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战国语

HD

主演:杰森·斯坦森,瑞恩·菲利普,韦斯利·斯奈普斯,亨利·科泽尼,贾斯蒂恩·瓦戴尔,尼古拉斯·李,杰西卡·斯汀,约翰·卡西尼,保罗·佩里,基冈·康纳·特雷西,娜塔莎·迈尔兹,泰·奥尔森,特瑞·陈,麦克·多普德,Gaston Howard,加文·克罗斯,基马尼·雷·史密斯,克尔斯滕·奥尔特,迈克尔·亚当思韦特,达西·劳瑞,艾米·阿内克,艾里斯·佩卢莉,詹姆斯·阿什克罗夫特,富尔·切切里,Mike Mitchell,帕斯卡尔·休顿,Angelique Naude,阿伦·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国语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乱战国语 剧照 NO.1乱战国语 剧照 NO.2乱战国语 剧照 NO.3乱战国语 剧照 NO.4乱战国语 剧照 NO.5乱战国语 剧照 NO.6乱战国语 剧照 NO.13乱战国语 剧照 NO.14乱战国语 剧照 NO.15乱战国语 剧照 NO.16乱战国语 剧照 NO.17乱战国语 剧照 NO.18乱战国语 剧照 NO.19乱战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乱战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负威望的纽约警探康纳斯(杰森·斯坦森 Jason Statham 饰)不料在一次执行任务中,意外射杀了人质,因此被停职。就在他复职后不久,棘手的劫持事件又发生了,5名训练有素的歹徒控制了一家银行,歹徒头目与康纳斯通话,并用折磨人质来刺激他,康纳斯才意识到对方正是自己曾经误杀的人质的兄弟,形势变得紧张而复杂起来。就在康纳斯与一名年轻警察德克尔(瑞恩·菲利普 Ryan Phillippe 饰)准备潜入银行之时,歹徒引爆了炸弹并趁乱逃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只是开始,更大的迷局还在后面。随着案件调查深入,董事长也牵扯进来,甚至康纳斯本人与歹徒的复杂关系也渐露水面,一切看似无关而混乱的事件,已悄然编织成一张大网,笼罩着众人……警察学校7:进军莫斯科新封神之哪吒闹海一夕一朝一饭女孩闺房心咒破冰落跑天王乡村警察香辣意面杨光的新生活摩登时代糖果人3:亡命日西红柿番茄味儿玉面桃花总相逢连城诀吴樾版戏王之王1952第一声枪响别扭合租房 カカフカカ-こじらせ大人のシェアハウス-岩浆来了第二季神样DOLLS过境救援极速杀机铁甲战神(国语版)无限之住人动画版真·三国无双粤语版史酷比:维尔玛的大冒险第二季现世活宝惊吓24小时贝多芬大明女镖师之龙凤决爱在前方法外狂徒我变成野兽的夜晚2双旗镇刀客打鬼救夫另一棵格尔尼卡之树狼的召唤监听克兰先生你正常吗第三季义盖云天国语版美国大选总统候选人辩论2020 第一季好事成双重启之极海听雷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乱>的入门级历史考据

一文字秀虎: 名刀 菊一文字则宗,为鎌仓时代后鸟羽上皇时期后鸟羽上皇委托备前国一文字派刀匠一文字则宗所锻造.刀柄篆一十六瓣菊花皇室家徽,可谓"菊与刀"的完美诠释.以此为苗字,既蕴含杀伐的戾气,又嘲讽了所谓日本传统文化.
假使大胆自"一字拜领"猜想,其"秀"字大致可追溯至天下人秀吉.二者均为贱民,飞黄腾达之后的苗字大抵都是杜撰的.
而偏讳"虎"字,则可能取自信虎--甲斐之虎武田晴信之父.信虎欲废嫡长子晴信而立信繁,熟料遭放逐,客死异乡.

退隐之际的自白,又颇具"美浓之腹"斋藤入道道三的传奇色彩.神僧还俗,土鳖卖油郎发迹,私通主家侍妾,最终称霸一国.而其子义龙弑父的行径也与秀虎之子如出一辙.

狩猎小憩之时的"三矢之训",借鉴了毛利元就的事迹.三郎预见一文字版本的毛利两川体系根本为臆想,却被迫流亡(毛利元就拾人牙慧而已,10世纪蒙古的圣母阿阑豁阿五箭教子早已问世).

乱世之中,武士,甚至大名的义理均待价而沽,政治投机是生存之道.关原的变节即最佳例证.白痴金吾如是选择,松永久秀更深谙此道.然而女人,譬如,枫,可参考<丰臣家族>所叙述的北政所.恨,执着而专一,在撕裂猎物之前,无视任何悲喜.枫的生命,实则更似利刃一文字,毅然决然,足以令任何剑豪黯然.

最终二郎征讨三郎,却遭遇钓野伏战法袭击,所谓钓野伏,乃萨摩岛津家所创.其意可拆分为:钓,饵兵诱敌;野,武断指代片中林子吧;伏,铁炮伏击.而最后步骤,又是信长长筱合战首创的三段击翻版(追求震撼屠戮场面的代价在于射速被夸大).
图解钓野伏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6447633/

三郎是大名中忒怂的一类,比斋藤龙兴不知何如--自然此处所指为一统天下的雄韬大略--但求苟安.可悲的是,既为"乱"世,无论三郎,阿末,盲鹤丸,还是佛祖,屁滚尿流又如何逃避?黑泽明不批驳,亦不建设,迟暮的"天皇"所遗留的,唯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泪珠.

以上内容,俱为扯淡.如有雷同,太有缘啦

 2 ) 莎士比亚四百周年祭,宜观此片

是北京电影节的倒数第二部影片。之前看过黑泽明的罗生门,然后就凭借着我懒散的性格,没有对此导演再作深究。只知道是数一数二的大师,谢天笑最爱的导演。然后北影节买了票。
我习惯在看某一部电影之前,只对其做非常少量的了解,此次电影节,有很多甚至根本查都不查,看着片名就买票。这部《乱》,我所知道的相关信息只有这样几个:黑泽明,日本,4K修复,好片。然后就抱着这么一个空白的大脑去了科技馆影院。
开头就是一个血红色的“乱”字,笔迹粗粝,直截了当,刺人双目。然后就是打猎饮酒,谈论家事。这里注意到一个细节:虽然三郎最口无遮拦,但是父亲睡着之后,只有他还在担心父亲会被晒到,挥刀砍下树枝,插在父亲身旁作荫凉。从开头就可以看出只有三郎真正关心父亲。然后就是分家业。折箭处,三郎费劲甚至要利用膝盖来折断三根箭时,影院里有小规模的笑声。虽然这个情节可能可笑,但我觉得恰恰是非常悲凉的地方。他可能想借此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即:一束箭折不断,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团结,只是外界力量不够大而已。在乱世之中成长起来的兄弟,又怎么可能会真正团结起来呢?另外两个兄弟,太郎和次郎,虽然在假情假意地自谦和推辞,其实这反而是东方式的一种邀功,可以类比为《李尔王》中,大女儿和二女儿对父王的甜言蜜语。慢着,你说什么,李尔王?
到这里我突然反应过来,一位王者长辈,要将财产分给三个子嗣,这个结构和李尔王非常的相似啊!然而当时我并没有肯定就是李尔王,我一直想的是“这和莎士比亚的一出戏很像啊!叫什么来着?李尔王还是麦克白?可能是李尔王吧?”
然后,果不其然,剧情向着“该莎士比亚戏剧”的方向走去了。武断且偏信的父王将三郎及一位直言劝谏的亲信驱逐了。三郎受人赏识,亲信离开偷偷关心老主公去了。这个地方甚至有一点古代中国的感觉,那种淡泊的告别,那种义气,他们活着并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存活于世,而是为了忠心,为了义气活着。啊,这种诗一样的价值观,真的只能存活在古代了。
再然后,就是一系列的争夺,一系列的驱逐,一系列的逃亡。老主公被老大逼着签字画押,为了自己的尊严出走大城,心里想着“反正我有地方去,一个儿子不孝,大不了不要,我还有一个呢”(这个心态也是要不得啊哈哈),却不知两位早已互通了书信,串通好了来驱逐父亲。老父的颜面在老大老二处已然丢尽,城门在他身后关上的那一刻,脸上分明是悔不当初的绝望。也许是乱世之中的他,没有管教好乱世之中成长的孩子,也许是他终于洞悉了人性深不见底却显而易见的自私。因为他自己,不也是那样的暴君吗。烧毁别人的城池,杀掉女孩的父母,还要那受害者嫁入自家,每时每刻要她惦记着仇恨。暴戾的基因,实则一直都在的。
而出逃的老主公这时还是那么死要面子,坚决不肯接受老三的帮助,认为自己愧对了他,愧对了唯一一个正直的人,他为此感到惭愧,却因此陷入了更深一层的陷阱。三郎的部下都和他本人一样,忠心耿耿,所以他们抛弃了三城,投奔自己的首领去了。三城被老大占领,老父被诱骗着进入了这座城池。好一招请君入瓮啊。老君一入瓮,外面的人可就开始点火烧水,纷纷拿箭往里插,为的是让这老君死透了好分赃。
但是他们错了。偏偏是求死心最盛的人,毫发无伤。这里的战斗场面不能说燃,但实在是触目惊心。鲜红色油漆一样的血液并不真实,却比真实更可怕。那鲜红色如此刺目,像开头的题字一样,直截了当。
直到后来碰上了鹤丸,当年那场暴君事件的幸存者之一,为了活命被挖掉双眼的人,他给老主公吹了一段笛子。我已记不起旋律,但是那笛声高处刺耳,破音处亦刺耳,处处都是一个瞎子对一生冤屈的控诉。这笛声在凄凉的夜里响起,带着日式独有的单刀直入的感觉,和有如油漆一样的血液,有如开头的题字,都如出一辙地鲜艳刺目。这把笛子,就是鹤丸的魂吧。难怪之后逃亡的时候还执意要回去取。
一直跟在老主公身边的狂阿弥,却一直以一个弄臣的身份,表演着真相。像是个旁白,但是比旁白的形式更加丰满。他想跑,虽然没有人管他,却也跑不得了。他的行为并不像是部下对上司的忠心,而更像是朝夕相处的感情吧。虽然大家都只把他当个小丑,但他对老主公的感情早就成了无可奈何的亲情,想走而走不掉了。
现在我想画风突然转变一下,说一下两个女性角色,大嫂枫和二嫂末。阿末一直都是受害者,自幼父母双亡,还被凶手带回去,只为让她培养出仇恨来。可是她信了佛,以便让自己内心更加平和,其实这也只是她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寻求的一点心理安慰,不至于让仇恨的情绪毁灭自己罢了。她微笑着对老主公说,我不恨你,其实就是对他最好的反击。后来,她又无端成为了必须死的人,但她直到临死前,还在劝导弟弟信佛。啊,多么善良无辜的一个死者啊。那么阿枫呢,她的第一个镜头出来我就觉得她不好惹,其实也是她,最直接地导致了老大与父亲的争端。渴望对权力的完全掌握,本来是让位于对父亲的尊敬的,但是她,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够把那欲望挑出水面。还有她走路的声音,纱质布料摩擦的沙沙声,隐忍的权威就在那里面。但是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的是,她制服了次郎之后,并没有杀他,而是与他发生了关系,确认了自己从属于太郎。我纳了一会的闷,为什么不直接杀掉他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那个时代的女人,至聪明的做法。没有人会承认一个女人的权威,而她作为一个古代的夫人,也并没有其他的资源可以来达到她的目的。她有一身的功夫,但是那些只要制服最大的当权者就够了,自己的美色,是最有力的资源。于是她在各种软磨硬泡之下,得以让次郎起了杀掉阿末的心思。但是迎来了一位忠臣的侮辱。看到那个石头狐狸头(明明是微笑的狗头好吗!)时我分分钟想笑场,这道具做得,简直表情包大帝啊!(好吧这才是画风的转变)
后面的事情,简略说明的话,就是主公跑丢,三郎寻父,三方混战,太郎被杀后阿枫假归顺,真实意图暴露后被杀(鲜血喷墙什么的真的特别震撼),三郎寻得老父,凯旋归来之时突然被刺,老父伤心离世,次郎孤军一支只能等死。三郎被刺,主公发疯之时,旁边的随从向天拷问,但是老天爷能做什么呢?这种“问天”的感觉,特别有莎士比亚的气质。那一段真的是对全片最佳的总结了。老天啊,他不是教我们自相残杀,他在天上看着我们,地上的人自相残杀,他却无能为力!这世上的所有人,为什么都在争夺痛苦,为什么都在争相死去!你看看那座城池,那里面的人正在争夺死亡,争夺痛苦啊!
果然是一出宏大的历史悲剧,很验证了我之前认为它类似于“该莎士比亚戏剧”的想法。所谓的“最后每个人都死了”。段子一样的语气,表现残酷的现实。最后一个镜头特有诗意,然而也格外让人唏嘘。本是凯旋的队伍,返回时却成了送葬的队伍,山上有一个影子,看起来疑似一个人影,镜头拉近之后,发现那确实是一个人。是又一次从一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鹤丸。他拿着拐杖小心翼翼地前探,发现自己已经到了悬崖边上,又赶紧回身。慌乱之中,手中的佛像掉下悬崖了。那尊佛像在影片中不时出现,许是想要表达“人世的苦难,神也无能为力”吧。鹤丸呆立风中,镜头拉远,结束。
结尾我几乎忘记了鼓掌,因为这个尾收得,实在是在意料之外,想想却又觉得十分合适。格外有一种日式的诗意。同样的诗意还表现在配乐上。表达凄凉情绪的笛声,表达紧张场面的鼓声,简单又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个鼓声,我觉得《爆裂鼓手》和《鸟人》的配乐似乎有吸取它的地方,和它有相似之处。
趁着刚刚看完的鲜活感受,就先写这么多吧,非常震撼的,宏大又诗意的悲剧。

 3 ) 黑泽明《乱》——比《李尔王》更加悲剧的悲剧

第一次接触《李尔王》剧本我尚在初中,当时我几乎看完了39部莎剧剧本,因为太小,只觉得莎翁戏剧里充满着冗余的台词而难以阅读。
就在前段时间,我再次读了一遍《李尔王》(朱生豪译本),过年前顺手看了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李尔王》,在回京的高铁上用IPAD看了改编于李尔王的黑泽明电影《乱》。

与其说是《乱》改编自《李尔王》,不如说是黑泽明在另一个时空维度内重新写了一部史诗巨著。《乱》除了借用《李尔王》的故事架构外,在故事细节、人物刻画、艺术形式等方面均与《李尔王》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以上的不同,最终是因为两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同。

《乱》专注于挖掘人性的丑恶,并反讽主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讽刺了理想主义;而《李尔王》除挖掘人性丑恶外,通过理想化人物考迪利亚的塑造热情的歌颂了人文主义,在肯特身上也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李尔王自身也从一个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个仁爱的、同情人民疾苦的人文主义者。

为了更专注的挖掘人性丑恶,并讽刺理想主义,黑泽明做出了如下改编:

1、全片最大的改动即删除了葛罗斯特及其两个儿子爱德伽、爱德蒙的支线剧情,并加入了与爱德蒙有些接近的角色枫夫人,因文化因素所限枫夫人作为女性,不可能像爱德蒙一样独立自主做坏事,她只能利用男人,从而使得剧情更加紧凑,矛盾更为集中;

2、主角背景不同:《乱》中有交代秀虎背景,他出生在一座小城,征战多年、杀人无数、不择手段才得以统治一国,以下克上发迹的他是见识过人性丑恶的,却理想化的相信把实权交给儿子后自己的地位依然可以保持;《李尔王》中没有交代李尔王的背景,李尔王只是一个封建国王;

3、故事起因不同:《李尔王》起因于考迪利亚不愿像两个姐姐一样对李尔王阿谀奉承,被李尔王剥夺继承权,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乱》起因于三郎告诉父亲秀虎真相——你自己就是通过以下克上不择手段而发迹,怎能相信儿子在得到领土后还会乖乖服从你,三郎深谙人性,认为主流价值理想并不能约束人的欲望,从而忤逆了相信主流价值理想的秀虎而被剥夺权利。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尔王》歌颂人文理想,而《乱》讽刺理想主义;

4、矛盾更加尖锐:《李尔王》中高纳里尔与里根的军队并没有直接进攻李尔王,她们进攻的是考迪利亚所率领的法国军队(只是李尔王恰好在军中而已),名义上是两国战争;而《乱》中太郎、次郎亲自率领军队直接进攻父亲秀虎,并放火烧城,企图逼迫秀虎切腹;

5、所揭露的人性更加丑恶:因文化原因,《李尔王》中高纳里尔与里根不存在从属问题,二人在李尔王问题上一直很团结,直到最后才因争夺爱德蒙而相互残杀;《乱》中因文化原因次郎从属于太郎,能力方面次郎却强于太郎,一开始就为争权夺利埋下了伏笔,后来次郎在与太郎联合进攻秀虎时,直接就地杀了太郎,并夺取了太郎的位置与妻子枫夫人;

6、艺术手法不同:《李尔王》大量借助自然意向,比如李尔王发疯前的暴风雨,搭配着大量台词,与李尔王此刻复杂矛盾的心情完美结合,李尔王因自己的刚愎自用专制独行得此命运;《乱》则借助现实意向,秀虎战败于自己发迹的三城,城池在燃烧,秀虎却一言不发,自己以下克上不择手段发迹于此,却因儿子们的以下克上不择手段终结于此,秀虎因自己对人性理想化的信任而得此命运,此时无词儿胜有词儿;

7、悲剧手法不同:《李尔王》中考迪利亚带来了法兰西军队,并与李尔王、肯特等人会合,正在观众充满希望之时却不幸战败被俘,在观众紧绷着心的时候又被爱德蒙处死,使人不禁悲叹;《乱》中三郎的军队在一次酣畅淋漓的战斗中大获全胜,正当观众兴奋之时三郎却突然被狙击而死,剧情直转急下,令人感慨造化弄人;

8、结局不同:《李尔王》虽然是悲剧,李尔王与考迪利亚都死了,但最后爱德伽、奥本尼公爵、肯特伯爵等正面角色都还活着,这个结局给人以希望,作者以希望的结局表达了人文主义理想;《乱》也是悲剧,不仅秀虎、三郎死了,最终诸侯军队在城中各种混战,这个结局给人以失望,甚至绝望,作者以这样的结局表达了对理想主义的讽刺及对现实的尊重。

最后,《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通过类似《李尔王》的故事架构,充分融合日本古代的历史与文化,针对《李尔王》的一个思想内涵不断深挖,并讽刺了主流价值理想,充分表达了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在想,如果三郎跟秀虎最后还活着,三郎统治了这片土地后,即便是深爱父亲的他还会继续保持父亲的地位吗?

 4 ) 《乱》美在哪儿?

都夸《乱》美,但居然没人上图。我忍不了,因此以电影开场进行着重分析,看《乱》到底美在哪儿。

一、构图美

对称
对称
对称
对角线
对角线
黄金比例
黄金比例
梯形
三角形
大量留白

黑泽明的构图沉稳、大气,同时讲究留白,这里他把画面的主要内容交给了山丘和天空,狭窄拥挤的日本,并不高耸的山丘,被他拍出来却显得恢宏壮阔,厚重的历史感呼之欲出。黑泽明同时注重演员调度,仔细观察图一会发现,四名武士面对的是四个方向,如此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能切实地进行警戒以严谨剧情,同时也能让这个静止的画面多一点趣味。

二、色彩美

用同样是色彩大师的张艺谋作个对比。

《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

发现没,张艺谋的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因为他的红就是满屏的红、绿就是满屏的绿、金就是满屏的金……和黑泽明相比,张艺谋像是一个色彩暴发户,虽然更刺激,但也更显得野蛮、轻浮、浅薄,不信?

为区分性格,秀虎的三个儿子分别穿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衣服,秀虎本人则穿白色
左边是黄,右边是红,上面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失势的秀虎站在中间,悲凉感油然而生
冲锋的士兵,活像流动的鲜血

相比之下,黑泽明的色彩懂得搭配,懂得收敛,懂得适可而止,黑泽明更像是一个色彩的贵族。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又怎样,黑泽明大师以前可是画油画的。

三,运动美

黑泽明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无与伦比的运动感,以下是秀虎打猎的一组镜头,大家自行体会。

四,音乐美

《乱》开头配乐只用了鼓点和笛声,真正的极简主义,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赋予了镜头一种呼吸感……

知道为什么没人上图分析了,确实累,睡。

 5 ) 《乱》的25张截图及其他|太监文(上部)

这两天看完了黑泽明的《乱》。电影表现的日本战国风貌十分恢弘壮阔,另外色彩使用也特别有艺术表现力,让人忍不住想拍案叫好。这里我想记录自己觉得电影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同时也借截图欣赏大师的浓墨重彩之作。

第一幕

《乱》这部电影中场景的布置都很细腻讲究,开幕就是刻意摆好的场景:晴空下的一场狩猎。士兵们在山岗上等待猎物的出现。大块白云、起伏的广阔矮丘与人的形象相映衬,人与马都静止,给人一种史诗的肃穆之感。

但是如果完全静止,倒也有些无趣了。觉得这里很高明的一点就是它巧妙地把片头静态场景设置需要和狩猎中警戒的相对静止动作结合起来,静却也并不是拍照式的静,而士兵的一举一动,一瞻一顾都有相应的动因——他们确实在进行一场狩猎呀。

开幕的场景可谓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了,广阔的山丘草原,随行的将士人强马肥,天空下人兽相逐——却总觉得这是不好的暗示,毕竟军士之盛,兵燹之乱也。还记得后面二郎与诸军对阵时有一句台词也说,并不畏惧三郎及绫部藤卷的部队,我军“人强马肥”。而后的情节中的确再没有这样明亮的布景,整个故事的基调和家族的命运都在不可阻挡地衰落和毁灭。

大主公秀虎拈弓一箭

可以说这是全片中大主公秀虎最具英雄气的一个镜头,秀虎马上飞驰,鹰目凝神,射出飞箭。稍后我们再比较看这个画面。

秀虎在席间正是得意,却意外睡着过去,在大家等待时又从噩梦中惊醒突然冲出围场,这时的大主公与之前的气色全然不同了:惊恐,面色灰暗,双目圆睁,头上的帽子变得凌乱。连三郎都不可置信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这样的表情!这里不免觉得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也太过敏感(后面也有很多相关的表现)……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只有最后被驱逐的三郎在出围场前砍了一段树枝为父亲来遮挡阳光。这个细节与其他两位口是心非的哥哥对比,的确令人感慨。

我觉得这里的两张图是两个很有意思的场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儿子、臣子和盟友、对手分列两边。这两个场景都很有仪式感,放大一点说,有一种秩序感——《乱》的故事刚刚开始,秩序尚得以保持,而未曾料到的巨大混乱即将来临。

争端初露:小儿子三郎认为父亲想要退位让权、安享晚年的想法是老朽荒谬,将来兄弟之间可能会手足相残。而他说的话后来也不幸地被证实了:

容我陈述。你认为今之时局如何?——乃是六亲不认、弱肉强食之时世,我清楚得很。当然,过去父亲是杀人不计其数,为求生存,不择手段,才有今日。但是,父亲,我们也是生于乱世之儿子!怎可依赖这等儿子妄图安乐?我认为这样的父亲已错乱了,老朽了!

这话是整个故事的谶言。初看时我没注意,第二次又返回来细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前面的话好理解,关键在于“我们也是生于乱世之儿子!”这句,大意是当今天下皆为虎狼,父亲也曾是雄霸之虎。然而,须知虎子亦为虎,我们也是虎狼,怎么能期待依赖虎狼来享乐呢?

果然,此后大郎二郎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演越深,兄弟都有各自的权力和利益算盘。在大主公秀虎进入第三城后,生驹小泽两个近侍的背叛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祸。

当真是一副人间地狱之景。

我没有具体数过,但是大概看整个场景中的死人应该没有100个(?),数量的确不多,但仍然成功营造了兵燹过处生灵涂炭之感,这不得不说影片光线,色彩,燃烧等效果的运用都是极好的。在暗黑之中又透出可怖的猩红光线,把遍地的死亡和杀戮渲染地更加具有冲击力。

天顶的光线不是希望的降临,而是光明在无情地被吞噬。

 6 ) 乱

这是我第一次看黑泽明的作品,绝对的动机不纯。我一点都不否认是因为野村才会想到要看这部电影的。对他已到有些痴迷的程度,但除了ONMYOJI1和2,现在的我也只有“乱”可以看了。尽管如此,真正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努力排除杂念,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尊重吧。事实上这也并不难,电影本身已足以让我心无旁骛了。不专心的只有开头的一点点。屏幕上打出演职员表,我立刻被吸引,顾不得那略有些凝重的气氛,只一意等着那个名字的出现。终于,TAKESHI NOMURA,1985年,他还叫武司的时候。

    我没有拜读过King Lear,无从判断黑泽明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故事本身来说,也并不能说是特别的吧。尤其在经历那么多朝代的中国,轼父轼兄,谋权篡位的多不胜数。人类的心智是极其容易被迷惑的。但从其他方面看,演员、音乐、服装、场面来看,无一不是好的,更有一个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导演,于是成就了一部好电影。

    所有之中,最震撼的还是演员。尤其有三。

    饰男主角一字文秀虎的仲代达矢(Nakadai Tatsuya)是我完全不知道的演员。据说在日本是和三船敏郎地位相当的著名艺人,出演过黑泽明的不少电影。在google上搜到2002年的一部《白狗和华尔兹》,由他与若村麻由美(Wakamura Mayumi)主演,是带着淡淡温情安静的电影。看剧照,是和蔼的老人。这于我简直是不可想像的。在“乱”里,一开始我就被他吓着了。先是野猪的奔跑,杂乱的马蹄,毫无预警地,他突然出现,举着弓,眼神凌厉逼人,直直盯着我,手中的箭几乎要射穿屏幕,直入我心脏。我已经做了点心理准备的,买的这张DVD是黑色封面,红色的字,然后就是这位已经疯狂的老人,左手抬起指向前方,张着嘴,皱着眉,看向天空。我尚未直接看到他的眼,却感觉一种巨大的悲哀扑面而来。他的确很不幸,可我看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哀伤。在历经那么多年厮杀,导致那么多族灭亡之后,他居然还想要安渡晚年,这未免也太可笑了一点。当秀虎被儿子驱逐、袭击,在三城的塔楼里,子弹与箭在他的面前飞射,他就那样坐着,两眼圆睁。那一刻,他的心里想的是什么?突然惊醒,他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想切腹,居然,没有刀。他的刀已经老锈,想要用来自卫的时候却断了。最后,唯一爱他的三子也因他而死。两个人在马上说着话,很开心地,要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就父子说说话。一声枪响,三郎便倒下了。

    剧中一女子,谓之“枫夫人”。其族为秀虎攻打,其母于一城塔楼之上自缢于其面前。她满怀愤恨,毒辣异常,先使大郎驱逐其父,再用其色使二郎杀原配“末”,最后又怂恿二郎不顾可能挑起战争的危险暗杀三郎。虽然她也难逃一死,但目的已达到。伤其族者亦不得好死。这个角色由原田美枝子(Mieko Harada)饰演,气势分毫不差。特别是借献头盔之机威胁二郎一段,直看得我心惊肉跳。这样一个女人,大郎、二郎这种凡夫俗子自是奈她不得的。

    现在,该讲讲“鹤丸”了。不带任何私心,他演得很好。鹤丸这个可怜的孩子,以失明为代价才能够卑微地生存在世上。破败的木屋,不需要灯光,只有木笛为伴。他声音颤抖,隐忍悲戚。他为秀虎吹奏的那段旋律凄厉刺耳,悲伤如箭一番入我肺腑,疼痛难当。虽然隔了那么长时间,但看过了现在的他,再去看鹤丸便无任何突兀之处了。声音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却一听就可以辨认得出的。炭火的红光之中,他苍白的脸,尖瘦的下巴,小巧的鼻子,这就是少年的野村啊!他起身去拿被褥的身姿,他拿出木笛来吹的手势,他那修长白皙的手指。我只能轻轻地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切。我很想知道,参与这样的一部电影,与被称为电影沙皇的黑泽明在一起相处那样一段时间,在年少的他心里留下了什么呢?

    电影的最后,三郎的手下抬着秀虎与三郎的尸体在黄昏的荒野中渐行渐远。江山易主,又是一个新的时代了。这些我并不关心,我只想着那个孩子。废弃的城楼上瘦弱的身影,他敲着细细的竹竿无方向地走着,几乎要摔下去了,大惊之下,姐姐“末”留给他的佛祖画像也遗失了。从此,他真正什么都没有了,天地之间,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http://www.blogcn.com/User8/zhubabe/blog/2589074.html

 短评

日本版《李尔王》,爱恨阴谋是分不开的。色彩华丽画面精致确一样非常大气,这几年国内一窝蜂的悲剧古装电影跟它比就是个蛋。

5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黑泽明晚年的史诗巨作。1.根据[李尔王]改编,结合日本战国背景与佛家世界观,将权力与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2.导演称本片为"上苍俯瞰纷纭的人间世事";3.中景远景和固定镜头为主,保留舞台剧的心理距离;4.浓艳的色彩与精湛服装和布景,极具表现力;5.凄厉哀婉的长笛;6.滚滚浓云,血色残阳,孤绝盲者。(9.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是一部足以载入日本电影史册的巨作,黑泽明用经典的剧本拍出了令人震撼的故事。全篇中华丽的造型与化妆布景,实在是匪夷所思,在当时的年代绝对首屈一指。如果说影武者中还差些什么的话,仲代达矢的表演在这部片子中达到了顶峰,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爆发力。影片中对于权利与人性的剖析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悲壮感来自于内心深处。并且很好地诠释了“红颜祸水”的意义。从时间和制作水平上来讲,可以和《影武者》并称姊妹篇。

15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1.烽火连天,人间即地狱;2.黑泽明的镜头下渗透出一股强烈的悲剧感,那是无法挽救的命运。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枫夫人用刀抵住二郎脖子,然后威胁,进而要求,然后亲吻他脖子上血痕,进而做爱,最后漫不经心的一边捏死地上的蛾子,一边哭泣着要他的杀夫仇人给他封赏正室的位置。女人啊~

18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真是被折服了,我太喜欢电影中的色彩了,黑色、红色、蓝色、黄色,浓郁苍劲,让我想起鲁迅小说的那种质感,如果《铸剑》由黑泽明来导,再适合不过了。父王秀虎形销骨立地站在荒原之中,大风吹乱发,我想到的不是李尔王,而是屈原。这个演员也好适合饰演屈原,感觉是形神兼备。

23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同是史片,為何黑泽明就能拍得如此詩意如此智惠?

25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4k修复,彻底看傻。太狠了,大师请收下我的五体!!!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因为是日法合拍,黑泽明可能需要让自己看上去更国际化一些,此片可能是基于对莎剧《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的整合改编,在表现形式上又受到日本传统戏剧的影响,人物脸谱化倾向很重,肢体僵硬,台词文学性强。黑泽明改编的思路也还是他一贯的思路,即通过双线并行来体现戏剧张力。比如片中以男性秀虎父子四人所代表的权力与伦理的永恒矛盾;及以女性枫夫人、末夫人为代表的复仇女神与圣母所产生的人性张力。但可能是要表达的东西过于庞大了,后半段的叙事稍微弱了一些,特别是秀虎被破城失兵败后,那种神经质的疯狂和绝望表现得比较苍白,三郎的仁义与末夫人的虔诚也显得比较程式化。当然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恶的表现力总是强于善的表现力。无语问苍天对比起那张落在泥地里的菩萨像,多少还是做作的。

30分钟前
  • 黑伞
  • 力荐

#重看#siff@大光明;父子反目兄弟阋墙,乱世枭雄如鬼魅附身般形销骨立,金戈铁马血肉炼狱,质天疑地神佛哭泣;猎猎旌旗响,墙头大王旗,中远景开阔,气象万千,山河浩气;颜色丰富层次分明,视觉盛宴,修复极好,“天空真美丽”联想到《等云到》里关于拍摄的等待。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在最乱的时代发疯才是正常之事。” 前一个小时的节奏和气量被震撼的不能动弹,电影的颜色与叙事如此合为一体,一副完美的史诗彩墨画卷!(第二部黑泽明,倒数第四部北影节)

3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流动的天空中静止的云,浮动的花田,染血的城池,被悲伤震碎的晴空。黑泽明给莎士比亚的篇章写下了奇妙的注脚。仇恨与野心一手策划的天命难为,面对哀凄与良善却依旧人心难测。要说疯的何止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城,骄傲的君王登上了绝壁。滚滚而来的是人世的酷刑,只留他孤身一人受永世折磨。

3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黑泽明的色彩、构图和调度之精微,是毋庸置疑的,但节奏拖沓,匠气太重,毫无原创性可言,这都是喜欢此片的人必须要承认的悲惨事实。我要像骂张艺谋一样骂他,因为他对西方的旨趣简直就是跪舔。而他的核心价值又实在是太幼稚了。不过他为女人祸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这点还不至于被骂得很惨吧。18.12.15 重看。声音里面有大玄机!每次提到天堂,就会有回音,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精细了。动作设计程式化,制造出很强的时代感、仪式感和寓言性。

4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黑泽明一贯的宏大的对人性深度的思考。权位、利益、欲望、女色、人性的贪婪,在这历史战争中最本质而纯粹的体现出来了。而东方电影能够如此深刻而长久的诠释东方历史人性,黑泽明无疑是大师。剧本台词扎实有力,中远景的风景辽阔壮丽,场面宏达,配乐自不用说,一贯的黑泽明的惊艳!8.8

4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一部伟大的杰作,4K修复重映感觉是满屋子的人在30周年的台风天里朝圣。索经老总M.Barker带着无限的崇拜和怀念说, “每一帧胶片都出自这位70+老人的手”。黑泽明的莎翁改编让人更加领会到一部经典拥有跨越种族和语言隔阂的普适性,最后一个镜头真是太震撼了……

4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Finally, we are left immensely but comparatively unmoved by Ran

49分钟前
  • ╯^╰
  • 推荐

女权者万不可看黑泽明,他镜头里女人形象不是蛊惑人心的祸水就是没用的累赘,十足的大男子主义。鹤丸居然是19岁的野村万斋,可惜几乎没有露脸。

51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B+】简直感觉自己看的是莎翁剧,最喜欢的角色是狂阿弥。英雄里老先生在乱箭中写字那个场景原来是从这里借鉴过来的。

5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電影中利用遠、中、近景的剪接切換鋪排,醞釀出一觸即發的氣氛和磅礡的氣勢,是黑澤明電影中最具臨場感的一部。

54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写了论文的影片总是很难评价)我觉得伟大的影片有两种,一种是以无比的力量打开你的思想,另一种是以无比的力量关上你的思想。这个片属于极少数的后一种。

5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