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2018

HD中字

主演:朴持厚,金玺碧,郑仁基,李胜妍,朴秀妍,薛惠茵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蜂鸟2018 剧照 NO.1蜂鸟2018 剧照 NO.2蜂鸟2018 剧照 NO.3蜂鸟2018 剧照 NO.4蜂鸟2018 剧照 NO.5蜂鸟2018 剧照 NO.6蜂鸟2018 剧照 NO.13蜂鸟2018 剧照 NO.14蜂鸟2018 剧照 NO.15蜂鸟2018 剧照 NO.16蜂鸟2018 剧照 NO.17蜂鸟2018 剧照 NO.18蜂鸟2018 剧照 NO.19蜂鸟201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蜂鸟》:不可思议的处女作

《蜂鸟》近日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单元”竞赛,收获好评。

电影讲述八年级少女恩熙的青春故事,时间是1994年。三个重要事件标示出这一特殊年份:1994年的世界杯、金日成的去世、圣水大桥(Seongsu Bridge)的倒塌。

电影呈现出一幅典型的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苦闷父权的父亲、柔弱无力的母亲,问题重重的孩子。导演金宝拉以敏锐的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现实,记录下女性压迫的成长环境。

小女孩恩熙在不确定性中展开她的青春生活: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让她喘不气来,男朋友让她体验到爱情滋味,女性友人投来的示好让她受宠若惊,与好友一起逛酒吧、夜店,在超市偷窃遭遇伤心的背叛,围绕在恩熙身上的是青春期少女的普遍经验:对未知世界感到迷茫和无助。

她在新来的中文女教师智英身上找到榜样和依靠,两人建立起不寻常的友谊。智英的率性、洒脱让恩熙在严密的现实环境中找到喘气的缝隙。电影遗憾地结束在智英写给恩熙的信上,再见已成永远,智英在大桥坍塌事件中死去。

恩熙的形象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次触电的朴智厚奉献了几乎完美的演技,将少女敏感细腻、迷然懵懂的状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金宝拉通过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带着观众进入恩熙的内心,让观众感同身受。

《蜂鸟》让人想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两部电影都是青春片,都讲述了青春期孩子在家庭和社会双重压迫下面临的成长困境。电影中有一幕,恩熙的穿着与小四的打扮如出一辙。

某种程度上说,比杨德昌更进一步,《蜂鸟》同样是侯孝贤式的,这说明电影是对东方独特世界观的呈现。电影里的每位家庭成员都遭遇人生困境,如同《一一》;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不断发生着内部损耗,这是侯孝贤发现的东方式家庭的秘密。

《蜂鸟》让人诟病的地方是它的年代感,94年的物质生活看起来与当下差别不大,但这并不影响观看。几个重要事件的加入主要为了涂影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必做过多政治态度上的引申。

另一个问题在于结尾拉得过长。电影原本可以巧妙地结束在恩熙伴着音乐起舞的那刻,但为了让智英的“死后箴言”更富教育意义,不惜将智英残忍地殒命在圣水事件(太过巧合)。

甚至于,三个孩子共同望向断桥的背影也是极好的收尾,这样就不必用念信的老套方式结束电影。(念信收尾,是《蜂鸟》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另一处相似的地方)

电影此前参加釜山电影节,获得KNN观众奖和NETPAC奖(亚洲影评人协会奖),并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青年单元获评审团大奖。

这是韩国女导演金宝拉的第一部长片。金宝拉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导演硕士学位,《蜂鸟》由其之前的短片发展而来。金宝拉之后的电影之路不可限量。

 2 ) 生活就是一道永恒的伤口

半夜看我已经哭的不行了。这是一部不能用女性主义来定义的电影,我甚至很难去强调所谓的女性视角这个维度,时代背景也并不重要。它只是在极为平淡的表象下灌注生活的本质之痛。说这部电影狗血的人根本就没有心,就算有也是毫无感知力的心。这难道不都是再常见不过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状况?青春的表象给它蒙上一层柔和的薄纱,但这种薄纱反而更加凸显出背后力量的形状来。这种处理方式的意图恰恰是抹去那种时代的特殊性,而留下的是普遍的痛和迷茫。我觉得其实影片没有必要做到像《请回答1988》那样如此细致而真实的服设和道具设置,它之所以告诉你具体的时间和年代,是为了把真实放进来,是为了让人更有切近感。因为生活必然和社会背景是不可能脱离的,但这种不可能脱离性确实没必要因为具体的设计而转化成一种对主题表达的桎梏。

这种痛从何而来。其实甚至不在于所呈现出来的每段人物关系具体的离合聚散。虽然说关系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所支撑出来的生活本身。它是没有回应的。影片开始,尚且是隔着一扇门呼唤,无人应答。仍然还留有用逻辑去解释这种无人应答的空间——因为找错了,走错了。也就是说至少还存在一条对的路,存在一个对的门,只要你去寻找,总会有回应。在这样的前提下把整部影片铺成开来。到中段的时候,那段无论如何呼唤都没有回应的母亲可以说是全片我最喜欢的设定。恩熙在这里喊的是妈妈,一般来说,是建立在无数次呼唤母亲而母亲对自己的回应的基础上的。但这里的不回应,留下一个空白,是母亲专注自身(自身的视角)而不曾做出回应,不曾做出被这种亲子关系所覆盖的回应,甚至离开了。这可以说充满了精神分析的隐喻性,在主体意识到母亲并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孩子独立于母亲的欢愉之外的时候,也就是说母亲在朝向自己而并不回应孩子的时候,母亲是处在大写之物(das Ding)的位置上的。这种隐喻的处理完全消解了存在所谓“对的门”的可能性。因为所谓的大写之物,根本特性就在于它是最原初的,因而是不可能被把握到的。而在这个桥段之后整个电影就开始将这种遭遇大写之物的创伤呈现出来。从具象化地割裂肿瘤开始,到大桥的坍塌,关系的彻底死亡(关系中对象的死去),世界的伤口暴露出来。生活的本质就是痛,生活的本质就是那看似坚强却不可预测地坍塌了的大桥,生活的本质,刨去那些毫无波澜的表面,它就是一道巨大的伤口。这种青春的视角,意义就在于去更敏锐地捕捉这种伤口。我们始终在围绕着这个伤口对它进行想象性的重构。即使不从拉康的升华意义上去理解这种想象性的重构,至少我们一直都在想象存在某种关系某个人可以填补生命的这道伤口。可这种想象并没有错,是依靠着这种想象生活才得以维系。即使这种生活的维系让人痛苦,这种痛苦让人想要把自己的灵魂甩出自己的身体来获得彻底的解放。

可这种彻底的解放是不存在的,必须要记住,它是不存在的。即使生活“平静”如常,它依然是千疮百孔的。记住这种解放是不存在的就意味着,记住老师对恩熙所说的最后一番话,“别再挨打了,如果有人打你,无论如何都要奋起反抗,千万不要坐以待毙。”

千万不要对生活坐以待毙。

 3 ) 【译】MUBI专访《蜂鸟》导演金宝拉

译:lispector

***请勿转载***

MUBI:《蜂鸟》让我觉得创作、执导一部关于14岁女孩的电影 ,所需经验恰恰必须截然相反,你在创作中掌控一切,与真正成为一个14岁女孩之间是矛盾的,在影片中,这让我一度感到力量的极端丧失,因为恩熙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心血来潮的影响,那些人又比她强势。在拍这部片子的最初,你是否想要探索某种特定的核心情感和经验?

金宝拉:我在纽约的时候,重新回溯了自己的青春期。我出生在韩国,来纽约读硕士,在这一期间,我在情绪上很难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我那时常常做关于青春期的噩梦。那是我电影的起点。我开始做很多关于重返初中的噩梦。在我的梦里,我不得不再去读三年初中,这真是灾难。你知道的,韩国年轻人即便结束了服兵役也还是会做必须再回军队的噩梦,所以我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状态。于是,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噩梦?回溯一下那个阶段吧,因为其中隐藏了一些什么。”所以,我开始写我当时经历的一些事件、场景和对话,一开始并不像剧本,更像我散乱笔记的集合,2013年,我开始写故事大纲。这花了我很长时间。我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和冥想,然后开始写剧本。

MUBI:当你开始写完整的剧本以及选角时,你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的情绪有具体的呈现吗?会指引你执导影片吗?

金宝拉:创作、执导一部关于14岁女孩的电影与真正成为一个14岁女孩之间是矛盾的,这方面你说到点子上了,不过,我意识到即便身体成熟了,我们依然背负着来自那一时期(需要我们重访)的情绪重担。一度,我以为自己是英智这个角色,是成熟的。我以为自己成熟了,但是在创作和选角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心里依然有一部分是恩熙。这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我也对初中女孩做了调查,我和我的女主演跟很多女孩聊天,聊她们正经历的情绪。我和我的主演工作关系融洽,我们谈天说地,聊了好几天,不仅仅是为了排练。我们试着不要排练太多遍,因我我不想扼杀新鲜感。那些日子,我们聊成长、聊她关心的事。

MUBI:影片的第一场戏建立了摄影机和恩熙之间亲密的关系,在那里,只有摄影机和恩熙,再无他者,这似乎建构了摄影机在这个影像世界里的存在方式。恩熙经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遗弃、误解和无视,但是摄影机从不会忽视她。我很好奇,将摄影机和恩熙置于角落而世界在另一边,就此而言,你在摄影上是否有特定意图。

金宝拉:当然,我的摄影师(Kang Guk-hyun)和我讨论过如何聚焦在恩熙的情绪上。就摄影机运动和景别而言,我们跟拍她的脸、情绪和身体运动。恩熙看待生活的方式是我们的意图,因为这是一部写实的电影,所以我们在镜头语言上尽己所能地诚实,我们不想为了时髦而拉近或推进摄影机。我们想聚焦在情绪上。我们必须就摄影机移动与否做好决定,每个决定都是慎重的,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何时该移动。我很高兴我和我的摄影指导都有很好的直觉。

MUBI:这似乎也适用于声音设计。这部片子不依赖配乐去达到特定的情绪。成长电影(尤其是美国的)常常很依赖配乐去达到情绪高点,有可能是这部影片不用煽情配乐就不太自信。这部电影的音乐感觉很独特,似乎回应着电影的情绪,而不只是烘托情绪。

金宝拉:我的作曲师(Matija Strniša)跟我讨论过如何进行音乐表达,他真的非常厉害,我有意要他做电子类音乐,也就是有当下气息的氛围类电子乐,因为这是部反映另一时代的作品,所以我希望音乐现代一点——不要赶时髦,而要有点古典。我要他制作古典、灵气的电子乐。

MUBI:说到你为恩熙这个角色选的女演员,我在一篇访谈中读到,恩熙的选角花了你三年时间。这很需要耐心。你有担心过自己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吗?

金宝拉:这是我最大的恐惧,真的。我很感谢恩熙的扮演者智厚。她把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的初恋。最终能找到她,真的很幸运。这三年,我也不是每天都在选角,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不时地安排试镜。开拍那年,我遇到了这个女孩,她甚至没有经纪人。她是从大邱来首尔的,那里不是乡下,但也不是时髦的大城市。从最开始,她就表现很好。念台词和台词间的潜台词的时候,少年演员常常读不出潜台词,但是她可以,她悟性很高。这是一次极其幸福的相遇。

MUBI:我留意到有两处恩熙拿起小说的细节,先是黑塞《漂泊的灵魂》,后来是司汤达《红与黑》。这部影片关注恩熙内心生活的方式非常小说。你在写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参考小说?

金宝拉:有的。

MUBI:哪些小说启发你了?

金宝拉:我很爱读小说,创作这部电影也的确受到小说启发。尤其是黑塞的书,他其他作品要比《漂泊的灵魂》更流行,但是《漂泊的灵魂》的主角跟英智很像,因为克努尔普(《漂泊的灵魂》主角)是一个不遵循社会标准或规则的人物。他没结婚,没有孩子。我喜欢他的一点就是他不遵循社会规则,但是又不会批评那些遵循的人。有时人们会批评过正常生活的人,但我不认同,因为这些人只是不同而已。英智是积极分子、女权主义者,但她不会给跟她不同的人贴上愚蠢或平庸的标签,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至于司汤达,《红与黑》主角于连很像我作品里的初中生。他思考很深,对自己感到羞耻。对我来说,追随他的旅程是很有趣的。回到电影的小说气质这个问题,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更有兴致读小说,几乎不看电影。我想从绘画、摄影等其他媒介获取灵感。我写作的时候读了大量小说,我觉得这在我的电影里有所呈现。我更习惯以小说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MUBI:我想问问关于男人哭泣的情节。这有点让我想起洪尚秀的电影,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告诉我怎么看——捕捉到了男人如何哭泣。丑陋的哭泣,因为他电影里的男人不常哭,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哭,所以哭哭停停,非常不雅。你电影中也有两处男人哭泣的细节。

金宝拉:(笑)是的。

MUBI:你电影中的情感既因强烈的即刻危险性而不去表达,又因太过琐碎而难以提及。这很矛盾,尤其表现在男性身上。

金宝拉: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电影跟洪尚秀电影之间的联系,但也很有道理,因为总的来说,洪尚秀也在他的作品里嘲笑男人,不过我在这方面比他温暖。他更冷。他是位男性,所以我的方式有不同的语境。你是韩裔美国人,所以你知道韩国男性的行事方式。

MUBI:是的。

金宝拉:我的确看到过一些韩国男人突然哭泣,蛮荒诞的。每次看到,我都很惊讶。这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哭的时候就很不明所以,没来由。他们哭的时候会很沉浸,有时很遗憾,他们因为太过关注自己的情绪,甚至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不想在影片中把这些表现得太滑稽或太消极。我想展现的是这些人也是人类,他们是三维立体的。我想表现男人不同的一面,或许是大多数男人的,而不仅是韩国男人。我当时在思考,圣水大桥倒塌之后的晚餐,谁会哭得最厉害?有可能是哥哥,因为他对一切都心怀愧疚。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得到了一切,也得到了所有的关注,但其实他没有。他也是受害者,他没有好好地被爱,他被爱的方式是有毒性的。

MUBI:有条件的爱。

金宝拉:有条件的爱,他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对这个家里的男性角色很有感情,因为这个家庭反映出我自己的家(我深爱着的),所以我尽己所能,仁慈地描绘他们。

MUBI:你刚刚谈到圣水大桥倒塌后的晚餐。韩国人极其重视食物,这也占据了电影很大一部分。食物成了情绪能安全改道的方式,在那里,情绪安全着陆。韩国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金宝拉:你说到点子上了,总的来说,食物对亚洲家庭很重要。我小时候对我妈做的饭很满意。她不知该如何表达情绪,但她能做出很美味的饭。我现在是她养育家庭时的年纪,现在我觉得:哇,她那时太伟大了!她那时很会做饭,我现在就不会做。我想表现这个家很温暖的那一面,即便他们各自混乱,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处理自己的问题,这不意味着他们总是不开心。

MUBI:你刚刚提到一个场景:恩熙吃韩式土豆饼,母亲在旁静静看着。作为一个韩裔,我也有那样关于妈妈的回忆。

金宝拉:没人会再那样为你做饭。

MUBI:我猜想,你会被问到或许已经被问到,这部电影是否是你的个人故事抑或个人传记。我对这个问题没兴趣。相反,我好奇的是,你现在与自己的电影之间是否有了不同的关系?这部影片先是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映(被视作“本土电影”),接着去了柏林电影节,现在到了翠贝卡电影节(被视作“外语电影”)。

金宝拉:没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所以我得想一想。最开始,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我。完全就是我。但是,在写剧本的这五年,我必须保持一个健康的距离。现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之后,我真的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关于我的,而是关于集体情绪的,关于每个人的情绪和过去。超出了我的经验。鉴于观众的反应真的很情绪化。在釜山,每个人都哭了。在柏林,就很不同,他们很平静。他们的表达反馈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在釜山首映式上,我真的觉得这是关于九十年代集体创伤的,作为欠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曾生活在那一时代的人,作为一个曾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人。就男权而言,韩国依然如此。很多观众在电影里发现了自己。所以我不再觉得这部电影是关于我的,它变得更广阔。它的确有关我的过去,但现在不止于此。

MUBI:韩国影评人对电影中同性或双性恋身份呈现的讨论,和柏林或美国有何不同?

金宝拉:稍微有点不一样。韩国观众不太问恩熙的双性倾向。在韩国初高中,女孩常常对彼此心动。这蛮普遍。对于双性恋,她们是流动而开放的,因为她们不会去定义。但是进了大学,就变了。在西方,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描写双性恋。我总是会回答:没有原因。双性恋存在,于是我写下。一些人觉得恩熙的双性倾向只是暂时的或者就是尝试。我不觉得是尝试。最终,有新意的原因就是,恩熙既喜欢男孩也喜欢女孩是为了表现她不爱评判的品质。她自由而反叛,就像少年英智。在这个语境中,恩熙的双性倾向非常自然,也符合她的角色设定。

MUBI:如果恩熙真实存在,那她现在应该37还是38岁了?

金宝拉:(笑)37岁。

MUBI:在韩国电影史上,女性电影人没有男性多。但是最近有一些出色的电影出自韩国女性电影人之手,比如全高云《小公女》、李贤珠《恋爱谈》,这些片子似乎能反映韩国年轻女性的现状,三十几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存。这似乎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金宝拉:女性电影人处理过很多此类话题,因为我们自己就财务很不稳定,所以我们会在作品中反映自己。很多影片都是男性主导,女导演的电影很难筹钱。对于女性来说,即便是觉得自己能拍电影,都很困难。但是,韩国电影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的确通过制作好的电影,掀起了新浪潮。说回资本主义这个话题——韩国女性正处于艰难期。男性也艰难,但是女性尤甚,因为我们依然遭受着IMF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不过,由于性别不平等,女性总是处于双重压力之下。

MUBI:这让我想起李沧东《燃烧》的一个片段,一个角色说“没有一个国家是为女人而建立的”。你在另一个采访里也说道,并没有太多女性电影人可以仰望。哪些电影人给你带来灵感?

金宝拉:我喜欢李沧东。尽管他对女性人物的看法很保守,但我还是很欣赏他的艺术作品。韩国女性导演并不多,但我真的很爱韩国小说家吴贞姬(Oh Jung-hee)。韩国女性的成长是艰难的,但同时也是礼物。如果我是韩国男性或是美国白人男性,那我就拍不出这部电影。需要去体会复杂的人类情感,因为你正经历着。

 4 ) 它凭什么打败《寄生虫》?

这部片子,去年并不火,但其实已经拿了不少奖。

不仅这次青龙奖收获5项提名,此前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台北电影节,都分别得过大奖。

导演兼编剧金宝拉,还是个80后,《蜂鸟》是她的长片处女座。

但这部情感细腻的长片,已经给人不少惊喜。

01

《蜂鸟》的故事很简单。

1994年,韩国一个普通家庭里,女主角是正在上初二的金银姬

学习成绩一般的她,在班上人缘也不太好。

班主任让全班投票,选出两个不学习、去ktv、谈恋爱的「混混」,她当选了。

班主任就跑到她父母开的店里告状。

金银姬的家庭,也普普通通。父母开了一家年糕店。

忙的时候,得全家出动,一起帮忙。

父母的感情不算好,也不算坏。

妈妈知道爸爸出轨了,但为了勉强维持家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隐忍不说。

家里的三个孩子,哥哥学习最好,最有希望考上首尔大学。

所以哥哥是家里的中心。父母不在时,他还会偶尔对两个妹妹拳脚相加。

姐姐是个叛逆少女,考不上高中,上补习班也经常逃课,谈恋爱、抽烟、喝酒。

经常半夜回家,喝醉了,和妹妹吐露一句心里话:「我觉得活着真没劲。」

最小的金银姬,在家里,不太受父母重视。

除了让她好好学习之外,忙于生计的父母,没有太多时间关心她的成长。

在晚餐桌上,金银姬终于鼓起勇气,和爸爸告状:「爸,哥哥打我了」。

但爸爸装作没听见,妈妈也只开脱了一句:「你们俩不要打架了」,这事就算过去了。

在大人的眼里,这只是孩子间的打打闹闹而已,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家庭里,金银姬得不到什么温暖,也没有人告诉她成长是怎么一回事。

但她有一个男朋友

每天放学等她一起回家。

会和她说:你就像小鹿一样。

在少男少女的恋爱中,金银姬体验着初长成人的兴奋。

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第一次接吻。

第一次试着接吻的时候伸舌头,可马上又觉得恶心,吐了口口水。

她还有一个好闺蜜,两个人一起上补习班,在练习本上一起吐槽老师。

一起在蹦床上宣泄各自的不开心。

或者打扮成大人模样,一起去蹦迪、喝酒、抽烟。

感觉到无聊,想找点刺激时,还一起去文具店偷过东西。

和闺蜜一起的冒险,让她体会着青春期的刺激。

对了,她还有一个小小的崇拜者——一个低年级的学妹。

她说她喜欢她。

她会在放学路上等她,送她玫瑰。

让她把BP机号码,写在自己的手臂上。

她动手术住院时,还会哭红着眼来探望。

但是,慢慢的,她忽然发现,原来这些关系,都不牢靠。

那个说她像小鹿一样的男朋友,几天不见,转眼就跟另一个女孩在一起了。

无话不说的闺蜜,偷东西被抓时,为了自保,竟然出卖她,说出了她家的地址和电话。

而那个上学期还说着喜欢自己的学妹,过了一个学期,竟然装作不认识自己。

在一次次的背叛中,少女金银姬渐渐发现,原来一切关系都有保质期,没有地久天长的爱情,也没有牢不可破的友谊。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重视和关爱,在爱情和友情中,也总是一次次失望。

在艰难的成长中,金银姬充满困惑、充满痛苦、充满喘不过气来的压抑。

幸好,她遇到了一个亦师亦友的知己

她是中文补习班新来的老师——金英智

她是一个休学中的大学生。

她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满口大道理,也不像一些老师那样照本宣科。

她和学生交流自己的爱好。

上课前,郑重其事地焚香。

金银姬心情沮丧时,她会给她泡乌龙茶。

两个学生闹矛盾时,她会为她们唱歌,和他们谈心。

她还会教他们中文的同时,和他们说那些生活的道理。

她是如此与众不同,金银姬一下就喜欢上了她。

金英智老师,就像银姬成长路上的那个引路人,她愿意花时间倾听她的烦恼、她的痛苦、她的困惑。

但终于,金银姬发现,即使是这个引路人,也不会一直陪伴着自己……

02

从故事上看,《蜂鸟》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什么精妙的冲突设计。

凭什么它就能打败《寄生虫》,拿下「最佳剧本奖」呢?

我想就在于它独特的叙事视角

整部影片,以少女金银姬的视角展开,充满了敏感、细腻的情感刻画,捕捉了那些被成人世界所忽略,却在少年世界中,影响至深的日常细节。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了,少年看世界的比例尺,和成人看世界的比例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那些在成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在少年心中,就是一件影响他要不要继续活下去的事情。

在忙于生计的父母心中,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

什么闺蜜吵架啦、和男同学的小情小爱啦、最爱的老师离开学校啦,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但在一个少女(少年)心中,这些小事,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人生,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事情。

老师们、父母说的考上好大学以后的人生,他们想像不到,但眼前的这些小事,却可能是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

也正是这些一件一件的小事,塑造着他们的成长,决定了他们长成什么样的大人,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

电影中,有好几处都突出了两种视角的差距,突出了少年对于成人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的不解。

例如,在一次争吵中,妈妈终于忍不住说破爸爸出轨的事,两个人扭打起来,争执中,妈妈用台灯砸伤了爸爸的手臂。

一时间,痛哭声、尖叫声充斥着这个外表和平的家,一家人的日子,似乎终于要过不下去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金银姬看到的却是,爸爸妈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依偎在一起看娱乐节目,一起哈哈大笑。

只有爸爸手臂上包扎的纱布,和那盏破碎的台灯,提醒着金银姬:明明昨晚还濒临破碎的家,怎么一下子,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呢?

对一个14岁、上初二的少女来说,这都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对于成年人来说,经历了太多生存的考验、磨难之后,早已失去了对日常生活敏锐的感受力。

遇到任何事情,如果不影响生存,那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夫妻间的感情,也是如此,只要还过得下去,那就凑活过。

也许那个男人会知错悔改,也许那个男人,还是会出去偷腥,但日子不还得过下去吗?还能怎么办呢? 但在少女的世界里,男朋友的一次背叛,就是天大的事情,闺蜜的一次出卖,就能影响她对友谊的信心,动摇她对全世界的信任。

再比如说,在大人眼里,哥哥打妹妹,只是孩子间的打闹而已,一句「你们别再打架了」,这事就算过去了。

但在孩子心里,这可能是一个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

金银姬甚至想过,要不要用自杀,来让爸妈和哥哥后悔。

大概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和少女,都曾认真想过自杀这件事。

后来他们渐渐长大了,能承受的事越来越多,可以让他们动真感情的事,越来越少,但还能回想起来当初那个少年的心事,而不觉得愚蠢、幼稚的人,却不多。

导演金宝拉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把它们写下来,拍出来了。

03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生活也是一个让我们的情感越来越迟钝、麻木的过程。

《蜂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带我们重返那个敏感的少年,用那颗敏感、细腻的心,再看一眼我们已经熟悉的成人世界。

但《蜂鸟》的好,又不仅止于此。 《蜂鸟》的另一个亮点,在于敢把时代的脉动变成幕布,成为个人成长的背景。

1994年,对韩国来说,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朝鲜的金日成主席逝世,对于朝韩关系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但对于当时正在上初二的金银姬来说,显然无法理解这些。

那天对于她来说,不过刚好也是她动手术的日子。

第二件事,韩国的圣水大桥垮塌。

这直接影响了金银姬的家庭。

幸运的是,姐姐因为迟到,没有赶上那趟沉没的公交车,捡回一命。

在晚饭桌上,哥哥突然痛哭,也许是害怕失去妹妹,也许是对此前对妹妹的暴力的歉意。

因为这个意外,让一家人第一次感受到,彼此对于各自的重要。

和大多数普通的家庭一样,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人生的至要关头,总会坚定地站在彼此身边。

也同样是因为圣水大桥的垮塌,金银姬也失去了她人生的引路人,开始学会自己成长。

这些历史上的大事件,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许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许只是存在于记忆里电视新闻而已。

但是,个人不可能脱离于大时代而生活。

金银姬的成长过程中的压抑、困惑,其实也是刚刚完成民主转型,社会动荡、处于巨变中的韩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正如她的家,镜头推远一点看,也不过是无数平凡无奇的韩国家庭中的普通一个而已。

《蜂鸟》拍出了那个时代青春的迷惘,但又抓住了时代氛围中那些动人的细腻情感。

正是这些共通的情感,让我们中国观众,也能够代入其中,重返那个多愁善感的年纪,问问那个少年,现在的自己,是否能让他满意。

 5 ) 是老师先看到她的啊

一种可能

第一次看恩熙和老师相遇的一幕,以为是恩熙上楼时先看到抽烟的老师,而老师是在进教室后才认识恩熙的。后来却发现,或许是老师首先注意到了恩熙才对。

那天恩熙在饭桌上说哥哥又打她了,爸妈却只是习以为常地给出象征性的答复。接着镜头一转,恩熙已经独自一人在汉语课楼道门前的水泥阶梯上徘徊了(实为蹦上跑下)。她以如此沉默温和的方式排解了一会儿内心苦闷,就上楼去,紧接着便经过了那位站在窗边连头也没有回一下的陌生抽烟女子,并受到某种不可知力量的牵引,转头看她。

初遇

如果拿我们活泼可爱初中二年级女生上楼梯的时间和老师从容不迫点烟放空的时间相比,后者大概会久一点。而站在窗边,手中除了香烟茶杯别无他物的老师,除了看看窗外上下左右的风景,大概也并没有更多消遣方式了。

所以,如果楼前的树木没有遮挡得太彻底,老师是有蛮大可能注意到有个小姑娘在那里蹦上跑下的。若是,那么她也一定看到小姑娘走进了自己所在的楼道,因此才在知觉到背后有人经过时毫无警惕,不曾回头,接着在走进教室看到陌生同学笔下的画作后,又目光一转,面露悦色地认出了刚才那位小姑娘的身影。

这种可能性于我而言,成了对老师随后和恩熙相处中种种表现的附加注解。即使它其实并不成立,老师所说所做也足够动人:她总是关切,总是沉吟,总是在温和话语中传递着某种不必多言的理解。

或许最初在内心产生好奇的人是老师,首先发觉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契合的人也是老师。她的善意并非任人索取,只是源于自身对二人之间亲近感的体认。因此当恩熙问生命何时才能发光,她似乎从未意识到,自己在相知者眼中,本就是一个发着光的人。

知心能几人
乌龙茶

傻问题

“我喜欢来医院”

反抗的约定

终于有人说出了这样的话

喜欢极了,没有过多解释的缓慢的片子。大量戛然而止的留白足够实现拍摄者和观看者的共同创作,而呈现出来的部分又节制饱满,不至因叙事中断造成感受的隔阂。目光暗淡了但它还在追索。情绪截止了但它还在延续。美中不足是老师的中文写得不太好看。但是,抄着板书突然回头说“打糕很好吃”,好像有点可爱犯规。

啊!

还有啊,如果有了想说的话,就不要再等来日方长。种种不可理喻的事情不是还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吗。

 6 ) 「世界真的是既神奇又美好」

4.5 好淡,卻好憂傷。

青春啊,就是想要嘗試一切的可能,叛逆又柔軟,一個微笑就可以相信,一句道歉就可以和解。

青春最重要的就是友情和愛情罷了,無條件的喜歡和朋友的陪伴度過一個又一個難捱的生活。喜歡就是一切,會相信對方的隨意許諾。即便如此,卻也敢愛敢恨。

怕孤獨所以錯把一切都當成喜歡。喜歡是一種錯覺和初夏那種氤氳的氛圍,當天氣變冷那些氛圍和喜歡也就消失無蹤了,或許能留下一點痕跡或許連一點痕跡都無法留下。

我們崇拜那些厲害的人,想向他一樣成為厲害的大人,可是再厲害的大人也有自己的難過和憂愁,可是都被他們掩蓋了起來,是唱歌難過後尷尬地大笑,也是望著天空聽不到女兒的呼叫。大人的世界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荒唐事。可還是想長大,逃離一個又一個豢養我們的牢籠。

我們渺小到成為透明,但也想在別人心裡留下一些痕跡,所以也會不擇手段。有人表白就會開心到不行,不會在意是否真的喜歡對方,只因為我們是被喜歡的,所以好似一切都有了意義。

被愛就是意義,而我不想失去意義。討厭自己卻希望被愛。

果然長大就是要告別,毫無徵兆的,分離總是最痛苦的。

那一年的夏天發生了很多事情,那些事情也都隨著夏天的出走而成為了過去。又一個夏天結束了,又一個夏天快來了。

以前寫過一句話「年輕真好,離死亡遙遠,離愛最近」可是啊,這句話好像是錯的。死亡從來只是一線之隔,只是我們幸運而已啊⋯而愛也未必會真的屬於我們不是嗎⋯經歷了生死和殘存好像一切都會不一樣了,不知道這種不一樣是會持續成永恆還是短短作罷。但至少我們存活了下來,殘存了下來,所以就帶著那些迷茫飄零的心繼續行走下去吧。

「世界真的是既神奇又美好」

總該好好見面好好道別。

 短评

不出所料的不喜欢,太执着于捕捉生活里微小的涟漪,好像做少女就一定要敏感,一定要若有所思,一定是看着窗外的。但少年时代难道不是最具钝感的吗?太刻意了,最后对着坍塌的大桥,我相信她是什么都感受不到的。

4分钟前
  • 基闹
  • 还行

正值<寄生虫>冲奥的紧要关头,本土青龙奖却把最佳剧本给了这部,诧异之下以为是分猪肉的结果,哪知道韩国又出来一位了不起的创作人。年度最佳韩影无疑

5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是的,原来所有的彷徨、迷茫、不甘、愤怒、难过就这么平静的发生了,就像恩熙问妈妈舅舅的死,如果不这么平静的生活,又怎么抵挡得住这般伤心呢。而在青春时期不能感知的阵痛,又不知会在哪天才缓缓降临。其实这个世界骗了我们,少年从来不是最美的年纪,是不得不蜕变,不得不体会成长的过程与代价,不得不明白一切只能自己经受。“我的人生会总有一天也会发光吗?”恩熙还没问出问题,老师就已经给了她答案,她是悲剧且幸运的少数,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阵痛,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答案。

9分钟前
  • 后自愈
  • 力荐

2.5。戲感挺好,很喜歡小女孩的存在感,不過組織上真的偏冗也過長,或許反映了導演不知還有沒有下一片而塞得滿滿滿的侷促感。餐桌上的哥哥哭泣,女主角擔心姊姊意外,這兩場的反應是否太激烈了?末段節奏尤其不解,好像很多時候都可以收了,讀信那段異常溫暖也非常直白,有種「得獎致詞」的錯覺XD,也有點不那麼高超地把前面的散葉收起。小鹿斑比的眼睛。摸頭。為什麼1994年的首爾要上漢字課?而且那些內容,感覺並不實用啊,像是一種文化薰陶。

11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Berlinale2019 Generation. 3.5,固然剧作依旧有韩国电影贪多的痼疾,事件并无内部动力,但至少努力地在寻找状态(非常吃重状态戏,一定程度稀释了过饱和的戏剧性)、塑造“人”。对于一个韩国导演来说,创作姿态很可贵。当然也因为这样的追求,大约无法成为某部题材相近的华语片那样的豆瓣爆款了。

15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至此,韓國青春片亦有了『殺人回憶』。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中學少女成長記,劇本很扎實,情感细腻觸人,家庭矛盾部分很有共鳴。中文補習班部分據說有導演自傳性質。小女主美得令我出戲。可惜服裝和美術完全沒有說服力,並非真正90年代感覺,若不是電視和文字的提醒,真會以為是這個時代的故事呢。金璽碧看起來還是種性冷淡的美。😂2018BIFF1006중극장

18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在北影节电影学院“注目未来”项目中观看。13、4岁的女中学生成长故事。剧作太实在、丰富了,“一人一世界”,青春期中的少女遇到了太复杂、丰富的生活、人生问题及体验。处女作之编导显示了不凡的成熟与才华。

2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过春天》有这部电影一半样子就行了。

2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金日成病逝,有人担心朝韩开战,有人惶恐肿块留疤;圣水桥断裂,有人迟到逃过一劫,有人失约提前告别。学妹的喜欢只持续一学期,男孩的赞美适用于所有人。凝视母亲破了洞的丝袜,父亲手臂的纱布,我相识了天下,忍受了暴力,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青春是在错误的楼层敲错误的门,错误的时间等错过的人。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情也会一起到来。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成长的过程既满怀不安,又仿佛一切水波不澜,我们经历过的痛楚过的犹疑过的,最终都像流水一般只是从身边经过,而我们最终都幸运地存活下来;那些伤痛愤怒不甘,是生命划在身上或心里的刻痕,最终成就了这样的今天的我。风格极为细腻的青春片,但又绝不至于此,留痕处处的女性生存现状描摹,细节勾勒委实抓心(沙发下争吵的残渣,脚上脱丝的袜,餐桌上哥哥突然的痛哭,窗口老师抽烟的身影);剧本功力于细微处彰显,这些泛着生活沉郁底色的片段是那么幽微那么无光,但真的就像是提取概括自普通如我的日常啊。最戳心的对白——“你想舅舅吗?” “就是挺奇怪的。”(平静之下的万箭穿心)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喜欢。看得我好想拍电影,现在有这样的梦想好像太晚了

37分钟前
  • 松如
  • 还行

金宝拉展示了她捕捉影像多相性的能力,那些纤细又尖锐、真实又迷幻、遥远又切近、令人困惑却清晰在场的末梢感觉交织一体,构成少女对世界一次次的灵性凝视。叙事上也有妙笔,大桥坍塌处虚枪凶猛,重拳却趋简,最终凝结成一片空濛怅惘的遥望。如果真的存在着“集体记忆”的话,那么它的主语必须要是如恩熙这样的个体生命,《蜂鸟》为惯于呈现后威权时代创伤综合症的韩国电影补上了轻盈的一笔。看的时候总想到杨德昌。

38分钟前
  • Octopus
  • 力荐

纷扰繁杂各方环境加压下,细腻且敏感的孤独少女心事与成长。情感含蓄,留白很多,卫生间里因反抗不解而爆发的戏不错。

39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后劲儿有点过于大了 我心摇摆荡漾

43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相识满天下 知心能几人

45分钟前
  • L‘Heure Bleue
  • 力荐

「你不是说过喜欢我吗?」「那已经是上学期的事了。」不可理喻的事有很多,后来我们毕业了,却还要经历无数个上学期。

48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真的很棒啊,韩影中罕见的女性视角!前面有点脸谱,但也算是必要的铺垫,后面渐入佳境,恍惚间给人一种一次别离的感觉,只不过蜂鸟讲的是“一道伤痕”:国族的、阶级的、性别的、情感的、身体的……层次十分丰富,表达内敛动人。所有一切骤然撕裂,然后以难以辨别的速度缓慢愈合。统治中受害,震惊中平和,温柔中残酷。处女作长片,令人惊叹!P.S.女主是不是有点像赵丽颖~

5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晚上还打架吵架又流血的父母,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就能坐一起看新闻,劈腿的男孩子没过几天又会跑回来说喜欢你,明明是闺蜜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你,之前还说喜欢你的女生突然可以在路上对你视而不见,这世界真是既神奇又美丽,还有各种意外,谁都不知道意外和幸福哪一个来的会更早,哪一个会更好。用豁然开朗的眼睛看着身边的人,用珍惜的眼睛看亲近的人,用满怀深情的眼睛看喜欢的人,用流泪的眼睛看逝去的人,要相信,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你,知心的人一定会在身边。电影太高级了,用琐事来游离漂移不定的心,关键时刻一记重拳锁定。

54分钟前
  • 倚风帘
  • 推荐

好温柔啊 温柔得可以穿透所有的软弱

57分钟前
  • Настя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