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DVD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8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9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顺和纱厂,女工素芬(白杨 饰)与妇女补习学校教员张忠良(陶金 饰)喜结连理。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素芬诞下一子。忠良为子取名抗生后不久,便加入救护队离开上海,并机智地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下来。 一九三八年,忠良母(吴茵 饰)带素芬和抗生回到丹阳乡下。但是乡下也不太平,忠良弟忠民(高正 饰)不肯做走狗,上山打起了游击。 一九四零年,侵略者吊死了忠良父。素芬只得背子随婆回到上海,以对忠良的思念和期盼为支撑,在苦难中挣扎求生。 一九四一年,被俘后成功逃脱的忠良辗转到达重庆,困苦中只得投靠故交王丽珍(舒绣文 饰),并慢慢被堕落的物质生活所引诱,开始迷失自己。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忠良和丽珍先后回到上海,住进丽珍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 饰)家。就在忠良与文艳厮混时,走投无路的素芬歪打正着被招入文艳家帮佣……古宅老友记第五季母亲的儿子塞加拉陵墓揭秘红苹果乐园2003赵氏孤儿上帝之子畸变墨菲的战争奇葩料理大作战第二季如果烧陶的话也做个马克杯吧我家那小子第二季灵魂实验室伦敦大道格洛丽亚在路上(粤语版)激情之罪苏菲与朝阳在恋爱与友情之间(里奈视角)土豪520生活点滴第一季早安,维罗妮卡第一季大木偶学院新世界:虚拟货币争霸战爱与时尚优雅女子车祸灵异事件魔法使的新娘追赶太阳2015双世宠妃Ⅲ果栏中的江湖大嫂切尔诺贝利·禁区-无人原样而归第二季红尘好人2020瞧这一家子1979幻象2015耐莉良医第六季重案行动之限时拯救粤语版水玲珑两扇门因爱而美丽逃学威龙逃离猩球窈窕淑女第二季通往仙境

 长篇影评

 1 ) 一江春水

前几天看了谢晋的《舞台姐妹》,然后知道了一个叫做上官云珠的女演员。这个像古龙小说里的名字,连同商水花这个角色一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忽然想起来《一江春水向东流》里也有她,就找出来看了。她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却非常出彩。

这部电影虽然长达3小时,但是在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厌烦感之。尽管主体模式很老土,但是情节却曲折生动丝丝入扣,非常具有戏剧性。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各种角色都深入人心。我很喜欢很可怜抗生,小小年纪,又那样懂事,却遭受这样的苦难。其次是上流社会和穷苦人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往常人所描绘的旧上海。

 2 ) 精神上的放逐是最大的悲剧

我承认我一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中国以前的黑白片,因为重温了中国电影史,上面说它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于是花掉一晚上将之看完,有很多次让我忍不住掉下眼泪,并且希望可以写点什么。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拿它跟前段时间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南京,南京》做比较,也跟我的老师讨论过,他说也许是陆川对它说的太多,想表达的太多,反而造成了缺失。当然两者想表达的东西是不同的,但就拿抗战这个大背景而言,《南》留给我的都是些大段大段的强暴戏,他表达的越隐忍越让人难受,但战争带给我们和应该留下的远远不止这些,《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40年代的电影,却将这些苦痛残酷冷漠讽刺拿捏得很到位,直白的表达,加之巧妙的蒙太奇组合,将战争遗留下的精神残缺表达的淋漓精致,战争反而变成不是最可怕的东西,可怕的是自我迷失,失去精神的归宿,没有信仰是最大的悲剧。
张忠良这个角色让观众愤怒唾弃,其实他也许是最可怜的人,他早已是傀儡,说不出曾经纯真的情话,只会在金钱和女人的温柔乡里遗忘自己遗忘人应该自省,这便是人和动物的唯一区别。
抗战时期,人用血肉之躯去保家卫国,不觉苦闷,生活的真正疼痛是失去做人的底线,于是为了抵挡空虚只能做更空虚的事,张忠良的灵魂早已被深深活埋。
向这部电影致敬,为它已经流逝过几代人的内心而铭记。

 3 ) 《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分析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1947年上映的影片,分为上下两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原片全长7个小时,1956年剪成上下两集,共192分钟。

本片讲述了爱国青年张忠良与素芬结婚生子后不久随救护队前往汉口结果被俘,又去重庆报名考学无果,投奔上海旧识王丽珍,在其干爹公司工作,逐渐腐化堕落,抗战胜利后先于王丽珍回到上海,与其表姐何文艳暗通款曲。而妻子素芬,在8年内扶老携幼,苦盼丈夫不归,被生活所迫到何家做工,撞见丈夫,张母和儿子也随素芬去确认,结果却遭到张忠良的抛弃和王丽珍的侮辱,素芬绝望,投江自杀的故事。

本片的视听语言信息表达非常高效,开篇只用18分钟就将中忠良与素芬从恋爱到结婚生子的过程全部表现出来。以“我妈让你去家里吃饭”一句话就让观众明白了两人是恋爱关系,以结婚照、鸳鸯枕、男女两款拖鞋的快速剪辑来表示结婚,以绣着“小宝宝”三个字的棉袄就暗示了怀孕,以张忠良在医院走廊踱步和素芬躺在病床上两个镜头就表示了生子,手法非常简洁。

本片的意象使用非常突出,以月亮和长江水为例来进行分析。

月亮这一意象在片中出现了6次,前5次为圆月的影像,最后一次为街上卖艺人的唱词,月亮已不再是圆月而是“月牙儿”。月亮六次出现暗示了张忠良和素芬关系的逐渐变化。圆月第一次出现在两人恋爱时,张忠良对素芬说“你为圆月我为卫星”,并且一直强调“永远”“生生世世”“同甘苦共患难”,表现了他极为擅长甜言蜜语的形象,为后文他屡次和王丽珍赌誓做铺垫,并将承诺的永恒与实际的背叛形成对比。圆月第二次出现是在张忠良和素芬离别之时,二人相拥看月,张忠良说:“每当月圆的晚上,在这个时候我一定想念你们。”第三次是在张忠良被俘虏时望月想起素芬,想到素芬在战乱中抱着孩子在战火中流离,然后磨断绳子逃跑。第四次和第五次是接连出现的,代表二人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第四次,张忠良到王丽珍房里调情,张忠良说房间太热去开窗子缓解尴尬,结果推开窗子看见圆月,但仍然投入王丽珍的怀抱。而在上海素芬望着月亮想起丈夫临别的话语还在微笑,但是月亮很快就被乌云遮住,下起暴雨,屋漏窗破,素芬冒着大雨一边修窗子一边哭泣。乌云遮月和大雨具有极强的暗示意味,暗示了素芬被背叛和抛弃的悲惨命运,也令观众为她的处境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担忧。第六次是在街头卖唱艺人的唱词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呦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团圆聚,几家流落在外头。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呦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哟流落在街头。”第一个唱段是从素芬向厨师讨要剩饭满心欢喜地出来开始,在找抗儿的过程中,运用了大景深,将窗内的丰盛宴会、觥筹交错与窗外素芬母子的生活境况形成对比。抗儿听到吃饭的兴奋和祖孙俩打算一根肉骨头吃几天的满足和辛酸与下一个镜头王丽珍”肚子涨死了的撒娇形成对比,将张忠良一个过失导致的小家的悲惨和他个人富足生活的对比突出出来。也反映了阶级差异的巨大。张忠良已经完全成为买办资产阶级的走狗,素芬和张忠良之间的矛盾已经从情感和被家庭矛盾上升为阶级矛盾。月亮是中国的传统意象,用来表达思乡思亲思人之情,从古时起就有望月寄相思的民族的普遍的习惯。通过月亮来表现二人情感变化,是将电影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传达民族情感的一次成功尝试,非常值得学习。

另外一个意象“长江水”在片名中出现,可见其重要性,这个意象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题目就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调。长江水首先是人物生活的环境,整个影片发生的主要地点——上海、汉口、重庆都是在长江沿岸的城市。张忠良从上海像到汉口和刚到重庆时,在向上游走的路上他都还是一个爱国抗战的好青年,但是在重庆他的思想发生了腐化,然后再回上海进一步腐化,这样一个向下游走的路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游流走的是张忠良的忠厚善良,流到下游素芬那里的是愁苦。长江水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比如张忠良刚到重庆受不了重庆懒散堕落的生活时就望向窗外的长江水以寄愁闷,张忠良把素芬好不容易寄来的信撕碎扔进江里,影片最后素芬也投身长江,含恨而终,此时的愁已经变成了愁怨和愁恨。

本片的第二大亮点是对比手法的使用。张忠良原来对被嫌弃服装的不平和对服装的追求,原来要把头发梳平,后来要梳飞机头这些细节都反映了人物前后的变化。还有对比蒙太奇的运用,张忠良在干爹家吃珍奇海鲜和素芬母子和婆婆在难民营因偷大米而被赶进臭水沟形成对比,张忠良和王丽珍跳探戈的舞步与日本兵追击难民的脚步形成对比,素芬要剩饭和宴会的丰盛形成对比,祖孙精打细算吃一块骨头和王丽珍吃到胀肚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差异。

本片在张忠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相当成功,非常合理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转变。在影片一开始,对素芬的情话就暗示了他是一个情场高手,但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两人追见的甜蜜;在巧取素芬含羞藏起的绣着“小宝宝”的棉衣的用言语转移注意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手段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机灵和小聪明,战场上救护伤员时,队相信双方交战不伤救护兵的原则结果牺牲,而张忠良却用队友的血抹在脸上装死。在被俘后也可以随机应变骗过日本,暗中磨断绳子逃跑。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是他性格上的活泛为他后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后来他去报名考学和找工作无果,只好去找王丽珍求助。这反映了国民党控制的大后方社会环境也是不给底层穷苦人民留出路的。他做了王丽珍用关系托来的工作,这是一步腐化。他第一天上班7点50就到了,结果推开门,办公室里的职员们竟是在盖着棉被呼呼大睡,9点20、10点20来的人来得这样迟,嘴里却说着“早”,并且在签到册上全都签的是8点正,只有张忠良是特别的,并且办公室里的人上班时有看小说的,有玩纸牌的,有画美女金钱的,有打麻将听曲的,他走了一圈回到家里感到非常愁闷,认为“没有抗战的氛围”,却被王丽珍嘲笑,王丽珍给他钱让他去休闲享乐,后来他也成了10点半到签到、上班画画的人,这是第二步腐化。他投入王丽珍的怀抱是第三步腐化,在王丽珍干爹面前阿谀奉承是第四步腐化,背着王丽珍与其表姐何文艳偷情是第五步腐化,不认错悔改、要与素芬离婚求得王丽珍原谅是第六步腐化。

从张忠良身上反映出来的不仅是一个现代陈世美的问题,更是陈世美为什么会成为陈世美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张忠良的腐化堕落既有他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大后方社会环境的原因,抗日救国的积极思想在大后方成为了另类,就像张忠良在饭桌上看的那份报纸上写的一样“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是慢慢被浸染改变的。就像张忠良在酒后喊出的:“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要来征服我,比鬼子还厉害,我有点抵抗不住。”“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也不认识我是谁了。”从张忠良身上反映出的其实是大后方国民党上层和买办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的社会风气问题。

 4 ) 剧作分析

悲剧母题与现实主义的叠化

--《一江春水向东流向东流》剧作分析

蔡楚生的剧作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注入了厚重的情感及血肉,早已被忽视的左翼电影,摒弃繁杂的形式与精致的技巧,它单薄悲怆却又情真意切,为早期的多线叙事蒙太奇和对比影像而叹观,失足于重庆窝点骄奢淫逸的陈世美,历经磨难寒屋避雨的苦发妻联结对比,尚觉人性与命运的苦痛。

中国剧作不乏此类人物形象及关系的建构,可动容之处在于创作者将人物犹如滚滚长江汇入于家国的历史变迁中,将苦难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把家庭作为社会的窗口来展现整个时代,百姓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是胜利之后他们不仅一无所有,甚至陷入了更大的苦难中”。一位热血抗日分子的陨落与左翼揭露的政治图景密不可分,影射之处不言而喻。

悲剧史诗在于将现实主义的细碎光影悉数搬运,月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喜爱的天体在剧作中一共出现七次,本以为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却不想镜头里的圆月变为尖月,南唐后主的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苦的悲剧故事化作现实主义的滚滚长江,涟漪叠叠,问君能有几多愁,随着那散落满江的思念消失散尽。

本篇文章将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剧作结构及艺术形式。

一,片名 兼容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表意形式

该剧本的片名选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为要问我心中的苦痛有多少,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蔡楚生与郑君里取家国破灭双关之意作为片名,奠定剧作的基调与悲怆的意境,但是这句诗就可以将观众引入独特的情调中,使观赏者一眼道出片名背后蕴藏的悲剧母题-“愁”,可谓妙哉。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表意鲜明,并且统筹了所有聚集成整体剧本的元素。兼容功能与艺术形式值得品味。

二,个体人物的性格形象建构与交互关系

家庭伦理影视文本中女性形象塑造惯常是素芬这类的“贤妻良母”,她是祛魅边缘化的地母,将自己的爱情与希望全部寄托在张忠良身上,她上侍婆母,下育孩童,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间独自承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她的忠贞是创作者赋予人物的鲜明特征,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背离过自己的爱人与家庭,反而任劳任怨的付出与奉献自我,这也是剧作能够引起共情的一点。正如《芳华》中的一句话始终善良的人却最不能被善良以待。这种命运与性格节点引起共情与怜悯。

也与丽珍,文艳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王丽珍与何文艳的形象建构则更为迷乱复杂,她们是不变的潘多拉式情人,盒中跳出的红颜祸水,如同希腊神话故事中潘多拉魔盒打开后灾难降临人间一样,男性主人公一旦与其建立情感关系那么灾难也将接踵而至。王丽珍娇媚任性又毒辣果断,她贪图享乐,在国家存亡之秋毫无顾忌,反而任由自己沉溺在饮食男女般的生活中,比起素芬她对张忠良的情意,在依赖与爱中更多了利用和控制,眼前的男人并非她心口的朱砂痣,只不过是寂寞孤独时尚且可以依赖的傀儡。王丽珍的人物建构为剧作提供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及悲剧走向,她为张忠良放下堕落的云梯,她口口声声毒骂素芬,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摧毁这个家庭的最后一点希望,逼迫张忠良与素芬离婚。

何文艳的人物建构则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她并非是像王丽珍那般鲁莽毒辣的上流物化女,她将阴险隐匿于心,反而以柔媚示弱俘获张忠良的心,她细腻机敏懂得察言观色韬光养晦,于暗中操纵一切,加之上官云珠皮相赋予的算计与妖艳这个女性形象甚至比王丽珍更胜一筹。她并非重复的形象,她的建构只是为了揭示张忠良的陨落,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人一旦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方向那么他将不再坚定初心,王丽珍是张忠良的第一次背离,那么何文艳就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堕落只是悲剧的开始,被同化的过程才是延续不断地滚滚愁水。

张忠良是剧作人物设置的浓墨重彩之笔,他名为忠良实则是一个讽刺,他不忠不良,背叛发妻,背叛继任夫人,他忘记曾经艰辛的生活,斥责上街卖报的孩子(他的儿子),放任自己失足在迷乱复杂的上流生活中。个体形象的性格和命运建构使剧本通过性格来完成社会的悲剧,通过素芬,丽珍,文艳,张忠良等人物的刻画来揭示主题。

三,强烈的对比手法与影射密语

对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对比中阐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蔡楚生将这种对比手法运用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把贫与富,悲与喜,善与恶,美与丑等对立人物形象及环境场景,组接成富有对照意义的镜头,产生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孝顺的素芬侍候婆母吃药,婆母见素芬白天做工,晚上还要为自己这般操劳不禁老泪纵横,剧本的下一个场景,在富贵华丽的卧室里,张忠良和王丽珍交颈而卧,他们共饮美酒放浪形肆。再如受伤挨饿的抗儿在母亲的怀里抽泣,素芬哭着对抗生说等爸爸回来一切都好了,可是下一幕的爸爸张忠良却在一片骄奢淫逸的享受自如。一幕幕场景建置与人物形象对比都使剧作的内核丰厚且具有张力,对比不仅是两种物体的横向比较,也是人物的垂直对比,例如张忠良刚来重庆时尚未被纸醉金迷的生活吞噬,他计划凭借自身才干发一份力,去理发店时还让造型师把头发梳平,自己受不了这些浮华张扬的造型,可是后来在人物性格进行转变后他开始主动要求理发师梳这种老板做派的发型,张忠良在饮食男女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油腻商人,昔日少年早已不复。重庆场景的拍摄,也以龙虾,螃蟹这些细小的道具揭露重庆政治的腐败与贪婪,浑浊的铜臭味弥漫在这些薄情的资本家身上。强烈的对比揭示政治图景,影射密语不言而喻。

四,深邃的意境追求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文追求的一种情与景,意与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手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蔡楚生的文学审美可见一斑,长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才创造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现实与韵味兼具的艺术作品。剧本对月亮的造诣达到极高,月亮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受欢迎的天体,古往今来被被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剧作中的月亮一共出现七次,每一次都起到了对文本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内心情感的寄托作用。在张忠良和素芬定情的夜晚,忠良把自己比作月亮,把素芬比作星星,象征他们浪漫又梦幻的爱情,第二次月夜挥洒,那轮圆月反而增添了几许离别与凄清之感。第三次忠良被抓,仰望圆月倍增勇气,他思念妻儿,决定凭着这轮圆月去逃离,第四次忠良与丽珍靠在窗前望着一轮圆月心事重重。第五次同一个夜晚素芬凭借圆月苦苦思念忠良,乌云遇皎月预示着不详,第六次素芬遥望圆月痛苦抽泣,第七次月亮出现在抗战后,忠良已沦为社会的寄生虫。剧作的古典韵味与深沉之处由此可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典型的戏剧结构,它没有正面描写抗日战争,而是紧紧抓住家庭离散,在三条线上组建结构剧情,第一条是素芬如何在沦陷区苦受煎熬,第二条线写张忠良如何在国统区腐化堕落,第三条线写爱国战士如何坚持抗日游击,前两条是主线,第三条是辅线,三条线索相互交叉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向前推进,张素夫妇的走向本身就是剧作的悬念之处,小悬念中又包括冲突矛盾,张弛有济,环环相扣,脉络清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剧本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与故事弹性,悲剧母题与现实主义糅合反差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血肉剧本典范之作!

 5 ) 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虽然此片中白杨饰演素芬是主角,但我觉得演技最好,人物刻画得最生动自然的是上官云珠饰演的何文艳。电影前半段的女工素芬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这时的素芬,少了一分那个时代已经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进步女士的果敢朴实。在电影开篇素芬与张忠良谈情说爱中素芬流露出的娇羞扭捏和说话的语气在我看来更接近当时上海交际场上的柔弱的小姐。素芬这个形象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坚强与执着。总得来说,白杨的语言表演缺乏一种可以透出人物形象内心坚强的力度感,语言总给人一种软绵绵,不自然的感觉,话剧表演的痕迹有些重,一句话中能听出她在某些字上特意强调。白杨在表演上的这种缺陷可能与她与当时底层妇女的接触不够多,对人物内心的感受不深有关。素芬是糟糠之妻的典型,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能干,体贴丈夫,孝顺父母,爱护幼子,忍辱负重。她的美德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家人的爱护,更体现她在乱世中,仍拥有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慈之心。她对张忠良间拥有甜蜜的感情基础和如蜜月般的婚后生活。在她心中,丈夫永远是一个拥有伟岸身躯和高尚品德的近乎完美之人。在她们定情之夜,月亮是他们爱情的见证,离别之夜,他们再次遥望着明月。张忠良曾含情脉脉得对素芬说:我就是那颗卫星,你就是那轮明月,我永远围绕着你。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当素芬最后看到堕落变心的负心汉张忠良,她之所以没有经受得住打击,投江自尽,是因为她太看重这段感情,太信任之前的张忠良了。她与张忠良的感情是她精神的寄托,她之所以能禁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正是因为心中有爱的寄托。但一旦这个早已成形的泡沫破灭之时,心中的苦水便一泻千里。
舒秀文饰演的王丽珍从头到尾给人一种聒噪的感觉,有她出场的画面,必定是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塑造这个人物比较容易,就算你留有表演的痕迹也没有关系。因为交际花本身就有作秀的成分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王丽珍就是一个“商女”。这样的女人一直都存在着。她们是社会的寄生虫,是利己主义者,一心只顾自己享乐。她们不能体会到亡国之恨,只关心与情郎间的虚情假意风花雪月,她们不关心有多少人吃糠喝稀,之在乎自己的party上是否有可口的牛排,她们体会不到战争的血腥残酷,只希望自己能安身与战火之外,她们感受不到衣不蔽体的刺骨严寒,只是担心自己慢慢的衣柜里缺了时髦的装备而不能出风头。这样的女人最在乎的永远是自己。在王丽珍身上,我最想探讨的是她对张忠良到底抱有怎样的感情。她是一个交际花,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重庆,身边应该不缺可以填补她感情空白的有些资产的公子哥,为什么会最后会选择当时一穷二白,还要靠她托关系生存的张忠良呢?我认为王丽珍对待感情有一种控制欲,她觉得自己才能是这段感情的主宰者,所以她不可能为了感情而牺牲。这一点与素芬对待她与张忠良的感情有着很大不同。王丽珍最后知道张忠良原先的妻儿还在世时,认为自己才是最悲惨最命苦的那个。她夸张的晕倒,嚎啕大哭,远不如素芬眼神中流露出的一丝哀怨更让人觉得凄楚。
同为糜烂的上流社会的女性,何文艳又与王丽珍不同。何文艳内敛,善于掩藏自己内心的情感,心思更缜密,颇有心计。她是以一个阔少妇的形象首次登场的。她拿出自己织的唯一一件抗战背心交给忠良。她织毛线背心,在乎的不是抗日战士的寒暖,而是背心的款式是否时髦。她前夫在抗战时与汪伪政权相勾结,发不义之财,抗战胜利后锒铛入狱。当她发现丈夫在外有情妇时,弃丈夫于不顾,将丈夫的财产改在自己名下。她需要张忠良替自己出面办事而接近他。他们俩的姘居关系应该是单纯的男女鱼水之欢的满足。她明白张忠良不会给自己名分,但仍想维持这段肉欲关系。当她知道张忠良的结发之妻就是素芬时,表现出的更多是嘲讽,怀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
影片男主人公性格的转变无疑是值得人关注的一点。张忠良的堕落让我联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如果我们评论某个人时,说他善良或者聪明,评论另一个人时,说他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是我们总是将人这样分类。这是不正确的。人好比是河流,所有河流中的水都是一样的,到处都是同样的河水,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宽,水流平缓,有的地方河水清澈、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人类各种品性的萌芽,有时候表现出这一些品性,有时候表现另一些品性,常常完全不像是他自己,可是始终是他同一个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常常特别急剧,张忠良就属于这类人。他之所以发生这种可怕的变化,是因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则是因为相信自己,生活过得实在太艰难,如果相信自己,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得亲自解决,解决起来往往对于追求轻松快乐的动物的我不利,甚至几乎总是相对立;相信别人,那么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一切都已解决停当,而且解决得总是不利于精神的我而有利于动物的我。不仅如此,相信自己,他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相信别人,他常常受到周围的人的称赞。比如,张忠良按时上班,认真工作,忧国忧民的时候,同事们认为他这人假正经,有点不合时宜荒谬可笑。他吃喝嫖赌,花天酒地,置办时髦西服时人们巴结他,与他为伍。起初,张忠良也作过抗争,但是实在太艰难,因为相信自己的时候,凡是他认为是好事,别人都认为是坏事,相反,凡是他认为是坏事,周围所有人都认为是好事。结果,他屈服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转而相信别人。
影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和细节意象的反复。张忠良前后改变的对比,国统区上层人浮华的生活与沦陷区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对比,张忠良的移情别恋与素芬的默默坚守的对比,素芬与王丽珍、何文艳的形象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中,更加凸显了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这种对比又是通过各种相关联的细节来表现的。张忠良第一次去重庆公司时,在考勤表上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上班时间,鄙视了那些快中午才来,还在考勤表上签自己八点就到的人。可后来,他也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毫无愧疚得在考勤表上写着八点到。
影片虽然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但其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堕落和良知的泯灭却是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事。导演高超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6 ) 随便写6

看了电影的北京介绍才知道,这个故事有多么真实。它卖座的原因在于,经历了那八年的人们,都经历了相似或不同的离乱,这部影片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感受。
演员白杨在其中的表演,最初并没有任何出彩,在与忠良恋爱的期间,甚至有些矫揉造作,并不像女工的形象。直到最后投江,那种绝望的气质才绽放出光彩。

 短评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8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1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17分钟前
  • 竹傲风
  • 力荐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22分钟前
  • 叶子窝
  • 力荐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2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26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29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经典老电影。其实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环境,男猪脚忠良的转变,是时代的使然,亦是人性自身的本质使然。编剧给力,演员给力,拍摄手法给力,不愧为经典。三个小时,木有震撼,却是荡气回肠。

32分钟前
  • 许多多
  • 力荐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37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4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44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47分钟前
  • 还行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56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59分钟前
  • GREY dreams
  • 力荐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1小时前
  • ZHANGWANHE
  • 力荐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1小时前
  • yasashin
  • 推荐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1小时前
  • 深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