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HD中字

主演:陈永忠,谢理循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刚经 剧照 NO.1金刚经 剧照 NO.2金刚经 剧照 NO.3金刚经 剧照 NO.4金刚经 剧照 NO.5金刚经 剧照 NO.6金刚经 剧照 NO.13金刚经 剧照 NO.14金刚经 剧照 NO.15金刚经 剧照 NO.16金刚经 剧照 NO.17金刚经 剧照 NO.18金刚经 剧照 NO.19金刚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轮回,因果,和梦想

金刚经这个短片讲的还是很深刻的,有佛教里的轮回(开头出现的帽子和片尾的帽子)因果(去拿钱的时候遇到了死者的父亲) 梦想(杀人犯唱起歌对着木桩和荒野完成青年时的梦想,实现不了的梦想) 花和尚从来没有出现,似乎导演就是花和尚,让他们去杀人,去拿钱,去遭遇死者的父亲,完成内心的救赎,当然,最后没有拿到钱 坐船有渡人的意思,佛渡众人,那个划船的人就是佛,他一言不发,听着他们讲人世间扯不清的罪恶,和梦想欲望(一个人说想当辉煌的歌星,喜欢掌声,这就是欲望) 河的水面就像是一个镜子,可以看见真实的自己。 残忍暴戾的人也有平凡的梦想,希望获得粉丝的肯定,陈升总是给别人点烟,看起来很随和,背面却为了钱杀人抛尸,这就是普罗大众的底色,人性就是如此丑陋贪婪,又被困在无奈的生活之中,一切都在轮回 木桩上的红色也是血的颜色,或者红尘俗世,就像白先勇在十三邀说的,宝玉披着一袭红袍出家了。 影片黑白色调,因为黑白色是人生毫无意义的底色。也可以说是白昼与黑夜的不断轮回,永不停息

 2 ) 金刚经

第一个镜头是船头的空镜,伴着画外音,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船头的空镜,少了原来那顶帽子,首位结构设计有趣。帽子是两位主人公到了刻碑处取得的,而行船是整段旅程的开始,那一开始为什么就有了那顶帽子?开场的空镜可能才是结尾,而结尾的空镜,也就是帽子消失的,才是开头。有关开场空镜的画外音,时空上并不是一致的。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部短片也可看作一个穿越时空的旅程。片中常常交错时空,如突然插入的闪电,如杀人场景的闪回,有时能分辨时间顺序的先后,有时这种分辨也没有了意义。

画外空间的使用颇有意味。一开始行船时的交流,只拍船头的空镜,有一根竹子、一只草帽,伴着流水前行,画外是主人公交待交易任务。卡车把两位主人公送到目的地后,拍卡车启动、远去,画外是两人的对话。这两处都以运动中的空镜作画面,配以人物声音,也能传达出人物情绪和信息,富有诗意。

 3 ) 善恶本相生,你我皆路人

镜头没有立场
大量的俯视镜头和过肩镜头让我想起了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用死神的口吻来讲故事。或许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看得客观吧。短片的镜头站在上帝视角记录着每一个人,一切显得那么与镜头无关,冰冷冷的看着有人谋杀,有人被杀,有人失去儿子,有人唱歌,有人诵经。站在一个远高于故事本身的地方进行叙述,作者用最大的诚意给观众最大的自由选择你想要为之辩护的一方。长时间俯瞰停顿的镜头让故事慢下来,让观众慢下来去思考自己的立场。有人心疼老父亲丧子,有人会痛恨杀人者,有人觉得出钱买凶的人才是罪魁祸首…… 这是一个成熟的作者该有的态度和胸怀,世间哪有什么对与错,无非是立场不同罢了。用动态影像记录故事,然后和观众分享故事,至于观众站在哪里,这便不在记录者的工作范畴内了。

我也没有立场
开头即结局: 人已杀,领钱收工了。
故事是这样的,他们杀了人,连死者身上唯一值点钱的手表都要剥下来占为己有,杀人还要占尽便宜,让人有些恨得牙痒痒。云淡风轻的聊着抢劫,找小姐,这些游走在法律和社会正义道德价值观边缘的行为,在小歪的语气里似乎还带着些许炫耀的意味。小歪和升哥就是赤裸裸的荒诞,愚昧,邪恶的社会败类形象,对于生命的漠视,对于自己杀人行为的冷漠,大概是应该下地狱的。
他们杀了人,我却恨不起来。
但短片中的两处插叙是这样的: 杀人时淡淡的一句“我也是收钱办事,别来找我”;谋杀后在洞口放烟,让过路人尽早发尸体。准备行凶前,托货车司机拜佛时也帮他们拜拜;行凶前变感觉脸通;升哥在湖边的木桩上刻了《金刚经》;小歪以刀为麦,在《金刚经》前唱歌。本性中掠过的支离破碎的善良缓解了我对他们恨。对于杀人,他们是怕的;对于生命,他们还是敬畏的。我不经为他们的”恶“开始找借口:生活所迫?社会黑暗?
一般人犯错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给自己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以缓解自我审批,二是借助某种外界神秘力量去弥补错误。人类天性里的对于神圣宗教力量的敬意和畏惧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为自己忏悔的途径:诵经,拜佛。
他们水路进,水路出,水里行凶,似乎暗示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水路皆相同,水是“善”的,也是能包容“恶”的。
善恶交融相生,沉入水底,谁能单单捞起其一呢。
平静的旁白念着诗,谁还不想追寻个诗和远方呢。

 4 ) 金刚经

第一个镜头是船头的空镜,伴着画外音,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船头的空镜,少了原来那顶帽子,首位结构设计有趣。帽子是两位主人公到了刻碑处取得的,而行船是整段旅程的开始,那一开始为什么就有了那顶帽子?开场的空镜可能才是结尾,而结尾的空镜,也就是帽子消失的,才是开头。有关开场空镜的画外音,时空上并不是一致的。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部短片也可看作一个穿越时空的旅程。片中常常交错时空,如突然插入的闪电,如杀人场景的闪回,有时能分辨时间顺序的先后,有时这种分辨也没有了意义。

画外空间的使用颇有意味。一开始行船时的交流,只拍船头的空镜,有一根竹子、一只草帽,伴着流水前行,画外是主人公交待交易任务。卡车把两位主人公送到目的地后,拍卡车启动、远去,画外是两人的对话。这两处都以运动中的空镜作画面,配以人物声音,也能传达出人物情绪和信息,富有诗意。

 5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非電影專業,不懂運鏡、構圖等技藝含金量。僅僅從意思層面談一些感受) 金剛經篇名其來有自,取金剛至堅至利“能斷”之意。宗薩欽哲仁波切曾批評英譯經名“Diamond Sutra”有失確當,因為diamond只是一種礦石,在今天可由激光切割技術任意雕鑿。他指出,“金剛”其實是護法神因陀羅(Indra 也即帝釋天)所持的武器“金剛錘”(Vajra). 取其無堅不摧之意,要斬斷的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無明。片中兩位殺人犯麻木不仁,世俗法的制約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遑論佛法中的自覺覺他。在船上輕閑地談論搶蠻錢、打劫夜店妓女、受雇殺人,完全就像正常人談論日常工作一樣。斷人喉管的凶器插在斷無明的刻著金剛經的木樁上,變成了話筒,罪犯做起年輕時的夢,真誠投入地唱起伍佰的一首歌。那麽認真地無知著自己的無明。 佛渡有緣人。但對無緣之人,依然有著慈悲。全片從頭至尾沒有評判沒有譴責,鏡頭衹是默默記錄。黑白影像,素山靜水,卻又無比清晰,充滿詩意。看得到beauty和virtue的分離。甚至,導演的“無爲”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鏡頭語言的敘述毫無時間順序。不曉得坐車、乘船、看牙、山洞殺人、孰先孰后。它衹是講述情節,任你去重組故事。 想起之前讀到Sabina Knight教授關於文學中時間的論述。Sideshadowing的理論似乎在這部短片里活了起來。平常讀故事/小説,其實結局早已寫定,我們在讀的過程中,一廂情願地讀下去,想知道故事情節的走向,那個走向在我們閲讀過程中是未知的將來時,事實上是作者早已截取、存封起來的一段時間,是大局已定的過去時。這是Backshadowing (作者站在比讀者前面的時空,設計好了一切,讀者衹是跟著作者的故事走). 與此相近的是Foreshadowing, 因爲那段時空是固定的被截取的選擇的,因爲結局的早已寫定,被利用起來去呼應前面發生的種種,以獲得某種意義,這是解構主義批評的一大死穴,就是對歷史的書寫是teleological,progressive, lineal的,在power relation中誰勝出誰就有話語權,就得以書寫最後的結局,一切從那個結局回溯到過去,對過去的書寫以服務那個最終的結局/贏家爲目標。是一種帶有操控性質的倒敘。 但歷史的真實,或者説,時間的真相是怎麽樣的呢?Time is pluralism.時間是空間性的,蕪雜的,多角度不同事件同時發生,從不同人的視角現實各不相同。絕對不是歷史書里那樣理所當然分階段有順序,有意義。Sideshadowing就是摒棄那個time frame, 多角度,多綫索,同時進行,無始無終。不居高臨下地隱藏一個真相,衹是告訴你各自有各自的真相。 看到頁面下面的評論,對短片毀譽不一。詬病之處大部分似乎是“看不懂,導演故作高深。”這是不是因爲我們習慣了去預設導演高高在上類似上帝一般的存在,謀篇劃局設計好了一切,剩下的交給我們去苦苦揣摩、去make sense, 去靠近他的深意?也許這才是真相:太多自覺“明了”的仍然是“不悟”的,他們認爲看到了真相,其實衹是極盡他們六根所能看到的相。而這裏導演的模棱兩可、不置可否,是不是可以理解爲他的寬容,他的開放,他在踐行pluralism?你囿于你的六根、你的證量、你的見地,所能看到、理解的是那麽多,我看到的是那麽多,他看到的是那麽多。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沒有誰對誰錯。導演自然有他的角度,但他的不是唯一的,更無所謂正確。正如短片臺詞中引用經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都是Illusion而已(提筆至此,好奇經文的觀點是不是relativism……同時突然對芥川龍之介以及黑澤明肅然起敬,理解了《羅生門》在電影藝術史上的難能可貴)。 我不覺得導演故作高深,相反,我看到了他對觀衆的尊重。

 6 ) “凭着比鸟儿更轻巧的骨骼,追赶一条痉挛的公路”

——毕赣电影《金刚经》的一些个人解读 电影叙事顺序: 黑夜(雨声,闪电,狗吠)——船上(帽子,绳,杆)——货车(车后陈升与两人相对,先是透过后窗拍摄,两人特写,拿出刀子(喻示杀人犯))——荡麦村(麦田与吟诵金刚经的声音,鸟鸣,)——过渡(陈升的诗朗诵)—村里,老人给狗超度,手表,指路十一点,三叉神经痛(闪电),蜘蛛网——过渡(陈升诗朗诵)——老人家里(老歪先玩铃铛,(陈升)先通过大门边看反光镜看到老人治病过程,后站在窗外,痛(闪电))——溪边(杀人后的毁尸灭迹),水汽的烟雾——过渡(诗朗诵与金刚经超度)——老人家里(手表,佛珠,老人阐释自己儿子的死)——过渡(诗朗诵)——船上(谈话)——过渡(诗朗诵)——岸边(刻有金刚经木桩,帽子,刀插木桩上唱歌)——诗朗诵河水声音配乐,唱歌,歌声逐渐被盖过消失,最后吟诵金刚经的声音,并回回到电影第一个场景

故事的时间顺序: 花和尚让陈升和老歪杀了那个老人的儿子——在船上,花和尚在电话里叫他们去荡麦村的荡麦河边找一颗刻有《金刚经》的木桩上等他——陈升和老歪搭顺风车到荡麦村——在荡麦村遇到一个老人家在给狗超度,老歪去问路,老人家看了他的表说十一点钟方向,老歪突然牙痛,老人家带他们去家里给老歪治,之后,老人家吸着烟说老歪的表和他一个礼拜前死在一个洞边的儿子的表一模一样——在船上,老歪和陈升谈话(这里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这里与电影开头在船上是同一个场景,此时老歪和陈升还并未到达荡麦村,那么与接下来在有刻有金刚经木桩的岸边的这个电影就没有逻辑关系;第二种,在船上与花和尚打电话的时候,是陈升与老歪杀了人之后,进入荡麦村之前,而这里在船上的老歪与陈升对话的场景是,离开老人家或者说问完路之后,找到木桩之前,如果按第二种的解释,那么这里的衔接就是按时间顺序的叙事。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岸边等待,找到刻有金刚经的木桩,老歪把插在木桩上的刀子当做话筒唱歌 黑白片,诗朗诵

多角度的人物镜 头(货车的后窗上,老人家的反光镜等)岸边,荡麦村边)

丰富的声音(雷鸣,雨声,现代诗朗诵,念金刚经,铃铛声,鸟鸣,流水声,歌唱声,鼓掌声等)

开头,当老歪在出租车拿出刀子摸了摸脸,喻示着他的身份——杀人犯。最后,在岸边这个场景(带着帽子的那个木桩象征着就是一个人),老歪问陈升刻在木桩上的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虚妄”是什么意思,升哥说意思可能是埋在这里的不管是山山水水或者小动物什么的,等到风吹过就能得到超度。老歪觉得有点恐怖,于是陈升把木桩帽子拿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并把刀插在木桩上(刀插木桩象征着杀人,杀人之后,把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陈升也变成另一个被杀者,谋杀犯可能是时间,或者其他人)。刀插在木桩上就像一个话筒,升哥叫老歪唱首歌(老歪在船上说过自己的理想是歌手),这里变成一个舞台。

闪电 在船上的闪电——杀人 问路时的闪电——牙痛(在被杀者的父亲面前,这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审判) 拔牙时的闪电——回忆毁尸灭迹的过程 最后的闪电——电影结束,回到电影的开头

手表 在老歪问路时,手表变成一种阐释空间工具,指针代表着方向,被杀者的父亲说,“十一点”,这个十一点,既表明了方向,也暗示了时间。在这里,这个手表呈现了时间,又表达了空间(宇宙)。 治完牙痛之后,老人家说他一个礼拜前被杀的儿子有一块同样的手表。这个巧合,由被杀者父亲的回忆所引发,并对这两人进行道德上的审判。这个偶然,也让这个完美的杀人事件的裂开了一丝缝隙。这个偶然,也是导演刻意让这部电影,裂开一个小口(高潮部分)。透过这丝缝隙我们才能看见导演真正想要述说的(这个“看见”因人而异)。

 短评

金剛經用黑白拍攝, 沒搶戲, 很夾部戲, 旁白吟詩, 精到地配合影像, 從頭到尾都象詩, 雖然劇情那樣殘酷. 藝術中心的放映可惜沒爆滿...

5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有意思,推荐,89年生的导演,写诗写得很不错。

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我觉得很有趣啊!包括那有意思的诗句。

11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力荐

无执,一执着就成了虚妄;无住,一驻留就成了故乡。我们自始至终生活在一条船上,冷静地诱杀昨天那个莽撞的自己;时间一直遗留在路上,让稻花黄,让槐花香。

13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除了电闪雷鸣,除了吟诗背诵的死独立电影范儿,其他都很好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插在经文上的匕首被用作了话筒,这种诗意化的处理还是能看出一些灵气,其它的,瞎夸也没太大意思,短短二十分钟的篇幅,又是经又是歌又是诗的,这叫人说什么好。

23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这种缓缓地寂寞地叙述风格,太喜欢了

26分钟前
  • 少男情怀总是湿
  • 推荐

风格延续及掌控升级:日常体系的诗与魂,及青春过往旧事,极度冷暴力。

2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诗意的时空一隅

31分钟前
  • 伏眠
  • 推荐

老陈叔叔大概是导演的李康生(不

33分钟前
  • 小y
  • 还行

短片不错,诗太多余。画蛇添足,成了蜥蜴。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唱歌的长镜头切了一下是个败笔,唱歌的长镜头后面都切掉,直接雷声。个人看法

41分钟前
  • 梦中的海豚
  • 力荐

犯罪故事也可以这么拍,除了诗真的太多了。

43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金刚经是一叶舟,金刚经是一载车,渡人前,绝人后。金刚经也是一把刀,两面为镜,或反照人脸或掩入五脏。从黑暗到闪电闪烁,从黑暗到铁栏相隔的前后车座。两杀手总需第三者,司机、牙医、船夫、被害。手-佛珠-狗,手-手表-手,手-电筒-牙,手-刀子-人,手-烟头-舟,手-木桩-歌。刀柄麦克风,死者听众。

48分钟前
  • Yuruky
  • 还行

毕导这是多爱自己写的诗啊,密不透风,本该有的缄默和留白,完全被诗歌的朗诵给糊住了,不透气儿。除此之外别的都不错,把金刚经埋在河边,“等到风吹过的时候四周将会得到超度”。

50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从《金刚经》到《路边野餐》的变化是让人欣喜的,而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让人觉得可惜,前两部里才有我去过的那个凯里的气质,行歌坐月的南方,充满秘密与诗意的潮湿小城。而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已经不写诗而开始上吐槽大会了,拍艺术电影如果不与自己的孤独相处拍出来的东西就是骗人的。贾樟柯姜文拍了十多年才开始重复自己,李安到现在还在创新,而毕赣第二部长篇就开始重复自己了,变得精致了,但有的东西只有粗糙才有质感,就像grunge一样,粗糙反而是它闪光点。

55分钟前
  • 张大水
  • 推荐

进村的长镜头配合诵经声,宁静妥帖。但诵经就好了,别念诗啊。

60分钟前
  • scenel
  • 推荐

身为一个伍佰歌迷,这片必须给伍分。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这片儿是一首赠友人的短诗。

1小时前
  • SHAN
  • 推荐

似乎看到了阿比查邦、卡普拉诺格鲁和帕索里尼。蛮多人吐槽里面的诗,我反倒颇为喜欢,没有这诗就不是毕赣那颗苍老的心所拍的东西了。

1小时前
  • mOc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