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家赢家

第20集

主演:褚栓忠,刘跃军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0

 剧照

 长篇影评

 1 ) 真实得平淡

东北人,四川人,来自各地的中国人在德国,顽固得坚持着他们的传统. 4字12行的领导指示,每天早上的稀饭咸菜,看到大奔想到的驼铃的情怀,漏油的压力柱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情怀。。。。

 2 ) 友邦何须惊诧




西方人坚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中国人认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西方人崇拜理性,中国人念叨难得糊涂;西方人信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中国人常说咱俩谁跟谁呀;西方古代的皇帝里有玄妙的哲学家(如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中国古代的皇帝里则有一流的画家、诗人(如宋徽宗、李后主)。由于文化的差异,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读与隔膜,待到面对面的交流、合作,误读就成了冲突。

两种偏执、难分轩轾

德国的多特蒙德有一座世界最先进的炼焦厂,但德国人发现进口焦煤比在本国自产焦煤花费更少,于是把厂卖掉。有着深深的发展饥渴的中国公司生冷不忌,买下了德国炼焦厂,并将它整体搬迁到国内。在搬迁中,德国人不断杯葛中国人的做法。中德的分歧有多个层面。比如,对待劳动的态度。说到中国人,勤劳勇敢四个字就会条件反射的跳出来。勤劳是中国人的第一标签。《二十四城记》里那位下岗女工说:人有事做,老得慢一点。这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人对待劳动的朴素态度:吃苦当吃补。《输家赢家》里,那些中国工人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一周工作七天,超负荷运转,一位老工人甚至每天做梦都梦到拆高炉。而德国人在工作上则不会穷追猛打、忘我付出,他们抱怨中国人做事太过积极进取、太赶了,带得他们都不得悠闲,他们严守八小时工作制,下班比中国工人早,对要增加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很是不满。中国人紧盯工程进度,德国人在意人的舒适度。对待规则的态度,则中德更是有云泥之别。德国人来讲规则,中国人打哈哈,以一招太极云手应之。德国人总是说中国工程队这个不“work”那个不“work”,但事情到了中国人手里,一切都“ok”。中国人自己改装宿舍电路,很管用,而德国人却很在意这不是由电力工程师弄好的。对使用焊枪,德国人纠缠于填表格申请等规范性事务,在会上和中国人争论,中国人随口敷衍,德国人的G点甚至都不是中国人的敏感带。德国工程师恶作剧的把架得不安全的梯子扳倒,他对安全规则保持高度虔诚,而中国人的做法简直是胡闹,他的小小破坏是聊胜于无的惩罚。后来中方还确实发生了安全事故,一个工人摔成了重伤。后来又发生漏油事件,德国工程师拒绝开工,中方指责德国人在浪费时间,德国工程师说至少工人们活着。一边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边是人命大于天。中德两方,各有偏执,德国人始终更注重个人的自由舒适、安全健康,而有着发展滞后焦虑症的中国人则专注于集体成果、集体狂欢(看春晚、看飞船上天),把自身的苦乐放在一边。这两种偏执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都合情合理,一相交错就火花四溅,德国人的人道主义没有错,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也没有错,只是各自的发展阶段不同,对应的企业文化也各异,双方只能各自保留意见。

两种疯狂、各擅胜场

电影《刮痧》表现了中美文化冲突,刮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我们习以为常,美国人惊诧莫名,我们说是治病,他们认为是虐待。中美两拨人,站在一条文化鸿沟两边互相观望,最终一个美国人鼓起勇气吃螃蟹,走了过来,于是误会消除。同样的文化鸿沟也横亘在中国和德国之间。《输家赢家》中,无论是安全规范、质量规范还是技术规范,德国人都主张严格恪守、切实履行,而中国人则我行我素、自立章法,德国人阻止、劝告、抗议都无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人最终还是用中国式的高歌猛进提前完成了任务。在与中方的交涉中,德国工程师们惊诧、扼腕,乃至郁闷、无奈。那些规则至上的德国人,看到中国人不管不顾的大跃进,不止一次说到中国人的做法是发疯。而中国人对德国人的坚持也很是不解,总认为这多大点事嘛,何必斤斤计较、喋喋不休呢。有一个笑话说,德国人如果掉了一根针在地毯上,他们为了找到这根针会清空房间内所有家具,给地毯打上密密的格子,然后拿着放大镜逐格找。按照德国人的死板性情,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据说,德国人钓鱼的时候,规定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鱼竿,还要配备一把尺子,每钓上一条鱼都要仔细量一遍,达到规定的尺寸才能放入桶子里,否则要扔回河里。在中国人看来,德国人这种神经质强迫症式的精细讲究又何尝不是发疯呢。中国人对规则漠视,弹性十足,但工作高效。德国人刻板,但刻板也结出了硕果。众所周知,德国车子性能最可靠,正是德国人刻板精神的结晶。两种文化在发疯之余,都还挺管用。

输家赢家、不是冤家

条条大路通罗马,德国人坚信自己到达罗马的道路才是最安全稳妥的,风景这边独好,于是不遗余力向中国人力荐德国线路,但中国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来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二来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中国工人收入低、企业现代化程度低,德国没有这些问题,但是德国工人失业率不低(片中一个德国工人夫妻双双下岗了)、德国经济活力在衰退,中德各有各的问题,打个平手。在焦化厂的拆迁中,德国人伤感落寞,中国人豪情满怀(幻想拆空中客车厂回国),中国人有钱赚,赢得市场,当然昂扬,不过德国人看似输家,却成功减少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其实在战略上赢了一着。
 
《输家赢家》保持了可贵的客观视角,没有对中国人进行妖魔化、污名化,对德国人也没有刻意美化。不过,导演还是有他们的倾向性,在两位导演看来,经济博弈中中国是获胜者,而在文化冲突中无疑德国略胜一筹。文化冲突向来是一件好事,在冲突中双方往往能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和异质文化碰撞、融合是各国文化保持活力的不二法门。文化冲突,不存在输家、赢家,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中国、德国互为友邦,中国作为德国的友邦,不必惊诧,德国作为中国的友邦,无需惊诧,双方都应奉行拿来主义,放下惊诧,放开眼光,擭取有利自身的营养,观念的壁垒,应该如炼焦厂一样被夷平。


(已刊,勿转)

 3 ) 对照看了两部纪录片 「输家赢家」和最近大热的「美国工厂」

对照看了两部纪录片 「输家赢家」和最近大热的「美国工厂」

从德国鲁尔工业区到中国兖州

从中国福建到美国代顿

一部是工业进化史,娓娓道来的人群和温和的叙事。看到优秀工人们被佩戴大红花时想到我小学读书时从来没有佩戴过红领巾的经历,这应该是国人特有的情感,更多人在不被重视的环境中成长。

一部匠气十足,虎头蛇尾的平庸之作。

但是有一个感受是不变的,无论美利坚还是日耳曼,这都是一群让外籍人士无法理解的勤劳拼命的中国人。

说他们不需要休假/娱乐和业余生活,他们不是不需要是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生存,毕竟落后就要挨饿(挨打

他们拿着不到十分之一的劳务,加上连轴转的时间(马老板的966也是如出一辙),哪能谈到什么人的尊严

想起深圳速度,七天一层楼,十一封顶迎国庆的新闻。

前阵子看了另外一部讲述各大制造企业移师缅甸/印度等劳动力廉价之地,但是效果不如预期,因为他们懒惰且有不如国人便于管理。

当然时间会改变很多,年轻一代的工人不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看到了更大更繁杂的世界~,当然迎接他们的还有自动化。

全球化的残酷一面就是让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所谓费心者治人,劳力者治物。他们不是不需要娱乐和休假,只是生之艰难让其无暇顾及,只好永不停歇直致老去~

部分飞船在持续的上天,更多的肉身还在尘埃

纪录片的客观真实,太过可贵

近期看了多部纪录片,有感于此

另因「美国工厂」的热议,致福耀玻璃股价上扬了10几个百分点,但这和工人们无关

 4 ) 输赢已见分晓

工业题材是我比较喜欢的纪录片题材之一,一部反映外国工厂拆迁的片子更使我充满期待。可以很轻松地想象到,经过一场关于财富转移的拆迁,如《输家赢家》这个片名所指的“比赛”或曰“较量”会有输赢见分晓。然而,事实上需要比拼的细微项目远超人们所想象,这个输赢也就绝非人们眼中那么容易分出来。钢铁的拆卸和运输,背后不只是资金、信息、技术、习俗乃至道德潜意识的流动,有时甚至是事关未来的某种信号的流动。

片子要反映的事情是,中国兖州煤矿集团出资买下了德国多特蒙德的凯泽斯图尔焦化厂。这个1992年建成的工厂,运转了8年后因为市场原因而停产,但其设备和技术对中国工业仍具吸引力,其7.63米高的焦炉会将中国炼焦行业拖出6米焦炉的时代,所以中国人将其全部买下,并派遣数百名工人驻扎进厂,拆卸所有设备后转运回中国。

首先我们就看到两种感情同时流淌在这片工业的土地上:五十几名留守的德国工程师饱含深情地捍卫着土地和设备,他们不能忍受中国人以不够安全、不够环保、过度疲劳的工作方式将设备拆走;领导着四百工人的中国领导班子,则自认为睿智地与德国人的刻板周旋着,且无处不对工作灌注着诗意盎然的工业式热情,偶尔还对德国的发达表示一定程度的羡慕。

在片中,德国人与中国人的关系并不好。德国人一直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按规矩办事,因此他们不仅不信任中国人,也很不配合。中国人则早有准备,而且人数上有绝对优势,语言这时候也成为阻挡德国人的抗议的门槛。对中国拆迁团队来说,速度是第一位的追求,这是片中很重要的角色——中方团队领导者的真实欲求。德方的领导者则一直在从各个角度念叨自己对工厂的依依不舍。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中国工人,团队领导、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厨师,无论身处什么角色,中国人总是能把目的放在第一位,任何手段都是为了服务这个最终目的。同时,他们也非常熟悉整个脑子里只有工作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勤劳令德国人惊讶。我们也看到,德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经济总体状态和就业并不满意,他们也经常暗暗地羡慕中国人的干劲。

大篇幅的中国工人劳动场面,与连续出现的愤愤不平的单个德国人的镜头有趣地彼此相对存在。这里的力量对比无疑是不均衡的,双方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难怪中方领导者曾说,在德国日耳曼民族身上学习到了“三点很重要的精神”:第一,他们对植被非常维护,搬运时宁可绕道也不破坏绿色植物;第二,他们非常喜欢坚持身体锻炼,每个人都积极投入体育运动;第三,他们非常爱护小动物。毫无疑问,德国人一直坚持的按规矩办事,无论是安全规范、质量规范还是技术规范,在中国人眼中都是多余的,而且是明显不合时宜的。拆迁团队本来就没打算按照什么“使用气割需先填设备使用申请表”这样的条框办事,他们不是在与德国人较劲,而是在和自己比赛,例如能不能守住“工人千分之七事故受伤率”。

中国人是在跟自己比赛,永远追求超越,焉能成为输家?

导演在片子的末尾耐人寻味地配上了两个屏幕的字幕:2006年,焦化厂在兖州煤矿安装完毕并投产,很快在中国其他地方也建起了两个同样的焦化厂;煤炭价格从当年的50美元一吨上涨到500美元一吨,德国已经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还需要煤炭炼焦行业。

放映厅全场爆发出一阵哄笑。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捍卫了对幻想的追求,某时甚至显示出不计成本的勇猛。这不能为西方人所理解,而且双方的确处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人是以输家的身份进入比赛的,唯一的目标只是成为赢家。本来拥有赢家身份的西方人,脑子里就只剩下可能变成输家的恐慌。两种文明的博弈在起点上就不具备比赛的条件,因此,它们只能各自同自己比赛,没有了所谓的输家赢家可言。

中国人上演了工业奇迹,物质文明变得丰富,他们是赢家;中国总是处在产业升级的落后一端,劳动者待遇和技术精细程度存在硬伤,更遑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他们在此一直是输家。德国人的工厂被中国人占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劳动精神和工业梦想已经在中国人的身上和脑子里扎根,在此他们是输家;德国人能更早知晓什么产业不再适合存在于国土上,并能以较好的价钱卖给想要的国家,他们做了不亏的生意,生活环境也并未过多改变,从此看来他们也是赢家。

能做到扬长避短,惩前毖后,则未来是赢家。否则,无论中国人还是德国人,未来都会变成输家。

关注纪录片,思考生活。请关注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UME新天地国际影城联袂推出的“真实中国·影院计划”。
http://dc.smg.cn/film-083.html

原文博客链接:http://st1984pinglun.blogbus.com/logs/30230953.html

 5 ) “皇帝宝座”下的赢家和输家

最近《美国工厂》很火,其实类似的题材,德国人在10多年前就拍过了。当年两位导演来上海文广集团交流,作为SMG员工的我也参加了放映会,回去就写了篇观后感,今天借网飞纪录片的热度重温下,全文贴出(11年前的文章,还是学生气息浓烈啊,感慨下)。


永远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中国工人,如同蓝色的蚂蚁——无声无息地“驾驭”着德国工业区的一座“皇帝的宝座”。

德国纪录片导演乌里克·弗兰克和米歇尔·吕肯用简朴的镜头,记述了2003年到2004年间,本国的“帝座”焦炭厂由四百名中国人拆运回国的过程,然后他们以《输家和赢家》命名这部纪录片,并尝试记录东、西方两类文化冲突所摩擦出的火花。

影片的最后一行字幕:2006年,兖矿从德国引进的两座7.63米高炉(中国当时的最高高炉为6米,提升了16公分),第一次投料产出50吨冶金焦炭,标志着中国成功地吸收了德国技术,中国的炼焦技术由此一步跨越了20年。

中国是赢家吗?

“帝座”离开德国后,焦炭价格飙升,德国国内已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而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当年不惜巨资而建造的现代化焦炭厂卖给中国人,引起了德国国内民众的唏嘘。

德国是输家吗?

为什么我们从片中“赢家”脸上看不到喜悦?为什么我明显感受到一种贾樟柯电影中那种“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渺小感和无力感”?也许赢家的概念,就如片中莫书记说的那样:“流血牺牲”换来的“革命大业”。

“咱们那些矿井里哪个不是头顶上吱呀吱呀的?那可是随时都会塌的!可要是没有那样的苦干,兖矿能有今天收购德国企业的壮举吗?”这样豪迈的宣言足以让每个中国人自豪。所以德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最基本的安全意识,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安全施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几乎从不娱乐,也从不休假;更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愿意用超额的工作量换取低廉的工钱。在德国,没有德国人会接受这样的工作。

东西方理念的差异就如同那个拆建工地上的梯子一样,德国人认为它很危险而将它推翻,而中国人拍拍他的肩,用一句“我们是有经验的”轻松带过。当中国人和德国人共同坐在会议室里开会时,最尴尬的其实是那个翻译小姑娘,因为只有她才真正明白问题的所在。面对西方的体制,中国人的口号显得苍白;而遭遇东方的逻辑,德国人的行为显得笨拙。双方都无力去抵抗,当交流的过程出现阻碍时,大家就如同那些生锈的钢铁一样,只能暴露在空气中而自生自灭。自信的德国人和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只能用时间去消化这种接触上的不良反应。

虽然沟通上总是存在漏洞,但是中国人是不会停止脚步的,因为中国的未来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就如同影片中奔驰广告海报上的那辆新型跑车。也是为了这“美好的明天”,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咬牙奋斗,艰苦劳作,用牺牲小个人的方式将大祖国推上赢家的宝座。所以当中央四套节目中出现神舟五号上天,国家领导面对镜头自信豪迈的发言时,每个中国工人的脸上都是精神洋溢的,并发出一些憨厚的笑声。为此,他们甘愿牺牲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时机,蜗居在简陋的临时房屋里,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更严峻的工作中去。

虽然他们不会明白祖国的日新月异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牺牲休息时间到底为了什么;虽然他们也认识到工作很危险,想改变,说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我们一样没出息。”看着这样的国人,由衷地觉得他们可爱,这比莫书记捣鼓德国名车,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可爱多了,因为他们就像我们大多数的个体一样,沉浸在大环境中,小心翼翼地把弄着手中关于梦想的泡泡,尽量不要把它弄碎。

也许他们作为个人,甘愿成为输家。

反观德国人,似乎在中国人在他们的工厂上写下第一个中国字时,就成为了输家,但是,技术可以失去,也可以重拾,自信的德国人有这个能力。然而,对于那些个体的德国人而言,“帝座”的消失而随之失去的是他们的工作、理想、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帝座”的元老级工作人员,53岁的莱纳和52岁的维纳,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些被体制化的人一样,面对“每天可以睡到想什么时候起来就起来”以及“从过去一天几个小时到今天起每天都可以和妻子在一起”这样的生活时,只能露出尴尬的面容和略带嘲讽的叹息。当中国人完成拆除工作离去后,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是输家。莱纳反复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工作就如同失去了生活,德国人就是这样的“死板”。

全球化发展对于个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真的无力抗拒,只能“作茧其中”?当我在本片交流会上询问两位导演时,他们很顽皮地表示不会思考那么多,他们拍摄的初衷就是觉得东、西方两种文化相逢,会是件有趣的事,他们只是想借助个人的小故事来反映时代的大面貌。在中国和德国的“合作交流”中,这次“帝座”焦炭厂的拆运,只是一部分,或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全球化这样的大合唱中,这样的小插曲无时无刻都在发生。

我想全球化必定意味着不断地融合、沟通,但这样的过程是痛苦且伤感的。当个体的“人”最终创造或改善整体的“时代”时,谁输谁赢,已经不重要了。就如同片中的中国工人说的那样:“现在祖国强大了,我们在外乡他国,也能挺起腰板,自豪地称自己是中国人。”当作为“输家”时也能自豪地展露微笑,才是这个大时代下最珍贵的。

【写于2008年10月】

 6 ) 不喜欢起标题

故事是这样的,德国多特蒙德(听那个发音貌似是这里)一个工业区里面有一个牛逼的生产焦炭的工厂。片子里面那个德国人说这里生产着德国还是欧洲最牛逼的焦炭。可是你知道那个落寞啊,这么牛逼的一个大工厂,被中国人买了下来。在王经理的带领下,中国的四百来号蓝领工人们,昂首挺胸驻进这个工厂。开始切割、拆卸、装箱,运回中国,让中国也有最牛逼的焦炭场。

额。。上面的简介貌似国家情节以及误导的倾向比较多,不客观!不客观!在电影结束之后的交流会上,电影学院的很多同学们都提出来主观、客观的问题。恩,客观,客观!

然后。。。我也不知道介绍点儿啥,我对于剧情这玩意儿懒得写,社会有啥变革更没兴趣。大概要流露出来的那个意思可能是说,德国或者欧洲把很多工业基地关掉,转而进口能源。可是现在能源越来越贵,他们又觉得把自己国内的工厂关掉不合适。影片里面有点儿透露出来那么个意思。我当时想到的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别的也没啥。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王经理,牛逼哄哄的一个人。但是牛逼的很有道理。耗时一年半左右的一个大项目,把德国这么牛逼的国家的牛逼的焦炭场给丫拆了,运到中国,成为中国最牛逼的焦炭场。有那么一段儿场景是王经理开车带着助手(男的),跟摄像。在那个城市转悠,一边儿转悠一边儿对着夸德国一些“进步”的地方(加引号不是为了讽刺,是我觉得未必是真正的进步),进了一家卖奔驰的店,找了款啥车来着我不认识。拍几下,说“very good”,有点儿那个我牛逼我把你们丫这个店的车都给买下来的气势。这段儿我很喜欢,外国人的那种所谓的谦逊、合作、双赢,或者他们装逼和为了突出个性的所谓独立性,到了王经理这儿都是扯淡。老王的这种气势才是真正的气势啊,一点儿没装、一点儿不做作。我就这么牛逼,哈哈。

后来交流的时候,那个导演说,说一开始电影里面谁赢谁输看起来好像很分明,可是又有很多值得细细思考的东西,说什么究竟谁真的赢了谁真的输了不一定。在欧美一些国家放映好像还比较成功。 很装很装。外国人可真不是好东西。到底有什么深入的含义或者德国哪儿占了便宜或者赢了什么丫又不说。
这个片子很讨巧啊,现在全球的经济形式,中国所谓的社会主义跟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能源,社会,等等。丫还说纪录片就是要忠于自己的个性,不用考虑太多别的。我能相信他麽?

 短评

题目有误导,片子没看出德国是输家这意思。倒是的确看出中国人吃苦耐劳。

7分钟前
  • 坦克司机
  • 推荐

德国和中国

12分钟前
  • 午后的缪斯
  • 推荐

在文化的冲突中,你才能看到自己的人民是如何被政治体制所规训的,从工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到精神气质,到个人的理想,精神世界和整个工作生活方式。但也不全是恨意。当你看到这样一种人民----吃苦耐劳,默默的一群群的出现,在冰冷的钢铁构件前劳作,散落在巨大的高耸的工厂前,持续的,不断的,

15分钟前
  • 江离载菁
  • 推荐

真实!没有输赢!只有利益!

20分钟前
  • 许鑫鑫
  • 还行

勤劳哪里是一种美德?只是一种不得以的选择而已!

21分钟前
  • yyq
  • 力荐

选题很好,视角很好,但是明显导演对德国工人心理的展示比中国工人深入。如果导演这部纪录片的意图之一是想反映两个世界的工人各自有什么样的世界观,那不得不说,它还欠点火候

26分钟前
  • 也罢
  • 还行

全球化深思

28分钟前
  • Anga2041
  • 力荐

找了好久还是只看到了纪录片编辑室的剪辑版 片子记录的事件已经是十年前了 虽然篇幅不完整但还是可以看出当时身处工业转型期下德国的挣扎镇痛和中国追求快速粗放的发展痕迹 而十年后的今天当转型升级的浪潮席卷中国时 再看这部片子谁输谁赢可能就显得更明了了。。

30分钟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推荐

德语课看的,尼玛还要写arbeit

32分钟前
  • KA方分布
  • 推荐

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工人的勤劳勇敢让德国人汗颜……里面有一句话挺有意思,说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是为了以后出来让外国人看得起,而十几年后的情况却是,我们已经开始瞧不起外国人了……

33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只找到40多分钟的版本,没能看全,7.7分。

37分钟前
  • 黑驹
  • 推荐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近40年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德国工人可能要花三年时间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只花一年便可以做到,因为中国工人都是工作狂,而且可以适度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我曾从事土建行业,中国的工人可以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工作,而欧洲发达国家的每天只工作8小时,而且周末双休,这怎么跟中国比啊。从速度、效率来看,中国无疑是全球的最大赢家,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是成为德国那样的输家——坚持安全生产,保障劳动权益(特别是休息时间)。

4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中德双方的博弈,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43分钟前
  • Honey Bunny
  • 推荐

不错

46分钟前
  • indigoer
  • 力荐

前几天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打折买的片子。。。很惊喜,很不错,差异和冲突都很现实很具有代表性的

50分钟前
  • lalelu-lu
  • 力荐

一直觉得09的困难更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自身进入了调整期,日本的调整用了10年,不知道中国要多久..

54分钟前
  • 觿
  • 力荐

SMG的内部讲座,和2位导演面对面聊了一会儿

58分钟前
  • tata
  • 推荐

比想象的好看很多。文化差异,中国人的努力到底是幸还是不幸。2010年。

59分钟前
  • 海甘蓝
  • 还行

96分钟版本,一跟随工厂的拆除过程,从中发现中德文化鸿沟、安全和环境问题,以及德国人对新形势的反应。导演的视角和思维都很敏锐,在2006年就意识到这种全球化实践的复杂性,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变革的时代,很高瞻远瞩。中国文化、哲学和经营理念等等都给老外们上了一课,比《美国工厂》早了有十三年。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规则的灰度

1小时前
  • 鬼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