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HD国语

主演:胡杨,李自超,栗军,王陵志,殷成翔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7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8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9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1年7月23日,由南京开往上海的京沪铁路线上的火车包厢内,坐着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300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北站,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疏通“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日本“魔法军人”田中隆吉勾结上海黑帮势力,即将在这里上演一幕惊天血案。枪声响起,人群惊散。然而,中弹倒地的却是另一位穿戴同款衣帽的年轻男子。原本射向宋子文和重光葵的子弹,为何最终会落到别人身上?案发前,响彻北站上空的两声神秘枪响,究竟是何人所为?错综复杂的血案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呢?心灵闪耀的瞬间昼颜: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痛苦与扭曲发掘真相恶魔少爷别吻我巴寇亚克之仇香火2015秋香情戏唐伯虎101次求婚无休无止1985小镇谜团第一季明日之丈2野夏天潘多拉的宝剑凤唳九天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第二季监听燃烧星辰生命的停车场英雄血案鬼画符 鬼畫符熟女镇第二季家和万事兴海陆版我的初恋情人随烟而飞艾丽卡绝对不准笑之医院24小时忍者怪物虎胆巍城安东尼娅家族美色时代芭比杀手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完结篇九条命(国语版)唐卡刀客凶兆地狱男爵国语拯救希拉亲爱的吾兄巴塞罗那

 长篇影评

 1 ) 情感与剧情的“量子纠缠”

看了纪录影片<1931刺杀宋子文>,感慨有三: 一,吊诡的历史让人瞠目结舌。 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中国抗战史有过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是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的,更多的人不知道在57天之前的1931年7月23日,还在中国上海发生过一起触目惊心的“北站血案”。 这起血案的刺杀目标是民国大名鼎鼎的财政部长,蒋介石的妻兄、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 许多读者观众大概都熟悉,“虚构”是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段之一,而“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那些可以虚构的艺术门类,将一个故事编的多么奇诡、奇葩,读者观众都不会挑眼,观众欣赏的是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的是人生百味就够了,但<刺杀宋子文>这个纪录片的复杂和一个接一个的巧合,悬念不断又扑朔迷离,在观影过程中,笔者多次下意识地发出:“这巧合也太多了”的质疑。然而,在影片结束后,影片最后告诉我,导演告诉我,历史学家告诉我,影片中的人物后代告诉我:就是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于是,笔者惯性的欣赏审看影视剧的审美经验短暂的崩塌了,大脑里情不自禁的蹦出几个字:历史才是最好的悬念大师! 二、陌生的表现手段 作为一部纪录影片,该片的表现手段陌生又新鲜。导演摒弃了以往纪录片制作时,比如大量选取老照片,老场景和后期做旧等等手段,采取了以人物再现(演员出演历史人物),场景服化道再现等现代影视手法,再现了几十年前的波诡风云。 传统纪录影片给人的观影感受是,间离、回顾、审视、反思等效果,而该影片这些新表现手法的借鉴,给笔者的观影感受是:虽然是历史,却有种身临其境的带入感,会瞬间的产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亲近感和关切感。 笔者以为,触动读者观众的七情六欲,是一切文学艺术家的本源动力。 笔者通常在判断一部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时,作品是否有新鲜的表达,新鲜深刻的思考,是否有感官的冲击,来作为审美坐标。 显然该纪录片的导演,不走寻常路的表达,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是值得为其击掌点赞的,况且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史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经典案例也比比皆是,这似乎也是人类文明进步,文化艺术发展变化的不灭规律。 三、离奇吊诡的历史故事给人的启示 笔者喜欢历史,常常被历史沉淀淘洗后的厚重博大精髓深深震撼,被历史人物不同的命运而唏嘘不已。该纪录片选取了这个当年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作为素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吊诡之极,奇诡之极,奇上叠奇的真实的历史故事。 这本来是一个由日本军人精心策划,欲给侵华寻找借口,又要嫁祸于中国,交由上海大名鼎鼎的斧头帮来实施的暗杀事件,却因为一个个看起来很偶然的小错位,使该刺的没刺,不该刺的,刺死了,也使日军侵略中国的行动错后了40多天,似乎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拨弄着一切…… 狭义上讲,宿命,是指人的一生,先天注定,带有迷信色彩。而命运却是可以改变的。该片偏偏是拿这个太多的巧合叠加,又不带虚构的历史事实,来告诉我们宿命和命运,这两个命题的纠缠状态。宿命和命运谁在先?谁在后?谁在其中?谁在之外?让我纠结不好评判的是它们是纠缠在一起,混沌在一起快了,它将我以往的许多认知带入重新思考,就仿佛物理学界发现的量子纠缠(不知这样比喻恰当否?),也让笔者感到意识形态领域里这两个命题的纠缠,这或许是该纪录片的另一种意义吧。

 2 ) 杨晓林-《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亡灵讲国史,偶然更吊诡

新历史主义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杨晓林-原载《中外军事影视》2019年第8期。

历史本来是静止的,是冰冷的,对其探究、解剖、诊断、解读,无不加入了解读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解读者因经历、学养、立场、感情不同,所处时代、环境有异,从而使得解读不可能完全客观。因此,无论是历史学家推崇的秉笔直书,还是文学家钟爱的放飞想象,主观偏向性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历史获得了无数种被讲的可能,从而充满着诱惑和迷魅,历久弥新。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是“讲史”方式创新的一次大胆实践。 影片将自《公民凯恩》(1940)《罗生门》(1950)直至《罗拉快跑》(1998)《英雄》(2002)《源代码》(2011)等悬疑电影表现手法,与纪录片的形式结合了起来,特别是以当事人——被误杀的唐腴庐亡灵的视觉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刺杀对象、杀手、相关人员,以及刺杀过程及结果等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这种极具创意的表现手法,综合电影和记录片之长而蹊径独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讲史”方法。既兼顾了教材和史书中的既定观点和材料,又设身处地地揣测小人物在大时代所思所感,对历史偶然性所衍生的传奇性和荒诞性,做了独特地影像化评述。 偶然性是《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叙事的戏眼,也是本片的重点和看点。 所有偶然的集结,促成了制造历史事件的惊天图谋竹篮打水一场空。日本公使重光葵被睡眼惺忪的列车员失误叫醒,大光其火地提早下车躲过一劫,导致“魔法军人”田中隆吉枉费心机。而穿同款服装的助理唐腴庐被误杀,导致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逃出生天。斧头帮小喽啰“小泥鳅”与军师郑抱真想救人却误打误撞地引发了枪杀,而无名小卒唐腴庐莫名其妙地李代桃僵成了替死鬼。此前,“暗杀大王”王亚樵派手下庐山行刺蒋介石,却被包裹手枪的火腿纸包泄露天机,功败垂成。其后,郑保真于次年在淞沪抗战策划轰炸日军旗舰,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被炸死,而重光葵则被炸断了一条腿。大难不死的重光葵历任日本驻中国大使、伪满洲国副总理、驻苏联、英国大使、外务大臣,被称“跛子外长”,还在1945年9月2日代表日本政府与梅津美治郎签署投降书。命大者还有宋子文,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民国历史的掌舵人之一…… 历史本来不应该是那样的,但是无数的偶然却使其成为那样,历史显得那么吊诡和不可捉摸,冥冥中似乎一切早已安排,因为人算不如天算。 在“刺宋事件”中,仁人志士以弄潮儿自潮头立的姿势力图为国家命运掌舵,政客军人如巨礁和险滩一样的筹划惊天阴谋意欲改变历史航向,而小人物则如浮萍一样漂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挟裹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年弹指间转瞬即逝,曾经纵横捭阖的枭雄,和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小民一样,都已变成尘埃。读史可以使人明志,看史亦常使人茫然。个人之于历史,都被“偶然”这种一如天命的东西掌管者,“偶然”充满着戏剧性,顽皮而不听调教和指挥,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亦如空穴来风,来无影去无踪,玄之又玄,好似众妙之门,让以求真为天职的史学家劳心伤神,惶惑不已,给以想象为使命的故事家平增无限的欢喜和乐趣,也给后人的街谈巷议留下了无穷的谈资。《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得其三味,拎出“偶然”作为戏眼,结构故事,致敬了《罗拉快跑》,使纪录片与后现代叙事相粘连,使非虚构叙事变得亦真亦幻,在影院电影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唐腴庐的爱妻望夫不归,佳人肠断,侠肝义胆的刺客王亚樵给她送去慰问金壹仟元致以歉意。而唐腴庐的妹妹——和陆小曼并称为“北陆南唐”的唐瑛与宋子文姻缘亦就此止步,小人物的小幸福和小快乐被大时代的狂飙突进强势碾压,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未能如唐传奇和明清戏曲那般好事多磨,结局美满。家国一体,处乱世,个人的幸与不幸也是偶然,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就如此以“偶然”的方式连结。 僵冷的历史一经个人叙述便就有了生命和温度,变得鲜活。特别是以被偶然卷入,遭受无妄之灾,成为历史祭品的唐腴庐亡灵的视觉来讲述——这种来自《罗生门》创意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阿加莎式的悬疑推理叙述手法,使画面如《源代码》一样一次次后退,一次次重新来过。这种叙事的推演,使尘封于档案馆里的历史谜案,变成了一个扣人心弦的侦探故事,烧脑而又奇趣盎然。艺术贵在创新,《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叙事手段不落窠臼,画外音对芜杂历史背景的条分细缕,充满象征隐喻的画面和景象,导演的入画,学者和史学家的访谈,诸多教科书照片的搬移和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现场的搬演和还原,使得本片叙事枝繁叶茂而个性张扬。 总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探骊得珠,充满了温度和机趣,充满了感性和哲思,为纪录片讲史拓出了一条新路,谨祝导演后续的“刺杀系列”创作花生满路,佳构连连。

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19/0530/c134768-32995668.html

 3 ) 明知会死系列:人生“伤停补时”

前一天晚上三点半看完巴西对阵瑞士,只睡了几个小时,凭残存的意志爬去的影院。脑子还没缓过来,看什么都觉得是在看世界杯……用我自创的球场思路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对民国历史一点不通,但是不论是黑帮、日本还是国民党,政治场上怎么乱,无非就是势力对决,并且有输有赢。对于这场刺杀案来说,比赛打了平局——斧头帮踢出了“刺宋”这个乌龙球,黄道会被亮红牌,宋子文重光葵传球成功,日本队换人失败,而小将唐腴胪,获得一次“伤停补时”。

不明白伤停补时的可以补一下

笕昌也有部电影就叫《人生伤停补时》,讲主角在人生最后时刻,得到司命裁判官给出的“伤停补时”资格,利用临终前几小时时间改变命运的故事。《刺杀宋子文》也类似于这种叙事,“明知会死也要拼一拼”,只不过它是一部纪录片,没那么多夸张的编剧,还比较遵循史实。

片子可以说就是一场历史的“伤停补时赛”,唐腴胪不断的返回命案当天,各种势力的摄入让他一次次燃起希望,最后还是不敌命运之手。看完之后心情有点down,倒不是因为主角死了,而是想到像我们这种人如果放在民国,不是黑帮大佬、不是政坛大亨,比起宋家公子宋子文,我们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唐腴胪,生没做人杰,死也不算鬼雄,但是凭良心港,如果不是他,抗日战争可能要多打57天了。

好的片子讲来讲去其实都是讲人生,《刺杀宋子文》讲民国刺杀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场普通人的“人生补时赛”,最后彩蛋出现,还是有点唏嘘的。

 4 ) 真实,你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

文/应启明【作者简介:应启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总监,中国首个纪录片专业频道创始人。本文根据其在“上师大电影观摩会”和“广州纪录片节展映会”发言整理】

它是一部纪录片,它又是一部故事片,这是电影《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首先给人的强烈印象。

乍一看,这是一个上百度就能查明来龙去脉的旧案:1931年7月23日,以孙中山的长子孙科为首的“反蒋派”,委托“斧头帮”帮主、人称“民国第一杀手”的王亚樵,在上海火车站北站刺杀蒋介石的大舅子、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案发后,大人物毫发无伤,无名小卒做了枪下冤魂。

但继续往下看,就会惊讶地发现,世人皆知的“刺宋案”底下,居然还隐藏着另一个诡谲莫测的凶案——刺公使案:日本特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行刺日本驻华公使,并嫁祸“斧头帮”,以挑起事端,借机发动侵华战争。发生于上海地界的一起局部事件,竟差点引爆两国战争,这就是“案中案”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那么,如此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是真的吗?

接近真实,却无法抵达真实

真实,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史真实、逻辑真实、事实真实、艺术真实,哪个才是真正的真实?

拍摄历史纪录片,无非有以下三种“必杀技”。第一技,档案资料,包括文字、照片、影像。影像当然是最好的,但即便是影像资料,也不能保证一定就是完全真实的。

第二技,口述历史,包括当事人采访、亲历者采访、见证者采访、专家采访。但是口述历史就一定很准确吗?不一定。对于年龄较大的亲历者而言,有些可能因为记忆遗忘,有些则可能因为选择性遗忘,比如出于某种政治原因或出于对自己有利,口述内容往往与真实存在着距离。

在国外,口述历史更多被用于研究者进行研究。口述者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说到某个细节时会尴尬?尴尬就是一个表情,虽然在语言上没有表达,但摄像机却能够及时捕捉到,观众也能从中体会到某种意蕴。

第三技,对当时场景的还原,也就是所谓的遗址拍摄。比如四十年前我在这幢楼里上学,现在我来拍这栋楼,这是真实的吗?显然它已经不是四十年前的楼了。因此我认为,采取任何手段试图去恢复历史,都是有缺陷的。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接近真实,而永远无法抵达真实。

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不惜采用第四技:找人扮演。不仅如此,还有第五技、第六技,不仅找活人扮演,甚至还有蜡像、亡魂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通过这些手段,影片不仅再现了已知,还挖掘了未知:案件背后的复杂性、历史的诡谲,以及灵魂与肉体、生命与死亡、常态与无常之间的微妙关系。而这,正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它让不同学识、不同阅历的人,体会到不同的含义,是比史实真实更难得的真实,比真实呈现更具难度的呈现。

不仅“主观”,还要大大方方“主观”

体现创作者的主观性,是《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给人的另一个强烈印象。

任何类型的纪录片,哪怕没有解说词,它仍然是具有主观性的,原因就在于筛选和排列重组。选择拍这个或者拍那个,选择拍这一段或者拍那一段,取决于导演的主观意愿。一个故事,无数细节,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表达出对世界的不同认知,这同样取决于导演的主观意愿。

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这部影片里,导演韩晶显然对所有能搜集到的细节,进行了精心的排列和重组,就连影片结尾的彩蛋,也无一遗漏地被纳入到重组的序列中。影片大胆地以一位亲历者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叙述,甚至导演本人也作为与往事对话的“角色符号”,进入到现实与历史的不同维度,展开饱含“主观意识”的历史叙事,从容,坦荡,又不乏理性与克制。

这样筛选和重组的好处是,使影片具备了环环相扣的悬念和步步惊心的情节,吸引人往下看。同时,影片对事件细枝末节的雕刻,成熟而富有感染力的运镜,既透露出纪录片追求史实真相的执拗,又展现了故事片对声画美学的超凡掌控能力。

细想之下还会发现,影片不仅再现了事件真相,更指出了事件导致历史进程发生改变的种种可能性。虽然大的历史走向无可更改,但如果1931年日本特务机关的阴谋得逞,那么战争则可能提前爆发。而主张对华协调路线、反对武力征服中国的重光葵,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当时的日本“鸽派”,一旦他在北站被刺身亡,则当时日本“鹰派”就会更加疯狂,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很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这,恐怕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动添加的“主观”吧?

 5 ) 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足够勇敢和创新

18年冬天,在广州的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

今天在微博上突然看到这部电影今天就要上映的消息,瞬间发觉时间过得真快。

再次看到这部电影,突然间就想说几句关于这部电影。

记得去年看完片子,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部片子的导演真是个勇敢的人。

勇敢不是说她大胆的创作手法,而是作为一个稍微了解影视行业的人,所发出的一声感慨。

做影视往往需要你做太多的妥协,有关市场,有关资本等等,这些都是。

能在一众爆米花电影中,坚持做这么一部影片,整个团队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影片时长87分钟,不长不短。片子讲述的是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掌权人——宋子文,在1931年7月23日所遭遇的刺杀。这起刺杀案在当时很是轰动。一是因为被刺对象位高权重,身系国家大事;二是整起刺杀的离奇结局,让两个家族决裂。而事后,凶手迟迟未能抓捕归案,又为这起事件加了点神秘色彩以及谈资。

这段历史在民国事件中并不起眼,单单把它拎上大屏幕,其本身十足的戏剧性,也足够满足广大吃瓜群众的好奇心了。

这是一起复杂的刺杀,复杂的不是刺杀手段,复杂的是所有看起来不似巧合的巧合。两起刺杀时间地点的巧合,提前下车的巧合,衣着相同的巧合,车门锁死的巧合,最后只能归结于命运的巧合,这就是一场大戏。

影片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台面上复杂的政治角逐,暗地里腥风血雨的江湖争斗,人命渺小无力。一颗子弹就随意结束一生的时代,混乱又热血,激情却脆弱。

刺杀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理所当然地发生了。西装革履的精英官员,热血的江湖草莽,甘为走狗的白脸汉奸,暗地窥视的侵略者,一个接一个出场。在付出几条人命的代价后,一切终于落幕。随后历史便张开大口,囫囵吞下整个故事。

电影再次将它翻出来,直到片子四分之三处才揭露真相。在一众巧合的铺垫下,倒地的人是谁,似乎顺理成章。连片中的多次返场,也只是徒劳的挣扎,结局早已注定。而在这起刺宋中,判断谁对谁错,似乎并无立场,刺客与被刺者为了救国救民,如何评判?当然关于同时发生的另一起刺杀,不必多说,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对错。

这或许才是整个故事的精彩之处,这个故事不是阐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这个故事里只有死人和活人,以及那些死去的活着的他们的故事。

还有一点,关于死者的自剖,我内心一直存疑。面对死亡,真的有人可以如此豁达吗?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正如片中所说:在那样一个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谁生谁死,不是谁能够左右的。

2019年5月24日

 6 ) “我看到了更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看到了更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纪录片《刺杀宋子文》漫谈 汤惟杰 “死去的人,是我”—— 纪录片《刺杀宋子文》的叙述语调颇为奇异,在这场谋杀案中饮弹殒命的唐腴庐,宋子文的机要秘书,如同向导,引领80多年之后的我们——当代观众——穿越时间的屏障,重新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之前,我们也许知道,在1931年的中国政治天平上,T. V. Soong(宋子文),是南京蒋介石的“财神”,作为财政部长,他为蒋的政治军事布局谋划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 我们当然也知道宋氏家族特有的影响力,宋子文和他大名鼎鼎的姐夫和妹夫们共同书写了半部中国现代史。 然而,可能至此我们方才知道,1931年7月23日早晨7点08分在上海北站响起的那一阵密集的枪声,源自三个方向:在行刺的广东反蒋势力和“斧头帮”王亚樵组合,以及作为刺杀目标的宋子文及背后的南京蒋介石政府之外,原来还有来自日本军部的一方和它在上海的代表——特工首领田中隆吉,他们意欲驱遣上海帮会的常玉清刺杀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为其侵华行动制造借口。 我们更难知晓,在这一系列惊天密谋的棋局上,曾经有过几个棋子,甚至道具,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王亚樵手下的“小泥鳅”发现了常玉清也向日本人买过烟幕弹,南京—上海夜车上唤醒重光葵的列车员,列车到站后突然打不开的车厢门锁,以及,“我”——唐腴庐那天身着的白色上装。 这片中,诸多碎片化的“偶然”叫人牵肠挂肚,“就差那一点点”——是的,就是那一点点,原本历史的车辙可能就会拐向另一条轨迹。 显然,导演在片种上玩起了“脱轨”花样,跟制式化的“记录电影”不同,《刺杀宋子文》大量使用扮演式情景再现,甚而被误伤致死的机要秘书唐腴庐成了聚焦叙述者,现实与可能的事态互相穿插,导演本人作为另一个声音也参与了叙述…… 无疑,《刺杀宋子文》采取了一种颇为后设的历史视野,那就是,承认作为本片主题的“历史”只有借助叙述才能接触;我们关于历史的经验与关于它的叙述密不可分;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只有被叙述才能被领会。因而,叙述人“我”——死者唐腴庐,不过是这重历史理解的极致化的表达。“我看到了更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作为观者,我感兴趣的是,由死者/幽灵引领我们进入历史的场景,这个《神曲》或《埃涅阿斯纪》式的设置,体现的是“诗(此刻电影是它的样式)”和“史”之间的辩证,最终,导向了如何追求“真”这一纷争已久的主题。 历史地描绘过去并不意味着“照它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而是意味着捕获一种记忆,本雅明在他的《历史哲学论纲》中这样说到。而《刺杀宋子文》的有意思之点就在于,它并不急于、甚至不意图去建立一个随时被“偶然”的小石子击垮的因果链叙述,它颇为享受对这些“偶然”小石子的摆布,在蒸汽车头前行和后退的牵扯中,在子弹壳落下和弹起的反复中,在被刺者倒地/定格/倒带/再倒地的循环里,1931年7月23日上午北站的“刺杀”被镜头悬置为一个结构,一个结晶体,它名叫“历史”。

 短评

念在唐腴胪当了双重替死鬼的份上,就原谅了你80分钟的唠叨。要把纪录片艺术化就去看看《大师》系列怎么拍的,要把故事讲好就认真拍电影。相对主义的历史故事还不如去复旦听一节邓杰的历史课。不过铁路博物馆看起来很不错,值得一去。

3分钟前
  • decca
  • 较差

太好看了,演员都长的很像

4分钟前
  • 东门吹雨
  • 力荐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气质相同的作品,美剧切尔诺贝利和此片。我还是很能接受这种能客观讲述历史,呈现方式的体验感又很好的影片

5分钟前
  • 食肉小野马
  • 推荐

读白方式讲述4章故事,说明白了当时王子文刺杀的来龙去脉。有趣的是快结束,自己被刺死了还讲述后来的故事,有点跑偏了,是记录片还是惊悚片啊。。结束片花几位教授说的好,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6分钟前
  • zorro628
  • 还行

事件是好素材,拍得风格太混搭了

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较差

在剧情片都开始流水账的时代,一部纪录片还在讲故事。

14分钟前
  • 阿佛
  • 力荐

故事整体画风是幽灵告诉你脸盲不要去玩什么刺杀……老北站那条线可能在凑时间。bgm和镜头剪切完全负分滚出。

15分钟前
  • アキラ
  • 较差

T.V.宋真是惨啊。

18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混搭,观影效果实在很一般

20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电影风格的纪录片,会比较好看点,但是也造成了不伦不类的感觉。历史细节上做的还不错,史料真实。

23分钟前
  • 还行

emmmmm......哇 这纪录片真难看啊

24分钟前
  • 泡菜
  • 较差

有意思的,纪录片式的故事

27分钟前
  • 何许人本尊
  • 力荐

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另外,毕志飞不是一个人,导演硬是给自己加了太多镜头。国产谍战片质感,非要包装成纪录片,失望。真的不是放几张旧照片就叫做纪录片。

30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很差

一直叨逼叨烦死了。这是啥?讲解ppt吗?说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一堆自以为幽默的不合时宜的打趣屁话,充斥了大量极为主观且不合历史yy出来的独白。说是故事片呢,通篇都是旁白在bb。旁白超过三分之一我就会默认导演应该改行了。哗众取宠啥玩意儿啊。

32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走近科学特别加长版……剧本写的太做作 夹杂了太多的多余的元素 说教性太强 而且音乐设计比较简单 细节也不是很考究甚至有词语错用 就电影来说用功不够 就算作为科教片来说也太拖沓了…不过对于历史的探究可以鼓励 需要更多这种类型的影视

34分钟前
  • 名字長了有好處
  • 较差

认真讲故事的纪录片,胜过很多故事片电影

35分钟前
  • 必须的毕
  • 力荐

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38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推荐

2.5星,电影结束后的真人访谈还不错,其他几乎没法看。。。PS:“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

39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有幸在学校看了这部纪录片,叙事视角独特,留有悬念,将清洁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其中,不乏民国意象的交叠。

43分钟前
  • 孤鸿寡鹄
  • 力荐

算不上是好电影,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纪录片

45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还行