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完结

主演:沃尔克·布鲁赫,丽芙·丽莎·弗赖斯,莉奥妮·贝尼希,拉斯·艾丁格,米谢尔·马蒂切维奇,弗丽茨·哈勃兰特,延斯·哈泽尔,卡尔·马克维斯,耶迪斯·特里贝尔,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托马斯·蒂梅,汉娜·赫茨施普龙,索斯藤·默滕,本诺·菲尔曼,雅各布·马琛茨,朱利叶斯·费梅尔,彼得·库尔特,马蒂亚斯·勃兰特,恩斯特·施托兹,斯维里娅·雅努索斯凯伊特,戈德哈尔德·吉瑟,艾琳·伯姆,艾沃·皮茨克,乌多·萨梅尔,吕克·费特,丹尼斯·布尔加兹列夫,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梅雷特·贝克尔,特里斯坦·皮特,安东·范·卢克,莎斯琪

类型:美剧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2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3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4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5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6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3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4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5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6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7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8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9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巴比伦柏林:一个现代的神话

“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启示录》18∶1-2)

德剧《巴比伦柏林》改编自同名小说,到目前已播出三季。尽管难以逃脱影视工业和消费市场的痕迹,但这部作品仍是少见的佳作。故事发生于魏玛共和国的后期1929年4月,到第三季结束,时间也只停留在当年10月。就在短暂的时间里,各种思潮和势力在涌动和冲突:按照时间顺序,托派、苏共、民主派(魏玛联盟)、德共、黑帮、保守派、保皇党、国防军以及纳粹相继登场。

和众多影视作品一样,《巴比伦柏林》也采取了散点叙事的方式,它截取了1929年的历史剖面,然后多线展开。在德国历史上,这一年并不像魏玛共和国成立的1918年、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和二战爆发的1939年那样关键,但通过这个横截面,观者能够很好地勾连起二三十年代德国前后历史的痕迹。剧中的1929年,托派和苏共在柏林暗斗;国防军和保守派对《凡尔塞和约》日益不满;魏玛当局血腥镇压工人运动;经济危机席卷欧美;纳粹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虽然部分剧情带有“演义”的性质,但这部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琐碎的支线,线索交错且富有层次感:从情节上看,第一季到第二季线索比较清晰,围绕着苏共、托派、国防军、黑帮对一车黄金的争夺展开。第二季到第三季线索稍显分散,围绕着民主派对国防军与保守派“阴谋”的角斗、女明星死亡案、女佣格雷塔以及经济危机展开。由1929年的横截面出发,众多线索逐渐汇入一条清晰的主线。到第三季结束时,纳粹上台的情景已经呼之欲出;而从人物上看,这部剧作也可以被视为故事主角格里安和夏洛特的精神历程。

《巴比伦柏林》不是在客观叙述这些历史,它让主人公遭遇它们。宏大历史下的个体经历,也许是现代人进入历史的最直接和切身的途径。因为我们作为生存在世界上的单个个体,必定会亲身经历某些重要时刻——如果身处时代的漩涡,则更无法避免。但如果不能认识到这种视角的局限,那么历史也可能飘渺如烟。这也是《巴比伦柏林》存在的问题,以广度代替深度,呈现历史但又逃离历史。所有体验者,也都因而获得一种虚假的、属于现代人的安全。

故事的男主角格里安来自科隆的警察,天主教徒,不过他和嫂子赫尔嘉保持多年的暧昧关系。曾参加一战。当时他因为怕死,离开了倒在阵地的哥哥并撤回后方。也因此患有战斗应激反应。他受父亲委托到柏林调查并销毁一卷秘密录像。故事的女主角夏洛特家庭贫穷,家中老小姐妹共住一间出租房,母亲患病。她经常出入夜店赚钱,偶然的机会让她进入警察局工作。

男女主角明显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无根者。夏洛特的处境让我们很好理解,让她的肉身感受到真实存在的夜店/舞厅/酒吧就是现代社会的无根之地。而格里安情况不同,他背离手足同时也背离教义,再加上战争的创伤,他在精神上是被放逐的状态。

第一季剧末最戏剧性的一刻:格里安终于拿到秘密录像并开始播放。配乐平缓忧伤,到播放最后一部时转强。谜底揭开,宣告着他精神的完全放逐

再看几位配角,他们出场时间不长,但在形象塑造上可圈可点。民主派议员本达和警察局长崔贝斯基,他们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去回应魏玛民主的敌人,保卫魏玛宪政:一个试图揭发军方的阴谋,另一个迅速镇压工人游行。另外两位保守派人物也值得提及,同为一战退役军人的警察沃特,和兴登堡的助理温特议员。这两位保守主义者曾分别在某个时刻,短暂地向格里安露出自己的思想锋刃:

“你不是英雄,你是叛徒。毫无价值,毫无道德,毫无胆量。我们是为了其它的目标,而你呢?你就只会照章办事,和其他懦夫一样……”(沃特)

沃特没说完,因为他耳朵马上被格里安开了一枪……

“私人利益对我来说不值一提。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清理行动中受益的是我们的国家。我肩上担有任务,这项任务要为重建德国的未来指明方向,但我不指望你也有这样的远见。你不过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警察罢了。”(温特)

温特说完走了,格里安也收起藏好的录音机,顺利收集完证据和队友会合……

这两次交锋并没有形成思想上的真正对话。由于“对手”的思想过于鲜明和有力,反倒让主角显得有些怪异:格里安只有被动的“行动”,但没有任何主动的“回应”,或者说没有同等分量的直接回应。问题和回答发生了错位,他的“回答”符合逻辑,但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在格里安看来,沃特身为警察勾结国防军违宪,并杀死同事;温特借纳粹之手杀死民主派议员本达,并嫁祸于一个女佣。也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魏玛民主制度并有非人道的行为,所以站在格里安的对立面。但他们也正是以某种肉眼可见的极端,向魏玛民主的合理性发问,以“例外状态”(卡尔·施米特语)的方式,质疑规则/规范/法规不可逾越的充足理由。

相较于他的保守主义对手,格里安并不作为一个具备足够强度的思想个体存在,在这些时刻他甚至没有思想的波澜,悬置了自我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他反倒是独断和拒绝交流的一方。所以他的行动坚决而又空洞,始终在行动但缺乏足够的张力和内涵。

无法回应的格里安是一个现代的“神话”(罗兰·巴特语)。这个神话的内容就是人永远以孤独、被抛弃、感伤忧郁、易受损害、反抗绝望又难以逃脱的形象存在。这个神话在世界的盛行始于“奥斯维辛之后”。因为主角“过于”现代,而我们正是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的现代人,所以这就是《巴比伦柏林》让观者感受到某种切身性和亲和力的原因。只有无根者才会对无根者的故事产生共鸣。

至于这个现代神话的对手,1933年后的德国历史已经雄辩地使保守主义者的一切言论丧失合理性。尽管我认为剧中没有实现主人公与保守主义者的思想对话,但毫无疑问他们的某些思想得到了呈现。这段历史在这样的叙事中很容易变得空洞,易于排解。剧中对保守派的刻画是直观而简陋的。几次温特出场的镜头,庄园、森林、跑马场,很好地表明保守派与“大地”的关系,但并没有体现出二者潜藏的矛盾,某种根源性的问题。传统的保守主义者是世俗秩序的捍卫者,而到现代,冲突愈演愈烈,大地已丧失其原有的亲和力,不再承受传统的价值和道德。

世界越现代,才越会产生无根者,才越会发生冲突。不过至少在二三十年代社会思潮整体右转的德国,这些无根者显得过于现代,过于突兀。他们的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时代的洪流,只能让自己清醒而痛苦,这也是在现代社会无数次上演的悲情故事。例如,加缪的《鼠疫》同样营造了现代个体面对耶和华降灾(瘟疫/战争)的情景。这是一个在现代发生的形而上学的抉择时刻,但加缪选择了一个安全的出路——通过个体反抗生存痛苦的方式,就能抵抗沉重的虚无。在这个意义上,并且在2020年“瘟疫”再次降临之际,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在其《重返中世纪?》(Regreso al Medioevo)一文中称《鼠疫》是一部“糟糕的、平庸的小说”。

剧中温特在一次国防军的聚会上说道:“如今,保守不仅仅意味着保卫,保守更是意味着去创造那些值得保护的东西。”此前他曾提及云格尔(Ernst Jünger,1895-1998)的一段话,让人眼前一亮:“政治是一个命运问题。从政如同在生活中一样,本能比知识更重要”。而作为坚定的保守主义革命者,云格尔即使到了晚年也没有改变在他德国后代看来的争议思想。他在其书《在大理石悬崖上》(1939)中预感到战争即将到来,但他并不信奉和平主义,因为和平是现代社会麻醉自身的幻梦。他在书中形象地描绘文明在现代的失控:

“那些人原本自命聪明睿智,足以与陈腐的祖先崇拜一刀两段,到头来,却纷纷屈从于蛮族偶像的魔力。这等人蒙昧的面目,比中午烂醉的酒鬼更加可憎。他们自以为翱翔云霄,还以此夸耀,其实却在尘埃里蝇营狗苟。”

《巴比伦柏林》是一部用心之作,它试图细致地呈现当时德国社会的断裂和冲突,尽管在某些关键处难以见到真正的思考与回应,并使我们又一次目睹一个现代神话的诞生。或许我们不应停留于此,停留于用一种现代而安全的方式去理解那个时代。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们的声音并没有消失。

 2 ) #别看我 #只是短评写不下了

我单方面宣布德国人才是最会拍男人的!

同样是追寻一个谜团,男主是那么的易碎,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奄奄一息,苍白无力。他穿着整齐的灰暗而又价格不菲颇具质感的衣服,眼睛的颜色很浅而又总会透露出疑惑的,惊恐的眼神。他背靠错综复杂而又高高在上的权力,被隐晦地命令去寻找并销毁这个权力下的秘辛,但是他又是如此的被动,如此的错愕,好像第一次从纯洁的伊甸园来到杂乱不堪下流无比的人间。他被黑布蒙住双眼,他依靠药物让自己停止发抖,但有时候他来不及服药,他躲在厕所的隔间,仰面躺在马桶旁瑟瑟发抖。他不停地给自己的爱人写信又不停被这种背德的愧疚鞭笞,他在昏暗的忏悔室像神的代言人祷告,他爱上了自己哥哥的妻子,他拿着枪指着所有人,却像一个脆弱的破碎的布偶娃娃,发出乞求被他人支配甚至凌虐的邀请。

女主呢,在破旧杂乱的老屋子里,面对着以言语猥亵自己的姐夫泰然自若穿上丝袜,面对硬拉着自己的小乞丐得意反击,面无表情整理所有的凶杀图片,到点下班轻松自得。她的小低跟永远那么坚定的踏在她前进的路上,无论是在酒馆下面的皮肉交易所,还是宽阔敞亮的警局。她的眼神坚毅,再深的黑眼圈也挡不住锋芒,她永远不卑不亢,游刃有余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外貌和天赐的智慧与野心去挑战不可能,无论是作为未被登记在册的妓女,还是一个被人看轻的怀揣警察梦的文员。她永远机敏,充满活力,甚至有些孩子气的狡猾和顽劣。她跳舞,和男孩约会,逃避冗杂的文书工作,却也会拿起木棍暴打羞辱自己的姐夫。

很高兴奶飞肯拍真正的“事业型女生”,女性的坚韧,聪颖,自尊,不甘卑弱在女主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很惊喜奶飞竟然知道如何最大化发挥男主身上的脆弱感,以至于我几乎是完全按照色情片的角度在欣赏男主(还是上好的色情片那种。)

就剧集本身来说,画面的质感没得说,配乐更是加分项,尤其是几场“靡靡之音”下的乐舞和杀人场景来回穿插的画面,比昆汀要优雅多了,收放自如,克制但有万钧之力。那种糜烂的奢华和可以预见的隐秘的衰败丝丝相融,包裹住剧中人物,带动着观众的心也不由得向深渊里沉去。故事以多线展开,最后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但是能够清楚地交代出每条线的走向与彼此之间的关系——

女主以惊人的智慧和胆识在这些线之间游走,穿起整个故事,而男主(仅角色)是个非常非常非常不容错过的花瓶。

 3 ) 因为喜欢Cabaret

昨晚开始看“babylon Berlin"。警匪本不是我的茶,只是过去好多年里,"Cabaret"一直被我当成自己没有之一的最爱电影,这个剧里有很多对Cabaret的“致敬”。

看了两集,来龙去脉并没有完全搞清。主角是科隆官二代警察,来到柏林警署加入“社会风化小分队”(vice squad,大概是朝阳群众那个功能,集扫黄缉毒剿私于一体)。表面上看,他追缴黄色电影和照片,并捣毁制造窝点例如图四(还有一个功能,他拿缴来的黄色照片跟药店老板换药磕,你看,哪里的条子不腐败捏?),实际上是为了拿回至少销毁一盘可能关系某领导前途的证据录影,大概是这半年来油管上爆料时经常拿来威胁对手的那种。

女主是贫民窟的孩子(住地类似大兴环境,似乎更脏乱差,尚未被驱赶),白天是警署谋杀队的临时工秘书,晚上是所谓的爵士baby(舞女还兼点儿别的)。与男主的交叉点出现在警署电梯,相撞,照片散落一地,她的都是谋杀,他的都是爱情动作。匆忙中拿混了一张,这是最常见的包袱,后来断胳膊断腿的血腥照出现在兴冲冲欣赏黄片的药店老板眼前,镜头切换,不知下文。

另一条线,是流亡的托洛茨基支持者第四国际同志们的反革命(反斯大林)行动。地下印刷厂,为五一国际劳动节暴动做准备,伪造旅行文件。然而被最信赖的革命同志向苏联大使馆举报了(图五七是革命同志),随即的血扫印刷厂一节有塔伦蒂诺“无耻混蛋”的影子,哗哗哗哗全是窟窿全是血。

卖高级酒的以次充好被餐饮大老板请喝茶,哦不是,请吃饭,煎鱿鱼吃到一半,出现《权力游戏》二丫的影子,“舌头是上帝给我们的最好礼物,能如此精准优雅地辨味,而本身也是一道美味…”哪里是鱿鱼。

一锅杂烩,还没理清,可是,who cares!好看啊,撩人啊,今年的电影电视里最让人视觉满足的就是它了。

(当老年人有一个好处,觉少,一天能过出28小时)

 4 ) 伏笔重重的第一季

看过暗黑 我们的父辈 之后 就对德剧很感兴趣 加上最近开始学德语 开始了疯狂刷剧的阶段

这一部其实看完了 整体的完成度感觉没有上述两部那么高 又或者因为第二季紧随其后 所以有一些情节留在第二季了也未可知 但是第一季看完 似乎觉得哪里还没有完成的样子 很多谜团没有解开 (当然 有的是因为我自己脸盲没看懂也有可能)

mark一下问题 第二季重点看一下:

1.亚美尼亚人(黑帮?酒店老板)为什么对男主没下狠手呢? 他和精神病医生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换男主的药?想治疗他还是让他回忆起什么东西?

2.女主到底喜欢谁啊?好捉急啊 女主的好朋友感觉是个伏笔 应该会探听到什么了不得的消息然后在女主的解谜环节里起到重要作用

3.比划哑语那个小哥身上是不是也有什么秘密?

4.女歌手背叛革命的原因是啥?本来就是间谍还是后来背叛的?她换了号牌 是有能把黄金运出去的计划吗?

5.火车事件整理一下:德国老兵一伙人 用火车走私毒气(到德国?)中间被俄罗斯人截胡挂了一节黄金准备运到伊斯坦布尔 那他们是怎么得知走私火车的具体时间的? 谁是走漏消息的人?

6.老年探长到底是什么立场?他可信吗?

7.男主的兄弟到底死了没有?嫂子的娃娃是男主的还是兄弟的?

想到了再补充

感觉那个年代真的是混乱 又贫穷 又富有 富人的餐厅和现在的五星级酒店没什么区别 穷人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女主的价值观也挺有意思的 白天做文员 对什么都有好奇心 喜欢破案 也聪明 但是晚上去灯红酒绿的世界里 用身体换钱的时候也完全没有道德的约束感 而且一点不客气的把自己朋友也往场子里拉 而且朋友拒绝下海的原因并不是道德困境 而是身体的残缺 感觉那个时代的人 真是又开放 又保守 要恶补德国历史了

 5 ) 巴比伦一样的柏林及其身后的魏玛共和国

——《魏玛文化》摘录(我或许也会将此评论的内容同样放在这本书的书评里)

“...,难怪有许多“好的德国人”,比如像海德格尔,会把柏林看成是现代的巴比伦而不愿去住在那里。”

1.关于柏林

1)作者说:

哈斯出生在布拉格,最后却完全认同柏林,他在那里以写电影评论成名,同时编辑《文学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杂志,然后“我发现我所认识的柏林人很少是真正在柏林出生的”。不过,“只要好好用力呼吸柏林的空气,很快就可以成为柏林人”。哈斯深爱柏林,这个城市让他变得多愁善感:“我特别喜爱柏林女人机灵快速的说话样子,也喜欢剧场、酒馆、街上以及咖啡馆里人们那种敏捷反应的样子——那种凡事无所谓却又认真专注的姿态,整个气氛是那么可爱迷人,冷静却不冷淡,一种说不出的机动性感觉,他们热爱工作,随时准备接受重大打击——然后再继续生活”

2)茨威格记载了通货膨胀时期的柏林:

“柏林,”他写道,“已经转变成为全世界混乱离谱的中心,酒馆和许多游乐场全都在一夕之间关门大吉,我们在奥地利所见和这里相较,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这说明德国人是如何爱搞怪和多么变态,许多弄成柳腰细身的男孩子,乔装成女人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每一位高中学生都想在外面赚外快,在阴暗的酒吧里,我们可以看见高级公务员及高级财务官员和一些喝醉酒的税收肆无忌惮地打情骂俏。及时古罗马时代秀多尼奥斯(Suetonius)时期的众酒徒狂欢清洁,都比不上这里化妆舞台的嚣张淫乱,许多男人穿着女人的衣服,女人穿着男人的衣服,在警察的仁慈目光下,若无其事般滑着舞步。这真是价值崩溃的时代,连许多想来号称秩序最稳固的中产阶级亦难幸免,一样跟着一起疯狂。许多年轻女子都骄傲选成自己是性倒错,在柏林的学校里,一个16岁的姑娘如果被怀疑仍保有童贞,会觉得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2.关于青年及传媒

青年(右翼青年),......,结果都会是他们牺牲自己的青春并把自己束缚在政治冒险和狂乱的意识形态上面,或是伪装成新形势的老式工业和军事官僚机器上面。

“年轻人导出乱闯,追随错误的神和领导者,但还是坚持像追寻清明和精神的律则。”

“然而,这些年轻人身处杂音、冲突的诉求方针、纳粹的血腥集会以及共和的病态环境当中,他们如何寻找到清明和精神的律则呢?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电影,只是徒然引发混乱。”

作者接着举出《大都会》的例子,并认为其只能算是一部“缺乏想象力的狂想影片”,“只讲究画面构图,内容却十分贫乏空洞”。“父亲的复仇和全能的母亲,可以说是魏玛共和时代最常见的两大重要主题,而此两者对年轻人而言都是深具破坏性的”

作者提到著名的宣传家和出版家苏尔坎普(Peter Suhrkamp)描绘并指出了父亲复仇的必然结果:

“这些年轻人的思想都是一些经过伪装的本能冲动,在他们的讨论之中,把个人的观念引申成为世界观”。然后,他们努力攀附于英雄崇拜,“没有英雄他们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所适从,但是他们从来不了解什么是困难,什么是危险,以及什么是现实的冷酷法则”。总之,他们根本还未真正长大,现在,由于精神和经济的需要,他们就投向反知性的行列,把思想看成是无能的象征,所以对自由主义的党派不屑一顾,然后聚集在平凡而可靠的保护伞地下,他们喜欢“被训练、然后随时准备为命令他们的人效命”。他们欠缺的是一种“真正的革命观念”。

然后作者写道:“这是1932年魏玛共和的真实处境:清明的视野和政治的无能、恐惧、怀疑以及非理性希望的时刻。表面看来中产阶级的政治人物仍在运作他们的政治,但对其他人而言,危机实在已经迫在眉睫”

3.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章最后一段

几个月之后,希特勒成为德国的总理,魏玛人开始四处逃窜,身上带着魏玛精神,逃向伊索寓言式的放逐,逃向死亡的终结阵地,有的自杀——在柏林的公寓里听到敲门声后的自我了结,或是在西班牙的边境上,或是在巴黎租来的公寓里,或是在瑞典小村庄里,或是在巴西的某个镇上,或是在纽约的旅馆房间里。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人带着魏玛精神继续活着,活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有的在实验室,有的在医院,有的投向新闻事业,有的在剧场上,有的走入大学的学术园地,在各自放逐的他乡异国,让魏玛精神真正开花结果。

本书遗憾的是:

目录对应章节处有一段文字那段没在正文中找到。那是:

创伤需要时间去治愈,并不是摇旗呐喊就能治疗创伤。真正的进步依赖“木匠按部就班地工作,铁匠拿着铁锤不停敲打,还有商人仔细算计等等”。

这一段写的亲切朴实,又谦卑。

书后附录有魏玛共和的政治简史。

如果想了解相关时期一些内容,此书可略作浏览用。

 6 ) 魏玛时代与看似大人物的小人物

只是观后感,长度和深度都不足以作为“评论”。本来想发到讨论中的,但是不喜欢小组的形式,姑且先借用一下影评的地方吧。

魏玛时代是我最喜欢的德国历史阶段。诚然,这个时代的矛盾被颓废青年的锋芒溶解在酒精、性爱与舞蹈里,但是那的确是一个表面上开放、包容的时代。我仅说表面上。剧中Greta便是与主角团格格不入般蜷缩在时代的角落,在经历欺骗与创伤后,一份朴实的恋爱就足够令她幸福不已,这也是魏玛共和国千千万万人们的命运。 Gereon的隐藏任务,寻找电影胶片,其内容也是很有那个年代的特征。大人物们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的私人生活却复杂无比。父亲对他说这是关于阿登纳的胶片,最后Gereon却发现电影中的不是阿登纳,而是父亲。想必观看电影时的Gereon心中五味杂陈吧,首先是父亲的威权形象崩塌,其次在完成任务之后却对努力的目的产生迷茫感。

想说几句关于Wolter。这个人物在我看来是第一季中最为复杂的人物,也是最为真实的人物。他作为警长,手中有些小权(却不足以叱咤风云);他利用职权敲诈妓女,以此牟取金钱——看起来是个自私无比的市民角色。而且从他如何对待König和Krajewski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权力范围内几乎为所欲为的人。然而他在真实的悲剧面前又表现出悲悯的模样:两名妇女被警察射杀时,还有女房东在丈夫忌日上流泪时。Wolter对于女性的悲剧似乎有一些同情,但他本身同时也榨取着女性(尤其是弱势女性)的价值。总结的话应该是看似大人物的小人物。这个人物刻画得太真实了……

 短评

汤姆大叔转剧之后真惊艳。有生之年能不能等到一部巴比伦上海呢。

6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力荐

女猪是妥妥的斜杠青年,白天警局文员,晚上pub不可描述 咳咳咳。。

8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力荐

那个年代蹦迪还有套路的啊。。。。。。。。动作统一得像广播体操,还有人在台上领操。。。。。。

11分钟前
  • 铁人拿大梨
  • 推荐

神剧,尺度堪比HBO,但又带着德剧制造的严肃正剧范儿,一桩桃色丑闻背后的政治角力,非常引人入胜的设定,尤其是光影和构图非常惊艳, 暗黑又复古,刺激又香艳。

13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史上最贵德剧,烧钱烧出了一幅华丽丽的魏玛德国浮世绘,格局大(试图描绘纳粹上台前的德国社会众生相),着眼小(由一列火车引发的系列案件),画面养眼,摄影音乐奇佳,各国的电视剧都奔着电影的制作水准去了。目前已预定三季,这样的剧集请多拍几季好嘛!

1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史上投资最大的德剧,被称为“十年来全球最佳剧集”,果然牛逼的一塌糊涂,即便是最好的国产剧,跟人家也差着好几条长安街。

22分钟前
  • 白脸
  • 力荐

第一次看德语的剧,看了两集就很喜欢。毕竟被奶飞HBO养得口味很高的自己,找到一部对胃口的剧已经很不容易了。这部剧的优点是剧情紧凑,角色众多,各势力和利益方都值得去回味和深入解读,最重要的还是时代感的还原,真的非常入戏。继续追,希望不会烂尾~

23分钟前
  • 乜個
  • 力荐

铁路迷就问一个问题,火车是怎么从用宽轨的苏联开到用标准轨的德国的🤔?

26分钟前
  • 水田英松
  • 力荐

儿子给爸爸找性爱录像带的故事?

30分钟前
  • RayLee
  • 推荐

可与《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对照,相同的社会背景——一战战后创伤对个体与民众心理的影响,各方势力与国内外诸政党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利益制掣关系;汤姆·提克威拿手的多线叙事倾力运用,描摹政治狂潮风雨欲来前夕的全景图,群像相当考验脑力与剧本,各条线索悬疑感并进,合力拼凑细节。配乐佳。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犯罪+悬疑+时代。多线叙事,精致场景,迷幻配乐。一切还只是开始。

34分钟前
  • 终结者
  • 推荐

第三季结束后,男主角又上了战场无缝续接《我们的父辈》……

36分钟前
  • 叶孤城
  • 力荐

片子的主线很明确,就是为了给科隆市议员销毁不雅录像带,但这一条主线放在纸醉金迷,暗藏危机的魏玛共和国的背景下就很有意思,各种真实历史事件构成的支线是本剧最大的亮点,托洛茨基的黄金,德国共产党在5月1的流血事件,军国主义的黑色国防军的复仇,对德国社民党的敌视,魏玛建制派对黑色国防军的提防和遏制,每一条支线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再加上本剧对于战后的ptsd的士兵,失业的工人,没有生活保障的底层人民,夜店里奢靡的德国人,种种魔幻场景的叠加描绘了一副魏玛共和国的浮世绘。不管是书还是影视作品,市面上都少有对魏玛共和国的详细研究,所以像巴比伦柏林这样的德剧与其说是娱乐作品,不如说是一个文献,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在希特勒上台前魏玛共和国的样子,也给希特勒为什么上台留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38分钟前
  • 含笑半步颠
  • 力荐

我这人完全没法抗拒Raymond Chandler-esque风格的东西

39分钟前
  • Madeoan_
  • 力荐

神剧先mark下。谢谢鱼哥推荐

44分钟前
  • lisnooker
  • 力荐

怀旧神剧 细节大赞 有几场拍得很飞

46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看了两集以后,竟然在柏林街头遇到了男主,于是继续看了下去。

51分钟前
  • 最后的12码
  • 推荐

Christopher Isherwood鬼混过的柏林就是这样吧

54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山雨欲来,时代变革前,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是例外,殊不知早已是历史的齿轮。官商勾结,黑色交易,政治权力,错综复杂的多线叙事描绘出一幅当时德国社会的全景图。色情场所的奢华迷离拼凑仅有的华丽,剧中的打光和摄影极为精致。第二集最后枪战的太棒,就像用《歌厅》的手法剪辑了《无耻混蛋》。

5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9/10)魏玛共和国末期百态。第一集街上几百人全是群众演员,并非电脑特效。和以往魏玛题材只能和纳粹挂勾不同,这部的主角是共产党、保皇派、黑帮、还有维护即将倒塌大厦的魏玛官员。德国曾距离全面赤化如此之近,也受到复辟的威胁,而议员则为保护来之不易的共和成果不择手段。珍惜共和成果的人很多,但执意倒退搞领袖崇拜的亦不少,在一系列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最后却是纳粹的上台。(这是第一季,准备撸第二季去了。)

58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