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陈丹青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5

 剧照

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7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8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9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另一种自负

第二季已经出来了,我才偶然看到第一季。好像前阵子《千里江山图》大热的时候,也谈论到陈丹青。对热点这东西我一直都不太留心,并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却不知道这样的态度算不算另一种自负。其实这种状况很像看各色展览,逛各种博物馆,你总是避不开人群,但是又别无选择。然而对于看一档节目就自由很多,当它冷却下来不再被热议,如果某一刻它仍然吸引了你,就如一场偶遇般惊喜。正如陈丹青说他去佛罗伦萨的圣马可教堂,看一间间小禅房里安吉里柯的湿壁画。同样的宗教题材,同样的人物画面,在这般安静的无人打扰的情形下,此刻仿佛化身其间修行的僧侣,你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画与它所产生的环境是一体的,你会明白为什么安吉里柯宁愿放弃做高官的机会,只想在这里画画。

片头的音乐让我想起《从卢浮宫到紫禁城》,当时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最后就成了东西方绘画的对比。现在才明白,原来绘画在西方艺术史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着绝大多数的篇幅。纪录片介绍的是主流的大众的,而陈丹青讲的是完全私人的。他很认真的写了讲稿,甚至写得很文艺,但他非要端着稿纸好似漫不经心地念出来,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档节目属于“订件”。然而他越是漫不经心你越是听得仔细,恐怕一个思维跟不上,就会少许多美妙的体验似的。可是他讲的仅仅是“局部”,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他是自负的,当他说到人们向他索求答案的时候他会想死,当他看到那些考美院的孩子们的素描时他会想死。这种没有原因可说也许就是另一种自负吧,只是他用了相当谦逊于主流的方式来表达,然而越是冷静就越是鄙夷,他的自负比木心高明。

木心赞美鲁迅写的雪,然而他自己写的我以为比不上鲁迅。有一次我看到,木心拿自己和曹雪芹比,这种狂妄或许近似梵高认为自己将来会闻名世界一样,是艺术家的特质。然而我只想问问,即便木心和曹雪芹可比,那么我们的时代和曹雪芹的时代能不能比,如何比?实际上许多事败就败在你要去比,只要一比,就势必会把自己的思维困住,尚未下笔,就已经输了。而陈丹青说,世界历史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伟大的文明,是因为他们不知有彼此。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都是如此。我们是历史的后来者,我们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控制不住要自作聪明地去比较一番,这才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我们如何去比较我们的上下五千年?你喜欢哪个朝代或者不喜欢哪个朝代。如果严肃一点说,你没有喜不喜欢的资格,你只能去了解、认识,尽可能的接纳。陈丹青说到徐扬的《南巡图》,诚然清朝是柔弱的、萎靡的、艳俗的,然而这就是清朝,和你所了解的广汉盛唐一样,它的存在不可替代。

陈丹青说王希孟的年轻,说梵高的憨,说古希腊是人类历史的少年期。他是在说一种元气和灵气,说人之生来的你没有办法的天分,这一点才是最稀缺最要紧的。如果少了这一点,你可以有学术,可以有传统,也可以有技巧,但却都构不成那个特别的你。我们这个时代,和以往不同的是,并不存在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尖锐到关乎生死的矛盾,所以我们的信仰也并不是那些可以拿出来呐喊的凛然大义。没有什么鲜明的旗帜,很包容也很多元,我们只想听点新鲜的。不一定要有什么用,而这一点新鲜却格外的难得。比如大多数人认可古希腊的雕塑是静穆的,而鲁迅偏要说,它们在诞生的时候也是雪白的,崭新的,在阳光下发闪的。

我们这一生会学到许多东西,眼界也会随着所学一点点广阔。可是等你老了再来看,却发现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几个作家,那几部电影,那几幅画,那几首歌。好像我们的情感归属其实老早就定格在自己的青春时代,只是有的人会一直保留着这元气和灵气,而有的人则一辈子纠结挣扎。我们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练习,却丝毫也不敢说自己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只想等来上帝垂青的那一刻,好像那幅画不是你画的,那首诗也不是你写的,正如王希孟一样,那是上帝让他画的。

 2 ) 《局部》第一季——丈量过往的艺术之美

❣1-3

审美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来不断地学习和提升。陈先生讲的画作对我们而言是不懂得的美,美具有多样性,不能要求一致性,面对这样的美选择虚心接受和记录。(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陈先生离校出走,与体制告别后的他在外讲授知识,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幸运,他对美的理解倾向高阶思维和学术性知识层面,一位忠实于自我的人对于美的理解更具有真实的感知能力,无需借助任何词藻修饰美。(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千里江山图》

画家:王希孟

皇家画院,一位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无所忌讳,又得宋徽宗亲自调教,彼时的他雄心壮志,挥笔收纳自成格局的景致,每个景致都有精细动人的细微之处。(小孙字典没输字)

十八岁贵在年少轻狂,才在伟大的画卷中赞颂秀丽江山的气魄。“纸寿千年,但是绢寿五百”,于我们而言,千里江山图的完好保存是何其有幸,而那个早慧的少年在乱世中如烟云浩渺一般隐身在画卷的背后,《千里江山图》成了个人的绝世哀弦。(小孙字典没输字)

——《死亡的胜利》

画家:布法马可

原来我们一直误会,在西方人和正统艺术家的价值观里,湿壁画才是艺术的杰作,油画之所以风华绝代是得益于印刷的普及和画册宣传。(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说来也巧,《死亡的胜利》展现了一场瘟疫带给世人的恐惧,西方艺术家不同于东方艺术家,他们是直接坦坦荡荡地表现出死亡的到来,《死亡的胜利》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样纷繁的景象还能得到细心的描绘,湿壁画走出油画的框架在墙上直接的呈现了神圣的杰作。(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艺术画作会激发人类内心深层的崭新感知能力,是第一感觉,是内心的本能,是对作品的骚动,而这份感知能力也让人类由此内省自己孩子般的无知感。(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人民的胜利》

画家:蒋兆和

《流民图》生动的记录了战争时期受到日本欺负、压迫和奴役的一百个中国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每个人紧皱眉头,眼神涣散地注目没有尽头的前方。这部有血有肉的长卷画作因画家的个人经历得到质疑,这部作品的存在也就掩藏起来,而蒋先生的人生也过上了四处游荡的生活。(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孟德斯鸠曾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看着《流民图》,你才会真正地置身其中,与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深地共鸣。今日这盛世是来之不易的,忘记历史的民族是另一种形式背叛披荆斩棘的先辈们,同时也不再拥有未来。(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3 ) 如何看待陈丹青的《局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www.freethink.fun

今天继续说说陈丹青的《局部》,这次是增补版。我准备分集好好说一说,可能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有偏题的行为,请见谅。 《局部》出了11集,我现在看到第八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浅显易懂的美术节目,我暂时还不知道如何形容这节目,至少它不是娱乐、综艺类节目,而人文方面也不是很强。姑且把它定性为美育类节目。 和其他节目相比,陈丹青在讲美术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用一种近乎于低的方式来谈,在谈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美术理念和美术想法在里面。我们从第一集就能明显的看出来。 第一集、 《局部》的第一集题目叫:千里江山图。我第一次看时,以为陈丹青就是讲画,因为我负责了一档美术类微信,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在说日本的设计、西方美术史,一般不敢涉及我们国家的美术。仔细看这节目,陈丹青讲《千里江山图》时,在读完题跋后,会顺带说一下,断句如果不准确,希望国学家海涵之类的话。这并非陈丹青的谦辞,而是我们国家的美术提倡书画一体,古人写东西,没有标点符号,今人在解读时,会从字到画,整个解读,所以断句不准确,影响很大,陈丹青在讲这幅画时,并没有放开来讲。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讲,有些生疏也是一定的,我们看后面的节目就知道,他越来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不说这个,继续说节目内容。我们国家的美术是不好讲的,其原因无非就是一些考证、主旋律、画作分析等等,都不好讲。除了这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撕逼太严重。有个词叫:文人相轻。这个词用到绘画上也是一样,艺术这东西,在我们国家很难说谁谁谁最牛逼,谁谁谁就是大师。就算是知道,写出来,也会有人去扒他们的黑历史。这里就不详细说了。陈丹青在《局部》的第三集里面已经提到,感兴趣的看了这一期节目,想要详细了解那幅《流民图》的,可以去网上查资料。 第一集,陈丹青其实是借《千里江山图》引出王希孟,表达的是年轻人在绘画上的天赋,列举一系列西方在艺术成就上非常牛逼、年轻有为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从个人感触方面来说,陈丹青一是在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要敢想敢做,当然这并不是说像一些互联网上一些90后那样吹牛逼,艺术与创业开公司是有非常大的差别。艺术可以是个人,企业必须全盘考量。 这里可以扩展一下,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多学美术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年轻人能画出伟大的作品?如果看过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上的演讲,我们会知道,他其实非常不喜欢讲美术,而一讲,便对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不满。你会从他的语言里会听到「学美术没什么用」、「画这么好干嘛,已经有摄像机,根本就没必要拥有这么多画家」等等。只要讲美术,他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他之所以不喜欢孩子学美术,最大的一点就是那些孩子不是真心喜欢画画,只为应付考试(也就是艺考),还有一点就是,画得好真的没用,画家并非比武,靠技艺取胜,而是靠纯粹美和思想。这一点他在《局部》后面几集里讲梵高,最为强烈。借用他自己说的,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是反艺术的。 我们不能说整个国家出不了美术人才,出不了伟大的画家。或许更多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关于艺术的培养是有问题的。 最后说一下,关于王希孟这个人,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个人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而《千里江山图》没有其本人的款印,画上的题跋是蔡京所著。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美术难讲了吧! 第二集、 死亡到底是什么?在第二讲里,陈丹青讲了名叫《死亡的胜利》的一幅画。大多数时候,《局部》的标题可以忽略不计,陈丹青在讲一集时,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比如讲死亡,会涉及到中西美术的对死亡的看法,会涉及到美术的培养和教育,会涉及到战争等等。 说我们是一个破坏的国家,或许不那么为过,如果《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出现在我们国家,被破坏成碎片后,会有人去修复吗?当然这幅画并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并非《死亡的胜利》。大多数画寄情山水和人物,很少涉及死亡的命题。就算涉及死亡和鬼魂之类,中西方之间在绘画上的差异也会很大。比如在灵魂表现上,西方在表现灵魂时,会是赤裸裸,会用一杆称来称灵魂的重量,太重的就下地狱,轻的就上天堂。而我们国家会忽略这些逻辑,鬼魂是能穿上衣服的,这在西方美术是看不见的。 节目里讲到,《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可以和敦煌壁画相媲美,那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许多历史原因,如果要了解,可以去看一本叫《美的历程》这本书,书里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各个层面讲诉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诗词等。一个时代它艺术形式的出现和产生,有其必然性,敦煌壁画之所以那么惊天地泣鬼神,也是如此。就正如节目中所说,梵高不可能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样。 节目中提到的美术的教育问题,对此我是赞成的。对美的追求如同读书,需要人去引导。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识字,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纯粹的美。读书之所以要人引导,是因为现在阿猫阿狗,无论是谁都能出一本书,读多了那些人写的书并不好。美也是这样,需要人去引导,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人去引导过如何认识美,接触美。如果有谁提起美,就是土豪、牛逼之类的语言脱口而出,仿佛学美术就高人一等,其实不是这样。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对待美术,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陈丹青讲美术,我想就在上一堂美育课。 第三集、 讲中国美术,是一件蛮难的事情,这件事可以从政治、社会、历史等等各方面去总结、归纳。我们国家的美术喜欢撕逼,喜欢遮遮掩掩。陈丹青没有,于是第三集他讲了蒋兆和的《流民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书里有一句画说的很妙:一幅画对于一个文盲的意义,好比一本书对一个识字的人的意义。我们每次去看美术展览,尤其是自己国家举办的展览,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展览都是在讲抗战,讲那些很壮烈的故事。借用陈丹青的那句话: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现今很少有人知道蒋兆和的《流民图》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时候,去看美术史,会很有趣,比如画家画画,都是谁要求他画?谁出钱包养他们?为什么埃及金字塔里的壁画脸谱型那么严重,而到了希腊,又那么的光华璀璨,文艺复兴又那么喜欢抠细节,搞得那么繁复……这一一切的一切看下来都非常有意思,如果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家的美术史,对比之下,会发现西方永远在寻求变化,在寻求逻辑,在寻找自我。我们国家大多寄情于山水和人物,很少将画作投向底层人物,千百年来出一个,却又被活生生扼杀。 《流民图》到底怎样,我们这里不去评价,借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一个人,从一个时代、一个世纪去看一幅画、一系列画,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画家有时候并不完全在画画,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 第四——八集、 第四集和第八集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我一起讲了。个人觉得这几集最有意思的是陈丹青说的两个问题: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好看?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先说第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梵高的画,但为什么喜欢,没人能说清楚。大部分人一说梵高的画好,就说他用色喜欢用对冲的颜色,并且用的非常漂亮。要么就说《向日葵》,说他很大胆的把向日葵摆在画的正中间,大片大片的黄涂抹上去,令人着迷。无论怎么描述,梵高画的魅力,迄今为止,我没见人说清楚明白过。 陈丹青讲梵高,也没讲清楚。这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而是内心感受,已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他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憨」。在我看来,或许用纯粹美更好一些。梵高这一辈子画画,是真喜欢,他生平没靠画画赚过钱,没开过影展,更没人要求他去画画,去改画。他只是喜欢画,仅此而已。也就是是喜欢到纯粹的地步,使得他的画,美的自然,也正是纯粹的爱,才让他永远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眼光看世界,孩童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梵高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老老实实。 很多画家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这种纯粹美。陈丹青也是,可惜很难达到。可以说这是画家一种终极追求,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很好笑,觉得如果是这样,那自己也能画画。要明白的是,画家在经过不断的绘画训练后,再走回原点,和就在原地踏步的人,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对美追逐的过程,除他自己,别人无法感受。 之后再说第二个问题,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我当初看陈丹青讨论这个问题时,很惊讶,在我的印象里,画总有画完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完就拿出来了。后来才发现,他所说的完,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上的高度,类似于人是怎么来的,人应该去哪儿等等。 美术到了「印象派」这一阶段,就变得无法琢磨,因为这一帮子人画画,基本上都是画给自己看的,画山、画水、画人等等,都是自己画着玩儿。他们不会为了谁去改画,就是为了单纯的快乐,当然这也导致他们过得都很清贫。 那一幅画到底怎样才算画完?没有答案,也可能有答案。不过我更多的相信,一幅画无论是画完,还是没画完,在每个艺术家看来,都有他特别的意义所在。我们不需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太过于痴迷,反倒会把自己变得模糊。 最后,美术史没完,我只是抛装引玉,希望你能对美术感兴趣。谢谢你能看到最后。 --------------------------------------------------------------------------------------------------------------------------------------------- 昨夜翻阅张佳玮所写《莫奈和他的眼睛》,看完后久不能眠,思前想后甚觉堵得慌,只因这本书吊书袋子太过严重,书中对莫奈及印象派所写知识,甚为潦草。 1、 莫奈生平比较简单,以前做微信,曾有幸查阅资料,得知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启蒙美术老师布丹,结婚两次,妻子卡米耶、爱丽丝,有一帮印象派的好哥们,晚年眼病,死于1926年,一生所画500多幅画作,无非如此。 莫奈生平就同一杯白开水样,倒是张佳玮用吊书袋子的办法东平西凑,将它扩展开来,只是这种扩展方法,太过草草,对整个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演变过程以及莫奈的绘画技法都了解得略为肤浅,不够深入透彻,甚至有些断章取义,春秋笔法的意味在里面。 对于莫奈及印象派那帮老哥们我了解得不多,也未在现实生活中看过真迹,如果要粗略的了解莫奈生平,个人建议上维基百科查阅就好,若要了解印象派绘画技法,最好的方式是看原画,自己去感受,不要被太多华丽的形容词所误导。张佳玮所写莫奈的传记,我是不敢苟同,也不推荐阅读的。 一部好的个人传记,从个人角度来说,要么是根据史料有所发挥和研究,要么就本本分分记录人物。如果充满大量形容词并配以不够深入的历史背景加以发挥阐述,甚至揣摩每个人的内心戏,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不足为信。 不过印象派的发展确实历经磨难,书中所言不假,用陈丹青在《局部》里的话说,这帮人走得太过前卫,以至于很苦,促使学院画派瞧不起他们。 只是现在西方对学院画派所犯下的错误几乎闭口不谈,不知为何。 2、 看完书本,闲来无事,我所幸翻出剩下4集《局部》看,陈丹青说是讲画,倒不如说在讲自己的喜好,历史,文学以及内心感受。他坐在那里,讲俄国列宾、苏里科夫,说俄国家画手大气粗,是饱含历史的画作,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现在大多数人在谈美术史时,从西方,美英法德等国入手,甚至在西方的美术馆里,都很难见俄国画家的画。这是文化霸权主义?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陈丹青在视频里不想用这种词,说一用便落了下乘。不过我倒觉得俄罗斯19世纪后对文化输出确实弱掉很多,至少我们国家西化倾斜是不言而喻的事。说文化霸权,还是俄国文化有些太过拘谨,或不如西方百花齐放有趣。 3、 之后说看画,去美术馆看过画的人,对一幅画的感受,与电脑和书本上看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以前看《蒙娜丽莎》,对着电脑和书本,以为是幅大画,后来翻美术史,书里写达芬奇无论在哪儿都带着《蒙娜丽莎》,心里总有不妥,直到在网上看见罗浮宫里的展出,才发现那不过是很小的画。当然,米开朗基罗在教堂墙壁上画的《创世纪》更为惊人。一幅画在现场看,位于何种位置,对于欣赏者来说,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受。 我个人既爱,又恨在美术馆看画,爱是迫不得已,恨是一幅画与美术馆的场景不合,像一场面宏大悲伤的作品,配上白色的墙面,挂在那里,隐隐有不舒服之感。若遇到一些雕塑,摆放位置狭小,无法转圈看,也是一大损失。不过全世界大多数的美术作品都已不在原位,希腊的在英法德都有,中国长卷画若太长,无法完整呈现,也不行。唯有那些西方教堂和东方古建筑里,人走进去能看见一幅幅漂亮的壁画,基督教,佛教的画,历经岁月,虽微有裂痕,却古朴的摆放在那里,使人静穆。 4、 在《局部》倒数第二集,有个观点非常有趣:超越。透过电脑屏幕我第一次看见一组名为《巨人的战役》的雕塑,镜头里那些遒劲的肌肉、挣扎的面孔透露出来的胆魄与气势,时隔千年,经久不衰。 真正的艺术家心里知道,希腊雕刻家的胆魄和能力,自己是无法超越的。无论是有人将罗丹比作伦勃朗,还是亨利·摩尔与希腊雕刻家相提并论,谦逊的艺术家们会慎重告诫别人,提醒自己,前人之作无法超越。那种伟大,是一种虔诚的佩服。 这不禁令我想到文学,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真正的文学,有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或许真正的文学家,在心里也会有几位无法超越的前者吧。 5、 最后说说现代艺术,我去年差不多去川美看过几次美术展,九大美院的作品来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我也跑去看过,看时只觉处处惊喜,欢喜不已,整个美术展可以呆一天,一幅一幅画仔仔细细的看。有的巧藏机关,如发现,会心一笑,有的甚为不解,像小时候做奥数题,抓头挠耳,看明白后哈哈大笑,看不明白则暗自伤叹。 现代艺术很不好讲,仔细说来,何谓现代艺术,有的人觉得塞尚死后,也就是从1907年算是现代。有的人则认为从杜尚开始算作现代艺术。从表现上来说,艺术已抛开雕刻、绘画,已如行为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等等百花齐放的种类。我就看这些一件件从眼前闪过,猛然惊醒,恍然明白去年在各大美术学院所看的作品,无不有这些艺术的痕迹在里面,走过一圈,回到原点,内心悲喜交织,到最后到底是伤心失意多过欢喜,那一刻也明白拾人牙慧的含义。 现代艺术已超过了绘画和雕塑。它是前进还是倒退姑且不论(现在也没法论,或者很难论),但绘画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已在退去,人们不必去看一幅画明白佛祖或者耶稣在传什么教义,也不必因为彰显家中气氛购买一幅画。现在也几乎很少人靠绘画或雕刻为生。一切的种种,都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不太需要绘画,它正在被边缘化。 那艺术该何去何从?陈丹青没说,也没法说。或许,我想,一切都应交给时间这把公平的尺子,它自会引导艺术向前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www.freethink.fun

 4 ) 《局部》第一季 大结局 《杜尚的决定》

这一年,一门心思想成为代表性画家的杜尚参加了立体派的展览,潜心创造了著名的油画《下楼的裸女》,其实这幅画的动感非常有韵律感,只是对于评委而言这个作品就完全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他们要求杜尚更改作品,杜尚没想到自诩倡导自由的先锋派竟然也 说是立体主义的极端表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幸好杜尚没有人云亦云,他凭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和情感没有受到群体的感染,变得颓唐和放弃。之后他凭着《泉》和独白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传奇,他又彻底颠覆了传统,神秘的蒙娜丽莎加了胡子后变成《L.H.O.O.Q》。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杜尚抱着玩的态度去工作和享受人生,他一边创作艺术,一边沉醉下棋,顺便结识了一批狂热的国际象棋爱好者,国际象棋夺走了他全部的注意力,甚至一度对画画的兴趣也淡漠许多。也许在他下棋博弈的时候获得了难得的宁静,完全没有对艺术品的嘈杂评论。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杜尚在颠覆性的艺术行为中宣泄了他的人生态度,抨击了传统的西方艺术内涵,也颠覆了观众对艺术的认知。他的一生也像自己的艺术充满着荒诞的黑色与有趣的灰色。

 5 ) 目录笔记

第一季

第一集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第二集 布法马可 《死亡的胜利》《地狱》

“可是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因为我们中国的绘画文化、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第三集 蒋兆和 《流民图》

“可是孟德斯鸠说过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大家想想看,这是一个受难的民族,一个战胜国对待《流民图》的态度,这幅问世于沦陷时代的创作,日本敌国怎样憎恨不去说了,胜利后,《流民图》在本国还是遭遇憎惧,权力的意志让这幅画辗转于高层的毒语和封尘的库房,《流民图》中的流民像鬼魂一样流进蒋先生的画里,结果这幅画也像鬼魂一样,在胜利后的岁月背负罪名、差点被销毁,这才是真的灾难,而且是难以战胜的灾难。”

第四集 文森特·梵高 《杏花》《吃土豆的人》

在荷兰初学画时的早期作品 憨人梵高 大巧若拙

画穷苦人的对比 德国珂罗惠支的《暴乱》 中国王式廓的《血衣》

第五集 巴齐耶 《画室》《粉红色连衣裙》《家庭团聚》《夏日》

第六七八集 文森特·梵高 《海边的渔夫》

谁养艺术家、绘画的放纵、非正式魅力。

画家从巫师、到宫廷画师、到“self-employ”。

7

以前画家的宫廷订件和印象派画家的自由创作。

锡管颜料的诞生让印象派随时随地作画得以实现。

一起写生的毕沙罗和塞尚的画作的对比,毕沙罗尽量完成,而塞尚每幅画都没有完成,“打开的作品openwork”。

8

“毕加索说过另外一句话,他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在那画画都有一个规则,可是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吴作人)他说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画,也要知道不画。”

晚年的德加眼睛不太看得见了,就做点雕塑,也喜欢写十四行诗,写完之后就给他的诗人朋友马拉美看。“他说,哎呀,我心里还有很多意象,没有写出来,结果马拉美对他说,亲爱的,诗不是意象,是字和词。德加是非常刻薄的一个人,也非常会说话,可是听到这句话,他说,我在你面前丢丑了。”

“碑不如告,告不如书。石刻的碑文不如墨写的文件,墨写的文件不如私信的草稿。”

“但我要提醒大家,所谓未完成,所谓打开的作品,是一个早就过时的命题,早就过时的革命,但所有革命啊,遗患无穷,除了若干天才,自从印象派闹了这么一场之后,全世界千千万万画家就猖狂起来,画了不知道多少糊涂乱抹未完成的画。那么‘尽其妙也’也是一句漂亮话,漂亮话也是遗患无穷的。”

第九集 瓦拉东母子:苏珊娜·瓦拉东、莫里斯·尤特里罗

她是第一个提供了女性视角的女裸体和男裸体的画家。

第十集 关紫兰《少女像》 丘堤《静物之一》《平湖秋月》

“(关紫兰)她下笔的胆气,和瓦拉东有一拼,而且是纯然的天生,你比起刘海粟那种胆气那种霸悍,她一点不是造作的,一点不是刻意的”

“(丘堤)她的静物画,以我所见,我愿意说是中国第一。好在哪里呢,同样是画花、瓶子、衬布,她知道避俗,出手非常简静,她的画不比瓦拉东好,但是比瓦拉东高。第二,就是她的素心。第三就是见物性,物性又分两层,一个就是她画的那些东西,就是不修饰,不渲染,是物体的恰如其分,也是她对物体的敬意和爱意,另外一层呢,就是材料的物性,就是颜料和笔,丘先生敷色、行笔、起止、收束,她始终都是不温不火,到处都是浓淡得宜,这很难做到的,不光是本事,就所谓温良恭俭让入了画,就是丘先生这种境界。第四呢,当然她也是非常民国的气息,自发,自在,自主,自适,而且自尊。”

第十一集 徐扬 《乾隆南巡图》

第十二集 卡帕齐奥《朝圣前的典礼》

讯息与景别

影像介入大量次要讯息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八部半》 贝托鲁奇《1900年》《同流者》

塔可夫斯基 《牺牲》 景别运用

“一部电影,一幅画,其实是看导演和画家,怎样诱导观众的目光,我这么看这个场面,是要你也这么看,然后个人的风格,他要说的意思,就通过这个观看出来了,这个是视觉艺术的命根子。”

“但是这两位天才(卡帕齐奥和费里尼)的影像和画面,我又要说,和徐扬还有点接近,就是热衷于次要的信息,为什么呢,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是观看本身。”

第十三集 苏里科夫《近卫兵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 列宾《伊凡雷帝》《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王》

苏里科夫做到了油画民族化

“西方对俄罗斯的文学和音乐高度重视,但是到今天为止,他们仍然坚持,对俄罗斯的绘画无知,至少,好像不想有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

“西方对俄罗斯绘画的批评,通常是指,不是纯绘画,这种绘画是一种文学的附庸,我认同的,但我心里不服。欧美极少数艺术家和学者知道苏里科夫和列宾,正好今年上半年,我和一位英国的老学者谈起俄罗斯的委屈,他也蛮同意,但他说西方人可能有两个词批评俄罗斯绘画,一个就是narrative,就是叙述性的绘画,还有一个就是sentimental,太伤感主义,我也认同的......但我还是不服,整个文艺复兴的绘画,就是《圣经》的附庸,是《新/旧约》的图解。”

(俄罗斯也是我的少年情结啊 片尾《山楂树》一响起来就眼睛酸)

第十四集 弗拉·安吉里柯 《耶稣受难》《嘲弄耶稣》《三博士的朝拜》

Angelico类似一个外号 意文 天使般的

“你到了这里面,你不单是安静下来,而且一切到此为止,你的家,你的国,你过去的记忆,全都消失了,有一点点像电脑死机的样子。同时呢,一切就开始了,你会自然而然地心里面有一念,就是万事罢休,从此静心修道,你会有这么一个念头。你面对的是空荡荡的四壁,只有耶稣和圣徒陪着你,准确地说,其实就是你跟安吉里柯面对面,此外什么也没有。”

“13世纪中叶之后,整个14世纪,还有15世纪的上半,事情很有意思了,这两百年的宗教画,人性,神性,你用不着分的,你也很难分开,你瞧见神性的地方,就是人性,你被人性感动了,你会发现那个是神性。......都说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的黎明,在佛罗伦萨,在圣马可教堂的二楼,在一间一间小禅房里面,就在窗户旁边,那个安吉里柯的湿壁画,你会看见,什么是黎明的曙光。”

第十五集 菲罗马可斯(Phyromachos)《巨人的战役》

古希腊派格蒙祭坛雕塑

鲁迅 《“题未定”草》

“鲁迅很讨厌,读到他(朱光潜)这篇文章,他就出来跟他叫板,煞风景。鲁迅举了古希腊雕塑和陶渊明的一些例子,说他们并不会全然是静穆,他们还有别的境界。”

“照马克思的说法,古希腊是人类的儿童时代。”

第十六集 马塞尔·杜尚 《下楼的裸女》《泉》《L.H.O.O.Q》《杜尚的盒子》

被艺术耽误的职业棋手

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现场》 跟乌莱对视那幕堪比电影场景

“即使在欧美,说起艺术,还是指绘画和雕刻的意思。杜尚机警,一百多年前他就想,除了绘画和雕刻之外,艺术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他想重新定义艺术这个词,他做到了。”

“上次说到所谓前卫,就是事情做得太早,历史看不懂,也看不见,印象派小子很苦,等于在前线,直接跟沙龙、跟公众、跟旧势力斗。马塞尔·杜尚的前卫啊,笑眯眯地躲着,稍微弄几下子,他不声张。”

“晚年他说,他重视呼吸胜于一切。”

“站在绘画的立场上,当然会说,塞尚去世的那一年,1906年,是现代艺术的起点......那么,你以非绘画的立场,我以为,应该算是杜尚放弃画画的1912年起算。”

 6 ) 《局部》第一季——丈量过往的艺术之美(13-15)

🇷🇺第十三期 .俄罗斯冤案

俄罗斯人公认的民族灵魂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祖国沉淀着无限的热爱与对俄罗斯社会现状的悲悯,直到今日俄罗斯依然面临这样的处境,深刻揭露了俄罗斯与欧洲的现实关系与心理纠葛。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话说这次视频看完后,你会慢慢回味和享受俄罗斯是如何将艺术活成了波澜壮阔的盛宴,自从十七世纪彼得大帝强行脱亚入欧,18世纪末俄罗斯艺术走入黄金时代,尤其在文学、音乐和艺术等表现的很强劲,没有俄罗斯的欧洲文学也是少了如此精彩的一页,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希金等人的作品显示出庄重与深邃,而以画写史的列宾、苏里科夫也在画作中栖息着俄国岁月的凝重,在时光轴的画卷的这一端积淀着俄罗斯人的心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俄国画匠列宾、苏里科夫都是俄国历史画匠,他们擅长建立盛大恢宏的场面,里面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记忆犹深的一幅画是苏里科夫画的《女贵族莫洛卓娃》,描述了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时代,由于尼康主教的宗教改革导致宗教分裂,旧派坚持守卫传统,反对背叛传统,破坏宗教的民族性,莫洛卓娃则是旧派的追随者。沙皇得知后逮捕了莫洛卓娃,扔到雪橇上遭到酷刑,莫洛卓娃最终在博罗夫斯科土牢中死于饥饿。画面中给你最大的震撼是莫洛卓娃是那么理直气壮信仰着自己的真理,她的思想、情感带有振动的频率去影响了围观的民众们。画家也用笔触记录了一个慌张的时代,笔者对这个时代的念想也戛然而止。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俄罗斯是欧洲列强一个迟到的国家,它也是最难被征服的国家之一,连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疯狂的希特勒都折戟俄罗斯,俄罗斯的人民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其实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代表了它的生命力,一个不断思考、不肯服输的民族既能耐住莫斯科的异常寒冷,也能迎接属于他们的历史进程。

木心美术馆,哈哈哈!每次看陈丹青先生换地盘太开心了!😄

⛪️第十四期.圣马可教堂

本片围绕着“淡“,“淡”是一个使人心生平和的文字,一个富有意蕴的字眼,它如那淡雅幽深的禅意,在淡墨中勾画一抹浅淡本色之美,一份对时空的思念之情,一份远离纷繁杂芜的眷恋之心。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北宋时期水墨淡彩法,笔法灵活,敷色清淡,画面有一种闲适之风。这次在遥远的圣马可教堂也有一位知音名为安吉里柯,他曾居住在一间间鳞次栉比的禅房之中,满墙记录锦绣繁华的湿壁画颂歌,千古依旧。《受胎告知》有着甜美、温柔而坚毅的圣母向神明表达内心的虔诚。所绘的人物看上去是那么淡雅恬静,表现出宗教的神性与人性的情意相融。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尽管我们对基督教的了解还是有限的,可是也能从画中捕获共情的内心,艺术的内在性充盈着丰满的爱、怜悯与仁慈,透过笔墨释放光辉,成为文艺复兴光芒乍现的一瞬间。

《受胎告知》

🇬🇷第十五期 .巨人的战役

古希腊雕塑一直给我们留下了唯美、高大与残缺,在西方众多艺术瑰宝中,古希腊艺术雕塑留给后世美的境界是难以企及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今日我们随着陈丹青先生的讲解以崇敬的态度欣赏《巨人的战役》,你会看到它是正在强烈的表现了搏斗和纠缠,人与人,或是人与猛兽,或是人与蟒蛇。好几组雕像从肢体、表情的伸展都表现出最激烈,最优美的一瞬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古希腊雕塑一改早期的拘谨风格,运用写实方式创造性的雕刻人物在剧烈运动的状态,从经过岁月洗礼的《巨人的战役》痕迹中可以看出它依然表现出连贯的运动感与节奏感,表现出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活力,展现了人体的均衡比例之美。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成了空间中凝固的永恒。同时也从雕塑艺术中寻觅到他们追求家国情怀与人性理想,以深沉、 质朴表现出希腊人 追求独立、自由和理想 精神。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希腊雕塑因为历史缘故出现了凋敝,可依然不影响他接近神与人的比例,此后的雕塑家都有自知之明表示再也无法超越希腊雕塑。于是希腊雕塑以光辉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永远的载入文化史册 。

 短评

有观点,有偏爱的男人是多么珍贵。

3分钟前
  • amaranthiner
  • 力荐

我觉得陈丹青有些过于贩卖苦难,貌似只有成功人士谈起苦难来才更加权威,诚然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与艺术,值得铭记。

4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陈丹青的自媒体真的要好好办下去,因为看看这个,人真的就平静了好多。什么时候能平静的讲烦恼讲苦难讲幸福就真的成长了。

9分钟前
  • V
  • 力荐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11分钟前
  • 目手出
  • 力荐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陈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多地方话语点到即止,听得心头一紧,必须关了视频看看窗外,努力多看两眼这个世界的明亮。(片头是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Prélude – Yo-Yo Ma;有一集俄罗斯民谣《山楂树》特别好听)推荐第六集和十三集

14分钟前
  • yaoyanan
  • 推荐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16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19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24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26分钟前
  • 飞老湿
  • 力荐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29分钟前
  • 黄壮壮
  • 力荐

每一集慢慢看,为什么这么喜欢陈丹青讲话呢…

33分钟前
  • Vins3nt
  • 力荐

知识分子的良心

35分钟前
  • DopamineLoss
  • 力荐

看理想系列中,对这一个最担心,会不会坑掉啊,怒打五星。

37分钟前
  • lily13521
  • 力荐

终于明白道长说的那句“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38分钟前
  • 凯丽要一夜暴富
  • 力荐

其實這一部並不適合對藝術史毫無了解的圈外人來看,因為其中的見解相當個人化不說,都是他很奇怪的跑偏見地,不完全符合主流藝術史的客觀表述,容易把圈外人帶偏。但幸運的是我和他的見地不謀而合,特別是對意大利濕壁畫的部分。

41分钟前
  • 沉淪。與涅槃
  • 力荐

到目前为止,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比梁文道,马世芳的更加吸引我。其实陈丹青的语言因为不太被新闻联播体污染,很有魅力。他个别的用词特别讲究,听来都是惊喜。

4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陈丹青讲话不紧不慢,从容的知识分子;艺术真美啊。音乐,绘画,文学,都美极了。感谢上帝。

50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陈丹青做这个节目就是念稿,和他以前文风一样,内容都主观极了。但大概还是会去买他的书。有几集视频做的超有趣,而且放出了非常多我以前没见过的画,非常多,赞死。

51分钟前
  • i姑娘
  • 推荐

之前还担心只是绘画史介绍,也怀疑公众形象越来越公知的陈丹青会让人失望,没想到他竟这么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分享,是我小人之心了。非常值得看,国内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就好了。

55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不需要美术造型道具特效,他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所谓最强大的不插电PPT。。。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56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