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豪

第33集

主演:张志忠,张咏荷,李志希,于小慧,蒋恺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8

 剧照

乱世英豪 剧照 NO.1乱世英豪 剧照 NO.2乱世英豪 剧照 NO.3乱世英豪 剧照 NO.4乱世英豪 剧照 NO.5乱世英豪 剧照 NO.6乱世英豪 剧照 NO.13乱世英豪 剧照 NO.14乱世英豪 剧照 NO.15乱世英豪 剧照 NO.16乱世英豪 剧照 NO.17乱世英豪 剧照 NO.18乱世英豪 剧照 NO.19乱世英豪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神话,精神化

昨天看了这个碟。盗版碟的封面介绍到:“捷克电影大师兰提塞•维拉席作品,捷克电影史百大佳片票选第一名,全球百万影迷签名请愿首度发行DVD版本”。可见其厉害。不过,不知道是因为音轨的问题,还是有意为之,听起来好像是单声道的,完全没有远近层次,根本不知道谁在说话。刚开始看的时候很是费劲,慢慢才好些。

所以,在看之前,请先看看内容介绍,反正看这个电影的快感,完全不是来自故事情节呢!没有兴趣或者反对剧透的,请主动跳到两段以后。

第一部“禁断之狼”,说的是在“封建时代”,克兹里克家族的米克拉斯和亚当在路上打劫了一个德国主教,主教的父亲却逃去了向国王汇报,国王派人准备攻打家族。于是克兹里克派米克拉斯去跟相邻拉扎的城邦联合。拉扎拒绝联合,还殴打了米克拉斯。拉扎的女儿玛科塔爱上了米克拉斯。克兹里克家族出兵灭了拉扎的城邦,玛科塔也被米克拉斯路掳走,成了他的妻子。因为米克拉斯以得到玛科塔为条件放走了拉扎,所以被驱逐出了家族。

第二部“迷途之羊”,米克拉斯的另一个孩子亚当,因为跟妹妹亚历山德拉恋爱被砍断了一只手,被国王的军队俘虏后,因为想要报复,所以带着国王的军队到了克兹里克驻扎的山林中,双方展开大战,克兹里克被俘虏,哈努主教却因为爱上了亚历山德拉无法自拔,流落在外寻找失散的亚历山德拉,最后却被亚历山德拉砸死。被驱逐出家族的米克拉斯得知父亲被俘虏后,把妻子送回到拉扎那儿,孤身前往城市中救人,结果被打死。玛科塔从修女虚伪的讲道中逃了出来,在米克拉斯死前来到他身边,举行了最后的婚礼。最后,玛科塔抚养着遗腹子和亚历山德拉的儿子,克兹里克开枝散叶。

我觉得,一个电影厉害,是因为它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系统。就这个电影而言,最重要的表达就是人物的精神化。对,这是一个史诗巨片,但完全不像很多史诗片一样,有黑压压的人群和没玩没了的冲锋陷阵,当然也不会有在街头走来走去的群众演员,人物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枝蔓。就像电影结尾时的字幕上说的那样:男主角米克拉斯的孩子们,健康长大,但“他们的灵魂深处,爱和理智与残忍疑惑的斗争却时常上演着”。

整个片子也是围绕这样理性、狂热、信仰、欲望和疑惑的斗争展开的,既是一个神话的史诗片,也是一个内心的史诗片。就像结构主义者眼中的神话一样,每个人物都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王子、他的助手和他的情人,等等。被家族驱赶,却仍然深深地沦陷在家族血液中的男主角米克拉斯,是内心冲动狂热的代表,爱恨都很简单而单纯。而女主角玛科塔则经历着从宗教的信仰中解脱,找到爱的信仰的过程,是神话传说中的非宗教逻辑。米克拉斯的妹妹亚历山德拉是个听从欲望呼唤的女人,心中只有狂热的爱欲,甚至与哥哥发生关系,最后,她举起石头砸死了热恋着她的哈努主教……

与这种精神化的人物构成相应的,是演员表演的舞台化,肢体语言稍显夸张,让特写也带上神秘的内心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听不懂捷克语,但从对白和旁白的语气语调中,能感觉到一种文学化的庄重。所以,字幕也翻译得相当文学化,从全片的风格来看,应该确实是这样的。正像影片一开始的旁白所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没有什么原因,抑或只为了优美的诗句,是游走的回声的召唤,是源于古老精髓扎根现实中的事实……”恩,向翻译组致敬!

同样,自然也成为了一种精神化的存在。《乱世英豪》的场景,虽然有基督教的教堂和修女、教士出现,也说了德国和萨克森贵族等等,估计是在中世纪吧,但看起来就像是没有时代没有地点的洪荒年代。无论是旷野、沼泽、山林还是城堡,都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存在之感。第一部中没有边际的雪野,能看到枯死的苇草和草中的野狼,地平线在画面上部,天高地阔,有着神话的庄重与粗犷。第二部中的山林,不事雕琢,显得丑陋而神秘,人在理性狂热和欲望中斗争,自然也是如此。结尾处的沼泽,部落的女人和老人们在其中捕鱼,场景给人“地母”的印象,生命从此而起,整个家族和部落也会从这里开枝散叶。还有两处简陋的城堡,虽然在剧中人嘴里,都是“固若金汤”,但实际上不过是堆砌起来的土墙和篱笆,很容易就被长驱直入了。但这样的群居,这样有“八子九女”的大家族,也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在精神化的人物和精神化的场景之后,就是精神化的电影表达。我个人觉得,这个片子在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大到让人一眼就能分出属于电影基调的粗砺的未加雕琢的客观精神的自然和属于人物内心投射的修饰过的主观精神的自然。比如女主角被掳,仰躺在马拉着的雪橇上给的完全仰视的场景;同样的还有哈努主教死前眼中复仇女神一样的亚历山德拉。还有很多充满了象征以为的表达方式,比如开始一段戏中,拉扎诉说自己的女儿多么纯洁,少女的胸部中飞出美丽的鸽子,鸽群飞过教堂的天空;还有结尾处阳光透过森林照在孤单的雄鹿身上,指引着玛科塔行动的雄鹿,似乎就是丈夫爱与力量的象征。不用说,对于这样一部俭朴庄重的电影,只有高反差的黑白,才是它的色彩了,难以想像这些人物穿着艳丽的服装走来走去……

 2 ) 就是zuo给我们看的吧

在捷克被推为影史第一佳片。


难以想象,这是一部盛产水晶玻璃的小国诞生的电影,粗粝如波西米亚山区的冬日狂风,它一改捷克电影小巧精致的印象,更没有丝毫捷克式幽默气息




坦率说,我没看懂,
即便是把开头重看了三遍,
即便是去翻所有能找到的资料,
即便是主动被剧透,把情节“钻研”得一清二楚
即便是对法兰提塞·维拉席和捷克影史第一怀有崇高敬意
。。。。。。
我仍旧没看懂
这个BI没装成





不理解人物情绪的由来,没有通感,因而更加莫名其妙,
拍摄手法上的刻意,比如移动镜头刻意的虚焦,黑白对比强烈以致曝光明显不足或过度,
反复出现的鹰和狼,如果属于写意,似乎又过分现实。。。。。。




很多评论指此片让人想起《安德烈·卢布廖夫》,
但《卢布廖夫》看得懂,卢布廖夫的大线条很清晰:通过一条文人心路,描写一个民族的外辱和自我救赎,
《乱世英豪》没这么清晰,
电影本来的名字就是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玛柯塔·拉扎若娃,远不如译名来得豪气冲天,
女主角也不是如安德烈·卢布廖夫那样贯穿全片的灵魂人物,这是一部群像电影,
豆瓣提示本片【内容涉及战乱、盗匪、乱伦、仇杀、灭门等错综复杂的情节】,但这些情节也不只是波西米亚一族特有的,人类进化到今天,哪个民族不或多或少有一些这电影里的影子?那么这就是一部具有普世性的人类生存发展史诗,而不仅仅是捷克一族,失去了民族特性,电影的整体格局又小了,脆弱的水晶玻璃终究承载不了泱泱人性,更何况作者似乎还在里面大力腾挪,想要歌颂或者鞭挞什么






我不喜欢的电影啊

 3 ) 情节?

什么鬼译名,就算叫《狼族的覆灭》都没有那么俗气,更何况又不是通俗的史诗电影,都没有大场面。黑白画面配上35mm宽屏幕很极致,台词几乎都是回声,打光很对立化地用于闪回及叙事的补充。

草地野合,鸽子的血-被玷污的圣洁,如旁窥的爬蛇、鹰鹫般的兽性行为,破坏伦理的禁忌而为独臂。地方领主与国王卫队的对抗,隔壁乡邻的举棋不定也使他被欺凌,本已誓言于上帝的女儿被玷污。上帝的使者和他的羔羊流浪于世间,米克拉斯如神迹般显现于他眼前,但也目睹这群狼人的后代的衰落。有着斯德哥尔摩情节的伯爵之子和马柯塔,前者被母狼所抛弃杀身,后者终与迫害她者结成临终之姻。

最后的结局就亮眼了,上帝的绵羊竟然被头山羊替代,荒淫如此,就像那两个孽种。

 4 ) 此处怨念,无解!

  (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位于欧洲的中心,在其独立之前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达300年之久,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1919年,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及斯洛伐克等地区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37年,英法等国与德国和意大利签定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占领,德国在捷克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则成立受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的盟友匈牙利(被称为“高地地区”)。
  1945年,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苏联保护下成立的新政府宣布捷为社会主义国家,并加入苏联提倡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当时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发动了“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为苏联所不容,苏联合其他华约国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戛然而止,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挟持至莫斯科。)
  以上是从”维基百科”上抄录的有关捷克斯洛伐克历史的介绍的部分内容。(略去了和电影背景无关的部分。(电影放映于1967年)
  从中可以看出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捷克”和“斯洛伐克”)电影已史诗般大气磅礴的音乐和故事情节,影射了这个国家的民族内部夹杂着爱恨情仇的复杂矛盾和遭受外国势力征服和奴役的历史。
  电影中克兹里克家族和拉扎家族的矛盾就象征着这个国家的内部矛盾。(电影中亚历山德拉和“哈努主教”的纯真爱情就被埋葬在这样的内部矛盾中。)“哈努主教”所属国家的国王势力(代表着曾经奴役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的外部势力)。
  在一个自然生存条件恶劣的国度里,(电影本身没有明确说故事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影射)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不惜盗窃,抢劫,甚至杀人。克兹里克家族和拉扎家族便是如此,要么就像电影中的那位“哈努主教”主教的父亲那样,投靠了国王的势力(外部势力).我承认,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很难理解这种生存观和人生观的。汉武帝曾向他的大臣感叹:“为什么那些匈奴好好的不呆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而屡屡犯我边境。”但汉武帝不知道的是,对于匈奴来说,我们的土地太肥沃了,气候条件太舒适了。总而言之,生存条件太优越了。和我们所居住的地方相比,他们所放牧的贫瘠草原几乎不是人能呆的地方。说了这个故事,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容忍他们对我们祖国的侵略行为,我只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这种强盗思路的思想源头。
  是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类属于兽性的那部分迅速膨胀和发展起来(电影中不时出现的老鹰和狼群正是这种思想的象征)。这时上帝的信仰刚刚被传扬到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在向上帝祈祷,但其中大多数是在假借神的名义,为了自己的利益,行罪恶之事。强盗说:”我搜遍他的衣服,竟找不出一个子儿。”(米克拉斯家的老父亲)。战斗中的双方都向上帝发誓,要将他的敌人碎尸万断。这还是那个“当别人打我的左脸时,我就把自己右脸凑上去的”那个上帝的教义吗?”我疑惑。至少是不愿意相信。所以当电影中那个虔诚信仰上帝,纯真如鸽子般的玛科塔受尽米克拉斯家族的侮辱时,我感到我的眼睛有些许湿润。不是因为我信仰上帝,而是因为我“我本善良”,虽然没有玛科塔那样纯真。但倔强如导演般的斯拉夫人并不这样想。一只鸽子在群狼的领地里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影片对玛科塔的米克拉斯的“结合”是抱着赞美的态度的。虽然这又一次让我这样一个中国人觉得可以理解,但无法苟同。
  斯拉夫民族(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俄罗斯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保加利亚人……)居住的土地确实是个多纷争,多战乱的土地。(所以被称为“巴尔干火药桶”)其一源于复杂的宗教矛盾(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穆斯林)引起的内部纷争。(最近有“波黑战争”)当然,内部纷争往往引起外部侵略,(近期有“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所以也难怪,纯洁如玛科塔会向上帝祈祷“将那些恶徒天打雷劈”。结局:玛科塔和米克拉斯的孩子诞生了,但“爱和理智,残忍与疑惑的斗争却一直上演着”。这也注定了在这块历来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这一场场历史与人生的悲剧将一直上演下去,永不止息。
  

 5 ) 基督教的狼与羊:玷污与被玷污的精神

/蒲丁

捷克导演法兰提塞·维拉席的《乱世英豪》被推崇为捷克第一佳片,导演(同为编剧)原为画家,从影片中可见其出色的静态构图能力,在20世纪中叶的东欧电影家中是难能可贵的。可是其对动作逻辑的把控以及动态摄影的操作上,是不及的。可是瑕不掩瑜,最为令人咋舌不已的,更是他对电影叙事符号与视听语言的建构上,是极具风格化的。

维拉席的《乱世英豪》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叙述两个家族的争斗、仇恨、血腥、乱伦,以及米利克斯和玛莎拉(女主具体名字不太清晰)之间的故事。导演在叙事结构中采用的并非是娓娓道来的方式,反而是从中间开始,之后再加上插叙进行补充,因此整体观感是极其凌乱、碎片化的,按照导演所处在的时期,其实这是不可避免的,当时欧洲文艺思潮大致是后现代结构主义的萌芽时期,现代派的叙事方式一般是零散而又反逻辑,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感受在影片中又不是统一的,带有浓郁的中世纪神秘主义色彩与布莱希特式的史诗式叙事,让整体显得极其割裂。从演员调度上,是斯坦尼的生活化表演,但又从镜头调度上,呈现出现代与后现代的特色,再到人物语言上,又是诗化的语言……这些割裂感营造出强烈的反沉浸感,让人抵不住跳出影片故事,而进行哲学性思考。

满盈的电影符号就提供了丰腴的思考空间。羊、狼、鱼、蛇、鹿、白鸽……这些动物的意象充斥着整个故事的叙述当中,尤其是羊与狼更是能反复在影片中的角落显现着。

羊与狼在《圣经》中是具有深刻意蕴的传统符号。而这部影片的基督教色彩更是将这两大符号的外延变得柔软起来。羊在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都有祭品的意味,而且往往指代的是上帝的羔羊(即人)。当玛莎拉成为修女的那一刻,她已经委身于上帝,成为的是上帝的东西,她成为真正的羊。但当她被米利克斯掳走,并被强暴了之后更是爱上他的时候,她的精神便变成尤为复杂。她既是被玷污者,但同样又是玷污者。她无法割离的是,她精神里的神性与人性的共同存在。这是她悲剧的缘由。

玛莎拉她长在一个带着鲜血与罪恶的家族里,但具有深厚的基督教原罪意识,他们不可避免染上罪恶,可他们希望精神的洁净,从上帝那里得到宽恕,这是矛盾的。这促使他们的伪善,一边杀人一边祈祷,这是他们的写照。玛莎拉是家族里的异类,如天使般的纯洁。她无法忍受家族的罪恶,于是投身以为的纯净地——教堂。可是最后,她发现教堂里的修女们和外面的人没有多少分别,只不过他们自以为洁净的,居高临下地如上帝般审视人,但他们到底也是人。这是另一种伪善。他们把教堂里宗教十字架象征中的耶和华当成了自己,把自己当作上帝。与之比起来,天主教反而倒是真小人,那些教堂里的修女在导演看来,只不过是行着基督教的名义,干起逾越之事。

神性被人性所玷污,这是一大命题,但导演所思考的,并非是这一问题无法解脱,而是在于强调人性的存在,人是人,是不可能成为神,扮演神也不可能,与其纠结神性与人性,还不如超脱于这两者,肯定人的意义与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在精神上超脱“被玷污者”与“玷污者”的困境。

狼与羊是两种极端,象征的便是玷污者与被玷污者,罪恶与纯净,恶魔与上帝,人仿佛总是在两者中不断徘徊与纠结,但导演以鹿这一像“人”一般遵循野性的动物符号,赋予了生命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诗化后解脱。导演其实是尊重基督教的,但在影片中带了不少对宗教的反思,特别是对人性的某部分进行反思。

人性是性、生命、原始冲动,并非是原罪,倘若忽视人性而片面追求神性,只会沦为伪善的人。或一边杀人一边敬神,或满口上帝却忘了自己是人。这才是迷途的羔羊……

 6 ) 观《乱世英豪》

比起“乱世英豪”,更像“部落冲突”。似乎是由两种尺寸的胶片拍摄的,数码化之后直接把小尺寸的胶片拉长放大,拼接到一起。群像的人不多,但是野心大,古典戏剧一样各路角色皆备。男人、女人、国王、王子、神父、愚人、残疾人,动物也作为符号登场:乌鸦、羊、狼、鱼……

电影分为两个大章,中途又分出若干小节,辅以文字说明,类似古典戏剧的形式。与之对应的,是极其现代的拍法。长焦拍人脸让我想到卡萨维茨。大量的柔焦特写也不像六十年代的拍摄习惯。失衡的,非传统的构图,又显出新浪潮时代的锐意和革新。

古典的袋子装新的东西,通篇假意说宿命、报应、神祇、祈祷、轮回。到观众真的落入圈套,再把一切都推翻。终幕神父找到新的羔羊,重拾对神的信心,邀请玛克塔追随神的道路。玛克塔并不理会,只身往相反的没有道路的旷野走下去。一切发于人,最终只能归为人。导演自始至终都无意真的去谈论神。

现代的宗教主题电影,如《修女乔安娜》、《乡村牧师日记》、《词语》、《神女贞德》,乃至剧集《年轻的教宗》、《新教宗》,或多或少都是顾左右而言他。

 短评

说实话,片子拍得不错,绝对能迎合资深影迷的口味。不过这种没有感情冷清的叙述方式不是我的那杯茶,最后成了三个钟头的折磨。

9分钟前
  • 黑大壮女神
  • 推荐

跟200多人全神贯注盯着英文字幕看完三个小时还挺有成就感。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这部融合浪漫、动作、奇情、长达近三小时的中古史诗钜片,导演企图捕捉那个已逝去的年代之狂野和激情。视觉效果突出唯美,影片强而有力令人震撼。墨子曰:歌剧、史诗,不收藏。——电影收不收藏要从其有用性来考虑

15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不知声音是不是有意的,太别扭了。不过神叨叨的感觉确实很捷克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好奇怪,有些地方令人想起安德烈盧布廖夫,有些地方又接近去年在馬倫巴的思路...所以這個導演一定是瞎拍的吧!

23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很难用语言去形容这样一个庄重文学性十足的片子。把剧情和人物理清楚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讲一个很复杂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恩怨情仇。导演用文学性十足和充满宗教气息的剧本,简单不花哨的镜头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讲的很美丽了,特别是最后雄鹿的化身带领着Marketa来到了奄奄一息的爱人面前,结为夫妻。特别喜欢导演主观和客观镜头的运用,和诗一样的镜头语言,年轻的传教士在大战之后无法面对血腥的战场之后在荒野里漫步的那段尤其充满诗意的美。

24分钟前
  • VincentP
  • 力荐

镜头和画面感很好,但是拍的很晦涩,讲故事的方法也比较特殊,看得很累,耐不下心来看完,快进结束。

27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捷克影史百佳第一名。1.导演通过中古世纪两大家族恩怨情愁的描绘,展现乱世儿女面对家族传承和忠义教条的艰难抉择,以及身处特殊时境下对真挚爱情的不渝追求。不同于其他新浪潮导演一味直白的政策批判,维拉席更热衷以人文历史的剖析(民族内部的复杂矛盾和外部势力的侵蚀和奴役),在隐晦的诗意包装下反映当下现实的社会形态。2.《乱世英豪》作为一部拥有反传统结构和独特叙事技巧的先锋电影(无层次感的声音设计/角色主观意识和精神空间的沉浸),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令人如陷云雾,如何认识与看懂本片的一种方式在于译名“玛科塔·拉扎诺娃”,尝试从玛科塔的角度(小标题呼应情节:禁断之狼的奇恋&迷途羔羊里爱与宗教信仰的碰撞和释脱)回望整个故事显然要简易许多。3.摄影;配乐;景框内的对照元素&构图的仪式感。

31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由於之前對該片背景及導演風格一無所知,因此在影片開頭一段時間都未能進入狀態,不過片中極具抽象性,象徵性,風格化的鏡頭倒令人過目難忘.

33分钟前
  • 阿修羅
  • 推荐

那年捷克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年就发生“布拉格之春”。英豪意气冲出画面,豪族血斗与宗教引导形成诡异的隐喻和中世纪风格,想说些东西是关于宿命和人狼比喻?被诅咒的众人是厮杀的饿狼,恍惚的梦境是巫术体现。羔羊的圣女救不了壮士,反而有预告生死的能力,预告这场史诗都要埋葬在犁的锋下。

36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隐喻的手法,略费解...

37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乱世英豪》作为捷克的历史性鸿篇巨制,洋溢着诗化的镜头语言和深沉的历史情怀:虽然是黑白电影,但场景之美堪比《指环王》;虽然拍摄在60年代,但尺度之大让人敬佩;虽然长达三个钟头,但分段式的讲述看起来并不吃力。抛开费解的宗教符号和民族意象(因为不懂),它确为捷克电影添加了史诗性的辉煌

39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只有历史没有神性,中世纪的困难生活,几把小国没有底蕴。盗马逃跑,为女祈祷,拜访首领,交合幻想,群狼追杀,自寻灭亡,中箭倒地,互相挑衅,入修道院,任你处置,强抢民女,雪地做爱,石头砸头,没追上马,砍断左手,神父羊头,乱箭射死,混乱叙述,雪中烤肉,不射杀鹿,修女祈祷.

40分钟前
  • 小哒1
  • 还行

#捷克新浪潮# 法兰提塞的传奇史诗。诗性与神性。长达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描绘了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糅合了《安德烈 鲁布廖夫》的深邃诗意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意识流闪回,同时套用章回体的结构,来建构旁白说书的形式。正因此,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扑朔迷离,镜头语言多以硬切猛拉快摇急推呈现,画外音单声轨的选用更是烘托出朦胧梦境之意。在上帝的羔羊一章中,狼群与绵羊间此消彼长的针锋相对被赋予于某种超验主义的宗教特性,又与布列松式的极简风格的叙事手法相衬。在玛柯达回到家乡去后,摄影机180度横摇揭示父亲拉扎的愤怒痛心,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主客观视角之统一。而于克茲里克的儿子去到波列斯特城为父亲劫狱时,玛柯达的祈祷声占据了音轨实现声音与图像的间离效果,强有力的对比加剧了战死结局的悲剧性。不愧为最完美的一部维拉席。

42分钟前
  • 吹牛伯爵
  • 力荐

捷克影史百佳之首,果然名不虚传,观感神异,体验杂糅,既漫溢着史诗感、文学性(诗意旁白,分章节,有字幕卡预告总揽情节)、宗教性(圣洁恢弘的音乐,灵肉矛盾,俗世情爱与献身天主间的抉择),又遍布着粗粝、原始、蛮荒的自然气息,一如中世纪脏污而鄙陋的生活日常。人物与情节不算繁复,但多用插叙与闪回,配上混乱跳跃的打斗与调度,常让人分不清虚实先后。摄影极美,高光过曝与阴森黑暗交替,大量主观镜头,急剧的变焦推拉与手持(克里斯丁发疯游荡的惊心段落还反复用了滑动变焦),还有无数前景被草木、障碍或火焰遮挡的拟窥探镜头。声音设计非常先锋:破坏声音分级惯例,以叠加难分的对白,营造出呢喃错杂、呓语交织的幻梦感;颠覆声音透视成规,人声几乎不分层次,消减区分特性,难以辨识声源位置与远近关系,如同完全单声道。(8.8/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场梦中神游中世纪的史诗作品,梦呓的音效台词、梦游般的第一人称镜头,抬头一看这片是1967年拍的,佩服的五体投地。 8.7分★★★★☆

45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場景是很盪氣迴腸,但是現在我完全欣賞不來這種片。。。風格太不喜歡了。暗暗地,陰森森的。

50分钟前
  • 长安
  • 还行

传说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影史第一佳片,看了个大银幕修复版,虽然不太跟得上情节,但觉得摄影和置景真是好啊,变焦镜头和大特写用得都很到位。回头再补个中字版的,小标题字幕版用了很多,看上去结构也值得研究。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12

6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8.5/10。①中世纪两大家族的恩怨情仇,以及其中各种角色在家族传承与忠义间的两难抉择和他们对爱情的真挚追寻。②电影充满了梦幻的史诗般的壮阔感和原始蛮荒感,塑造这些气氛的技法包括:壮美荒蛮的摄影与构图、仿若无源的画内声音(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营造一种致幻/梦幻感)、大量的闪前闪后和突然插入的画面(如两个人正走着,画面突然切换到野合段落。这些手法作用同上)、圣歌配乐、等。③电影试图以克制的慢节奏更深邃地展现情绪,但很多元素都有些过快(如一些镜头的运动、故事推进的节奏)或者过于激烈(如一些快速推焦和手持)了。此外,情节上有些过于复杂,应多做减法才能更集中于精神与情绪的表达。④章回体的使用似乎没什么意义。

1小时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