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风流

HD中字

主演:詹姆斯·卡格尼,霍斯特·布赫霍尔茨,帕梅拉·蒂芬,艾琳·弗朗西斯,霍华德·圣约翰,Hanns Lothar,莱昂·阿斯金,劳夫·沃尔特,卡尔·莱芬,休伯特 · 冯 · 麦瑞肯,Loïs Bolton,Peter Capell,Til Kiwe,Henning Schlüter,Karl Ludwig Lindt,莉泽洛特·普尔韦尔,约翰·班纳,Max Buchsbaum,莱德·巴顿斯,Paul Bös,Siegfrid Dornbusch,Gernot Duda,Otto Friebel,Werner 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玉女风流 剧照 NO.1玉女风流 剧照 NO.2玉女风流 剧照 NO.3玉女风流 剧照 NO.4玉女风流 剧照 NO.5玉女风流 剧照 NO.6玉女风流 剧照 NO.13玉女风流 剧照 NO.14玉女风流 剧照 NO.15玉女风流 剧照 NO.16玉女风流 剧照 NO.17玉女风流 剧照 NO.18玉女风流 剧照 NO.19玉女风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玉女风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纳马拉(詹姆斯·贾克内 James Cagney 饰)是可口可乐公司西德分部的总经理,长久以来,他默默地为公司辛勤工作,业绩屡创新高,是上司眼中的红人,亦是最有希望获得晋升的职员。某日,上司致电麦克纳马拉,告知他自己的女儿斯嘉丽(帕梅拉·蒂芬 Pamela Tiffin 饰)即将前往西德游玩,希望麦克纳马拉能够成为她的监护人。  然而,让麦克纳马拉没有想到的是,斯嘉丽尽管年纪轻轻,个性却极其热情奔放,来西德没多久,便同一位名叫奥托(豪斯特·巴奇霍兹 Horst Buchholz 饰)的男子坠入了爱河,他们不仅结了婚,斯嘉丽的腹中甚至还有了奥托的骨肉,更糟糕的是,奥托来自于东德,是一位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者,鄙视资本主义的一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麦克纳马拉得知上司很快就要前往西德接他的女儿。斯通豪斯第一季灵媒人口交易当代猎巫行动樱花盛开风俗店之行改变了我的人生犯罪都市3空中劫难风流剑客雕塑人生重案组第四季我的少年时代 2024软男与铁妹子叛狱狂飙杀手寓言 第二章字与画宇宙战舰大和号2202 爱的战士们(TV版)兽人雪男原野奇侠十三棵泡桐情迷大话王(国语版)飞女芝芝透鲜滴星期天反击第二季白雪皑皑花开盛夏穷兄富弟大侦探波洛第一季三角地球百子 第五季水岸餐厅急救队 第一季捍战2020桑迪顿 第二季壮志童心夺命公寓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爱过的一切丑闻行骗天下JP:运势篇武士传奇 上黑鹰坠落吸血莱恩2:解脱僵尸高校3一路顺风2016

 长篇影评

 1 ) 历史喜剧

《玉女风流》,这部1961年的好莱坞电影不是在讲玉女,也不怎么风流,演绎的却是四个字牵扯出的大事件。 有多大呢? 冷战,意识形态,阶级对立,民族对立,国家对立,政治对抗,文化对抗,经济对抗,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官僚主义,犬儒主义,权力意识,贵族意识,平等意识,还有远大理想,个人钻营,阴谋与交易,背叛与忠诚,色欲和爱情。 你说这么多内容怎么可能在一部片子里体现呢?那得乱成啥样? 还别说,它就能,而且不乱,而且很好看。 因为它是喜剧。 也只有喜剧才能。 节奏快得要命的喜剧,台词密集,段子一个接一个,爆梗频出,建议以0.5倍速观看此片。 否则跟不上,看到最后我都被高强度高密度的信息轰炸得透不过气来,明显感觉体力不支,想笑都来不及了。 有评论说得好:也许是几十年后的我们并没有进化出更快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通过这部电影进行测验,我们可能还退化了。 影片最大的梗是免费为可口可乐做了个大广告,主角指名道姓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人,故事背景也是这个公司的“家事”,这在大片一个几秒钟的小植入企业就得赞助无数真金白银的当今是无法想象的,可见当时的商业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知识产权也没被重视到一定程度,也从侧面说明了可口可乐的深入人心和巨大影响力,与其说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点都不夸张,片子里可乐的重要程度堪比核弹,成了唯一能够打破冷战铁幕的武器,在对面,资本主义的一切都可以摒弃,可乐却能畅通无阻,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就是大德国区的经理,东西德市场一手抓,还梦想着占领苏联老大哥的市场;一回事儿,临时去东德办事,没带通行证,送一箱可乐给站岗的警察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可乐也只是故事的线头,主线是一大串关于意识形态与东西方对立的嘲讽。 其嘲讽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作者站在西方看东方,嘲讽明显带有倾向性,偏见根深蒂固,丑化起来也毫无顾忌,如果你有政见洁癖,或许会不舒服,尽管有些桥段并非空穴来风,史实摆在那。 傲慢来自于彼时创作者所在的美国强大的物质繁荣以及自由的文化氛围,毕竟人家有可乐你没可乐,人家啥都敢往电影里装,你敢吗? 何况对自己也不少下狠手,处处透露着文化自信的同时,该批判的也批判,比如企业内部的官僚主义和犬儒主义,为满足个人欲望的不择手段;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用钱摆平一切;也借对方之口批判资本主义膨胀后的堕落和虚伪。 甚至揪住德国人的小辫子不放,时不时地让他们重温一下法西斯主义,教训一下纳粹,到了最后还不忘嘲笑一下他们没落的旧式贵族。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复习了一堂历史课的感觉。 还值得记录的是:柏林墙是在这部影片拍摄期间建立起来的。 你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敏锐和勇气。 第一次知道了能将剧本打造得出神入化的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 好的,又有好电影看了。

 2 ) 缘 妙不可言

Lumen
 来吧,送我
第一,
最好的裁缝,最好的西装,好贵的气质,淡淡的忧伤,翻领的立领的全都可以,单排的双排的关键显瘦,尺寸39号半。
第二,领带不能怂,优雅又从容,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尺寸爱咋咋地。内裤,貂皮的,真丝的,反正都要最贵的,袜子,黑丝的,网眼的,反正就要性感的,皮鞋,不要太宽,不要太窄,不要太花哨,还有,睡衣手帕袖口裤袋钱包套套等等等等。
发型同样要炫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起来一句话,血帅!
帽子必须戴点绿,深绿浅绿荧光绿,绿到灵魂深处去,谁看都说诶我去。
补充一点,香水给他买两瓶,喷完一瓶喝一瓶,新婚套房订一间,五星一下不用选,再买一床鸳鸯被,八九十人随便睡,婚戒必须贵,钾钙钠镁铝,铜汞银铂金,分量一定足,否则不用心,二十斤太少,三十斤太多,脖子后面使劲搓,下一个订一家饭店,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大连海鲜来一箱,最后来点花,万花丛中躺一躺,心情一定很爽朗。

 3 ) 让我们嘲笑一切

最近一连看了好几部比利怀尔德的经典喜剧电影,实在是感谢他给我平淡乏味的假期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这部玉女风流,撇开烂俗的译名不说,其内容实在是现象级和教科书级的。 在我的理解中,BW的幽默更多的是对语言的把玩,对呼应情节的利用,以及最重要的——对现实的讽刺。在BW看来,似乎一切都是可以讽刺的。在One,Two,Three里,他在嘲笑下面这些群体的时候,用的都是一视同仁的戏谑夸张语气。 1. 主角和配角:每一个配角都充满笑点,当然主角不仅不会有丝毫伟光正的光环,反而还比所有配角加起来更值得嘲笑:一心往上爬的中老年肥胖男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其实总是兜一大圈还把现实搞得一塌糊涂——大搞办公室恋情还以为妻子不知情,极尽所能改造社会主义青年Otto最后却让人家抢了工作,死都不想回Atlanta最后还是得灰溜溜接受现实。电影定格在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BW完成了他对男主角的最无情嘲笑:Pepsi cola?连你的铁饭碗都遭事实戏弄了! 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然这部片子就是一部以冷战时期的柏林为背景的十足的政治讽刺剧,不铺满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怎么够意思?BW并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嘲笑和妖魔化对立意识形态上,而是从这场山姆大叔vs.英特纳雄耐尔的巷斗中从人群里挤了出来,跑到外面来观察并描述双方的丑态。这应该跟他从小不是老美、后来才加入美国资本主义大家庭的人生经历有关——作为一个outsider,似乎理所当然地有了肆意嘲讽而不用在乎荣誉和归属感的权利。 虽然怀尔德的立场和认知让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这一cliché(最后选择“Go west”的胖俄国人、接受“资本主义改造”后对岳父岳母满脸堆笑的Otto),但全片那些火花四溅的双向嘲讽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对社会主义刻板印象式的嘲讽简直数不尽:穷(看看Otto被改造前bum一般的造型),制造水平差(“无所谓,反正我们送给古巴的也是垃圾火箭”),正义禁欲外表下内心小九九无限(三个俄国人对金发秘书的渴求、东德边境警察砸开可口可乐痛饮),政治勾心斗角且全是口号、“人民”(酒馆里赫鲁晓夫头像被震掉后露出斯大林头像、Otto给Scarlett描述他们的孩子以后会如何parade、“Send him to the People's Emergency Hospital!”) 等等。但其实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还是三个俄国人去救Otto的时候,那位胖大哥说的:“他们会射杀我的岳母、妻子、小姨子、小叔子……同志们,我们上吧!”虽然现在听起来像个老掉牙的笑话,不过也是十分经典了。 BW对资本主义的嘲讽其实是通过两种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直接从社会主义根正苗红好青年Otto嘴里说出:“帝国主义傀儡”、“资产阶级寄生虫”、“苏联导弹:突突突——到达金星;美国火箭:扑哧扑哧——掉到迈阿密海岸”。不过,如果说这些十分biased的言论只会让人感到社会主义恶意的话,那么BW的另一种嘲讽方法就可信多了:让代表“资本主义”的角色自己表现出来他们的absurdity。 而资本主义角色也分两拨:美国人和西德人。男主角麦克纳马拉无疑是虚荣功利、花花肠子的美国老白男的代表,这一点在前面主角部分也已经说过。而西德人刚刚转入民主的资本主义,黑暗的战争历史还隔得不远,那些战争留下的陋习还没有摆脱干净——麦克纳马拉走过大办公室时全员都要直直站起来,就像给元首行礼;男主角的助理(貌似是?忘了名字)每跟他说两句话就要并脚跟弄出响声,像在跟元首汇报。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原来片名的one two three是一种下达命令的表达,而BW也终于借助理之口更加光明正大地嘲讽了西德人的“死性不改”——当男主角像元首般下达命令并说出这句十分有紧迫感的123时,助理喜笑颜开:“Just like the good old days!”连并脚跟的声音都更响了。把战争描述成“The good old days”这样几乎冒大不韪的话,也只有身为犹太人的怀尔德写出来才不会有人声讨了(和只有黑人能说the N word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说实话,我对这个结尾实在不是很能接受:麦克纳马拉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和钱,谁成想最后把Otto这个Communist bum送上了自己一直期待的高位,这种转变自然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以理解成是毁灭性的。可是麦克纳马拉在短暂的不知所措之后似乎就找到了救星:一直被自己cheat on的妻子和被自己疏于照顾的孩子。于是他奔向妻子孩子,买几瓶可乐就赢回和和美美一家人,好像在说:“男人在外面玩久了总会回家的”……就麦克纳马拉前面闹出那么多事的尿性,大概也可以预测到他们回到Atlanta以后他会是怎样的故技重施。可惜了一开始看起来那么机灵的麦克纳马拉夫人,最后还是和金发无脑甘愿被当诱饵的秘书、漂亮可爱却傻透顶的Scarlett一样,成为被物化的女性点缀。Phew. But it's Hollywood in the 1960s, what do you expect from them? 只是觉得即使从剧情完成度这个方面来说,强行合家欢的结尾还是仓促了点。 还有一个出戏的地方大概就是Otto先生的演技了……每一句台词都青筋暴起,鼻孔撑大,怒目圆睁,拳头紧握,每一个动作都中气十足,就像是电影里被套在他摩托车排气口上那个“Ruski go home”的气球——永远撑得像是下一秒就要爆炸的样子,但却自始至终保持了无比“平稳”的发挥。虽然我们大可以把他理解为给闹剧添火的丑角,要越夸张越好;又或者东德的狂热社会主义分子就是这么激进到可怕,但我的确是因为他而有了一点点不愉快的观影体验。 最后,电影的主题曲配乐改编自马刀舞曲(Sabre Dance),我记得看这个电影之前听这首曲子就觉得非常紧张,在影片一开头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好像一下子就了解了电影的基调:紧凑的闹剧。刚刚仔细查了查,马刀舞曲是前苏联作曲家恰恰图良在1939年创作的,描述的是库尔德族的出征,旨在表现本民族和本国人民的英勇剽悍(让我理解的话可能跟红色娘子军差不多)。这简直是全片最大的彩蛋(所以他们从东柏林回来的那场戏里,Otto在迷糊中唱着资本主义歌曲Itsy bitsy tennie wennie yellow polka-dot bikini,秘书却好像被苏联的马刀舞曲洗了脑,而他们最终一个给资产阶级岳父岳母陪笑,另一个跟着俄国胖子走了,这转变实在耐人寻味。)怀尔德连配乐都不忘讽刺,用两首曲子代表两个意识形态,又通过曲子暗示人物走向,实在是太妙啦。

 4 ) 译名太差劲,对白密集,无法开倍速

比利怀德是编剧型导演,把给刘别谦写的妮诺契卡改编到冷战时期,成为讽刺所有人的政治喜剧。东西柏林分治前期,柏林可口可乐经理答应上司照顾来游玩的上司女儿,不料无脑富妞偷嫁给东德愤青,经理用计让摩托排气管上的“俄国滚蛋”气球和美国礼物害青年被逼供成美国间谍,富妞晕倒,意外得知怀孕,经理不得不解救青年,带秘书和助理找苏联三代表帮忙,秘书热舞,苏联代表兴奋地脱鞋拍桌,答应救青年,发现青年是间谍后想反悔,“他们会射杀我的岳母、妻子、小姨子、小叔子……同志们,我们上吧!”美色当前光头亮明卧底身份,但反水同流合污,救出青年后经理离开,三人发现留下的是和秘书换装的助理,追经理的车,结果车毁人伤。经理硬是调动所有资源迅速把共产主义穷青年改造成贵族,间谍的身份让青年不得不服从。富妞傻兮兮地告知记者真相,助理冲进来对记者一个敬礼,记者前党卫军的身份暴露,只好放弃爆料。上司很感谢经理,但把经理觊觎的位子给了女婿,调经理回总部,经理气的感慨明升暗降,准备和要回美国的家人一起走,买可乐却滚出百事。

“你们上当了,这古巴雪茄是劣质品。”苏联代表:“不要紧,给他们的导弹也是劣质品。”火箭失败两个按钮,一个炸火箭一个炸专家。讨论的开会形式很搞笑。七点钟去莫斯科的火车会在八点十五分准时开车。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露出斯大林。经理大搞办公室恋情还以为妻子不知情。柏林边境警察砸开可口可乐痛饮。西德雇员看见经理就全体起立,当经理像元首般下达命令并说出这句十分有紧迫感的123时,助理喜笑颜开:“Just like the good old days!”并脚跟的声音也更响了。胖子出卖了另外两人跑到西柏林,挖走了性感秘书。

 5 ) 玉女风流

麦克纳马拉是可口可乐公司西德分部的总经理,长久以来,他默默地为公司辛勤工作,业绩屡创新高,是上司眼中的红人,亦是最有希望获得晋升的职员。某日,上司致电麦克纳马拉,告知他自己的女儿斯嘉丽即将前往西德游玩,希望麦克纳马拉能够成为她的监护人。然而,让麦克纳马拉没有想到的是,斯嘉丽尽管年纪轻轻,个性却极其热情奔放,来西德没多久,便同一位名叫奥托的男子坠入了爱河,他们不仅结了婚,斯嘉丽的腹中甚至还有了奥托的骨肉,更糟糕的是,奥托来自于东德,是一位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者,鄙视资本主义的一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麦克纳马拉得知上司很快就要前往西德接他的女儿。

 6 ) 你还记得Ninotchka么

三个苏联经贸部专员,色咪咪又故作正经的来到资本主义国家代表面前。

这不就是异国鸳鸯的再现么。异国鸳鸯有3个编剧,但是现在看来,写政治讽刺的活儿大概是比利干的。

还有Otto在卡格尼办公室那段关于资本主义的演讲,与Garbo在异国鸳鸯里的表现何尝不是如出一辙?

比利善于写这样的line,比如这段:
苏联特派员:我们跟古巴签了协议,用雪茄换我们的导弹。
卡格尼:你们上当了,这古巴的雪茄是劣质品。
苏联特派员:不要紧,给他们的导弹也是劣质品。

比利是我心目中好莱坞最好的编剧,没有之一。但是很难精确分析出他编剧的特点,他的十大准则,都是一些基本东西,优秀的编剧也能掌握个七八分。不过从比较玉女风流和异国鸳鸯,再回头看玉女风流里的台词,可以感觉到一些模糊的点,哪些是比利想出来的,哪些是IAL的。像夫人在机场拿起一只菊花伪装话筒,这个我觉得IAL的可能性大于比利,而夫人那句好吧我的元首,则更像是比利的。

比利讲笑话喜欢用铺梗,容易出现对比或者排比,卡格尼那句“do me a favor please, bury us, but do not marry us”,就像to be or not to be里面“我爱我的国家和我的拖鞋”,这大概是我琢磨的比利台词的一个特点。比利虽然30大几了才开始学英语,而且他的英语一直带有极为严重口音,其发音是全好莱坞最难懂的,但是他似乎非常善于掌握押韵,掌握语言里一些有趣的相似点,比如bury和marry,

还有类似的:

Mac夫人:maybe we made the mistakes(about the vote)
scarlet:that couldn't happen in russia
Mac夫人:they don't make mistakes?
scarlet:they don't vote

这两个they don't通过转折递进制造笑果,也是典型的比利笑点。

这个戏里还是能看到刘别谦的影子,基本上,比利的喜剧都有刘别谦的影子,film-noir的话则是斯特劳亨。这部戏里,一个工作人员在墙上画销量上升的直线,这是默片遗风,比利没有拍过默片,但是他见过刘别谦怎么拍戏。比利虽然说学不到,但还是学到一些皮毛的,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返回头说比利的喜剧,比利的喜剧和刘别谦的喜剧最大不同在于什么?在于比利是有鲜明立场的,他不是一个允许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他是允许某些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基本上他对政治的态度是最明白的,关于柏林他就拍了几部戏,在控方证人里还有一个来自德国的女人。他是不原谅这段历史的,他直面其残酷,因为他从中感到了极大的痛,父亲和继父死在集中营。地理上讲,他又是一个波兰人,无法原谅苏联人对这块土地的蹂躏。但是比利跟刘别谦学会了用笑来做武器,只是他的武器更锋利。

总有一些观点,对cynical这个词滥用,非要把刘别谦和比利归纳为犬儒。我们在使用犬儒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词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犬儒cynicism,来自希腊,有一个学派叫Cynics,这群人的哲学主张是live a life of virtue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所以拒绝所有conventional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利、荣誉以及社会地位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这群人是道家,主张的东西跟庄子没啥区别。

过了两千年,这个犬儒的提法变质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解释,王尔德说它意味着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而乔治奥威尔认为犬儒是对宗教狂热的否定,是一种不可知论。但总体来说,犬儒的含义是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观的不信任,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玩世不恭,而不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看看刘别谦,刘别谦玩世不恭么?有一点,但那是Jewish legacy,而不是cynicism,刘别谦不是彻底的,他是有所坚持的,有所保留的,是有信仰的,而不是否定一切的,他是有道德劝化的,而不是破除所有的守则的。

比利,在cynical的程度上比刘别谦稍微强一些,其原因在于生活经历,他出身并不高贵,早年做过新闻记者,来美国的时候住在女厕所隔壁,他苦过,难过,经历过亲人逝去的痛,经历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经历过一文不名,他对社会的态度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对好莱坞的态度也不是乐在其中的。但是比利只能说是一个边缘的insider,而不是一个彻底的outsider,他还是这个系统里的,还是这个系统调教出来的,尽管他调皮,他嘲笑很多事情,从一开始他就嘲笑,但是他也有所本,不是蔑视一切的,尽管我们很难找到他的出发点,找到他坚持的东西,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我不认为有真正cynical的导演,如果有,早期的赫尔佐格可以算一个。本身来说,德国人是过于复杂的,辜鸿铭说他们深刻、广阔,但不单纯,而美国人则是广阔、单纯但不深刻,所以当不单纯的德国人来到不深刻的美国,就会产生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总体来说,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焦虑感,刘别谦和比利只是焦虑感程度不同罢了。

 短评

勿被垃圾港译名误导,此乃政治喜剧片的神作,观众如果没有对政治及1961年的历史背景有足够了解的话,是无法品味其中幽默元素的。编写剧本的作者必定是一位重视家庭价值、笃信上帝、坚信自由与正义、与邪恶拒绝妥协的福音派共和党人。

10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叽叽喳喳闹得不行,看你们吹这片吹得挺过的,我就不多说了。

11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比利怀尔德的功力太强了,同时讽刺资本/共产两大政治体制,剧本太强劲了,一曲Sabre Dance爆发一切疯狂力量,荒诞到难以直视,机关枪般的语速和时不时出现的笑点使本片的节奏一直保持高速运转,完美到不给五星都不好意思!

13分钟前
  • TWY
  • 力荐

只能说,巅峰期比利的台词和剧作水准强大到可怕。神啊,再赐给人间一个比利怀尔德吧,这个到处是笑不出来喜剧的世界需要他。

18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对白密集有如乱枪扫射,但居然枪枪命中目标。男主有如旋风般游走在东西柏林的各大势力之间,用阶级化的思维模式把两大阵营轮流pia到脸肿。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真是太有才了,好几个地方笑成植物人~!!!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可能是比利·怀尔德最好的喜剧片,反正我认为该片比《热情如火》要出色。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片,却承载了如此之多的内涵,冷战、阶级、金权本色、资本主义、共产思维……经典桥段俯拾皆是,玉言金句遍及全片,绝对是讽刺、幽默喜剧的巅峰之作。

24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勉强四分。怀尔德是黄金时代的尊严,剧本啊导演掌控啊各环节的细节配合啊好的让人害怕。你看他什么都讽刺但最后还是落在解甲归田的人性温存上,这就是美国行业上的王道。以可口可乐在东西柏林分治前期的拓展为背景,塞进了商场悍将、苏俄莽官、东德愤青、西德纳粹、无脑千金等各路角色的政治癫笑话集合

2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笑惨了... BW拍的这些黑色真太牛逼了

31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像可口可乐汽水般咕噜咕噜往外冒泡的电影

34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资本主义就是月光下的死鲱鱼”;小蜜热舞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斯大林画像出现,开俄国改装车最后车毁人伤;还有对纳粹、冷战的吐槽;近乎完美的台词功底,给人一镜到底的畅快感,感觉机关枪朝自己开了100多分钟;主角们在意识形态的碰撞下周旋掩盖,讽刺意味极高;最后一幕,竟有一丝丝小伤感。

37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一直认为,比利怀尔德的最高成就不是喜剧,而是黑片(双倍赔偿、日落大道、倒扣的王牌)和带有喜剧色彩的剧情剧(公寓春光、控方证人)。因为黑色性格与愤世嫉俗正好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剧情剧则能够充分施展其封闭叙事圣手的所有功力。但在纯喜剧范畴内:一、怀尔德的愤世嫉俗,在成为一种风格的同时,却破坏了构成幽默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唯一的):让观众觉得他们比剧中人更高明。愤世者常以居高临下或冷眼旁观的姿态去看待世间万物,他们往往过于冷漠而不够可爱。反观刘别谦电影中的角色,普遍具有一种自嘲特质。即使剧情要求非抖机灵不可,也必须要放低身段才行。所以莫里斯·谢瓦利艾才以……https://www.douban.com/note/101134830/

3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9/10。老经理费九牛二虎之力,摩托排气管背后“俄国滚蛋”气球和美国礼物把一个二逼热血青年变成间谍,东德警察审讯用发条橙式音乐折磨,又施美人计换回青年,苏联代表精虫上脑学赫鲁晓夫脱鞋拍桌,洗脑、打点门面、领结婚证和抵消绯闻忙里忙外,提拔回乡之际买可乐滚出百事。脑洞极大,吐槽火力甚猛。

41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那叫一个酣畅!向比利致敬,顺便还有刘别谦

45分钟前
  • 上林苑
  • 力荐

社会主义好青年被活生生改造成了资本主义富二代。。。这么个讽刺法也是没人能超过比利怀尔德的了…讽刺了这么多最后还黑了百事。。。一定是可口可乐赞助拍的【雾

47分钟前
  • 水英俊
  • 推荐

看完好快乐呀噜

50分钟前
  • 文淇
  • 推荐

看上一百遍都不厌倦!剧本安排得巧妙到极点,善用“时间”这一元素制造张力,简直是超教科书的级别(比《生死时速》巧妙得多了,因为代表时间的钟,也是重要的道具)。几无闲笔,比利·怀尔德的功力真是已入化境!可惜拿开苏维埃和东西德玩笑开得太过火,国内估计应该是不会放的。

52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力荐

台词稠密,鱼贯而出,笑点俯拾皆是,近两个小时接连不断的揶揄轰炸,恐怕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也达不到这样的肺活量。只不过,电影的意识形态过于露骨,共产者难道都是人猿泰山?不过回归家庭的结尾还是让这场荒唐的闹剧,流露出一丝难得的温暖。

57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节奏利朗快捷的一部喜剧电影,从开始就像是打开而止不住的机关枪一样,闪光而逗人的台词,接连而出的幽默,让观众从一开始就让人跟着电影节奏开始嗨,当然还有美国和俄国在冷战时期的对立,也被狠狠恶搞了一次,这都是后话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前有怀德,后有谁敢说自己会写剧本!!!

1小时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剧本确实神,就是闹,不是我的菜。两方阵营因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引起的种种情境。卡格尼周旋在不同意识形态间,对白又多又快,密不透风。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