“”这个立场上来拍摄这部影片的。我坚决表示不愿把政治搬进影片中去。对中国人的处理方法是(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也非常关切的。在编电影剧本的期间,这是最困难的问题。……

(万兰译)

本文原文刊载于日本《电影旬报》

(1974年5月7增刊)

 3 ) 自然是一面镜子

巨大的城市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本片改编自俄国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的游记《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据说,将这部书拍摄成电影是黑泽明长久以来的愿望。

这是一副城市吞噬森林、工业文明蚕食自然文明的图景,在影片中,德尔苏和阿尔谢尼耶夫两人是分别代表着自然文明与工业文明,影片的核心的是这两个价值体系、符号体系的碰撞,背后则道出的是人的现状与困境。

黑泽明借德尔苏意外死亡这一结局,叹出自己深沉而忧虑的哲思:城市的人杀死了自然的德尔苏,城市杀死了自然,不仅如此,工业化的人类也傲慢而愚蠢地杀死了对自然淳朴赤诚的崇敬,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以为精明的人类中心的世界观,在他们眼中,连泉水在内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标上价格的手中之物。

黑泽明丝毫不加矫饰,以朴素却真诚的眼睛捕捉下了自然富有表现力的一面。

长日将尽、日薄湖面、寒风瑟瑟、阿尔谢尼耶夫、蒲草堆

日月交辉

蓊郁杂生的林木中依旧能拍出精妙的构图,枝叶若走廊般将焦点引向远方的德尔苏

林间相拥

群戏的构图依旧精妙

隔开了军官一家与德尔苏,框出了他的孤独
即便一一摸遍了这个世界的起伏,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并不因此而多一分。——《西西弗神话》加缪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过这样的一个城市与眼睛的故事,

它名叫瓦尔德拉达,临湖而建。城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倒映在这个湖泊上,湖面成了一个镜子。而瓦尔德拉达的市民们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会成为镜中的影像,具有特别的尊严,于是对自己的行为格外注意,力求完美。

然而人们实际上对这面镜子一无所知。

他写道:“镜子外面似乎贵重的东西,在镜子中却不一定贵重。这对孪生的城市并不相同,因为在瓦尔德拉达出现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对称的:每个面孔和姿态,在镜子里都有相对应的面孔和姿态,但是每个点都是颠倒了的。两个瓦尔德拉达,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自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

所以最好的做法或许就是像德尔苏那样,保持敬畏。

p.s. 黑泽明徽章中的最后一部,庆祝🎉

 4 ) 爱自然,就是爱我们自己。

人对自然的理解只有深入到自然之中,和自然的多样性直面以后,方才有真切的认知。话说早期原始人无疑与自然的依存度相当高,既生于自然的丰茂,又死于自然的残酷,和自然之间是一种渐进的协作关系。不断磨合这种关系使得人类迈向了文明,摆脱了野性,猿人最终成为了人。然如今有多少人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呢?黑泽明在这部电影里通过对长年生活在乌苏里地区山林里的赫哲族老猎手德尔苏·乌扎拉的描述,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自然之子。在德苏眼中,大山里各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他以亲昵的口气呼唤它们,他便是其中平等的一员。他遵崇林中猛虎为山林之王,视其和人类之王一样高贵。他熟知山野、河流、禽兽的秉性如我们熟知我们的近邻。因为这种熟知和尊重,他得以挽救勘探队领队阿尔谢尼耶夫的生命。可见,人和自然拥有平等、互助关系,才有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相反,人对自然过度索取和逼迫则将导致自然对人的厌弃和打击。与自然亲近的德苏一度随阿尔谢尼耶夫到大城市生活,但因无法习惯城市生活回到山野,但他并未如愿归于山野,最后在山野中被贪婪的人杀死。这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电影一些人看了觉得有点闷,我倒觉得黑泽明对之寄托的深意怎么说都不为过。在这个偶然形成的星球上,有了生物之后,各种生物皆要面对相互依存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最终成为智慧生物极其不易。所以人切不可一味自大去驯化自然而造成自然的反抗,那么或许在某个不可预知的未来,地球又将成为荒凉的不毛之地。所以,人类爱自然就是爱自己。这部电影有点像纪录片,很写实,很质朴,自然景观有种野性美,狂风大作的声音使人心头发颤、老虎低啸的警告则让人生畏,而回荡在林间的鸟雀啁啾声又使自然回复到可爱的一面。

 5 ) 德尔苏•乌扎拉

很熟悉的讲故事的方式,由一个讲述人先交代主角的命运结局,再娓娓道来这个人物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与俄罗斯小说的叙事很相似。总让人想起一群人围在篝火旁有一个人在故事的场景。《士兵之歌》叙述与之类似。 很显然,主角是德尔苏,这个人物有点像海上钢琴师1900,1900无法踏上陆地,至死守在邮轮上,德尔苏也是,脱离森林便无法生存,眼睛和猎枪是他的武器,眼睛坏了,长官送的来福枪被抢,他在森林里就失去生存的依靠、真正没有用武之地了。这个人物的讲述是通过友谊来构建的,这也很通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德尔苏最后的死,是对尊严和友谊的捍卫。德尔苏认为他在森林里接触感受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风、火、水……他为射杀老虎而心怀愧疚、惴惴不安,有一颗敬畏自然之心,他把世间万物纳入自己可交流范围内,极致的纯粹,真正与森林融为一体。 长官带着一行人来到原始森林,遭遇的恶劣的气候条件、艰难的生存环境与《未寄出的信》值得一比。电影开头就是森林的大航拍大远景就意味着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人物传记。全片近景很少,全景远景较多,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勾连和渲染。

 6 ) 德尔苏·乌扎拉

太阳是最重要的人,如果这个人死了,所有人都会死。 赫哲人 阿姆巴(老虎) 坎古是赫哲人膜拜的森林之神。 也许德尔苏所说的阿姆巴,是一位疲惫的老人因为对森林产生恐惧而想象出的幻影。 这个人陪我在森林里闯荡了很多年。 罪犯为了抢夺来复枪就杀了这个人。

德尔苏和长官

伟大的友谊。

 短评

不知道中、苏、日之间的微妙的政治关系在这部电影中有多少体现,但抛除政治背景,这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歌颂跨种族友谊的电影。黑泽天皇这次抛弃了日本武士和国民题材,事实证明电影是具有超越性的,友谊超越了所有种族的人类情感,电影也超越了政治。

8分钟前
  • Eco
  • 力荐

【B+】黑泽明片子中最大的异类。开篇越看越像大型“人与自然”,到中间才惊觉不经意之间已经被这深厚的友情触动。黑泽明对自然元素的把控得心应手,水火雪虎,散漫的故事情节却始终紧扣自然与情谊,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以此又同时上升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碰撞,而反思人类看似的进步实则同时在不断退化。突如其来的结局很值得玩味,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至。不过其中对中国的政治隐喻确实让人有些难堪。

13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表面上是苏联情节剧,内里依然克制地遵循着西部片的叙事体,原始的精灵们自成一套万物有灵的体系,科考队用进驻的方式打破并以现代的方式重组这片土地上的规则,和西雅图酋长一样,德尔苏·乌扎拉便是林海雪原中最后的武士。

14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力荐

黑泽明自杀未遂五年后复出的作品,在遭遇类似李尔王的人生困境之后,脱离了以前炉火纯青的舞台剧设置背景而将镜头对准了广袤的森林和冰原,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老猎人是物性论者,风火气水,自然万物,在他眼中都是活物,这一体悟发人深省。行进中的布谷鸟声与掘墓时的乌鸦声,依然精准构图以及布光的

18分钟前
  • 醉舟
  • 推荐

看完脑子经常会回想起德尔苏喊的“卡比当”!森林的凶险和魅惑,人心的善良和智慧,还有原始和现代的焦灼,吸引人的电影。德尔苏最后选择回归森林,和1900一样, 虔诚面对自然,把人放得很低很低。

21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大师之作。厚重之作。黑泽明不是我喜欢的大师,他的作品,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他拍的这部苏联电影是我喜欢的。影片中的猎人演得太出色,仿佛真正的森林中人。

2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书中的乌苏里森林、冰原和原住民生活环境重现得让人满意,但是全片用过于平静的旁观者角度来叙事,相当沉闷,德尔苏和队长都缺少深入刻划,对白寥寥无几。我都怀疑是不是因为黑泽明不懂俄语,和演员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按黑的武士片来说,他不该是这种沉闷风格

28分钟前
  • 且歌且走
  • 推荐

离开森林的猎人不如一只落水狗。毕竟为“天皇”,这种返璞归真的小故事显然满足不了一度拍出《乱》和《蜘蛛巢城》的他。影片除了刻画他所欣赏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外,可能另有托物言志的弦外音——如果把猎人的身份换成作家,导演。这个故事就变成一个创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中原本还能如鱼得水,即使会迷路,坠河,但总能凭借猎人的敏锐化险为夷,一旦赶走了“恐惧(老虎)”,便瞬间导致能力锐减(感受力和创作力),继而进入温室(长官家),就算还能获得最好的猎枪(创作硬件),但也难逃走向某些东西的终点。处于创作晚期的黑泽明,没有选择最熟悉的题材,相反的伴着恐惧开辟了这样一块新猎场!从这点来看,黑泽明这个老猎人,从来没敢松懈过。

29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一部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经典之作,乌萨拉就像那个走不下船的1900,大自然无疑就是他的船,在黑老经典式的镜头和手法下,自然的美与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惜人物显得有些单薄,冗长的剧情和无关的政治暗示确实值得诟病。

33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惜用面庞,多用躯体,少特写多中景全景远景,可能在自杀事件后导演的心境变得更为淡然从容,再加上拍摄期间经受的苦炼和修行,使影片风格质朴而博大,秉持自然本象,限制艺术加工,淡化了日本作品中较强的说教感,让一种无关利害的普世化情谊的光芒照耀并温暖着观者。笔触的详略浓淡密疏是大师之手,悠远遐思和精神纵深处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让时光在自由流淌间凝定驻留,天津老人在篝火映照下的怀乡身影蕴含人生百般滋味令人感慨万千,惊险段落如冰湖迷路割草自救和激流救援 ,节奏加快,更显剪辑和调度功力,配乐和声效对气氛的烘托也恰到好处。一直觉得将人类的恶劣心性归结为兽性是一种无耻的诋毁,这只是加倍印证了这种恶劣是人类专属,在德尔苏脸上看不到烂熟的文明的负担,纯洁的动物性使他在城市的尔虞我诈中毫无防御力。又一种高贵的动物,灭绝了

37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德尔苏在城市中迷茫的时刻,军官一家没能给予他对城市生活恰当的而充分解释,让人觉得很是遗憾。但是或许,军官一家不是解释不清楚,而是他们也不知道城市生活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城市生活与森林生活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去适应一个环境并最终接受时光无法阻挡的洪流所带来的命运。德尔苏在失去准星之后,出自对自然的恐惧让他无法面对自然规律,进入城市虽然延续了他的生命,但是这一段生命对他来说无疑是悲剧的。死于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可以说是他笃信的万物有灵和收藏了一身的自然生命对他的召唤。反观现在城市中的我们,同样也有着属于我们的规律和命运,发现规律、尊重规律、坦然接受规律赋予我们的幸运和苦楚,不管在哪里的生命都可以成为像乌苏里大森林中那样的史诗。PS我看的版本少了几分钟,可能人家说的反华的内容都在那里面了吧手动狗头

41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套用最近豆瓣时间线的常见论调——“这是一部黑泽明导演、苏联出品的反华电影。晚期黑泽明处于极大的自我怀疑之中,后来得到了冷战双方实力的帮助,门下狗众”。《德尔苏·乌扎拉》之前,黑泽明自杀未遂。本片拍摄可谓辛苦,苏联提供资金人马,但日方团队仅有五人,导致黑泽明暴跳如雷:怎么都拍不到满意的镜头。也不难看出,一些夜晚的篝火场景,是在莫斯科的摄影棚拍摄。摄制组开赴滨海边疆区,在阿尔谢尼耶夫到奥加取外景。两部分内容,都以队长和德尔苏的告别为终曲,在相对平淡的故事叙说中,达到一种寓情于景(乌苏里的森林)、天人永隔的感伤。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信奉万物有灵论,他常常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如同全片贯穿着队长阿尔谢尼耶夫的画外音。一般说来,像黑泽明这个级别的导演,是不应该依赖旁白台词,想来是有现实拍摄的束缚。

4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部真正属于森林的电影,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信奉萨满教的果尔特老猎人,那万物有灵的宇宙观,以及独一无二的生命哲学,和著名远东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的真挚友情也让人动容。在哈巴罗夫斯克和海参崴等地都能找到不少和阿尔谢尼耶夫有关的历史,海参崴甚至还有以他命名的博物馆。

4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B+】黑泽明在苏联政治宣传体系下的一部束手束脚的合拍之作。在“政治”方面,黑泽明似乎在竭尽所能的避免这方面的宣传指向,让更多的视线放在了德尔苏与苏联军官的友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等等。由于在戏剧营造等方面发挥空间不大,这部电影似乎更像是黑泽明硬实力的一个考核与证明,其镜头布局和影像元素排布的实力仍然令人起敬。

49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1.黑泽明五年磨一剑之作,也是他30年前就心心念念的电影,终在苏日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炉,获1976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那些场外对本片的种种断章取义式的批判歪曲,完全忽视了影片核心,在影片所塑造的纯朴良善、对自然怀着敬畏与虔诚之心的德尔苏·乌扎拉面前,只是徒增笑柄。3.纵使到了他国异乡,黑泽天皇依然执守着武士片的气韵,被现代性、城市文明与奸诈贪欲所戕害的赫哲族老猎人,恰似荒原上的末代武士。4.节奏沉稳静缓,大量选用远景全景,空镜里的野外景致成为主角,人与自然时而对峙、时而和融的关系由此彰显出来。5.摄影雄浑壮丽:红枫秋叶,茅屋彩虹,日月同辉,雪原冻土,飞沙走石,苍莽密林,激流浅滩,自然的精魂凝注在一格格胶片之中。6.德尔苏的万物有灵信念,日月与动物均为重要之人。7.虎灵梦境恍若[热带疾病]序曲。(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虽然他使用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他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对大自然有敬畏,不会妄想人类的能力能够超越自然。

54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重看。苏联➕日本阴阳人的本事,中国真应该学学。排除美学后本片所剩下的东西个人完全没法接受。被人察觉出异样是应该的,和《狂澜春醒》一样,对于民众的刻画还真是充满了上层阶级的美好幻想呢。

56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较差

对这样的老人,我内心无比敬仰同时又深感悲哀。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与狼共舞》或其它一些文明与原始冲突的主题。人类在不断得到也在不断失去,只能感叹和悲哀。老人属于大山和森林,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规则。但恕我直言,到底哪个更好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老人有儿子,相信他可能更想去伯力生活。

58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力荐

黑泽明是把简单的故事讲的生动质朴高明的大师

1小时前
  • Mathilda
  • 力荐

适合一个人静静地看。老毛子和德尔苏的东北野外生存之旅,夏秋篇和冬春篇。节奏缓慢,却力道十足,黑泽明用长镜头,将东北山林的粗粝之美呈现在世人面前。也不管这片子背后的政治背景了,除了这群人的友谊令人感动之外,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赫哲人德尔苏的悲歌了,某种意义上本片很像《最后的山神》。

1小时前
  • 津五渡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