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37天

已完结

主演:Nicholas Asbury,Simon Coury,Niall Cusack,伊恩·麦克迪阿梅德,蒂姆·皮戈特-史密斯,比尔·帕特森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战前37天 剧照 NO.1战前37天 剧照 NO.2战前37天 剧照 NO.3战前37天 剧照 NO.4战前37天 剧照 NO.5战前37天 剧照 NO.6战前37天 剧照 NO.13战前37天 剧照 NO.14战前37天 剧照 NO.15战前37天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英国人眼中的一战是怎么爆发的。

英国人在《糟糕历史》里曾经这么吐槽一战爆发的原因:塞尔维亚人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所以奥匈帝国要揍塞尔维亚人,而塞尔维亚人的朋友俄罗斯人就要帮助塞尔维亚人,然后奥匈帝国的朋友德意志人要出头,然后俄罗斯的朋友法国人也占了出来,然后德国人就要同时揍俄罗斯、法国和比利时,然后比利时人的朋友英国就要帮助比利时人,然后一战就爆发了。
《战前37天》好像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然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德国人。
很少有人去认真反思一战,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更加惨烈的二战上。其实二战不过是一战的延续而已。甚至冷战也是。而三战之所以没有爆发,其实更应该感谢核武器的发明。
尽管这部作品只是浅尝辄止,总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只可惜,真的想去反思1914年的人太少了。

 2 ) 总觉得与二战无法比拟的一战,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片子离结束还有四分钟,我停了下来。
撇开BBC以英国为主角来描述一战到来前的各种斡旋,稍显自我抬高之嫌。
同时在感慨英国演员的表演实力之外,
欧洲王室一家子们一步步以不同形式终结让我对一战那段历史想了解地更多。

BTW,各小段的外交抗衡与最后的内阁斗争,文案相当不错;

至于以百年后今人接受的众多历史观价值观放进去的观点,我并不是很愿意附和,可这就是历史无法被真实展现地本质不是吗?又或者纯粹地还原历史,同时,真实表达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本就是一个无法同存地状况。

这个问题我还没想通,去看看一战的相关资料,研究一下这部片子被带入观点的成分比重再说。

只能感叹历史在横向纵向中被胜利者,当权者去描述,再添加进各种臆想,哎。

 3 ) 被裹挟的你,无可奈何

我扪心自问:“你我都是被历史的潮流裹挟进来的人,我是多么想要阻止、赶走这丧心病狂驾车的疯子……

可是,如果现在退出,将来就什么都不是了,原谅我的无可奈何!所有人,包括大英帝国,都将为自己的赌徒行为永远的付出代价!”

很喜欢看政治剧中这些内阁、国会的辩论,于我而言,命运就决定在他们一念之间!

剧中有句台词儿“对于帝国宰相而言,在一群愚蠢的决定中保持清醒,那便是更加的愚蠢”。

 4 ) 一战的欧洲与战国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对一战战前形势仅限于起因于萨拉热窝事件,在看到这部剧的第三集才对整体局势有了大概反应。总共只有三集的剧,前两集都用来适应英式英语口音和理清人物关系了。看完之后不免感叹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又不简单重复”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一、局势的相似性
<图片1><图片2>
根据本剧,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国向奥匈帝国施压,使其向塞尔维亚宣战,继而以同盟国身份加入战争。基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带给德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使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对外扩张的需求,俾斯麦期间,德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而英国以一国之旗飘杨于七海之上,作为传统的贸易国和殖民国,基于经济利益,英德矛盾初显。法德之间素有世仇。而俄罗斯因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及法国给俄国贷款使法俄成为统一阵营。德、奥、意三大帝国主义国家亦曾于19世纪七十年代签订同盟条约以对抗英、法、俄等国。《战前37天》里的英国是中立的,观战的,而在第三集中,当德国意欲通过比利时入侵法国,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对英国中立后欧洲局势的担忧(截图),此后英国参战,于法、俄等国等协约国对抗以德国。
欧洲列国之间已然上演了战国的合纵连横。形势和起因如此相似:战国初期七雄争霸,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商鞅变法,历三世而终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于是有苏秦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后又有张仪、公孙衍等纵横家游说各国,以六国联合以抗秦。而秦国则采取合纵连横策略破合纵之势。战国之后秦灭六国一统中原,而一战则是德国战败,十几年后的1937年德国在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再败。直至欧盟成立,德国再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二 实力
穿越时间和空间,一二战的持续时间不过半个世纪,战国持续几百年,但相同的是,相同实力国家间总有一国崛起,崛起之国必然因利益争夺引发周边战争,无论胜利与否,最终都将成为地域引领者。而此处的崛起,则是经济和国防军事齐头并进式的发展。如战国初期齐国经济实力最强,楚、魏等国军事实力亦属翘楚,但最终被军事强国秦国所灭;二十世纪的欧洲,英国是最大的贸易国,其经济实力在欧洲最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稳居欧洲综合国力之首。再把空间放大,如今称霸全球的美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军事开支始终全球最高。综上,国家的崛起,仅仅依靠经济和科技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审视现在的国际形势,美韩关系、美日关系、几个月前五角大楼访印的美印关系,以及因南海争端叫嚣尘上的菲律宾和越南,难道不是美国对合纵策略的运用么,而日韩关系、韩朝关系、中俄关系、中巴关系,亦颇有几分连横的意味。
引用剧中爱德华格雷爵士的话:“保护我们的不是英吉利海峡,是英国强大的海军”。所以,最终的最终,无论南海问题还是钓鱼岛问题,无疑都在考验着争端各国的制海权实力,外交部发言人口齿再好,最终也顶不过航母导弹啊。

 5 ) I am also just Edward Grey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

“我们这些政客,偶尔都会相互隐瞒一些东西,我们隐瞒真心,做出虚伪的表现,因为诚实有时可能很危险或令人痛苦,我们并不总会将真相和盘托出,但我们也不会完全撒谎,但我们从未做过的事就是,把其他伙伴当做傻瓜,冒天下之大不韪,把黑的说成白的。因为一旦我们那样做,整个体系,让欧洲长期保持和平,甚至是让老迈的奥地利帝国延续下来的支撑力,都会开始瓦解。”

威廉二世

“我知道心怀恨意有罪,且贵族不应轻易生恨,但是这些人是如此遭人恨。”

“我只希望,你的消息来源一如既往的不准。”“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打断各国相互较劲的势头,而不是火上浇油。”

“我亲爱的伙伴,保护我们的不是英吉利海峡,而是皇家海军。”

“无赖恶棍总是喊的最响,但他们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

“自由主义意味着用智慧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有矛盾就拔枪架炮。” 德国首相“铁血骰子已掷下,愿上帝站在我们一边。”

毛奇“我们自信百战百胜,那就证明给世人看。” 雨会淋湿大地,阳光会烤干大地,巴尔干半岛就是一个纷争之地,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事实。 “Rain is wet,the sun dries you out.And the Balkans is a trouble spot.These are facts of nature.”

所以,我跟他说,我不是个装修工,我是立法者。”So, I told him,I'm not the decorater,I am a legislater.

陛下,大国保证比利时的独立,并非因为我们相亲相爱,而是我们互相恐惧。这合乎情理,不仅合理,还很有效,正是因为对比利时中级的尊重,我们和法国人才没有杀个你死我活。

过来一下,瞧瞧这个。我一直都很爱夏日傍晚的这番景象,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慰藉,我希望它能永远持续下去。人们会告诉你,最好的时光就是年轻的时候,而你会被老态龙钟者所妒忌。全欧洲的灯光就要熄灭了,我们可能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它们重放光明。

”Come here for a moment,and look at this.Ive always loved this sight on a summer'evening.I find it inexpressibly consoling.And I want it to last forever.You'll be told there is't a better time to be young,and you are the envy of those too old to fight.You know,the lamps are going out all over Europe.We may not see them lit again in our lifetime. 卢梭曾说过:在一群疯子之间保持清醒,也是一种愚昧。

“It is a sort of folly to remain wise in the midst of those who are mad.”

 6 ) 从萨拉热窝入手看看一战的爆发

一战缘何爆发?这是个讨论过太多的问题。片子也是从所谓历史的导火索:1914年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入手。
1914年普林西普的刺杀的成功太具有偶然性。塞尔维亚刺杀团伙首次行动误伤了斐迪南大公的座车司机,而斐迪南并没因此中止访问活动,在完成访问后决定前往医院探望受伤司机。而这次的驾车的司机又因为路线不明转错了一个弯,这才又给了已经打算离去的普林西普团伙又一次的机会。直到这时普林斯普的行动还是被附近的警察发现并阻拦,而更加巧合的是,普林斯普的同伴也在旁边,适时阻拦了警察的抓捕,这才使得斐迪南最终命丧玻利维亚。
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熟知,一战开始,欧洲大陆陷入四年的拉锯战火中。
但仅仅是偶然的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吗?
所谓左右了历史进程的偶然事件,或许蕴藏着历史必然发展的趋势。
我们表面看到的偶热事件的爆发,其实在背后已经蕴含了诸多的必然,换句话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偶然事件是历史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使得这样的偶然事件会必然发生。
还是以萨拉热窝事件为例。
刺杀、暗杀我们可以定义为偶然事件,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刺杀、暗杀?
刺杀者普林西普来源于塞尔维亚黑衣社,一个激进民族主义的恐怖组织。
而这样的恐怖组织的出现必然有其产生的土壤。
拉到大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和瓦解,导致巴尔干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族主义兴起,而各列强尤其是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争夺霸权的行为恰恰又打击着以塞尔维亚为代表的巴尔干各族谋求民族独立的行为。
简而言之,萨拉热窝事件其实可以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积聚的结果,而这样民族主义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是对奥匈帝国的对抗。
即使暗杀不在1914年发生或者说1914的暗杀失败了,也不会阻止以黑衣社为代表的塞尔维亚青年们的反抗活动。因为暗杀的成功与否可能是偶然的,但持续的蓄谋已久的暗杀行为则是必然的。
上面提到偶然事件蕴含着历史的必然,但并没有解释偶然事件对于历史的作用,那么可以说有一些偶然事件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吗?
首先来讲,上文提到的偶然事件蕴含历史的必然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历史的大系统结构。即历史这个复杂系统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自发的组织。
我们看到的只是萨拉热窝事件的导火索作用,而构成导火索的成因也是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原因,导火索决定不了历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历史。
那么除此之外呢?如果萨拉热窝事件不是决定一战的关键事件,那么可以说是导致大战爆发的最后一根引线吗?
其实也不一定。
塞尔维亚的恐怖主义刺杀了斐迪南大公,所以奥地利就要对塞尔维亚开战吗?真正原因或许是奥地利本身就想削弱塞尔维亚。
问题在于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三十余天后,一战在正式展开,而在这三十余天中,又有无数的事件可以阻止一战的开展。基辛格也在说“一战爆发令人惊讶之处,不在于最后引发全球大灾难的是一桩与先前众多危机相比显得单纯的事件,而在于它居然拖延许久才发生”,片子生动的一面便是大国之间的背后外交博弈似乎比萨拉热窝事件更能决定一战的走向。
拖延的奥国皇帝约瑟夫因为得到德国威廉二世的“空头支票”而迅速展开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动员,英国外长格雷则期望用各种渠道了解德国对大战的真正态度,德国贝斯曼反过来期望英国采取中立态度默许日后可能对比利时法国的行动,但也总是与皇帝疯狂的想法背离,法国则一直强调英法的协约作用,俄国尼古拉二世则难以容忍奥国动作的但也不急于向德国摊牌。
可以说,在这些纷繁的外交博弈环节中,哪一环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一战未来的变化,
由此也可见的是,一战绝不是偶然事件所能决定的,而偶然事件也不是其被触发的最后一个环节。
那么可以说偶然事件的作用不大吗,也不是。
正是由于萨拉热窝事件才开启了欧洲各大国的外交博弈,而博弈最终的僵化致使大战爆发。
不过要说的是,偶然事件不同阶段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作用。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1914年,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如果类似的暗杀事件发生在1914年之前,或者1914年之后,还会导致大战的爆发吗。
巴尔干地区我们形象的形容为火药桶。如果我们把萨拉热窝事件形容为一战的导火索可以发现,在1914年之前,火药尚未堆满,而1914年之后,火药有可能因为堆积太久而受潮失效了,唯有在1914年,偶然事件才能真正起到导火索的作用。
如果暗杀在1914年前,一战会发生吗?
而暗杀如果在1914年之后,又会怎么样呢?
比如危机发生在了1916年,这时候如果开战德国的指挥官们则要多考虑考虑俄国人的态度了。
在19世纪90年代,俄国人需要2到3个月才能把军队集结到德国边境,这个时间足够德国在西线先把法国击败;而到了1910年,运输时间缩短为18天;而到1916年,俄国日趋完善的交通建设对德国则构成大大的威胁,使其没有能力再进行两线的作战。这一变化可能阻止不了大战的爆发,但大战的规模以及持续时间则将都受到影响。
就像李德生领袖在解放战争期间包括建国前后是出现过几次被暗杀的危机的。如果在红军期间对李德生的刺杀成功了那对于中共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或许常凯申就会因此完成了“剿共”大业实现全国统一,而如果刺杀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则即使刺杀成功了也不会对战争的全局走向太大的影响了。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历史的选择性漏斗,即“历史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越来越迫近,选择的余地就越来越小,爆发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
一战的爆发往前追溯,19世纪末均势结构的变化,德国的崛起,“两级”结构的出现。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对立的基本形成,在左右局势的同事,这都导致选择的漏斗变小并朝着战争发展,而后1910年德英关系的改善又使得选择漏斗变大,可能朝和平发展,不过1912年和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则又使漏斗变小,等等如此下去,直到1914的萨拉热窝事件,起到“导火索”的作用,最终大战的爆发。

 短评

英剧一贯的高水准,战前各人物形象鲜明

6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力荐

叙事节奏不错,演技也很可以。反映了德国在一战爆发上难以推脱的责任,以及其军方是如何僭越导致事态无法收拾,也反映了英国的调和努力以及受到的条约限制。对英国在一战爆发中由于举棋不定造成的影响稍有反映,缺少对于俄国和奥匈内部争端的描绘,但也算是不错的了。

7分钟前
  • Finnegans Wake
  • 力荐

还想着靠这个来补习历史的,结果伪高大上的背后还是很幼稚儿戏脸谱化啊,倒计时的形式ok可是故事没有讲出时间感来嘛

10分钟前
  • willow
  • 还行

充分展现了文明国家是怎么“玩政治”的,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一战是怎么打起来的还是没整明白,大体就是俄国人德国人都是疯子吧。但是英国国内各派haggling看懂了,Edawrd Grey是个人物,劳合·乔治略显投机了,丘吉尔师承Grey, 对于邪恶势力绝不妥协此时已初露苗头。All in all,荣耀属于大英帝国。

14分钟前
  • 豆友1143429
  • 推荐

话唠剧~不能喜欢更多~

17分钟前
  • 力荐

I am entertained, enormously // The German clerk is the better-looking, imo

21分钟前
  • sarah🇺🇦
  • 力荐

值得反复看的短剧

26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力荐

叙述的还算中肯,确实和现在有点像。

2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主观色彩过强

30分钟前
  • xuerufanchen
  • 推荐

当成英国视角的时间轴叙述还不错。就是依然不改英国人一贯套路化的“德国人都是疯子,哈布斯堡都是傻子,俄国佬都是酒鬼,法国人都是逗逼,就我们大英帝国人人爱好和平坚持正义道德高尚。。。” 劳合乔治个逗逼到是被狠狠黑了。另外也坚持不忘黑一下工人领袖。。

33分钟前
  • 哈雷
  • 推荐

我欣赏的是形式,形式而已。

36分钟前
  • 神枪沙子龙
  • 推荐

和平!!!!!!!!!!!!

41分钟前
  • 小弟震
  • 推荐

historical

42分钟前
  • 忘川先生
  • 力荐

BBC纪念一战100周年的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大咖云集,我指的不仅仅是演员,对各国君主的处理都不过分,除了尼二的形象,我还是蛮欣赏李赫诺夫斯基的,有趣的是德国驻英大使有个斯拉夫名字,而俄国驻英大使则是德国名字(贝肯多夫)

43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力荐

很好4 1/2

45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笼统地说战争都是不道德的是小清新的政治正确,说战争各方都是为各自利益无对错之分是自干五的道德虚无。从一战到二战太多人看不清自己的利益攸关。

48分钟前
  • 卖杏花
  • 推荐

其实最精华的是片头……配乐唐顿风,表演是传统英国做派不过某些时候“外交辞令”真让人想起[Yes, Prime Minister]。算是英国立场上的历史课本剧吧,说的蛮清楚的但是实在乏味。选角不错。两国小职员的视角真是傻到家了,尤其是英国那边,还要搞点爱情……

5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BBC出品。从英国的内阁视角来看:一战爆发前的37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外交大臣格雷爵士为主角,英德两国外交部各一年轻公务员为事件旁白,展现了当时欧洲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外交风格。可为何只见俄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和比利时阿尔贝一世,而不见英皇乔治五世?

5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我倒是想再看看其他国家会怎么说各自战前的37天。最后一集好。

60分钟前
  • 乌冬
  • 推荐

沉醉于那段历史

1小时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