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张国立,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易烊千玺,段奕宏,秦海璐,撒贝宁,马苏,单霁翔,李仲谋,龚良,段晓明,马萧林,强跃,万全文,蔡琴,马宝杰,任万平,方勤,王刚,何炅,陈晓,刘奕君,郭涛,雷佳音,关晓彤,蔡国庆,蔡轩正,任重,宁静,杨志刚,那英,孙淳,周冬雨,袁弘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7

 剧照

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3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4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5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3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4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5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7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8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9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国家宝藏第一季综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今年,逐步被定格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8月22日,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纷纷“周二见”的秘密被揭晓,央视文化节目大家庭又将新增一位重量级成员: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金牌制作团队2年酝酿筹划、强大顾问团保驾护航、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强势结盟、实景取材、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与之魂魄相依的“国宝守护人……《国家宝藏》将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串联每一个守护者的讲述,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用时尚鲜活的综艺形态,搅动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全力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造梦之家注定爱你搞定上海滩喋血枭雄回家特警新人类2:机动任务一丝偶然英雄们: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波塞冬宇宙追缉令(原声版)一屋哨牙鬼全力挥杆:高尔夫大满贯之路 第二季少林真功夫我的法定老公泰语一咬定情1985狙击精英:秘密任务变形计 第十三季外星接触 第一季雪狼法网1987刑警的故事喜欢我黑洞凤凰街风雨鬼屋之影双面女间谍第五季墨尔本风云第四季致命急件着牛仔裤的钟馗夜惊:死亡出租车推销员之死1985新家法幸福快车我的诗篇绕道生化寿尸粤语春光灿烂猪八戒2021万物生灵 第一季神鸡包美丽辣子曰 第二季假面骑士×假面骑士 Ghost Drive 超MOVIE大战Genesis亲·爱的味道我的超能力没有存在感

 长篇影评

 1 ) 讲述文物故事是一个美好的引子

国家宝藏开播前,好多博物馆同仁在朋友圈卖力安利,观望中难掩期待,毕竟这档节目对于向来低调的文博圈来说不可谓不重磅。于是,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认真地看完第一期,从一个文博从业者角度来谈谈对这个节目的观感。

第一期节目放完,整个节目的套路也就定得八九不离十了。每期围绕一个博物馆,每个馆出三件馆藏重点文物,每件文物搭配一名影视明星作为国宝守护者,主要功能是通过“小剧场”演绎与之相关的背景故事,所谓前世;然后再引出当前与文物有关的人和事,所谓今生。小剧场故事是基于史料的创作,有一定虚构成分,但是很好地解释了与文物有关的背景知识。每个配套故事抓取的点都不同,第一期三个故事除了第一个千里江山图略尬,瓷母和石鼓的两段一个搞笑,一个温情,同时又分别把立意上升到大国文化自信和文脉保护传承上,感觉剧本还是花了不少心思。今生部分的讲述方式更为多样,工艺揭秘类、访谈类,相信在后面的节目里还会看到更多类型。

这里要说一下嘉宾的选择。第一期三件文物对应的是三个不同维度的群体:千里江山图请来的当代学院派画家和国画颜料传承人,代表了小众的专业人士,也传达出一个讯息,即文物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于文物属性在当代社会有更为广泛的延续与应用,是为“活”起来的第一重意义;瓷母瓶请来的是故宫博物院的讲解志愿者团队,代表了博物馆爱好者,也是大众文化传播者,乍一看与器物特点没啥关系,但联系到大国文化自信的主题,就蛮好理解了,因为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从自发的爱好者到自觉的传播者,是为“活”起来的第二重意义;最后石鼓请来的是故宫的文物工作者,代表了文博领域的从业者,正是有了这个群体的努力与坚守,才有文博事业的今天,是为“活”起来的第三重意义。至于影视明星和张国立,更多起到穿针引线和增强可看性的作用,仔细看下mv里的明星阵容,流量小鲜肉小鲜花很少,都是演艺圈里拿得出作品(或许可以理解为相对有文化?)的中青年力量,可见央视爸爸在默默把关着节目的娱乐尺度。最后再说一下之前噱头很足的馆长天团,现场扮演坐镇点评的角色,虽然说猜也猜得到,但是看着大佬们在那按照分配好的任务背台词脚本,真的只能报以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了。

所以呢,国家宝藏作为一档主旋律命题式综艺节目,个人觉得可以打到85分,因为要糅合这么多元素去作综艺化的呈现,太难。也因为如此,节目中许多的设计痕迹,比如臆测成分偏多的表演段落、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仪式环节、硬拗的馆长点评等等,尽管过于刻意且流于表面形式,但是只要是服务于收视率这一大目标,都没有必要去苛责。毕竟,什么样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40分钟能够传达出多少文物信息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两个小时看下来不换台,觉得燃、觉得爽、觉得应该去博物馆里一睹国宝真容,这个节目就成功了。可能这么说会被喷过于“功利”,但过去十年间,许多博物馆绞尽脑汁在做的就是如何吸引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相较于一个展览、一次讲解或一场活动的传播覆盖面,国家级电视媒体的宣传优势无可撼动,只是这一天真的等得有点久。

此前,我们熟知的文物类电视节目大多以纪录片或科教片形式为主,比如《国宝档案》,适中的体量和电视特有的叙述优势,非常适合作中深度的专业解读。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综艺类、体验类节目瞄上了文化遗产的主题,将文博元素作为噱头,结合不错的可以打开一部分新的受众群,但也有玩过火引来不少诟病的。还有一种鉴宝类节目,品质良莠不齐,有些节目画风完全被商业化带跑偏;以前央视倒是做过一档《传家宝》(大概)节目,侧重讲民间的文物故事,同时结合了家风家训的主旋律,如今在国家宝藏上也能看到对它的借鉴。这多少反映了近年来文物类节目的边缘化尴尬地位和两极化走向,要么高精专但看的人少,要么沦为娱乐的陪衬。从受众角度,国家宝藏是拍给大众群体看的,它的出现弥补了这类节目此前的缺位。但要说传播方式有多少突破,好像也没有,只能说是杂糅了不同的形式,显得丰富,本质上仍是在讲故事。这是我个人暂时觉得遗憾的地方,也是未来应该去期待的方向,因为从隔着展柜玻璃到隔着屏幕讲好文物故事只是第一步,更多博物馆资源的发挥与利用,更多博物馆价值的阐释与传播都值得大众媒体去做更多尝试。

 2 ) 期待国宝

节目内容是至尊无敌了,也就央视能调动这样的阵容。最大的槽点是明星们的舞台剧,不过多少理解节目组的苦心。

【第一期】

分别从文物本身、文物守护与文物传承三个角度对《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石鼓进行了讲解。

《千里江山图》中使用的颜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让我想起之前敦煌展里看到的那些颜料,原来真是同出一脉,从矿石中提炼出的颜料加上胶水,才能保证百年不变色,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这青色或是那绿色,不是鲜艳,而是一种鲜活的感觉,是生命力的颜色。

各种釉彩大瓶,真的,孤陋寡闻的我这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宝贝,名字确实生动。把17釉彩烧制在同一个容器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只能感慨说乾隆时期的繁荣确实达到了顶点,才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毕竟对艺术的追求从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喜欢志愿者这个角度,从甘肃博物馆回来以后就决心去博物馆当志愿者了,能够真正走入那些文物并向他人诉说,实是一件幸事。

最后通过石鼓的迁徙讲述了中华文化传承之不易,尤其是那些文物工作者们,令人肃然起敬。梁金生讲到他们兄妹5人都是在故宫文物迁徙路途中诞生的,他们的名字见证了文物流转的曲折历程,而他们的生命轨迹也见证了时代造就的大分离,不得不唏嘘。

单馆长最后那个文化、艺术、物质感觉简直是给三个文物定了性(⁎⁍̴̛ᴗ⁍̴̛⁎)

赞美一下kkw的声音和梁家辉的气质。

 3 ) 【万字长文巨献】为《国家宝藏》打Call时,也请不要忘记这些没能“回家”的中国文物(北美+日本篇)

近日,《国家宝藏》刷爆了朋友圈,将宋朝大美河山浓缩成一幅金碧青绿山水的《千里江山图》、集瓷器大成的“瓷母”各种釉彩大瓶、记载了千年文脉的“石鼓”、周代礼乐制度的代表曾侯乙编钟……文物背后前世今生的故事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不过,除了这些国宝,不少拥有极高艺术、历史价值的中国文物在战火硝烟里、在时代变迁中流离失所,散落在海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

这篇文章无意一一列举所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目的也并非简单谴责当时偷盗者和文物贩卖者的行径,更不会因为这些文物在动荡战火中幸存下来而赞颂这种行为。我们只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挑选几家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和他们的藏品,让大家不要忘记还有这些中国文物漂流异乡。如果在旅行中经过,不要忘记去探望一下“没能回家”的它们。

一、北美篇

图:中国文物馆藏北美分布图

1、弗利尔美术馆与《洛神赋图》:《洛神赋图》的“异地恋”

还记得2015年秋天故宫博物院超高人气的《石渠宝笈特展》吗?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武英殿的明星,那么延禧宫中的领衔者就非宋代摹本《洛神赋图》莫属了。在《国家宝藏》中,传说辽宁博物馆推荐的三件国宝中也有《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可见这幅画的重要性。

图:《摹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版本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绘,他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爱,最后因人神殊途而怅然分别”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别时,曹植在仆役的陪同下站在岸边,洛神隔着洛水含情脉脉回望,若往若还,依依不舍。

图:弗利尔美术馆官网

但你知道吗,这幅画还有兄弟姐妹,其中唯一一幅宋朝白描摹本位于遥远的大洋彼岸——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

不过遗憾的是,根据博物馆捐赠者弗利尔的要求,他的藏品不能出售,也不能出借给其他任何地方。所以,它与中国摹本,只能如曹植与洛神一般无奈地隔水相望,“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图:《摹洛神赋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版本

图:《摹洛神赋图》(局部),辽宁博物馆版本

图:《摹洛神赋图》(局部),弗利尔美术馆版本

也正因如此,对于中国旅行者来说,弗利尔美术馆非常值得一看。这里是世界上收藏有最好中国文物的海外博物馆之一。

它的建立要从西方人对于东方艺术的痴迷说起。早在17世纪末起,西方就刮起了一股东方风,拥有中国瓷器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一些人甚至“疯狂”地将自己的家装饰成所谓的东方异域风,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创作的《孔雀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图:《孔雀屋》(Peacock Room),这件作品表现了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风格,来源弗利尔美术馆官网

图:《孔雀屋》(Peacock Room),来源wikipedia

这件作品正收藏在弗利尔美术馆。这本是一间餐厅,墙壁四周装饰的孔雀金色屏风仿佛出自日本“琳派”画家之手,其间摆满了各种青花瓷器。中间是惠斯勒创作的《瓷国公主》,一位西方面孔的女孩身着和服,手持团扇。

图:查尔斯·朗·弗利尔肖像,来源wikipedia@Edward Steichen

在这些追逐东方艺术的收藏家中,不得不提查尔斯·朗·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正是他一手建立了美术馆收藏。

他有一句经典的豪言壮语:“元代以后的画不用拿给我看。”一方面可见他的收藏趣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藏品之精,年代之久远,连明清时期的绘画、雕塑、工艺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图:弗利尔美术馆官网

不同于一般收藏家仅是从欧美古董商手中直接购买东方艺术品,他曾四次亲自前往东亚拜访收藏家、古董商,收集藏品,探访龙门石窟等古迹。这段时间(1895-1922年)正值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危险重重。

这段经历大大丰富了弗利尔的收藏,他在北京寻找唐、宋及元代早期绘画时曾经说过:“在中国期间,如果我拿到了上述朝代绘画大师的6幅代表作,我就会认为自己极其幸运了。但是事实上,我在北京拥有的东西,已10倍于那个数字。”

20世纪初,弗利尔萌生了“将藏品捐赠给美国政府、建立一座博物馆”的想法,最终在总统罗斯福的支持下实现,1923年弗利尔美术馆开馆。

图:弗利尔美术馆官网

捐献藏品达一万五千多件,包括来自中国和日本的远东艺术品、印度和中东文物、古埃及艺术品以及包含“孔雀屋”在内的美国艺术家作品。

美术馆不仅拥有全美最多、最精彩的中国绘画藏品,青铜器、玉器、佛教造像收藏也相当精彩。只可惜,这些“国宝级”的文物再也无缘“回家”,我们只能在华盛顿一睹它们的风采了。

【其他重要中国藏品】

弗利尔美术馆 Freer Gallery of Art
地址:1200 Independence Ave SW Washington,D.C,DC 20013 开放时间:10:00-17:30(12月25号圣诞节闭馆) 门票:免费 官网:www.asia.si.edu

2、波士顿美术馆与《历代帝王图》:与中国画初结缘

图:wikipedia@Alexf

在美国,与弗利尔美术馆中国绘画收藏相比肩的恐怕就要数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了,这也是美国最早收藏中国画的艺术机构之一。

在中西交流尚不通畅的时候,西方人很难欣赏审美情趣差异巨大的中国卷轴画:画景没有透视,画人不按解剖学,这怎么能叫做好画嘛!甚至有西方媒体曾经评论中国画“单调,没有条理,色彩已褪,令人乏味。”

图:欧恩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来源wikipedia

图:《邓曼·罗斯自画像》(Denman Ross Self-Portrait),来源wikipedia@Denman Ross

但在波士顿却有一群拥有慧眼的人,发现了中国绘画之美,他们是美术馆东方艺术研究院欧恩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美术馆赞助人邓曼·罗斯(Denman Waldo Ross)以及美术馆建立日本和中国收藏至关重要的人物冈仓天心。

不同于美国其他城市,日本文化在这里十分盛行,交流也相当频繁,因此最初很多中国绘画是从日本人手中购得的。

图:其中一幅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五百罗汉图》,来源波士顿美术馆官网

比如1895年,中国南宋绘画《五百罗汉图》展的作品就来自京都大德寺,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的中国绘画展。展览结束后,寺院将10幅《罗汉图》出售给邓曼·罗斯,成为波士顿美术馆最早一批中国绘画收藏。

唐代宫廷画师阎立本所做的《历代帝王图》也是邓曼·罗斯通过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买下的。这幅画还被称为《古帝王图》、《十三帝图》等,绢本设色长卷,描绘了历史上的十三位中国帝王。

图:《历代帝王图》

他们分别是: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南陈文帝陈蒨、南陈废帝陈伯宗、南陈宣帝陈顼、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

阎立本通过人物五官表情的细腻刻画,对各位帝王的功过得失一一评价,笔墨间可见褒贬。

图: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卷》,来源波士顿美术馆官网

费诺罗萨和邓曼·罗斯之外,前者的学生冈仓天心又陆续征集了不少高品质的、名气很大的中国古画,如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卷》、夏圭《风雨行舟图》、陈容《九龙图》等。现在波士顿美术馆共收藏宋、元绘画213件,数量位列全美第一。

【其他重要中国藏品】

波士顿美术馆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地址:465 Huntington Ave, Boston, MA 02115 开放时间:周一、二10:00-17:00,周三至周五10:00-22:00,周六、日10:00-17:00 门票:成人25美元、学生凭有效证件23美元、65岁以上老人23美元、6岁以下儿童免费 官网:mfa.org

注意事项:

中国传统书画对保存环境的光线、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很高,尤其是长时间的光照会使颜料褪色,平摊的展陈方式也会使纸绢受损,因此多数时间它们都保存在博物馆的仓库中,每隔几年才会拿出来展出,多现身在特展。因此,如果平时前往上述博物馆、美术馆,很可能见不到这些珍贵的古代书画收藏。

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皇帝礼佛图》:中国的“埃尔金大理石雕”

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勋爵终于压制不住拥有雅典巴特农神庙石雕的贪欲,将一块块精美浮雕取下,切割成块,运回英国。这些文物被后人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存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有一块来自中国的佛教浮雕作品——《皇帝礼佛图》,无论是身世经历,还是艺术价值,都可与那件雅典的作品一较高下,博物馆馆长阿兰·普利斯特(Alan Priest)赞颂它是“中国的埃尔金大理石雕”。

它与纳尔逊·阿特金艺术博物馆的《文昭皇后礼佛图》合称“帝后礼佛图”,本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

图:龙门石窟,来源穷游er@洋意Ale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山西大同迁都至河南洛阳,崇尚佛法的他命人在伊水河畔的山崖间开凿石窟,工程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等数个朝代,绵延400多年。总计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

图:宾阳中洞,来源wikipedia@Ismoon

宾阳洞是其中最重要的洞窟之一,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歌功颂德所建。宾阳中洞中间是一座释迦牟尼坐像,除了两侧侍立的菩萨、弟子像,墙壁上还装饰着浮雕,其中最精美的就是流落海外的《帝后礼佛图》。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在大臣、侍女的陪同下礼佛,人物线条刻画细腻,栩栩如生。

最初日本学者冈仓天心、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美国收藏家弗利尔陆续到达龙门石窟,考察、拍照、拓片、测绘,之后将石窟介绍给西方。

然而这些本应作为研究材料的照片却引来了无耻之徒的觊觎,刺激了佛像的掠夺与盗卖。甚至有的人会拿着照片向买家展示,“预订”这些作品。兰登·华尔纳曾经讲述过当时的情景:仅在龙门石窟外就有1000名盗贼,军队每晚出动维持治安,经常有激战发生。

图:不仅仅是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洛阳石窟的其他洞窟也损毁严重,来源穷游er@洋意Ale

当时在大都会博物馆工作的普埃伦对《帝后礼佛图》志在必得,1934年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店老板岳彬签订合同购买这两幅雕像。岳彬联合土匪绑架了石匠,逼迫他们在夜色中将浮雕一块块敲掉,运至北京后转往美国,经过在中、美两地的多次拼接复原后,最终陈列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不过这件事并未划上句号,恶人终有恶报。上个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来自著名雕刻家刘开渠等十人的联名举报信,检举岳彬倒卖文物,检察院随后在他的家中发现了《帝后礼佛图》的部分残片。岳彬以倒卖文物罪判处缓期死刑,在狱中度过余生。

相比《皇帝礼佛图》,《文昭皇后礼佛图》的命运更加坎坷。一开始它并没有修复成功,浮雕残片失散在茫茫人海中。五年间,纳尔逊·阿特金艺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的馆长希克曼四处寻找、收集这些遗失的碎块,之后按照礼佛图拓片,将它们和从福格艺术博物馆征集来的残片一点点地拼起来,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现在我们看到的《文昭皇后礼佛图》也仅是完整浮雕的三分之二,其余的部分或在岳彬家被查获、收入龙门石窟库房,或已不知漂泊到何处了。

【其他重要中国藏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地址:1000 Fifth Ave, New York, NY 10028 开放时间:周日至周四10:00-17:30,周五、周六10:00-21:00 (感恩节、圣诞节、新年和五月的第一个周一闭馆) 门票(建议票价):成人25美元,65岁以上老年人17美元,学生12美元,12岁以下儿童免费 官网:www.metmuseum.org

4、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与“昭陵六骏”:谁牵走了唐太宗的骏马?

图:穷游er@smilla

当我们进入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雕塑馆时,你一定会被“昭陵六骏”震撼到:六匹骏马排开,占据了面对正门的一整面墙,射灯将它们依次照亮。

它们是唐太宗生前的爱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勤骠、青骓、什伐赤。

图:西安碑林中的“昭陵六骏”,来源wikipedia@张骐

平定天下后,太宗曾经下诏:“朕自征伐以来,所乘戎马,陷军破阵,济朕于难者,刊石为镌真形,置之左右,以伸帷盖之义。”于是,传说阎立本奉命设计了六骏的浮雕草稿,之后交由工匠雕刻,安放在昭陵内,宣传太宗一生的丰功伟绩。

其中最生动的两幅是“飒露紫”与“拳毛騧”,不过遗憾的是,碑林中的这两件是复制品,原作收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图: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官网

“飒露紫”选取了最经典的一幕——丘行恭拔箭。征讨洛阳时,唐太宗骑的正是飒露紫。战马在激战里放箭,将军丘行恭及时赶来,将自己的马让给了李世民,并为飒露紫拔箭。英勇的马儿后来竟站了起来,咆哮着作前进状,吓得敌人连连后退,解除了一场危机。

图: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官网

“拳毛騧”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形象,周身旋毛的黑嘴黄马。它也战功赫赫,据说在沙场连中九箭却依然顽强作战,直到胜利。

这两件文物流出的过程众说纷纭。据《国宝档案》所述,当时袁世凯已复辟帝制,让儿子袁克文负责兴建花园,并希望在里面放置一件“镇园之宝”。在古玩商人赵鹤舫的提议下,袁克文看上了“飒露紫”和“拳毛騧”,联合陕西督军陆建章和美国人毕士博盗墓窃取雕像。但是,狡猾的赵鹤舫并没有将原作交出,而是狸猫换太子,偷偷命人仿制了两件作为替代,原作后来卖给了臭名昭著的文物贩子卢芹斋。

还有版本说,赵鹤舫买通袁克文,得到袁家运送货物的专用批条,顺利将浮雕运出;也有人说,飒露紫和拳毛騧是在袁世凯去世后才流出的。

图: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官网

无论过程如何,最终宾夕法尼亚大学答应了卢芹斋18万美元的开价(实际成交价格为12.5万美元)。不过这个价格实在太高了,博物馆一时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先将唐高宗的两匹骏马“借到”博物馆,直到1920年底收到一笔20万捐款后才正式收入馆中。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地址:3260 South St, Philadelphia, PA 19104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7:00,每月第一个周三10:00-20:00 门票:成人15美元,65岁以上老年人13美元,6-17岁青少年和学生10美元,5岁以下儿童免费 官网:www.penn.museum

5、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与荫余堂(Peabody Essex Museum):拆迁潮中的“幸运儿

图:wikipedia@Fletcher6

最后我们将要介绍的这件展品有些特殊,它不是绘画、雕塑、陶瓷等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到达美国的过程也无关于盗窃、抢掠、交易,相反可以算是一次感人的“异乡重生”。

走进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你会惊诧地发现这里竟然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徽派建筑,甚至连室内陈设还保留着原主人的生活痕迹。博物馆工作人员确实把现实中的徽派老宅“搬进”了博物馆,这也是首座运至美国的中国本土完整住宅。

图: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所在的美国塞勒姆小城与东方缘分颇深,她是一座港口城市,200多年前从美国启程前往中国的第一条商船正是从这里出发。博物馆共保存了22处历史建筑,东方部虽然也收藏了来自东方的各类文物,但以建筑艺术的相关书籍文献最为闻名,其中有些甚至是孤本。

时任博物馆东方艺术主管的白灵安(Nancy Berliner)曾经前往中国安徽旅游,她对当地古村中的粉墙黛瓦印象深刻,就此萌生了让美国人见识徽派建筑之美的想法,希望将一座真正的当地建筑搬进博物馆。不过由于文物保护的限制,他们只能考虑普通的民居。

图: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

1996年她和助手深入安徽大大小小的村落进行考察,无意间在休宁县黄村发现了超过200年历史的荫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高墙深宅,共2层,16间卧室,天井、鱼池、格窗、马头墙等元素应有尽有。当时房屋因缺乏修缮,仿佛随时就会倒塌似的,然而破败之间却掩不住原先的精巧。

更巧的是,这里的主人——黄姓富商后人正准备出售这座老宅,于是白灵安决定买下,迁移、收藏在美国的博物馆。

图:在荫余堂拆解过程中,每个部件都被细心编号,用来记录原始的位置,来源纪录片《荫余堂》截图

拆迁复原工程从1997年开始,共持续了6年。一块块砖瓦、一根根木梁被依次小心拆下,并仔细记下它们的具体位置。根据工作人员的统计,最后共有10000多块砖、50000多块瓦和2735件木结构,甚至连屋内的家具、陈设甚至生活用品也保留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的海上漂泊,这些建筑部件抵达美国,在中美专家、工匠的共同努力下复原工程顺利完成。

图: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官网

现在荫余堂已经成为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展厅中播放的《荫余堂》纪录片向大家讲述着这座建筑千里迢迢到达美国的全过程。

而当年其他五座被看中的候选民居中,除了一座被美国一家基金会出资买下,异地重建外,剩下四座的原址上已经盖起了现代化的新式建筑。

对比它们的命运,荫余堂无疑是幸运的。这个项目不仅挽救了一座建筑的生命,它的意义或许还在于试图唤醒我们对古建筑之美,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民居的重新关注。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 Peabody Essex Museum
地址:East India Square, 161 Essex Street, Salem, MA 01970;位于波士顿市区,建议自驾前往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7:00,每月第一个周四10:00-21:00 门票:成人20美元,65岁以上老年人18美元,学生12美元,16岁以下青少年免费 官网:www.pem.org

6、北美其他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博物馆

纳尔逊·阿特金艺术博物馆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Fogg Museum

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亚洲协会及其博物馆(纽约)Asia Society and Museum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 Field Museum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Seattle Art Museum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安大略皇家博物馆 Royal Ontario Museum

二、日本篇

今年春晚有一个特殊的环节,明代中后期的青绿山水手卷《丝路山水地图》亮相舞台。这幅地图也名为《蒙古山水地图》,包括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广阔地域。

图:春节联欢晚会截屏

图:《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这幅画在去年年底被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之前,曾经被日本近江富商藤井善助买下,收藏在日本藤井有邻馆大约80年之久。

其实,不只藤井善助致力于收藏中国器物、书画。由于政治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日本建立中国收藏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拥有中国文物最多的外国国家之一,而且藏品质量丝毫不逊于英、法、美等欧美国家。

1、中国文物进入日本的主要过程

中日文化艺术交流源远流长,已有上千年历史。根据史料记载,传往日本的最早艺术品是一方《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1782年由九州福冈县志贺岛上的一位渔民意外发现,现被列为日本国宝。根据印章风格和上面的“汉”字,可以推测这枚金印制于东汉时期。

(1)隋唐时期

图:奈良平城京街道图,来源wikipedia@Wikiwikiyarou

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时期,尤其是盛唐先进发达的经济、科技、文化让邻国钦慕不已,争相仿效学习。从仿照唐朝长安城修建的奈良平城京和京都平安京,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之大。

7世纪起,日本圣德太子开始派遣访隋使,起初人数很少,通常只有十数人或数十人,但队伍中已经包括了留学僧和留学生。到了唐朝,遣唐使的队伍扩大了许多,尤其是在702年到752年之间使团人数经常多达四五百人。他们不仅在中国学习先进的社会制度、文化、佛法,归国时还将大量器具、造像、书籍等带回日本。

图:鉴真和尚像,藏于奈良唐招提寺,来源wikipedia

一些中国僧人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同样带去了不少佛像、经书,最知名的当属鉴真和尚。他在日本负责传律受戒,统领日本僧佛事务,并在奈良建立了唐招提寺。根据记载,他在东渡时带去了如来、观世音等佛像八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七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

(2)宋元明时期

从宋朝起中日之间虽然停止了官方使团的互派,但两地频繁往来的贸易,以及大量日本僧人前往中国寻访圣迹,让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继续活跃着。这段时间里,由于两国人民的审美趣味不一,那些流入日本的日常用品、手工艺品、绘画作品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文物收藏的重要补充部分。

这个现象以中国书画最为典型。当时中国流行两种绘画风格:一种是华丽细腻、刻画严谨的院体画,以北宋宋徽宗为代表;另一种则是从宋朝逐渐兴起、至元明兴盛的文人画,他们注重笔法,讲求抒发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描绘内心的精神世界。

但是那些在中国的日本人购置的中国书画和上面提到的这两种虽有重叠,但也有差异。他们大部分人是居住在浙江地区寺院里的佛教僧人,更加青睐宗教性质的道释画,主要为佛教题材的人物画像、著名禅师的肖像画等等;此外,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一些花鸟画。

图:《观音猿鹤图》,牧溪,现藏于京都大德寺,来源wikipedia@Muqi Fachang

宋朝禅宗传入日本,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崇尚粗放空灵之美的风潮,而当时中国正有一类被称为禅画的作品符合这种审美。它们脱离了传统的笔法程式,用一种更加自由的笔墨进行创作,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禅画家当属宋末元初的牧溪。

在中国画坛,牧溪并未受到重视,甚至有评论家批评他的画“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但是日本古籍《松斋梅谱》认为“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分外推崇,甚至可以说牧溪是对日本绘画影响最大的中国画家之一。现存作品大多收藏在日本,代表作《观音猿鹤图》是京都大德寺的镇寺之宝。

此外,宋朝饮茶的风气也在此时传入日本,随之流传的还有福建地区建阳窑生产的建盏。墨黑的釉底上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斑纹,纹路有兔毫状、油滴纹、曜变纹等。由于日本人太过喜爱这种瓷器,很多时候不舍得拿来喝茶,只是供放起来作为赏玩之用,因此保存了下来。国内随着明代建阳窑停产,现在存世的建盏已经很少了,而且精美程度远不及日本的藏品。

(3)近现代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贵族和官员将家中收藏的大批文物书画拿出来寄卖,甚至清末民初皇室也会将历代帝王的收藏出售、抵押,再加上当时民间大规模的非法盗掘、侵略者强行掠夺,这个时期成为历史上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高潮。这些文物不仅流失到了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很多也进入了邻国日本。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曾经记述过,1925年他将带出宫外的部分书画、珍宝抵押给当时的中国盐业银行。这批抵押品后来在北京被拍卖,当时日本最大的文物公司山中商会就曾趁机购进一批顶级官窑瓷器,之后转运到日本展览并拍卖。

1902年至1914年短短12年间,日本大谷探险队三次前往包括新疆、甘肃在内的中亚地区,盗窃、购买了不少经本、壁画、彩塑。

图:根津博物馆,来源wikipedia@江戸村のとくぞう

此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出现了一批因实业发家致富的企业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们购置古董创造了经济条件。之后,不少藏家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博物馆或者干脆创建私人博物馆,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部分文物来自收藏家横河民辅、古董商广田松繁的捐赠,安宅英一丰富了大阪东洋陶瓷博物馆的收藏,根津博物馆和泉屋博古馆的藏品分别以根津嘉一郎和住友吉左卫门及其家族的收藏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一次对我国进行了疯狂的文物洗劫。据统计,大约多达10万件珍贵文物在战争期间流失日本,其中包括现在依然下落不明的周口店北京人头盖骨。

这些流落在东洋的文物,除了一部分进入了日本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一些在近现代辗转至美国,比如我们之前在文章《当为<国家宝藏>疯狂打Call时,也请不要忘记这些没能“回家”的中国文物(北美篇)》中提到的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就是通过京都大德寺辗转进入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收藏中的。此外,也有部分文物在近些年通过拍卖等艺术品交易途经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在日本博物馆感受中国风

由于日本收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和机构众多,再加上篇幅有限,我们在这里仅挑出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

(1)東京国立博物館

城市:东京 亮点:最重要的海外中国文物收藏之一
图:東京国立博物館东洋馆,来源wikipedia@Wiiii

作为日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不仅拥有优秀的日本藏品,中国藏品也是数量众多,并且不乏精品。

展品门类丰富,涉及玉器、青铜器、佛像、绘画和书法作品、墓葬文物、漆器、纺织等手工艺品等。在87件日本国宝和610件重要文化财中,分别有11件和146件中国文物入选,因此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成为拥有最重要的中国文物收藏的海外博物馆之一。

图:《李白行吟图》,梁楷,来源wikipedia

以中国书画为例,馆内收藏包括了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李迪《红白芙蓉图》、传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中国美术史教科书中一定会出现的作品。

画家梁楷的作品格外齐全,《李白吟行图》、《释迦出山图》、《雪景山水图》等水墨作品均收藏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洒脱放逸与工瑾精细并存。

地址:东京都台东区上野公园13-9 开放时间:9:30-17:00,提前30分钟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遇法定假日顺延一天) 门票:成人620日元,大学生410日元,特展门票另计 电话:+81-3-5777-8600(日文),+81-3-5405-8686(英文) 官网:www.tnm.jp

(2)东大寺正仓院

城市:奈良 亮点:探访已逝的唐代遗风

图:正仓院,来源wikipedia@Moja

走进奈良正仓院,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穿越之旅,回到了大唐盛世。《正仓院考古记》的作者傅芸子曾经感叹:“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图:圣武天皇像,作于镰仓时代,来源wikipedia

正仓院是日本皇室的宝库之一。圣武天皇驾崩后,光明皇后将他生前的日常用品和收藏品交给东大寺保管,寺院将遗物收入正仓院。藏品多与唐代有关:有些是直接从唐朝带回的中国器物和艺术品,有些是日本仿照中国器物制造而成的,还有部分是从中国间接带回的西域器物。

图:平螺钿背八角镜,来源wikipedia

藏品种类包括了家具、乐器、兵器、服饰、佛教造像等,包罗万象,数量达到一万件左右,不少可以和同一时代的佛窟、墓葬壁画相互印证,生动展现了唐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初这些收藏是不对外公开的,后来少数有资格的人趁着寺院每年秋天曝晾文物之际入内观赏。今天,正仓院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平时宝库关闭,仅在11月前后举办短暂的售票展览,轮换展出仓库中收藏的文物。

地址:奈良市雑司町406-1 官网:shosoin.kunaicho.go.jp

(3)泉屋博古馆

城市:京都 亮点:青铜器精品
图:wikipedia@PlusMinus

住友泉屋博古馆在中国之所以大名鼎鼎,是因为其出色的青铜器收藏。除了夔纹鼓、鸱鸮卣、鸱鸮尊等珍贵的青铜器以外,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虎卣可谓是镇馆之宝,据说在世界上仅存两件,另一件收藏于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因为虎口中含着人头,之前它被称为“虎食人卣”,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解读也众说纷纭起来,有学者将之解读为“人类通过虎与神明沟通”、“周朝宣称具有护卫天极的资格”等。

泉屋博古馆中的中国书画收藏也十分精彩,传说出自南宋画家阎次平之手的《秋野牧牛图》、清代八大山人的《安晚帖》、石涛的《庐山观瀑图》均收藏于此。而日本古代与近现代绘画、书法、茶道用具、文房四宝等也组成了丰富馆藏的一部分。

地址:京都市左京区鹿ケ谷下宮ノ前町24 开放时间:2018年3月3日至5月6日10:00-17:00,周一关闭 门票:800日元,大学生、高中生600日元,中学生350日元,小学生以下免费 官网:www.sen-oku.or.jp

(4)有邻馆

城市:京都 亮点:宋元明清书画

图:有邻馆,来源wikipedia@アラツク

有邻馆可谓是最任性的、最难参观的博物馆之一了,开放时间极为短暂,每个月仅第一个和第三个周日11:00-16:00开放,旅行者需要提前特别安排行程才可赶上。但是对于爱好中国艺术的旅行者来说,面对丰富、高质量的中国书画、青铜器、佛像等藏品,这些大费周章似乎也不值一提了。

图:《幽竹枯槎图》,作者王庭筠,来源wikipedia

有邻馆创始人藤井善助曾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留学,后成为近江商人,常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其间收藏了大量中国书画、器物。黄庭坚的《李太白忆旧游诗》、许道宁的《秋山萧寺图》、王庭筠的《幽竹枯槎图》、陈洪绶的《花鸟图》、郎世宁的《春郊阅骏图》等大名鼎鼎的作品均可以在这里欣赏到。

地址:京都市左京区岡崎円勝寺町44番地 开放时间:每月第1个、第3个周日11:00-16:00(1月、8月除外) 门票:本馆成人1000日元,高中生以下800日元;第2馆400日元 官网:www.yurinkan-museum.jp

(5)日本其他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机构

参考书籍:

《谁在收藏中国》,作者卡尔·迈耶、谢林·布莱尔·布里萨克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作者王晓秋 《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作者富田升,赵秀敏译

可下载“穷游锦囊APP”查看

欢迎关注:

穷游锦囊微信公众号:qyerguide

知乎机构号:@穷游锦囊

下载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穷游锦囊APP”,获取全新的旅行灵感及实用的旅行指南。

 4 ) 砗磲何辜,怀璧其罪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江南蝶衣(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650951980/

初看这部打破沉闷说教又寓教于乐的节目时,也令我耳目一新,心潮澎湃。节目中为揭秘《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色的秘密,特请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仇先生,来演示国画颜料制作的繁琐和采料的艰辛。仇先生这份对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和初心,深深打动了不少观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当看到“上等宝石是用来画画的”台词火爆网络,旷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刷爆朋友圈,某地方台深挖苏州姜思序堂背后的故事,这令我不禁担忧起砗磲来。果然,各类关于砗磲选购的推文纷纷贴上“国家宝藏”、“千里江山图”、“稀世珍宝”的标签,民间藏购砗磲制品之风再次被带火。
“砗磲做颜料,没想到吧,在宋代砗磲的贵重可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将砗磲磨成粉末当做颜料,财大气粗大概也只有北宋这样的繁华王朝可以支撑了”。当看到网友这些评论时,我不免为之叹息。其实宋代并不盛行以砗磲制作颜料,就连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这些大量使用白色的御笔,亦无关于使用砗磲粉为颜料的记载。近代工笔花鸟大家于非闇先生,深谙宋人笔意技法。他在《中国画颜料的研究》一书中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并指出在绘画中用蛤粉替代白垩,始自宋代流行。且徽宗政和三年已接近北宋末期,当时政治腐朽、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又何来繁华之说。以如今身价贵重的砗磲来揣测史实和衡量国力并不妥切。
而自月初节目播出以来,还给大家带来一个认知上的误导:旷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使用的上等国画颜料的“白”就来自砗磲粉,以砗磲做颜料方可保持千年不变黄。而我作为一枚国画爱好者,知晓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和原料来源,今天也来谈谈白色。
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主要来自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两大类,此外还有金银(泥金、泥银)。矿物质颜料包括赤、黄、青、绿、白、黑,可以统称为石色。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色被画家看作是与青绿一样的“重色”,它主要有三类:白垩、铅粉、蛤粉。
1、白垩:又称白土粉,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单细胞浮游生物的遗骸沉积。早在公元536年,白垩就被称作“画粉”。在古代,它曾广泛地作为刷墙涂料使用。此外,汉魏以来的大幅壁画,也都以白垩作为主要原料。如今我们看到的敦煌北魏壁画,人物皮肤的肉色就是用白垩粉加银朱(硫化汞)、漳丹(四氧化三铅)调制而成。然而历经千年时光,颜料发生氧化反应,于是壁画中的人物也从小白人变成就成了小黑人,观之别有异域风韵。
2、铅粉:又称胡粉、官粉,其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在古代主要用于女子化妆增白,因形状似银锭,也叫做锭粉。然而使用铅粉作画,日久氧化还会变黑,在书画术语中叫做“返铅”。铅粉有毒且不提,好在一物降一物,在书画修复中有一门技巧就是用双氧水来清洗恢复铅白原色。但这种以化学反应为代价的还原,对文物而言终是个不可逆转的损伤。
3、蛤粉:又称珍珠粉,或许是因白垩和铅粉容易氧化,所以古人摸索出使用海中贝类文蛤的蛤壳制作颜料。挑选外壳坚厚的蛤壳,用微火煅烧,研磨至极细,就是蛤粉。因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强烈的氧化反应,使用后不会氧化变色,且较白垩和铅粉更为柔和,故而宋代绘画中盛行蛤粉作画。
不过蛤粉也有一大特性,十分考验作画者水平。
蛤粉遇水后会变为透明,且不易均匀涂抹。尤其在创作工笔重彩中,不仅兑胶调制手法繁琐,在多层渲染时也极其痛苦,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方能掌握,但这并不妨碍蛤粉成为最佳的传统白色颜料。宋画的折枝花鸟、人物、山水中的白色能经得起千年时光而光亮依旧,其中就有蛤粉“不变色兼有光彩”之功。如今因化学工艺纯熟,传统蛤粉制作繁琐,故现在管状颜料中多使用锌白、钛白来代替蛤白。
说完颜料,我们来看看砗磲为何物。
“砗磲”是对双壳纲、砗磲科2属9种贝类的统称,它们多数生活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域之中。因其外壳表面凹凸的沟槽类似古代车轮留下的车辙,故在汉代被称作“车渠”。后因其外壳坚如磐石,又改为“砗磲”。《国家宝藏》首期节目中用于展示的,就是大砗磲的外壳。
大砗磲(Tridacna gigas)是砗磲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称库氏砗磲、巨蚌。区分它很容易,它的外壳有个显著特征:生有五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在台湾地区也被形象地称作“五爪贝”。大砗磲生长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间,也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海域。它的寿命可达百年,最重可超过200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双壳贝类。在幼体时,大砗磲靠壳顶前方强韧有力的丝足固定自己,等到成年后丝足孔闭合了便不再搬家,安安静静地嵌入珊瑚礁石或海底缝隙之中做个美丽的“宅贝”。
这种美丽的贝类其实十分和气,它在摄食时仅通过壳口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用鳃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就连在防御时也要先排出海水再迟缓地闭上双壳。此外,成年的大砗磲还与一种微小的海藻虫黄藻互惠共存。虫黄藻是海藻的一种,它需要恒定供应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大砗磲可以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和居所,还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和氨氮化合物,供虫黄藻进行生长繁殖;虫黄藻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类化合物来回馈大砗磲。它能成为“海中贝王”,便是得益于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然而再坚硬的外壳也无法抵挡人类的欲望,因为砗磲纯白洁净的外壳,美味可口的贝肉,致使小型的砗磲被人们当作食用贝类,而大型的砗磲被捕捞宰杀,闭壳肌被制成名贵海味,外壳成了高档的装饰品。由于砗磲壳自我国古代便被视为宝物,被一些佛教经典奉为“佛家七宝”之一,常被制成佛珠手串;清朝二品以上官员的朝珠也是由砗磲壳穿制而成。
此外,砗磲还是名贵的工艺品原料,甚至用于传统中医药使用。这都导致了我国对砗磲及其工艺品的旺盛需求。受到暴利驱使,一些渔民还在南海海域大肆捕捞大砗磲。粗暴的螺旋桨吹沙,疯狂的翻挖珊瑚礁,这种长期的灭绝性釆挖,已令南海的大砗磲所剩无几,许多曾经生机盎然的珊瑚礁也被摧残成海底的白色沙漠。
如今,尽管砗磲科全部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级别;尽管砗磲科的全部种都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之中;尽管库氏砗磲贝在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被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即便如此,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来自所谓的文化传承的庇护,砗磲的贸易依旧火热且疯狂。
出于中国传统绘画颜料制作的角度而言,砗磲并不适合变成绘画颜料。传统颜料的制作并非就要抛简就繁,也并非要违规使用珍稀濒危动物,若能延续古人以取材简易的文蛤制白的传统,岂不是对非物质遗产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而言,古画的珍贵在于唯一,如今临仿业已式微,复制古画也并非要追求丝绢颜料的上等和极致,过度执着于物,反而失了匠心。再说砗磲粉,它与多数贝类相同,煅烧成灰都一样,无非就是氧化钙,至于哪种灰价廉物美,不用问都知道。再退一步说,即使选用年代久远的砗磲残壳正品,那一定经过了长期的地质压力,万一玉化了,反而连碳酸钙都提取不成。故而宋画本重蛤粉,今人又缘何好砗磲呢?
砗磲何辜,怀璧其罪。有心无心的喜好,都只会加速它的灭亡。惟愿它不会成为下一个犀角和象牙。

 5 ) 怎样看待《国家宝藏》对乾隆皇帝审美水平的嘲讽?

谢谢邀请。 1. 我个人认为乾隆的审美并不像大家所嘲笑的那样。 在故宫的众多藏品中 乾隆也有很多素雅、符合现代审美的成品在,只是没有能够一一摆放出来。 而雍正也曾经用过富丽堂皇的瓷器, 在乾隆之前瓷器还无法烧出反复的花样,所以展出的乾隆时期瓷器以花样繁复居多也是很正常的。 2. 如何一种流传或流行过的审美都其存在的土壤。农家乐其实表达了人们在物质财富不够丰富的情况下的一种追求,尤其是喜悦,庆祝气氛下的追求。试想,在东北(原谅我又一次用地域代表)漫长的冬天,过去那种并无丰富多彩物质及文化生活的时候,色彩鲜艳,对比明显的器具,装饰,更能充分表达年节大家欢欣鼓舞的心情。 3. 乾隆年间,与欧洲的交流增多,流传进来很多舶来品,很多也是富丽堂皇风格,如同时时刻刻炫耀着祖上有钱的英国西敏寺和法国的凡尔赛宫一样,这种风格也会对乾隆时期的审美产生影响。在过去,物质不丰盛的时候,鼎盛时期的王朝,往往更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来追求华美,无可厚非。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与乾隆个人的审美,关系不大,乾隆只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收藏爱好者。

 6 ) 不以美丑论英“瓷”

其实我是雍正的粉,铁粉。看国家宝藏之前是真的很瞧不上乾隆的审美的,真的好农家乐了。本期节目之后,突然就豁然开朗了一样。既然乾隆朝有这样的技术这样的国力精力还有财力,为什么不把最好的留存下来呢?先不论“瓷母”美丑与否,这样的文物本就不是一个美字或者丑字能简单概括的了的,技术千年“瓷国"文化之大成的极品瓷器所代表的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巧夺天工的匠人精神。也许并不是最美的,但是在制瓷工艺上已至巅峰,足矣笑傲群瓷了。谢谢国家宝藏让我重新认识了各种国宝的前生今世,还会继续支持的。

 短评

国家宝藏版“演员的诞生”,虽然有心吐槽明星形式大于内容的牵强附会,但无力于国宝重器光彩夺目的诱惑。国之重器,文化传承。央视爸爸开大招教你们怎么做人。

6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真的是很有意义的综艺!张国立老师主持的很棒,也很有梗,各位馆长与护宝人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第一期看下来王凯的小剧场最出色,官方吐槽最为致命哈哈哈哈哈。

8分钟前
  • 宋运辉(升官中
  • 力荐

多一些这种节目,多一些这种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11分钟前
  • 等风来离开你
  • 推荐

还是讲文物故事,在猎奇性上找由头,没法从艺术鉴赏角度让观众体会到文物之美。背稿和仪式感太重,把文物捧在神殿之上,反倒是加剧了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徒看个不明觉厉。几个馆长围坐一圈点头晃脑看起来挺唬人,却没一个把千里江山图的妙处说出来。说穿了就是匠人精神版的感动中国,一切为了文宣。

14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还行

非常优秀的节目,严肃科普与轻松娱乐的度把握的非常精准到位,寓教于乐,让人能兴趣满满的看下去。第一期的三位守护人都挺不错,梁家辉特别有味道,走在故宫里简直就是画,王凯那段小剧场最精彩,演技很好不会出戏,李晨其实有点不符合人物气质,但是台词还可以。央视真的是一出手就让人服气。

18分钟前
  • 奶油小方
  • 力荐

声光影像舞美都不错,软内容略弱,国宝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介绍还是简单了些,舞台剧的部分内容脱离历史较严重,部分人物的情感转乘别扭,部分演员服装拙劣不符合历史,演技也有参差不齐现象,第一集看完,最后的两岸分隔四十年守护国宝的一家人故事最感人,三个国宝守护人中梁家辉老师的表现最出色。

23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我希望那些打低分的专家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把节目的不足和错误指正出来,科普一下我们普罗众生,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批判但并不做任何解释。可能它确实不完美,但是它至少老少通吃,激起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已经很棒了。

24分钟前
  • FloriaZENG
  • 推荐

央视制作的这档大型文综类节目,节目主持人张国立不错,第一期三个嘉宾也不错,备受诟病的乾隆审美,官方吐槽,让人无槽可吐,技艺超群,国力强盛,才能制造出集天下之大成的瓷母,乾隆小剧场演的好,志愿者的活动也令人感动,节目内容形式好,普及文物知识好,推荐看看

26分钟前
  • 无名解忧杂货铺
  • 力荐

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2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挺好的节目,寓教于乐。石鼓那个故事真的泪目啊,乾隆那边是笑到肚子痛,宋徽宗那个yoooooo。虽然前世故事像央视版演员的诞生,但看得出节目组不是为了收视率而哗众取宠的,挺有意思的,今世故事也引出了许多令人尊敬的国宝守护人,这种气度可能也只有央视了

30分钟前
  • 罗曼地瓜
  • 力荐

出乎意料的好 能看出花了很多心思 想起錢穆先生說「對本國歷史猶必附隨一處溫情與敬意」 這個節目真的做到了 會一直支持

34分钟前
  • 真的豆瓣江湖骗子
  • 力荐

央视一出手文化节目就是大招呀~~张国立老师真是适合做推介人~单院长馆藏那么多,居然选了个乾隆的东西来,还让央视官方吐槽,太逗了~山水画和瓷器都是意料之中的,但是石鼓真的没想到,我们还是宣传的太少了,这个比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osseta stone牛逼得多的多呀!希望这个节目能被更多人看到~

35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力荐

央视的大气严谨寓教于乐的主题风格赢得了胜利,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现代化舞台剧的改编,这个创意真的是值得点赞的,尽管只是顺应娱乐时代的综艺节目大潮的跟风,但能够见到文化反哺娱乐确实也是一桩美谈。节目需要理清一些节奏,不然很容易出现太学究的生硬说教,以及避免太尴尬的舞台表演吧

37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想安利下这档《国家宝藏》。把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里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文物,交由明星来讲述其前世今生……今年最多演员参加的综艺,却是在一起讲国宝,很有意思!王凯演的乾隆小剧场官方吐槽了乾隆的审美和给名人字画盖章题字的恶习。梁家辉也真的是越老越有味道,能够感受到他守护国宝的拳拳之心

42分钟前
  • 吃瓜群众666
  • 力荐

喜欢这种综艺,国宝不但是宝物,更是我们为之守护的责任。

47分钟前
  • 偷懒的猫
  • 推荐

看了第一期~第一期是个开门红啊!三个小剧场还蛮有梗的…看到几代故宫人为了保护文物、继承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特别感动。听单院长最后阐述为什么选择这三件文物,不得不感慨院长就是有水平!会继续追后面几期的。

50分钟前
  • 暮云访圣
  • 力荐

早干嘛了?霓虹一个寿司都能吹出“工匠精神”,兢兢业业的故宫志愿者,漫山遍地采矿的颜料传承人,战火中辗转护送文物的家族,这些伟大却不为人知的民族英雄不是更值得被传颂吗?正因为有了如此动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的活了起来!素人综艺怎么尴尬了?央视爸爸分分钟教做人系列!

52分钟前
  • 碎碎念
  • 力荐

明明是独具匠心的创意,可还是有人要挑他的毛病。

55分钟前
  • 陈洛克
  • 推荐

第一期就好好看,千里江山图、石鼓、大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每个展品都带一段故事演绎,结束后有各位馆长的介绍。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还官方吐槽乾隆盖章不够还50多处题记好搞笑!很有意义的节目,央视也在更新节目形式来传承中国文化。

59分钟前
  • 沐妗
  • 力荐

好看 明星就只是引子没有喧宾夺主 这期千里江山图的青山绿水 瓷母的盛世炫技 石鼓的守护流传 三个故事都有小感动 教授,颜料师,守护者和志愿者们的讲解让节目始终立足于国宝上,选材立意都很赞 啊对还有故宫院长也来了

1小时前
  • 阿不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