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已完结

主演: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彼得·卡帕尔迪,乔治·卢卡斯,吉尔莫·德尔·托罗,爱德华·诺麦尔,克里斯托弗·诺兰,基努·里维斯,保罗·范霍文,鲍勃·巴拉班,吕克·贝松,玛德琳·布鲁尔,马克斯·布鲁克斯,凯尔·杜拉,约翰·戴克斯特拉,加里斯·爱德华斯,乌比·戈德堡,杰夫·高布伦,阿齐瓦·高斯曼,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古恩,乔什·哈切森,罗伯特·柯克曼,弗朗西斯·劳伦斯,肖恩·列侬,约翰·利思戈,克里斯托弗·洛伊德,布鲁斯·米勒,罗纳德·D·摩尔,格里高利·尼克特洛,盖瑞·罗斯,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2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3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4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5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6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3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4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5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6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7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8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9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是卡梅隆写给科幻的一篇完美的综述文章

科幻界的美国众神,在世的神在镜头中,不在世的神在镜头中的镜头中。科幻从来不是幻想,而确是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深邃而广袤的思想,没有办法写出科幻作品,如果在思想中无法获得快感,也没有办法创造出科幻下的世界。

《降临》

精彩到一共六集的对话记录片,我硬生生看了好几个月,每一集都有大量内容要截图留存记笔记。里面一个个都是绝对的思想家,有导演,有编剧,有演员,有理论研究者,有工作人员,还有影评人。

导演有:克里斯托弗・诺兰、吉尔莫・德尔・托罗、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保罗・范霍文、吕克・贝松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演员有:基努・里维斯、威尔・史密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乔什・哈切森、佐伊・索尔达娜、阿诺・施瓦辛格、米拉・乔沃维奇、西格妮・韦佛 ......

作家有:刘宇昆、姜峯楠、维罗尼卡・罗斯 ......

他告诉你了,科幻在表达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幻的核心,什么样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科幻电影。片中出现的科幻作品,才是卡梅隆心中真正的科幻:从《弗兰肯斯坦》《第三类接触》《E.T.》到《2001太空漫游》《神秘博士》《哥斯拉》《我是传奇》《终结者》《银翼杀手》,再到《阿凡达》《星际穿越》《降临》《疯狂的麦克斯》与《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列举不过来了,谨记住这些。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

如果拿北欧神话比喻科幻界,那么库布里克就是宙斯,实力与地位不用解释;卡梅隆就是冥王哈里斯,势力范围太大;诺兰是波塞冬,玩儿起时间呼风唤雨;阿瑟克拉克是赫拉,诞下大量科幻导演和科幻作家;十二主神还有:儒勒凡尔纳,维伦纽瓦,阿西莫夫,海因莱因,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最后塞一位刘慈欣。

库布里克拍摄《2001》

卡梅隆一共探讨了科幻的六个内核:地外文明( Alien Life ),太空与宇宙( Outer Space ),怪物( Monsters ),未来( Dark Futures ),智能( Intelligent Machines ),还有时间( Time Travel )。如果人类没有探讨清楚这其中所有问题,只要还留下一个未知,那么科幻都还有无限的生命力。 可以说比我看过过任何一本关于科幻的理论书籍都要优秀,比喻成科研就是卡梅隆写了一篇只有大牛才敢触碰的近乎完美的综述文章,因为写综述,要看的透彻。

Episode 1 Alien Life

In a way, this isn't a movie so much about the aliens themselves. What it's really about is us. You know, how are we going to feel when we become aware of a life bigger than ours? What would we do? 这不是一部关注于外星人的电影,它真正关注的是我们。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比我们高级的生命时会怎么想?我们会怎么做? -- AMY NICHOLSON

Episode 2 Outer Space

《星河舰队》是特洛伊・多纳休和桑德拉・迪伊到外太空去,对抗巨型虫,然后成为纳粹,这就是一句话简介。

Episode 3 Monsters

Spielberg made a point of designing E.T. to be as empathetic-looking as possible, to the point that he had his designer, Carlo Rambaldi, look at pictures of elderly people from the Depression and try to figure out what made these people look empathetic and wise and sad. 斯皮尔伯格强调说,ET 看上去要尽可能地让人产生共鸣。为此,他和设计师卡洛・兰巴尔迪浏览了经历过大萧条时期的老年人照片,并试图找出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看起来睿智中带着伤感。

Episode 4 Dark Futures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值得幸存下去吗?我们可以赢得幸存的权利吗?剧中对话:要知道,当我们与塞隆人斗争时,我们是为了避免自己被灭绝,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作为一个种族,我们为什么值得被拯救?

Episode 5 Intelligent Machines

“Robot” 这个词来源于捷克舞台剧《罗梭的万能工人》,这个词的意思是工人。它的贬义则意味着奴隶。所以我们对于机器人的概念,向来就直接联系到他们是比我们低一级的存在。
所有时光都将流逝在时间长河里,一如消失在雨中的泪水。 —— 《银翼杀手》

Episode 6 Time Travel

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向我的孩子解释说,可以用望远镜实现时间旅行。望远镜能从时间上回顾过去,它是时间机器,是空间角度之外的。如果从更远处望向最小的那颗星,你看到的是更加遥远的过去。 —— 诺兰
The Time Traveller

吕克贝松为了电影《第五元素》创造了一门简单的语言;卡梅隆为了电影《阿凡达》,为创造出的每一种植物赋予了名字。看完了这些,其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卡梅隆会对《复仇者联盟》如此不感冒了:

我希望大家早日厌倦《复仇者联盟》,并不是说我不喜欢,只是对男生来说,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而不是只有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花 2 小时拼死冒险斗殴、破坏城市的电影。

 2 ) Y(^_^)Y

看完《卡梅隆聊科幻小说故事》,你大概会明白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很多,但在我国科幻一直是短板。 卡梅隆也是从小就对宇宙怀有好奇心,他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14岁受《太空漫游2001》的影响开始拍片,虽然那时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从事电影事业。 而我们很多人的少年时代,低头学习的时间很多,仰望天空的时间很少。 当我们渐渐失去童心、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创造出一个承载自己思考的未来世界

 3 ) 科幻作品的终极问题:什么决定了“我”是“我”?

最近一直沉迷《西部世界》,连续推送了很多相关文章。恰巧,詹姆斯.卡梅隆又在这时候推出了他的科幻纪录片,看完之后又勾起了对许多科幻电影的怀念。

卡神的这部纪录片和他导演的电影一样大手笔,请来的人都是科幻影史上最大名鼎鼎的神仙们:

卢卡斯,斯皮尔伯格,斯科特,诺兰兄弟……

还有无数主演这些经典科幻电影的明星们

卡神在每集片头讲述的,人们迷恋科幻作品的原因深得人心。因为科幻作品总是提出一些最宏大的问题:

宇宙里有什么?

世界会怎样结束?

我们的科技发展会毁灭我们吗?

而那些关于外星人、怪物和人工智能的故事,最终都回到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上。

今天,鹿女王就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科幻作品来探讨一下哲学问题。

每个人都思考过“我”的概念。然而,我们似乎并不能对“我是谁”做出明确的解释。

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是他本人,而不是别人呢?

这个人的身体显然是首要的一环。我们迷恋小李子,是从《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期的绝世容颜开始的。

不过当他的脸越来越方,中年大叔味越来越重以后,其他的东西就开始占据粉丝的注意力。容颜总要老去,相比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层面的特质更能代表他们的本质。

性格,思维方式,喜好,记忆……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双胞胎也可能性格迥异。个体的唯一性,在肉体和精神层面都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但科幻作品总是试图质疑这种唯一性。

如果我们能复制一个人,会如何?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让人深思的问题,让艺术家们乐此不疲。

复制身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我们今天的科技完全可以克隆一个人了。

但是,不论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克隆体就如同本体的一个孩子,或是他的双胞胎。这样的两个人,并不会引发伦理灾难。

真正引发灾难的,是复制意识。

电影《月球》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惊悚的故事。

有一家公司在月球上建了一个基地采集月球的能源。这个基地需要一个人类工程师驻地工作。这是一项十分枯燥寂寞的苦差,并且,低重力环境和其他污染也会严重损害工程师的健康。

显然,不会有人傻到为这样的公司卖命。于是公司使用了克隆人。

克隆人的本体山姆的记忆被灌输到克隆体身上,批量生产。每个克隆山姆在月球上只能活3年。

在此期间,公司会以通讯设备被损坏为理由防止克隆山姆和家人实时通讯,克隆山姆只能定期观看家人从地球传过来的视频。这些视频是预先录制好的。

克隆山姆经过3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使命,爬进返回舱,满怀希望地以为能和家人团聚。可那个“返回舱”却是个焚化炉,2、3秒就焚毁了这个报废的克隆人。

与此同时,下一个山姆就从基地的仓库里被唤醒,接替上一任的工作……

影片高潮出现在山姆5号发现真相,打电话回家,却得知他的妻子已经死去,接电话的女儿已经15岁。而他的记忆里,女儿还是个婴儿。山姆5号对女儿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宝贝”。

但是那个“宝贝”身边却有一个原版的山姆在。山姆5号崩溃了。

5号虽然得知了真相,发现自己的人生是骗局,却并没有机会完成自我救赎,在痛苦中死去。

克隆山姆的记忆并非虚假,他只是“冗余”了。可他对家人的情感,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复制品,就成了一文不值的假货吗?他就不配成为山姆了吗?

这就是一旦复制了人的意识之后,我们将要面对的难题。

所幸的是,《月球》假想的这个情节,在现实里还不可能发生。因为身体虽然能复制,意识却很难。今天的电脑神经网络的复杂程度,顶多模拟一条蠕虫的大脑,它们才只有几百个神经元。而人类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

不过,技术都是以非线性的指数型爆发增长的,这使得电脑成功模拟人脑的复杂度,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除了模拟人脑的物理结构,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再现人的意识。

《西部世界》就提供了一种复制意识的技术假想,而这项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大数据。

《西部世界》里的人造人,叫接待员(HOST),在主题公园里服务人类。

游客在这样的世界里,比虚拟现实的游戏世界更为刺激,可以纵情声色。 与此同时,公司在利用这个乐园,做一件更宏大的计划:解码人脑。

由于西部世界是个放飞自我的地方,游客在乐园里能充分暴露他们的本性。所有行为,所有选择都被记录了下来,他们的大脑也被扫描了。高科技公司Delos利用这些大数据,复制出了游客的意识。

这个假想有相当的现实基础。我们今天用的每个APP,都很“了解”我们,有时候甚至到了让人惊吓的地步。

网易云知道你的音乐口味,总能推荐你喜欢的歌手。支付宝通过你的支付记录就能猜到谁是你的外遇——那个你频繁送礼物,却不是配偶的人。超市比你妈妈先知道你怀孕了,因为你有两个月没有买姨妈巾了……

所以,大数据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绕开人脑的复杂结构,仅从人们在生活中做的无数“选择”,就了解一个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这正是我们人类了解其他人的方式。直接面对面交流未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最佳方式,因为人都会伪装。最好的了解他人的方式,就是暗中观察

而通过大数据来分析观察结果,有更高的客观性。但是,当这些数据到达《西部世界》这个级别,一个严峻的哲学问题出现了。

一个人能否被一堆选择完全定义?

那些冰冷的数据,已经足够解码人性了吗?

这个理论听上去就很政治不正确。

可以想见,更注重人文性的科幻作品,通常会否定这种数据定义人的论调。乔纳森.诺兰在访谈中就阐述过这个观点。

因此,在《西部世界》中,用大数据复制出来的人的思维,和用DNA复制出来的人类的身体,并不能相处融洽。

剧中第一个这样复制自己,企图获得永生的角色,尝试了149次复制实验,每次复制品在存活几天以后就精神崩溃了。

《西部世界》否定了数据定义人,但却肯定了另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复制人意识的方法:重塑记忆。

剧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HOST,他叫伯纳德,他的原型是HOST的缔造者阿诺德。

阿诺德在人类掌握意识复制技术之前就死去了。他的好基友福特(安东尼.霍普金斯饰)为了缅怀搭档,用自己的记忆,和女主角德洛丽丝的记忆,重塑了伯纳德的人格。

于是伯纳德就成为了,拥有一个人的记忆,和HOST身体的混合体,他没有崩溃,他活下来了。

诺兰显然是希望通过这种对比,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人性要比数据复杂得多。相比用数据记录的无数选择,他的记忆才是决定他本质的,更为关键的信息。

虽然记忆并不精确,但它们是有温度的。

这个理论听上去,就人文关怀多了。但记忆决定论并不新鲜,在从前的科幻作品里早就出现过。

比如说日本KID公司早在2002年开发的《时空轮回》(Ever 17)游戏,就深刻探讨过这个问题。

Ever 17里有一个具有人性的AI美女,叫茜崎空

由于她是个AI,她的系统可以有无数个拷贝,每个拷贝都有完全一样的核心程序,人格模式。相比人,AI的复制那就是完全精确的了。

于是,当其中一个空小姐在遇到男主角仓成武(也就是玩家),发展出恋情以后,开始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

世界上有无数个拷贝的空,是不是每个空都一样呢?不是。因为每个空都会有自己的一份经历和记忆。那个遇到仓成武的空是独一无二的。

空有一句名言:

复制完成那一刻开始,就像一个苹果分裂成了两个,将要沿着”Y”字的两个分岔彼此错开。

这句话,可以解开关于意识复制产生的另一个哲学困境。

当“我”被复制以后,副本还是不是“我”?

我不具有唯一性的时候,谁才能代表“我”呢?

这正是《月球》里提出的问题。也是《西部世界》里,当我们看到福特死后,将自己的意识副本上传到云端,在虚拟世界里继续叱咤风云的时候想到的疑问。

那个在云端的福特,还是福特本人吗?

在这个问题上,东方的科幻作品往往能达到更高的哲学高度。不止是2002年的《时空轮回》,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剧场版,早在1995年就已经把这个问题分析透彻了。

在《攻壳》里,女主角素子,最后和AI结合,产生了一个素子2.0。

素子2.0,具有原版素子所有的记忆和人格模式。但她脱离了人类的身体,将要生活在网络世界。这和《西部世界》里的福特上传自己的意识十分相似。

在融合之前,素子也有那么一点犹豫:如果我和你融合,如何保证我还是我?

结果AI给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不能保证。但你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句名言叫: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

人的意识就像那条时刻变化的河流。如果你在30岁的时候回看20岁时写的日记,发的微博,一定会被那个幼稚的自己逗笑。什么?我当年为什么喜欢过那么土味的爱豆?

现在的我不是从前的我。此刻的我甚至不是1分钟前的我。所以,“如何保证我是我?”是一种无谓的执念。

《攻壳》里,素子对于自我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思考:

正如要有林林总总部分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才得以构成迥然不同之人。

异于他人的面容

下意识里的声调

梦醒时所见的手掌

儿时的记忆,未来的命运

以及我的电子脑所触及的信息海洋

所有的这一切孕育了“我”

个人意识的升华使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同时也将我限定在“自我”之中

放不下自己,在佛学中就叫“我执”

意识如果可以脱离自己的肉体,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毫无疑问,这个“我”会变成另一个人。

比如,穿越、重生都是属于意识转移,是不折不扣的“科幻题材”。可惜我们的网络文学,大多不会关注“我是谁”这个问题。

不过,《太子妃升职记》倒是提供了一个意识转移以后的自我改变的模板。因为这个故事是男穿女。一个本来的钢铁直男,穿越到女人身体里以后,最后被“掰弯”了,完全接受了女人的设定。

我们甚至还能在剧情中看到这个转变的过程。一开始,这个外女内男的太子妃,心理还是男性的,见到美女会花痴,会调戏。然而,自从太子妃体验了云雨之欢后,这个直男瞬间完成了女性化的转变。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个剧情是很合理的。一个男人的意识进入女人的身体,虽然他看到女人,依然会因为曾经的经历唤起“好色”的感觉。可是,身体里的雄性荷尔蒙已经不在了,他也不再有能起反应的器官,久而久之,作为男人的感觉就会像上辈子的事一样逐渐远去。反而是作为女人的各种体验会覆盖他从前的意识。

如果《你的名字》里,男女主角互相穿越以后,永远不能穿回来的话,三叶最终会习惯自己的胸部,早上起来再也不会陶醉地自摸了。

这么说来,所谓意识决定一个人,也并不可靠。

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其实只是一种算法模式。这套算法,和AI程序一样,需要输入,才能给出输出。

对人类来说,大脑的输入信号,就是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经过大脑处理之后,形成了人的思维。

所以,即便我们复制了一个人的大脑结构,但却置换了身体,他将会得到不同的信号输入,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输出。从男人变成女人就是一个案例。

如果把这套思维模式复制到了电脑中,会怎样?福特老爷子进入了云端,他还是一个人类吗?

不是了。因为他没有了人的身体。他的感受器官,变成了西部世界所有的系统接口,他能同时看到所有HOST看到的一切,听到一切,感受到的一切,这会彻底改变他的思维结果,同时也会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再比如《超体》里的女主角,因为大脑的潜在能力被100%开发,她能看到人身上每个细胞的代谢,能通过电话线就感知千里之外的人的动作。她最后甚至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地球40多亿年的进化史。

这样爆炸式的信息输入,很自然颠覆了她作为人类的意识。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忽然吻了一个男刑警,她说这么做是为了重温一下作为人类的感觉。很显然,她感觉到自己已经离“人类”越来越远了。当然,离从前的自己也就更远了。

所以,如何定义一个人?我到底是谁?

假如科技真的发展到了可以随意拷贝意识并转移它们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难有答案。

但到了那时候,相信人已经可以摆脱自我的束缚,放下“我执”。

我们距离这样的未来,还有多远?

欢迎关注本人的微信公号:鹿女王教室

 4 ) 各集笔记

E1 Aliens

异族接触,从形象设计(ET)到交流方式(降临)到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射(殖民 -> 世界大战 -> 冷战 -> 911恐袭 -> 难民)。戴维·锡德在《科幻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异族入侵反映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恐惧(以及希望)。

如果我没记错,降临/你一生的故事是第一次严肃地处理异族接触时语言的翻译问题,并且引入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不仅塑造概念/观念,也塑造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

讲到电影ET的一些花絮,ET的形象设计参考了大萧条时期的老人,以及爱因斯坦(因为要表现出“伤感的睿智与亲切”),当时没有现在的CGI和动作捕捉技术,ET的手指动作是由演员Caprice Rothe戴上模型完成的,最后与男孩拥抱时也是由她拥抱的,那个独特的手指的抚动是Rothe母亲的习惯动作,拍摄时,在现场目睹的Rothe妹妹泣不成声。

E2 Outer Space

卡梅隆称赞星球大战是新神话Neo Myth,卢卡斯笑笑说是太空歌剧(最早也是贬义词),甚至是kind of肥皂剧,其实还是约翰福特影响下的太空西部片,是拍给12岁男孩看的,卡梅隆马上圆回来“我们都有过12岁”。卢卡斯鸡汤到底关键是think out of the box,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吕克贝松说科幻是想象力的润滑油,太空是一块给想象力驰骋的最大的画布,第五元素中的外星语只有他和米拉会说。

当然不能不提Star Trek,如果说星战是为科幻流行化注入强心剂,那星际迷航就是对社会文化的映射和反思,比如种族融合和对外战略。

近年的电影中,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的“新”现实主义看起来比较影响力。卢卡斯甚至宣称没有电影创造的fun of adventure,就不会推动人类真的想去太空旅行。

PS,跨题材科幻作品露脸最多的,导演中应该是斯皮尔伯格和雷德利斯科特,演员中应该是威尔史密斯和佐伊索尔达娜。

PS2,凯尔杜拉在2001太空漫游的50周年之际出来了。

E3 Monsters

1. 弗兰肯斯坦的原型意义,玛丽雪莱的这个形象有两个非常深远的影响,创造(be God)和怪物(monster),由于引入了电气技术,被很多评论者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开篇(有个八卦是1910年的电影版中用的不是电而是化学反应,因为爱迪生觉得丑化电力),无怪乎在《异形:契约》中雷德利斯科特要让法鲨扮演的生化人大卫吟诵雪莱的诗句。

2. 这期的对谈嘉宾是德尔托罗,但只说了环太平洋,没说到水形物语和潘神迷宫(其实这两部才是反类型的怪物片)。对谈的洞见是谈论哥斯拉的原型,由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说到怪兽本质上反映了时代精神(是时代的肉身),人们创造了他们所不能控制的,这其实就是人类二十世纪的经验不是吗。

有个小八卦是哥斯拉的名字来自于日语猩猩和鲸鱼的联合,据说是东宝某个“体型超重”员工的外号(好惨)。

3. 很大篇幅讲了我很喜欢的B级片The Thing,这个故事出自约翰·W·坎贝尔基于小时候把母亲的孪生姊妹认错成自己妈的经历,无法区分熟人和“闯入者”。这里的怪物有点拉康大他者的意思,是无法建立人性联结的对象,which潜伏于我们中间,这种“我们之间出了个非人”的恐惧,其实指向恐惧对定义我们是谁的作用,所以斯皮尔伯格最后坏坏地说,恐惧激发想象力。

PS,这集有阿西莫夫的录像。

PS2,异形里韦弗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影响了生化危机的米拉,我想也影响了同为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系列吧。

PS3,恐龙是最佳的怪兽,因为真实存在过,侏罗纪公园中,伶盗龙进厨房的场景本来斯皮尔伯格想拍出爬行类动物吐舌头的效果,经咨询专家,恐龙不是冷血动物,所以改拍为在玻璃窗上吐气(我觉得更吓人)。

E4 Dark Futures

这集其实有两个主题,世界末日(包括僵尸/疯狂麦克斯等)以及反乌托邦。

威尔史密斯讲了我是传奇的结尾修改,因为novel和cinema不同,视觉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类型的转变。

卡梅隆与德尔托罗侃侃而谈科幻反映了我们的焦虑angst,梦想与恐惧。关于未来的科幻总是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实。

菲利普K迪克大佬录像出镜,他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大串烧(很燃),他作品中主角总是焦灼于真实与虚假,这种思路也影响了黑客帝国,红蓝药丸的选择,而伟大的科幻作品总是有容纳复杂性的空间。这里有个关于电影的严肃评论,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拍摄技术,强化了Matrix的反真实性/虚假性,因而是与电影的主题相合的。

保罗·范霍文让《机械战警》的主角在水上行走,隐喻大公司统治时代感伤的耶稣。

对谈诺兰说TDK系列的反乌托邦性,英雄的存在,顺到Mad Max的反英雄与女英雄,最后的女性在末日重塑自己的意识形态,再说到伟大的电视剧阴阳魔界Twilight Zone(啊今年我一定要看)。

较多篇幅给了近年大热的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录像出镜,解释灵感来自纳粹),行尸走肉和饥饿游戏。但没有更具原创性的黑镜系列剧。

E5 Intelligent Machines

科幻作品中机器人/人工智能主要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失控的觉醒,卡梅隆上来与施瓦辛格对谈终结者系列就在于此,州长说几十年前我们拍的叫科幻现在一看哇就是科学嘛,卡梅隆说是的,能感到转变(人工智能vs人类)即将到来,就像下雨前感到要下雨一样。

其中说到对终结者系列的严肃评论:用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以2里面的液态机器人T-1000为象征),讲了一个技术摧毁的未来。

把先驱追认到了2001太空漫游,当时(1968年)甚至没有个人“电脑”,只有那种柜式大型计算机,就设计出了iPad的原型,50年前啊!八卦1. iPod的名字取材于这部电影的台词,2. 卡梅隆和斯皮尔伯格甜蜜地回忆起初看这部电影的震撼,一个去影院看了18遍,一个沉浸在宗教狂喜中。3. HAL最后唱的Daisy正是当时IBM初代机语音合成的第一首歌,因为想有“历史真实性”。

机器人Robot一词来自捷克舞台剧《罗索的万能工人》,“Robota”便指工人一词,其贬义就意味着奴隶,所以这当中还有一个视角转换后的智能意识觉醒问题,这点从I Robot,到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西部世界都有涉及。

另一个面向是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下的阳光面,乐观派卢卡斯战对,星战的机器人都太可爱了,后面还有Wall-E这种名机器实萌宠的形象。

然而话锋/画风一转,说到创造人工智能,雷德利斯科特满脸的皱纹都是经验,“不要设计情感”,银翼杀手隆重登场,最后名场面的独白居然是演员鲁特格尔现场加的台词。人机情感还易于融合类型片元素,最极致的就是2013版的Her,包含了对机器依赖的警示寓言,类似的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与塞隆人的纠葛,以及没提到的机械姬。

这两集有点视野的局限,没涉及日本动画电影中的AI主题。不讲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不讲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不讲大型操控机器人高达/EVA,感觉是不完整的。

E6 Time Travel

考证了英语中的Time Travel始于H.G.Wells 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他的孙子于2002执导了同名电影)。为什么时间旅行那么迷人?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对谈时提出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在一部已经拍好的电影里?是否是puppets of the timeline? 这就是终结者系列电影的核心:未来是否已经set?当然在好莱坞的价值体系内,回答是否定的,所以有康纳划出的No Fate,但这也说明,时间旅行,或者穿越题材的热门,就在于其悖论/谜的属性。

当然现代物理学会告诉你,不存在时间流逝,霍金更是对斯皮尔伯格直言回到过去不可能,但是外祖父悖论仍是一个迷人/烧脑的原型(典型:回到未来三部曲),包括海因莱因天才戏笔的《你们这些回魂尸》/电影《前目的地》,这点还发展出了蝴蝶效应主题(最早并非电影《蝴蝶效应》,而是雷·布拉德伯里1952年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说《雷霆万钧》),当然也有喜剧派系的《比尔和泰德历险记》(蠢萌的基努里维斯),其实还有英国那部FQ&A about Time Travel,另一方面,相对论下还有时间膨胀效应,或者双胞胎悖论,十分钟年华老去、星际穿越和三体里都展现过这种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荒诞感。

注意到时间旅行的scope,和达尔文以来人类更大的时间观也有关系,不然这个题材很有可能局限在历史穿越的窠臼里。

电影的硬核并非普及科学概念,而是讲述人的故事,所以很多作品关注what do you pay for time travel,比如星际穿越中的父女亲情(时间都去哪了的天文版),还有土拨鼠之日、Looper乃至《初始者》这类,这种代价,最终体现在你对每种可能性的责任。

人对现实的记忆,是时间旅行/穿越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大脑就是最强大的时间机器。另一个更物理学的洞见是诺兰说的,你对空间的一切观看,都是在回顾时间本身。

PS,时空干涉主题下还有时空线索、黑洞频率、时空罪恶、恐怖游轮、彗星来的那夜等片。

PS2,很多篇幅讲了Doctor Who,有点遗憾没怎么看过,最新一任演员说,这部剧其实讲的是关于死亡。肉身终有一死,归来已是他人。

感想:视野主要在英美影视作品,基本涵盖了流行主题,对时代意识形态和电影作品的影响较为敏感,但对科幻作品整体的发展历史缺乏梳理,可与戴维·锡德《科幻作品》对照阅看。卡梅隆面对面对谈的嘉宾包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诺兰、德尔托罗、施瓦辛格。算上卡梅隆自己,这个阵容确实集结了好莱坞科幻电影创作的大咖,能感受到他们的背景、经历以及思考。

 5 ) 科幻圣经

一、大导演的名利场

老雷《异形》《普罗米修斯》:宗教、宇宙、哲学、暴力、性、侵略、黑色幽默

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终结者》:

斯皮尔伯格《E·T》《第三类接触》《头号玩家》《辛德勒名单》:同理心(共情共鸣)、童心(童话家)、温情

卢卡斯《星球大战》:自嘲是外太空的肥皂剧,却是很多导演的引路人。慢慢积累(模仿名家大咖)。鼓励小盆友想象和创作(不要小瞧12岁小孩)

《黑客帝国》:个人选择的高光时刻

二、科幻的魅力:太空世界是未知的无限的,可以任意想象和创作。(人类需要想象)

1、从外太空、外星人、怪物、黑暗未来(反乌托邦、末日启示)、智能机器、时间旅行六个角度来剖析了科幻片内核。

2、科幻片都是具有警示意义的。

3、未来是人工智能(AI)的世界,AI算法既优化了人类生活也弱化了人类的作用。对于AI必须要有限制,千万不能赋予其感情(人性:同理心)。电子产品只能当工具,太依赖电子产品反而成其奴隶。

4、时间旅行:极可能穿越到未来(近未来的宇宙世界:时间膨胀效应),不能回到过去。时间旅行是有代价的。

5、只要保留人类文明就会灾后重建。可是幸存的人将永远带着伤和疼痛,永远不可泯灭。

 6 ) 詹姆斯·卡梅隆:我给你翻译翻译,什么叫科幻

看阵容就知道,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TM是科幻界的[复仇者联盟3]。

看到卡梅隆还有闲情逸致拍纪录片,我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这么不务正业?”

[阿凡达2]呢?[阿凡达3]呢?[阿凡达4]呢?……

说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就快十年了大哥!

09年上映的[阿凡达],感觉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

但看了三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后,我原谅卡神了……

简单说,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卡神和各路神仙关于科幻电影的聊天而已。

然而这些神仙包括: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吉尔莫·德尔·托罗、克里斯托弗·诺兰、吕克·贝松、威尔·史密斯、阿诺·施瓦辛格、杰夫·高布伦……

斯皮尔伯格

雷德利·斯科特

诺兰

看阵容就知道,这不是一部纪录片。

这TM是科幻界的[复仇者联盟3]。

科幻片,不能一家独大

用一句话形容《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就是“为科幻电影正名”。

尤其是在这个,“科幻电影”被超级英雄们统治的当下。

众所周知,近年来卡神没少diss超英电影。

去年,[神奇女侠]跟开着拖拉机似的收割全球少男少女心时,卡神就表示,“[神奇女侠]其实是对女性的物化,相比‘莎拉’是一次退步。”

神奇女侠黛安娜和康纳的母亲莎拉

前段时间,卡神听到漫威宇宙即将随着[复联3]进入一个阶段的尾声时,又表示,“这也许是最好的事”。

卡神自己也是[复联]系列的粉丝,但总觉得这个系列长时间占据科幻电影上的统治地位不是什么好事。

我希望我们很快就会对《复联》感到疲劳。 不是说我不喜欢这个系列,只是,说白了吧,伙计们,有那么多其他故事可以讲,不一定非要让雄性激素发达又没有家人的男性做两个小时的生死搏斗,顺便在这个过程中破坏城市。我只想说,哎哟。

卡神把现在的科幻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极端逃避现实,不需要任何科技顾问,就像[银河护卫队]这种,纯粹好玩的电影。”

另一类则还保留着对科幻的认真负责,“比如[火星救援]或者[星际穿越]”。

诺兰的超硬核科幻片[星际穿越]

卡神的担忧是很有必要的,科幻片种类繁多,大家齐头并进才是好事,某一种类型独大都会对整个科幻片类型产生影响。

结果话音刚落,网上不少声音都表示“卡梅隆你这是嫉妒”、“话说得太酸了”……

这不是开了个小玩耍吗?一代神仙詹姆斯·卡梅隆还能有嫉妒的?

于是,秉持着“光说不练假把式”的卡梅隆,就趁着拍[阿凡达]续作的闲暇时间,自己策划、导演、还客串当主持人,鼓捣出了这部纪录片。

用意只有一个,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幻片。

为什么,我们热爱科幻片

卡梅隆曾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看遍了市面上所有封面印着宇宙飞船的书。”

这样一个超级科幻迷眼中的科幻片,肯定不能是打打怪兽、炸炸城市的小儿科。

映射现状的题材只能算是入门,反思人性、感悟未来才能算合格。

直面“科技是否会毁灭人类?”、“世界会如何终结?”、“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的终极疑问,才配载入史册。

和卡梅隆聊天的那些大佬们,他们的每一部科幻作品其实都包含了对于“外星生命”、“人类自身”以及“未来”的诸多思考和想象。

比如斯皮尔伯格。

论家庭影响的重要性

老斯说自己还是小斯的时候,半夜被老爹神神秘秘地叫醒,带他开车到一个山坡上看了场流星雨。

我来到户外,我们一起枕着他的军用背包,然后我们抬头望着夜空,多么美好,每过大概30秒,就会有一道很亮的光从夜空中划过。

后来,众人眼巴巴看天的这一幕,被他放在了[第三类接触]中。

等待对象从流星雨变成了外星人

“我那个时候就想,如果以后能拍科幻电影,我希望那些外星人是为了和平而来的。”

[第三类接触]中的外星人没有架着枪扛着炮地大举入侵,反而表现出了“宇宙之中还是有很多美妙的东西。”

有趣的是,拍外星人降临时,老斯一边看监视器一边突发奇想,“要是有一个外星人没来得及上飞船咋办?”,“要是走丢了咋办?”,“要是还跟一个小男孩做了朋友咋办?”

[E.T.]的点子就这么来了。

老斯透露,E.T.的造型来源于大萧条时期的老人照片和爱因斯坦的形象

“真善美”的外星人形象也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一个无限优越的文明会将人类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这样的观念,也几乎陪伴了老斯的一生。

但大部分导演对“外星人”的态度没老斯这么乐观,首当其冲的是[独立日],不光搞个遮天蔽日的大飞船,还一上来就炸白宫。

炸毁白宫的幕后拍摄花絮

关于“外星人毁灭地球”一类的科幻片,本质上都是人类对异族敌对、排斥的映射。

威尔·史密斯就说,“外星侵略电影是对人性最黑暗一面的隐喻,外星人摧毁我们的星球,实际上是我们摧毁自己的星球。”

史皇对科幻题材也是从小就情有独钟

对史皇这段话最有力证据,就是此类“外星人入侵”题材的开山鼻祖,《世界大战》。

二十世纪初的科幻作家H·G·威尔斯,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如果一个先进的文明入侵一个落后的文明,结果会怎样?”

小说中外星人对人类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当时英国正在对印度做的事。

到了1953年,这部小说被改编上大银幕,核心观点也与时俱进,变成了“人们对核武器的恐惧。”

外星人飞船造型延续了小说中的设定

2005年,斯皮尔伯格再度改编的[世界之战]中,人类的恐惧对象也从核武器变成了9·11式的恐怖袭击。

角度换成了老斯一贯擅长的家庭亲情视角

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部看似发生在遥远未来的科幻片,讲的都是当下。

它们像一个耄耋之年的占星智者,先告诉你200公斤的胖子生活有多么不易,然后让你自己决定怎么吃手中这碗饭。

每一部科幻片,都告诉人们关于未来的一种可能,而导致这种可能的原因,就是人们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那部极具现实意味的[第九区]

[第九区]中的外星人聚集地

[第九区]中出现的贫民区布景,没有一处是剧组搭建的,全部是现成的。

也就是说,这些破败不堪、环境恶劣的外星人住所,其实都是建造给人类的。

多么讽刺啊。

也许这就是威尔·史密斯在剧中所说的:

科幻片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暑期档的爆米花电影,它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宗教、政治、社会理念等严肃命题,它没有限制。

以至于,最后威库斯感染外星病毒,也开始被人类追捕、实验。

变成“大虾”的男主角威库斯

压迫者最终变成了被压迫者,人在不是人后才获得了人性。

想想都不寒而栗。

还有卡神自己的那部[阿凡达]

在卡神的电影里,人类基本都没干什么好事,比如在[终结者]里发明了“天网”,在[异形2]里跑去搞殖民。

“天网”手下大将T-800

[阿凡达]同样如此。

人类不远万里跑去“潘多拉星球”,入侵、殖民、统治……这些掠夺资源的手段,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武力开采潘多拉的人类军队

当[阿凡达]把观众抽离出“人类身份”后,我们终于可以不对同胞抱有丝毫同情。

以旁观者的身份,清晰辨认出了殖民者的罪恶和人性的黑暗。

人类和外星人的战斗中,人类成了反派

听卡梅隆和大神们聊这些科幻片,经常会蹦出想再刷一遍老电影的念头。

那些对人性的反思、对宇宙的探索、对真理的发问,在“科幻片”这个毫无限制的类型中得到完全释放。

科幻片永远由点及面,在人类和宇宙、恐惧和希望之间盘旋。

当然,科幻片在奥斯卡不受待见也是事实,所以卡神也老是抱怨“好莱坞只把科幻当作靠奇观取胜的摇钱树。”

看来让奥斯卡评委组队刷这部《詹姆斯·卡梅的科幻故事》很有必要了。

兴许看完后就舍得把“最佳影片”颁给[阿凡达2]了。

啧啧,卡神这真是一步大棋啊。

-

文:涵葛格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短评

负责任地说,这相当于科幻电影界的复仇者联盟3

9分钟前
  • 路易绕
  • 力荐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牛逼闪闪的大佬们讲那过去百年的科幻电影史……

12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超豪华的阵容(如果库布里克在世,佐杜的沙丘能完成,更完美)进行了一场论文式的“1V1”。六大章,几乎囊括并概述了关于科幻片类型的所有知识点。也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一个观点:不同时期的科幻片背后,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巨大影响,或者说是对历史的映射。提到的九成都看过,很受益

1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科幻故事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幻想,而是社会文明未知与探索的总结和人类恐惧与希望心理的映射。詹姆斯·卡梅隆携科幻届一众大咖「天神下凡」,讲述科幻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核,馅多料足,美味至极。

1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干货不少,但也有掺水,主要这个体例本身还是循规蹈矩的。

2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可以改名为“美国众神”……

21分钟前
  • 康堤
  • 力荐

看见卡梅隆精神很好,思维敏锐,至少还能再继续拍个二十年,我就放心了

23分钟前
  • 对暮
  • 力荐

看完导演解释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看了那么多遍的星河战队,人类代表的是纳粹军国主义,虫子代表的是被侵略、压迫的一方....

26分钟前
  • 神秘嘉宾
  • 力荐

大牌蛮多啊。其实喜欢电影是从喜欢科幻电影入门的。

30分钟前
  • 思-环
  • 力荐

除了看科幻大神们之外,更令我震惊的是大神们对于除电影之外的各个学科知识之丰富和人性心理分析之独到。科幻电影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势必是由点及面,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和映射。

31分钟前
  • 落叶萧萧
  • 力荐

卧槽卧槽卧槽,这简直让我不敢相信,那么多的大咖。我都要晕了!!!

32分钟前
  • 摸腿终结者
  • 力荐

科幻迷的盛宴,乔治卢卡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诺兰,威尔史密斯,西格妮韦弗,美国科幻界一众神级导演与演员还有优秀的科幻小说家探讨外星文明与科幻作品创作者们的作品所想表达的内涵,真是太赞了

33分钟前
  • 江山尽
  • 力荐

这不是神仙打架这是科幻圣经。

36分钟前
  • 武食茶
  • 力荐

神对话神,谈论和探讨神,神了。

40分钟前
  • 力荐

系统性略差,但是好在大咖足够多,都是一手资料,最好玩的其实是那些学者、编剧、记者,装逼兮兮得对着镜头摆pose,露出诡异的微笑。

42分钟前
  • 两生花
  • 推荐

卡梅隆不好好拍电影,成天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TMD搞得这么好,我就日了狗了

46分钟前
  • 暴徒
  • 力荐

常年不务正业还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的人也就卡车司机独此一家了吧

51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乔治·卢卡斯电影《星球大战》上映时,有一位卡车司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很不错,于是也开始拍电影,这个司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54分钟前
  • 余生皆假期
  • 力荐

终于补完了。最后诺兰说了一个好诗意的想法,其实望远镜,甚至你环顾四周,就是时间旅行,因为你看到到的永远是一段时间之前的。。

5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最近每周的规律性肾上激素过剩对象。深度不强求,希望你们那些捣鼓迷影向纪录片的,都先来学学卡梅隆怎么做最过瘾的蜻蜓点水吧。

58分钟前
  • Oca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