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HD

主演:汤龙,郭嵩涛,白文信,郭建民,马新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裕固语,甘肃方言,汉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2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3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4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5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6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3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4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5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6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7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8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19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迪克尔(汤龙 饰)和巴特尔(郭嵩涛 饰)虽为血脉相连的亲兄弟,却因为幼年时聚少离多,使得兄弟之间的情谊十分淡漠,甚至彼此之间只有冷眼和沉默。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决定将兄弟两人送进同一所学校,并且一同寄养在爷爷家,可即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两人之间尴尬的气氛仍然没有缓解。  一晃眼,暑假来临,与此同时,年迈的爷爷不幸去世,只留下兄弟两独守空房,左等右等也等不来父亲的两人决定,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穿越茫茫五百公里的大草原,找到回家的路。就这样,两个孩子踏上了旅途,一路上,有无穷无尽的困境和麻烦在等待着他们。陪月拜托了!别宠我3赌王至尊吞咽2019跟我走一回神气活现同胞胡杨的夏天国旗日突袭哥伦比亚洛阳桥战国BASARA2女神捕之计中计边境前缘丧尸未逝中奖彩票贱神三少爷2异兽之捕龙令陈翔六点半之废话少说A计划续集末世纪暴潮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魔界王子小鬼闯天关赵氏孤儿1080P彼得·潘与温蒂出走的少女绝命赌局孽欲之殇采访蒙古女王铁人铁爷茶馆重回1997德黑兰第一季鏖兵天府核战总司令(国语版)天天有喜2DVD版一个好人2023呵护独白人生浪淘沙猛龙特警之天罗地网

 长篇影评

 1 ) 从荒蛮走向文明


    两个裕固族的少年,两个骆驼,一片荒漠。

  貌似是从文明聚集的小镇下,走向荒芜的未开化地,实际是从野蛮的现代文明,寻找自然民族的传统之源。到底哪个是文明,哪个又更荒蛮?
 
    记得动物保护学者之类有一句话,不要让最后的地球只剩下我们人类自己。少数民族的保护,又有谁关心那,不要让最后的地球只剩下西方的文明。

   最后的最后我们的子孙不会再说自己的民族方言,就像电影里的小兄弟两个之间只能说说甘肃方言,自己的语言只存在于父辈祖辈。当有一天他们来到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荒漠,恐怕不会再有神灵来拯救。骆驼还知道临死时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不管是黄金牧场还是一片荒漠,我们自己那,谁家的祖居还在,谁还回得去?

    电影中的意象过多,所以有些人可以诟病。当然,没有完美的电影,但是当一部电影呈现了它的使命和意义时,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比起那些小时代夏洛特之流,我更愿意用五星来表达对这一类电影的尊敬。不用跟什么菊次郎什么国外的比较,还有人拿着人力物力去拍这样一部电影,值得五星。

   电影最出彩的震撼人心的荒漠和配乐,河流干枯,草原变成荒漠,人类抛弃自己的过去向文明集结,向水源集结,连神明也开始厌恶这块土地,准备搬离。前一阵子看晓松奇谈的以色列,在荒芜的沙漠上硬生生的建造了现代文明,流离失所上千年的犹太人回到那个荒漠,只因为那是上帝应许之地。

   从小学课本开始,说到中国值得自豪的就是幅员辽阔的疆土和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长大了才知道,那九百六十万的国土,人类聚集的不到一半,大部分是这样荒芜的戈壁和高山峻岭,现如今,我们只是挤在北上广,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去制造雾霾和拥堵。所以有更多的房屋田地,草原森林在消失,在被自然收回。还有我们的五千年历史和传统文化,只剩下春节的对联和鞭炮。很多仰慕华夏文明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发现我们知道的是如此的少。

  我成长在华北平原还算富饶的山区,初中时还能拿着铁鞭去河村口清澈的溪流里抽鱼,回去给二姨裹了面粉炸了吃。前几年我回去,鱼群早已不见,是暗红色的浑浊的水在翻滚。是上游的开山凿石和淘金热,山外的经济发达了,山里人更加落后,变本加厉的向自然索求,就像电影里的河西走廊。于是政府为了可持续发展,去封山育苗,那些像裕固族一样以游牧放羊为生的人群跟贼一样,更加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又造成了人员外流或者更加残酷的手段来摧毁自然。

   有人说,人类仅两百年的文明和生产力进化可以超过人类历史两千年的发展。同样人类摧毁地球的速度也是远远高于过去几千几万年的速度。我们抛弃了自然,自然同样也远离了我们。

   小时候看到支边或者去解放那些还处于农奴社会的少数民族,觉得是因为他们落后,所以我们要用更先进的文明去感化他们,去帮助他们。现在觉得,也许他们不一定希望你去,因为这种行径有另外一个名字。

    殖民。

   
   

 2 ) 找寻文明更迭后的精神原乡

作为中国的八零后导演李睿珺,坚持自身的艺术取向,站在坚实大地的寸壤之上,将对于国家文明与百姓家园的思考放置于其作品之中,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所特有的冷峻风格,这与他艺术追求中所秉持的纯澈温润风格特质相结合,交织成为了这一部内敛深沉的现代启示录。他用两个小男孩回返草原这一故乡母体的旅途作为故事主体,将自身对于家乡不再依旧的现实考量和焦虑心理投射在找寻的过程中,两人所见的茫茫大漠与干枯草原,结合对于故乡原来模样的怀念,体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所带来的冲击之大、之深,一览无余的平地上是创作者深沉的叹息。

一.创伤叙事的家园书写

影片的主人公设定为两个小男孩,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们从小便分隔两地,分别归父亲与爷爷照料,以至于当哥哥巴特尔被接去与弟弟阿迪特尔同住时,二人的矛盾一度不可调和,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一家庭背景塑造了整个影片“痛感”的一部分,兄弟两人因父亲的偏心而大吵,甚至在沙漠中大打出手,平时的相处更是难掩对于对方的厌弃之情。作者将影片的叙述者定为两个孩子,给予了他们创痛的家庭背景,又利用他们去学校念书这样的现实情况,将家人从他们的生活中剥离了出去,被迫使二人在母亲与爷爷皆亡,无人领他二人回家时,踏上返乡之旅,去草原找自己的父亲。二人踏上了去草原的路,开始整个电影的寻乡之旅。而在二人征服大漠的途中,沿路皆为干枯的杂草,没有一条河流,只剩一地沙砾,荒凉而破败,呈现出家园覆灭后的苍凉与孤独感。弟弟坐在干枯的水井边,双眼无神地望向眼前的大地,记忆中水草丰茂的家乡已然不是曾经的样子,在幻想中出现的翠绿的青草河岸在一次转身后化为乌有,褪色成这片光秃秃的土地。这一处对于家园的艺术化想象为影片添上了十足的风情,美丽的大草原背后,隐藏的是关于家乡的乌托邦式想象,是失乡者心目中重新构建的诗意化的精神原乡,同二人旅途中所见的荒凉与破败之景分立在话语两侧。被现代工业文明摧残过后的家园呈现出丑陋的一面,也构建起家园叙事文本的异托邦。影片展现了这样一个“去乡”的过程,而留给屏幕另一侧的观者以有关“怀乡”更大意义,剖开创痛的内核。

二.文明碰撞下的现代焦虑

影片将叙事背景放置于乡村一方,引入了卡车等象征工业文明的物品,构成了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这是李睿珺的电影中始终聚焦的一个关注点,立足于乡土大地,展现对于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激烈矛盾的思考和关照。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下,代入了创作上的现代焦虑,将现代语境下的难题抛掷于观者对于影片的感悟之中。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强行到来,当地的生态遭受了巨大的浩劫,原先生活在草原的喇嘛也被迫搬离到别的乡镇上,随处可见的废弃工业零件被孩子捡起来当作玩物,卡车拉着一车的羊群,摇晃在驶离的路上,而再想起影片开头巴特尔对爷爷说的想要去草原放羊的简单愿望,此刻也淹没在工业化的浪潮声中,成为话语消散后的一层文明更迭的危机。城市虽然在电影中没有出现,但不论城市是否真正在场,或隐或现的现代工业文明仍然是城乡二元对立中相互关照的文本。影片中两兄弟对于消失的故乡所表现的孤独神情恰好成为了整个电影的基调,用孤独感砌成文化的断层感,当地人投身于淘沙与开矿之中,麻木而辛苦。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加速着故乡的“失去”,而文明碰撞也必然导致家乡的丧失,水草丰茂的地方将只存在于内心,成为以后怀感的精神原乡和陌生化的精神映像。导演用冷静态度旁观这一切,正如李睿珺自己说的:“我当然不会是带有放大镜去观察中国,但也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希望保持客观冷静的方式呈现转型中的中国的社会形势,供大家思考。”他以此试图唤醒大众,不要总执着于现代化带来了什么,而是用反思的眼光思考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三.主体丧失后的文化寻根

该片在乡土背景之外,呈现了一种散文诗般的美感。镜头的选取上展开了一个纯澈的人间,而且这种纯澈延伸至主观,便成了巴特尔与阿迪特尔两个儿童的视角选择,导演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加重了影片的反思况味,大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儿童的人生阅历不丰富,内心单纯。对于家乡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而就是这样的群体。在面对家园逝去、时代变迁时,恰恰更为可悲,他们就像是故乡的失语者,成了现代文明所无视了的一些人,而由于他们主体认知的不足,又成为了身份界定不清,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一群人,而原本处于时代变革浪潮冲击最深的中老年人,则没有过多的展现,原应作为主体的他们成为缺失的一角,而下一代的人生却被冠上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片中老喇嘛曾说,草原是父亲,河流是母亲,而他们这些文化的守护人却集体遁逃,同两兄弟无人照看的情况相同,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缺位,实际上要表达的也正是承担着养育功能的草原的逝去。结尾中二人找到父亲,一同踏上虚渺的未来,从“两个孤儿”变成“三个孤儿”。他们之于精神原乡已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家乡的根毫无疑问走向了毁灭,油绿的草原被工厂取代。故乡在何处?他们注定踏上寻根之旅,也注定寻根无果。这种文化寻根中还有对于传统文明丧失的强烈反思,带有对于失根的绝望。

伴随现代经济发展的波涛,在眼前的真实中,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对抗,而居于文明更迭夹缝中生存的人也被浪潮所抛下。影片使用了“道路母题”,作为叙事主体的兄弟二人旅途中所见体现了文化的寻根与断根,而在结尾,深沉的电影影像也直击观者内心世界,体现了一种文化批评况味,以至于有了作者电影质感,能感受到冷峻的是观者,文化的去向怀乡之感也略有偏差的由“外乡人”体悟。这种人物主体建构的崩塌,成为了创作中的审视态度。在文明更迭后找寻精神原乡的过程,体现了创作者深沉的思考,它或在警示我们应当保护文化多样性,留有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

 3 ) FIFF26丨DAY4《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寥寥无几的人马也不过是海市蜃楼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86

很多地方可以拍的更好(如最后的淘金河边穿梭和工厂),各种元素也是很散,本身的故事深度配不上精神深度,调度也是刻板粗糙,不过导演有意去展现消失的文明消失的草原消失的家乡就是值得关注的,期待一下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新片.

大钊

意识形态直白到成为贯穿全片的“母题”,倒不如学一学万玛才旦的克制,让观众自己看到,而不是说出来,只有结尾让人印象深刻,骆驼和孩子这个天然灵性的形象步入伤痕残酷的土地形成巨大视觉冲击与反差。

Michel_le

河流干涸,草原枯萎,文明隐逸,用儿童视角体现一场寻源之旅,可贵与对一族的关注与关怀,但剧本和节奏没有跟上它的意境,比较枯燥无力

折射入网

非常生硬、说教,让我想起狼图腾

松野空松

机械感,台词不太像是人说的,好在有一大段不怎么说话的公路桥段,那里是本片能看的地方

神盾局仔龙

荒漠上的一对兄弟去寻觅那水草丰茂的家乡,漫长的旅途里,找到一口有水的井都是艰难的,看到的寥寥无几的人马也不过是海市蜃楼,喜欢李睿珺的甘肃宇宙里对民族的关怀和对仪式的敬畏,片中丝路上的自然风光也很壮美。

#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我们或都是迷途的羔羊。』

<图片1>


        “我不想上学,我想放羊。”
        “因为一上学,我就成了羊。”
        都说童言无忌,但孩子说的话却是最大的实话!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羔羊”,每天被牧羊人放牧的“羔羊”,而梦中美丽的故乡只是一个标志性的乌托邦的存在。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部西部公路片,有着西北粗粝的质感但却表达了细腻的情感和诗意的美感。草原的消失,牧民的落寞,游牧文明的消亡,干枯的河流和孤独的白马。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个中变化。水草丰茂的地方才是家,如今看来现实却不尽然。面对残垣断壁和消失的文明,孩子们的人生观将又是一次洗礼。
        家里有两个孩子难免会有争风吃醋的现象,哥哥对弟弟的误会让两兄弟隔阂很深,哥哥遇到僧人是二人情感的转折,兄弟俩的冰释前嫌让人欣慰,但看到淘金的父亲则是心心念念的理想信念坍塌的开始。父辈已对社会生活的压力妥协,目睹这一切的孩子们脸上不知所措的表情令人辛酸不已。
        很喜欢两个孩子骑着骆驼沿着干枯的河床穿行戈壁的镜头,苍凉的美感就满溢了屏幕。由于电影里很多段都是方言,但这部电影就算是没有字幕也能让你看得懂。迷途中寻找家的孩子们和一路走来的情感释放和最后镜头戛然而止在建起了工厂的家园上,令人唏嘘。
        《圣经》佳音十五章里提到「迷途的羔羊」是指没有信仰的人们,抛开宗教观念,我们几乎都是迷途的“羔羊”,等待救赎和释放,穷其一生寻觅的心中的家园似乎遥不可及。人类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甚至是“空虚”,你上一次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我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好像无解,因为生活的压力迫使我们去做“羔羊”,然而真正的“牧羊人”又有几个?每个人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活着,有社会的地方就有“牧羊人”和他的“羊群”们,而每个牧羊人又是另一个层面的“羔羊”。生活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有信念有信仰才能从“羔羊”变成“牧羊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牧场”。

 5 ) 专访李睿珺:我很难成为阿巴斯 可他也做不了李睿珺

在这个略感秋凉的十月份,中国的艺术电影突然迎来了春天。多部高质量的艺术电影爆发式地接连公映,让人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中国电影的盛世真的已经到来了!不过相比起引发影迷狂欢的《心迷宫》,或者是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李睿珺导演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都要低调得多。

没有“平顶山科恩”或者“科长”这样的头衔,也没有二人处女作便一飞冲天的喷涌,来自于甘肃农村的李睿珺走的是一种更加稳扎稳打的路线,刚刚32岁的他如今已经是四部长片的导演,尽管他拍片的速度并不快,但贵在扎实,每一部作品都收获了不错的评价。从《夏至》的初试啼声,到《老驴头》的崭露头角,再到名字同样不那么容易记住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时,李睿珺在中国独立电影界已经打响了自己的招牌。终于,《水草丰茂》在参加无数电影节和影展之后,李睿珺导演能够第一次走入院线,接受市场的考验。

平日里的李睿珺,低调得让人看不出这是一个特别文艺范儿的导演,甚至还闹出过被影院工作人员拉去帮忙检票的尴尬。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平和地娓娓道来,一如他的电影风格般稳重,不过“我成不了阿巴斯、小津,他们也做不了我”这样的豪情壮志也可以看出这个文艺导演身上蕴藏的能量。这次专访长达一个小时,记者试图全面的还原李睿珺导演和他的这部“西部少年派”。 聊电影:生活本来就很魔幻 记者:开始的时候有个老师在讲课,教授的是现代化教育,关于爱国情绪的培养,说祖国是母亲,最后那个老喇嘛,他又说母亲是大自然。设置这种冲突,您是怎么考虑的?您是不是其实更偏向于后者,对前者有一种否定? 李睿珺:也不完全是否定,这两者其实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你很难说谁对谁错,没办法简单的只去谈一个问题,它一定会牵扯很多东西。很难说是因为某一个原因诱发。好比你心脏不舒服,医生会告诉你原因一二三,可能不只是一个诱因。除非出车祸,就是一辆车撞到的,不是两辆三辆。所以很难就抛开其它单独去谈。当然我会很高兴有人能解读出来,有的人看不出来也无所谓,观众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

记者:所以您就把两方面都摆在那里,就是让观众自己理解。 李睿珺:对,其实我不想给观众一个固定的模式。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没有什么对和错。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很开放的,如果我闭合在某一点上,对于观众来说就是一种强迫。我觉得就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都不一样,那他们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

记者:但整体看您还是有些偏向于老喇嘛的立场。 李睿珺:的确会有一点。我觉得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不能一直往一个方向跑,都没有时间进行思考,都不知道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然任何发展都是矛盾的,那就意味着会有一些东西会被抛弃。我们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停下来发展的脚步,但发展势必就会造成这些问题。所以它就是一个相对辩证的理论关系。从我的角度来说,有一些东西能够被保留下来,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

记者:最后那一场戏,一瞬间就起来那么多工厂,这种很魔幻的拍法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吗? 李睿珺:对呀,这部《水草丰茂》中有很多魔幻的地方。其实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本来很魔幻,可能你出差几个月,回来发现房子没了,突然起了一片楼,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记者:片中用到了白马这个意象,很多导演在拍孩子题材的电影里会用白马的意象。 李睿珺:其实是因为情节的需要,剧情到那儿白马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并不是刻意去设计的。 其实我的电影里面一直都有动物,《老驴头》里的驴、《白鹤》里的仙鹤,再到《水草丰茂》里的骆驼和马,这都是电影里需要的,我不会硬生生塞一匹没有关系的马进来。

记者:但夜里白马出现的那场戏,就挺魔幻的。 李睿珺:对,那场戏它有几层意思。首先白马是爷爷,回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要一直走下去。包括我们用了铃铛的声音,片子中有几种不同铃铛的声音你可以去辨别,马的铃铛的声音是比较独特的,空明的,声音小的,相对还比较安静的。 比如哥哥在那个废墟里面的时候,听见那叮铃叮铃声就是马的铃铛发出声音,观众如果没注意到的话,就会觉得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记者:那个气球是想表达什么呢? 李睿珺:那是个气象探空气球。因为西部有些地域非常大,不可能派人过去实地勘察,就会放气球,它会把数据发回去。完成任务后,气球它就会自然地落下去。 这其实就是营造了一种超现实感,当然也有现实方面的考量,代表新事物的到来,科技的诞生,当然你也可以跳出局限去想更远的东西,就是魔幻的那一层。

记者:两个人骑骆驼的那个长镜头,让人感觉很像是骑在骆驼上拍的。 李睿珺:没有没有。我们本来想用斯坦尼康的,但由于定器材定的有些晚,没能赶得上那个镜头。最后摄影师就用肩扛的方法拍的,就故意处理地看上去和骆驼的起伏相似。拍电影的时候肯定得有取舍,很难满足所有的观众。我们会在客观的条件上,去实现我们认为的最好方式。

记者:片中很多的调度,都可以看出来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尤其是最后那场采石场的戏,调度非常强。想问一下最后一场戏筹备的时间和难度。 李睿珺:那场戏拍了一天。我们很早就开始筹备,踩完点之后去布景,把所有的道具都准备好以后就开始试戏。然后正式开拍,我印象中那个镜头拍了六七条吧。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演员的问题,或者斯坦尼康的问题,因为地不平摄影师可能崴了脚,又或者骆驼的屁股正好把演员挡住了,总之片场会有各种小意外。 聊演员:弟弟演完电影后生活一如往常 记者:那两个小演员,尤其弟弟的表演特别好,据说您专门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训练他们? 李睿珺:弟弟他本身就是那个村子的人,他之前也演了我的上一部电影《白鹤》。所以他是有一些表演经验的。当然每一个角色的表演方式是不同的,那他就需要转换。 我的方式是先选合适的孩子,选到之后会去读剧本,反复给他讲戏,让他对故事有个整体上的概念,反过来他会对我有反馈,我就看他能不能记住。之后就是背台词、排练,我们像排话剧一样去排练,再然后就去训练骑骆驼等等。

记者:已经有人认为弟弟应该是今年的最佳男演员。 李睿珺:他表演的那么好,当然应该是。曾经有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白鹤》里的老爷爷不是在澳大利亚得了最佳男演员嘛,回来的时候正好过年,大家就一起吃饭。小男孩就问“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是不是你们把我的奖杯拿走了?”那时候他还很小嘛,不能理解。我就说,爷爷年纪大了,可能再演几年就演不了了。你还小啊,还有很多机会。

记者:那弟弟跟老喇嘛两个人在演了电影之后,生活上有没有什么改变? 李睿珺:他们还住在村子里面,跟往常一样生活。

记者:没有其它电影找他们拍戏吗? 李睿珺:没有,可能因为村子里的信息也比较闭塞,他们也没把这当大事,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孩子们也都很低调,在学校里面不会拿这个事情去炫耀。他们特别懂事,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比如说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怕他会耽误学习,所以在休息之余会帮他补习,布置些作业然后辅导功课。到最后一共耽误了20多天课,但回学校考试的时候他还前进了好几个名次。他是一个学习非常用心的孩子。

记者:小演员在影片中说话挺急促的,是当地的说话方式就那样,还是故意设计的? 李睿珺:可能跟弟弟他自己说话的状态有关系。而且我们当地人说方言的时候都会比较快。我当时就觉得应该以一个真实的状态去呈现。可能对这些东西不太了解的人,会觉得有一点快。下次我会尝试让他们慢一点。

记者:弟弟前后对待财富的态度并不是太统一,马就那样放走了,钱也就扔到地上,并不在意这些;但他会嫉妒父母给哥哥买东西。 李睿珺:首先这个跟他们的信仰有关系,他们信仰藏传佛教,放生是为了积德,是寻求心理上的安慰。然后其实白马就象征着是爷爷嘛,当然要让它回归自由。 然后他又是一个孩子,他又会对一件衣服斤斤计较,这就是孩子,喜怒无常。他们可能为了一件小事打得头破血流,或许过一会又如胶似漆了。孩子有时候完全没有任何逻辑的,他们不会思考这些复杂的东西。 解析主题:很多东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有一种感觉,关于中国西部的电影可以拿来跟美国的西部片做对比。但美国西部片通常都比较浪漫,中国的会贫瘠些。 李睿珺:可能的确会比较现实主义吧。但中国也有拍得很浪漫的西部电影,比如何平拍的《双旗镇刀客》,也是在这里拍的,包括后来的《天地英雄》,都有很多浪漫的成分在里面。 可能因为大家看到的西部电影,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其实也还有别的很多片子,包括像高群书的《西风烈》、宁浩的《无人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导演的拍法不一样,决定了它的处理方式会不一样。就好比做饭,拿到的材料不一样,处理材料的方法肯定也不一样,不会说按照一套方法去处理所有的食材的。

记者:《水草丰茂》比《白鹤》的命题更加宏大,您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把握更深远的命题了? 李睿珺:我想要拍这个故事,写了剧本之后就拍了,也没有刻意的要往哪个方向走。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其实所有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只要努力,肯下工夫,我觉得都能做得成。电影也是这样,本身电影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事情,所以说我们总要去尝试,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记者:电影也不全是无中生有,它还是扎根于现实的。 李睿珺:当然,电影首先离不开人,只要有人,它就会跟现实有关系。除非是外太空的星系,它跟人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那个只能靠幻想,幻想也许有人爱看,也许有人会觉得太虚假了,跟生活没关系。

记者:在那个洞穴里面有玄奘取经的壁画,应该是有所表达的吧? 李睿珺:那里用了白马驮经的典故。这个地方有很多寺庙,是唐僧路过时,要安放舍利而兴建的。所以说这片土地上,佛教文化曾经非常的兴盛,包括莫高窟的东西是从这过去的,电影中出现那些一点都不奇怪。而且后来我们也看到了现实版的白马驮经,是在沙漠里面他俩出现的幻觉,也算对马的一个交待。 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好像没发生什么太大的改变,但是又留下了很多遗迹。我们可以去想象过去这片土地发生过什么,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没变。比方说马,过去有,现在依旧还有,作为运输工具,它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穿梭,但是有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所以贴在墙上的人民公社报纸也是一样的道理? 李睿珺:那个是我们就是选到了这样景。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文明覆盖了另外的文明,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报纸脱落的地方,下面还有壁画呢。那些报纸全都真实存在,就是那个年代贴上去的,还真不是我们做的,就是碰巧发现了。原来还苦恼怎么体现文化交替,正好这洞窟里面有很多,朋友去那玩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就拍了照片给我看,我自己跑到那里一看,非常真实,就用到电影里了。 谈特效:写剧本时不考虑资金 钱多实现得就好 记者:一开始的壁画特效,是不是已经暗藏了故事的结局? 李睿珺:其实它就是一个民族的背影,这么从斑驳的历史中走来的一个民族。

记者:很少有独立电影会使用像片头的那种特效,那一段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李睿珺: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的剧本里面并没有这一场段。后来跟方总讨论的时候,我们觉得前面缺点什么东西。那时候已经剪完片了,我们就想看看后期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补救。讨论之后,最后觉得用这样的方式比较好,因为电影中就已经有很多斑驳的壁画。用壁画开篇跟影片的主题比较贴合。

记者:说到特效就少不了那场草地的戏。 李睿珺:草地的那场戏是本来剧本里面就有的。弟弟他其实是走入了自己的回忆,那是一段很超现实的情节,为了表现现实跟过去的一种对比的关系。

记者:感觉《水草丰茂》的资金投入比你之前的作品都大许多,所以在创作上可以自由一些? 李睿珺:对,是这样的。我写剧本时候并没有考虑资金问题。如果资金丰富,就能实现得比较好,如果资金紧张,可能会打一些折扣。但电影总归还是要拍的,就是剧本的呈现程度上会有不同。 论大师:我很难成为小津安二郎 可他也做不了李睿珺 记者:很多人都说您有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的影子,而这一部您又合作了伊朗的配乐大师亚丹尼安,他是阿巴斯的御用,《水草丰茂》或多或少有些阿巴斯的气质。您觉得自己受这些大师的影响有多少? 李睿珺:你提到的这些名字,像小津、侯孝贤、阿巴斯,我确实都很喜欢。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那已经是60年前的电影了,我们却依然会发现,它的故事现在正在身边发生,依旧适用于当代中国。因为中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所以会有一种穿越感。不过任何国家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早有的晚。电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展现的情感是普世的。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可能《东京物语》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在看电影之前都没去过日本,但是也会看得特别感动。我的确特别喜欢这几个导演,但是我并不觉得他们影响了我的创作。

记者:《水草丰茂》里的室内戏,很多镜头的确很像小津安二郎的视角。 李睿珺:我倒是没考虑过是按照小津安二郎还是按照谁的方式去拍,因为我拍的是我写的故事,跟他们没有关系。当然在这个时代,我很难成为小津安二郎,也很难成为侯孝贤、阿巴斯,但是他们也不一定能成为李睿珺,对吧。 我觉得每个人其实做好自己就好了。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在片场,有时候我可能会改进度,脑子里想象的,包括设计的景、拍摄角度,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得有调整。拍电影就是这样,它会跟实景有很大关系。 我每次都是先写完剧本,再去想所有的镜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之后就是去选景。选完景之后,会发现其实想象中的东西,跟选完的景是有差别的。所以我每次选完景之后,回来会去调整剧本,根据景去调整,让剧情跟景更自然的融合。即便调整完了,可能到现场还要再去调整,甚至可能是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方式。但是我通篇会有一个大局上的考量,因为我的镜头语言毕竟是有统一性的。不能一会是这样,一会又那样,那不行。

记者:您的电影以长镜头为主,以及一些定格镜头和横移镜头。还有挺多的俯拍,但不是上帝视角,感觉像幽灵在那里观察。 李睿珺:《水草丰茂》中,在路上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移动镜头就会相应多一些。而《白鹤》本身固定的戏比较多,我会根据不同的戏去处理镜头的形式。所有电影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我永远不会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 你刚刚说的俯拍,我有过考量,一个是场地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也许是奶奶的,也许是母亲的,因为奶奶跟母亲都曾出现过。有时候我们会感知到一些东西,但或许它可能并不真的存在。

记者:感觉比较玄妙。 李睿珺:对对对,就是那种很玄的感觉。 自我定位:无所谓别人如何议论自己 不可能封住所有人的嘴 记者:有很多专注于拍西部故事的导演,比如像贾樟柯他是汾阳人,他的电影或多或少的会有关于山西的情节。那像您拍到现在也都是聚焦张掖这片土地,所以您以后都会一直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吗? 李睿珺:我也有一些计划不是关于张掖的。有些故事未必就适合在张掖拍,我个人还是比较灵活的。我会根据题材来处理这些问题,就是量体裁衣吧。

记者:回到贾樟柯,他在国际上拿了很多奖,但国内有很多人质疑他,说他拍的电影是电影节定制电影,对此您怎么看? 李睿珺:这种声音从来就没有断过。不光是贾樟柯,从张艺谋早期就一直存在。

记者:您也是走电影节路线的。 李睿珺:当然也会有人议论我,我无所谓。你不能封住所有人的嘴,他们说什么是他们的事,我继续做我自己的事情,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不需要去向别人证明什么。

记者:您觉得在中国拍现实题材的电影,这种事是否难以避免? 李睿珺:现在市场上的主流电影都跟现实没太大关系,我做一个这样的文艺片,难免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对于一部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觉得这个是正常的。

记者:像您之前参加过的青年影展,现在走出来很多导演。像郝杰就比较顺利,他的新片会有明星加盟。郝杰走的就是独立导演出身,慢慢地走上商业的道路,那您对此怎么看? 李睿珺:这种事情很正常啊。如果拍一个层次感特别强的戏,非职业演员是演不了的,必须得用职业演员,而像《水草丰茂》,非职业演员演起来效果就会更好。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得去考虑电影题材本身。我永远是去找和题材气质相符合的演员,而不会考虑他是不是明星,那都不重要。

记者:像郝杰的作品口碑一直都还不错,但青年影展也有出来一些导演,像胡笳这样,他去拍了《奔跑吧!兄弟》大电影。 李睿珺:啊,那个我还真不了解。

记者:您怎么看待独立导演去拍这样的电影? 李睿珺:其实也没有什么,每个人都有的想法。有的人喜欢吃川菜,有人喜欢吃粤菜,自己想明白就好。他们也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他们自己觉得不是被别人逼迫着做的,我觉得就没有问题。

记者:像《少年班》的新人导演肖洋也是剪辑出身,他也说自己穷的时候剪过婚庆片,拍一些小广告。那在您看来新导演成名之前,是不是必须得经历这些阶段? 李睿珺:除非是富二代,不然人总要过生活。其实做那些也没什么,不过因为身份是导演嘛,人们就会更多的关注,好像有多传奇、多伟大,其实那就是正常的生活。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特别自然的一个事情。如果当时没别的工作,有这么一个活儿能够维持生活,靠自己的能力赚取报酬,也不有丢人啊。 议市场:观众看电影就像找小姐 记者:您之前说过会去电影院看《分手大师》这样的电影,去观察这些电影的受众,去研究他们为什么会看这种电影。但你做了这些研究之后,拍出来的电影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有一定距离,会把他们拒之门外。这两者看上去挺矛盾的。 李睿珺:没有,我从来没有拒绝过普通观众,那只是观众认为我拒绝了他。大家可能都已经习惯了某种类型的电影,而我却拍了一部《水草丰茂》,观众也许会觉得我是在拒绝他们。就好比一个地方全是吃川菜的,我突然开了一家粤菜馆,当地人可能就会觉得我在拒绝他。不,我只是在丰富他们的口味而已,希望观众有更多的选择。

记者:您曾说过现在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看电影就像找小姐,是花钱找乐子的。 李睿珺:对,观众会觉得进影院看电影就是放松的嘛,花了钱看到想看的电影,享受到服务,很正常。

记者:但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烂片,观众都去骂他们,票房却特别好,他们花钱并没有找到乐子。 李睿珺:他们去骂电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找乐子的方式,找乐子不一定非得逗他们开心。观众只是用了另一种的方式去宣泄情绪,其实就是在找乐子,是一样的。电影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是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跟唱KTV是一样的,也不管看的是好片烂片。 放眼未来:也许去拍科幻片 记者:传言您要拍关于农二代的题材。 李睿珺:是是是,我之前的确有这个打算,要拍关于农二代的电影。

记者:还有个是战地的当事人。 李睿珺:对,是一个战地记者的故事,这几个计划都是不一样的题材。

记者:这些都在计划中? 李睿珺:对,我甚至还想过有没有可能拍科幻片,这都是有可能的。

记者:科幻这部分可以稍微的分享一下吗?现在有好几个导演都在做科幻片,好像大家对科幻的热情一下子就爆发了。 李睿珺:科幻其实是源于我在好几年前的一个想法,大致就是讲一个有关未来世界的故事。但我其实觉得这个项目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我只是想说我会有不同的想法,并不是局限于文艺片这种类型。

记者:这么多项目中,哪一部实现的可能性最大? 李睿珺:现在我也不知道,反正都在推进之中,也许我特别想拍的没成,反而不在我计划之内会突然冒出来。我原先是没有《白鹤》这个计划的。我在修改《水草丰茂》的剧本时,看到一部小说还挺好的,就觉得暂时还拍不了《水草丰茂》,但是能拍《白鹤》,便先拍了《白鹤》。拍电影有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原载于凤凰娱乐 http://ent.ifeng.com/movie/dianyingrenzaixian/special/dyrzx119/

 6 )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


 《告诉他们 我乘白鹤去了》里的“智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个看到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就嚎啕大哭的小孩儿。看完《白鹤》,兴奋的关注了导演李睿珺的微博,头像侧脸看着有点像鲁迅先生。前前后后一年的期待,终于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见面了。这次电影讲述的是两个裕固族小兄弟的寻家之旅,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前几天翻看完一本《艺术史》,感慨人类几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再看到或谈到“艺术”,“电影”之类的字眼,不免心生敬畏之情。电影作为年轻的艺术,融会贯通120年,有她自己的风骨。
  
  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真是了不得,一部爆米花电影轻轻松松就赚几个亿。电影导演们干脆都去拍这样的电影算了,观众吃着爆米花开开心心看完,票房还高的吓人。我也不知道怎么答复,顺口说了句“要是这样的话,电影史该没什么可增补的了,哈哈”。
  
  想起郝杰导演曾经说过的那番话:“你真的对电影好吗?你要是对电影好,我记你一辈子,电影史会记你一辈子。即使是多少年以后,我们都不存在了,但是我们的影像一定定格在某一个宇宙的时空里边,在那里边有我们生命活着的尊严和魅力;我们有太多的人,对我们的现实和我们的生活紧闭双眼。我看到的大部分电影,跟我的生活和生命感受无关。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得找着我自己。” 如果身边全是爆米花电影,可能找得到自己吗?没准以后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回头看今天,会埋怨电影人的不作为,甚至埋怨你我作为普通观众的选择。

  当电影在大银幕亮起的一刹那,有她的温度和尊严。
 
  有一阵子我不太愿意再把自己喜欢的电影或文章书籍之类的强烈推荐给别人,毕竟很难期待他人收获和自己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在你这余音绕梁的佳作,不一定在别人那里发出“声响”。但若能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简直是一大快事。就像不久前,三个朋友聊天,聊到小时候自己最爱读的书都是《鲁宾逊漂流记》时,几个大老爷们兴奋地手舞足蹈。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画面美,大漠风光给人不一样的视觉震撼。大师佩曼·亚丹尼安操刀的配乐超赞,悠扬难忘。电影故事依旧诗意,很打动我。我有个亲妹妹,虽然我俩不曾像电影中的兄弟,有一次彼此相依的旅程,但随着一点点长大,手足间的感情越来越微妙。
 
  李睿珺导演在微博写道“看着大老方(方励老师,制片人)拎着包拖着箱子的背影,我一想其实他的岁数和我父亲差不多的,顿时让我觉得一阵酸楚,路演就像一个父亲带着初出茅庐的孩子闯荡江湖拜码头一样,一切只为电影。”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能在全国院线上映不容易。不喧闹,茫茫人海中的行者总会看见这部诚意之作,在大银幕相遇之时会感慨像是一场久别重逢。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

  10月23日,遇见好电影。
  祝福《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她的观众看见彼此。
                           

 短评

好过导演前作。家乡的消失、水草的风化、河流的干涸与工厂的建成,通过兄弟俩的在路上全数展现。旅程搭载着梦想与焦虑,哀叹着游牧民族的消失和生态的破坏。壁画部分稍显笨拙,僧人指路与河水嬉闹算是一种救赎吧。伊朗老伙伴Peyman Yazda哀怨的民族音乐加分不少。

1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空灵的笛声、鼓点、驼铃,配乐绝赞。默默忍受和付出的弟弟,沟通很少却有关心的哥哥,骑着骆驼,踏上征程…孤独的白马,空旷的沙漠,路过的僧人,残垣断壁,遗弃的喇嘛庙,没落的石窟和褪去的壁画…依随丝绸之路踏过惆怅的历史,回到生机绿地,那曾经的黄金牧场夏日塔拉。“把灵魂带回草原,就是回家”

1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驼铃声声,载着两兄弟关于家的向往;黄沙漫漫,根植着人与土地最原始的信仰。西北群山荒芜草原退化,以草地为父河流为母的人们面临生存困境。一路上干涸的枯井、白色的沙原、空荡的鬼城村落无一不在无声控诉;两兄弟从怨怼争执到和解,满是童趣。倘若剧情多些冲突不要像土地那么干瘪,选去申奥都靠谱。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家在哪里?家在梦里。

14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兄弟俩穿过沙堆追骆驼那场戏非常震撼,有一刹那遁入历史化空间的幻觉

16分钟前
  • LOOK
  • 还行

阿迪克尔那个小朋友演得非常好。关于马的镜头都极其诗意,仿佛梦境。拍得清晰、果断。果断这一点尤其不容易。但这个主题本身有它自己无法避免的单调和干燥。

17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我有时候觉得豆瓣最好看的电影就是7.6-8.0之间的那些电影!这个太好看了!弟弟最后看到淘金的时候,机位!那个镜头赞爆了,整个电影除了教室和葬礼的镜头,没有超过五个人的镜头,但是到这人一下子多起来了然后那个机位的走向,太魔了!导演好牛逼!还记得费里尼的八部半么!还像现代启示录

21分钟前
  • 咂么嘴儿
  • 力荐

并不太好。有很多东西非常刻意,比如开头对于历史的介绍。落后的草原文明被现代性所侵蚀,是必然的,直到现在,这些艺术片导演仍然流露出一种对田园牧歌非常浅层次的不舍,这一点是电影很大的问题。它并不深刻。更何况故事本身如此闷。

2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放牧时如果迷路,一定要顺着河流走,有水的地方水草才会茂盛,而牧民的家就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当最后兄弟俩历经险阻终得回归故土的一刻,家早已被工业化的各类厂房悉数占盖,真是令人唏嘘,讽刺得又想哭又好笑。

26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另类的“公路片”,归家之路也是两兄弟和解之路,小孩子间的微妙感情,导演把握的相当好。喜欢戛然而止的结尾:归家之路上田园牧歌的想象最终撞上的是传统生活方式无法继续的现实,但终究他们是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也许这就已足够。明显的缺点是音乐太煽情。记忆与social-ecological system。

29分钟前
  • dearalice
  • 推荐

比我乘白鹤去了更好,依旧关注孩子、老人、地域文化、生命与环境的起始和终结。有伊朗儿童电影般的纯真朴实,两个小演员特别棒,李睿珺指导演员很厉害。 他说花了两个月时间训练孩子和骆驼,教他们说自己民族的语言,“裕固族曾有自己的国家,现在只剩一万四千人。”导演上个短片《礼物》也是这主题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喜欢兄弟俩中间恍惚看到几个僧侣的镜头,一开始让人以为是幻觉,这个细节后来是喇嘛寺庙搬迁。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比白鹤格局要大,从兄弟俩的荒漠之行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境地正在消亡,回忆里的绿草地以及墙上残存的壁画都是这个民族曾经兴盛的佐证,可惜结尾父亲跻身于淘金者的洪流已经说明了游牧民族的没落,导演能够关注到这个特殊的族群是件特别令人敬佩的事情,两位小演员尤其是弟弟表现得也很好。

4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18块一张票,影厅里依然没多少人,毕竟这样一部文艺片很难讨好大众。影厅里始终很安静,一如影片舒缓流畅。简单的故事,很少的演员,格局却不小,导演在镜头语言上着实精雕细琢了一番。片子确实闷,可是又难以自持地被吸引。电影结束后,影厅响起了稀疏又笃定的掌声,我想这是对国内独立电影的致敬吧。

4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上映时,放的地方少,时间短,没赶上,当时本地影院经理朋友还到处借拷贝,准备放,好像也没实现。李睿珺越拍越好了,故事这么轻巧却容纳如此沉郁的命题,老人纷纷逝去故乡渐渐荒芜,身为边地少数民族,有几处挺感触。汤龙小朋友马兴春老爷子“白鹤”时的亲切感犹在,演得真好。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丝路电影节#

48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一直以为是受害者和最后的坚守,到头来却发现成为了帮凶,而那种被动更是无奈。小朋友也是这么想的吧,但爸爸终究是爸爸,一起回家的脚步就轻快多了。之前上映时做过活动,看了一半,最近才补全。卡斯成了后来《白鹤》的“原班人马”(额,马不确定是不是同一匹)。作为首部长片,这样没有什么野心的故事真的很适合,朴实而有特色,坚定明确地做自己想要的东西。叙事逻辑还有点不通顺的地方,不过也不是特别严重,汤龙小朋友很好地把握住了那种生存能力很强的憨憨特质,另一位稍微有一点欠火候(希望他看到不要伤心)。

53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更成熟的作品。人一生只拍一部作品,李睿珺倒是有这么点意思。片子里面以孩子为视角,去表现一个大格局下的民族问题。水草丰茂的地方才是家,但是现实却不尽如此…

55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美学上挺喜欢,内容太硬了,和自然风凑一起显得拧巴;兄弟公路片的主线是惊喜,残垣断壁有鬼魅气息;想想还是打个四星,因为这片子应该去大银幕看

6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骆驼兄弟,草原民族的挽歌。何处是我家,中国儿童电影新方向(- -!)。看着导演的作品一部比一部好,这大概是最有力的推荐理由。不足之处还是中段冲突太弱,包括虽然知道小兄弟的情感羁绊,可是缘由略显不足。比较神的是父亲现身,戏水像《赞美聪慧》,结尾似《蒙古精神》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